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36
- 在线时间
- 571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1-2-1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3
 
- UID
- 8227
- 帖子
- 561
- 精华
- 3
- 经验
- 836 点
- 金钱
- 608 ¥
- 注册时间
- 2006-3-25
|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声还原过程的频率干涉现象与相位延时、时间差Δt和障板边缘衍射;
一.自然环境里的“立体声”信息:
日常生活中,当两个人面对面谈话的时候,我们能够明确他的声音方向和高低方位;当一群人面对面谈话的时候,我们仍然能够明确他们的声音方向和高低方位。这是因为这些发声点传来的声音已经“具备”或者说已经“包涵”了辨别这些声音方向和高低方位的信息。而且,距离越近,所包涵辨别这些声音方向的信息、特别是高低方位的信息就越丰富。
二、唱片里的“立体声”信息:
麦克风录音时,它距离录音对象总是比较近的,由于位置和距离的关系,麦克风能录音下辨别声音方向和高低方位的信息就比较丰富。辨别声音方向和高低方位的信息甚至比我们听现场时的贵宾席位还要好。
立体声系统鉴别前后左右上下(高低)方位的信息已经存在于我们手上的唱片里。这些信息是怎样获得的呢?
立体声系统鉴别前后左右方位的信息,自然环境条件下时(人为加工先不谈)主要包括1、发声点的声音达到两主麦克风时的强弱对比(信息);2、发声点的声音达到两主麦克风的时间(相位)延迟的差别关系(信息);3、发声点的声音经地面反射达到两主麦克风时的强弱对比(信息);4、发声点的声音经地面反射达到两主麦克风时的时间(相位)延迟的差别关系(信息)。5、发声点的声音达到两主麦克风时频谱变化关系等。
如果我们的音响系统能够把这些差别精细的信息准确地还原出来,辨别前后左右方位(定位)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我们的耳朵天生就对前后左右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实际生活中相信大家应该有这些方面的、非常明确的“声象定位”体会。
立体声系统鉴别高低方位的信息也是怎样获得的呢?自然环境条件下时(人为加工先不谈)主要依靠1、发声点的直达声与经地面反射达到两主麦克风的反射声的强弱对比(信息);2、发声点的直达声与声音经地面反射达到两主麦克风的反射声的时间(相位)延迟的差别关系(信息)。即主要依靠发声点与地面反射点的声音强弱对比(信息)和声音时间(相位)延迟的差别关系(信息)。3、发声点的直达声与经地面反射达到两主麦克风的反射声的频谱差别(信息)等。
如果我们把地面反射点也看作一个“跟随音源”(滞后于发声点的跟随音源,事实上也是如此),垂直方向就有了“方位”的定向元素条件,高低方位的信息就由此产生。
但是,这些高低方位信息的变化与左右方位信息相比,来得更加细微,垂直方向发声点与“跟随音源”的方位角往往以比较小,时间(相位)延迟的差往往在几ms以内,要想音响系统能够精准的还原他们,这就对对音响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另外,人的两耳是水平生长的,天生具来就对水平方向的前后左右方位有着比较好的辨别能力,而对垂直方向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差。因此个人认为:——声场声像高低定向(定位),是对立体声系统提出的最严格要求。
三、 HIFI(高保真)音响系统
玩HIFI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的还原HIFI(高保真),唱片有什么就应该尽量还原出什么,没有的东西就不应该有。立体声的录音就应该有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
但是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并不容易获得,优秀的立体声“高保真”还原需要音响系统具备良好且平坦的频率特性,优秀的动态、瞬态能力,足够的信噪比,丰富流畅的信息量,尽可能小的相位延时等等,并且要求两个声道各项指标完全一致。
尤其是瞬态反应特性和相位延时特性的一致性更是非常重要,因为根据声学研究的成果表明,许多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都与相位延时有关。虽然我们不可能使系统从“信号产生——放大——传输——电声还原”的全过程做到没有相位延时和相位失真,但是尽可能地改善瞬态反应特性,尽可能减小相位延时,尽可能减小相位失真,并尽可能使两个声道的相位特性和各项指标完全一致,还是可以努力和控制的。
老实说,在还没有接触《声学》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如果两只音箱的强度级差ΔL不为0,此时听音感觉声音偏向较响的一只音箱”是唯一的左右定向根据,而且当时自己的音响系统也不能表现声象的高低方位感,那时侯我对声音的认识水平恐怕还不如现在的大多数发烧友。后来才知道,德.波埃效应(3)如果强度级差ΔL=0(即两只音箱的声强度级完全相等),但两只音箱的时间差Δt不为0(存在延时或说存在相位差),此时感觉声音向先到达的那只音箱方向移动。如果时间差Δt大于等于3ms时,感觉声音完全来自先到达的那只音箱方向。
