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主题

0

好友

166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845
帖子
1733
精华
0
经验
1664 点
金钱
1272 ¥
注册时间
2004-6-18
发表于 2011-11-9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像是何氏的图
皋城瑶珄 发表于 2011-11-8 14:28



    180老虎是何生论坛里的屈指可数的几个顶尖高手之一,不过现在已经不大上何生的论坛了。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比自行设计要辛苦多了,等兄弟摩改好了,约上一众本地烧友一起评判吧
Biglee_163 发表于 2011-11-9 09:20



    谢谢您的鼓励,我试试看能不能改半边以便对比。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庆华的电路?
无心则道 发表于 2011-11-9 09:40



    是的。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180老虎是何生论坛里的屈指可数的几个顶尖高手之一,不过现在已经不大上何生的论坛了。
wb136 发表于 2011-11-9 10:26



    您应该是老烧友了,您过奖了,感谢您多年的关注!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朋友的回复和鼓励!!!

今天接着发帖...


针对CFA模式的功率放大级分析:

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在PSPICE中将原机功率放大级原理图绘制完成,借助仿真工具对原机线路进行分析。线路图如下(由于图较大,因此标注看不清,电阻电容参数和原机原理图完全一致):

该线路可等效为如下框图:
CFA框图.JPG

从原机设计文档看,电流反馈放大器闭环增益11.5dB。折算成电压放大倍数为:
10exp(11.5/20)=3.76(倍)

前级Cascode模块的电压增益为14.5dB,即5.3倍,整体单端输入时增益为26dB。考虑到平衡放大电压加倍,单个模块放大倍数为1.88倍。

实际上,按照电路图的计算结果,本功放前级电压模块增益设定为3.6倍,后级功率放大模块增益设为2.7倍,整体电压放大倍数在单端输入时为20倍(考虑平衡输出),平衡输入时为40倍(考虑平衡输入)。

下面,需要摸清楚该后级功率放大器模块的基本性能了。了解线路性能时,必要的仿真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首先对原机线路进行最基本的工作点和正弦信号响应的分析。

    工作点仿真结果如下:
002.JPG
    正弦信号响应如下(输入5V):
003.JPG
然后对原机后级线路进行幅频、相频特性分析
004.JPG
再然后对原机后级线路进行THD和TIM失真分析

THD仿真结果和数据20Hz
20hzTHD1.JPG
20hzTHD.JPG


THD仿真结果和数据1KHz
005.JPG
006.JPG


THD仿真结果和数据10KHz
00710KHZTHD.JPG
00810kHZthd2.JPG

原机TIM失真情况(上为输入信号,下为输出信号,可见,除了低频段频响特性不好外,没有引入额外的TIM失真):
原始TIM失真特性.JPG

小结:
    原机后级线路性能指标为:

         闭环增益:   8.8533dB
            -3dB带宽:   188KHz
         20KHz相移:   4.7°
     THD(20Hz):   0.0238%
     THD(1KHz):   0.0176%
   THD(10KHz):   0.0169%
              TIM失真:
           900Hz       不可见
             2.28KHz       不可见

结果分析:
   20KHz相移可接受,当然不算最佳,希望能有进一步提升空间。THD失真低频时反而变差,总体谐波失真在0.01-0.02%水平,可接受。但要注意,由于这些谐波失真的主要成分是3次谐波失真,这部分失真是无法在平衡电路中予以抵消的,会对听感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耐听度方面有欠缺。希望能重点予以改善。

<未完待续>

10

主题

0

好友

166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845
帖子
1733
精华
0
经验
1664 点
金钱
1272 ¥
注册时间
2004-6-18
发表于 2011-11-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应该是老烧友了,您过奖了,感谢您多年的关注!
zlxsmile 发表于 2011-11-9 15:51

在那边拜读过您的不少文章。

132

主题

2

好友

4845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544
帖子
5150
精华
0
经验
4845 点
金钱
4374 ¥
注册时间
2004-12-29
发表于 2011-11-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高

