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48
- 在线时间
- 625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3-9-12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5
 
- UID
- 1627
- 帖子
- 3388
- 精华
- 5
- 经验
- 3848 点
- 金钱
- 950 ¥
- 注册时间
- 2004-9-17
|
台湾李氏音响marklee5002文
大家都知道Hi Fi的意思就是高度传真,高度传真的极限当然是原音重现。
原音只有一个,然而同一张唱片,不同的音响系统播出来声音往往大不相同。到底那个系统播出来的最接近原音呢?
一个最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用录音室最常用的麦克风收自已的声音给音响系统直播出来,检察音响系统的信号播出率和声音调子,也就是检察音响系统的动态。
信号播出率100%=李氏音响的人声遮蔽率100%=Westlake的动态完整。
人声遮蔽率100%的定义如下:
1.在喇叭嗥鸣(回授)前,持麦克风者应感觉自已的声音完全被麦克风吸掉,听不到从嘴发出的声音。
2.旁听者耳尕在持麦克风者嘴旁20公分,应听不到从嘴发出的声音。
如果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会听到嘴发出的低音,就是音响系统不能完全解析出低音信号。这样的系统播出来的鼓声会比较单调
1.鼓声会层次不分明。例如,有太鼓声和大鼓声,因最暗的低音没解析出来,太鼓声会沉不下,听起来像大鼓声。最糟的状况是两个层次的鼓声,会变成只有一个层次。
2.鼓声的细节会较弱,甚至消失。例如击大鼓应该是「咚~~~」,混有鼓皮弹跳声和振动余音,是很活的,但变成了「咚~」一声就止了,像击鼓后,用手贴鼓皮止音一样,声音是死的,鼓皮弹跳声和振动余音会很少甚至没有。击钢琴的低音弦,也会有类似的现象,弦振声会减弱或消失。
对铜管的低音号(土巴),木管的巴松、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电子贝斯都有等同的影响。失去层次感、清晰度、细节,也失去低音节奏的重力和速度。
如果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会听到嘴发出的高音,就是音响系统不能完全解析出高音信号。很明显的会失去高音的细节,像小提琴的擦弦声,按弦声,吉他的滑弦声,唱歌和吹奏乐器的气声等。
吉他的钢弦声,会失去清脆。钢琴高音只会「当」,不会「叮」。提琴和木管,失去暗中透亮的华丽纤细,只有暗沉,没有灵气,浓浓的「松香味」,是死的ㄛ声,缺少音色的变化。
如果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会听到嘴发出的高音,而且拷贝声明显比原人声的调子暗,那是中音都变暗了,中音浊了,大钹变大锣,只会「匡」,不能「锵」,沙铃声的摇动声糊而单调,听不出变化。小号声像法国号。人声是闷着的,唱不开,播威尔第的歌剧合唱曲,人声不但不清晰,还会缺少对比而少气势。
卖音响的人,杂志的器评人,常把不能完全解析出高音信号的音响系统解释为声音柔和。把缺点拗成优点。
最糟的喇叭是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会听到嘴发出的低音和高音,而且中音都变暗的。卖音响的和杂志器评人会给这样的评论……中音清纯度高,有温暖的音色,人声厚,低音丰富……信号播出率低,中音变调的喇叭,反变成了高级喇叭,甚至卖到百万。
卖这种喇叭的商家,都会特选唱片播放。像「天顶ㄟ月娘」,蔡琴的「机遇」,古璇的「女人花」等类型的唱片,或钢琴、提琴音乐,轻音乐,小品的古典乐。这些唱片的特色是基本波音域都很窄,演奏的乐器都很单纯。音响系统掉了15%的高音和低音信号,也不容易被发现。
以发烧一时的「机遇」来说,歌曲旋律的最低音不会低于200Hz,最高也只1.000Hz上下吧!弹奏的钢琴旋律,音域也不超出人声唱音之外。
很多人就「机遇」唱片这样评喇叭:
1.人声的低音厚,喇叭有厚而丰富的低音......真相可能是中音偏暗,严重音染。播鼓乐比看看,若比人声低音更低、更暗的大鼓声沉不下去,人声厚就是中音偏暗的音染。真正的低音可能连150Hz都没解析出来。
2.人声突出,中音清纯度高,人声特别美……真相可能是最高音和最低音信号没完全解析出来,只播出了中亮度的声音,喇叭解析力不良,动态严重不足。播歌剧合唱曲比对看看,阿依达的「荣耀归埃及」是大动态的指针性的合唱曲。若人声合唱糊了,就是喇叭没有解析大量中音信号的能力,中音清纯度低。若女高音飙得不够亮,小号、钹声小,不清晰,不亮丽,就是最高音解析力不良,若鼓声不够深沉有力,就是最低音解析力不良。
3.小提琴声充满了「高贵的」松香味……真相是小提琴声只会死ㄛ,细节少或没有。音色少了一些暗中透亮的光彩,是喇叭中音偏暗,最高音解析力不良的结果。真正美的提琴声,要会ㄛ,但也要有明暗交错的音色变化和丰富的细节。
4.声音柔和……真相是音乐细节没有或少了,喇叭解析力不良,失真了。
以蔡琴的声音厚来推定喇叭低音的质量,会不会太离谱?
