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味的成因

[复制链接] 查看: 18930|回复: 77

159

主题

1

好友

48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287415
帖子
1444
精华
0
经验
482 点
金钱
450 ¥
注册时间
2011-1-29
 楼主| 发表于 2014-9-8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关注,大家的普遍认识是高频量的多少决定数码味的多寡,我的方法初听的确有高频量减少的感觉,但仔细一听会发觉是因为高频声部的器乐的声线变细引起的,高频部分的细节会凸显出来,这可是决定声场定位的关键哟,说道背景“黑”,绝对和删减高频的“暗”不一样,“黑”需要声线的良好聚焦才能实现的,好多的高价器材都没调整到

3

主题

0

好友

33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607993
帖子
468
精华
0
经验
334 点
金钱
328 ¥
注册时间
2013-8-5
发表于 2014-9-8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黑背景其实是真正的透明度,表达不同而已```

6

主题

0

好友

131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89462
帖子
127
精华
0
经验
131 点
金钱
127 ¥
注册时间
2009-3-19
发表于 2014-9-8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数码味的来源是时钟和电源,特别是时钟差了,电源搞好也没用。

22

主题

0

好友

174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53301
帖子
1766
精华
0
经验
1741 点
金钱
1719 ¥
注册时间
2009-12-8
发表于 2014-9-8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铜梁火王 发表于 2014-9-5 22:44
我也是通过现象来找原因,在物理上的确有高频的移动快于低频,银线就有很明显的过亮现象,电的速度的有两 ...

银线实际上是镀银线,高频有趋肤效应,银的电阻率比铜小。
因此,同样线径下的铜线和镀银线相比,镀银线对高频的衰减比对低频的衰减小。

22

主题

0

好友

174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53301
帖子
1766
精华
0
经验
1741 点
金钱
1719 ¥
注册时间
2009-12-8
发表于 2014-9-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enginev100 发表于 2014-9-5 23:26
都跑表层了,导电截面变小,电阻应该更大才对呀。电阻大,信号衰减也随之增大吧。再说,趋肤效应一般用于 ...

肯定有,单位有设备使用载波频率为10KHz左右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信息给接收设备。

26

主题

4

好友

276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83265
帖子
3139
精华
0
经验
2760 点
金钱
2687 ¥
注册时间
2013-4-12
发表于 2014-9-8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可贺,又有人对高频的认识加深了,学习什么是实频率,什么是复频率对你有帮助。

26

主题

4

好友

276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83265
帖子
3139
精华
0
经验
2760 点
金钱
2687 ¥
注册时间
2013-4-12
发表于 2014-9-8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现在是没法听除我自己之外的所有器材的高频。
(只代表个人的爱好)

26

主题

4

好友

276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83265
帖子
3139
精华
0
经验
2760 点
金钱
2687 ¥
注册时间
2013-4-12
发表于 2014-9-8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确实有很多人对高频的了解还处在很低的层次。

61

主题

1

好友

6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691246
帖子
1261
精华
0
经验
698 点
金钱
626 ¥
注册时间
2014-4-27
发表于 2014-9-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tendy 发表于 2014-9-8 03:12
自然兄,大家说的好像是模拟磁带。跟dv带木有关系。

原理上是一回事呀,只不过一个是记录模拟信号,一个是记录数字信号

以前的曲子录制时都是录在母带上,母带就是超大容量的磁带,要是用光盘录一首曲子可能要好多张cd才能装下,网上流传一首号称“母带级”的《渡口》单曲容量就有500兆,真正的母带单曲肯定不止这500兆,寻常从cd里提取的wav版渡口最多30-40兆,音频信号巨大的缩水显而易见

8

主题

1

好友

52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4148
帖子
456
精华
0
经验
525 点
金钱
442 ¥
注册时间
2005-5-8
发表于 2014-9-9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音法自然 发表于 2014-9-8 14:47
原理上是一回事呀,只不过一个是记录模拟信号,一个是记录数字信号

以前的曲子录制时都是录在母带上, ...

