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850
- 在线时间
- 481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2-11-27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UID
- 15214
- 帖子
- 2716
- 精华
- 0
- 经验
- 2850 点
- 金钱
- 2574 ¥
- 注册时间
- 2006-11-26
|
本帖最后由 xlf0602 于 2012-3-30 20:00 编辑
嗯~~~
这怎麽说好呢?
电晶体共基极丶共集极丶共射极组态的定义与特性有明确的定义,
对JLH1969的电路做将耦合电容当成开路的直流电路分析时,
上输出管当然是低输出阻抗的共集极组态,
下输出管当然是高输出阻抗的共射极组态,
低输出阻抗的输出和高输出阻抗的输出无法「对称」,
所以调JLH1969的直流偏压与静态电流时可发现,
中点电压主要由上输出管决定,
静态电流主要由下输出管决定.
但在做将耦合电容当成短路的交流电路分析时,
由於自举电容将驱动上输出管的讯号的参考电位点移到上输出管的射极,
依照电晶体共基极丶共集极丶共射极组态的定义,
上输出管转变成高输出阻抗的共射极组态是很明确的.
如果坚决依照直流电路分析认定上输出管为低输出阻抗的共集极组态,或「射极跟随器」.
则难以解释上输出管的交流输出呈现高输出阻抗的实际现象,
甚至会有认为自举电容可有可无的误解,
我想有人会企图以自举电路的「正反馈」来解释上输出管的交流输出呈现高输出阻抗的实际现象,
但在做电路运算时,
却无法脱离自举电容将驱动上输出管的讯号的参考电位点移到上输出管的射极的计算方法,
这是「倒果为因」的做法.
quantum 发表于 2012-3-30 11:14 
如果我们把RC自举电路等效为一恒流源,那么1969上输出管的组态时就可用下图一来分析,很明显,说图一中Q2是共集组态应该不会有争议。事实上原版1969线路中的RC自举电路完全可用恒流源替代,替代后无论是工作原理还是性能都不会有明显的改变。
我们再来看图二:与图一相比,图二中仅仅是在Q4的BE极间多并了一只电阻R,但要是画出交流等效回路图的话,与您在297楼画出的1969交流回路图的情形是完全相同的。是不是图二中的Q4就只能看成是共射组态呢?我以为未必。图二中的Q4究竟是看成共集还是共射呢还得看驱动Q4的信号源是“谁”。
如果我们认为Q3集电极对地之间的交流信号是驱动Q4的信号源,那么可以把图二改画成图三。我个人很坚定的认为图三中的Q4是共集组态 。与图一相比只不过是在构成射极跟随器的管子的BE极之间并了一只“分流电阻”R。
如果我们认为电阻R二端的交流信号是驱动Q4的信号源,那么可以把图二改画成图四。此时我同样坚定的认为图四中的Q4是共射组态。
还可以看看图五:
Q2、Q3的BE极之间分别并了电阻R1、R2,如果非要把这个图按图二改画成图四那样说Q2、Q3也是共射组态,我想大多数情况下是很不妥的。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是相同的线路,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确实可以得出线路中管子不同的工作组态。但以怎样的工作组态去分析才是恰当的,则应当依具体情况来确定,没有绝对的标准。
至于您说的“如果坚决依照直流电路分析认定上输出管为低输出阻抗的共集极组态,或「射极跟随器」.则难以解释上输出管的交流输出呈现高输出阻抗的实际现象”这个问题,我认为只要我们不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假设用一只β=100的管子做共集放大,若驱动它的信号源的输出阻抗是1MΩ,那么可以粗略估算出这个共集电路此时的输出阻抗为10KΩ。这个输出阻抗也够高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