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发表于 2009-6-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分析智能图示仪误差前,先回顾一下一般图示仪的测量原理,一般图示仪测量原理如下图左图,用两个电压去驱动被测管的基极和集电极,测量P型管时,也需要用负极性电压去驱动。而智能图示仪采用3电压驱动方式,好处是无需双极性的电压,并且需要测的电压量都是正极性的,这大大简化了AD转换器的设计。
1.png


  下面针对智能图示仪的技术特点分析一下其测量精度以及测量误差。
一、        用差分+可编程放大器提高测量精度
  一般测量被测管集电极电流的方式是测出VCH和VC两点的电压,再相减得到RC上的电压,换算出实际集电极电流。
  如果AD转换器为13bit(8192),电源电压最高40V的话,则最小分辨电压为40/8192=4.9mV,
  但智能图示仪采用差分可编程放大器方式,即VCH、VC两点电压先经过差动放大器相减,再经过最大20倍可编程放大器(PGA),例如RC上电压只有5mV,经差动相减再经过20倍放大后,送到Ad转换器的电压有100mV,即精度提高了20倍。
  用这种方式,最小分辨电压可以达到5/20=0.25mV


二、采用软件校正技术
    实际测量时,受可编程放大器PGA输入电压范围限制(要求输入电压<5V),必须先将电压衰减后才能送入差分可编程放大器PGA,而实际测量时,对差分放大器两个输入端的分压电阻要求非常高的。下面以测量PNP管的VBE压降为例计算一下:
2.png

    测量PNP管时,需要设置VE最高电压36V,RB RC分别是基极、集电极电流的采样电阻,图中的跟随器是用于将分压电阻和基极隔离开来
    图示仪测量时,是测出PGA两个输入端的电压差,再乘以分压比例,就可以得到实际BE点之间的电压。
    如果VE=36V,VB=35.4V,R1=56K  R2=7.5K   R4=7.5K  而R3误差0.2%,即56.112K,
    那么R1 R2分压点的电压为
36*7.5/(56+7.5)= 4.2519685V
    R3 R4分压点的电压为
35.4*7.5/(56.112+7.5)= 4.17374V
    则系统认为BE的电压为(4.17374-4.2519685)*(56+7.5)/7.5=-0.662V
    和实际VBE=0.6V相差10%。

    但如果是测量NPN管,则VE会设置为2.5V,VB=3.1V,那么照上面计算,系统认为VBE电压为(3.1*7.5/(56.112+7.5)-2.5*7.5/(56+7.5))*( 56+7.5)/7.5=0.59454V,相差0.91%
    通过推导,可以得到以下VBE的表达式
VBE=K1*Vbe+K2*VE+Voffset
    Vbe就是PGA两个输入端的电压,VE就是图中VE这个电压,Voffset就是运放跟随器的失调电压,如果电阻绝对匹配的话,K2是等于0的,也即VBE只和Vbe有关。但如果电阻不匹配,VE越大,VBE误差也会越大。此VE其实可以看成所谓的共模电压。
   
    如果测量同极性管时,因为测量都是设置VE为同一个值,所以测出来的VBE偏移了一个固定量。对于配对来说,是没问题的,原来重合的,平移同一个量后仍旧也是重合的。
    但如果测量异极性的话就不同了,测N管设置VE=2.5V,测P管设置VE=36V,也即VE引起的偏移量是不相同的,因此如果不进行校正的话,异极性之间的比较是有误差的。同样测量RC RB两端电压时也会存在这个问题,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异极性之间的配对不可靠。


    要克服这个误差,一就是采用很精密的分压电阻,例如匹配精度达到0.05%这样的电阻,但这样的电阻价格会非常高。
另一个方法就是采用软件校正,通过软件计算方法,扣除掉VE这个共模电压的误差。
    我们可以通过短接BE和CE端子,然后控制VE从2.5V递增到36V,程序同步测量出BE、 CE两点电压的曲线图,因为此时BE CE都是短接的,理应VBE VCE都一直为0,和VE无关的,其实际测出来的曲线图如下图(X轴是VE的值,Y轴是VBE VCE的测量值。
    3.png