两回事拉,录音不见得都是路数据磁带,还有录模拟开盘带的

61

主题

1

好友

6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691246
帖子
1261
精华
0
经验
698 点
金钱
626 ¥
注册时间
2014-4-27
发表于 2014-9-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tendy 发表于 2014-9-9 05:06
两回事拉,录音不见得都是路数据磁带,还有录模拟开盘带的

无论录数字还是模拟,磁带的超大容量优势都不是光盘能比的,灌到光盘里必须大幅缩水音频信号

11

主题

0

好友

89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514355
帖子
1427
精华
0
经验
895 点
金钱
879 ¥
注册时间
2012-7-27
发表于 2014-9-9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铜梁火王 发表于 2014-9-5 08:35
磁带由于先天的原因,高频的上限很窄,所以感觉中频比较厚,而cd的频带宽,高频就突出来了,而物理上的趋肤 ...

是不是缺少溶合,有点脱节的感觉

20

主题

3

好友

41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662481
帖子
1423
精华
0
经验
414 点
金钱
374 ¥
注册时间
2014-2-11
发表于 2014-9-9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刺的产生可能有二:1,过度的高解析。2,过强的高频响度。

8

主题

1

好友

52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4148
帖子
456
精华
0
经验
525 点
金钱
442 ¥
注册时间
2005-5-8
发表于 2014-9-10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zjchenwn1 发表于 2014-9-9 12:17
毛刺的产生可能有二:1,过度的高解析。2,过强的高频响度。

不是,这两点都不是,数码味最大的问题是:用22.05k的采样点无法还原很多高于10k的高频,能表现出来,但是会出现以下情况,就是无法还原出正常的正弦波,基本上出来都是些只有一两个采样点的方波,然而我们想要的是正弦波,听感是不同的,在这个情况下,lpf成了数码味唯一的救星,但无论如果拯救,听感都和想要的结果有所差异,同时那些因为采用点不足而出现的缺失也不会表现出来,大家看看早期的dac芯片输出的波形就明白了。(*22.05k是cd标准16bit 44.1k的最高还原频率,44.1k是指两个声道,一个声道各占22.05khz频率)

37

主题

0

好友

351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Silenton Shutupov Speechlesski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38600
帖子
3631
精华
0
经验
3516 点
金钱
3434 ¥
注册时间
2010-9-9
发表于 2014-9-10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tendy 发表于 2014-9-10 02:58
不是,这两点都不是,数码味最大的问题是:用22.05k的采样点无法还原很多高于10k的高频,能表现出来,但是 ...

这里有点小错误,请原谅我纠正一下,44.1K与声道数无关,44.1K按香大农奈小奎的意思是,比人类听觉极限20K的两倍稍大一蔼蔼

12

主题

1

好友

62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97164
帖子
1133
精华
0
经验
628 点
金钱
614 ¥
注册时间
2009-4-17
发表于 2014-9-1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tendy 发表于 2014-9-10 02:58
不是,这两点都不是,数码味最大的问题是:用22.05k的采样点无法还原很多高于10k的高频,能表现出来,但是 ...

照这个意思的话是不是48K采样的DTS信号6声道的,那每个声道只能得到48K/6=8K的频率范围了,真是长见识了

20

主题

3

好友

414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662481
帖子
1423
精华
0
经验
414 点
金钱
374 ¥
注册时间
2014-2-11
发表于 2014-9-10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tendy 发表于 2014-9-10 02:58
不是,这两点都不是,数码味最大的问题是:用22.05k的采样点无法还原很多高于10k的高频,能表现出来,但是 ...