22

主题

0

好友

177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0528
帖子
626
精华
0
经验
177 点
金钱
190 ¥
注册时间
2007-3-20
发表于 2011-11-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看热闹

2

主题

0

好友

1190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5954
帖子
1230
精华
0
经验
1190 点
金钱
1195 ¥
注册时间
2007-8-15
发表于 2011-11-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偶然见到关于平衡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介绍,也只是两个普通的单端RCA输入方式的放大器放在一起分别放大冷热端的信号。”看到这句话,我便在脑海里勾画出楼主所提供原理图的简化图出来。其实楼主所说的“经过额外的电路去进行转换将RCA转换到XLR信号”这句话,你所提供线路也是遵循了同样原理,只不过你一心想着“真平衡”所以没能客观看清电路上的本质区别而已。即使是“偶然见到关于平衡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介绍,也只是两个普通的单端RCA输入方式的放大器放在一起分别放大冷热端的信号”这种方式,同样也能做到“可以直接输入XLR的平衡信号,也可以直接输入RCA的单端信号,
而不必经过额外的电路去进行转换将RCA转换到XLR信号”。以楼主的功底,帮忙分析一下是不是能实现?
整理一下思路:楼主说的用额外的电路去将RCA转成平衡,那是因为别人用了独立的电路实现了转换;楼主给的线路说不需要额外电路将RCA转成平衡,是因为这个线路把电压放大和非平衡/平衡转换两个功能兼容在一个电路里面了,到底还是要转换了,所以就成了真平衡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本人学浅,一直搞不清楚真平衡和假平衡的区别在哪里,所以用了反问的方式来讨论和请教楼主,希望楼主不要认为我是在拍砖。望指教!

42

主题

3

好友

1917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38876
帖子
6339
精华
0
经验
1917 点
金钱
1984 ¥
注册时间
2008-3-30
发表于 2011-11-10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来了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兄弟们的关注。

    关于非平衡转平衡的问题,因为原设计的文章不是我本人所写(我只是转了原作者发表在《无线电与电视》07年2期的文章),我只能谈谈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两个独立的单端放大器当然可以通过接线用于平衡放大。从这个意义上将,应不存在“转”的问题。如果是单端入,平衡出,其实就需要在内部进行单端到平衡的转换,转换成两个相位相差180度的信号分别放大。原设计利用了前级电压放大的同相和反相端,将转换和电压放大结合起来,因此才有“没有额外电路”一说。因此,我认为您的理解完全正确,呵呵~~~

    其实,在我看来,额外电路还是有的。输入的那个缓冲器应该就是“额外电路”。

   今天有事,因此现在才更新。每天更新还是会坚持的,再次感谢大家关注和鼓励...

老虎180作品:一款真正平衡的功放改造手记(四)

开环特性分析:
  要想对谐波失真等指标加以改善,同时又不影响其它指标,就需要针对原机线路进行开环特性的分析。在进行开环特性分析时,可以在电路的反馈回路中串入一个1e12的大电感,用于隔断交流反馈,但同时可以建立起DC的工作点。

    针对该线路的开环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进行仿真,结果如下:
openloop.JPG
    从开环特性仿真结果分析,可以看到,开环特性曲线在1-100Hz之间有一个增益的下降。同时,开环相位特性曲线在1-100Hz之间也有一个变化。相位特性在1-100Hz之间的变化应该是线路上的一对零极点引起的,该零极点的频率应该在10Hz左右。结合原理图分析,线路中的R16、C2的串联组合构成了这样一对零极点。
   
    为何要对低频增益进行提升呢?可能的原因只有直流中点伺服电路的影响了。如果直流中点伺服电路响应存在一些问题,将导致低频段频响特性下降。那么这个提升正好可以弥补这个下降。这个网络是针对直流中点伺服线路进行补偿的。

