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发表于 2008-4-2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过或没做过测量的朋友都来选一下。



到5月1日为止,参与投票的有24位,14位做过相关的测量,10没做过。说明做过的人还是不算多,但估计没做过的朋友大多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票都懒得投。
做过的朋友大多数了解时间窗的原理,没做过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大半不了解时间窗的原理。


其实很简单。
理想的消声室或称无响室,是六面都不会反射声波的房间,这样,只有直达声可以被记录测量,而没有反射声影响到直达声的测量。
由于消声室造价高,不易推广应用,所以就出现了非消声室的测量技术。这个技术的基础就是时间窗的使用。

其原理就是反射声传播的路程一定大于直达声,所以从声源发出后到达mic的时间一定落后于直达声。

设定mic从开始记录到停止记录的时间,就象在mic前设了一个打开后又关闭的窗口(所以称为时间窗),比如在声音信号发出并到达mic时打开(开始记录)并在3毫秒(在3ms这段时间内,声波传播的路程约1米)后关闭(停止记录),那么只有直达声以及传播总路径比直达声长不到一米的反射声才会被记录,传播路径比直达声多一米以上的任何反射声都不被记录,就相当于不存在了,得到类似于消声室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反射路径较短的反射声以及环境的本底噪声是干扰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比如地板的反射,单元面板以及音箱面板的反射等;而四壁与天花板的反射,在正确掌握测量原理与方法时,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而反射路径较短的反射也不尽是这种测量方法的负面因素,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记录障板衍射效应等。
单选投票, 共有 91 人参与投票
38.46% (35)
12.09% (11)
34.07% (31)
15.38% (14)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语者都没做过不知道?

97

主题

0

好友

3420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实践出真知

Rank: 3Rank: 3

UID
95
帖子
2943
精华
3
经验
3420 点
金钱
2128 ¥
注册时间
2004-3-23

元老级

发表于 2008-4-2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手册有说啊!

8

主题

0

好友

1874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5834
帖子
1689
精华
3
经验
1874 点
金钱
1742 ¥
注册时间
2007-8-12
发表于 2008-4-27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要学一下

23

主题

0

好友

727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10696
帖子
817
精华
0
经验
727 点
金钱
622 ¥
注册时间
2006-7-14
发表于 2008-4-27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程不够详细

3

主题

0

好友

625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24326
帖子
1110
精华
0
经验
625 点
金钱
624 ¥
注册时间
2007-7-5
发表于 2008-4-27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沒做過

主要是沒設備

0

主题

0

好友

973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41431
帖子
937
精华
0
经验
973 点
金钱
933 ¥
注册时间
2008-4-25
发表于 2008-4-28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过测试,调过时间窗

1

主题

0

好友

46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22551
帖子
472
精华
1
经验
462 点
金钱
511 ¥
注册时间
2007-5-13
发表于 2008-4-28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好不容易

135

主题

3

好友

8619

积分

超级版主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11183
帖子
8227
精华
8
经验
8619 点
金钱
7504 ¥
注册时间
2006-8-3

社区贡献 论坛版主 优秀版主 乐于助人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5月1日为止,参与投票的有24位,14位做过相关的测量,10没做过。说明做过的人还是不算多,但估计没做过的朋友大多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票都懒得投。
做过的朋友大多数了解时间窗的原理,没做过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大半不了解时间窗的原理。


其实很简单。
理想的消声室或称无响室,是六面都不会反射声波的房间,这样,只有直达声可以被记录测量,而没有反射声影响到直达声的测量。
由于消声室造价高,不易推广应用,所以就出现了非消声室的测量技术。这个技术的基础就是时间窗的使用。

其原理就是反射声传播的路程一定大于直达声,所以从声源发出后到达mic的时间一定落后于直达声。

设定mic从开始记录到停止记录的时间,就象在mic前设了一个打开后又关闭的窗口(所以称为时间窗),比如在声音信号发出并到达mic时打开(开始记录)并在3毫秒(在3ms这段时间内,声波传播的路程约1米)后关闭(停止记录),那么只有直达声以及传播总路径比直达声长不到一米的反射声才会被记录,传播路径比直达声多一米以上的任何反射声都不被记录,就相当于不存在了,得到类似于消声室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反射路径较短的反射声以及环境的本底噪声是干扰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比如地板的反射,单元面板以及音箱面板的反射等;而四壁与天花板的反射,在正确掌握测量原理与方法时,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而反射路径较短的反射也不尽是这种测量方法的负面因素,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记录障板衍射效应等。

20

主题

0

好友

164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17891
帖子
2261
精华
0
经验
1641 点
金钱
1509 ¥
注册时间
2007-1-23
发表于 2008-5-15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97

主题

0

好友

3420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实践出真知

Rank: 3Rank: 3

UID
95
帖子
2943
精华
3
经验
3420 点
金钱
2128 ¥
注册时间
2004-3-23

元老级

发表于 2008-5-15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ra 于 2008-5-1 12:12 发表
到5月1日为止,参与投票的有24位,14位做过相关的测量,10没做过。说明做过的人还是不算多,但估计没做过的朋友大多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票都懒得投。
做过的朋友大多数了解时间窗的原理,没做过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大半不了解时间窗的原理。


其实很简单。
理想的消声室或称无响室,是六面都不会反射声波的房间,这样,只有直达声可以被记录测量,而没有反射声影响到直达声的测量。
由于消声室造价高,不易推广应用,所以就出现了非消声室的测量技术。这个技术的基础就是时间窗的使用。

