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boo 发表于 2014-8-9 14:12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15:31

泊尔 发表于 2014-8-9 01:40
去KTV的有几个懂音乐的?若是让调音师把混响关了会是什么情景,你试过吗?哪怕你是农民也好,若还能唱的出 ...

你还看不懂我那贴的意思啊,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里面含有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里面,就像演戏一样,演员要融入到剧本角色中去,才能更好的去演;不懂音乐作品内涵,会演绎好此作品吗?一部戏、一部音乐作品,需要各参与人融入进去才能出好作品,也许我认为的好作品你不喜欢,你可以不听,你也可以调音变成你喜欢的音色,但那以表达不出这作品的意境。
欣赏音乐,首先得器材重放的高保真,才能使自己更好的融入进去,才会更好的体会作品的灵魂。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15:33

音乐家,能获取这名号,就是他们能融入并演绎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15:41

曾经碰见过一部在街头拍摄电视剧的现场,一女演员的戏份拍摄,按剧本要求女演员要流泪,但当时女演员入不了戏流不出眼泪,几次cut后还是不行,最后用上利器---眼药水拍完那个镜头。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16:03

昨天半夜三更与一群友聊天,聊了电源线,他说到只要做一点改动,万元线与电脑线的效果基本没区别,在不同的器材上实践过。
同聊中还有另一群友也说到他的avi功放用机线与蛇王带沙也试了,同一感受,但在CD上就出现差别了。
第一个群友在坛子发过几篇DIY器材的帖子,其中一贴的芯片悬浮焊接,第二个群友是个音乐老师,擅长萨克斯和钢琴。

老罗Hi-Fi 发表于 2014-8-9 17:04

泊尔 发表于 2014-8-9 17:07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15: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还看不懂我那贴的意思啊,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里面含有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里面,就像演戏一样,演 ...

你还是理想化的说事情,你的音响是不是体现了原创感觉,只有录音师来听才能有所判断,而录音师的判断是不是体现了作曲家或演员的感受呢,又是一个问号。所以,绝对的高保真根本就没有参照标准。
不少国家的名厂创造出了许多风格,也就是发烧友常说的美国味、英国味、德国味甚至丹麦味。这些不同的味道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有不同的艺术表现,或者说有了美感再加工。
或者不客气的说,没有风格就没有生命力。
这就和演员的生命力一样,众多艺术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挑选演员的最大难度就在于个性(基本功只是基础)。
监听音箱为了最大化的表现中性,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染色,但是,监听音箱并不是发烧友的最佳选择。因为它缺少了风格。

泊尔 发表于 2014-8-9 17:22

本帖最后由 泊尔 于 2014-8-9 17:25 编辑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16: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昨天半夜三更与一群友聊天,聊了电源线,他说到只要做一点改动,万元线与电脑线的效果基本没区别,在不同的 ...

这不是录音师说出来的观点吧?
国内发行比较好的唱片大多是在国外制作母带,为什么国内做不出来?按你的说法,简单到做一点动作就OK了,那不是录音界的朋友们都太笨了。
我这里参与线材研究的就有录音师,有些效果在录音后期制作还真是做不出来。一张碟人声的柔美和伴奏的穿透力,以及低音的下潜,这几方面同时做到就比登天还难(仅就一个人声的齿音,就难倒了一大片,即便制作的时候消除了,做成唱片就又出来了)。但是通过线材却是能做到。这是因为,很多缺陷是前历效应造成的,而录音环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没有针对前历效应的能力,如何消除?而线材就有这样独特的本领。不信吗?那就试试。这才是科技进步。
线材研究的最有意义落脚点,就是录音环节。

273919939 发表于 2014-8-9 22:45

利益,就这两字。可以使原本可以没缺陷变得有缺陷

天地松音 发表于 2014-8-10 09:44

很多人确实存在着先入为主的现象,特别是高频,这种声音听实惯了就是正确的声音。

Emphasis 发表于 2014-8-10 10:03

这种帖子还能盖这么高楼证明论坛水平急需提升

最爱麦景图 发表于 2014-8-11 15:33

记住了,高保真只是高保,不是全保真!

3c 发表于 2014-8-11 20:03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8-7 08:09
科技在进步,随便一套廉价集成功放.放到20-30年前,都是世界之最,地效果.拒绝进步是不对的.玩则另说,我就喜欢 ...

好像1993年就有mc1000了,再次点的宝利音也有了吧,你的什么集成功放能去比。

hplou 发表于 2014-8-11 20:30

音响发烧不一定等于音乐发烧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14-8-11 20:54

3c 发表于 2014-8-11 20: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像1993年就有mc1000了,再次点的宝利音也有了吧,你的什么集成功放能去比。

看来我把年头说少了,应想到还有1969接着呢

jeremyfj 发表于 2014-8-14 18:33

没个人去声音的要求不一样,众口难调啊

bgzzzl 发表于 2014-8-14 19:01

linnaux 发表于 2014-8-7 12: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样调出的系统一般听女声好听,不全面。

看这个没几个人在意音质怎么怎么样的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科技在进步,HIFI也应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