哈哈!这样,两只音箱的声强度级就不再是左右定向的唯一根据了。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实验,我甚至把延时5ms的声道加大两倍以上的功率,声音仍然是感觉来自信号没有延时的音箱一方…………
后来还慢慢知道,声音的强弱对比也不是“远近距离感”的唯一根据,因为,李开试验提示我们,只要适当控制两声源(左、右声道扬声器)的强度、相位,就可以获得一个范围广阔(角度、深度)的声像移动场。
系统从“信号产生——放大——传输——电声还原”的全过程中,相位延时及相位失真最严重最突出的环节,是电声还原——即箱子。它与分频器的设计、分频器元件品质、扬声器电声参数、箱子的形体设计等等关系都非常密切。从电声学的角度,可以分析发现分频器的设计、分频器元件品质、扬声器电声参数与相位延时及相位失真的关系;箱子的形体设计更是与声还原“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下面则是准备从声学的角度,谈谈箱子的形体设计对声波产生相位延时及相位干涉失真的一些影响。
四、引用一些相关的基础声学知识: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遇到无限大障板上的一个小孔时,如果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的多,则小孔会将原来的平面波变为球面波,衍射现象如下图所示:
1、声波传输时遇到小孔时产生衍射
当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遇到与波长尺寸同一数量级大小的障碍物时,会在障碍物的边缘处发生类似小孔的衍射现象。当障碍物尺寸比波长大时,边界诱发的衍射声波为球面波,它们跟原来声波的组合后形成特殊的波阵面。
2、声波在传输时遇到障碍物时产生衍射
理想的点声源假设有如下特征:
1)半径无限小,因此向各个方向辐射的声压都一样。因此从较近距离看,它发出的声波为球面波。
2)假如该点声源受激发,则所有频率下其声压和相位响应都是平直的。因此把该点声源置于无限大障板上,所有频率下其声压和相位响应同样也是平直的。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多分频的箱子上扬声器看成是不同频率段下的“理想的点声源”。
五、 障板边缘衍射和障板平面反射的影响
根据《关于障板形状对单元频率响应影响的分析》一文(作者:肖鹏)中的研究结论:有限大障板的尺寸和形状影响了理想点音源辐射到观察轴上的频率特性,其频率波动的形式和峰、谷点受点声源到障板边缘上各点的距离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点声源在障板上的位置,来达到降低波动的效果。
在现实的设计中不可能找到理想的点声源,或者该种理想状态仅在某些频率下有效。
对于一指定口径的扬声器单元,我们可以认为,波长大于指定口径周长以下的频率,声波为球面波(或半球面波)。障板形状以及障板平面将对这些频率产生障板边缘衍射和障板平面反射的影响。
音源辐射到障板边缘上各点将产生衍射现象,并能够以障板边缘为中心形成一独立球面波,这个声波与音源声波存在相位延时和“跟随”的关系,延时量可由音源中心到障板边缘的距离决定;当相位延时小于1ms时,具有“早期反射”和“前腔效应”的某些客观特征。例如它可干扰音源声音的纯净度,使声象聚焦变差等。
音源辐射到障板上的声波的1/4波长小于音源中心到障板边缘的距离的以上频率,还能产生反射现象;反射波也存在相位延时和“跟随”的关系;反射的声强度则与障板反射面积的大小有关。
当障板是平面时,反射波的方向与球面波位于(到达)障板的切线相同;即当障板是平面时,且扬声器安装在障板平面上,反射波的方向将与障板成垂直方向传播。通常的音箱前障板大多数是一平面,这时候障板上的反射波将与扬声器同一方向传播给听音者。由于大多数音箱高宽都不会超过2米,形成的反射相位延时将小于1ms;这类相位延时小于1ms的反射称为早期反射。早期反射最主要的客观负面影响是引起声音的混乱浑浊,干扰音源(扬声器)声音的纯净度,使声象聚焦变差。
由于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都与相位延时有关,障板边缘衍射也好,障板早期反射也罢,他们都产生了相位延时的另外独立的“跟随”声源,这些相位延时了的声波在“跟随”音源的过程中,能“抵消或者叠加”录音中原有的相位延时信息,使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大打折扣。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箱子?或者怎样设法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呢?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证明,障板边缘衍射与障板边缘的锐利度以及形状有关,将障板边缘进行圆弧或半抛弧线处理,甚至进行斜面倒边处理,障板边缘衍射干扰将会大幅度降低。
实验和理论分析还证明,障板早期反射与障板面积大小以及扬声器安装的位置有关,减小障板面积,或者将扬声器安装在偏离障板几何中心时,障板早期反射干扰将会大幅度降低。