    同样用近似方法也可以测出VRC VRB电压随VB VC点的变化情况,测到的曲线如下图
4.png

    我们可以看到,未校正时,VBE、VCE的绝对值会随VE递增,最大达10mV,而VRC VRB更大,达到0.2V,而校正以后VBE VCE VRB VRC的值只在1.5mV以内变动。
    可见,采用软件校正技术后,即使采用5%误差的电阻,也可以达到比采用0.1%电阻更好的效果。


   再看看温度对测量的影响
    上面已经看到,差分方式测量,对电阻匹配要求很高,虽然采用软件技术校正了,但如果电阻温度系数不匹配,也会导致测量有误差。
例如如果两个分压电阻的温度系数不同,一个是正100ppm,一个可能是负150ppm,那么温度变化10C,那么分压系数也就可能变化了0.15%了。
    下面是短接RB测量VRB的情况,分别是在11:24~12:56测了4次。可见开机时,测量会有几mV的误差,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稳定下来了。制作时,这些分压电阻尽量远离热源,近期制作的这些分压电阻都采用RJ24高稳定度电阻,并且焊接时也不剪脚,电阻体离开PCB 1~2cm高度,以避免PCB传递过来的热量。
    5.png


再看看干扰的影响
    当输入阻抗越高,越易感应附近干扰,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衡量一下感应的干扰幅度会有多大,因为测量基极电流的运放缓冲器是接到测量插座B处,测量端子B是悬空的,并经过RB接到电压源VB,如果RB越大,就越容易感应干扰。而右图中是忽略运放偏置电流的,因此RB上理论上是没有电压的,如果测到VRB有波动,表明这些信号就是干扰信号。
6.png
    下面分别用RB=337欧、3.9K、39K、390K测出VRB的图如图,可见RB=390K时感应的电压波动幅度最大,幅度在10mV以内。
7.png

    温度影响虽然也可以用软件来校正,但每次测量前都校正一次不方便,不过采取升高电阻方式安装的话,其影响的幅度都不大。而感应干扰是没办法消除的,不过即使用RB=390K,其幅度也在20mVpp以内。所以只要控制被测电压幅度远大于20mV,其影响就会少得多。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再说说测量条件的设定对测量的影响。

下面再说说测量条件的设定对测量的影响
    测量时的简化图如下面,
8.png
    RC有4档:4.7、68、1K、14.5K
    RB有4档:337、3.9K、39K、390K
    测量电流时就是测出RB/RC上的电压换算出电流,那么如果我要测量10mA左右的集电极电流,最好选择哪一档RC呢?
    刚刚说过,测量时要尽量使被测电压远大于20mV,如果我选择RC=68欧,那么10mA只产生0.68V,而如果我选择RC=1K,那么被测电压有10V,可见用RC=1K测量的话,可以得到的精度高得多。但如果选择RC=14.5K行吗?答案是不行,因为现在供电只有40V,扣除功率放大器压降,实际最大电压只有36V左右,最大只能产生2~3mA的电流。
    但RC也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受电源电压限制,被测管VCE+VRC的值肯定小于电源电压-4V=36V左右,如果RC取得太大,那么被测管VCE两端电压肯定就会少了。因此有时候看到hfe-IC曲线的末尾,hfe掉了下来,这时候你可以打开数据表格,看一下该电流下被测管的VCE的数据是多少,是不是下降了,由此而判断被测管的hfe-Ic线性程度。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一下使用时的常见问题

   有的人问,选择了”大功率Hfe-Ic”这个测量条件,测出的Ic范围只有0~800mA,达不到1A以上的电流?
    大功率hfe-Ic的条件设置是RB=3.9K RC=4.7欧,VB的范围是0~36V,步长0.5V。我们可以算出VB=0~36V下,基极电流为0~9.2mA,如果此时被测管的hfe只有100,那么最大的Ic只有920mA,所以就看不到大于1A以上的hfe-Ic曲线了。
知道了这个原因,你就会知道应该选择低一档的RB=337欧,以便提供更大的Ib。但因为RB减少了10倍,此时应该减少步长越3~8倍,以便产生同样的基极电流步进幅度。


