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主题

0

好友

3420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实践出真知

Rank: 3Rank: 3

UID
95
帖子
2943
精华
3
经验
3420 点
金钱
2128 ¥
注册时间
2004-3-23

元老级

发表于 2008-5-3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盖新楼看水帖啰!

0

主题

0

好友

22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2184
帖子
1763
精华
0
经验
222 点
金钱
222 ¥
注册时间
2007-12-14
发表于 2008-5-3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趟浑水

我这也有个关于咸菜的帖子,欢迎大水:http://bbs.hifidiy.net/viewthread.php?tid=140051

我的观点:是否盲听不重要,在器材前拉个帘而已,不要挡住音箱就行。线材有用是肯定的。有的线高音刺耳,有的线低音太重,这都是很明显的区别。还有试音的曲目是否合适。上面有个用蔡琴试音2000元电源线的,本来就是只有中频没高没低的声音,肯定不容易测出来。

上周我折腾了一周,买来很好的银合金线,替换音箱分频器到接线柱间的普通度锡线。可换上后感觉原来已经通透漂亮的高音,变得粘稠了很多,虽然柔和了不少,可失去了解析度,开始还不相信,以为是焊接有问题,结果折腾半天,最终还是把高音部分的银合金线换了回去。失去的声音终于回来了。还激动了半天,虽然钱白花了。
歇了两天又试双线分音,结果让我更激动了。
我试听的是江河水的古筝曲,那声音差的很多,一个是清澈通透的琴音,一个是化不开的声音,明显声音里面少东西。就10cm一段线差别就这么明显。

7

主题

0

好友

448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9331
帖子
1859
精华
0
经验
448 点
金钱
351 ¥
注册时间
2007-2-26
发表于 2008-5-31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盲听不错,耳多也要讲究
头像被屏蔽

37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14633
帖子
12221
精华
2
经验
11254 点
金钱
9361 ¥
注册时间
2006-11-14

社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8-6-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4 aili 的帖子

你说的那些情况要是不盲听可信度就更差了,盲听比有心理暗示的明听在同等条件下更合理,并不等于说叫一批不爱好音乐的小学生去盲听会好过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研究生明听,不是这样的,是同等条件下的对比,这本来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
要做一种新药的效果研究,这对照组的分组、发药等程序都要彻头彻尾的执行双盲的原则,这本是全世界科技界都公认的科学的原则。
你去世界权威的 www.nlm.nih.gov/ 网站查一下真正的科研论文,有关对照研究的,都采用双盲的原则。
当然,现在很多网友说的盲听的设计并不完全符合科学的设计,还没有将数据的观察给定一个公认的标准,还没有将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等等,如作了统计分析是知道这可信度是大于95%还是大于99%的,但总比明听要合理。

4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17333
帖子
142
精华
0
经验
188 点
金钱
135 ¥
注册时间
2007-1-12
发表于 2008-6-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ili 于 2008-6-1 11:52 发表




采用“盲听”的形式在于排除“心理因素”的干扰, 避免“先入为主”的倾向,达到相对客观正确的结果是“盲听”所要达到的目的......但,由于各人的音乐素养、音响知识、听觉器官(听力)的灵敏程度、 甚 ...


排除的是“心理因素”。
而听音训练等,是对听觉的训练,而不是对心理因素的训练。音乐知识,对音乐的理解,与心理活动有关,但它们同时也增加了对乐音各种 属性的关注与理解,这些都可能提高人们在盲听时的分辨能力。这当然也可以通过合适的实验设计加一证实或推翻。参加盲听的成员当然需要选择,找几个非发烧友来做盲听实验,是不能得出“发烧友也不能分辨线材”这样的结论的,反过来也一样,发烧友不能发辨也不能得出非发烧友或所有人都不能分辨的结论,除非要先证实一个隐含条件:发烧友在这方面的听力比非发烧友更好,有更好的分辨能力。严谨的逻辑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但也不用什么实验都自己做,很多实验别人都做过了,加以引用就好了。如果对别人的结果或实验条件等有怀疑(比如这些盲听实验),那再做个实验加以推翻就好,光是象现在这样扯皮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65

主题

0

好友

213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754
帖子
2340
精华
0
经验
2138 点
金钱
1560 ¥
注册时间
2005-12-11
发表于 2008-6-2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知道多种线材无序盲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高难度,而盲听并不是我们习惯的听音方式,平时也缺乏操作性,以盲听取代明听我是不会认可的。
明听是假,盲听是真,我们都生活在虚假里?

