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lingg 发表于 2016-4-29 16:11

无语密码 发表于 2016-4-29 14:54
小电流失真很正常

仿真时,电阻负载就不会在差分输入和电压放大级产生明显的电流波形失真和振荡,使用有源负载时降低电压级增益也会降低失真和振荡。

无语密码 发表于 2016-4-29 22:30

ailingg 发表于 2016-4-29 16:11
仿真时,电阻负载就不会在差分输入和电压放大级产生明显的电流波形失真和振荡,使用有源负载时降低电压 ...

这方法常用

liustar 发表于 2016-5-6 00:21

本帖最后由 liustar 于 2016-5-6 00:59 编辑

这个电路,我做了10块以上的板,对每一项功能进行对比验证。很多楼上的发言是没有电子技术基础的人在胡说。
    做好这个电路的关键是3级管,试过很多种,几乎经历了3年时间,很多所谓的明管都不行,现实很残酷,其实三级管的质量很重要,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参数,只用使用最笨的办法逐个尝试,结果很意外,很多管都调不出应有的声音。用最土的办法,直接使用书上使用的三级管MPSA06/MPSA56,结果还真让我蒙对了一个方向!
    使用了冷门的MPSA06、mpsa92,这么冷门的管想有假的都难!结果成功了,甚至超过了差分级使用MAT03孪生管的版本无论动态,高频细节,低频,都是其他管难比的。播放的高音不是一般的功放所具有的,相当的清晰动听,音乐的韵味也是很浓的,声场饱满宏达!
    电压放大使用过N种,甚至669这样的中功率管,推动,输出都尝试过很多种,开始发现推动很敏感,于是购入100对东芝1302/3281用土办法配对,配对精度是很高的!但是,也仅仅是有一点改善。推动管也试过很多种,进了100对2sa1210,同时做推动和输出的匹配!改善也很小。


    基本的原理花4年充分掌握了,其实了解差分电流,差分射级电阻,肖振补偿电容的关系就可以了,再把地线吃透,其他什么电解品牌,变压器,线材都是浮云
从差分、电压放大、推动、输出分别入手,逐个尝试,试图发现精髓。差分用过MAT01\MAT02\MAT03就差MAT12了!也用了一段时间2sa884,用过bc550、bc560,等等,几乎常用的管都拿来试。日系的管感觉特别差,A970/2240   C1841/A922   A1191/C2856D667/647   A733/C945   A872/C1775,2n5551/5401,2073/1145别说我水平差,用尽浑身解数都没做出好效果,那个无缺陷的感觉很遥远!感觉差分的精度挺重要的,绝不是编带上相邻的两个三级管就可以拿来做差分,当然那样也可以响,但是动态和信照比明显不够,而且高频还会有失真,这样做出来的功放除了功率大以外,小音量下甚至不如集成功放!尤其是集成功放那种音乐的韵味!功放之见最明显的差距就是对高频的重放效果,最难的也就是把高频做得既响又好听,当然MPSA06/MPSA56,也是购进几百个,用简易集体管测试仪测试的。
    经过n年的实践摸索,最后发现从差分、电压放大、推动、输出都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哪个反馈式的恒流源电路。用个发光二级管把恒流源的反馈三级管代替,实现1.8V的压降,结果动态、细节、高频、低音全面提升!当然,以上的原因全部相加才有 效果,否者整个电路就是个木桶,还让你找不到漏水的地方。

总结经验:1、使用mpsa06、mpsa56制作这个电路,按书本上的元件型号选取就可以了,2、差分级要经过同极性的配对、3、把恒流源偏置使用发光2级管代替!或者使用2级的恒流措施!
做功放,其实就是3级管的质量问题!差分,电压放大做好就可以了,推动到输出要求不是很高,甚至输出超过50%误差都可以忽视!
仿真是个死胡同!那是不考虑元件因素的东西,做个简单印证还可以,达到目的还得靠实践!

