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主题

2

好友

255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1769
帖子
1149
精华
0
经验
255 点
金钱
253 ¥
注册时间
2007-12-7
发表于 2008-5-3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心理作用的.吵来吵去也是没结果的.
花了大钱买的器材,心里当然期望是好声的.想着听着就会是好声音的.
如果不了解是什么器材放出来的,就没有了心理暗示,听感就乱了,测试结果也会乱七八糟啦
贵器材是有钱人玩的.平价器材是普通人玩的.虽然一样的好声音,就让有钱人说贵的好一点又怎样.人家花大钱了.总要好一点的.没必要为这争论的

4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17333
帖子
142
精华
0
经验
188 点
金钱
135 ¥
注册时间
2007-1-12
发表于 2008-5-30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壮家汉 于 2008-5-30 16:59 发表

有必要做同一条线的盲听测试吗?真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


所以说你不了解应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能说明问题的实验设计都是好设计。刚才说过了,这个实验其实比第一个实验更能说明人耳在分辨线材上的无能为力。但你就是不能理解,那就没办法咯。

偶做饭去咯……,红烧肉如果没煮烂,不需要睁眼就能知道。
头像被屏蔽

31

主题

0

好友

292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1099
帖子
316
精华
0
经验
292 点
金钱
209 ¥
注册时间
2004-7-26
发表于 2008-5-30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1

主题

1

好友

941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安乃近

Rank: 5Rank: 5

UID
31104
帖子
3610
精华
0
经验
941 点
金钱
894 ¥
注册时间
2007-11-26
发表于 2008-5-30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PRLLG 于 2008-5-30 14:01 发表

当然不是。是用来卖的。
卖东风的人不开东风,卖八达的人也不听八达。


那卖宝马的就不开宝马了....

65

主题

0

好友

2138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754
帖子
2340
精华
0
经验
2138 点
金钱
1560 ¥
注册时间
2005-12-11
发表于 2008-5-30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一个多波段转换开关,可接多达20几条不同的线,在一曲当中快速切换,随机切换,不停切换,就像“多咧米发唆”。好玩得很,而且是变成金耳朵的一件法宝(佛渡有缘人,谁信我这招肯定得益)。
怎么样,方法够强吧!
比其它什么方法都分明!
我想做三个这样的装置,一个可以切换信号线,一个可以切换喇叭线,一个可以切换电源线。
我对盲听不以为然,但研究并不少。
怎么样,这个方法够强吧!

46

主题

0

好友

693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323
帖子
529
精华
0
经验
693 点
金钱
348 ¥
注册时间
2004-4-9
发表于 2008-5-30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来说,没有米的烧友喜欢通过各种方式"证明"卖得贵的器材并不如自己的1875,2030等,盲听是主要的法宝之一,
但一但有朝一日"发了"盲听就不重要了,还是"补品"更养眼.还是美国货,英国货,德国货...更养眼.
当然,"坐拥万贯家产"的个别高档烧客,听了几十万的东西,然后教育小弟们不要再折腾的高人还是有的,他们一般会告诉大家"其实,单声道的收音机才是天籁之声啊"于是小弟们都高兴起来了"我早就知道,你的高文也和我的2030一样嘛!"可惜晚上睡觉又梦见自己有了一台"金嗓子"
头像被屏蔽

44

主题

0

好友

2226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7479
帖子
2379
精华
0
经验
2226 点
金钱
2072 ¥
注册时间
2006-2-4
发表于 2008-5-30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主题

0

好友

173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41999
帖子
332
精华
0
经验
173 点
金钱
171 ¥
注册时间
2008-5-1
发表于 2008-5-30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啊好啊,以后我们不必再那么卖力的不断寻找器材了,做一台好听的就行了。80元一对的管子和10元一对的管子如果没有区别,这才是DIY者最大的福音。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5-30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LPRLLG 的帖子

很正确,赞同。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5-30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壮家汉 的帖子

盲听在于排除心理因素的干扰,排除了先入之见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听音感受。
科研试验是一定要采用“双盲”的原则,这是全世界科技界公认的。

18

主题

0

好友

44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507
帖子
594
精华
0
经验
442 点
金钱
304 ¥
注册时间
2005-3-18
发表于 2008-5-30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喜欢听就行了呀,我的不是要来



1、验证线材的作用!
                                                     

2、验证书架箱脚架的作用!
                                                     

3、验证音箱摆位的作用!
                                                     

4、验证环境的吸音扩散作用!



