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DIY制作] 影響人聲定位的因素是什麼?

[复制链接] 查看: 6832|回复: 46

44

主题

9

好友

129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6114
帖子
9070
精华
1
经验
1294 点
金钱
1075 ¥
注册时间
2006-12-18
发表于 2011-11-30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喜欢声音靠后的,声音前的不耐听
头像被屏蔽

160

主题

29

好友

2万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97
帖子
23120
精华
0
经验
22907 点
金钱
21832 ¥
注册时间
2004-3-23
发表于 2011-11-30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主题

0

好友

132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367833
帖子
186
精华
0
经验
132 点
金钱
137 ¥
注册时间
2011-7-19
发表于 2011-12-1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喇叭的一直性和相位对定位相当重要,这也是烧友搞不好音箱的原因。如果哪位烧友说自己做的音箱达到高档音箱的水平。那是自己骗自己或骗大家。一套检测音箱的消音室几千万。就这一点一般烧友是不可能达到的。还一点。你现场听音乐会什么时候乐器的定位跑到舞台外面来了。这就不难理解定位在音箱的前还是后了。
头像被屏蔽

19

主题

0

好友

257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8479
帖子
826
精华
0
经验
257 点
金钱
207 ¥
注册时间
2006-4-8
发表于 2012-3-29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主题

0

好友

126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466663
帖子
56
精华
0
经验
126 点
金钱
56 ¥
注册时间
2012-1-18

新人进步

发表于 2012-3-29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ug197468


    這樣有不是很好糾錯, 請樓主把您聆聽當下所使用的設備以及串接的順序或順序提供給大家, 可能會比較容易找到問題所在~~

8

主题

0

好友

126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466663
帖子
56
精华
0
经验
126 点
金钱
56 ¥
注册时间
2012-1-18

新人进步

发表于 2012-3-2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ug197468


    剛剛注意到樓主長住在台灣, 如果您在北部地區的話, 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我自己使用Fostex FE126, 音箱是長谷弘的迷宮箱, 我有3"~6.5"前帳板可更換使用, 看您要不要試試看~~

另外小弟是初燒, 但是以前是個錄音棚吉他手, 比較常接觸監聽喇叭這類器材, 以下是小弟以專業音響的觀點對於頻率以及一些形容詞的淺見, 跟大家分享

我們大家知道人耳的聽覺範圍大至從20Hz ~ 20kHz(依個人會有不同), 我們大致上把這個人耳的頻響範圍分成高頻/中頻/低頻三個區段 低頻(20Hz ~ 150Hz); 中頻(150Hz ~ 3.5kHz); 高頻(3.5kHz ~ 20kHz, 這個基礎的區分在調音台(mixer)上面不難看到, 接下來分別來看這三個區段
1. 低頻(20Hz ~ 150Hz):
    我們一般常常聽到的人家說"低頻量感","Punch(低頻沖擊, 強度)", 這一般指的是85Hz ~ 150Hz這個區間的頻率; 而人家常常所說低頻的"Q彈", "彈性", "飽滿"一般就是指50Hz ~ 85Hz這個頻段; 再來是人家所說的低頻"寬度","包覆感", "身體感覺的振動(非高音壓的振動)", 一般就是指50Hz以下的低頻, 以小弟我的經驗, 因為低頻的指向性及低, 所已相對擴散率較高,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從50Hz開始, 耳朵聽感靈敏度就會大幅降低(因人而異), 所以45Hz以下很多人其實並不是"聽到", 而是因為空間的輕微共振而"感覺到"這個頻段的存在

2. 中頻(150Hz ~ 3.5K):
    我們會發現這個頻率範圍相當大, 其實再細分的話還會有Low-Mid(低中頻), High-Mid(高中頻), 我們暫且不細談, 中頻的範圍之所以這麼大, 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舉凡講話唱歌, 汽機車引擎聲, 工地的噪音等等, 大部分都涵蓋在這個範圍當中, 人們常常說的人聲或是中頻"飽滿", "厚實", "密度高" 其實就是大概在300Hz ~ 1kHz, 這個區段的頻率比較突出

