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unlin
发表于 2012-5-26 09:13
花了两天时间才看完,累死了。刚看时来兴趣、但后来无味道了…
小凉山
发表于 2012-5-26 18:00
本帖最后由 小凉山 于 2012-5-26 21:53 编辑
回复 440# liyunlin
你说对了,我说的越说越说不清楚,看的人也越看越看不懂。也许我越说你们越糊涂,不想说了。
YLM12
发表于 2012-5-28 08:49
应该美容一下
leili
发表于 2012-5-30 16:22
这个做法可以借鉴。
okk
发表于 2012-6-17 11:25
小凉山兄加油哈。:victory:
小凉山
发表于 2012-6-22 08:59
我早知道我的帖子到最后总是发不上,但也知道只要接着再发帖几条就会进入正常。
小凉山
发表于 2012-6-22 09:03
我知道okk老朋友帖,我想看看这位老朋友的高见。
小凉山
发表于 2012-6-22 09:09
我的估计正确,连发两条就进入正常。
支撑阻力
发表于 2012-6-22 10:30
you有个性.好
okk
发表于 2012-6-22 11:34
回复 447# 小凉山
在楼上 #367#371的回复里,已经告诉你怎样知道单元的参数了。
你把结果告诉俺,俺可以帮你算一把。
不作设计,往往是会劳民伤财而效果有限的。:handshake
小凉山
发表于 2012-6-22 20:05
本帖最后由 小凉山 于 2012-6-22 20:07 编辑
[您的帖子长度不符合要求。 当前长度: 0 字节系统限制: 2 到 50000 字节]。我的网上发现以上这句话不知是什么意思,请那位告诉我。
小凉山
发表于 2012-6-22 20:26
本帖最后由 小凉山 于 2012-6-22 20:27 编辑
回复小凉山
在楼上 #367#371的回复里,已经告诉你怎样知道单元的参数了。
你把结果告诉俺,俺可 ...
okk 发表于 2012-6-22 11:34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我没有看到谁告诉单元的参数。现在试分频器,开始我也觉得简单,搞时才知道很难。最近几个人告诉我做音箱是音响中最难的。早知道最难也就不敢做了。这叫做不懂也就不怕。现在我送一对到上海想让人家提意见。
laowangabc
发表于 2012-6-26 08:48
严重关注
inex
发表于 2012-6-27 13:41
好东西啊
wshazhb
发表于 2012-7-2 08:20
再上基本定型的东西
laowangabc
发表于 2012-7-3 00:56
回复 455# wshazhb
能详细介绍一下制作过程就太好了
本少
发表于 2012-7-3 01:22
好大的炮,效果如何
lixudong6990
发表于 2012-7-3 09:03
这个必须要顶,创意无限。
slquan
发表于 2012-7-3 14:11
7月1日,与两位烧友一起驱车百公里,到楼主家里听了老先生自制的“喇叭花”,老先生珠玑满屋,放着马克32前级、马克33后级、B&W S800、纯种德国喇叭花、丹拿C1等等铭器不用,却对DIY“喇叭花”情有独钟,于自制号筒孜孜于求,屋子里随处都是买来试用的各式各样的喇叭单体,实在令人既不解又感动复又感叹不已!
就听感来说,中国喇叭与德国喇叭的差距还是蛮大的(但是似乎也没有地理上的差距那么大哦^_^),主要区别在于三端频响的均衡与功率分配上,包括喇叭单体的选择。个人感觉这个自制喇叭花中音很突出,使整体声音十分明亮,歌声比较前冲;低音部分体量比较庞大,很难相信这仅是一个5寸的车用扬声器在发声,但是一团团浑厚的低音中缺少一点解析,鼓点不甚清晰,较少感受到鼓皮由强到弱如涟漪般的振荡感和精致的张力;高音方面声音略欠细腻温暖,单体选择上素质还需提高。
综合来说,“管道”用于提升低音的设计初衷是达到了,“喇叭花”用于提高中高频的指向性的目的也达到了,但是自制号筒对声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听的,那就是频响曲线不平整,整体声音缺少一点宁静度,频点交叉重叠的感觉比较明显。所以,尽管低音很浓,中高音很透,但是实话实说,有量少质,还有很大的改进提升空间。
以简单易得的材料、日常简陋的工具,在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老先生凭一腔热情,能取得如此效果,实属不易,也很难得!这是一次次锲而不舍的尝试,蕴涵了DIYER无穷的乐趣。同时,也让我们同行三人对老先生的创新意识和不屈不挠的自信钦佩不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DIY精神!(说句题外话,倘使国人从上到下都如此,那么现如今中国的天空中到处横飞的将不再是波音和空客,而是我们自己的运10、运11、运12……了!)
slquan
发表于 2012-7-3 14:22
补充一下:
第一次去楼主家听他的自制“喇叭花”是在6月3日,时隔一月再去听,其实声音的变化和提高是很明显的,尽管这样的大制作离商品化还有一段距离,但也仅仅是“一段”距离而已,相信在老先生锲而不舍的追求和自娱自乐的“开心攻关”下,瓶颈将会被逐一打破,预祝大功早日告成!
:victory: :vic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