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p14
发表于 2025-9-15 07:07
不如换用6146,性能好很多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07:16
whmks 发表于 2025-9-14 20:48
噢,明白了。如按上述数据计算,输出 牛原边(初级)功率约40W,但不等余输出功率40W。要输出40W的 ...
看来兄弟是一个非常认真细致十分较真的人,这样的性格适合做技术工作。不过对于功放的输出功率用不着太较真,几十瓦的输出功率有大小一两瓦的变化实际应用中是感觉不出来的。我们不可能为了保证得到标称输出功率而重绕输出变压器。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07:26
6p14 发表于 2025-9-15 07:07
不如换用6146,性能好很多
6146的跨导太低,屏压又较高,个人认为不适合这个电路。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08:12
找到了一张清楚的图,试发一下。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5 10:13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08:12
找到了一张清楚的图,试发一下。
这张图虽然清晰,但是左边的线包结构貌似跟右边的接线图不一致。倒是25楼的结构图没啥问题。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15:55
多谢认真审阅,不提还不知有错误。这个错误是更换了结构图没仔细核对造成的,十分抱歉。现在改过来了。再发一次!
胆收音头
发表于 2025-9-15 20:05
有没有其他型号管可以替代6P12P,太冷门了找管子太难了。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20:15
本帖最后由 WUYZHI 于 2025-9-15 20:16 编辑
胆收音头 发表于 2025-9-15 20:05
有没有其他型号管可以替代6P12P,太冷门了找管子太难了。
6P12很好找,价格又便宜,在淘宝上搜一下就知道了。
壳壳
发表于 2025-9-15 22:18
我又自作主张,上一张曾经保存收藏吴老师设计的电路图,以便各位老师讨论时有图可据。
WUYZHI
发表于 2025-9-16 06:59
壳壳 发表于 2025-9-15 22:18
我又自作主张,上一张曾经保存收藏吴老师设计的电路图,以便各位老师讨论时有图可据。
呵呵,兄弟的图纸真是保存得好,很清晰。这个图纸又做了小许改动,去掉了功放管廉栅极的两个二极管,栅负压升高到-55v。这样一改完全杜绝了红屏问题
WUYZHI
发表于 2025-9-16 07:42
四、电源变压器绕制参数
铁芯Z11 EI105×60,初级220V Φ0.8×394T,次级6.7V3AΦ1.25×12T,6.7V2AΦ1.0×12T,310V600mAΦ0.55×555T在358T处抽头为200V,34V20mAΦ0.16×62T。本机高压只使用了200V端子,310V是预留端子,没有使用,实际制作时这一段可以不绕。全部绕线按变压器绕组示意图完成即可。
五、装机调试遇到的问题:
按设计电路装机后出现下列问题:
1.功率上不去,失真严重。经查第一级6N4阴极电压过低,是产生失真的重要原因。该电路设计灵敏度0.5v,因此阴极电位不得低于0.7v,可是更换了多只6N4,阴极电压只能在0.275~0.32v之间变化,无法达到0.7v以上的要求。一开始怀疑这些管子都是不合格产品,后来发现是管脚灯丝接错(6N4灯丝4.5脚应接12.6V实际接成6.3V),改过来后问题得到解决。
产生失真的第二个原因是6N6两孪生管特性不一致,对称电路两管屏压相差竟有10v之多,后经换管问题得到解决。
产生失真的第三个原因是功率管不配对,该机工作于B类状态,两管特性的差异会通过输出波形的幅值变化(失真)明显地表现出来(每个功率管只负责半个周期的信号输出),它产生的失真比A类、AB类工作状态更为突出。因为A类、AB类工作状态两管是同时工作的,每个周期的输出都是由两管交变屏流叠加合成,因此两管的特性差异对输出电压幅度影响比较小。
