0

主题

0

好友

2857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9222
帖子
2737
精华
6
经验
2857 点
金钱
2785 ¥
注册时间
2007-10-21
发表于 2008-6-7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欧蒙泰 于 2008-6-7 00:58 发表

不是每个人的盲听结果都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a particular's individual's blind listening results may not have any relevance to the general public. It sure has 100% relevance to that person. so while you can pass a blind listening tests doesn't mean that the difference is ther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sure says that a difference exists for you.

blind listening is valid for the public only if a large enough sample of people have passed that blind test. This is a much higher hurdle to clear than the individuals passing a blind test individually.

another way to say it is that it is a lot tougher for a given product to pass a blind listening test for multiple individuals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ashion.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7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0 大淘气包 的帖子

QUOTE 大淘气包 发表于 2008-6-7 01:08  
<不同的线材肯定是有区别的,科学和仪器都可以证明。
但是换不同的线材,这些微小的差异要能被音响放大器放大出来,这种差异放大出来后要能被音箱重放出来,被音响重放出来后要能被耳朵听出来!这3个环节只要有一个环节做不到,那么听起来都是一样的了,所以换根线就能听出来,容易吗?
你得有好的系统,好的音箱,你还得有个好的耳朵。线材差异小到一定程度绝对不可能听出来的!
我刚才拍了一下桌子,请问你感觉到地震了吗>

Rod Elliott用现代最为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很贵价的线材进行多种数据检测,进行科学分析,组织双盲试验,结果显示,天价的线材与一般价格适中或自己家中DIY的线材无有意义的区别!参看Rod Elliott的文章《Cables, Interconnects & Other Stuff 》。

你拍一下桌子别人感觉不到地震,就是说,桌子的轻微震动和地震比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是说这些高档线材虽然有一些一丁点不同,但对于听音的改善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线材的这些不同就犹如拍桌子之对于地震,有意义吗?

你说:《你还得有个好的耳朵》,你有科学的根据证明你的耳朵是“金耳朵”吗?在双盲试验面前,多少“金耳朵”威风扫地颜面尽失!事实上,所谓“金耳朵”都是自欺欺人的鬼话!

129

主题

4

好友

5491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农夫,山前有点田!

Rank: 3Rank: 3

UID
17787
帖子
6491
精华
4
经验
5491 点
金钱
3821 ¥
注册时间
2007-1-21

社区贡献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08-6-7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llwood 于 2008-6-7 06:30 发表


a particular's individual's blind listening results may not have any relevance to the general public. It sure has 100% relevance to that person. so while you can pass a blind listening tests doesn't mean that the difference is ther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sure says that a difference exists for you.

blind listening is valid for the public only if a large enough sample of people have passed that blind test. This is a much higher hurdle to clear than the individuals passing a blind test individually.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我的E文不太好),对你的说法还是部分的赞同,你的讨论态度值得很多人学习。
正因为盲听测试是大家参与的项目,所以更需要权威的结论,这样的测试结果才会对大家起到指导作用。如果让很多人在没有统一标准下进行的盲听测试,也许更多的意义在于商业的用途。例如,我不会随便相信谁说XX牌子的器材好我就会认同,同样地...盲听测试结果也一样。因为音响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注定它具有主观性的特点,这个特点因人而异。看不到物质存在并且带有主观性的测试有别于其他行业的所谓“双盲测试”,不能混为一谈也没有可比性。

31

主题

0

好友

117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7713
帖子
1125
精华
0
经验
1174 点
金钱
1085 ¥
注册时间
2007-1-19
发表于 2008-6-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639827608 于 2008-6-6 11:50 发表
那也不见得!很偏僻的山里人看见汽车会大叫:房子在跑!?

  

不要拿下里巴人开玩笑,你们城里人到了乡下看见耗子不也嚷嚷:哇塞!这鼠标无线的

296

主题

0

好友

3661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匠心独运

Rank: 7Rank: 7Rank: 7

UID
31366
帖子
3086
精华
0
经验
3661 点
金钱
3318 ¥
注册时间
2007-11-30
发表于 2008-6-7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盲听和看得见的听实质区别是什么?

