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828
- 在线时间
- 568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5-3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UID
- 18590
- 帖子
- 2695
- 精华
- 0
- 经验
- 2828 点
- 金钱
- 2508 ¥
- 注册时间
- 2007-2-6
|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hhootttt 发表于 2013-8-15 07:40 
楼主的电路应该是从经典的运放推大管电路改进优化而来的,看起来很不错。对这个电路感兴趣,想请教楼主几个 ...
你的问题很好。一开始我也是用的你说的这些经典做法。通过不断的不满足与修正得到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东西,有些理论上还处于待定研究状态,但实实在在音质上得到很大提升。
1,运放处的TL431功率大概0.5W但没有单独的散热会不会很烫影响性能和稳定性?
TL431最大电流100MA最大稳压电压36V 所以理论上最大功耗有3.6w.用于0.5W是很轻的,但确如你所说产生热量。如果不加散热大概有60度。这还是晶体管安全工作温度。我为了保险,把它贴在印制板上,印制板那个区域采用铜箔与多个过孔上下散热。所以现在手摸上去已经不超过50度了(现在室温34度)。
2,稳压为什么用TL431而不用简单的高性能的稳压二极管?两者对比效果如何?另外如果在稳压之后加个小滤波电容会有什么影响?
3,为什么每个TL431旁边都有一个看起来没有起作用的稳压二极管?如果实际有效果那原理是什么?
这是对比使用得到的。简单高性能稳压管的声音顺点但声音紧。它的稳压值会随着限流电阻减小而增大。也就是运放吸收电流时,稳压管上面的电流会减小,这时的稳压值就会减小,所以它的稳压是相对的。顺滑的原因它没有过零点。TL431稳压精度很高,在规定电流范围内电压丝毫不变。但它有过零点,在那个点YL431瞬间不起作用。再并联一枚看似无用的稳压管就是让那个瞬间稳压管接替工作。实验中发现稳压值取得越低越体现出稳压管的特点。而TL431的声音特点是声音松,声场大,但低音的收缩度和顺滑度比不上稳压管。两者的联合使用,相互补偿,声音达到满意程度。并联小滤波电容直接影响高频,上限被压缩,声场缩小。
4,Q1和Q2之间的TL431为什么不用可调电阻?
用电阻无法精确调整Q1,Q2间的开启电压值。我需要的是刚刚过开启值,而用IRF640它的开启值是固定,所以用TL431可以得到精确稳压值。在这儿也跟运放稳压一样,单独用稳压管和TL431也会不同效果。
5,大管之间不用均流电阻这个有效果吗?
用均流电阻会降低动态,但去除如果有很大静态电流会失控烧管。也就是上面我选择刚刚过开启值的原因。
6,大管不用场管改三极管又如何?
原始电路我一开始也是用三极管,但必须加电流复合推动。后来思考简化,去掉电流推动,声音纯度高,但功率减小,才想到电压驱动的场管。像IRF640,9640之类的场管太便宜了。正好符合我的设计理念 便宜,高效,高音质,高稳定性。三极管和场管声音还是有区别的,三极管声音密度高,低音紧。场管声音松,低音酥。场管的声音正是我和很多朋友需要的声音。如果需要改为三极管,需要加电流推动,和修改TL431稳压值,我已没兴趣去做了。
7,运放的反馈电阻阻值取的很大,如果改小会如何?
如果不动其它参数改小,声音变紧。你可以看到用750K和加10K。现在稍微修改到750K加5.6K,整个系统一点改动就会影响整体。它有个最佳值,修改它还要修改前面的18K,才能得到最佳放大倍数和最佳稳定中点值。但前面的18K减小,750K也减小 到最佳放大倍数,还会影响声音,因为那会使输入阻抗发生改变。我现在这种设计实际已经是DC化了,可以短路耦合电容直接输入,略微修改输入电阻可得到低的中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