5、验证翻机器垫钉的作用!
                                                   

6、验证正版碟与D版的作用!
                                                   

7、验证电压影响的作用!
                                                     

8、验证插座好坏的作用!


我的是要来享受的 ,听起来心情舒畅就行了.

5

主题

0

好友

567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6078
帖子
5585
精华
2
经验
5672 点
金钱
5633 ¥
注册时间
2007-8-18
发表于 2008-5-30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至高无上 的帖子

我觉得这种争论是有益的,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把钱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比如讲把大把投资在线材的资金用于音源或前级或功放会更为有益,当然大把银子没处使的又当别论。

1

主题

0

好友

104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8869
帖子
1173
精华
0
经验
1047 点
金钱
1047 ¥
注册时间
2007-10-15
发表于 2008-5-3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支持盲听!!!

18

主题

0

好友

44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3507
帖子
594
精华
0
经验
442 点
金钱
304 ¥
注册时间
2005-3-18
发表于 2008-5-30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ch639827608 的帖子

我觉得理性发烧好一点.

256

主题

0

好友

347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只做精品~!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1484
帖子
4059
精华
0
经验
3476 点
金钱
2862 ¥
注册时间
2006-8-15
发表于 2008-5-30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龙虎豹 于 2008-5-30 12:55 发表
盲听可以推翻仪器测量的作用!盲听还可以另1875之类的与世界级名器齐名~



1875与分立元件的   区别太大了吧   大声点  低音控制力明显不同   除非不玩音响的~~

87

主题

0

好友

2315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扯蛋爱好者

Rank: 7Rank: 7Rank: 7

UID
9764
帖子
2459
精华
0
经验
2315 点
金钱
1893 ¥
注册时间
2006-5-29
发表于 2008-5-3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测试者知道自己在参加盲听测试的话,他的心理状态与平时听音乐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有问题的。

5

主题

1

好友

116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1636
帖子
1337
精华
0
经验
1167 点
金钱
1120 ¥
注册时间
2007-12-4
发表于 2008-5-3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什么音才是原音,若要还原真实,最好还是请歌手,请乐队为你而唱,这最真实!
否则就算你的线材用真金做也是白费工夫!信号经过放大,或线路后总是出现这样哪样的失真或损耗的.

4

主题

0

好友

18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17333
帖子
142
精华
0
经验
188 点
金钱
135 ¥
注册时间
2007-1-12
发表于 2008-5-3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哈哈仔 于 2008-5-30 20:33 发表
一个测试者知道自己在参加盲听测试的话,他的心理状态与平时听音乐的状态是不同的,所以,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有问题的。


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但“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肯定是有问题的”似乎要改成“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肯定与不知道自己在盲听不一样”

要知道,“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排除这些“心理状态”的差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心理是心理,肯定有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据说能大到甚至可以用来杀人。但如果要研究被测物体独立与心理作用之外的属性,那应该把心理方面的影响去掉。在音响设备的听音评价中,要检验的是这个DD“听起来怎么样”,或是“耳朵能不能分辨”;而那些“听说怎么样,价格怎么样,外观怎么样,铜怎么样银又怎么样,编织方式怎么样……”,本来多了解一些有好处的感觉、知觉、经验、知识,可能就成了通通需要排除的干扰因素,这时,盲,才有可能达到排除它们的目的。当然,是“才有可能”,并不是一“盲”就能,一“盲”大吉。
转一些文字,也许可以帮助大家对“单盲”和“双盲”以及实验设计在追求科学性方面的理念有所了解,怕长就免了。


