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926
- 在线时间
- 1808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3-9-30
- 阅读权限
- 70
- 精华
- 0
 
- UID
- 114497
- 帖子
- 1713
- 精华
- 0
- 经验
- 1926 点
- 金钱
- 1713 ¥
- 注册时间
- 2009-6-27
|
锁相环的工作不就是这样么:
相位超前了,输出“0”电平;相位落后了,输出“1”电平;相位相同,输出高阻态。(这里的“0”电平“1”电平是概念性的,并不是“0”就是0V,“1”就是5V。)
CD转盘你要再分解来看:
第一部分:是一个光机电的大环路负反馈的锁相环。
包括激光光路,盘面反射,电路,马达。
在CD物理信号中检出频率相位,最终用来锁定转速。
第二部分:是信号处理。只有处理电路。
从光盘来的物理信号还要MCU解出来(EFM解码),得到真正的数据,然后按照一定的时序发送出来。就是给我们的IIS信号。
这样你该明白44.1K的频率从哪里来的吧。是由伺服电路中的IC将16.9344M做384分频地来的。jitter也就由此产生。
那我们说的要天价转盘是怎么会事呢?
那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天价转盘是包含上面两个部分的。不是只有那个光机电的大环路负反馈的锁相环。他在处理EFM解码的电路上也是很优秀的。
(关于CD唱片上的EFM编解码原理请GOOGLE。)
如果你有转速仪器的话,可以测试下,CD光盘在播放整张CD时,只有固定的几个转速。他只要保证解EFM编码的MCU中的FIFO是基本在半满就可以。
既然物理信息是EFM编码,在解码后,按照一定的时序输出。jitter由电路产生,那马达等机械部件呢?是不是机械部分的抖动大点没有关系呢?
不是。因为EFM编码后的信号不会有连续的1。要确定两个1之间有多少个0,还是要比较稳定的转速。就是说机械部分的作用就是保证误码率要低。越低越好。因为CD是没有数据校验机制的。读过去就算了。所以稳定的机械结构也是要的。
而CDROM,有数据校验机制,而且还有C1、C2纠错机制。
那么既然CDDA在播放的时候,机械问题可能导致严重的数据错误,为什么还是不加数据校验呢?
这个问题,呵呵,我将我在另一个帖子中说的再贴一遍。
让我们回到上世纪70年代,假设当时SONY和PHILIPS在开发CD机的时候,CD数据校验技术可以实现,而他们没有在CD技术红皮书中加入。那我完全可以认为CD光盘技术是他们为了几个方面而推出的。
1、当时DAT已经有了,但是用在专业领域。要在民用环境中推广数字音乐应用,需要推出CD。一张光盘和一盒DAT磁带比便宜N多,工业化生产也容易。
2、为了数字音乐版权。磁带COPY技术已经很成熟了。CD还不行。80年代的CD盘的COPY技术还在实验室。
3、为了区分高、中、低档转盘。为了厂家可以做出各种音乐味道的CD机,体现差异化和满足各种人的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