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34
- 在线时间
- 458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1-28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290357
- 帖子
- 447
- 精华
- 0
- 经验
- 434 点
- 金钱
- 418 ¥
- 注册时间
- 2011-2-9
|
7月1日,与两位烧友一起驱车百公里,到楼主家里听了老先生自制的“喇叭花”,老先生珠玑满屋,放着马克32前级、马克33后级、B&W S800、纯种德国喇叭花、丹拿C1等等铭器不用,却对DIY“喇叭花”情有独钟,于自制号筒孜孜于求,屋子里随处都是买来试用的各式各样的喇叭单体,实在令人既不解又感动复又感叹不已!
就听感来说,中国喇叭与德国喇叭的差距还是蛮大的(但是似乎也没有地理上的差距那么大哦^_^),主要区别在于三端频响的均衡与功率分配上,包括喇叭单体的选择。个人感觉这个自制喇叭花中音很突出,使整体声音十分明亮,歌声比较前冲;低音部分体量比较庞大,很难相信这仅是一个5寸的车用扬声器在发声,但是一团团浑厚的低音中缺少一点解析,鼓点不甚清晰,较少感受到鼓皮由强到弱如涟漪般的振荡感和精致的张力;高音方面声音略欠细腻温暖,单体选择上素质还需提高。
综合来说,“管道”用于提升低音的设计初衷是达到了,“喇叭花”用于提高中高频的指向性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自制号筒对声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听的,那就是频响曲线不平整,整体声音缺少一点宁静度,频点交叉重叠的感觉比较明显。所以,尽管低音很浓,中高音很透,但是实话实说,有量少质,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以简单易得的材料、日常简陋的工具,在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老先生凭一腔热情,能取得如此效果,实属不易,也很难得!这是一次次锲而不舍的尝试,蕴涵了DIYER无穷的乐趣。同时,也让我们同行三人对老先生的创新意识和不屈不挠的自信钦佩不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DIY精神!(说句题外话,倘使国人从上到下都如此,那么现如今中国的天空中到处横飞的将不再是波音和空客,而是我们自己的运10、运11、运12……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