测量某些高跨导JFET的建议
    考虑到有些高跨导JFET管,他们的夹断电压很小,只有0.1~0.2V,如果用Vgs-Id曲线测量的话,测到的Vgs电压幅度也只有100~200mV,前面说的20mV测量不确定性会占据较大比例,因此测量较大误差。例如系统以为GS之间的电压为0,实际GS之间的电压可能是20mV,造成测出的Idss不准确。
    因此对于这些很小Vgs电压的JFET管,建议将JFET管的GS脚短接,接成一个两端器件,想二极管方式测出他们的VI曲线,因为GS短接了,保证了Vgs肯定就是0,测出来的恒流值肯定就是Idss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V2.0图示仪程序更新
ADS7871图示仪V2.part01.rar (195.31 KB, 下载次数: 345)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图示仪的摸改。

如果想给图示仪更换运放,那么换的运放要求是:

U5 U8要求是单电源运放,
U5、U8是对DAC输出的电压放大驱动功率管输出,DAC的输出电压是从0~12V,
因为现在是单40V供电,运放的VEE脚接的是0V地,也即运放输入端会接到Vee脚这个电位仍能工作线性状态。
判断运放能否单电源工作就是看其Vicm这个参数,这个参数有两个值,看其负的那个值,要求其值要等于Vee的电压。
这两个运放大概工作在4倍增益状态。其失调并不重要。



  另外的运放就是接成直流缓冲的跟随器U4和U6(早期版本U4 U6直接用一个LM358双运放代替,后来版本分成两个,U4是LM358,U6是OP07)
  U4是对集电极电流进行缓冲,U6是对基极电流进行缓冲,所以对这两个运放的首要要求是其输入偏置电流尽量小
  因为集电极电流都是几十uA以上,所以对U4的输入偏置电流要求不用很高,偏置电流小于0.5uA也可以了。
  而基极电流最小可能是几十nA,因此对U6的偏置电流就高很多,最好用精密运放或者FET输入运放。这里用OP07,其偏置电流是1na级别,可以满足积极电流测量需要。
  另外对失调电压要求不高,因为有软件帮忙校正。
  因为U4 U6是对基极、集电极的电压进行缓冲,而测量中,基极、集电极的电压范围即为BCE3个通道的输出电压范围,BCE3个通道是运放驱动达林顿,其最小输出电压大概是1.2V,最大输出电压约Vcc-3V左右,这个电压范围也就是U4 U6的共模输入电压范围,也即要求U4 U6的Vicom 负的值要小于等于Vee+1.2V,正的Vicm值为Vcc-4V
  同样U4 U6是跟随器,要求其单位增益稳定,输出电压范围也要满足上面说的输入电压范围一样。



关于B C E3个通道的功率管更换的须知
  B通道因为其输出至少串联了一个337欧的电阻,所以其输出电流不会大,因此用0.5A 5W的即可

  C E通道因为流过被测管集电极电流,因为最大测量电流为3A左右,所以要求他们的电流>3A,
  因为运放输出电流大概10mA左右,那么C E通道功率管的hfe要大于300才能输出3A的电流,所以需要用达林顿管。
  功耗计算,因为测量时,一般都设置E通道输出2.5V或者35V,这样E通道消耗的功率大概为(40-35)*3=15W即可。
  而C通道则需要承担最大的功耗,如果被测管CE两端短路,此时等于4.7欧电阻接在C通道输出和E通道输出之间,因为有限流保护,最大电流假设为3.5A,那么C通道的功耗会达到(40-2.5-3.5*4.7)*3.5=74W,因此C通道需要选择>75W的达林顿管。现在C通道选择的是125W的TIP142 147。
  如果用户用自己定义的条件测量,例如测量3端稳压IC的特性,此时E通道就不是最大15W了,E通道也有可能和C通道一样承受最大74W的功耗,但考虑到一般测稳压IC最大电流在1A左右,测量时功耗也不会太大,所以E通道我一般选择62W的BD651 652或者其他接近的达林顿管即可。



保护电路部分
带壳的保护电路改进成下面图
未定标题2.png
  利用PMOS管的体电阻进行过流检测,带正反馈,所以其动作会很迅速,一旦过流,面板的LED就会发亮,指示过流发生。
  当过流解除掉后,保护电路又能自动恢复。并且刚开机时,由于电容充电,也会触发保护电路动作,但待电容充电文笔,就能自动恢复。

