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9
- 在线时间
- 17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8-26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6300
- 帖子
- 19
- 精华
- 0
- 经验
- 79 点
- 金钱
- 8 ¥
- 注册时间
- 2005-11-12
|
以下观点曾贴在“开封新帖, 請大家谈谈, 你对音场的看法,要求”里面,因彼贴已经废弃,无法得到回复,故转到这里,希望得到大家的斧正。
关于音乐的情感、音色、结像、音质、音场等等,这些个东西,我觉得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从演奏、录制、处理、重放这些个主要步骤里来说。
(1)在演奏和录制里面:情感的表达主要是由演奏者决定。音色主要是由发声的本体或乐器决定。音质、结像主要是由拾音技术决定。音场主要是由空间环境决定。
(2)那么,录下来的母带是不是直接就拷贝拿去当唱片卖钱了呢?肯定不是了,为什么?因为不是所有的录音的现场都能达到最好的混响效果,还要处理各个声部、各个轨道、空间混响效果,甚至声音激励等;到这里大家就明白,这是后期创作,处理过后合并出来的声音,已经包括了声音各次谐波和反射延时的声音,就是狭义所讲的“湿声”。这种声音,不论你用耳机听,还是用音响听,都能听到演奏现场的直达声、背景声和空间混响。因为后期处理的时候,已经模拟了一个完整的听音现场。
(3)声音的重放。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用耳机听到音乐的某个轻微的细节声音,接上音响反而听不到,或者很模糊了,这可能来自于放大失真、传输失真、听音距离、灵敏度、喇叭的响应曲线等原因,其实更有可能的,就是重放环境的声音混响把这个声音淹没了。如此看来,本来是想模拟一个听音现场,但这个二次模拟的音场却破坏了原本已经模拟了的一次音场,而且这个音场的深宽和声音的延时与第一个音场还不一致,音场里载着另一个音场,就好象在HIFI前级接了均衡器或者效果器一样,处理步好很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失真。那么,我们在家里听音乐,是希望更多的听到喇叭里传来的纯净的直达声,还是喜欢听到混合了从厕所、厨房、窗户、后墙、地板、屋顶反射回来的隆隆声,以及外面挤进来的夹杂着小孩的嬉闹声、街边的叫卖声、汽车的鸣笛声等等背景声,希望听到这个二次创造的“三维”甚至“四维”现场声场吗?
所以,我个人觉得,最好的重放现场,就是尽量消除多余的有害声场的反射声和背景噪音,坐得尽量离音箱近一点的皇帝位上,那么你什么声音细节都能听得清楚,包括乐器的“质感”和声音的“空气感”,还可能听到指挥棒划过的风声。如果母带后期的效果加工无法避免,那么我认为“高保真”,就是如实的反映第一次模拟的声音现场的原貌,听音的时候就不应该再第二次进行声音现场创造,这是我的最简单最原始最粗暴的理解,呵呵,各位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