其原理就是反射声传播的路程一定大于直达声,所以从声源发出后到达mic的时间一定落后于直达声。

设定mic从开始记录到停止记录的时间,就象在mic前设了一个打开后又关闭的窗口(所以称为时间窗),比如在声音信号发出并到达mic时打开(开始记录)并在3毫秒(在3ms这段时间内,声波传播的路程约1米)后关闭(停止记录),那么只有直达声以及传播总路径比直达声长不到一米的反射声才会被记录,传播路径比直达声多一米以上的任何反射声都不被记录,就相当于不存在了,得到类似于消声室的结果。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反射路径较短的反射声以及环境的本底噪声是干扰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比如地板的反射,单元面板以及音箱面板的反射等;而四壁与天花板的反射,在正确掌握测量原理与方法时,不会对测量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而反射路径较短的反射也不尽是这种测量方法的负面因素,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记录障板衍射效应等。




去年在朋友工厂测量自己的音箱时,就看过人家的玩法(好像DAAS吧),原理就是这个,其实手册已经提到过,
QQ截图未命名.jpg

发烧应该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55

主题

0

好友

2254

积分

认证企业会员 当前离线

UID
12859
帖子
1399
精华
0
经验
2254 点
金钱
1129 ¥
注册时间
2006-9-29

社区贡献 认证会员

发表于 2008-5-17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ra 于 2008-4-26 23:22 发表
风语者都没做过不知道?

      论坛套件做测试还真没仔细研究过,汗!
    我能用到的测试系统是DAAS,据我所知,该测试系统没有时间窗这一功能,它通过一个猝发粉红噪声来做测试信号,有一个好的功能就是能自动测算被测电声器件与测试MIC之间的距离,它通过计算测试信号发出到MIC感应到测试信号的时间差来计算出实际的测试距离,这里需要设置一个声速参数到软件中,而这个参数是可以修改的。
    在普通的小房间做常规测试时,实际感觉是较远距离测试时(比如1m),受环境影响曲线峰谷较大,而拉近距离(如30cm)后峰谷会明显减少,更接近于消声室的测试结果。因为有如上所述的距离测试,所以软件测试出来的SPL在不同测试距离下保持了一致,这跟LMS有所区别。当然,近距离的测试针对于单元测试有效一些,而对于音箱测试则要考虑一个指向性的问题,太近会造成整体频响的偏差。
    时间窗可以减小和一定程度上排除普通环境下对测试的影响,而我分析,DAAS的这种远近场测试的差异,是否也达到了论坛套件中时间窗异曲同工的效果呢?也就是在近场测试时,测试直达声的分贝值处于较大值,而环境反射声的分贝值却没有变化,从而削弱了环境反射声对测试的负面影响。如上是在实际测试中的感受,不知分析的对错与否,还请O版及各位前辈指教。

1

主题

0

好友

462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22551
帖子
472
精华
1
经验
462 点
金钱
511 ¥
注册时间
2007-5-13
发表于 2008-5-17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场测试时间窗口需要设置得较小这样可以减少反射声的影响,坏处是采样较少可信的最低频率偏大;近场测试可以认为能忽略反射声的影响所以测试窗口可以较长测到低频的响应,坏处是反射声相对较小不能测出障板衍射的影响。所以大家都是远近结合

0

主题

8

好友

4814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021
帖子
4955
精华
0
经验
4814 点
金钱
4706 ¥
注册时间
2007-6-26
发表于 2008-5-20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4

主题

1

好友

1765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55008
帖子
1819
精华
0
经验
1765 点
金钱
1755 ¥
注册时间
2008-9-19
发表于 2008-10-19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okra 的帖子

根据说明书的原理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套,但因为没有好的话筒,所以一直怀疑频响测试的准确性。但是用来测试阻抗和分频器的传输特性还是很好的。

0

主题

0

好友

970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72225
帖子
908
精华
0
经验
970 点
金钱
884 ¥
注册时间
2009-1-1
发表于 2009-5-7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号

0

主题

0

好友

64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99947
帖子
170
精华
0
经验
64 点
金钱
114 ¥
注册时间
2009-4-27
发表于 2009-5-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20

主题

1

好友

729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20893
帖子
776
精华
0
经验
729 点
金钱
618 ¥
注册时间
2007-3-27
发表于 2009-5-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好贴,好o版
头像被屏蔽

1

主题

0

好友

368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69738
帖子
411
精华
0
经验
368 点
金钱
368 ¥
注册时间
2008-12-19
发表于 2009-7-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0

主题

0

好友

41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28699
帖子
393
精华
1
经验
419 点
金钱
388 ¥
注册时间
2007-10-13
发表于 2009-7-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kra 于 2008-4-26 23:14 发表
做过或没做过测量的朋友都来选一下。



到5月1日为止,参与投票的有24位,14位做过相关的测量,10没做过。说明做过的人还是不算多,但估计没做过的朋友大多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票都懒得投。
做过的 ...


O版,我想问下,时间窗已基本明白,主要是控制让MIC尽量测量直达声,但想问一个问题,比如3MS的话,对应约300Hz的声波一个波形,那么要测量的话,一般时间窗的大小要测量几个波形比较可信呢?是1个还是2个或3个呢?
如果是时间窗测量3个波形比较可信的话,3ms就对应1000Hz,意思是不是如果3ms测量的话,1000Hz以上的频响比较可信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