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8
- 在线时间
- 11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2-29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78730
- 帖子
- 301
- 精华
- 0
- 经验
- 228 点
- 金钱
- 218 ¥
- 注册时间
- 2009-2-5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箱这样摆是为了拍照片,实际聆听的时候,我是把两个音箱的正面都向着自己的。因为感觉喇叭的指向性还是比较强的,喇叭向着自己的时候明显声音的定位好很多。右边是墙左边开放也是原因。
不好意思谈那些“结像力”之类的所谓玄音术语,但作为电脑前面的近场听音,用惠威、雨果那些个测试碟重放,真的感觉就像乐队在自己面前徐徐展开,清楚地看到各个乐器的前后左右位置,歌手演唱时抑扬顿挫、或仰天长啸、或低头喑酝,定位极度清晰、精密。
关于声场,我一直以来的浅薄经验是只有一部分录音才有喇叭以外的声场信息的,但好的系统确实应该能能感觉到喇叭以外的声场。这对箱子的声场包围感很强烈,交响乐队**乐队的“气场”扑面而来。相对而言,电子合成器音乐的“气感”就差些,大概是因为电子合成器是假的乐器,估计其声场是用L+R、L-R在多路调音台上加出来的。我觉得系统要能正确表现录音的侧重和性格优点和缺点才叫“高保真”。什么题材的音乐重放都很好听就很失败!就像去饭馆什么吃起来都同样的好一定是放了很多同样的味精鸡精--最近在帮一个朋友试吃饭馆,所以有这种感悟。
我自己喜欢的题材是极端的,一方面喜欢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莫扎特以后的没啥兴趣(老柴除外),另一方面喜欢电子合成器的音乐。所以明显觉得古典音乐的音乐感是很强的,所以唱片公司会翻出陈年录音,音响公司会拿来试机,实在是“摄人心魄”。这个箱子有这个“摄人心魄”的魅力,但低频略输。这种音乐感,让我忘记听的是录音,听到到是大师的思想力。曾经听说,音乐作品其实有三个作者:作曲者、演奏者、聆听者,每个作者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每个聆听者听到的音乐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这才是听音乐。就音响发烧来说,我认为这再加上:录音者、重放者(音响厂商),所以所谓HIFI就是自己感觉好就好。听音乐而不是听音响,永远是真理。
说来也怪,重放电子音乐时反而感觉不到低频的弱点,我想可能是电子合成器的泛音都是可以用程序做出来的,制作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听众的重放条件,多少次非自然的泛音叠加起来,收录机听起来都不错的了。
就物理层面来说,小孔径喇叭的振动质量很轻,所以大伙说瞬态好,速度快,还有其他什么得,都得到证实。另外,配合TDA7294,这个箱子声音细腻、优雅,弦乐、人声之好,也是得到了验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