说到障板边缘衍射,最容易出现明显问题的情况,就是增加了“超高音”的系统。通常表现是高频不够自然不够流畅,有类似高频失真的“毛刺感”,高频过亮过刺等…………
这些情况往往就可能是障板边缘衍射引起的现象。
去年(07年)5.1陪同湖南的一发烧友到桂林我的一位老烧友家“发烧”,主人是一位非常认真甚至到了“严肃级”的发烧友。几曲下来湖南的烧友就发现了类似问题,后来在湖南烧友的建议下,在超高音前面到前障板边缘部分铺垫一张擦眼镜用的“小手帕”(类似眼镜布吧),声音立即大为改善。
主人问我这是什么原因?我当时就告诉主人说:这就是障板边缘衍射引起的问题。尤其是玩“超高音头”,因为“超高音头”常常是安装在箱子的顶部中间位置,并直接指向箱子顶部障板边缘,边缘衍射效应非常强烈,铺垫了“眼镜布”之类的吸音材料,能有效地控制并减少障蔽边缘衍射效应,大大降低了障蔽边缘衍射效应的影响,超高频出来的声音就能够自然流畅了许多。
但是,有的主人并不能发现(听出)这些问题,外人就不好给什么建议了。就算是给了建议,主人也不一定能够接受,更不用说采纳。今天借论坛这块宝地,给所有玩“超高音”的朋友一个经验借鉴,信不信就是自己的事了,外人总是不好说得太多的。
六、小结
由于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都与相位延时有关,障板边缘衍射也好,障板早期反射也罢,他们都产生了相位延时的另外独立的“跟随”声源,这些相位延时了的声波在“跟随”音源的过程中,能“抵消或者叠加”录音中原有的相位延时信息,使立体声定向(定位)的再现大打折扣。
那么,我们如果非常注重立体声象还原效果,我们应该怎样选择箱子?或者怎样设法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呢?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证明,障板边缘衍射与障板边缘的锐利度以及形状有关,将障板边缘进行圆弧或半抛弧线处理,甚至进行斜面倒边处理,障板边缘衍射干扰将会大幅度降低。
实验和理论分析还证明,障板早期反射与障板面积大小以及扬声器安装的位置有关,减小障板面积,或者将扬声器安装在偏离障板几何中心时,障板早期反射干扰将会大幅度降低。
所以,现代箱子的主流设计是:障板边缘圆弧或半抛弧线处理(至少是进行斜面倒边处理);障板的面积尽量采取减小化设计;主要影响立体声象形成的中高频单元,采取尽量靠近安装方式并考虑分频点相位衔接问题。
为什么书架箱的立体声像还原能力往往都比落地箱要好许多?
根据现代箱子的主流设计理念:1、障板边缘圆弧或半抛弧线处理(至少是进行斜面倒边处理);2、障板的面积尽量采取减小化设计;3、主要影响立体声象形成的中高频单元,采取尽量靠近安装方式并考虑分频点相位衔接问题。
从中便可获得答案。
3、导体传导(递)信号过程的频率相位群延时;
(音频)信号通过导体传导(递)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频率相位延时或频率相位超前现象,这种现象通常认为是由于导体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引起的。这是因为任何形状的任何导体都会存在一定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
导线中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通常是比较小的。导线在绝大多数用电器(包括绝大多数家用电器)上使用时,只要能够满足电流供需要求就可以了,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影响基本上完全可以忽略,因为根本就“感觉不出”他们的影响和存在。但是在音响系统上,往往更换不同的电源线、信号线、音箱线、甚至数字信号线,声场声像和音色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对立体声系统的声场声像三维空间表达方面的影响更是明显,好的线材总是能还原出一个广阔的、定向定位明确的声像三维空间感;而不好的线材却相反…………。
这是为什么呢?
1、导体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引起的频率相位延时或频率相位超前现象,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唱片里原有的声像三维空间感定向定位信息。
2、因为人耳对声音的“分析能力”太精密了,正如《听觉的欧姆定律》里的“补充”描述那样:人耳是一个频率分析器,可以将复音中的各谐音分开,人耳对频率的分辨灵敏度很高,在这一点上人耳比眼睛的分辨度高,人眼无法看出白光中的各种彩色光分量。
那么,导体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引起的频率相位延时或频率相位超前现象,和更换不同的电源线、信号线、音箱线、甚至数字信号线,声场声像和音色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就有着因果关系了。
所以,个人认为:哈斯效应、.德·波埃效应、劳氏效应、李开试验,是立体声系统定向的基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