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主题

1

好友

79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金龙七子

Rank: 5Rank: 5

UID
583992
帖子
780
精华
0
经验
790 点
金钱
776 ¥
注册时间
2013-4-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dune2012 发表于 2015-4-11 15:11
你前面说的对,不过“绝对不能够用太多级(开环增益高)的架构"这话说的有点绝对了。"你的思想典型代表了大 ...

我是说的绝对了点,对不起!希望我的强调能引起更多人的记忆和深思。

4

主题

1

好友

79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金龙七子

Rank: 5Rank: 5

UID
583992
帖子
780
精华
0
经验
790 点
金钱
776 ¥
注册时间
2013-4-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b3008940 于 2015-4-11 19:15 编辑
dune2012 发表于 2015-4-11 15:55
拜托,概率不是这么算的,晕死


请教dune兄,那配对成功的概率怎么算?给一点营养我。

我曾经以为240/9240的配对概率为0呢,你配对成功后破0了,可是,我后来又重新仔细琢磨了240/9240参数,和回忆之前的测试,现在,仍然坚信240/9240一对一的配对概率为0。

点评

持同样看法。这管能配出一对真是奇迹了。  发表于 2015-4-11 19:35

1

主题

0

好友

33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568244
帖子
315
精华
0
经验
334 点
金钱
314 ¥
注册时间
2013-2-25
发表于 2015-4-11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tb3008940 发表于 2015-4-11 19:12
请教dune兄,那配对成功的概率怎么算?给一点营养我。

我曾经以为240/9240的配对概率为0呢,你配对 ...

如果40对里能出一对了这就已经超过1%了你咋能算出个1/1600呢

这对管主要是跨导(Vgs/Id斜率)差距较大但也有个别管离散较大,可能是拆机件的原因吧,图示仪设的测试Vd
35v最大Id1.5A情况下勉强配出一对,大电流下估计还是配不到一起

4

主题

1

好友

79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金龙七子

Rank: 5Rank: 5

UID
583992
帖子
780
精华
0
经验
790 点
金钱
776 ¥
注册时间
2013-4-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woaw 发表于 2015-4-11 02:02
器件的寄生参数与工作条件有关,会变化,这个问题暂时不提了。驱动速度也就是Vg的变化与驱动电路的输出内 ...

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44

主题

3

好友

284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26786
帖子
2952
精华
0
经验
2840 点
金钱
2774 ¥
注册时间
2013-10-10
发表于 2015-4-11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tb3008940 发表于 2015-4-11 19:12
请教dune兄,那配对成功的概率怎么算?给一点营养我。

我曾经以为240/9240的配对概率为0呢,你配对 ...

你要看是那个厂商生产的再说话

42

主题

1

好友

175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6029
帖子
1978
精华
0
经验
1750 点
金钱
1625 ¥
注册时间
2006-12-16
发表于 2015-4-12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zlz 于 2015-4-12 00:09 编辑

从来不用异极性功率管做输出的没配对经验  
为什么不用异极性功率管   原因就是异极性功率管完全配对几乎无可能   
即使所谓配对只是在特定条件下   而同极性功率管配对可能性会高很好   
一般 20个管子至少有一对配对性能会很好  
所以我从来不用异极性功率管....就像男女间要找出一对什么都几乎一样的可能吗?   哈哈
小功率小动态时问题不大   大功率大动态时还是尽量不用异极性功率管  
宁可准互补也不用异极功率互补管   也许我偏激也许我水平太烂   但是我坚持。。。
除非那天晶体管技术更新。。。能制造完美异极功率互补管后再说   
一夫二妻。。。。太累  二夫一妻。。。。不愿意

33

主题

17

好友

4366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个新想法,就以为是自己发明了什么重大成果,其

Rank: 3Rank: 3

UID
910
帖子
4626
精华
0
经验
4366 点
金钱
4050 ¥
注册时间
2004-6-27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5-4-1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lzlz 发表于 2015-4-12 00:06
从来不用异极性功率管做输出的没配对经验  
为什么不用异极性功率管   原因就是异极性功率管完全配对几乎 ...

你就坚持吧,我支持。
我很看好看看那个前端IC的1969架构,还有那个光耦的架构,都是使用同极性管子做输出的好路数,不知道换成正温MOS管,工作在甲乙类,能发挥几成的功力。

4

主题

1

好友

79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金龙七子

Rank: 5Rank: 5

UID
583992
帖子
780
精华
0
经验
790 点
金钱
776 ¥
注册时间
2013-4-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bsmshcn 发表于 2015-4-11 11:33
楼主的核心我想是利用vmos的失真去抵消喇叭的失真,这是值得研究的。但是不同的喇叭,不同的频率,失真 ...

