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式稳压电源DIY

[复制链接] 查看: 52289|回复: 12

46

主题

5

好友

128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366
帖子
1301
精华
0
经验
1281 点
金钱
1220 ¥
注册时间
2007-5-7
发表于 2014-4-29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xhjl 于 2014-4-29 17:49 编辑

最近DIY了一款以晶体管作为调整元件的并联式稳压电源,成功替代了石前级中的串联式稳压电源(LT317/LT337),体会到了这种电源对音质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其性能可以说仅次于蓄电池。但觉得它在实际应用和调整中远比串联式稳压电源来得复杂,如不透彻理解其原理、不正确计算与精心调整,就难以发挥出其优点。现将心得总结后与大家分享,希望对DIYERS有帮助。(电子管的见http://bbs.hifidiy.net/thread-629446-1-1.html 。)
电路图如下(只介绍+电源部分),输出电压24V负载电流100mA,先说一下原理:

46

主题

5

好友

128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366
帖子
1301
精华
0
经验
1281 点
金钱
1220 ¥
注册时间
2007-5-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Rz(It调节)上流过总电流It;Q是调整管,在其E、C二极间流过工作电流Ia;负载端流过的为Io; 在R1(Uo调节)、R3二个分支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之和为Is,是基准电源部分正常工作所必需的辅助电流。此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相互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1.jpg

46

主题

5

好友

128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366
帖子
1301
精华
0
经验
1281 点
金钱
1220 ¥
注册时间
2007-5-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1、2方程式所示。
2.jpg

46

主题

5

好友

1281

积分
     

侠之大者 当前离线

Rank: 6Rank: 6

UID
22366
帖子
1301
精华
0
经验
1281 点
金钱
1220 ¥
注册时间
2007-5-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9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并联式稳压电源中,最大输出电流It由限流电阻Rz限定,理想情况下It是不变的;另外电路一旦定型后,其辅助电流Is也可视为定值。
本电路采用精密并联稳压模块TL431作为基准源,基准电压加在调整管Q的C、B之间。
当外界出现任何可使输出电压Uo产生波动的信号时,此波动将直接在R3上反映出来,加入到调整管Q的B、E并被Q放大,根据波动大小,Q通过调整其自身的工作电流Ia来修正掉这个波动。由于Rz上的总电流It与辅助电流Is是不变的,调整管Q的工作电流Ia只能跟随负载电流Io的波动作流向相反、绝对值相等的变化,即Io增大多少,Ia同量减小多少;反之Io减小多少,Ia同量增大多少,实际上在同一时间里,二者之间进行了同等能耗量的交换,这就是并联式稳压电源工作的简单原理,它通过能耗量交换的方式(甲类)达到稳定输出电压的目的。
应用:
在把并联式稳压电源应用于前级前,首先必须了解此前级的工作电压Uo与工作电流Io,并测量好未经稳压的输入端直流电压Ui的值,这3个参数是必要的。其次,根据前级要求,选择调整管Q的工作电流Ia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可选Ia=(0.5~1)Io,Ia取值越大,则可供能耗量交换的功率储备越大,当然Q的功率损耗也越大。最后根据以上得到的4个参数,通过1、2方程式求得限流电阻Rz的值。R1、R3二个分支电路上的电流值可从TL431产品手册中查找到,在此电路中分别取1mA和5mA。完成这些步序后此并联式稳压电源DIY前期工作完成,接下来找元件动手组装就可以了(软档,不板门弄斧了)。
综上所述,可见并联式稳压电源不如串联式稳压电源(随便调节一下可变电阻就能改变输出电压、负载电流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大小没有限制)那样方便易用。如需改变它的某一参数,得按照前述方法重新来过一遍,故其通用性较差,一般都须根据各自机器的具体情况与所需要求定制。
注意:
1.        在空载(脱开负载)或轻载时,调整管Q功耗达最大或接近最大,功耗将上升一倍(取Ia=Io时)左右,故对调整管Q的选择、散热等都需放一倍以上的余量。
2.        从提高输出电压Uo的稳定度方面考虑,可采用恒流源替代限流电阻Rz,但将带来声音缺乏自然感的缺憾,这是恒流源的转换速率不如纯电阻高所致。特别是当采用模块器件(317/337)组建恒流源时,这种弊端会更加突出。确实需用时,采用分立元件搭建为好。在市电电压较稳定的城市,没必要使用恒流源。
3.        限流电阻Rz上的电压降Ua不能太小,特别是在市电电压不太稳定、变压器输出余量又较小时,会满足不了大动态信号的要求。
4.        在一些高素质的设备中应用时,调整管Q的工作电流Ia可按照最大负载电流Io的2倍来选取,并使调整管Q的工作点处于线性区域中心(这个很关键啊),尽量避免在大动态情况下,其工作点转移到非线性区域,以低效率和高热量来换取快速的响应,同时变压器、散热器、机壳等设计都要跟上。
5.        并联式稳压电源自身具有过载与短路保护功能,即使负载短路也不会损坏,故不需要加辅助的保护电路。

1

主题

1

好友

686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505516
帖子
679
精华
0
经验
686 点
金钱
681 ¥
注册时间
2012-6-21
发表于 2014-4-2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输入限流电阻Rz用晶体管恒流源代替效果会更好些吧.

44

主题

3

好友

2840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626786
帖子
2952
精华
0
经验
2840 点
金钱
2774 ¥
注册时间
2013-10-10
发表于 2014-4-29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wxhjl 发表于 2014-4-29 17:50
在Rz(It调节)上流过总电流It;Q是调整管,在其E、C二极间流过工作电流Ia;负载端流过的为Io; 在R1(Uo调 ...

你是给什么供电呢  给前级 运放吗  如果是  那就不需要阔流三极管  
把限流电阻用恒流源50ma代替  后边直接接431并联稳压  效果更好

2

主题

0

好友

11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687715
帖子
9
精华
0
经验
11 点
金钱
7 ¥
注册时间
2014-4-20
发表于 2014-4-29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电路,但是楼主把他讲的如此透彻,值得表扬和学习!

35

主题

0

好友

160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691759
帖子
422
精华
0
经验
160 点
金钱
110 ¥
注册时间
2014-4-28
发表于 2014-4-2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都是直接买现成PCB做 这种电源研究透了也就是几种方式{1}431  {2} 二极管  {3}衡流二极管 第一种431 好像没用过。 第三 就用多了

13

主题

1

好友

358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414120
帖子
672
精华
0
经验
358 点
金钱
356 ¥
注册时间
2011-10-13
发表于 2014-4-3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有象LZ这样把原理讲透的贴子越多越好。

3

主题

0

好友

406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38826
帖子
442
精华
0
经验
406 点
金钱
406 ¥
注册时间
2009-10-11
发表于 2016-1-29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好文章,怎不继续讨论?

241

主题

35

好友

9282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什么都懂一点的杂家

Rank: 8Rank: 8

UID
15608
帖子
10657
精华
0
经验
9282 点
金钱
8542 ¥
注册时间
2006-12-6

DIY大赛冠军

发表于 2016-2-8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用 不过用管太多

62

主题

0

好友

255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169111
帖子
2155
精华
0
经验
2556 点
金钱
2042 ¥
注册时间
2010-1-28
发表于 2016-2-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carlsa 发表于 2016-1-29 12:31
不错的好文章,怎不继续讨论?

是啊,应该多些讨论啊、、、

2

主题

0

好友

31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809131
帖子
41
精华
0
经验
31 点
金钱
17 ¥
注册时间
2016-2-8
发表于 2016-2-1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