  这个保护电路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当过热或者温度上升时,Rds也上升,因此触发灵敏度也会提高。就有效保护了测量板。

  保护电路的PMOS管一般用MTP2955,一般其保护电流大概是2.5~3.5A左右,改变保护电流的方法是修改R67和R81这两个参数
  如果保护电流太大,例如4.5A才动作,想减少电流,可以加大R67
  如果保护太过灵敏,可以加入R81降低灵敏度。

  如果测量时想临时加大测量电流,可以一直按着面板的那个按钮,这样保护电路就被旁路掉,就能测量更大的电流了,但这样也同时失去了过流保护,使用时要慎重。

0

主题

0

好友

32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8739
帖子
655
精华
0
经验
322 点
金钱
286 ¥
注册时间
2007-2-10
发表于 2009-6-4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谢谢locky_z 兄

2

主题

0

好友

1272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5055
帖子
5049
精华
0
经验
1272 点
金钱
1272 ¥
注册时间
2007-7-25
发表于 2009-6-4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记号!

0

主题

0

好友

445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48920
帖子
693
精华
0
经验
445 点
金钱
495 ¥
注册时间
2008-7-24
发表于 2009-6-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帖,顶

224

主题

0

好友

527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在客观世界

Rank: 7Rank: 7Rank: 7

UID
3812
帖子
4930
精华
15
经验
5270 点
金钱
2189 ¥
注册时间
2005-4-6

社区贡献 新人进步

发表于 2009-6-4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

37

主题

0

好友

45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穷人代表

Rank: 4

UID
60219
帖子
831
精华
0
经验
459 点
金钱
440 ¥
注册时间
2008-10-25
发表于 2009-6-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也来看看

16

主题

13

好友

4785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平平常常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8781
帖子
4163
精华
4
经验
4785 点
金钱
4111 ¥
注册时间
2009-2-6

DIY大赛获奖 DIY大赛冠军

发表于 2009-6-4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4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下用软件矫正如何做?好象没怎么明白。谢谢!

软件校正,就是运行程序中的"校正与设置"->"电压校正"

   电压校正里面有3项内容,
   第一标签页是"基准电压校正",这个可以不用做
   

   第二个标签页"分压系数校正与失调电压校正",这个就是最重要的校正内容!!!
在测量原理图中
1.png
主要测量4个量,分别是RB上电压VRB、RC上的电压VRC、被测管BE(或者GS)之间的电压VBE、被测管CE(或者DS)之间的电压VCE
这4个量都是用差分+PGA方式测量,以便达到最大的精度。所以就必须对这4个变量的系数进行校正

首先是校正VBE差分系数
  方法是按照软件提示,用导线短接B E测量端子,然后按"开始校正",系统就会测出VBE这个差分测量的校正系数,以及失调电压
  每次按一下"开始校正",都会重新测量计算一次,得到的分压系数和失调电压会有些少区别,但分压系数的变动一般在0.002以内的。失调电压一般都是在5mV以内。
  多测几次,得到一个教平均的值,就可以存盘了。
校正完VBE后,再校正VRB
  校正VRB最好是将B通道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和测量端子B用导线连接起来,但这样需要开盖找出B通道输出点,所以程序在这里使了一个巧,用程序控制RB选择最小阻值的RB(例如337欧)
  
  参靠一下这个图,因为B端子是悬空的,运放的输入电流极少,所以RB=337欧上的电压完全可以认为是0V,即相当于将B通道输出和测量端子B短路了起来,也即VRB=0
  按下"开始测量"系统首先选择RB=337欧接入,然后测量并计算出VRB的校正系数。

同样还要校正VCE、VRC这两个差分测量的校正系数,步骤就不再详细说了。


电压校正的第3标签页是“BCE通道输出电压校正"
  这个校正主要是使程序控制B C E3个输出通道的电压尽量符合程序要求的设定值,这个校不校正都没所谓。


做完电压校正后,还可以进行电流校正,但这个电流校正也是可做可不做的。
  因为VRC测量准确了,即使R的数值不准确,计算出来的I的绝对值可能不对。但你用于配对时,因为所有的管(包括同极性或者异极性)都乘以相同一个系数,因此他们仍旧会重合的。
  电流校正也是分两大标签页,