功率管配对后,失真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2.第一个问题解决后,输出功率上去了,失真也小了,又发现声音偏硬。经查是忘了接入负反馈电阻,接入负反馈电阻,声音偏硬问题得到解决。
3.大功率输出时声音出现阻塞,经查是负反馈电路相位补偿电容过大所致,调整后问题得到解决。
4.个别机器在调试时出现6P12红屏,红屏很厉害,十几秒钟管子就报废了。经查是6P12帘栅极稳压二极管击穿,帘栅压升高屏流猛增引起的红屏,换上好的稳压二极管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为了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已将稳压二极管取消,栅负压提升到-55v,一切画上圆满句号。
WUYZHI
发表于 2025-9-16 08:26
补发一段很重要的文字,该段文字应该嵌在“电路图原理说明”以前,想收藏的朋友一定注意。
一、电路结构特点
1.全机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开环指标,以确保深度负反馈的实现:
①.栅极耦合电容时间常数交叉布局,调整低端衰减曲线斜率,减少了低端相移;
②.推动级阴极电流负反馈有利于自动修正倒相级可能产生的信号波形正负半周不对称;
③.整机只在第一级设计了阴极旁路电容,而且时间常数取值很大,有效保证了低频下潜;
④.功放级的低内阻运行设计使输出变压器的制作难度大幅下降,因此输出变压器的通带很宽相移很小。
2.推动级屏极回路采用同相电压(正反馈)补偿技术,解决了推动级大信号输出失真的难题。
3.功放级采用高跨导管,通过合理选择廉栅电压,使功率管的零栅压拐点电流增大,功放管在不产生栅流的情况下进入B1类工作状态,负载阻抗因此降低,保证了输出变压器良好的宽通频带特性。
4.功放级采用P-K分割输出的等电位降幅技术,解决了输出变压器制作时分布电容和漏感不可兼顾的矛盾,同时阴极引入的50%负反馈使功放级输出阻抗降得很低(等效管内阻仅为128Ω),使输出变压器的分布电容影响完全可以忽略,因而输出变压器可以采用双线多层并绕减少漏感,双线并绕同时保证了输出变压器推挽两臂直流电阻完全相等,输出变压器的高频通带得到大幅扩展;输出变压器在低负载阻抗的情况下仍使用了较多的匝数,获得了更大的电感量,使低频相位特性更趋理想。
5.功放级帘栅压供电采用浮地技术,解决了廉栅电压因阴极电位浮动而反向浮动的大难题,使多极管在屏阴分隔输出的情况下仍保持了高电力灵敏度和高屏效率之优点。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6 09:04
帘栅极稳压管容易损坏很大的原因是:这种帽子管在调试时容易忘戴帽子,或者是帽子偶尔接触不良。这个管子的帘栅流在脱帽时可以达到200-300MA,多结实的稳压管也会瞬间飞天。例如即使用100V5W的稳压管,最大稳压电流也就50MA,音量稍微开大帘栅流就有可能超出该范围。所以建议这里如果用稳压管,就用两个50V5W的串联,坚决记住不戴帽不开机。另外6P12P的标接下最大帘栅压是250V,不用稳压管有点超额了。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个人以为万全之策不如绕牛时多并联一股细线,与初级一起并绕成为帘栅极专用绕组,另设170V的副高压作为帘栅极的单独供电。这样就彻底安全无虞了。
甩毛飞
发表于 2025-9-16 09:14
本帖最后由 甩毛飞 于 2025-9-16 09:17 编辑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6 09:04
帘栅极稳压管容易损坏很大的原因是:这种帽子管在调试时容易忘戴帽子,或者是帽子偶尔接触不良。这个管子的 ...
差点就暴露了我不懂电路,马上编辑修改:lol
晨曦细雨s
发表于 2025-9-16 10:15
甩毛飞 发表于 2025-9-16 09:14
差点就暴露了我不懂电路,马上编辑修改
顺德的鲮鱼罐头好食过豆豉鲮鱼 :lol
WUYZHI
发表于 2025-9-16 10:57
本帖最后由 WUYZHI 于 2025-9-16 10:58 编辑
jupeter 发表于 2025-9-16 09:04
帘栅极稳压管容易损坏很大的原因是:这种帽子管在调试时容易忘戴帽子,或者是帽子偶尔接触不良。这个管子的 ...
