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电源线对音质影响问题
这是个老话题了,在发烧友中已经争论了几十年。我第一次听到电源线能改变音质是在30年前,那时我是个初烧,一切都是充满了好奇。不过没有亲身经历过对比,也就不敢乱说话。
听到这个说法以后不久,又听到一个更离奇的说法,那就是有位朋友说他的顶级音响系统保险丝烧掉了,换了一只从街上买来的,结果声音不如前了。于是又换了许多品牌的不同保险丝,结果相互之间有音质差别。
我是搞电子线路的,这之前当过十多年的电子线路教师,按照电学理论,无论如何理解不了这个现象。保险丝在整个电力系统传输线中能占有多大比重?它的长度也不过是1公分左右,怎么能左右听觉?(这样的想法在之后的很多人都说过)。可是我这朋友的演示让我不得不信。于是就用我的电路基础知识分析,是不是加了保险丝就是加了一个电阻,有电阻的电源与没有电阻的电源会有差别,而不同的保险丝可能会有不同的电阻率,会影响到听觉?
本着这个思路我也做了一些实验,结果发现,哪怕一个零点几欧的电阻,都有明显的听觉差别。这个实验依然是说不通,按照变压器的阻抗变换原理,初级的阻抗反射到次级,是变压比的平方。也就是说假设次级电压是几十伏,初级是220伏,假设次级是44伏(这个数字好计算),变压比是5倍,那么反射到次级的阻抗应该是零点几欧的1/25,比传输线的电阻还要小。
不管怎样,这总是一个收获:电源端串入电阻可以影响音质。只是定量的分析解释不通。
第一次用专用线改善音质是这之后的十几年后,在专业音响中为了抵消长线传输(50米以上)的衰减,采用无感线替代普通音箱线。效果是明显的,因为线路寄生电感在长线情况下,表现的衰减(对不同频率的不均匀衰减)对音质影响太大了。而无感线尽管依然有衰减,可不同频率衰减的差别明显较少了。
后来的工程中又在短一点的情况(10米左右)下使用,效果依然比较明显。以至于价位很低的国产系统(加了无感线)听上去比价为高于它一倍的进口设备(未接无感线)还要好一些。这种情况让使用方选择,告诉他,两种配置不同的设备,不要问价格,让他选用哪一套(实际就是盲测)。结果用户选择了那套国产设备(配无感线)。
在电源线采用特殊线是在这之后又过了几年。一位朋友兴冲冲地告诉我,所用特殊线不需要很长,十公分左右就能起作用。此话一说,我立即想到了多年前的保险丝,恐怕也就是一公分吧。于是恢复了电源的线材实验。
下来的实验主要是本着效果的最佳化展开。这时我已经脱离了发烧,进入专业领域,而专业是现实的,自己的耳朵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客户能不能接受。最佳化的标准时,不要金耳朵、银耳朵,甚至是不搞音响的外行都能听出差别,而且是明显差别才行。
多少年过去了,这种要求也达到了。经历了十余个工程的实践检验(其中还包括国家重点工程),有效率和显效率都是100%。
当然,这时的状态已经不是简单地换一段线那么简单,反反复复的改进融入了巨大量化成果(具体数据细节目前还在保密状态)。不过可以肯定得是,基本特征还是换一段线,只是这段线与过去的线有了质的变化。
无独有偶,这项成果出现一年后,在大洋彼岸的美国AES(世界工程师组织)年会上,国外也发表了类似成果并在现场演示,据参会回来的专家朋友描述,从外观到使用方法都与我们的成果很接近。技术持有方还很不客气的对中国专家表示,这项技术绝不转让中国,因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很差。
现在回过头来看,电源线的不同类型(包括材质和结构)对音质都是有影响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说有效率可以做到100%,说显效率就不一定了。
以往人们喜欢用现有的理论基础分析一些现象的合理不合理(这也是我过去的做法),往往难以得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从几十年的实践看,现有理论确实还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对一些现象的理论解释,还处于不完善状态。
而在无法理解情况下,一些人在未经过亲身实验对现象加以否定,情理上可以理解。但这样做不是科学,科学的方法是从实践到理论,而不是用理论否定实践,只有实践检验理论,而绝不能理论检验实践。
当然,一个现象一旦上升为理论,就会在理论指导下,对时间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科学?