下面,再看系统的开环增益。我们发现,系统在20-20KHz范围内的开环增益只有4.7倍左右。此时,系统的失真只能降低至开环失真的1/2,负反馈对失真的改善是极其有限的。

可能有朋友会有疑问,大环路深度负反馈会导致TIM失真,所以需要降低反馈量。这个观点应该没有问题,但问题是:什么样的负反馈才能算作“大环路”负反馈,“大环路”负反馈在什么样的电路条件下会引发TIM失真?这个问题如果深入讨论下去的话,几天 几夜可能都讨论不完。在这个改进设计中,不妨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遗留问题,一切根据设计结果来确定罢。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的做法首先考虑改善谐波失真,最后再对TIM失真进行验证(当然,针对这个问题,会有一个预判断。当然如果没有也不要紧,因为这个是可以验证的)。
   
    好吧,下面试着断开那一对零极点,此时电路开环增益应该能提升至将近10倍,我们再看一下幅频、相频特性的仿真结果。
去掉RC网络后的原理图.JPG
去掉RC网络后的开环特性.JPG
    断开RC串联网络一对零极点后,开环增益果然提升至10倍左右(20dB),此时线路的失真特性应该会有额外的1倍的改善。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到,0dB单位增益时,线路的相移为122°,线路的稳定性余量会降低一些。

    如果仅接受这样的改动,那么线路整体性能提升还是有限的,加上零点伺服线路还需要重新进行考虑。显然投入大,见效小。看来还需要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线路分析。

    如果希望较大幅度降低失真,那么首先需要考虑的一定是提升系统的开环增益。此时,随着反馈率的加大,系统的闭环失真才可能大幅度降低。纵观后级线路,唯一的产生增益的地方出现在电流镜的输出端上。该输出端由于是高阻抗节点,其输出阻抗直接确定了系统的开环增益。

    下面,回到原理图,断开R12、R13两只22K欧电阻,然后再次仿真系统开环特性。仿真结果如下:
仿真原理图.JPG   
开环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JPG

    可以看出,在幅度相应0dB点上,相位误差为125°,这意味这单位增益下线路的稳定性会变差。当然,在2.2倍增益点上,相位误差应在115°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仍然要注意到,0dB点的相位裕度(相位裕度=180°-0dB点相位误差),是依靠系统的2只110pF的补偿电容带来的。该额外加入的相位补偿电容的采用,导致了相位的第一转折频率提前到100Hz,幅度转折频率提前到1KHz左右。

    如果按照这样的修改思路,那么在1KHz处的谐波失真将会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10KHz或20KHz处的谐波失真,由于系统开环增益的下降,导致在1KHz之后的频点,谐波失真会以20dB/dec的速度上升。这样的话,CFA架构的高速特性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

    看来,如果想要达到更加理想的结果,就必须在设计理念上有重大突破。

    在以上基础上,试着去掉两个110pF的相位补偿电容,再次观察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去掉RC负载电阻以及补偿电容的开环特性.JPG
    根据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去掉相位补偿电容后,系统的开环带宽可达20KHz以上。但是在0dB幅频增益时,电路的相移达到了253°之多。这说明,如果不添加补偿电容,系统将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情况,会产生自激震荡。我们再看在110°相移下的幅频特性曲线,发现此时,开环增益为32dB,距离最大增益的差值只有22dB。这意味着,如果希望获得单位增益下不超过110度的相移,系统的开环特性上只能有最高22dB的余量用于负反馈!

    到目前为止,原机的设计理念已经非常清晰了:由于系统的原始开环频率特性导致单位增益不稳定,因此,在设计上采用了添加负载电阻降低开环增益的情况。又因为降低了开环增益后,系统的相移仍然不能使其稳定,所以添加了2只110pF的相位补偿电容使其稳定。这样虽然得到了稳定的响应,但是存在着带宽、失真等方面的不足。下面,希望能够突破原机的设计理念,在这些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未完待续>

325

主题

8

好友

5823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9392
帖子
13204
精华
0
经验
5823 点
金钱
5649 ¥
注册时间
2006-5-15
发表于 2011-11-11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看几次,可能会懂更多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兄弟的支持!

