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j 发表于 2009-4-19 08:41

我的"乌托邦"结构音箱DIY日记

本帖最后由 okj 于 2013-8-11 10:38 编辑

友情提醒:
这只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过程,请大家看和发言的时候用娱乐的心情.此帖主要是受OKRA老兄的鼓励才经整理后发在这里,这里高手比较多,如有错误请大家海涵.
这是我发在别处的一个帖,正是通过此帖知道了本论坛,在这里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
DIY只是一种乐趣的追求,请大家不要用成品箱来进行比较.由于现在经济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的发烧已经不是土烧了.应该利用检测水平和手段的提高追求技术发烧.不能再用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耳朵收货,完全忽视科学检测数据的说法.音响发烧可能比摄影器材更复杂,因为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不同主观的东西太多.
1.      DIY的目的
不是由于自己水平高,或是比人家专业工厂做的好,只是想通过DIY寻找一种快乐.主要的是想尝试一下,如果全部采用国产的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制做,出来的"中国声"会是个什么样?我很好奇此点.还有就是想通过自己的设计,给自己DIY一个适合自己耳听的独特的,在这个世界上是唯一的一个箱,没有想过去和谁比较.进口单元有进口单元的优势,国产单有国产单元的特点,为了避免为单元而争,我不会提及自己使用的单元,只是讨论做箱的过程.

2.      扬声器单元的选择
多年以前,我一直想从日本购买一对JBL的4344或是45(二手),但看了几次那个头和重量,只有放弃.喇叭后来想买JBL,但当我拿起一只试了试,我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发烧界常说的话:选择优秀的单元,音箱就已经成功了50%.这话绝对是经典,但是国内市场的混乱和假冒伪劣的横行,与其选择那些来路不明的还不如选择我知道来路的品牌.而且只选择我自己用过的,通过选择使我更明白了国营企业为什么总是搞不好的原由.从来不为客户着想.
高音单元方案的方案几经变更,从球顶到采用铝箔带状扬声器,但当我试用了号筒以后,再也无法用回其他的高音了,我也终于明白JBL为何是那样的钟情于号角了.分频器购买扬声器厂家设计的产品,根据自己的听觉爱好再进行改造.
灵敏度是我选择喇叭时首先要考虑的,高中低单元都必须调整一致.我只对号筒高音进行了衰减,因为灵敏度的是否一致事关整个系统的音色好坏。
通过一个冬天的试听和测试,发现球顶中音还是不太合适,在某些频段会出现破音,特别是听古典类曲目时,尽管是瞬间即逝但感觉非常不舒服.最终选择了双磁路双8寸来做中音单元(45-8000HZ).如此以来就不用担心频段的衔接,分频点:500/3800.从这几天的试听效果来看,没有以前的问题了.

3.      箱体的确定
根据12寸扬声器单元的数据:F0=23,QTS=0.33,M0=79g,以及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根据国内的普遍说法的话,Q值似乎不适合做密封箱,但最终选择了密封型箱.由于计算了比较长的时间.再根据扬声器单元的检测数据进行调整.初步的计算工作已经完成,根据板材的局限及扬声器排列的需要,确定箱体的比例.箱子的形状采用传统样式,出于加工和自己的喜好,主要受大家的建议(指在XITEK上),采用的是分体式。就目前的实际来看,分体是对的,否则每次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箱子的调整的.箱高2.12M

4.      关于功放
功放我有一台KT88的胆机.8年前买的一台合并式MOS管50W纯甲类,自己调校的,也是音色上我最喜欢的一台.一套双单各100W的纯甲.音源我有2台马兰士一台为CD,一台为去年在日本获奖的SACD7003,但缺少SACD的软件.
考虑到新箱是密封式,推起来很费功率,又购入一台德颂的V8I.其实过去大家都说密封的大食难推,主要和功放有关,音箱的技术虽然这么多年进步不大,但功放和音源的进步确实是神速,当年的很多问题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了.

5.      关于测试
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电脑,老古董低频发生器,安桥专业声卡,SONY专业立体声话筒ECM999(20-20k).软件使用自己会的,主要想看看有什么样的缺陷.软件是日本的”MYSPEAKER”.目前主要是听我20多年收集的各种CD,以福茂的CD为主.很多CD都是听的很熟的,再听感受大有不同.我在日本也买了不少CD.

