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01
- 在线时间
- 196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1-11-23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20231
- 帖子
- 667
- 精华
- 0
- 经验
- 801 点
- 金钱
- 656 ¥
- 注册时间
- 2007-3-15
|
本帖最后由 jxjbsd 于 2014-10-19 23:16 编辑
拍鱼无忌 发表于 2014-10-19 13:21 
也不至于
因为我也在考虑电分,所以基本上看完了这个帖子,感觉也没有最后定论。
所以楼主还是要自己实践的,做吧,做了才知道好坏。
我在前年开始搞一个3分频,一开始做功分,低频在380Hz,电感绕了一堆,实验了很久最后电路的元件参数也确定不了,阻抗补偿电容对分频点也有影响,最后越搞越复杂,搞不下去后停了很长时间。期间看了看功放设计的书,感觉功放既要保证大功率又要保证高频好很难,做个低频好的大功率功放比较容易,做个功率小点高频好的功放也容易。基于这样的认识很自然的转向电分:
电分无非是把分频网络由功放后转到功放前,代价是多出一台功放和分频板。
好处很多,首先是避免了复杂昂贵的功率分频的大电容大电感,以及扬声器阻抗矫正。
解决了中音喇叭灵敏度比低音喇叭低时不好设计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在用5英寸以下中音时很常见。
而且中音和低音喇叭在分频点附近的一个倍频程内曲线通常都较为平直(相对于中音和高音来说):
比如分频点在300-400Hz时,一般的12-8英寸低音喇叭到600-800Hz的频响通常都较为平直,锥形4-5寸中音到150-200Hz也会比较好,在加上电分通常是24dB/倍频程,分频条件较为理想,分频后结果和理论计算接近。
中高音分频点在3K就直接用功率分频,我用电分主要是为了解决低音段分频复杂的问题。
以上是我做法和想法,等做完再上测试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