自然音的低音是20Hz~200Hz,有23个音程,中音是200Hz~2.000Hz,共23个音程,高音是2.000Hz~20.000Hz,也是23个音程,人声就在200Hz~2.000Hz之间,人声的低音约150Hz~400Hz,中音约400Hz~800Hz,高音约800Hz~3.000Hz。人声的低音=自然音中音的下段,人声的中音=自然音中音的中段人声的高音=自然音中音的上段。
蔡琴的最低音可能唱不到250Hz,250Hz以上的声音厚,怎会是喇叭有厚而丰富的低音?要150Hz以下的声音沉才是低音厚而丰富嘛!
同样一组喇叭,播同一张唱片,为何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评论?
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声音现象认知的正确性。
人声厚代表喇叭有厚而丰富的低音,这个观念是完全错的。
从五线谱的第一线Mi往下唱到下三线Fa,约为400Hz~200Hz,下三线Fa大约是一般男声能唱的最低音。「机遇」里,蔡琴唱的歌,主音域约在五线谱的第四线到下二间之间,约800Hz~300Hz之间。喇叭播出的蔡琴歌声厚,是代表喇叭的声音在800Hz~300Hz之间的音色调子暗,如此而已。800Hz~300Hz的音色明暗和低音(200Hz~20Hz)信号有没有被解析出来并不绝对相干。
人声突出,不是中音清纯度高。
中音清纯度高当然是人声解析特别清晰,然而播单一人声突出不等于人声解析清晰。播单一人声突出通常是喇叭的信号解析力不足,只较完整的解析出了人声,或较类人声频域的声音,其他的声音信号则解析量不够或没了。喇叭播单一人声较突出,是不是该问:「其他声音信号呢?」岂能拗成中音清纯度高?
最少也要「荣耀归埃及」的合唱播得清晰,才能说喇叭中音清纯度高。
第二个问题是受评论声音样本(带宽、瞬间齐奏的乐器种类)的代表性。
就音乐的基本波带宽来论,蔡琴的「机遇」,人声和钢琴声约250Hz~1.000Hz。
阿依达的「荣耀归埃及」,基本波带宽约100Hz~3.000(包括鼓声、低音号、短笛、三角铁)。
蔡琴的「机遇」是单一人声加单一乐器声。
阿依达的「荣耀归埃及」,是一个大男女混声合唱团加一个大编制交响乐团。
「机遇」的人声和钢琴声基本波约只250Hz~1.000Hz,远小于中音带宽200Hz~2.000Hz,测试的带宽只是中音的一部份,瞬间处理的信号也太少,若以「机遇」来论喇叭声音质量,信度很低。
「荣耀归埃及」,基本波带宽约100Hz~3.000,比「机遇」高10度音左右,也低10度音左右,加上瞬间齐奏的信号量大,信号差异性大,以「荣耀归埃及」论喇叭声音质量,信度就高多了。
用唱片测音响系统,若声音样本够大,其测试结果和「人声遮蔽率」的测试结果是完全相同的,用「荣耀归埃及」做比对,可得这样的结果:
如果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听不到嘴发出的低音=低音信号播出率100%=鼓声深沉,节奏清晰,富有重力和速度感。
如果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听不到嘴发出的高音=高音信号播出率100%=高音细节多,小号、三角铁、钹声都清亮华丽。
拷贝声和原人声调子相同=中音清纯度高,人声合唱的清晰度好。
如果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听不到嘴发出的低音和高音,而且拷贝声和原人声调子相同=高、低音信号播出率都100%=真正悠美的提琴声,会ㄛ,细节丰富,音色有暗中透亮的多变光彩,是「活」而有灵气的提琴声。这种提琴声只有喇叭的低音衰减斜率被补足到40Hz才听得到。 用唱片测音响系统,若声音样本不够大,其测试结果和「人声遮蔽率」的测试结果也是完全相同的,但关连性不够明确,常因「利益」不同,或认知不同,做各取所需的解释。前述「机遇」唱片的评论正是如此。
人声厚=低音丰富?或人声厚=中音浊了?
人声突出=中音清纯度高?或人声突出=喇叭解不出最高音和最低音的信号?
