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66
- 在线时间
- 1128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7-16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0
 贵宾
当前离线
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个新想法,就以为是自己发明了什么重大成果,其
 
- UID
- 910
- 帖子
- 4626
- 精华
- 0
- 经验
- 4366 点
- 金钱
- 4050 ¥
- 注册时间
- 2004-6-27
|
我看这不是正温管和普通BJT的差别,应该是您试验用的电路架构值得探讨。
您的电路,如果从高开环增益,较低总闭环增益的观点看,走的应该是高指标的路线,但是架构上有点问题,想了想也不知道怎么来描述,先按照下面的想法说明一下,不知道对不对。
从您的试验电路来看,本应该是2级电压放大+1级电流放大的程式,按照一般的放大电路稳定原则,单独看各级开环频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前面高,后面低的原则,这样的电路比较稳定。
您的电路第一级,第二级,都是采用的串叠电路,特点都是走的高频响路子,根据管子参数分配,应该是合理的,但是最后的电流输出级采用了准互补电路,这就带来一个难题。
我感觉难题是上臂,下臂的不同,上臂可以认为是简单的电压跟随器,其频率特性基本也是单调的,要处理起来相对容易,下臂相当一个小闭环增益是1的放大电路,频率特性跟上臂的差别较大。上下两臂的这个差别,使得电路的频率---相位特性变得比较复杂,不好处理。
做了一些仿真实验,发现还是您最初采用多极点补偿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但是这样的电路让实际制作麻烦很大,补偿电容的容量偏差,原件的温度特性,都很让人头痛,要达到高指标,难度还真不小。
本来之前我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些解决您这电路架构的“相位裕度”的办法,但是都感觉不太满意,如果保持架构不变,还得继续琢磨。如果想要改变一下电路的架构,比如采用日本金田彦的那个“全对称放大电路”应该更适合同种极性的正温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