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175
- 在线时间
- 1638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5-4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12
 
- UID
- 7351
- 帖子
- 5598
- 精华
- 12
- 经验
- 6175 点
- 金钱
- 5017 ¥
- 注册时间
- 2006-1-22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电容的用法联想到的。
翻看了一些关于电容的帖子,有一些启发,整理了一下。
用音响里面的三样东西做比较:1。变压器。2。滤波电容。3。分频器。
这三样都存在着几个共同点,电容,电感。咱们就研究一下两者对声音的影响。
对变压器来说,电感量大低频好,耐压高,抗干扰(可惜声音变慢,内阻加大),分布电容小对高频有好处(可惜抑制杂波能力衰减)
我们就需要电感量大而分布电容和内阻小的变压器,但是电感量大分布电容也大内阻也大,分布电容大了高频衰减,内阻大了效率变差,
这几者之间本身就是对立的,所以对一头牛来说,降低内阻用粗线,提高电感量增加匝数比,消除分布电容采取不规则饶法,但是这三种方法又
带来了其他的副作用,于是就有了削失真、超线性饶法,这些饶法大部分是围绕如何增加电感量的同时消除分布电容而研究出来的,对内阻增加只能靠
好的材料来弥补。精确计算材料的性能,在不增加内阻的情况下加大电感量和减小分布电容。把其他缺陷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所以:对一头牛来说,好的牛应该是空载电流小、耐压高(电感量大)初级直流电阻小(对应内阻)分布电容小(高频好),漏磁小(干扰少)。
对电容来说,电感量和电容容量是互相提升的,但是电压高了容量大了漏电也大了,这就要求分布电容越均匀越好。
还有就是电感量大了充放电速度也慢了,(这个对声音也是有坏处的)于是就有了腐蚀工艺,在卷饶层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金属膜的表面积来实现更大的容量。
那么,如何使用电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
综合网友的讨论,大约有以下几种看法:(相同牌子的情况下)
1。肥牛瘦电容。对声音的速度、力度、分析力有好处。大动态情况下靠牛出力,这样就对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缺点是低频量感稍逊。
2。肥牛肥电容,这个是大多数人喜欢的,认为最佳的选择,可惜也有缺点,电容容量大了漏电也增加,充放电时间变长,声音速度变慢。
高频衰减,对整流和其他器件也是一个考验。
3。瘦牛肥电容,主要是用来弥补功率不足,为大动态声场存储一些电力。
4。瘦牛瘦电容,这个估计没有几个人喜欢。
那么电容的容量选择多大好呢?我个人认为,每1MA的静态电流有20UF电容就够了,如果考虑功率储备问题,最多40-60就足够了。
还有关于用电容阵列好还是单个电容好的争论。
1。单个大容量的好。理由是声底干净,低频力度好,声场定位准确,不存在电容放电速度不一引起的声场散乱。
缺点是滤波效果稍差,放电速度慢,声音不够细腻。
2。多个小容量的并联成大容量的好,理由是声音细腻,中高频好,动态凌厉,漏电少,能输出更加平缓的电流,
(多个小电容同时放电要比单个大电容速度快,漏电也相应的少一些,因为漏出来的电流有互相吸收的效应,而单个的就没有这个条件),
缺点是低频力度差一些,电容放电速度不一样容易引起杂音。
结合牛的性能,我个人觉得,耐压高电感量大的牛最适合用电容阵列,高中低频都能兼顾。
耐压一般电感量小的牛可以考虑单个大电容,以补偿低频的不足。
分频器的设计除了分频点的选取外,要想达到好的效果,电容和电感量的计算也是很重要的参数。
总结一下楼上各位的观点:
1.先说电容,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支持肥电容的,其实我本人也比较支持肥电容,但是我想说的是,不能太肥了,就好象我坚持的20万法则,每头牛带的电容的总容量不超过20万UF,其中的理由是,机器开机的时候,电容开使快速充电,这个时候需求的电流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让牛几乎处在短路一样的工作状态,如果这个状态时间过长的话,牛报销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加了,同时,整流电路也承受不了,桥或者二极管报销也很容易,还有对保险或者开关还有电源插座之类的冲击,电容太大还会引起机器无法启动,增加的这部分电容对声音的影响在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基本上不是正面的,而且成本也提高不少.对声音的影响也不小,最起码分析力要差,高频也要衰减(被电容吸收了).很多电容的放电速度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值.这个原理和咱们追求管子的电容要小应该一样吧!为什么要在电源扳子上并MKP的原因我想大家也明白.
2:再说牛的问题,很多人关注牛的内阻,确实,一头牛的内阻对声音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构成内阻简单点来说就是铁损和铜损,铁损最大的要素就是导磁率,铜损可以分为电感量和阻抗,电阻消耗电流转化成热量散发是这两者的共同点,针对变压器来说,减小内阻最经济而且效果明显的就是减少绕组的匝数,哪个效果简直是立杆见影,(抛开材料原因不说,因为材料好坏是先天的,咱们DIY没有这个条件改变,和饶制工艺没有关系,不应该属于探讨范围内),咱们就探讨在相同材料下如何实现更好的效果,减少绕组匝数内阻是下来了,这也就是唯一的好处,现在该说一下坏处了:1.抗冲击能力减弱.2.耐压减低.3.容易磁饱和.4.抗干扰能力变差(电感量小了对高频杂波的抑制能力).5.震动.6.哼声.7.窜入电路里面的交流声.8.发热量增加.9.承载功率变小.还有.............等等!所以我说,很多厂家研究的是如何在内阻不增加的情况下加大电感量和减小分布电容.这个思路是合乎实际情况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负效应相对比较少.当然,大多数厂家还是愿意减少匝数来降低内阻(成本低廉).同时,它们的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的,内阻和分布电容制约电感量不能无限制加大,电感量又限制了内阻和分布电容不可能太小,但是分布电容可以采取一定的饶制工艺减小.其实分组饶制的最大好处就是解决分布电容的问题,组和组之间的距离很远,远到几乎可以忽略分布电容的存在,组内部的线离的很近,近到只能产生很小的电容,第二层上来以后和第一层形成了交叉,抵消了分布电容,这就是比放射饶法好的地方.也叫做消失真饶法,要是再把对铁心的影响考虑进去就是超线性饶法.(这个原理现在还不能说,嘿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