日王贝才 发表于 2016-5-6 11:18

liustar 发表于 2016-5-6 00:21
这个电路,我做了10块以上的板,对每一项功能进行对比验证。很多楼上的发言是没有电子技术基础的人在胡说。 ...

谢谢你分享心得,最好能把一些测试数据贴图上来

liustar 发表于 2016-5-6 23:16

补充一点,推动级的加速电容要去掉,这个电容的存在影响音乐性的表现,会让小提琴不动听,除非,失真已经很低了。否者失真没降下来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加速电容只会恶化性能。
同样的,不要盲目提高转换速率,除非整个电路的失真非常小,不然也会恶化高音。

ailingg 发表于 2016-5-7 01:56

小虎 发表于 2011-2-21 14:08
回复 16# hifi8




仿真时发现正负半周波形真是不对称,有点无法理解。

ailingg 发表于 2016-5-7 02:11

本帖最后由 ailingg 于 2016-5-7 03:24 编辑

liustar 发表于 2016-5-6 00:21
这个电路,我做了10块以上的板,对每一项功能进行对比验证。很多楼上的发言是没有电子技术基础的人在胡说。 ...

MPSA06、56是ON还是FAIRCHILD的?
ON的MPSA06 Hfe曲线没法看,整个一条拱形

heho 发表于 2016-5-7 08:43

理论值和实际上操作也有误差的

ailingg 发表于 2016-5-11 14:32

差分用有源负载,极点补偿电容用到200p、有源负载并680p方波仿真才正常,信噪比是真的提升了近20db


liustar 发表于 2016-5-12 19:56

本帖最后由 liustar 于 2016-5-12 20:09 编辑

一堆人很业余的在那里讨论恒流源,你们真的是学电子的吗?老子实在看不下去了!
使用恒流源会降低转换速率?!荒唐!根本不懂得计算转换速率谈何证明用恒流源会降低转换速率!
使用恒流源音质会变差!这是编草鞋的在胡说吧?!如果外接电阻代替恒流源可以使音质变好,我相信集成功放会有外接电阻的引脚,但是我没见过哪个集成功放使用外接的电阻代替恒流源的!
用恒流源可以使差分电流利用率提高,相当于提高了差分电流,转换速率当然就提高了!另外,使用恒流源可以在相同的转换速率下使用更小的差分电流,这样的好处是,差分的电流变化更小更容易配对,大电流范围都能保持一致的差分对还是很难配的
使用电阻绝对不能比得上恒流源,因为在同样的线性范围和电流下,恒流源电路的转换速率总是比电阻大一倍!
另外,N多人看到那个补偿电容有100P觉得是大得离谱,觉得转换速率不高,这只是比较瞎的,虽然补偿电容是100P但是,差分电流有6个毫安比一般的电路是大3倍的!
还有,觉得射极反馈电阻大!你们究竟懂不懂的?那么大的差分电流,这个射极电阻取100欧姆是合适的!

一个稳定的功放提高转换速率无非是提高差分电流或者减小补偿电容,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但是忽略了放大器的稳定性,这就是往往把电路调到自激的边缘了,这个时候的声音是很好听的,但是容易自激,也不能再有突破了,转换速率被自激阻挡了,为什么?
因为他们不明白,需要调整差分射极反馈电阻进行补偿!只有这样,转换速率才可以不受限制的提高!使放大器转换速率成倍的提高但是又不会自激!

greendrops 发表于 2016-7-24 12:19

liustar 发表于 2016-5-12 19:56
一堆人很业余的在那里讨论恒流源,你们真的是学电子的吗?老子实在看不下去了!
使用恒流源会降低转换速率 ...

