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619
- 在线时间
- 1152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9-26
- 阅读权限
- 150
- 精华
- 8
 
- UID
- 11183
- 帖子
- 8227
- 精华
- 8
- 经验
- 8619 点
- 金钱
- 7504 ¥
- 注册时间
- 2006-8-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kra 于 2012-8-29 18:06 编辑
频响曲线的测量
现在进行频响曲线的测量,频响的测量需要把单元上箱,并依照从高频到低频的次序进行.这里只是介绍一下过程,单元没有上箱,所以得到的数据并不准确.
对中低频进行测量时,需要尽可能开大时间窗,但又要保证尽量不受环境反射声的干扰,所以一个合适的测量环境极为重要。对于大多数的室内环境,高度是最大的制约。一般要求高度至少3.5米以上,这样单元离最近的反射面也可以有1.8米左右,建议房间最小边的长度最少能有4米,所以大家要动动脑筋寻找一个。幸运的是,我正好有一个高5.5米的较大空间可以用。这时候需要有个合适的台或架,可以把音箱抬高到房间的中央,离地至少一人高,这时一般可以把时间窗开大到8ms甚至10ms以上,使下面介绍的远近场合成工作可以在200-300Hz或更低的频率进行,这对于频响的准确测量极为重要。
仍然先使用48K Hz的采样频率和16384的长度.开关打为下下中.进入"测量"的SPL.
把喇叭接好,mic固定于一个稳当的地方,我是固定在照相机的三角脚上(一般需要加一个60-100cm的延长杆,我是用一个80cm长的不锈钢条,下图没有显示),调节高度,方向都很方便.
然后可以开始测量.先测低频,把mic放于距离纸盆数cm的地方(多少比较合适,请大家讨论)
注意下图中几个红圈里的设置.点击开始,得到下图:
然后点击电平指示下方的"时域"选项卡,进入脉冲对齐.
改变"补偿"中那个距离值(以cm为单位的那个),使上面的实测脉冲与下面的参考脉冲对齐.对于低音单元,这个脉冲对齐是很吃力的事,建议在实测时,先将高音单元对齐并测量后,所有位置都不改变的同时,进行中音或中低单元的中高频段的测量,这样才能保证相位差测量的准确性.在下图,我画了一个参考线,这是我判断对齐与否的标准,即,参考脉冲达到最大值时,实测脉冲应该处于第一个运动加速度最快的时候.这个标准是否准确,请大家讨论.
回到频域,把红圈内的数值改为一个较长的值,如50--100ms.理论上,一个20Hz的波,波长为17米,传递一个完整波长的时间需要50ms,那么,设为50ms时,可以对60Hz的声音有较准确的测量(取到三个完整的波长),下图设为100ms,由于mic到单元的距离较远,环境噪声的干扰较严重,所以在频率较高处产生了许多锯齿.为了测到较低频得声音,需要把mic放得更靠近锥盆的地方,比如距离锥盆表面2cm.
点击下图红圈中的S1,把测量结果暂存于S1.下方的R1用于读取.
然后进行较高频的测量.把mic移到较远处,如距锥盆50cm左右再重复以上包括脉冲对齐在内的步骤.这时,时间窗应该缩短到10ms左右(此时,只能对300Hz以上的声音有较准确的测量,也就是距离越远,可选的时间窗越短,因为环境干扰越严重,但对中高频的测量来说,却需要较远的距离),将结果保存到S2(说明一下,频响测试一定要上箱,这里没有上箱,所以在远场测量时,中低频由于声短路,极为不准,对下面的合成也造成困难):
接下来是合成,点击合并添加选项卡(红圈所示),按右到左是从低到高的方式,先点R1,读取低频端的测量结果:
再在下图红圈的下拉框中选取要合并的较高频段,这里是S2,即选2:
然后改变左侧红框中的数值(实际操作中,按从高到低的原则测量,右侧的一定保持不动,即"刻度"与"显示"均为零.另外,这几个词汉化时翻译有误),使两条频响曲线有较多部分的重合,而相位曲线在接合频率处(这里是500Hz,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变)重合:
那个“选通频率”是用来补偿障板效应的,该填多少可以参考:http://www.hifidiy.net/channel1/200706/t20070622_907.htm。但是,最好的办法是跟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当远场时间窗开到10ms左右及以上时,这个频率的选择可以根据补偿后的近场数据与远场数据的重合情况来判断,也就是说,在100-400Hz这两个倍频程内,补偿后的曲线应尽可能与远场结果相近,这样才能保证合成的可靠性。
点击合并和应用,并保存到S3,这时,一个频响及相位曲线就测好了.测量结果可以点"导出",按txt格式保存待用.
重要说明:
ok氏分频设计用频响测试入门原则 (这里只给出方法,原理请各位自己琢磨,在实践中慢慢体会,然后进阶技巧很容易就出来了) :
1.频响及相位测量一定要上箱!
该沉孔的也要沉孔!
2.测量环境尺寸尽量大一些,特别是高度最好4m以上
3.然后按照频率从高到低,测量距离从远到近的原则进行测量
即先远场测高音单元
然后位置不动,设置不动(最多只能动时间窗的大小,比如从5ms改到8ms),测量中低单元的中高频段
然后再改变mic位置近场测量中低单元的低频.
这样,才能保证两个单元的实际相位差的准确测量,保证相对灵敏度的准确测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