如果两点都不是,那么如何解释降低两者的当量时对弱化毛刺有立竿见影效果的现象?或许是间接的效应?
另外,毛刺还可能跟音源有关,因为同一套系统,有的cd片(都是正版)毛刺多点,有的却很少。
无论如何,这个话题的讨论很有意义,如果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对数码音质的提高,将是一次飞跃。

8

主题

1

好友

52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4148
帖子
456
精华
0
经验
525 点
金钱
442 ¥
注册时间
2005-5-8
发表于 2014-9-1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ftzs 发表于 2014-9-10 10:07
照这个意思的话是不是48K采样的DTS信号6声道的,那每个声道只能得到48K/6=8K的频率范围了,真是长见识了

可能我表达不够清晰,我打个比方,你有两个孩子,你要在一分钟内给他们喂饭,你每分钟能喂12勺,你先喂老大一勺,再喂老二一勺,结果一分钟后老大老二各吃了6勺,如果你有6个孩子,那么他们各吃到2勺,当然,他们每次吃到的单位,还是一勺,只是间隔不同了,但是这样6个孩子不干了,他们嫌喂得慢了,老哭,于是妈妈拿着碗勺上来了,奶奶拿着碗勺也上来了,结果和你一个人喂两孩子一样。这两种不同孩子情况下不同的是,喂孩子的人的数量不同了,2孩子是1人喂,(立体声)6孩子是3人喂(5.1多声道),同理,8孩子是4人喂(7.1声道),所以你去看多声道的dac,都有多组i2s输入,每组两个声道,当然,也有人嫌孩子吃不跑,几个人一起喂两孩子,几个勺最后都塞到了2孩子嘴里,例如大家玩的es9018,它有多路dat输入,还有多路out输出,但都被并联起来了。

8

主题

1

好友

52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4148
帖子
456
精华
0
经验
525 点
金钱
442 ¥
注册时间
2005-5-8
发表于 2014-9-10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zjchenwn1 发表于 2014-9-10 13:04
如果两点都不是,那么如何解释降低两者的当量时对弱化毛刺有立竿见影效果的现象?或许是间接的效应?
另 ...

其实降低高频只是一种利用模拟缺陷去模仿的一种方法,但是开盘带则不同,它的高频响应也非常的好,如果这样对比,这种降低高频的方案就输了。

我很难解释这种感觉,但我可以打个比方,胶片大家都知道,模拟图像,量化级别及其高,数字图像,一般都是8bit,也有更高,胶片和数码照片的区别是巨大的,但是有一种东西降低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ps滤镜,有了ps滤镜,我们可以吧数码照片调出类似胶片的那种调调,模仿它,但是有一点是无法做到的,就是量化等级的不足,胶片的暗部当我们看起来以为是黑的部分,增加背光,还可以发现很多细节,但是数码照片就不行了,这一片已经被归为全黑档了,亮部也是,当我们以为胶片全亮的部分,其实还可以看出细节,数码就已经全白了,
这里例句照片的意思是告诉大家,其实我们一直是在试图用数字与音频去处理那种模拟音频特有的调调,比如低通滤波的调整,数字滤波器在音频的应用相当于ps里面把图像尺寸变大,然后再来个高斯模糊,然后又来个锐化。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数字音频的处理有惊人的相似,比如超取样,抖晃,等。

我认为,如果要真正处理好数字音频的所谓数码味,数字滤波和常规的低通滤波不足以满足终极需求,有可能借助一些奇特的方法,前段时间我研究了一下早期的机械滤波器,我发现,这种原始的基于物理振动特性的滤波器,可能是个比较完美的方案,可惜,这种滤波器由于成本的关系,消失在现今,有了解的达人能够造一个音这类机械滤波器就好了。

8

主题

1

好友

52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4148
帖子
456
精华
0
经验
525 点
金钱
442 ¥
注册时间
2005-5-8
发表于 2014-9-10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LeonBernieniv 发表于 2014-9-10 07:12
这里有点小错误,请原谅我纠正一下,44.1K与声道数无关,44.1K按香大农奈小奎的意思是,比人类听觉极限20 ...

我的意思是,44.1的频率始终没变,但是对于单个声道来说,其实已经变了,确实比人类听觉极限那确实是够了,但是人类听觉基本上听到的都是正弦波,而这个量化的制定却只能输出同等频率的方波,然而要描述一个更像正弦波的前提下,需要更多的采样频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