1、我的原意根本不是利用vmos的失真去抵消喇叭的失真,只不过无巧不成书,正温管的输出特性对信号有扩展的作用,高幅度的信号的增益会大过小幅度的增益,也就是说Vgs/Id不完全是直线,而是近似直线的指数曲线,特别是高电压供电时,更明显。而喇叭由于悬挂阻力的非线性、电流和磁感应强度的非线性等等原因,导致电流和声压的关系也是非线性,而且刚好与正温管相反,虽然不是完全反向同步,至少比三极管贴合的要好很多。这就是很多人说,正温管音质感觉更宽深,更有力的原因,和负温管、三极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这是根本无法抵消喇叭失真的,只是巧合,感觉正温管音质更趋近自然真实而已。感觉的东西,纯属个人,语言难以说清,大家自己体会吧,一种米还养百种人呢。
2、至于没有必要用正负100v的极限去做功放,见仁见智吧,帖子里详细解释过了,信我这个说法的人不多,不要紧,他们基本上都是理论派,甚至是大师,这个技术论坛也和中国社会一样,笃信权威,不信实践,不愿意信实践,甚至睥睨一切,让很多同学莫衷一是。我想,如果是某个大师这么说,结果肯定是天渊之别。
3、你推荐的这个电路,牛哥说它的名字叫“尾部摆动”功放架构。先不论其失真多低,你说它无反馈?夜阑静,问有谁共鸣?是张国荣?你说,别小看了这个低压甲类,相当于在功率管上加上了千伏电压,不胜惶恐,愿闻其详?

4

主题

1

好友

79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金龙七子

Rank: 5Rank: 5

UID
583992
帖子
780
精华
0
经验
790 点
金钱
776 ¥
注册时间
2013-4-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lzlz 发表于 2015-4-12 00:06
从来不用异极性功率管做输出的没配对经验  
为什么不用异极性功率管   原因就是异极性功率管完全配对几乎 ...

别在互补配对上纠结,说个歪理,你可能不信,一对240/9240做功放,即使是完全没有配对,出来的声音,和你说的准互补配对的声音,估计你根本听不出来!至少,我试过一夫一妻和一夫二妻的声音,几乎无法分辨,盲听测试,我反而觉得一夫一妻的声音更好听,信不信由你。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论和实践,结果往往并不是一样的。

4

主题

1

好友

79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金龙七子

Rank: 5Rank: 5

UID
583992
帖子
780
精华
0
经验
790 点
金钱
776 ¥
注册时间
2013-4-1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dune2012 发表于 2015-4-11 20:27
如果40对里能出一对了这就已经超过1%了你咋能算出个1/1600呢

这对管主要是跨导(Vgs/Id斜率)差距较大 ...

如果40对里能出一对了这就已经超过1%了,没错啊!
问题是,如果40对里没能配出一对,理论上不比对40×40次,你怎么确定呢?我是说数学概率理论,不是凭经验和技巧。

0

主题

0

好友

44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思情

Rank: 2

UID
75981
帖子
42
精华
0
经验
44 点
金钱
44 ¥
注册时间
2009-1-20
发表于 2015-4-12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号!!!!!!!

1

主题

0

好友

33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568244
帖子
315
精华
0
经验
334 点
金钱
314 ¥
注册时间
2013-2-25
发表于 2015-4-12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tb3008940 发表于 2015-4-12 02:52
如果40对里能出一对了这就已经超过1%了,没错啊!
问题是,如果40对里没能配出一对,理论上不比对40×40 ...

真服了你了,抬杠一把好手

1

主题

0

好友

33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568244
帖子
315
精华
0
经验
334 点
金钱
314 ¥
注册时间
2013-2-25
发表于 2015-4-1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tb3008940 发表于 2015-4-12 02:19
1、我的原意根本不是利用vmos的失真去抵消喇叭的失真,只不过无巧不成书,正温管的输出特性对信号有扩展 ...

