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996
- 在线时间
- 9318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1-4-5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UID
- 66055
- 帖子
- 3732
- 精华
- 0
- 经验
- 2996 点
- 金钱
- 2795 ¥
- 注册时间
- 2008-11-30
|
嗯,你的这种情结我完全明白理解,曾几何时我跟你想的几乎完全一致.但时代进步,人亦然.或许这样说你大概不难理解一些吧:
模拟录音,只能是越来越少,它们的存在只能转换方式,比如: 通过采集保存成数码格式. 从这个角度而言,走向数码音源是个无法也不应该排斥的趋势.
幸好一些的是: 数码音源之后我们还保留了传统的模拟后级和终端,也即功放和音箱,这2个环节也是整体音质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由传统的模拟音源转换到数码音源,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没有以为的那么差劲.
首先是个思想意识态度的问题,应该明白: 老旧的模拟音源已不再,也不可能有新的出现,比如: 不可能再通过传统模拟设备进行录音、混音制作.而历史录音载体比如LP比如TAPE等等,其有商业价值的母版早已被进行数码采集保存了. 比如: 杨钰莹、张学友、张国荣、BEYOND、邓丽君 等等,他们早年的经典演唱作品模拟录音,不具有商业价值的,只能丢进垃圾堆,否则早已被采集成数码格式了,也即CD或DVD等等。。。
由此,考量到重放器材的是DAC也即数模转换. 这个环节经过这么多年来,无论技术还是调校经验,也成熟许多了.可以说,能够相当程度地还原接近模拟录音的质量.
由于历史时代背景的影响原因,及早先时代的技术原因,使得一些人听惯了早先的低保真声音.那时的设备技术、造价所限,产生出了低动态、低信噪比、窄频响的音乐载体.
而当数码制品出现了5Hz~25KHz的频响、100+ dB的动态、信噪比时,那些人反而不习惯了,觉得刺耳、生硬了、没感情了。。。不可否认: 一些借助新技术高效率数码录音制作的作品,确实有偷懒、粗制、过于商业化之嫌,但老听众对新的真正高保真的重放质量的认知和接受力方面,也确实存在问题.
你可以不接受现代张嘴闭嘴哼哼就敢称为歌曲的东西,但至少你不能还固执己见地使用模拟设备和模拟载体去听已严重失真的声音,那本身也曲解了作者的初衷,也会导致听者的错误感受理解.为何不去听听那些经典作品被数码采集保存后的数码音源呢?
尤其对一些大编制的交响乐而言,数码音源的高动态、准确的声像、层次感的声场,真的会甩模拟载体N条街。。。
最简单的例子你可以试验: 同样功放、音箱、音量下,你重放一个片段,内容是一根针落地的声音,或划燃一根火柴的声音,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追求此类的音效,因为日常音乐作品中极少有这样的细节.但细节的区分,数码和模拟真的千差万别!
最后,建议你看看听听 早年的女子十二乐坊 2003年8月23日在日本惠比寿的演奏会DVD 哪怕是网上压缩版本的视频,你看看各乐器的定位、音色、音准、整个声场. 要注意: 这可是十多年前啊!不要求你准备好5.1声道设备,你就用普通立体声2声道模式,看看数码声音的精准和高保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