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3
- 在线时间
- 137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3-9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13556
- 帖子
- 241
- 精华
- 0
- 经验
- 193 点
- 金钱
- 124 ¥
- 注册时间
- 2006-10-18
|
本帖最后由 KAO1KAO 于 2012-4-7 12:48 编辑
先上图
先谈谈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因为迁就机壳
1、电位器还是放在中间最好
2、电源开关最好是放在后面 路径最短 EMI 会好很多
3、也是为了让开电位器延长杆 运放退偶电容的放置位置没有最优
布线的特点:
1、利用供电和地线将各级电路隔离开 地线单点接地 汇聚点在6120的后部 主电路的两侧为供电线
2、每级放大都有自己 独立、完整的地平面
3、严格按照手册建议的布线注意事项 反馈回路、旁路距离最短 尽量使用贴片元件 降低ESL ESR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4、参照开发板布线但没有完全照抄 因为开发板为测试不同的应用状态 很多焊盘和元件是在本电路中用不上的 从布线合理性来说已经超越开发板
厂家公布的手册和开发板虽然不是神话 但是充分理解其设计意图 接受其中合理的部分融入到自己的设计里 是每个应用设计人员应该做到的
不遮遮掩掩 说下自己的听感:
先说耳机 DT880 K701 HD800
在DT880上 声音监听 平衡 味道略淡 即使拥有HD800 还是时常用880随意听听
在K701上 高频要比880延伸好 在调音前期880感觉不毛的声音 在HD800上不毛的声音 在701上略毛 低音下潜比880好 但没有高频差距那么大 后期调音已经解决这个问题 就这3个耳机相互比较在这个系统上 701的声音比880更接近HD800 声音有点撩人
在HD800上 高低频延伸都比前者好很多 素质的差异值回价格上的差异 在880上不毛的声音 在800上是割耳朵 细节超丰富 使我对44.1 16BIT 标准CD格式的潜力 另眼相看
总体以HD800的听感来衡量
这个耳放能很好的还原全频段定位 注意是全频段 高频的定位相对容易 而低频的定位以往听过的系统很少有能精确的定位 基本是一片一片的出来 具体位置还要加上自己的一些想像 在HD800听音时 低音贝斯 鼓的位置交代清清楚楚 弦绷得比较紧弹拨比较Q 除非录音的后期修饰导致低频整片的出来
得益于相位失真的降低 演唱者和乐器的形体实在 口型该多大就是多大 鼓面多大就是多大 不夸大不缩小 演绎的音乐更有感染力或者说更富感情 可以体会演唱者刻意的调整喉舌、演奏者温柔的轻触及热情奔放的演奏区别 以更好演绎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含 更难得的体验是纵深感的定位 这点在HD800上表现非常明显 2011 广州音响唱片展纪念CD 第一轨 脚步声的由远及近交代的清清楚楚 而不是原地踏步脚步越来越重的感觉
得益于充足的功率储备 整个声场宽而稳定 声场在以两耳连线的这个平面上展开 而不是飘在头顶 大动态时不失细节 每个乐器踏实的定在自己原有的位置 低频的下潜可以感觉到自己喉部的共振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 那就是 “深喉”
风格上监听的基础上 略厚 略甜 但不多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对于高性能器件理解如下:
没有不好的器件只有不合理的设计 高性能的器件容易获得更宽的频响 窜入的干扰也会被忠实的 低失真的放大出来 影响你的听觉感受 多在布线、电路设计上下功夫 好的声音是高频延伸入云而不破 低频潜入地下而不散 调音的过程没有靠换低频宽运放和器件而获得压住高音发毛的声音
没有专门为某个耳机调音的耳放 只有相互掩盖缺陷的搭配 好的耳放接什么耳机都好听 只是风格不同或者将耳机的缺陷暴露出来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