4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17333
帖子
142
精华
0
经验
188 点
金钱
135 ¥
注册时间
2007-1-12
发表于 2008-6-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壮家汉 于 2008-6-2 12:44 发表
我只知道多种线材无序盲听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高难度,而盲听并不是我们习惯的听音方式,平时也缺乏操作性,以盲听取代明听我是不会认可的。
明听是假,盲听是真,我们都生活在虚假里?


没人说要用盲听取代明听。盲听是为了测试,怎么会想到与平时听音乐的关系?做功放的人每次听音乐都要拿万用表开示波器?
反过来,听音乐时不要万用表示波器,那做功放也不要?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6-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逻辑啊逻辑。
roll.gif
看来逻辑教育才是要从娃娃抓起的。

65

主题

0

好友

213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754
帖子
2340
精华
0
经验
2138 点
金钱
1560 ¥
注册时间
2005-12-11
发表于 2008-6-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现在不是要用盲听来否定线材吗?
盲听现在已经成了反对线材者的最有力武器。
盲听能把风格差异较大的超时空和怪兽(哦,对了,还有怪兽和晒衣架)给听不出区别来,我真是佩服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6-2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要否定的只是人耳。

65

主题

0

好友

213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754
帖子
2340
精华
0
经验
2138 点
金钱
1560 ¥
注册时间
2005-12-11
发表于 2008-6-2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ra 于 2008-6-2 13:07 发表
也许要否定的只是人耳。

发烧友的耳朵很难伺候的,越听越不满意。可盲听让很多人都满意

65

主题

0

好友

213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754
帖子
2340
精华
0
经验
2138 点
金钱
1560 ¥
注册时间
2005-12-11
发表于 2008-6-2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国外也搞过器材的盲听测试,多数人也没办法区分不同器材的区别。如果按照这种结论,真的没必要发烧了。但后来总结还是方法的问题。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3 壮家汉 的帖子

国外现在很少使用发烧这词,而代之以Audiophile(高保真音响爱好者)和Technophile(技术爱好者),fad已经很少,在一般群众眼中,“发烧”就是不清不楚没有理智。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0 壮家汉 的帖子

不是盲听否定线材,而是科学事实否定了线材的神话
电子学专家Rod Elliott 在文章《Cables, Interconnects & Other Stuff 》中用现代先进的仪器对多种天价的线材进行检测得到很多数据,并且组织一批音响爱好者进行盲听对比,结果发现很贵的线材跟一般的价格适中的合格的线材没有明显的差别。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6-2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3 壮家汉 的帖子

QUOTE壮家汉 发表于 2008-6-2 13:14  的发言
《早年国外也搞过器材的盲听测试》

国外由于科普程度高,没有一个人对盲听提出异议!你这句话从何说起!?

0

主题

0

好友

22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2184
帖子
1763
精华
0
经验
222 点
金钱
222 ¥
注册时间
2007-12-14
发表于 2008-6-2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639827608 于 2008-6-2 14:18 发表
不是盲听否定线材,而是科学事实否定了线材的神话
电子学专家Rod Elliott 在文章《Cables, Interconnects & Other Stuff 》中用现代先进的仪器对多种天价的线材进行检测得到很多数据,并且组织一批音响爱好者进 ...


发烧越往高端价格差距越大,而效果差距越小。但几十一对的喇叭线和几百一对的就差距很大了。就像拖拉机和捷达的差距很大,而捷达和奔驰在限速的公路上跑速度也差不多,但却别还是有的。
头像被屏蔽

372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14633
帖子
12221
精华
2
经验
11254 点
金钱
9361 ¥
注册时间
2006-11-14

社区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08-6-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0

主题

0

好友

22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2184
帖子
1763
精华
0
经验
222 点
金钱
222 ¥
注册时间
2007-12-14
发表于 2008-6-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盲听是关键,在器材前面拉上帘(除了音箱)。来对比叫盲听啊,还是闭上眼叫盲听呢。
我犯困倒是喜欢闭着眼听 ,倒也不在意声音的质量了。
头像被屏蔽

0

主题

0

好友

185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43949
帖子
372
精华
0
经验
185 点
金钱
185 ¥
注册时间
2008-5-24
发表于 2008-6-2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