第一标签呀页是"各量程电流校正”

  他里面又分两大部分,第一步是校正RC4(14.5K)这一档的电流,但因为所有图示仪的RC4都是用RJJ这种精密电阻,其电阻可以认为是精确的,所以这一步就可以不做。
  第二部就是通过RC4去校正RB4
      这个步骤方法就是将BC两个测量端子短接,此时RC和RB串联,中间也没有其他东西分流,所以l流过RC上的电流等于RB上的电流。因为RC已知,所以很容易就算出RB的系数了。
     校正出RB3后,再通过RB3去校正RC2,之后又通过RC2去校正RB2...如此类推。将所有电阻都校正完毕。

第二标签页是“恒流源系数校正”
  目的是找出控制恒流源的比例系数,以便知道我以后要产生1mA的电流,究竟需要设置的电压是多大。

0

主题

1

好友

80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37434
帖子
501
精华
0
经验
80 点
金钱
80 ¥
注册时间
2008-3-14
发表于 2009-6-4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一下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V2.0的静态曲线测量和动态曲线测量区别

V2.0保留了原V1.0的3种测量模式,另外加多了3种自定义测量模式,原来3种模式归类成"虚地模式",下面以NPN管的hfe-Ic曲线测量来讲一下虚拟模式和自定义模式的区别
测量hfe-Ic曲线有2种测量形式,一种是固定Vce方式测量hfe-Ic曲线,平常晶体管PDF文件里面看到的就是这种方式,因为Vce是固定不随Ic变化,我称之为“静态曲线",另一种只是固定电源电压,即Vce+Vrc为固定值的测量模式,此时被测管的Vce是随着Ic增大而减少的,我称这种模式为“动态曲线”。

  要测某种曲线,如果自己了解原理,你可以自己设定条件,也可以装入预先设定好的hfe-Ic曲线测量条件。只要点击“装入条件”,在弹出窗口中选择合适的管子类型和曲线类型,将条件装进来即可。例如我想测NPN 静态Hfe-Ic曲线,就装入“NPN Ic-Hfe(静态)”这个条件。

1.png


    装进来后,我们可以看到静态Ic-Hfe曲线的测量模式是”虚地模式”下的”Vb可变、Vce固定”模式。
        Vb是可变的,变动范围为从0.5到36V,步长0.5V,从这个信息可以知道这一次测量会产生(36-0.5)/0.5=71组数据,也就是71个点。
        Vce固定为10V,你也可以改成其他值。
        RB量程为390K,RC量程为1K,从这里可以知道,这个测量条件下,测量的电流最大大概25mA左右,因为在25mA时。RC上压降就有25V,再加上Vce的10V,已经接近供电的极限了。
    如果你想测量其他IC范围的曲线,相应将RB RC更改一个或者两个量程就可以了,例如将RB改成39K,RC选择68欧,就是Ic在400mA下的测量条件,如果选择RB=3.9K,RC=4.7欧,就是Ic在3A下的测量条件。
    而”最大电流”这个值用于决定什么时候中止测量,例如我只想看100mA以内的范围的曲线,那么设置最大电流为100mA,那么测量到Ic>=100mA,测量就结束。
    你现在可以插上管,点“开始测量”就可以测出一条Ic-hfe曲线了。
    那么系统究竟是测出了那些数据来描画曲线呢?我们可以选定“曲线类型”框里面的一个项目,再点“编辑”,就可以看到测量曲线XY轴的定义。
2.png

      可以看到曲线定义了X轴是“下”水平轴,意思是水平的刻度标在图形的底边。
      X表达式为I=abs(Ic),等号左边表示名字,右边是一个表达式,其中abs是一个系统内部韩式,即取绝对值;Ic是系统测量的5种数值(Vbe Vce Ic Ib Ve)之一;
      Y轴是“左”垂直轴,意思是水平刻度标在图形的左边。
      Y表达式为Hfe=abs(Ic/Ib),abs就是取绝对值,Ic和Ib各是系统测量的数值,Ic/Ib就是被测管的Hfe,
  因此曲线的含义是测出数据后,以集电极电流Ic为X轴,以计算出来的Ic/Ib为Y轴,作出各个点并连成曲线。而abs这个函数保证了他们都是正的数值,即保证了曲线在第一象限显示出来。