今天继续更新...

老虎180作品:一款真正平衡的功放改造手记(五)

    上面谈到,原机的后级是利用R12、R13两只22K的电阻和2只110pF的补偿电容,使得系统的开环增益降低,并且增加了一个主极点(就是幅频特性开始下降3dB的点),进而使得电路整体保持稳定。如果想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升,还能想出什么样的好方法呢?

    再次观察去掉RC网络、去掉R12、R13电阻和去掉110pF补偿电容的系统开环特性曲线。发现,在未加补偿电容前,系统的第一个开环转折频率为22KHz。按照RC低通滤波器理论,其相移从2.2KHz开始,到220KHz达到90°。但实际上,220KHz时的相移达到了103°,且随着频率的升高继续加速增加。这说明,系统中存在多个极点,这些极点的共同作用使得相移在频率超过220KHz时加速增加。
去掉RC负载电阻以及补偿电容的开环特性.JPG
    针对极点的补偿,原机的设计理念是:利用补偿电容新营造出一个极点,作为系统的主极点,22KHz附近的极点作为次级点。通过主极点前移使得线路的开环增益在较低频段提前下降,这样,在达到次级点时,系统的开环增益可以降低到单位增益以下,这样就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

    原机去掉RC网络和R12、R13电阻、增加两个110pF补偿电容后的幅频相频特性:
开环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JPG

    原机的补偿方式,无疑是一种常见的补偿方式。要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性能,就需要考虑取消新导入的极点,并考虑将次极点前移作为主极点。这样,原设计的第三极点就变成了次极点。由于第三极点的频率一定是高于次极点的,这样,就相当于将原机的频率特性从次极点附近展宽到了第三极点附近,频率特性将会有较大改善。同时,次极点前移后作为主极点可以保证幅频特性有更多的下降空间,这对系统的稳定性也会有好处。

    鉴于此,只需要针对原机的输入级的射级跟随器线路、原机的电流镜电路、原机的输出级射随器线路分别进行开环特性的仿真,并分别读出这些单元电路的转折频率,即可对症下药。

    针对原机输入级设计跟随器电路、电流镜电路、原机输出级设计跟随器电路分别进行开环特性仿真,结果如下:

    原机输入级设计跟随器单独幅频相频特性仿真结果:
输入级电压跟随器幅频特性仿真结果.JPG


    原机电流镜电路单独幅频相频特性仿真结果:
电流镜像电路幅频相频特性仿真结果.JPG


    原机输出级射级跟随器电路幅频相频特性单独仿真结果:
输出级幅频相频特性.JPG

   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原机的次极点(主极点是相位补偿电容带来的极点)为电流镜输出级引入的,原机的第三极点是输出的三级达林顿射随器引入的。

   新的设计中,去掉补偿电容后,需要对电流镜输出级极点前移,使得其变为主极点,而使得原机的第三极点变为次极点。

<未完待续>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lxsmile 于 2011-11-12 08:54 编辑

今天继续更新。周末,三集连播了...
老虎180作品:一款真正平衡的功放改造手记(六)

  下面,就进入具体的改造。我们知道,去掉补偿电容后的第一个极点是来自于电流镜输出级,这也是这个放大器电路唯一有电压增益的一级。而这个极点是如何产生的呢?其主要是来源于电流镜输出级三极管的米勒效应。

    所谓米勒效应,就是三极管在电压放大时,由于输出电流(往往是集电极输出)变化数倍于输入电流(往往是基极输入),这样就导致三极管的集电极-基极之间的电容(常常称为Cob)等效为从输入看进去一个(1-A)倍的Cob电容。这个Cob的倍增效应就称为米勒效应。米勒效应在有些场合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可是,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们需要有意利用这个效应,来实现放大器性能的提升。