纠正你一下
1,结论正确,原因分析错了,正温管VI曲线接近平方率,三极管VI曲线才是接近指数,喇叭反电动势与输入接近平方率,所以导致了你说的结论成立(建议多研究一下正温管的特性)
2,正负100V供电带来的好处是处理大动态信号更从容,并且有利于减少正温管内部那三个等效电容,这些对音质都是正面的,坏处主要是功耗大比较挑战散热

19

主题

8

好友

1886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32719
帖子
1958
精华
0
经验
1886 点
金钱
1848 ¥
注册时间
2011-5-11
发表于 2015-4-12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tb3008940 发表于 2015-4-12 02:40
别在互补配对上纠结,说个歪理,你可能不信,一对240/9240做功放,即使是完全没有配对,出来的声音,和你 ...

"我试过一夫一妻和一夫二妻的声音,几乎无法分辨,盲听测试,我反而觉得一夫一妻的声音更好听,信不信由你。"
说明还是可以分辨的嘛!

27

主题

1

好友

68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77546
帖子
640
精华
0
经验
680 点
金钱
619 ¥
注册时间
2014-12-22
发表于 2015-4-1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找到 http://www.onsemi.com/pub_link/Collateral/AND8199-D.PDF 并约略看过。
若无理解错,其实所有 MOSFET 都是有正温度系数及负温度系数 Vgs 情况的。
http://www.irf.com/product-info/datasheets/data/irfp9240.pdf
http://www.irf.com/product-info/datasheets/data/irfp240.pdf

两款管子都是低 Ids (绝对值)时,高温度时只用较低 Vgs,即是负温度系数 Vgs ;高 Ids (绝对值)时,高温度要用较高 Vgs,即是正温度系数 Vgs 。
交点看来约是 -5 V/-4.5A 及 +6.5 V/14A 左右。

12

主题

7

好友

87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86723
帖子
837
精华
0
经验
878 点
金钱
824 ¥
注册时间
2015-3-9
发表于 2015-4-12 11:02 来自手机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讨论的很热烈,忍不住说几句。

1

主题

0

好友

33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568244
帖子
315
精华
0
经验
334 点
金钱
314 ¥
注册时间
2013-2-25
发表于 2015-4-1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xianrenb 发表于 2015-4-12 10:57
我在网上找到 http://www.onsemi.com/pub_link/Collateral/AND8199-D.PDF 并约略看过。
若无理解错,其实 ...

你看的很仔细,不过说他们是正温管是因为交点以下相同Vgs温度越高Ids越大所以叫正温,交点以上是负温的,只不过那个交点电流已经很大了大部分应用电流都在正温区,所以就叫他正温管了,可能这种约定俗成的叫法不太严格吧

27

主题

1

好友

68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77546
帖子
640
精华
0
经验
680 点
金钱
619 ¥
注册时间
2014-12-22
发表于 2015-4-12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好像一般说正负温度系数元件是看元件的阻值。
按此说法, BJT 是负温度系数, MOSFET 是正温度系数。
“Engineers have long understood that MOSFETs are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devices.”就是上述的 onsemi.com PDF 中所述的。
所以说 MOSFET 比较适合并管输出。
因为若当中一个产生较大热能而升温时,其阻值就会升高,电流反而比较会流经别的管子,热失控的状况就较难发生。

27

主题

1

好友

68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77546
帖子
640
精华
0
经验
680 点
金钱
619 ¥
注册时间
2014-12-22
发表于 2015-4-1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nrenb 于 2015-4-12 12:34 编辑

我自己试过了一些仿真。
看来,输出级用什么管子其实分别不算明显。
上下臂管子数目比例也不太重要。
(不过 Vgs 的确会有变化。)
估计理由是输出级只是 0 dB 的放大器,主要是放大电流。
只要用上了大环负反馈的话,输出级本身的效能就没有太大的影响。
其产生的失真与误差,大部份都会被负反馈修正好。
其产生的增益变化与整个放大器的开环增益近乎无关系。
反而要考虑的,可能是一般 MOSFET 要用的 Vgs 比 BJT 的 Vbe 要高好多。
低电压电源的情况就不适合用 MOSFET 了。

44

主题

3

好友

284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26786
帖子
2952
精华
0
经验
2840 点
金钱
2774 ¥
注册时间
2013-10-10
发表于 2015-4-12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xianrenb 发表于 2015-4-12 12:25
我自己试过了一些仿真。
看来,输出级用什么管子其实分别不算明显。
上下臂管子数目比例也不太重要。

你说的 我都赞同

楼主弄的末级开环   无反馈  那么就使得正温管的失真不被修正 任由发挥   低音的频响等于被提升了  
反正是失真大  可能是好听  但是不hif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