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6-1-31 07:07
老程头 发表于 2016-1-31 00:23
赞同!DIY密闭箱对新手来说更容易掌控,选对喇叭比折腾倒相管容易。
http://bbs.hifidi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50496&extra=
lsw8888
发表于 2016-2-5 20:00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12-9-8 15:18
是密闭箱的下潜深,尽管这时的量是那么的不足.倒相箱下潜到一定值以后突然就没了,而密闭箱还会继续下潜,慢慢 ...
听感说:你是对的。:)
lsw8888
发表于 2016-2-5 20:04
维卡亚 发表于 2012-9-8 16:17
你觉得呢?
我猜bebear朋友想说: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lol
lsw8888
发表于 2016-2-5 20:06
ldhbdz2010 发表于 2012-9-8 17:39
哪个有密闭箱图没有我喜欢密闭箱的低音
我也是喜欢密闭箱,加上足够厚的吸音棉。
lsw8888
发表于 2016-2-5 20:08
shuye581 发表于 2012-9-8 19:07
低音炮做导向的一大半是因为为要控制箱体的尺寸箱体太大就不好看了
纯属个人见解 。
赞同,倒相箱从某种角度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妥协方案。;P
牛牛5911
发表于 2016-2-10 15:27
lsw8888 发表于 2016-2-5 20:08
赞同,倒相箱从某种角度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妥协方案。
主要是向功放妥协,有强驱动力(不是功率)的功放可遇不可求.建议没好功放别玩密闭箱.
xa007
发表于 2016-2-12 22:25
1. 在没有无限大障板的情况下,要有高质量(求真)的低频,封闭箱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多花点板材和吸音材料值得!自己DIY更不会在乎(厂家另计),就是功放投入大些,尽量找控制力好些的。
2. 如果在乎特定低频的数量(求多),但又不想投入太大,那就倒相吧,但是要明白倒过来的只有量而没有质,说白了就是低频听上去大声了但不准确,录音时本来是一声鼓响,放出来时却轰隆隆的(由于倒相是谐振原理,振荡不可能马上停下来,会有个衰减过程),这也叫hifi吗?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16-2-14 21:21
xa007 发表于 2016-2-12 22:25
1. 在没有无限大障板的情况下,要有高质量(求真)的低频,封闭箱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多花点板材和吸音材 ...
就目前看来,能比较准确重播好低频的形式是号角,听过号角低音的就会明白什么倒相密闭四分一加载都是浮云
莫乃柏
发表于 2017-12-2 17:32
我喜欢把音箱的导向孔用棉布塞住了,感觉更好听些。电声学一书有对密闭,倒相的具体数据分析,什么品质系数,阻尼系数…理想的设计到实际的制作来看,密闭箱更容易制作并接近了理论设计的频响水平。倒相箱的设计复杂,制作手艺误差材料等影响较大。密闭箱的效率比倒相箱的效率低,因为密闭的不能利用到喇叭震膜后面的能量。倒相箱利用到了这一部分,共振加强了某段频率的频幅。类似两面对向同频波浪的加强与消减。设计
hgh0507
发表于 2018-1-19 11:44
当然是倒相箱了下潜深了,这有什么讨论了吗?
七道
发表于 2018-4-9 23:32
同条件下,密闭箱的声量必然是小点,这是大家认同的,至于下潜所指的是声音低频的下限,我觉得首先要看的是功放对低音单元的控制能力大小吧,在绝对控制情况下不管是倒相还是密闭出来的下潜应该是一样的,至于会出现不同是由于功放控制力不足的情况下,倒相管箱体及时排出气压,令单元震盘的震动幅度增加,反向回弹时间稍延长,造成所谓的下潜稍深。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这应是“失真”吧。所以不要纠结什么下潜深不深,应该纠结你功放的控制力,但控制力不等于功率!
sohu365
发表于 2018-4-10 00:34
6p14
发表于 2025-7-13 00:41
测试一下就知道了,密闭音箱低频失真很大
沉默的工蚁
发表于 2025-7-13 21:17
本帖最后由 沉默的工蚁 于 2025-7-13 21:37 编辑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16-2-14 21:21
就目前看来,能比较准确重播好低频的形式是号角,听过号角低音的就会明白什么倒相密闭四分一加载都是浮云
探讨并请教下:
1. 十分认同887楼的“倒相吧,但是要明白倒过来的只有量而没有质,说白了就是低频听上去大声了但不准确,录音时本来是一声鼓响,放出来时却轰隆隆的”,因听过些国际大牌的现代倒相箱系统,就算高端系列的老大或老二,其价位已不容怀疑其素质,但也总觉其低频收得不算干净,总有点拖泥带水。
2. 但密闭箱就挺不同了,若是大口径且低灵敏度的箱子,若在功放的控制力足够好的前提下:低频除了收放自如,还能感受到低频的层次与线条感,更难得:低频会有种重量感(或扎实感)。当然,若控制力不佳(大都功放如此),低频一样会失控反弹,导致份:失控的厚重。
3. 也听过些古董高灵敏度的大口径系统,虽觉:低频是轻松、弥漫。但总觉:这种低频缺少了份层次感的解释力,也更别遑论其重量感(或扎实感)了;也感觉这种低频更像是对中低频(或低频的中上段)进行了适当的膨化而已。天朗的背载号角,单就低频的听感也是如此。就算是类似的现代高灵敏度的大口径系统,如JBL D66000 灵敏度96dB,也只敢标在-6dB条件下,低频下限为45Hz,却也不敢标在-3dB条件下,低频下限?(此项参数才更具实际效果)。
4. 总觉低频单元的口径,只有结合了灵敏度去分析,才具有实际意义。灵敏度的高低,会与喇叭低频的下限成反比。大口径的古董单元一般灵敏度都挺高,这也就制约了低频的下限。那:若15或18吋的灵敏度做到86dB?技术上应该行,但挺少见,且估计要求适配的功放能做到的控制力(非功率),应该会很难。
5. 总觉:号角的优势在于中频,还有那种身历其中的音乐包围感。因没听过重播好的低频号角,特请教下:低频号角的现实往下延伸应该很难吧?其能否免除类似第3点的通病?