发烧简历:
20多年前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北军工企业去后,由于业务需学会了一些电子知识,这对一个外语专业的文科生实在是不容易.尽管是半桶水,也很缺乏基础,但还是喜欢.
由于喜欢音响,那时候就开始自己制作音箱,现在回首看看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为了买当时最好的钛球顶中音,一个月工资只能买一个,二个箱的是分二个月买的.好在当时孩子还在她妈的肚子里,只靠LP的工资二人的生活还能对付.做出来的东西无论从音质还是工艺,现在看都不是很好,但当时确实给带来不少的快乐.后来由于工作及生活所迫,四处奔波,就再没有动过这些东西了,一放下也都已经10多年了.
业余时候没有事情干很难受,于是想自己再DIY一个自己满意的音箱.究竟如何是满意?一句话二句话很难说清楚.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科学计算,尽可能选择和自己的设计意图一致的优良材料,尽可能多的考虑好细节.精心细作,实在用料.我想即便是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通过这一个冬天的试听,乌托帮结构不变.去年冬天的面板开的太糟糕了.春天到了,找到了一个对电动工具比较熟悉的师傅,请他和我一起终于是开出了飘亮的孔,把面板重新做了,同时对箱体结构又恢复到一开始的设计.今天有空再次修订,主帖中的内容会不断的更改.当然是保留可读性强的材料.
建立这么一帖子记录自己的DIY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目前正在按部就班的推进中,一旦认真起来就会发现有很多细节需要时间通过再学习搞清楚.
如果有同好之人,有好的建议请不吝指教,等成功之后,如果大家愿意来,到时候邀请来我处共同鉴赏,请吃各种美味海鲜,但路费要自己负担.
至于采用的单元,已经确定,双12寸密封型音箱,我喜欢密封箱的低音质感.根据我选择的一款12单元,如果做成双12结构箱,假设把箱体的谐振目标定为46Hz,粗略计算需要88.6升(单喇叭).

关于设计时喇叭的分类:由于分类不同,设计时采用的计算公式也大不相同.

1.10多年前音箱设计书籍上以灵敏度来分,具体的分法在此就不介绍了,查查资料大家就可以明白.
由于喇叭的A/B分类计算方法不一样,尽管我的是B类,但我按A类方式来进行计算,尽量增大合理的内容积.同时考虑到要使用大量的加强筋,及内部的铺设处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30%富余量,如此以来整箱容积就达到了230(双低音时)升左右.

这是我设计时的模拟图,频响及阻抗图.
http://bbs.hifidiy.net/attachments/month_0904/20090419_e0031f643636c8e1fd8dyYQX3ShuOlNb.jpg
但我在日本买到今年(2008)刚出版的音箱设计类的书中<バスレフ型スピーカの研究 位相反転型エンクロージャの設計法>,对喇叭的AB分类,没有采用以往的分法,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很多推导出来的公式,我就不往上了,它是以Q0来进行分类的,标准值为Q0=0.578,也就是说,Q0低于0.578的为A类,Q0>0.578<0.8165的为B类,以我手上的单元,此分法中应该是A类.
再重新计算一次,看看二者的区别究竟有多大?经过计算,二种方式的结果基本相同,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我的计算是没有问题的.下来就是打造箱体和测试.装箱前的测试也非常多和繁杂.
看看日本人关于音箱设计的专业书,确实体现出了日本人的精细,严谨,但也许正是由于过度的严谨于科学分析数据,仪器检测出的数据非常好,但毕竟是给人听的,后来日本音响的衰落也许和这个有关系.因此我们要相信测试数据的指导,但不能唯测试数据,最终还是需要靠耳朵来更可靠.

当然通过内部铺设各种材料也可能降低或是箱子的Q0.但箱子的重量不能不考虑等等,具体想动的时候才发现问题远比想到的要多很多.日本人房间小,但喜欢的都是大箱,JBL过去的顶级箱日本拥有量比美国多.

春天到了,我的箱子基本完成,但还没有最终完工.现在箱高是2.12M.可能还需要继续听和改下去.也许对别人来说是垃圾,但对我来说可是宝贝,基本达到我的设计目标.就是外形有点过分.通过软件及XD7测试频响大约在40--16K左右,实际上不管何种高级的高音,大概过了10K我就听不到了,低音过了30HZ只能看到音盆在动,耳朵听不到.因此一味的追求高指标是否有意义,当然只是对我个人而言.