4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17333
帖子
142
精华
0
经验
188 点
金钱
135 ¥
注册时间
2007-1-12
发表于 2008-6-7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差别只是,听的人是否了解所听器材除了声音以外的其他属性,如:价格,品牌,形状,物理结构等等.
如果把两个器材的外观做得一模一样,重量也一样,就只是两个黑盒子,只要不打开看,那怎么听也都算是盲听.

4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17333
帖子
142
精华
0
经验
188 点
金钱
135 ¥
注册时间
2007-1-12
发表于 2008-6-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欧蒙泰 于 2008-6-7 10:26 发表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的意思(我的E文不太好),对你的说法还是部分的赞同,你的讨论态度值得很多人学习。
正因为盲听测试是大家参与的项目,所以更需要权威的结论,这样的测试结果才会对大家起到指导作用。如 ...


这么说好象盲听可能会影响音乐欣赏?或是价格标签外形会影响器材的声音属性?

46

主题

0

好友

693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23
帖子
529
精华
0
经验
693 点
金钱
348 ¥
注册时间
2004-4-9
发表于 2008-6-7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639827608 于 2008-6-6 14:06 发表
此言差矣,
盲听是有组织的科学对比在于给人提供科学的依据!
至于个人,你怎么去盲听,你自己买的东东,你还不知道多少钱?还不知道什么品牌?
组织盲听者如Rod Elliott 先生,其年薪就恐怕超过80万美元。
...


1.我是说"基本上(不是全部)"

2.我没说我有米啊,我也是忙着用盲听使2030打败高文的........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 #221 millwood 的帖子

QUOTE:
原帖由 欧蒙泰 于 2008-6-7 00:58 发表

不是每个人的盲听结果都可以作为参考依据。
a particular's individual's blind listening results may not have any relevance to the general public. It sure has 100% relevance to that person. so while you can pass a blind listening tests doesn't mean that the difference is ther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sure says that a difference exists for you.

blind listening is valid for the public only if a large enough sample of people have passed that blind test. This is a much higher hurdle to clear than the individuals passing a blind test individually.

another way to say it is that it is a lot tougher for a given product to pass a blind listening test for multiple individuals in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ashion.

一个特定的个人盲听结果和公认的盲听评测没有任何关系,它仅仅确实和那特定的个人有100%的关系,因此你个人通过的盲听试验不意味着有公认的意义,这只能够说对你自己存在意义。

只有通过足够多的人数的样本取得的盲听结果才被公认,大样本的盲听比个别人的盲听有更高的执行标准。
换句话说,就是,用更为科学有力的统计分析的方法处理盲听的结果。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7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8 lihifi 的帖子

看来你到现在为止还没理解盲听的含义!
要被公众承认的盲听,也就是从开始辩论到现在的盲听都是指有组织的,我在前边早就说过了好几遍,而且要做统计分析处理,这统计分析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什么方差,回归分析等等,一般都委托统计分析师(硕士研究生或以上,这统计分析不是我们常常说的统计报表那种简单事,这种研究生现在也还不多,美国较多像纽约州立大学就有这样的研究生班)去做,所以这组织盲听是要花很大笔钱的,决不是什么没米的才盲听!?
你能够举出哪怕就一位不盲听的究竟有多少米?!