    曲线定义中,“其他值”是测量时同时测量的其他数值,并显示在表格中,以便日后用于数据分析。
    曲线名字随自己编写,但’%’这个字符是特殊字符,会被”自动序号”所替代,即第一次测量时,序号为1,因此曲线的名字自动变为“N hfe-Ic-1”,第二次测量时,名字就变成“N hfe-Ic-2”,每次测量产生不同的名字,以便区分不同的测量管子。
    如果“随机颜色”打上钩,那么每按一次测量,曲线就用一种随机颜色显示;如果取消掉前面的勾,则需指定一种颜色,以后每次测量都用这种颜色来显示。

    “动态Ic-Hfe”和他很相似,不过用的是“自定义模式”的“VB可变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他定义的条件是下面这样定义
未定标题3.png

    因为NPN管工作是E极是最低电位,所以VE设置为2.5V,C极电位最高,所以设成最大电压35V,而因为BE结是正偏,即B极电位>E极电位,所以VB的最小值要大于等于VE,所以VB设置为2.5V 到最高电源35V,其余的设定就和“静态”一样。坐标轴的定义也是一样。
    测出来的静态hfe-Ic和动态hfe-Ic曲线如下
4.png

    上图兰色线是动态hfe-Ic曲线,Vc分别设成15V、20V、25V、30V、35V;红色线是静态hfe-Ic曲线,其Vce设置分别为5V、10V、15V、20V;
    图中突然下掉的曲线是设置Vc=15V时的“动态Hfe-Ic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到,当Ic达到12.5mA时,hfe急速减少,这个原因是Ic=12.5mA时,测试被测管的VCE变得很低很低了,
        因为Vc=15V、Ve=2.5V,即Vce+Vrc=12.5V,而12.5mA时,Vrc=12.5V,即Vce变得极小。BC结正偏了。

    因为动态hfe-Ic曲线测量时,Vce一直变动,所以测出来的曲线之间不好比较,而静态hfe-Ic曲线测量时,Vce维持在一个稳定电压。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红色线是静态hfe-Ic曲线,曲线之间也较均匀,所以想了解Vce对hfe的影响,用静态hfe-Ic曲线会较好。

    动态曲线和静态曲线实现的方法是差不多,但动态曲线测量起来速度会比静态快,因为静态测量时,程序是通过“测量-控制-再测量-再控制”这样的循环来调整Vce的电压为设定的值。这个循环可能延续的时间较慢,所以测量“静态”曲线会比动态的慢。
    静态曲线还有一个优点是能够自动适应电源电压,根据设定的电压值,结合当时的供电情况算出一个最合适的测量条件。而动态测量则不能适应不同的电源电压,例如条件中设定Vc=35V,但你只有32V供电,系统产生不了35V,就会拒绝测量。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些高跨导P-JFET管的Idss测量须知

JFET管的Idss是在Vgs=0下测量的,虽然你可以用P-JFET的Vgs-Id曲线测量出Vgs-Id曲线后,再在曲线上找到Vgs=0这一点的Id值当作Idss。但前面说过,测量Vgs的电压值会受到共模电压的影响,此共模电压就是源极的电压。而测P型管时,源极会设置为最高电压,因此共模电压引起的误差也会最大。虽然在曲线上看到Vgs可能是0,但实际可能是-10mV或者+10mV都有可能,这样测出的Id就不是Vgs=0时的Idss了。特别是一些高跨导的JFET管,例如这只2SJ109,Vgs变化20mV,Id变化了0.5mA,相当于3~5%的误差了。
    因此对于高跨导的JFET管,测量其Idss时,最好将GS短接后,再接到测量端子E,而漏极D接到测量端子C,再装入“二极管的VI曲线”来测量,RC用1K,RB和VB的设置没所谓。这样子测出来的是一条恒流曲线。如下图
未定标题1.png
    绿色是用“Vgs-Id曲线”功能测出来的2SJ109的曲线,用计算功能可以找到Vgs=0时的Id=14.9mA。
    紫色线是将GS短接成两端恒流源,用“二极管VI曲线”条件下测到的恒流曲线,因为原有Vgs-Id曲线是在Vds=10V下测量,所以用计算功能找到V=10V时的Id为14.843mA。
    同样用计算功能找到Id=14.843mA下的Vgs-Id曲线的Vgs实际为1.2mV。
    虽然看到这些误差很小,但如果你未校正或者未预热稳定,或不能确定当时的校正情况,测量高跨导P-JFET管的Vgs-Id还是建议用短接GS方式测恒流曲线。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坐标轴及曲线定义中的函数表达式运用