「人声厚=低音丰富」的论者,用人声厚的系统播「鼓乐」,若鼓声不沉,细节少,也有另一番的说词……扩大机和喇叭搭配不良,低音没有发挥出来,若能找到适合的扩大机就能发出「恐怖的低音」……于是很多人就花了「恐怖的钱」升级。恐怖的低音终究是国王的新衣。
当音响系统极趋近于原音时,用麦克风收人声拷贝直播,应该是持麦克风者和旁听者都听不到嘴发出的低音和高音,而且拷贝声和原人声调子相同。每一组这样的喇叭,只要低音单体的口径和衰减斜率相同,播出来的音乐声就会相同。不管高音是钛、陶瓷、铍的,或软球型、号角、丝带式的,低音盆是纸、塑料、碳纤的,声音都会一样。
美西音和英国音的不同,绝对不是文化问题,不是乐风问题,更不是什么人性化的声音。简单说,这只是单纯的信号播出率和声音调子清浊的问题。 1995年,4月号发烧天书有这么一段文字,「早年喇叭还分『血统』的,迄今,此现象依然部份存在……」。若『血统』真的代表文化、乐风,或是人性化的声音,那大家最少也为会「文化」努力保持传统,更会以「人性化的声音」为傲,怎会在1995年就只「部份存在」了呢?到今天,何以英国喇叭厂也渐渐丢掉「古典的气质」了呢?
坦白说,『血统』就是失真的印记,早年,各国喇叭厂都各有技术上无法克服的盲点,信号解析率低,制造出来的喇叭南腔北调,有中音暗又缺少细节的,有声音聒噪吵杂的,在有钱大家赚的默契下,就各据『血统』,以文化、乐风包装失真。把产品的缺点,型塑成崇高不可侵犯、无可怀疑的图腾。这虽然是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广告包装,却是为赚钱不择手段的「谎言」。
高传真307期,141页,江俊德先生也这样论述:「这些年来音响系统当中,笔者认为进步最多的莫过于喇叭,在各喇叭厂家的声音越来越精进的情况下,声音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小,即使是英国喇叭,也不再保有传统的英国声。」
显然江俊德先生也认为『血统』就是落伍而失真的代名词。『血统』「依然部份存在」,也就是存在于少部份技术最落伍的厂家。
任何喇叭的声音差异,都是信号播出率和声音调子清浊造成的。NOVA Utopia、Zingali的HM115、Sonus faber的旗舰、Avantgarde的Uno、B&W 801、JBL K2等高价喇叭,有些声音调子很像,有些则别具风格。从测试数据或设计内容来看,这些喇叭并无太大差异,无从解释声音不同的原因。若从信号播出率和声音调子清浊的角度分析,则声音差异的原因很清础。质量优劣立判。
1995年Stereo Sound由菅野冲彦和东条硕夫做了13个监听喇叭的试听报告,1996年菅野下了这样的结论:「经过这么一次试听,我发现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一般都相信监听扬声器是带有很强的客观性,可是实际上却几乎是各种机的声音皆不相同。如果我们将唱片音乐当作是舞台音乐的过后体验而将两者纵向地排列,并且只是以和舞台音乐的近似性来做为唯一的录音回放优劣判断、评价尺度的话,那么在这个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产生出来的扬声器,到底又该如何加以看待呢?是应该对扬声器的世界加以肯定,还是加以否定呢?………明白上述道理的只是一部份爱好音响的人士,所以不明白的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情况也是这次试听之后才知道的。………有很多不正常的,不明事理的,以及无知愚昧之徒,妄想以定量去控制这些现象………(以下文句不通做了修正)这种高超世界里面的精英才知道的抽象艺术。」
真正想欣赏唱片音乐和音响趣味的人,最少该学习去理解、辨识音响系统的信号播出率。菅野所谓的「高超世界里面的精英才知道的抽象艺术。」就能「具象化」,成为可以用「对」或「错」来二分的,有绝正误尺度的,人人都能从实验中厘清的经验。
「以和舞台音乐的近似性来做为唯一的录音回放优劣判断、评价」,菅野出身录音师,播自已的作品或许办得到。一般人这样说,则只是低俗的趣味,没听过的舞台音乐如何推论其近似性?直播自已的声音,听听调子对不对,岂不「对」「错」分明?信度更高。
「科学高度发达的时代所产生出来的扬声器,到底又该如何加以看待呢?」还是一样要测它的信号播出率,不必被铍、陶瓷、钻石吓倒,高科技和声音传真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只有信号播出率才和声音传真有直接的关系。
问的人问到了重点,答的人也答的具体,没有虚假的点出了高级喇叭的设计要点。由于Glenn Phoenix(以下照访谈报导简称Glenn)谈的技术层次很高,喇叭设计技术和Glenn的层次若差距太大,恐怕是就有读不会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