dwn396
发表于 2025-7-13 22:05
东风天龙 发表于 2015-4-16 23:25
全看完了,用了一个半小时,学习体会:
大概是说,密闭箱可以下潜更深些,但是量很少,对实际听感来说,意 ...
恰恰相反,有些密封箱体积反而更小,我想是为了提高力度吧,我的感觉,密封箱力度足,倒向箱低频松点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25-7-14 16:22
沉默的工蚁 发表于 2025-7-13 21:17
探讨并请教下:
1. 十分认同887楼的“倒相吧,但是要明白倒过来的只有量而没有质,说白了就是低频听上 ...
低音号角也可以下潜很深(我的28HZ),不过体积相当的大。目前我自己玩的低音号角采用了8个18寸纯铝扁线低音喇叭单元做驱动,每声道4个喇叭,每个折叠号角尺寸是2100*1100*880,每个号角装2个18寸单元,共4个号角。如果妥协做小点体积,或者放置在墙角,声音会没那么宽松,所以最后不想妥协。关于听感,只想说,听过这种形式的低音,其它形式的低音都不是我的菜了,低音号角出来的低频是最接近现场的。
沉默的工蚁
发表于 2025-7-14 21:03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25-7-14 16:22
低音号角也可以下潜很深(我的28HZ),不过体积相当的大。目前我自己玩的低音号角采用了8个18寸纯铝扁线 ...
您这样进行的全体构建,还能说不好吗。可这方式已没了民用推广或借鉴的可能性。
回归现实,还是觉得密闭箱的系统:可按频宽的要求丰俭由人,且更能相对准确针对。
白菜猴05
发表于 2025-7-14 23:24
沉默的工蚁 发表于 2025-7-13 21:17
探讨并请教下:
1. 十分认同887楼的“倒相吧,但是要明白倒过来的只有量而没有质,说白了就是低频听上 ...
你是一个懂听会听的玩家,密闭箱的低频是导向箱比不了的。导向箱的出现只是为了解决效率问题,家里有大别墅,听音堂像会堂的,用导向箱就很合适。像我们现在这种公寓式鸽子笼居住环境,应该在密闭箱上下功夫,密闭箱适合国情。
沉默的工蚁
发表于 2025-7-15 09:26
本帖最后由 沉默的工蚁 于 2025-7-15 10:00 编辑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25-7-14 16:22
低音号角也可以下潜很深(我的28HZ),不过体积相当的大。目前我自己玩的低音号角采用了8个18寸纯铝扁线 ...
能理解您的坚持,估计也是不得已的坚持。这方案若妥协或减配,估计就难脱离我上贴说的第3点的困境。可您的这个投入、空间要求,没啥推广、借鉴的可能啊。
各方所限,我玩的是一款很便宜的成品密闭老箱:低音单12吋,音箱灵敏度87dB,但指标下限也能达到29Hz(–3dB)、20Hz(–9dB)。在一个3、40平(听音区域左右开放)的空间里,已玩得近退烧(都6、7年没去调整系统了)。业余玩家而已,我用“鬼太鼓座”来考低音,听感如我上贴说的第2点。
自己体会:密闭大箱适配的功放很难,我也是玩胆机的,一开始不得要领,瞎折腾了几年,后级一直玩到:(805管)开环推挽后级,不削波功率96W,才算搞定;所配的前级也是开环推挽前级;且前后级间的匹配,也经数次调整。房间没做(也不需要)任何声学处理。
现各类型音乐已都能听,也够了,退烧了。
另:密闭箱的声音应该能算准确的,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如:播音的监听,基本都是密闭小箱。
补充内容 (2025-7-15 12:07):
总觉:就听感而言,倒相箱(也就低音才会去倒相)的低音,无论听过的怎么高端的厂箱,这低音更像一种类似加有混响的声音。可能喜欢的会觉那才是好听。可对于我这种业余烧友而言:系统的作用也只求尽可能准确的还原。
为胆而欢
发表于 2025-7-15 14:53
沉默的工蚁 发表于 2025-7-15 09:26
能理解您的坚持,估计也是不得已的坚持。这方案若妥协或减配,估计就难脱离我上贴说的第3点的困境。可 ...
设计产品和自己听两回事,产品是以能否卖出去和能否赚钱来衡量成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