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175
- 在线时间
- 1638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5-4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12
 
- UID
- 7351
- 帖子
- 5598
- 精华
- 12
- 经验
- 6175 点
- 金钱
- 5017 ¥
- 注册时间
- 2006-1-22
|
音响用电源基本分三部分组成,滤波部分,整流部分,电源牛。
先从滤波部分开始:最常见的滤波分为电容滤波、电感滤波,先说电容,电容又分为干式电容和湿式电容,两种电容工作原理基本一样,就说典型一些的电解电容。
电解电容是由两张铝或者锡膜,一张绝缘纸浸泡在电解液里面工作的,正负级之间平行不相连,中间垫绝缘纸缠绕而成的。
电解的容量是和铝膜的表面积成正比,面积大容量大,为了能作出小体积大容量的电解,腐蚀工艺就成了一个关键,在光滑的金属表面腐蚀出均匀的小坑点,就好象火山口一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金属的表面积,这样,相同大小的金属膜,经过腐蚀工艺的就能拥有更大的容量。随着腐蚀工艺的进步,小体积大容量的电解现在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容的击穿电压由绝缘纸的质量和厚度来决定,耐压越高,厚度或者材质越好,当然,和电解液的配方也有一定的关系。
漏电流的出现和电解液的配方和浓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电解的正负级全部浸泡在电解液内。几乎所有的漏电全部是经过电解液传输的。
充放电速度也是电容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它和充放电电流大小是关联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涟波电流,同时电解的内阻大小也在这里反映。快速充放电,小内阻,大电流是大家追求的好电解,这个参数,对电容材质来说,铜最好,铝次之,锡最差,但是实际使用中,还是后两者应用比较广泛,因为从重量和价格上来说还是后者有优势。从用料来说,铝膜的厚度决定了电流和内阻的大小,越厚内阻越小电流越大,充放电速度越快。从工艺上来说,也有办法实现大电流小内阻,相同厚度铝膜的情况下,卷饶的长度越短,层数越少内阻就越小,但是这样容量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要保证容量不变,就要相同的表面积,上面说过,腐蚀工艺可以提高表面积,这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增加铝膜的宽度,减少长度,就好象咱们装机用尽可能短粗的电线一样道理(小内阻、大电流)。反映到外观上就是个子变高(铝膜变宽),身材变细(卷饶层数变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虾们喜欢用高个子电容的部分原因吧!
如果全部方法都用上,厚膜、厚纸、高个子。也就是咱们追求的好电容了。
电容的耐温度系数和电解液的配方是绝对的关系,从电气性能来说,浓度高的电解液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但是浓度高了沸点却低了,不适合在高温下工作,同时漏电的可能性也提高了,为了更好的电气性能和耐更高的工作温度,很多厂家在电解液配方上可谓是绞尽脑汁,一旦成功,全变成了不传之密。在音响用途上,我个人还是喜欢用85度电解,前提是相同厂家出品。很多老烧也有类似的感觉。当然,我本人还不能算做老烧。呵呵!
电感滤波对抑制高频杂波有着出色的效果,这点比电容要来得明显,但是在储能上就没有办法比较了,而且电感量过大还增加了电源的内阻,尤其是空心电感更是明显。我本人用在电源部分的电感一般要插铁心,同时圈数不是很多,这样能在比较少的圈数下达到比较高的电感量,更多把它当作一个电源净化装置来看待。储能还是要靠电解来完成。
整流器件咱们常用的是二极管和整流桥,众所周知,不管是二极管还是整流桥,里面的材料全部是半导体,这就带来了内阻和发热问题,这个地方的内阻也是整个电源里面副作用最大的地方,不会带来任何其他好处,但是我们又需要直流电,没有办法取消,只好想办法选用内阻小一些的产品,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在选用整流器件时,对最大通过电流这个重要参数不敏感,基本是够用就好,半导体的通过电流和晶体的体积成正比,而这个参数对内阻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实,就算把100A的二极管用在只需要0。5A的前级上也不算过分,相对于品牌来说,电流大小更重要。
我个人不喜欢用方桥,就是基于这个原因,一个35A的方桥,最多也就是4个8A的二极管组成,甚至6A的也完全可以用,因为方桥的散热方式比二极管好一些,6A的底子通过8A的电流也完全没有什么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TOP-03封装的二极管号称能通过多大多大的电流,如果没有散热片的话,很可能一半的电流就OVER了。还有封装形式对晶体的膨胀系数也有影响,而膨胀系数对电气性能有影响。
很多人认为35A方桥是4个35A的整流子构成的,这完全是一个误区,先看一看35A的二极管有多大个头吧!
桥堆的定义是,在最大允许工作温度下,正负电源一共通过的最大电流就是标称的电流。也就是说。4个整流子的电流相加就是桥堆的总电流。也就是标称电流。至于实际使用中可不可能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有这么多电流通过,那就不是厂家考虑的问题了。
二极管并联使用来提高电流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并联以后最大通过电流要达到额定电流的2倍,也就是说,本来一个就够用了,但是不富裕,这种情况下并联二极管效果才是正面的,就算不配对也比使用一个强。如果是一个不够用的情况下考虑并联,就无法谈论效果了,只能算做一种权宜之计,临时凑合。
最后就是电源牛了,以前坛子上的朋友们也讨论不少,有些废话就不说了,只说一下我个人的想法。对音响牛来说,内阻和压降问题是很多人关心的,而导线长度和内阻是成正比的,这个也是很多人的共识。但是我个人认为,内阻更多来自于铁心,铁心的导磁率和磁漏是构成内阻的最大原因,对环牛来说,高矽整带铁心是终极追求目标,最小的磁漏,最高的导磁率,看起来确实完美啊!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高矽整带铁心抗干扰和抗直流饱和能力是最差的,很多朋友花费了天价定做的号称极品环牛,却连最基本的震动和叫声问题也解决不了。这个结果,让很多优质牛声誉受到影响。反而是断带无数的垃圾牛有很好的效果。这个问题也是环牛的硬伤,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最古老技术的E牛却没有这些问题,后来出现的 R牛也算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改良版本吧!也只能适当改良,还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压降问题也和内阻问题相关联,这个大部分人认同,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发现,电感量和压降的关系也很大,电感量小,压降大,电感量大,压降小,这个结果和内阻是矛盾的,因为要增加电感量,就需要增加导线的长度,也就是说,初级需要更多的圈数,次级对应的圈数 才能增加。而次级的圈数决定了电感量对输出电压电流的大小。
初中物理书说过,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圈数越多,磁场的强度越大。
那么引用到环牛身上,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初级圈数越多,偶合到次级的感应电流越多?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等于内阻越大,压降越小,电压调整率越高?
