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a
发表于 2012-9-15 08:45
回复 287# 苯考拉
最近有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忙,所以,还要再拖段时日。非常抱歉。
okra
发表于 2012-9-15 08:50
不知不觉,这本书上市一年了。
苯考拉
发表于 2012-9-25 20:29
本帖最后由 okra 于 2012-10-4 16:15 编辑
不知不觉,这本书上市一年了。
okra 发表于 2012-9-15 08:50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快写吧吧……O版:L
okra
发表于 2012-10-4 16:15
本帖最后由 okra 于 2012-10-4 16:19 编辑
快写吧吧……O版
苯考拉 发表于 2012-9-25 20:29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就在这儿简单地说一下吧,不另发帖了。
基本原理:近场测量的声压与声源的辐射面积无关,所以合成时必需考虑声源的辐射面积。
方法:
1。测量低频单元的有效辐射直径和倒相管开口直径。
2。近场测量低频单元正面辐射响应。mic与振膜表面距离<10mm,并记下这个距离。保存测量结果。
3。以同样的距离、同样的电平,测量倒相管开口处的辐射响应。mic对准倒相管开口的中心位置。保存测量结果。
4。在lspcad的justmls中使用“添加”功能,将倒相管辐射合并到低频单元的近场响应中。添加时,倒相管测量结果需要下移的dB数(即测量结果的声压级减少值)为20×log(倒相管直径/单元有效直径),或10×log(倒相管开口面积/单元有效辐射面积)。
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当倒相管开口作了大半径的倒角处理,或是喇叭形开口时,倒相管的有效辐射直径不容易确定。
---------------------------------------------------------------------------------
刚才搞错了,把这些文字“编辑”到你的回帖中去:L
苯考拉
发表于 2012-10-5 15:08
就在这儿简单地说一下吧,不另发帖了。
基本原理:近场测量的声压与声源的辐射面积无关,所以合成时必 ...
okra 发表于 2012-10-4 16:15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倒相管的倒角应该也可以算出振动面积的,只不过准确确实比较困难。
dw15-630
发表于 2012-10-7 10:19
音乐爱号者
发表于 2012-10-13 07:17
好书
ywm2011
发表于 2012-10-15 08:09
回复 1# okra
正好啊,我正想DIY音箱!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5 17:26
这是我用AT18H52厂家给的参数按书上公式计算的结果用LSPCAD模拟出的箱体设计。
按QL=7 SQB3 平坦波纹设计: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5 17:27
本帖最后由 苯考拉 于 2013-5-5 17:49 编辑
这是我用AT18H52厂家给的参数按书上公式计算的结果用LSPCAD模拟出的箱体设计。
按QL=7 SQB3 平坦波纹设计:
计算过程:Vb=Vas/a=12.04208 Fb=HFs=49.504 f3=(f3/fs)fs=57.756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5 17:50
本帖最后由 苯考拉 于 2013-5-5 18:02 编辑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5 17: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我用AT18H52厂家给的参数按书上公式计算的结果用LSPCAD模拟出的箱体设计。
按QL=7 SQB3 平坦波纹设 ...
这是未按公式计算的。
可以看到未按公式设计的群延时从9HZ 9.6MS变成了54.5HZ 11.26MS
扬声器冲程从0.84MMP-P变成了1.02MMP-P
-3DB调谐点从57.8HZ变成了53.7HZ
我的问题是这是说明设计劣化吗?这种劣化可以接受吗?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7 21:18
本帖最后由 苯考拉 于 2013-5-7 21:22 编辑
再来
这次我把QTS提高20%看看……可以看出FS降低了其他没有明显变化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7 21:25
本帖最后由 苯考拉 于 2013-5-7 21:27 编辑
再来我们再改动QES看看同样增加20%……这次发现QMS降低了,但是箱体设计也明显发生了变化。
okra
发表于 2013-5-8 11:59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5 17: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未按公式计算的。
可以看到未按公式设计的群延时从9HZ 9.6MS变成了54.5HZ 11.26MS
扬声器 ...
"我的问题是这是说明设计劣化吗?这种劣化可以接受吗?"
-------------------------------------------------------------------------
你的“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根据这个标准,就知道是否劣化了。
你的“可接受”标准又是什么?按这个标准,才知道是否可以接受。
标准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啦。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13 21:26
O版……怎么不上QQ??有个瞬态的问题问问您……
这个是按QB3设计的群延时曲线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13 21:27
这是按SBB4设计的群延时曲线
怎么来分析这两个群延时的优劣?
okra
发表于 2013-5-14 12:25
本帖最后由 okra 于 2013-5-14 12:26 编辑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13 21: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按SBB4设计的群延时曲线
怎么来分析这两个群延时的优劣?
仅就这两个群迟延曲线来看,SBB4当然更优(30Hz以下虽然差一点,但那不是主要的),但QB3也不算太差。怎么取舍还要看其他情况,是吧。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14 20:28
也就是说如果出现这种尖锐的峰出现那就是瞬态变差,对吧?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14 20:30
这种表现是否就是欠阻尼?
okra
发表于 2013-5-14 23:15
苯考拉 发表于 2013-5-14 20: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也就是说如果出现这种尖锐的峰出现那就是瞬态变差,对吧?
这种情况是很明显的瞬态不良。
作者在书上多处提到的”膝状“曲线时所用的例子还没这么严重。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