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672
- 在线时间
- 2880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9-2-10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2
  
- UID
- 26078
- 帖子
- 5585
- 精华
- 2
- 经验
- 5672 点
- 金钱
- 5633 ¥
- 注册时间
- 2007-8-18
|
转帖
摩机秘笈二 -----------正确的校声
何庆华
本文刊于2006年6期<<无线电与电视>>
电路参数校声法--------当你使用阻容校声而深感过于抑扬听感总难于取得平衡时,何不试试电路校声?
为了让部分朋友可以更方便面地实践,我以一个无反馈的功放电路(见图一)来说明各个元件参数的最大与最小值的相对极限表现,而更多数的情况下需要大家多作实践来取得平衡而适合自己主观喜好的音色,而作为产品来说,以“厚,通,清”为原则来校声可令多数消费者满意,毕竟过于个性化的器材终会让听从久而生厌,这从一些惊世极品中得到证实,如Mark Levinson,金嗓子,HALCRO等,无不是音质表现全面而平衡的典范。此电路因无越级反馈,即使参数变更很大,产生振荡的机率也小,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大多数的音响电路中,例如是分立件的功放,前级及使用了分立件的DAC或CD机。但必需强调,涉及到电路参数的变更,极端情况下会产生严重振荡而烧坏你昂贵的元件!故务必要注意安全操作,或采用安全措施,如在输出管的C极与电源间串入15欧/0.5W的电阻以确保输出管的安全。
现时的一套音响器材中,失真最大的不是在于放大电路而是在于音箱,人的耳朵也是相当迟钝,能听出0.5%失真的已非常人了。故此,纵使改变了放大器的失真指标,但只要指标还远低于人耳朵的阀值,就不会有可听出的音质劣化的现象,这就如同大家听不出胆机的失真一样,反而过低的失真还会令部分朋友觉得清淡而不喜爱。
言归正传,见图中,输入端的R2与C1所组成的低通滤波器原意是滤除输入信号中过高频率的部分以减少放大器的失真,常见的线路多设置在1.6MHZ为 -3DB,而实际中,改变此网络的截止频率却可以改变了音色,截止频率较低时音色显得圆润丰满,音乐味浓厚,而对分析力的影响却是难于让我们听到的,但建议不要让截止频率低于32KHZ。实践时可以是以倍程来更改,找到较合适的听感再进行微调。
主电压放大级的C3与C4是滞后补偿电容,90年代中期一直有相当多的文章认为最好不要使用补偿电容,认为这是产生互调失真的根源,于是当时不少国货总爱在广告时标称“没有使用补偿电容”,而概括来说,这类器材总是给人一种过于尖冷生硬的感觉,时至今天依然有认为不要用滞后补偿而用超前补偿的,而纵观进口名机,多数也会使用种种的补偿电容,令放大器工作在更稳定的状态下,也令放大线路对波形的处理更符合人的听觉喜好。再谈C3与C4,在图中可以由0-47P间选择,但如果不用时也不生产生振荡,但会有稍微的超高频噪音,当容量选取过大又令声音死板,故可以在5-33P间试验,数值小时中频与高频较突出,声音相对稍薄及清丽,数值大时高频有挫圆湿润的感觉,低频量感增强,控制力也有转好的趋向,多次试验可以找出一个较合适听感的数值,但上下两个电容必须同时变化。
在本无反馈电路中是没有超前补偿的,在其他有环路反馈的放大线路中,超前补偿与滞后补偿同样可以抑制放大器的振荡,但各自单独使用时音色却有着不同的风格。滞后补偿可令音质相对偏柔厚,低频控制力好,量感较多,且对频响影响较超前补偿要小,而超前补偿却是可以比滞后补偿有更好的分析力,相对稍薄。当然两都是可以同时存在,但我总发现在功放中如果超前补偿数值等于或大于滞后补偿时,大信号时放大器会较容易出现振荡而有可能烧坏输出管。另外多提一点的是,分立件的前置放大器(如前级或是音源中的)对于超前补偿的要求是较高的,容量相差几个PF就会出现较大的分别,如静态的轻微振荡,故最好可以配合仪表来检视更改到合适的值。
R14与R15也能影响音色,此电阻本是主电压级的输出负载,可以影响整机的开环增益,在多种不同电路中试验过,纵然有些线路是没有使用这负载电阻,但加入10-20K电阻后均可令音质耐听细滑,负载电阻值小时音质相对柔和,中频听感突出细腻,低频下潜好但力度稍弱(这在测试频响曲线时却是察觉不出来的),阻值大时声音平坦而偏亮,力度增强,适于欣赏交响乐,此两电阻在交流通道上是等效于并联,故最终并联后的数值可以在5-30K欧内选择。