还有,电感量的大小和抗干扰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大家常用的CLC滤波结构不是也用电感滤波吗?
现在就需要掉过头来重新考虑一下内阻的定义问题了。
假如导线的阻抗问题随着长度增加不变的话,(可以通过增加导线直径来实现),而增加圈数电感量增加提高了电压调整率,那么,这是不是一个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
其实,已经有很多厂家已经在这么做了,大家喜欢的箭猪和太阳花牛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初级圈数大大多于咱们计算的圈数,导线的直径也比咱们计算的粗一些。至于饶法等上面,这两个厂家并没有什么特色。但是这两种牛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既然增加初级圈数有好处,那么无限增加应该是好处多多了!这个问题就涉及到铁心问题了,固然,增加圈数可以提高磁场强度,但是铁心的导磁能力是不变的,超过能力就产生磁饱和,停止工作了!而且剧烈发热,发热又使导磁能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 ,铁心都有一个线性工作区域,我们设计环牛时,应该把参数限定再这个 区域内,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内,尽可能的增加电感量(增加初级匝数)减小导线直流电阻(增加导线直径)来达到比较理想的性能。
具体的测试办法在业余条件下比较麻烦,但是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拿到手一个铁心时,先按照标准设计计算出初级匝数,按照这个匝数先饶到90%,然后通电,测量空载电流记录下来,再接着饶,每5圈或者10圈通电测量一次空载电流,看看每组下降的幅度,下降幅度最大的一组就是最佳空载电流,再多饶电流下降幅度反倒小了,多出来部分拆掉就可以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一般情况下500W以下环牛空载电流控制在20MA以内,500-1000W控制在20-30MA之间,1000W以上30-40MA之间最佳。
整带高矽铁心可以用比较少的圈数来达到理想的性能,断带或者普矽的就需要比较多的圈数来达到要求的参数。
铁心的工作状态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饶制方法来调整,这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音频输出牛上,在电源牛上还处在摸索阶段,现在有些厂家采取分组间隔饶法,通过调整铁心的部分区域磁场强弱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环牛最典型的厂家就是山西太原的声达变压器,采用绕组层间的电位差来控制铁心工作状态,效果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再来说一说铁心内阻问题,其实整个牛部分内阻最大的就是铁心,几乎10%的功率就消耗在这里,泄漏出去一部分,一部分转化成热量消耗掉了。导磁率是一个铁心的重要参数,这个也是买回来就决定了,是否整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导磁率。断带多,磁漏大,效率低,这是坏处,但是抗干扰和抗饱和能力强就不是坏处了 。断带无数咱们最多把他当作E牛来看待,也不是很差。但是铁片和高矽硅钢片的差距却不能弥补。这个是构成铁心内阻的一部分原因,第二种原因就是电感量造成的内阻了,因为初级电感量小,不能提供足够的磁场强度,偶合到次级的电流强度也就小了很多,而次级因为随着初级的匝数比,电感量也小,更加剧了供应不足的现象。而磁场是感应电流形成的,要满足需求,就需要初级提供更大的电流,这样又给初级的导线增加了负担。同时磁漏随着电流的增加和线圈覆盖率不足大大的增加,而次级因为电感量小,在大负载情况下电流供应不足。引起更大的电压降低,这种情况下,电源内阻的大小远远比增加部分导线长度要高的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本人反对初级圈数过少的原因,也是反对很多唯直流电阻论的朋友的观点。因为,这种观点陷入了一个表面假象,好象内阻的罪魁祸首就是导线的电阻。其实这部分的电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一些厂家是不会这么干的,省铁费铜,得不偿失。就因为他们的偷工减料,把一些设计变压器的理论也带歪曲了。因为,某些我反对的理论却正好用来检验他们的产品质量。但是DIY自己饶牛还是要综合考虑的,毕竟我们的牛是自己拿来用的!
再补充一些,关于牛消耗功率问题,很多人一般认为,牛初级通过的电流X插座电压=功率消耗,但是这个结果和仪器测量出来的有偏差,计算出来的功率消耗一般要比实际小.因为,经过用电设备以后还有残余电荷经过零线浪费掉.
引用到牛上,就要考虑效率问题,也就是说,初级圈数越多,零线的电压越接近0V!
关于磁饱和问题:有一个典型的比较方法,完全一样的1000W铁心,初级饶制300圈和初级饶制400圈,在大负载情况下那个更容易磁饱和? 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输出相同功率的情况下,两种牛初级流过的电流是不完全一样的.300T的电流大,猛然一看好像是功率一样,电压不变,电流也应该一样,但是电压有变化的,300T的零线绝对电位要高于400T的零线电位.一般大部分人没有条件测试,我办公室外做了2.3欧的接地梅花桩.所以有条件测试零线对地电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