现在是电子分频,最新的外观图。
http://forum.xitek.com/pics/201308/27/2789/2789_1375408307.jpg

由于高音部在曲线上的隆起非常严重,听感上肯定是不平衡的。由于听古典多,决定制作镶嵌板来测试调整。用发烧级软球顶。
测试图
http://forum.xitek.com/pics/201308/27/2789/2789_1375328359.jpg

听音位测试
http://forum.xitek.com/pics/201308/27/2789/2789_1375328484.jpg

从听音位调试测得的r的频响曲线,曲线上的毛刺无法避免。继续听,然后再进行微调,还远远没有结束。
受环境等影响。
http://forum.xitek.com/pics/201308/27/2789/2789_1375488949.jpg

外观将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请静等。

okj 发表于 2009-4-19 08:55

对此处的编辑方法还需要继续学习,先笨办法来,把图片上来,再加到主帖中.
看看我的模拟图.

ycz 发表于 2009-4-19 08:59

:handshake 这个可说是巨作吧:victory:

okj 发表于 2009-4-19 08:59

看看开孔图,我买了很多的工具,现在发烧真的是比过去容易多了.

okj 发表于 2009-4-19 09:01

正在组装的中高音箱.

okj 发表于 2009-4-19 09:03

尽管好的集成的材不便宜,但我喜欢实木.
开好孔的面板,外表还没有处理.

asdlas 发表于 2009-4-19 09:30

哇sai,一天一个直播,爽:lol :lol 楼主牛:loveliness: :loveliness:

wwwwww 发表于 2009-4-19 09:32

这个要杀人滴!:victory: :victory: :victory:

DJ先锋 发表于 2009-4-19 09:35

又是一大工程

HGL 发表于 2009-4-19 09:42

好喜欢这巨型三件头,期待早日完工。
好好学习下,这简历在什么网看过,老烧来的。
请问选中的12寸喇叭是惠威吗?:43f
还有这么大块的实木板如何防裂?:43f
做大箱箱体真是辛苦啊,也是决定性的,照片中是楼主吗?真棒!

59585622 发表于 2009-4-19 10:38

好东西,工程省浩大啊.
实木做箱,不开裂很难啊!

okj 发表于 2009-4-19 10:55

原帖由 HGL 于 2009-4-19 09:42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好喜欢这巨型三件头,期待早日完工。
好好学习下,这简历在什么网看过,老烧来的。
请问选中的12寸喇叭是惠威吗?:43f
还有这么大块的实木板如何防裂?:43f
做大箱箱体真是辛苦啊,也是决定性的,照片中是楼 ...

不是惠威,当时我打算从日本背4只JBL回来.但是实在是太重,放弃了,选择了国产单元.由于我在国营大厂工作过10多年,对其质量体系我很相信.具体的单元就不说了,免得大家为此扯不清,也没有意思.
一个是自然风干在一年以上,板厚在3.5CM,我处在北方,估计不会有问题.由于我只喜欢实木,其实集成材是个非常好的选项,尽管价格贵.
照片中的不是我,是我请来帮忙的.

估计完工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在测试,回头上测试的图片.
基本和我设计的目标一致.

这是中高箱

okk 发表于 2009-4-19 10:57

板凳一个。:victory:

什么号角哇?

拾麦穗 发表于 2009-4-19 11:16

我也来学学了!看来我结婚时用的音箱就做楼主这样的!:lol

okj 发表于 2009-4-19 11:18

原帖由 okk 于 2009-4-19 10:57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板凳一个。:victory:

什么号角哇?

国产的老单元,也许以后会改用JBL的2426H(478USD)或是ELECTROVOICE的N/D6X-8(1192.8USD).,主要是方便带回来,还没有想好.另外就是频响宽:500-20K,推荐分频点:800HZ.
刚开始我打算用球顶,后来又打算用带式,布局以后实在是不好看,关键是试听时发现细节不清,中音有段时间用的是球顶中音,但实际听的时候发现不好,最终临时决定用双8做中音.
由于号角高音的灵敏度太高,我衰减了3DB.
通过软件测试频响在46--16K左右,对我来说已经是足够了.

箱内用的是喷胶棉,把握量的时候只有靠听来加减.

lbq95386 发表于 2009-4-19 11:27

伟大工程:victory:

天宇 发表于 2009-4-19 13:50

什么板材???

lsx991 发表于 2009-4-19 15:08

又见一巨作!等下集。

ycz 发表于 2009-4-19 15:24

:handshake 上喇叭的镙丝是否整齐点好看些呢:victory:

okj 发表于 2009-4-19 15:54

原帖由 ycz 于 2009-4-19 15:24 发表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handshake 上喇叭的镙丝是否整齐点好看些呢:victory:
说的是,这些都是临时措施,为的是调试时用电钻拆装起来容易.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乌托邦"结构音箱DIY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