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47
- 在线时间
- 54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8-6-7
- 阅读权限
- 150
- 精华
- 0
  
- UID
- 308015
- 帖子
- 860
- 精华
- 0
- 经验
- 847 点
- 金钱
- 843 ¥
- 注册时间
- 2011-3-23
|
本帖最后由 jsan203 于 2011-8-6 07:14 编辑
回复 49# yyjsa
半夜恶梦醒来,无心睡眠,起床认真看贴。
一、看你这贴,感觉是扫盲的来了,俺做十几年的电子开发,竟是被归类到了电路盲人了。
差分电路的基本原理是无需赘述的,差分电路也不是你说的那样神奇,温补特性当然是存在的,但必需得两臂BE结或Idss、HFE或跨导匹配,同样的差分电路输入的运放LM324和OPA277,温飘特性和失调电压性能差距就非常的大,这是设计及生产工艺决定的,跟是不是差分输入无关,管子的匹配或IC的生产工艺是关键。从LZ这图看得出来,是对差分电路和元器件盲目相信了,任何元器件都存在匹配上的差异,特别是JFET这种带自恒流特性的管子,温飘较大(不同温度Idss都会变化,异极配对极为头疼)所以我们会在源极加入小的电阻来调整两管的差异性。
二、差分电路具有良好的共模抑制能力和差模放大能力,这能力来源于射极或源极负反馈电阻的加入,用恒流源充当负反馈电阻能提供理想负反馈效果,但也限定了电流动态,增大了噪音,电路增益也较小,是有利有弊的。而且C2240、A970本身就是一颗温漂和线性较差的管子,设计者也没对这颗恒流管做温度补偿,这就会影响到恒流源的性能,进而影响到上下臂的对称性,变向加大了输入失调电压。差分电路在非平衡输入功放电路中,主要发挥的是差模放大能力,提供环路反馈的作用,共模抑制能力是基本功能对工作点影响效大,对交流放大没发挥更大作用。
从LZ这图看出,设计者显然没能充分运用JFET的自恒流特性,在这里使用JFET除了提供输入信号直藕功能外,没发挥更大的作用。菱形差动电路正是运用好了这一点,使上下四臂互为恒流,并通过负反馈电阻搭桥来提高四臂的藕合特性,工作点电流具有自适应调节能力,使得上下两臂输出具有良好的对称性,这正是第一级输入所要达到的目的。反观LZ这图,要达到第一级的对称性,那就要求上下臂10颗管必需精密配对,这个要求对材料的选择是有点高的,不好实现。8管的菱形差动电路相对10管的恒流源电路是更好实现些。
这两个电路的差异跟是否差分输入无关,因为大家都是差分电路。跟电路结构有极大的关系,菱形差动之所以能名动天下,被誉为钻石差分,就是因为巧妙的使用了JFET的自恒流特性和霍尔曼结构。当然LZ提供的电路也使用了霍尔曼差分结构。
三、从LZ提供的这图,也没看到第二级驱动使用所谓自举设计,既然设计者对自举如此精通,为何会忽略这个问题呢?难道自举还会有负面因素存在吗?而且驱动级的第二级共射管的静态工作点VCE只有3伏,也不知道设计者有没有研究过B647的线性区Vce起步电压。当动态来临,Ice增大,Vce会进一步减低,开始无比接近非线性区了,所以这级电压驱动的电流输出能力是够呛的,这也我质疑大动态低频不佳的根源!共基电路使用R7、R15、R27组成偏置电路是没根的、受电源波纹影响会极大的。你不要告诉我你的前级电源没任何的波纹电压,内阻等效于0!这个纹波会通过共基的输入端馈入电压放大级,导致音质劣化!
从工作点的选择,也看出好多问题,比如K246的静态Vds才3V,从晶体管图示仪观察,3V不是最佳配对区域,是属于线性不太良好的范畴。而且购买对管,大部份的商家都是按10V来配对的,这无疑加大了选材难度。
四、LZ提供的这张图纸画得非常不负责任,好多线路相交的,都没有结点,让人看得莫名。如果按这图做网络表来布线,肯定得直接OVER。估计这图是存在于理想中的图纸,没有制成过PCB,开过声。当然你可以告诉我,你画板从来不做网络表,这只能让人怀疑你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最关键的是缺乏结点的原理图根本就狗屁不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