---------------------------------------------------
单盲实验与双盲实验在新药的早期实验中,研究者虽然可以按经典实验设计的方式,采取用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控制和排除偏误,即对实验组给予新药,而对控制组则不给予新药。通过将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出这种新药的效果来。
但是,即使采用这种控制和比较,仍然有产生偏误的可能。因为它没有控制住某种心理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现,被给予新药这种心理影响(宽慰效果)对病人的影响经常是非常积极的,它导致要评价新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难。病人病情好转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病人知道吃了新药而感觉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精神上乐观和愉快的结果。因此,为了控制这种宽慰效果的影响,真正得出新药的效果,研究者首先采用“单盲设计”,即采用给控制组吃“宽心丸” (一种无毒无害无任何作用的物质)的方法。这样,两组病人并不知道他们所吃的究竟是新药,还是“宽心丸”,因而他们受到的心理影响或精神作用是一样的。此时再将两组病人的结果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新药的效果了。
然而,不幸的是,即使研究者采用了“宽心丸”的办法,还是可能会有偏误产生。这就是上面所谈到的研究者的期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问题。在一般的实验中,研究者对实验组与控制组在接受实验刺激这方面的区别是清楚的。比如在新药效果实验中,实验人员知道,实验组所服用的是这种新药,而控制组服用的是“宽心丸”。这种清楚往往会导致实验人员在实验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某种“效果”,就像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看到”那些学生“特别聪明”一样。在新药效果实验中,它会导致实验人员自觉不自觉地“看到”实验组的病人“病情好转”。 这些实验结果启示我们:当实验者知道哪些对象是实验组成员、哪些对象是控制组成员时,他们对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期待也可能影响到实验的进行、影响到行为的测量、影响到对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排除这种期待的影响。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更严格的实验设计中,往往会考虑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 在上述例子中,为了排除研究者的“期望”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的影响,研究者又进一步设计了一种研究新药效果的“双盲实验”。在这种双盲实验中,作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或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宽心丸”。这样,医务人员对病人服药以及服“宽心丸”这两种结果的观察就会更加客观,因而对新药实际效果的解释也就会更准确、更科学。这种“双盲”的实验设计能使研究人员进一步从其他一些变量中孤立出新药的效果来。

15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3366
帖子
3390
精华
518
经验
20562 点
金钱
10014 ¥
注册时间
2007-6-6

社区贡献 论坛贵宾 荣誉会员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5-31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壮家汉 于 2008-5-30 16:02 发表
有个英国人盲听了两台功放,听不出区别,他就乐颠颠地去买那台便宜过的,以为今后可以享受到另一台天价功放的美妙声音,但后来他后悔了,他不但没得到天价功放的美妙声音,还要为如何处理掉手头上这台功放而发愁。


这个不奇怪,人总是不满足的,正所谓男人常说的  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0

主题

0

好友

2857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9222
帖子
2737
精华
6
经验
2857 点
金钱
2785 ¥
注册时间
2007-10-21
发表于 2008-5-31 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盲听在于排除心理因素的干扰,排除了先入之见结果更接近真实的听音感受。
科研试验是一定要采用“双盲”的原则,这是全世界科技界公认的。"

that's absolutely true. the study on "placebo effect" is just picking up right now and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have come out of it. just a few examples:

a) there is a million dollar challenge to anyone who can tell, in a double-blind test, a reference amp from any of your amps, including low-performance car amps. The challenge has been in existence for at least 10 years and no one has been able to take it.

b) in drug testing, 80% of the FDA-approved drugs are LESS effective than sugar pills.

c) in a recent study, almost all hotel maids lost weight AFTER being told that their workload was harder than exercise, against their control group.

d) in another recent study,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acupunture but was told otherwise reported overwhelming improvement from their "fake" acupunture sessions.

e) in a study done in the 1980s, a group of musicians who swore that they could tell tube amps from solid state amps failed a double blind test. The only person who could consistently pick a tube amp from a solid state amp did so by listening to the excessive hum in the tube amp.

f) Bob Carver, who designed Phase Liner, Carver and Sunfire hi-fi amps, challenged the hi-fi establishment in the 1980s by stating that he could mod his amps to sound like any hi-fi amp. the whole experience, called the "Great Hi-Fi challenge" was done in the 1980s. Carver first replicated the sound of ML-2 for Audio Critic (a high-end audio mag back then), and no Audio Critic editors could tell them apart. Carver then replicated the sound of a Conrad-Johnson (then sold for over $20K, in 1985), in less than two days, and without opening up his own amp, for Stereophile (an audio mag). No Stereophile editors could tell the $500 Carver (solid state) amps from $20K Conrad-Johnson (a tube amp).

g) my own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1)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and assuming the amps are working within their own performance envelope, it is next to impossible to tell two reasonably good amps apart; b) it is extremely easy to tell two speakers apart.

Considering that speakers routinely distort 10%, and amps in the less than 1% territor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that's the cas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