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50装机谈 - 不断更新中..........请大家不要跟帖
去年完成了Naim140板的试验,最后竟然把它装进了机箱,想想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本来就打算焊着玩儿,或者给电脑做个小功放,现在看来这样做会委屈了他。
前几天看到本坛的刘大侠出了一套板,据说是音乐传真的仿制版,
就向他买了一套,实际上也算是半买半送的,所以这里先向他表示谢意。
不过后面还有难听的话,给他的板子挑刺儿............
最初的印象....................
第一次看到图纸的时候,PDF图不很清楚,却把它误认为是Naim140,因为的确是太相像的。仔细看来区别就在多了一个镜像负载电路,其他部分几乎是相同的。
等做完了对比试验后,我会单独谈谈镜像负载电路的特点。
输入级
典型的差分放大电路,非常老套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啦,选择管子时要注意,选用同批次的管子,放大倍数200-300的最好,如条件许可,Vbe/Ic误差能在百分之5之内更好。
这样的目的是为提高开环增益、减小失真度,做好基础作。
为了清楚点截图如下:MPS-A92
恒流源
恒流源电路也是非常经典的,只不过各厂电路设计时,根据自己器件的特点,它的射极电阻稍有变化。但也就是这个电阻决定了差分输入级的静态工作电流。
截图中 1K 的那只:
在本图中,差分输入管的静态电流=0.6/1K/2=0.3mA。
实际上把差分级的工作电流调高至1mA,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镜像负载
相对Naim140来说,这一个部分是两图的主要区别。140使用了1K电阻,作为差分放大的负载,而它上面的电压输出也是直接引入至下一级。
实际上,这个负载电阻的理想状态是比较矛盾的,直流状态下要小,交流状态下要大。
而使用三极管作镜像电路负载却能满足这个条件,其原理大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使用镜像电路作负载的优点还有:能为输入级带来成倍增长的电流摆幅,失真度却不增加,
还有可以加倍提高本级的转换速率。
两个小小的三极管看起来还挺神奇的............... 水平低,真有些不知所谓???????????:L :L :L 原帖由 海象 于 2008-3-27 22:41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去年完成了Naim140板的试验,最后竟然把它装进了机箱,想想自己都有些不相信。
本来就打算焊着玩儿,或者给电脑做个小功放,现在看来这样做会委屈了他。
前几天看到本坛的刘大侠出了一套板,据说是音乐传真的 ...
是不是刘大侠有意见了:lol 等你写玩了,我也买套,H140玩得差不多了:D
楼上的三位同学打乱了我的计划了..............
我是想做点科普工作,让小鸟们不光能做好机机,还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啊。结构
其实这个电路可划分为3级,不是那种3级啊..............上面说到了第一级:差分输入放大
第二级是:电压放大级
第三级是:射极跟随器。
电压放大级只是个单管共射电路,其负载也是上面的恒流源电路。
本电路的电压增益主要来自本级,所以本级虽然简单,但却给本电路定了基调。
Naim140的电压放大级工作电流约10mA,我估算本图约12.8mA。
实际安装过程中,通过修正恒流源的射极电阻,调整在10mA左右。
本级中并接在三极管基极和集电极间的那个反馈电容,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的取值直接影响着本电路的频响、转换速率等指标,以及整个点路的稳定度。
即截图中的12P的那个电容,实际上可在15-100P之间选取。
第三级射极跟随器
也就是电流放大电路,本级电压放大倍数=1。这里采用了同极性功率管做输出,似乎有些反常。其实早在八十年代末,P管工艺也已非常成熟,
但Naim这样的厂子为何乐意采用这个结构呢?这个话题似乎讨论起来,话可能就长了........
还有,以前看过一个资料,九十年末,安桥也曾出品过一台使用N管输出的名器。
实际上在业余条件下,使用同级性管做输出,似乎成功的概率可能要比纯互补管要高些。
半臂图:
占好了位子明天继续写........
其他部分剩下,偏压电路、过流保护点路,明天继续...................上面说到的同极性输出管,就不能不提到里面的一个主要特点:
在下臂推动管的射极回路串入这个电路,使同极性推挽电路在电路结构上接近对称。
避免了上下臂开启电压不同的弊端,对降低本级的交越失真,开关失真带来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这一手法绝对是一画龙点睛之笔,应该是Naim公司的设计发明,后来被许多电路设计者模仿。
而在实际制作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特点的。 等着你回来:) 这还不容易?我之前的回帖已经消失了
偏压电路
偏压电路设计为两只三级管为达林顿管结构,这种设计比较少见,个人感觉其实也很多余...................
偏压调整的原理是调整可变电阻的滑动臂位置,来改变他的阻值比,达到调整三级管导通程度,
以控制它的Vce实现的。
向上滑动偏压变小,反之亦然。 应选用可靠度高的电位器,避免开路情况发生,一旦开路就会造成后面的晶体管烧毁。
在采用引线方式连接热耦合管时,也应加倍注意,避免开路。
限流保护电路
通过检测功率管射极电阻上的压降,来对功率管进行保护。一旦过流现象发生,保护管导通,关闭功率管的输入端。
整体电路的截图
这样看可能会清晰一些: 海象兄。不想打扰你继续的。不过你的电路是老T 画的有一些BUG 。我还是重新帖一个不然有人看不懂和我的板子:$
:$
还有电压级是理论12.5MA 实际测约15MA 。。
请继续。不打扰了。:lol 原帖由 ljm_ljm 于 2008-3-28 12:48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海象兄。不想打扰你继续的。
不过你的电路是老T 画的有一些BUG 。我还是重新帖一个不然有人看不懂和我的板子:$
:$
还有电压级是理论12.5MA 实际测约15MA 。。
请继续。不打扰了。:lol
我的那个图好像就是所谓的直刻版的吧?双管并联输出的。
实际安装过程中,我也有些改进。
两块板子安装电路时不同的,会逐步对比,然后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