    下图是电流镜像电路增加米勒补偿后的情形。电阻阻值等于该级三极管跨导分之一,用于抵消右半平面零点。米勒补偿电容容量通过仿真及结果整定出最佳值。
米勒补偿电路图.JPG
    最终,将米勒补偿电容容量定为33p,此时,系统有较大稳定性裕度。加入米勒补偿电容后,系统开环特性如下:
反馈电阻1000&2700.JPG   

    从开环特性分析,线路的0dB带宽展宽为1MHz以上,此时,系统相移98度,具有相当稳定性。这为后续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完待续>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虎180作品:一款真正平衡的功放改造手记(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改进后的系统闭环后的响应情况。如下:

  可以看出,系统闭环后的响应,比改进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带宽由原来的188KHz展宽至398KHz,同时,20KHz相移也有了极大改善,由原来的4.7度减小至 3度。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设计理念上的更改。

  下面,在欢庆阶段性成功之前,让我们静下心来,对相关重要参数再进行一下调整。

  从仿真结果得知,取消补偿电容后,原第三主极点变为第二主极点,这意味着频带被大大展宽了。我们可以尽量选择高的开环增益以获得更加低的失真。因此,针对影响开环增益的反馈电阻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定反馈电阻最佳阻值为200欧姆、540欧姆。

  调整后的开环、闭环幅频、相频特性如下:

  调整后的开环幅频、相频特性:


  调整后的闭环幅频、相频特性:


  可以看出,调整后,系统的开环增益又有了较高的提升。0DB相位裕度虽然变小了,但是在额定增益上,相位裕度仍有近70度,还是很大的。此时,系统的闭环带宽由原来的188KHz展宽至2.0639MHz,同时,20KHz相移则由原来的4.7度进一步减小至0.733度!

  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减小反馈电阻会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该CFA的反相端为低阻输入端,低值反馈电阻将导致有较大信号电流流过该电阻。这意味着电阻将随着信号电流大小而发热,继而产生温度变化。常见电阻温度系数为50ppm-300ppm/°C,如果温度变化达到1摄氏度,就意味着将产生50-300PPM的阻值变化。这个阻值变化将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奇次谐波失真(因为电阻阻值变化和反馈电流绝对值有关)。当然,信号电流频率越低,这个效应越明显。即便是50ppm的电阻,如果温度变化1度引入的失真已是50ppm, 这个奇次谐波失真已经远远超过了改进后系统本身的失真率!

  因此,在选用低阻值反馈电阻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准备,那就是:大功率、低温度系数的反馈电阻。温度系数越低越好,功率余量越大越好,余量不够可用多个电阻串并联。

  最后,让我们对改进后的系统的进行仿真。

20Hz 谐波失真:



1KHz谐波失真:



10KHz谐波失真:



TIM失真
TIM失真测试原理图.JPG
TIM失真测试结果.JPG
    900Hz:不可见
    2.28KHz:不可见
<未完待续>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虎180作品:一款真正平衡的功放改造手记(八)

在完成针对后级CFA放大器的理论设计之际,我们先对前面的工作进行一下小结。

修改内容:去掉10K+1uF网络,去掉2只110pF相位补偿电容,去掉两只22K欧负载电阻。增加两组33PF+210欧姆米勒补偿电容,修改反馈电阻由2.7K/1K至540/200欧姆。加大反馈电阻功率,降低反馈电阻温度系数。


主要指标名称             改善前               改善后
闭环增益:              8.8533dB               10.868dB
-3dB带宽:             188KHz                 2.0639MHz
20KHz相移:             4.7°                       0.733°
THD(20Hz):         0.0238%                0.001%
THD(1KHz):         0.0176%                0.001%
THD(10KHz):        0.0169%                0.001%
TIM失真:
900Hz                           不可见                 不可见
2.28KHz                        不可见                 不可见