我最近也刚做了这个电路,想问一下你用二极管代替恒流偏置,为什么会有好的效果?原电路这部分电路为什么影响了音质?

jingship 发表于 2016-7-24 14:51

本帖最后由 jingship 于 2016-7-24 14:55 编辑

不要乱讲,你不喜欢不等于大部份人,功率放大,音频,用集成的起码超9成以上,不信,你去外面看下

greendrops 发表于 2016-7-24 20:19

jingship 发表于 2016-7-24 14:51
不要乱讲,你不喜欢不等于大部份人,功率放大,音频,用集成的起码超9成以上,不信,你去外面看下

集成的声音也不错,超过一般diy电路,但是做分立件学东西比较多,做好了分立件的,可以对做集成的功放很有帮助,我觉得

jingship 发表于 2016-7-25 08:20

greendrops 发表于 2016-7-24 20:19
集成的声音也不错,超过一般diy电路,但是做分立件学东西比较多,做好了分立件的,可以对做集成的功放很 ...

从学习原理来讲,分立是基础,从设计来讲,只是适合,适合就行,集成固化些,成本低些,分立适用广些,成本高些,设计本义是用在适当成本下做到最适合

兄弟营ok 发表于 2016-7-25 10:53

“无缺陷放大器”这个说法不太好,容易误导,人们总是期望做出无缺陷放大器。事实上,技术在不断进步,回过头来看当初很多认为完美的设计,缺陷不少。甲类和乙类功放谁更无缺陷;即便是同一类功放,不同电路常常是各有所长,谈不上谁是“无缺陷放大器”。斯多夫推荐的这个电路是比较优秀,但更优秀的电路不少,还在不断发展中。比如非差分电流型负反馈功放也许性能更好、电路更合理、更优秀。斯多夫的音频手册肯定是一部很好的参考手册,作者的功底和理念让人敬佩和尊重,但是仍存在局限性,需要甄别吸取精华,别被教条束缚了手脚。

minisoft 发表于 2016-7-25 11:22

我真的搞不懂什么叫甲类乙类,看电路都一样。

万恶的差分结构也称之为“无缺陷”,莫说工程师,就我等普通爱好者也只能哧之以鼻。

greendrops 发表于 2016-7-25 15:07

本帖最后由 greendrops 于 2016-7-25 15:17 编辑

兄弟营ok 发表于 2016-7-25 10:53
“无缺陷放大器”这个说法不太好,容易误导,人们总是期望做出无缺陷放大器。事实上,技术在不断进步,回过 ...

虽然手册中也只是参考,但是能先研究透他的电路,也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大多数人眼高手低,基础的还没搞好,只是一味仿名机。自己搞也就罢了,还出来嘲笑那些研究基础电路的人。
本书作者貌似在用词方面不太讲究,blameless一词确实不太合适,而且文章还提到该电路的失真已是B类放大器的理论极限,好像也有点言过其实

ZMH8771140 发表于 2016-7-27 09:59

兄弟营ok 发表于 2016-7-25 10:53
“无缺陷放大器”这个说法不太好,容易误导,人们总是期望做出无缺陷放大器。事实上,技术在不断进步,回过 ...

说得太对了,这本书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也要批叛地吸收。我对交越失真有不同看法,增大Re有利于降低交越失真;输出端并联低阻值的RC网络,有利于降低交越失真。请理论高手指点。

greendrops 发表于 2016-7-27 10:31

ZMH8771140 发表于 2016-7-27 09:59
说得太对了,这本书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也要批叛地吸收。我对交越失真有不同看法,增大Re有利于降低交越失 ...

有实验数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么?

ZMH8771140 发表于 2016-7-27 10:47

greendrops 发表于 2016-7-27 10:31
有实验数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么?

没有失真数字。我有经验数字。就是在电流输出级,无论是二级或者三级,或者是达林顿还是倒置结构,只要在截止区附近Vi—Ic曲线曲率小(曲线半径大),交越失真就小。且交越失真无论信号大小都一样,大电流时交越失真更严重。

补充内容 (2016-7-27 11:09):
我的经验是:Re取值以满电流时电压降1.5—2V,例如满电流共12A,3管并联,那么Re可取0.5欧姆。如果6管呢,就可取1.0欧姆,当然完全可取0.5欧姆,阻尼系数更高。RC网络,我采用1.0欧姆+0.33UF。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音频功放设计手册》上的“无缺陷放大器”试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