兄弟分析很到位,你讲的那些情况也都有可能发生,十分感谢。到目前为止,我知道的这种机器只有两台出现了这种问题,一是我装的这台,就是在调试时出的问题。后来发现是机器产生了自激,自激的原因是调试时我没有加环路负反馈,机器增益较高产生的,后来接入反馈电路自激就完全消失了。自激频率较高,24.88kHz,由于超过人耳听觉范围一般不易感知。
另一台就是苏州的烧友也遇到同样问题。为了确保机器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我就取消了四个稳压二极管。原本设计这些稳压管是想降低帘栅极功耗,后来发现真没有必要,取消稳压管后机器工作非常好。对于功率管略有超压我并不担心,电子管的过载能力很强,像807那样的管子,为了输出120w,B+电压用到了750v,按技术手册规定极限屏压只能是600v,可这样设计用得妥妥贴贴,非常安全,因此我就放心了。
whmks
发表于 2025-9-16 11:05
本帖最后由 whmks 于 2025-9-16 11:36 编辑
WUYZHI 发表于 2025-9-15 07:16
看来兄弟是一个非常认真细致十分较真的人,这样的性格适合做技术工作。不过对于功放的输出功率用不着 ...
首先为楼主认真发帖而点赞!贴出了详细的数据和制作解释。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提问?
根据已列出的初级交流电压数据(198Vp)和输出牛的匝比数据1632:107),就是15.25:1。按这样的数据,输出功率是个位数,与40W相差甚远。
一般来说是Vp电压不对,猜想不是198Vp,而是396Vp,Vp-p电压为792V,有效值电压为280Vrms,用2K牛可获得电流140mA,初级交流功率为39.2W,这样的数据才能基本达到输出功率要求。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效值电压280V已超过了电源电压275V,这是违反了一般常理,是否这个电路有升压作用,这是大家要探索的。
如有此机者能测出正确数据就能说明该电路有独特之处。那么是什么电路的作用,如交错帘栅压,还是阴极反馈绕组等等。
不对地方请纠正。
WUYZHI
发表于 2025-9-16 14:30
whmks 发表于 2025-9-16 11:05
首先为楼主认真发帖而点赞!贴出了详细的数据和制作解释。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提问?
...
兄弟真是太执著了,要测输出功率在8Ω端接上电阻负载,测出电压一算就出来了,很简单的。我之所以要提供峰值电压和电流的值,目的就是告诉人们机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那个输出峰值电压198v是说明最大输出时6P12的管压降还有77v,属于正常工作状态。峰值电流405mA说明没有超出6P12功放管可能输出的阴极电流,电子管是安全的,目的就在如此。
你刚才的计算把问题搞复杂了,你将这台机器看成了甲类机,按乙类机计算就简单多了。乙类机工作输出变压器两臂是分时通过电流的,你只需计算一臂的情况就行了,计算如下:P=(198/1.4/(816/107))^2/8=42.14w。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计算结果是没有考虑变压器效率因素的,因为你是用匝比求得的次级电压,铜损情况没有计入,这里计算的是初级输入功率,如若要计算实际输出功率必须乘以变压器效率才对。
该机并没有什么神秘莫测的地方,它的帘栅极交叉连接是为了补偿阴极负反馈造成的帘栅压波动,就是起到稳定帘栅压的作用,使功率管始终保持高跨导和高电力灵敏度的优点。
MC275
发表于 2025-9-16 14:38
本帖最后由 MC275 于 2025-9-16 14:43 编辑
whmks 发表于 2025-9-16 11:05
首先为楼主认真发帖而点赞!贴出了详细的数据和制作解释。我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提问?
...
p-p 匝数1632,每管一半就是816匝,那么单臂变比816/107=7.62,单臂阻抗7.62X7.62X8=465欧,由于此后级是B类推挽,所以每半波只有一管输出。40W8欧需要电压18V RMS.所以18X7.62X1.4=192 Vmax,192/465=0.413Amax。只要这管能提供400多毫安电流就没有任何问题。计入损耗效率等,当其单臂阻抗500欧。电源B1的275V也绰绰有余。
MC275
发表于 2025-9-16 14:49
本帖最后由 MC275 于 2025-9-16 15:02 编辑
WUYZHI 发表于 2025-9-16 14:30
兄弟真是太执著了,要测输出功率在8Ω端接上电阻负载,测出电压一算就出来了,很简单的。我之所以要 ...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黄帝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MC275 其实也是按B类推挽设定负载线的,单臂600欧,p-p 2400欧的设定。很多人还以为他是AB类,这就是导致很多人分析时都容易出错的原因。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是推挽就必定是AB类。其实不然,推挽有A类的,B类的还有AB类的。计算方式是有点变化的,我为此也曾在胆艺轩开过一个有关不同后级状态时的理论扫盲贴讨论过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