3. 高頻(3.5kHz ~ 20kHz);
    我們常常聽到人家形容"細節", 就是指這個頻段, 像是人聲換氣的氣息聲, 歌手唱歌時唇齒舌開合的聲音, 甚至是歌唱者的喉音(磨擦音), 在樂器方面, 像是架子鼓的Hi-Hat cymbal(開合鈸), Crash cymbal, Ride cymbal這些鈸類的聲音, 吉他的Overtone(泛音), 小提琴的弓與弦磨擦音...等等都是在這個頻率範圍, 另外其實人的耳朵從5kHz開始, 靈敏度就會開始下降, 到10kHz以上時其實慢慢的有人就開始聽不到了~~

我們在製作音樂的時候概念與發燒的概念稍有不同, 不會追求超級突出的人聲, 超強的低音量感,...等等, 一般來說, 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的樂器包含人聲依照他們所屬的頻響範圍平均分配到20Hz~20Hz這個頻段當中, 這樣會讓我們的覺得音樂有空間感, 或是廣闊的感覺, 也有人說聽起還很"滿", 所以我們會先建構起音樂的"空間", 在接下來就是每個樂器的相位(Phase), 簡單的來說就是聲音的左右, 以架子鼓為例, 我們面對樂隊的時候, 小鼓偏右一點, 大鼓在中間, Hi-Hat比小鼓更偏右一點, 低音鼓在左, Ride鈸在左邊...等等, 所有的樂器搭配好了以後我們就在我們建置的"空間"中定義了"相位", 也可以說樂器的左右擺設, 接著就是人家常常說的"縱深", 也就是所謂的聲音在前面還是在後面, 我們可以想像, 在一個空間裡面聲音是由[發聲主體]加上空間的[Reverb(混響)]而成, 我們可以簡單的想像一下, 在一個固定空間中, 我站在你面前講話, 發聲主體的聲音與混響的聲音比例一定是發聲主體占大多數, 而當我距離你遠一點的時候, 發聲主體的聲音會變弱, 混響聲會變比較多, 所以基本上來說, Reverb(混響)可以影響發聲主體的遠近的聽感, 所以我們就會開始在每個樂器上面做混響的調整, 來讓音樂廳起來有"縱深", 當然每個樂器的音色也是可以調整的, 我們就不細談, 這是音樂製作的基本概念, 因為CD會銷售給各式各樣聆聽習慣的人, 有人喜歡聽汽車音響, 有人喜歡玩晶體積, 有人愛玩膽機, 有人愛全頻, 有人愛多音路, 有人有聲音就好, 所以音樂製作必須是能符合大多數聆聽習慣的人, 而專精的發燒友們就會用不同的發燒設備來凸顯各自的喜好, 以自己喜歡的模式或是風格來呈現音樂, 不可否認, 許多發燒片在製作上面, 的確事會特別凸顯某些特定層面的東西, 像是人聲, 但是也不會太超過, 因為聽發燒片的人, 不一定全是發燒友, 他可能只是單單的喜歡一些人聲專輯, 但是他的設備可能只是簡單的桌上型喇叭, 沒什麼低頻也沒什麼高頻, 就只能說是有聲音而已, 這時如果唱片製作特別突出人聲許多的話, 在他的播音設備上面聽起來就會只有人的聲音, 聽起來乾乾的, 其他樂器聲音不夠明顯....一點都不好聽, 所以製作音樂基本上講究的是Balance(均衡)

小弟不是專家, 但是在音樂圈有幾年的時間, 錄製過兩張歌手的個人唱片, 大部分的時間都從事表演工作還有吉他教學, 自己曾經也有一個個人的小錄音棚(工作室)錄一些配樂的Demo帶...等等   希望以上小小的經驗分享也能給大家一點不同角度的看法, 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也請前被們不吝改正~~

謝謝~~

30

主题

3

好友

4334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85551
帖子
4369
精华
0
经验
4334 点
金钱
4226 ¥
注册时间
2011-1-23
发表于 2012-3-29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aug197468
花点心思在环境和摆位上,应该会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