V2.0支持4坐标轴,其中垂直坐标轴可以有左右两条,水平坐标轴可以有上下两条,下面举个例子看看如何使用多坐标轴
    例如BJT管的Vbe-Ic关系中,Vbe是正比于Ic的对数的,但如果用线性坐标很难看到特们的关系,此时就要用到表达式的函数计算了。
    我们先将BJT管的静态Vbe-Ic曲线定义调进来,此条件是在Vce=10V下测出Vbe-Ic并在线性坐标轴上显示,下面我们我们新增一条曲线定义。
    单击“曲线类型”的“增加”按钮,加入一条新曲线,名字为“Vbe-对数Ic”。
    水平轴X的表达式定义为V=Vbe,因为原来线性Vbe-Ic曲线的X轴也为Vbe,所以这两条曲线可以共用一个坐标,所以都选择“下”水平轴;
    垂直轴Y的表达式为LNI=ln(abs(Ic)),ln是取e的对数,abs是取绝对值,目的是为了确保ln(X)里面的X为正数。而原有线性Vbe-Ic曲线的Y轴含义是Ic,两者的量纲不同、含义也不同,数量级也不同。ln(X)的值只有几十,而IC的值会有几百上千mA,如果都用同一个坐标轴刻度的话,ln(X)会被压缩在一个很小区域,很难看。所以对数曲线的Y轴选择“右”垂直轴。
    测到的曲线如下图,兰色是对数Vbe-Ic曲线,参考坐标是右边坐标轴,红色线是线性Vbe-Ic曲线,参考坐标是左边坐标轴。从对数Vbe-Ic曲线也可以看到Vbe和ln(Ic)呈正比。
未定标题1.png

0

主题

0

好友

89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33214
帖子
95
精华
0
经验
89 点
金钱
89 ¥
注册时间
2008-1-1
发表于 2009-6-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特殊器件的测量方法

下面举例说一下正三端稳压7805的Vi-Vo曲线测量方法
  正三端稳压IC的公共端电流最小,其输入和输出脚要流过负载电流,而图示仪只有C E端子才能流过大电流,所以7805的公共端接测量端子B;实际上是经过一个RB=337欧电阻才接到电压源VB的。RB上流过的电流同时就是7805的静态电流。
  因为测量端子C接有RC,可以通过它测出电流,所以要将测量端子C接到7805的输出端,以便测量其电流。而7805的输入端就接测量端子E了。
其等效测量电路如图
   未定标题1.png
    因为7805公共端电压是最低电位,所以要设置VB为2.5V,VC也设置为2.5V,Ve设置为2.5V步进到36V以便产生Vi=0~33.5V的输入可变电压。因此选择的测量模式是“VE可变”的自定义测量模式
    现在再看看坐标轴如何定义
    由上面等效原理图可知,7805的输入电压Vi=E点电压-B点电压,输出电压Vo=C点电压-B点电压。而系统只提供了测量值Vbe、Vce、Ic、Ib,如何得到Vi和Vo呢?这是就需要用到一些运算:
    实际上Vi=E点电压-B点电压= —Vbe,而C点电压-B点电压可以参考等效测量原理图右图,即Vo=Vce-Vbe。要注意Vce、Vbe是有符号的,如果一时搞不清楚究竟是加还是减,可以干脆全部用绝对值函数abs来简化
    所以X轴定义为Vi=abs(Vbe)
    Y轴定义为Vo=abs(Vce-Vbe)
    同样你还可以同时测出7805的静态电流Is和Vi的关系。7805的静态电流就是流过RB的电流,也就是Ib,因此其曲线定义为
    X轴同样为Vi=abs(Vbe),可以和Vi-Vo曲线共用X坐标轴
    Y轴为电流Ib,只能用另外一条坐标轴,所以选择“右”垂直轴,定义为Is=abs(Ib)。
    因为RC是被系统固定了4.7、68、1K、14.5K,所以电流也被固定了。但从测量原理图(忽略Rb上的压降)可知Io=(Vb+Vo-Vc)/RC,改变Vb、Vc可以达到改变电流的目的。但如果改变Vb的话,对于被测稳压IC来说,Vi也是同时改变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改变Vc。例如将Vc改成5V,RC=4.7欧的话,那么负载电流约为(2.5+5-5)/4.7=0.53A。
    下面就是测量一只7805在大电流(1.4A)和小电流(0.1A)下的Vi-Vo曲线和Vi-Is曲线,红色是Vi-Vo曲线(Vo的刻度是左坐标),黑色是Vi-Is曲线(Is的刻度是右坐标)。
未定标题2.png
    有时还可以在Vi-Vo曲线上看到稳压IC的保护电路工作时的输出电压情况。例如稳压IC功耗过大时的输出曲线。