强放级的基极电阻,在此图中是R30,31,及R32-35,R42-45,此电阻可以消除射极输出级潜在的极高频振荡及对输出管起到一定的均衡作用从而降低对管的要求,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即使不用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有相当数量的电路是没有使用此电阻。当阻值小时音色相对铿锵有力,低频相对稍紧,对于爆棚的交响音乐与日本鼓一类都不俗,而当电阻值大时,音色温暖,低频弹力及下潜均有改善,但突发性略差,整体速度感有轻微减慢的趋向,双极型推动管的基极电阻可以在4.7欧到100欧之间,而双极型输出管的可以在4.7欧到47欧。
输出端的RC补偿网络,多数的电路中仅会有R48与C7单一网络,对于纠正相位与减少失真有一定影响,却会同样地影响音色。当两者数值都取较小时,音质呆板高频稍暗,而数值取大音色显得活泼,高频华丽,建议在电路许可下R48使用22欧,C7使用0.033UF(仅指单一补偿网络时,当参数设置与电路不匹配可能会产生振荡或明显失真)。
C9同样影响音色,此电容原意是减少主电压级输出由于有偏置电路而存在的交流阻抗从而降低失真,一些电路会使用0.1UF的电容,也有些电路会用到470U如此大,在没有延时功能的电路中可以减少开关机的冲击声。使用较少容量可让音色显得轻柔,中高频较突出,对于声乐中的女腔美声有较好的表现,容量大则低频量感与力度增强,音色也较厚重,正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了。
上面谈的都是一些较显著的无源器件参数更改所对音色的影响,而实际上,在放大器中几乎每一个元件的参数都会对音色产生的影响,纵使这个元件是工作在相同的电流或电压之下。对于实践电路参数校声法并非象使用阻容校声一样容易掌握与立即见效,就象是修练正宗内功心法一样,这需要较多的反复实践,冒着烧坏器件的风险,当一旦你可以积累到一定的经验,你就可以做出性价比极高的器材,而且比单纯的阻容校声有更优秀的表现。
到最终,我还是会使用到阻容校声与电路参数校声相结合的方法,只不过重点是放在电路参数校声罢了,这就象是鲜花与绿叶的关系,元件只是采用了进口低价货以保证质量及精确度,偶有几个关键之处会使用中价的元件来调整一下音色,毕竟在我这里买进口器件比国产的要方便得多。而整机的效果还是倚靠使用电路参数来保证,所以在我DIY的器材中是不会看到有昂贵的元件,抱歉我说得自大,音质却还是让一些使用了极品级元件的DIY作品无容身处。
另外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一台三万元的进口名机,其电子器件的总成本绝对不超过三千元,其音质出众的巧妙之处就是采用了电路校声,而非使用补品元件来校声,希望这个信息可以让你更有信心去实践及提升DIY的兴致。假以时日,你也可以花几千元去达到甚至超过几万元的进口器材。
三极管校声法---------你是否觉得你看了很多电阻电容的音色表现的文章而这表现大多数情况下又与价格挂钩?几百元一对的MIT是否让你不敢试验?下面我谈谈用价格相近的三极管来校声,或许这对于你来说是要更有兴趣,因这样是更符合DIY的精神。
要做好一台器材,除了上述的电路参数需要较多的调整,还可以辅以元件的校声,但实际上发现很多朋友用阻容校声的器材却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对于阻容来说,多数会是突出了一方面却严重抑压了另外一方面,如HOLCO电阻通透清晰但中低频较干,DALE电阻圆润丰厚却过于朦胧,MIT电容纤细却偏冷,SOLEN柔和却令中频下陷,无一可以做得较全面,这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的,且不同的电容组合来使用却不是想象中的各取所长,而是什么都掺杂起来变得不伦不类,最重要的还是这些补品多是价格昂贵,难于容许我们不断购买来多作对比。而晶体管却是价格相差不大,听感特性也不如阻容般严重不平衡。
晶体管的音色选择,不能一概而论,必需让管子工作在合理的电流电压下才可作正确的鉴别,现在有些朋友喜欢查原厂的元件技术文件,但我以为这还不可全信,实际上管子在不同的电流下有不同的表现,而在技术参数的图表中却感受不到,另外最好选管时在电路没特殊要求下尽量选用放大倍数高一些的,建议小功率管在300倍以上,大功率管也希望在60倍以上。
下面谈谈我经对比各种管子后依然较常用的管子。
SA970/SC2240:此管最大的特点是价格便宜,音色表现上有一定的清晰度而显得柔和流畅,中高频稍有甜美,低频下潜度不错且松紧适中。使用是最好让其Vce可在5V以上,如果是在输入差动级工作电流在3MA左右会有更暖的表现,在电压放大级时最好是工作在5-10MA,Pcm在0.15W 以下。