    细心朋友可能发现,为什么没有考虑直流伺服电路的补偿呢?这主要是因为针对原机直流伺服电路,本人还是有些吃不透。这是因为原机直流伺服电路在做线路仿真的时候引发了振荡,此外,RC补偿网络也引发了低频段增益的不平坦和相位误差,故先省略这一锦上添花环节,留待后续再做进一步的研究改进。

至此,针对末级电流反馈放大器的改进工作告一段落。下面,让我们将研究改进的重点转向折叠Cascode电路以及输入级的那些缓冲电路。

<未完待续>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设为高亮。35楼的图不知何故没有显示全,待我补上。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发35楼未显示部分。为稳妥起见,分两次发。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改进后的系统闭环后的响应情况。如下:
闭环幅频相频特性.JPG
  可以看出,系统闭环后的响应,比改进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带宽由原来的188KHz展宽至398KHz,同时,20KHz相移也有了极大改善,由原来的4.7度减小至 3度。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设计理念上的更改。

  下面,在欢庆阶段性成功之前,让我们静下心来,对相关重要参数再进行一下调整。

  从仿真结果得知,取消补偿电容后,原第三主极点变为第二主极点,这意味着频带被大大展宽了。我们可以尽量选择高的开环增益以获得更加低的失真。因此,针对影响开环增益的反馈电阻进行优化设计,最终确定反馈电阻最佳阻值为200欧姆、540欧姆。

  调整后的开环、闭环幅频、相频特性如下:

  调整后的开环幅频、相频特性:
米勒补偿后的幅频相频曲线.JPG
  调整后的闭环幅频、相频特性:

闭环幅频相频特性仿真结果.JPG

4

主题

0

好友

321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新手上路

Rank: 4

UID
116099
帖子
184
精华
0
经验
321 点
金钱
184 ¥
注册时间
2009-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发35楼(后半部分)

  可以看出,调整后,系统的开环增益又有了较高的提升。0DB相位裕度虽然变小了,但是在额定增益上,相位裕度仍有近70度,还是很大的。此时,系统的闭环带宽由原来的188KHz展宽至2.0639MHz,同时,20KHz相移则由原来的4.7度进一步减小至0.733度!

   我们同时需要注意,减小反馈电阻会带来巨大的风险。由于该CFA的反相端为低阻输入端,低值反馈电阻将导致有较大信号电流流过该电阻。这意味着电阻将随着信号电流大小而发热,继而产生温度变化。常见电阻温度系数为50ppm-300ppm/°C,如果温度变化达到1摄氏度,就意味着将产生50-300PPM的阻值变化。这个阻值变化将给系统带来额外的奇次谐波失真(因为电阻阻值变化和反馈电流绝对值有关)。当然,信号电流频率越低,这个效应越明显。即便是50ppm的电阻,如果温度变化1度引入的失真已是50ppm, 这个奇次谐波失真已经远远超过了改进后系统本身的失真率!

  因此,在选用低阻值反馈电阻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准备,那就是:大功率、低温度系数的反馈电阻。温度系数越低越好,功率余量越大越好,余量不够可用多个电阻串并联。

  最后,让我们对改进后的系统的进行仿真。

20Hz 谐波失真:
末级管电流40mA20HzTHD仿真结果.JPG
末级管电流40mA20HzTHD仿真数据.JPG

1KHz谐波失真:
末级管电流40mA1KHzTHD结果.JPG
末级管电流40mA1KHzTHD数据.JPG

10KHz谐波失真:
末级管电流40mA10KHZTHD仿真结果.JPG
末级管电流40mA10KHzTHD仿真数据.JPG

后面的内容都可以正常显示了,请大家回到35楼。谢谢!

21

主题

0

好友

140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书生

Rank: 6Rank: 6

UID
339118
帖子
2144
精华
0
经验
1401 点
金钱
1408 ¥
注册时间
2011-5-24
发表于 2011-11-12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