31

主题

0

好友

117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7713
帖子
1125
精华
0
经验
1174 点
金钱
1085 ¥
注册时间
2007-1-19
发表于 2008-6-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也有人说器材和听音,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上的,虽然都摆脱不了科学的范畴(其实问深一句:如何定义科学?),但问题是,器材可以凭借科学手段调整,比方说我们可以把功放输出端调整到0,但你如何把被邀请前来盲听的一群人他们的听觉系统先调整为0,甚至你还要调整到不随时间漂移(就像你的功放中点始终稳定)!
不完全否定盲听,但通过盲听来鉴别到的东西我想是不多的

1

主题

0

好友

1355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HOBBY

Rank: 6Rank: 6

UID
32755
帖子
1392
精华
0
经验
1355 点
金钱
1350 ¥
注册时间
2007-12-25
发表于 2008-6-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ch639827608
赞一个。

0

主题

0

好友

218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7651
帖子
2208
精华
0
经验
2188 点
金钱
2197 ¥
注册时间
2007-9-24
发表于 2008-6-7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ch639827608
赞二个。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7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1 真武阁 的帖子

关于科学的定义应该是初中以上水平都懂得的,还要在这里问?

既然问了,就简单说说,

科学是研究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研的方法是严谨的,要去伪存真。

有关科研课题的设计原则有不少教材可查。其中,双盲的原则和统计分析处理是其中很重要的。

盲听的科学性就在于排除了安慰剂效果的干扰,统计分析就纠正了样本的有限数带来的误差,比如讲100人参加盲听,这样本还不是足够的大,因为你还不知道10000人盲听又会怎么样的结果,统计分析经过高等数学的运算就可以纠正这种误差。

你把人比做功放的调零也太荒谬了,没有安慰剂效应的影响,这听音就真实的了,而且又是一组人的听音结果的综合,经过统计分析后的综合,这是全世界科技界都公认的,就像几何里的一条定理----过已知空间中的三个点可以作一个平面并且只能作一个平面,这定理你也怀疑吗?

46

主题

0

好友

693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23
帖子
529
精华
0
经验
693 点
金钱
348 ¥
注册时间
2004-4-9
发表于 2008-6-7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639827608 于 2008-6-7 13:18 发表
看来你到现在为止还没理解盲听的含义!
要被公众承认的盲听,也就是从开始辩论到现在的盲听都是指有组织的,我在前边早就说过了好几遍,而且要做统计分析处理,这统计分析也不是简单的事情什么方差,回归分析等 ...



哈哈哈,我怎么莫名其妙的卷入了这么深奥的问题? 这本是象您这样的高人谈论的话题.

31

主题

0

好友

117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7713
帖子
1125
精华
0
经验
1174 点
金钱
1085 ¥
注册时间
2007-1-19
发表于 2008-6-7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ch639827608的帖子

但事实上你是想告诉我:科学就是占了上风的那些我们已经认知或掌握了的一些研究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或手段,如果我们还没认知的或没有掌握的或占了下风的,那便是伪科学
所以你会认为我把人的听觉调0比如功放调0很荒谬,这个我也不想纠缠....排除了安慰效应,你便以为真实了?你怎知人的心理活动的参差(即使他们处于双盲下)比之器材之间的特性的参差不会更甚呢?!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6-7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还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体系,可检验可证伪。那些宣称自己的结果是科学的,但过程或结果却无法或排斥检验或证伪的,才是伪科学吧。比如各种“信则灵”。而不是没认识或占下风的就是伪科学,未知的规律正是科学研究的目的;而那些所谓下风的手段,常常是因为它还经不起推敲,也就是经不起检验,原因就是探索中缺乏严谨或有某些环节缺失。

心理活动等干扰因素的离散性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或排除,比如最常用的显著性检验。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6-7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639827608 于 2008-6-7 13:18 发表
一般都委托统计分析师(硕士研究生或以上,这统计分析不是我们常常说的统计报表那种简单事,这种研究生现在也还不多,美国较多像纽约州立大学就有这样的研究生班)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比较好一点。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6-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扯科学太远了一点。不如扯一下millwood提到的盲喝(酒)。

0

主题

0

好友

6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43766
帖子
9
精华
0
经验
6 点
金钱
6 ¥
注册时间
2008-5-22
发表于 2008-6-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音乐有如品画.没监别能力的人盲听毫无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