SC2856/SA1191,这是一对指标很好的管子,FT高达310MHZ令不少朋友对其十分钟爱,此管工作条件与SA970/SC2240相近,分析力极高,听感平衡,但低频稍比SA970/SC2240要略少而紧,风格表现是较直白冷漠,一尘不染而不付加任何情感色彩,久听可能会令个别听众觉累,当然这不是单凭换一两对管子可以做出这种效果,具体中还要看电路的性能与总体校声,而上述我只是将相对表现提取出来说而已。
SC3423/SA1360,这管子工作电流最好不要超过5MA,否则声音粗糙甚至有沙哑的趋向,而最佳是在3-5MA内,表现略清丽。
SD667/SB647,我十分钟爱这对管子,使用在音频线路或是电源稳压中都有极佳的表现,此管中频很令人着迷,全频清晰而柔软,表现声乐中的女声很有嗲气,而弦乐中的小提琴也相当不错(抱歉我的形容词不够丰富),低频不是潜得太深,但弹力较好,对各种音乐类型都有较好的氛围。在放大线路中应用时应使其工作在7-15MA内,PCM不要高于0.45W。
SC2910/SA1208,此管工作条件与SD667/SB647相近,中高频稍厚而柔,分析力不是十分出色,颇有点胆机的表现。
SC5171/SA1930,此对管与同厂的SC479/SA1837表现完全一样,应用得好时听感上中高频相当清晰华丽,既不柔也不硬,低频稍实,弹力不是太好,但可以通过加大其工作电流来纠正这个缺点,工作电流最好可大于20MA,而在40-200MA时会更好。
MLE15030/MJE15031,有相当多的朋友都不太喜爱日本产的管子,而喜爱欧美产的,此对管音色温暖而通透,低频宏大控制力不俗,奈何现在已难于找到新管,且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对管配对比其他牌子的要困难,尤其是不同极性之间,需要大量进仓来进行筛选。工作电流也与SC5171/SA1930相当。
SC5200/SA1943,相当廉价而常用的对管,中高频暖而稍暗,流畅度在众多的大功率管中也只算是一般,低频量感好但力度不是十分满意,听大型交响乐时会觉得低频偏软,这需要较多对管并联使用来改善,且工作电流越大低频反而越疲软,除非是有针对性,否则工作在20-100MA时兼顾性较好。
MJL21193/MJL21194,MOTO的极品大功率管,全频表现出色平衡,不会暖或亮,分析力好而颗粒感细,低频量感不如SC5200/SA1943多,但控制力极佳,比三肯的对管有过之而无不及,工作电流在较大范围内变化的表现相当一致,不会因工作电流大小而出现音色的明显转变的现象。大电流输出能力也是相当好,一对可以顶两三对东芝的SC5200/SA1943来用,瞬间过流时也不会象东芝管般容易损坏。
MJL15024/MJL15025,同样是MOTO的大功率管,但音色温暖松软,低频松紧适中,有如一台较好的胆机。
SC2922/SA1216,低频力度好而深度稍有不足,中高频容易过亮,且纤细度未如理想,加大工作电流到200MA以上时会有所改善。
SC3858/SA1494,同是三肯的名管,但此对管就显得稍暖,低频也较上一对管有改善,感觉上却觉得纤细方面不够理想,但不是粗糙,难于营造出一种洋溢的感觉。
SC2837/SA1186,在纤细度与颗粒感方面较上两管有更好的表现,音色鲜明,但低频还是没什么优胜。
SK170/SJ74,一对音染较少的管子,中肯中略带一点湿润的感觉,如果比之同一位置使用三极管会低频量感不如但觉得频响平直,此管在应用中发现工作电流在1.5MA到7MA较佳,否则音质干硬粗糙。
SK214/SJ77,许多朋友DIY时必选的对管,但此管应用较难,实际试听中用于输出推动级时工作电流在120-150MA才觉得最好,中高频较突出,低频量少。当用于小信号处理如前级输出时总觉得不如用SK170/SJ74的声音纤细柔顺,但低频又显得相当好,深度与力度,弹力都适合,表现温暖,工作电流还是有必要在120MA以上。由于此对管工作在较大电流下,故必须有足够大的散热器,以确保工作电流的稳定性。
SK1058/SJ62,中高频轻柔纤细,奈何低频欠缺宏大,又是要用多管并联的老方法,但并联的管子多了必需注意推动级的驱动力是否足够。
以上谈了这么多的对管的应用与听感,而市面上可供应用的对管还有相当多,但我反复多次对比过其中一些都不如上述的表现好或是另外一些我根本没能试用过,当中可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性。现在部分朋友喜欢使用欧洲产的三极管,但没能寻觅到全新的正宗管,拆机管寿命是相当不可靠,故也没有使用过多少。
如果你可以持之以恒地进行实践,不久将来你会发现,原来万元级的进口名机也不过如是,你也可以精心DIY一台廉价的器材而较之好!但我也提醒的是,除了上述,还是切实地注重电源的质量,这也是所有的名机的成功经验,即使它在广告中标榜如何使用了什么新技术,但电源还是最重要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