从科学定义和内涵表述可以看出,科学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模式。归纳法是指对许许多多的现象进行归纳,得出具有普遍规律地结论;而演绎法是指,利用现有的科学结论(定理)去推演新的结论。
对于电源线能改变音质这一点,亲身经历的人有相当多的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这就是一种广泛性,若将这些现象归纳出普遍规律,就已经具备了科学的特征。这是真正的科学,而不是一些人所斥之得得玄学。而不经过亲身体验就盲目下结论,这是精神决定物质的不科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才更接近玄学的特征。
补充内容 (2014-5-16 10:30):
12页的223楼发出了本帖的续篇,注意查看。
补充内容 (2014-5-16 12:55):
第12页,225楼再次续篇,注意查看。
补充内容 (2014-5-18 20:29):
第13页再次补充续篇
补充内容 (2014-6-29 17:50):
第17页的续篇,给出相关测试曲线和分析
补充内容 (2014-7-17 08:16):
537#提供了体验歌曲链接
补充内容 (2014-7-17 12:42):
体验歌曲改为402# 主观感受与理论分析是两回事,之间有联系也互相独立。
有很多主观感受从目前掌握的科学还解释不了,这很正常。
但是不能说现有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就不存在。科学在不断发展,人对事物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深化,今天还解释不了的,也许明天就能解释。
比如牛顿力学解释不了的物理现象,你不能说就是玄学,需要等狭义相对论出现,就能得到解释。科学理论往往是滞后于客观现象的。
所以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尽量排除外部人为干扰因素,在理论有限的情况下,不轻易下结论,这是科学的态度。 “高手”没有体会过还是不会服气的……
反而说换什么管什么声音,换什么电容什么声音,换什么牛什么声音等等“高手”们会如滔滔江水一样积极参加讨论 经反复试验加验证,现提出一种理论供大家思考及验证。
音频电路在放在时必须在电源部分引入电流,包括音源,前级,后级放大等。而电源不是指整流滤波后的电源,实际在拉动电流时,一部分是通过变压器等降压设备在总电源直接或间接拉取,随之也带来了不同降压器件材质及电源总线材质引入之影响。而音频覆盖范围是20Hz至20kHz,在引入时各个频段产生的各个频段的相位差值也就造成了听感差异。此理论可解释绝大部分之线材及器材音色差异。 本帖最后由 qihai0501 于 2014-5-13 13:05 编辑
应该所有的需要用金属做的都换成999黄金做肯定好,包括机箱和脚,喇叭架和音圈和音响。至少养眼:lol qihai0501 发表于 2014-5-13 13:01
应该所有的需要用金属做的都换成999黄金做肯定好,包括机箱和脚,喇叭架和音圈和音响。至少养眼
全土豪金版本!!!!! 还没领教过,何时有机会验证一次。 xmlhifi 发表于 2014-5-13 12: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主观感受与理论分析是两回事,之间有联系也互相独立。
有很多主观感受从目前掌握的科学还解释不了,这很正 ...
同意版主的观点,略有一点不同看法。
在一定条件下,主观感受与理论能够统一起来,这个条件,就是真正找到了普遍客观规律。
例如中国的24节气,能精确到小时甚至分秒。这是一个经过多少年检验并被普遍接受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科学。
而在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也许人们还搞不清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更不用说什么宇宙规律和这个宇宙规律产生的气象规律。完全是没有看到本质的现象归纳。
360度中队科学的解释是: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时至今日,所有人还没有真正找到能被普遍认可是这种规律,其现象也是零散的,并没有形成系统化。尽管有试图理论解释的尝试。 werwqrqr 发表于 2014-5-13 13: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没领教过,何时有机会验证一次。
这样的态度非常好,这位朋友在哪?若是广东或北京的机会多一些。 确实是这样的,读过篇闲文关于极品人生,说某女生活考究到如厕必须用某品牌的印花卫生纸,不然就情愿拧着一直憋到肥水带回家。私癖就不必追溯到厕纸生产商的技术部门了吧? 我买第一条发烧电源线就是因为在音响店试听时差别大才决定的。。。 农民头出身 发表于 2014-5-13 12: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高手”没有体会过还是不会服气的……
反而说换什么管什么声音,换什么电容什么声音,换什么牛什么声音 ...
若达到某一目的,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路”。
这些路有并行的,有串行的。若是并行的,就不比重复去走,若是串行的,就不得不都走一遍。
有一个这样的话题“包容性、木桶效应与互补”。事情往往不是搭积木那么简单。 本帖最后由 泊尔 于 2014-5-13 14:08 编辑
tsh 发表于 2014-5-13 13: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买第一条发烧电源线就是因为在音响店试听时差别大才决定的。。。
与这位朋友很有同感。
时间退回去20年,我也零售过音响,要说服顾客掏钱,百分之九十要让他亲自感觉到效果,即便这样,还要犹豫一段时间。
不能否定有心理倾向的因素,可是若只是心理倾向,高档电源线就真的没有出路了。发烧友不可能这么傻? 泊尔 发表于 2014-5-13 14: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与这位朋友很有同感。
时间退回去20年,我也零售过音响,要说服顾客掏钱,百分之九十要让他亲自感觉到 ...
顾客和发烧友都不傻的。如果是奔着欣赏音乐艺术去的,哪怕有一丁点瑕疵都是不必计较的(比如王菲的演唱……)。如果是奔着器材去的,有可能鸡蛋里挑骨头(比如电子管、晶体管……)。但是作为欣赏音乐的人是不能被忽悠的,买器材的必是能被忽悠的。;P 来学习了 不一定贵金属就好听吧 发烧友无拘无束的千奇百怪做法不一定是坏事。科学史上很多发明都来自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我就在这些现象中受到了不少启发。
不过近来发现,也确实有不少认识误区。
例如:把各种局部措施都孤立的看待。思维局限于总效果是局部效果的简单叠加,脱不开互补解决一切的认识。
而实际上,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情况。 线的衰减是不一样的,接视频就直观了,不同线材都会对信号衰减,只是大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