    你也可以进行Io-Vo特性曲线测量,接法和上面一样,但Io-Vo曲线是固定Vi输入电压情况下测量的,改变负载电阻来获得不同的负载电流。但图示仪因为负载电阻已经固定是这4中阻值了,所以这里做一个变通。
上面说过Io=(Vb+Vo-Vc)/Rc,通过改变Vc就可以达到改变Io的目的,所以测量Io-Vo的测量模式应该选择“自定义模式”的“Vc可变”模式,下面以负三端稳压IC为例。
未定标题1.png
    负三端稳压7905的输入端接E,Ve应该是最负的电压,所以设成2.5V。次低电压应该是稳压IC的输出端,因为一般稳压IC压降有3V即可工作,所以这一点电压最低为5V。稳压IC的公共端接B测量端子,其电压VB等于稳压IC输出端的电压加上Vo,但稳压IC的稳定电压Vo未知,但三端IC一般最大是24V,所以VB输出电压可以设成5+24=29V。因为是负稳压,电流方向从VC端向稳压IC输出端倒灌电流的,所以VC的电压必须要高于稳压IC输出脚电压,而稳压IC脚的电压为VB-Vo,因为VB=29V,Vo最小1.25V,所以Vc的范围最小值为29-1.25=27.8V,最大电压可以为36V。负载电流则为I=(Vc-(Vb-Vo))/RC。
     实际上这个公式和上面的公式Io=(Vb+Vo-Vc)/Rc是一样的,如果将负稳压IC的输出电压Vo用负值代替,得出的公式也是一样,只不过电流方向相反。
    如果你已经知道稳压IC的值,那么可以将VB设成更低,这样VC就可以有更大的电压变动范围了,例如测量7905,Ve设成2.5V,稳压压降为3V,所以VB电压可以设成2.5+3+5=11V,这样VC的范围就可以5.5~36V这么宽了。
    下面是在200mA负载电流和1.5A负载电流下的Vo-Io曲线(中间的是1.5A下的测量条件)
未定标题2.png

789

主题

2

好友

6123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拆迁办主任

Rank: 8Rank: 8

UID
15402
帖子
13930
精华
0
经验
6123 点
金钱
3949 ¥
注册时间
2006-11-30
发表于 2009-6-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不可以在加个测量管子的发射电阻的阻值的功能,就是1欧姆-0.1欧姆的电阻 就完美了


另我那需要修理的板包装好忘记发了   明天发出

135

主题

6

好友

3877

积分

贵宾 当前在线

Rank: 3Rank: 3

UID
176
帖子
3410
精华
12
经验
3877 点
金钱
2517 ¥
注册时间
2004-3-26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示仪差不多可以测量所有2端或者3端的器件,电阻实际上是两端器件,因此测量完全没有问题。

  但0.x欧电阻的话,小电流测量的话,电阻上压降很小,测起来的效果就像16楼的Vbe曲线那样,会有较大的锯齿
  而如果用大电流测的话,测量板上功率管的功耗会非常大,虽然有3A左右电流限制,但功率管上功耗仍旧会有3*35=100多W的功耗,即使测量时间很短,但仍旧不可忽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