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0
- 在线时间
- 37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8-26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54197
- 帖子
- 131
- 精华
- 0
- 经验
- 140 点
- 金钱
- 130 ¥
- 注册时间
- 2008-9-12
|
无意中看见一篇帖子,这里为您介绍一个好方法,用两只金属膜电阻和普通电位器稍加改造,花费很少,效果绝不在前者之下,甚至更靓声,缺点是输出电压要损失一点。
以下是引用,算是抛砖引玉,大家讨论一下:
“今天恰好朋友在一块讨论电位器这个话题,很多资料上介绍一种电位器的新用法:用一个电阻和一个电位器串联,中点接管子信号输入端,电位器抽头接地,几个朋友很感兴趣,自己试了一下,发现没有说得那么好,不中听,道理上说应该是效果不错的,为什么找不到感觉呢?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是工艺不行?还是器材不够档次?
机械式电位器不论如何发烧,是省却不了触点的,这个触点技术做好是很重要的。上面所说的那个电位器电路果真那么好吗?分析一下:
通常认为,如此改良接法,信号不经过电位器触点,所以对电位器的要求不高,信号的保真度有保障。但是,仔细想一想,音量的调节还是要靠那个电位器的触点作用的,电位器的触点仍然起着分压的作用,信号不经过触点,对信号就没有影响了吗?看来不然。试想,倘若触点接触不好,会出现什么样的恶劣后果?怎么能把电位器的影响排除在外呢?但是有一个问题与传统的用法有所区别:这种改良接法对信号的影响,和传统接法对信号的影响,反映在听感上是相反的,比如触点瞬间的接触不良,或者干脆说瞬间触点断开不通,传统接法在这个瞬间,电位器输出信号是跌落的,即瞬间减小或者为零;改良接法在这个瞬间,电位器输出信号是升举的,即瞬间增大或者接近增大到顶。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初用起来感觉改变明显,甚至是有一种新鲜的感受。记得88年的时候,这种做法我连续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初自己也是很有信心的,自觉得是一种发明创造。后来听的时间长了,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也曾怀疑是电位器本身有问题,作了多次试验,改来改去,反复对比、试听了1年多,最后,还是最终放弃了那个“发明创造”。今天想起来,觉得自己那时很是执迷,那样接法的电位器,信号不经过触点就不会影响声音的想法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今天想起来,甚至开始觉得可笑了,真要是那么好的话,别人早就应用了,这个点子谁不会想到?他们都不会比我笨罢。
电位器的改良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极品的电位器价格高自有高的道理,以前“发高烧”的时候,我还做过一个尝试,心想既然电位器不容易改良,那么用电阻分压找一个合适的电平固定下来,不用电位器不行吗?试着用了一段时间,不行,太不方便了。电位器还得必须用,不然,在听音的时候,不同的节目根本不能找到一个都能合适的音量,即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甚至不同的情绪下,对音量的大小的要求也不一样。这很重要,一个节目,有一个最合适的听音音量,听二胡,古琴,古筝,吉他等乐器,音量过大了就容易失去欣赏价值,听《蔡琴老歌》,音量开得过大的时候,蔡琴的口形大得象个脸盆,身形也庞大得叫人不相信,情感韵味全无,这时应当调小音量,调整到蔡琴的口形、身形合乎比例,情感、韵味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听音不在音量大小,还要兼顾到对音乐的形体和情感的把握。器材调节音量大小的还同时改变了器材“放”和“收“这一对主要矛盾的协调关系,所以音量电位器的调整在听感上有一个最理想的位置。
有些东西真实觉得确实难以说清楚,很多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我还试验过其他不同的改进用法,起初期望很高,然而实际的感觉却都不如传统的好声。
今天,音响发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不亚于时装的赶时髦程度。记得刚出现喇叭裤的年代,大街小巷,不管胖的瘦的,年长的年幼的都穿起了喇叭裤,但很快这阵风刮过去了,喇叭裤不兴了,于是大街小巷,胖的瘦的,又都换成上鸡腿裤,但很快这阵风又刮过去了,又开始流行紧身裤,大街小巷到处是穿紧身裤的头重脚轻的老少娘们。前几年,时兴烫卷发,结果这年头,又时兴“直板”了,于是不得不再把烫卷的头发拉直,好不费劲。自己发烧,我也有体会啊,很多东西,搞来搞去,费力一番,最后还要回到以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