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730
- 在线时间
- 62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3-5-11
- 阅读权限
- 70
- 精华
- 0
 
- UID
- 223046
- 帖子
- 1743
- 精华
- 0
- 经验
- 1730 点
- 金钱
- 1673 ¥
- 注册时间
- 2010-7-23
|
最近看了很多贴, 也在一贴中与大喇叭兄聊了不少.
但是聊着聊着我觉得大喇叭兄有一些地方虽然有着我们年轻人没有的经验, 但是我还是想在这里就我发现的几个问题探讨一下.
首先, 我承认我没有好器材. 但是我的耳朵还是足够好的. 因为我可以通过听取自然界中真实的声音来锻炼听觉, 我相信没有一套音响是比真实的声音还真实的了吧?
大喇叭兄给我们试听的音乐中, 都进行了高切, 16kHz以上几乎都切掉了. 这是因为他对音频进行了MP3编码压缩, 高频损失掉了.
但是大喇叭兄给我的一个理念我很赞同, 大意是:"一个好的录音作品, 哪怕是压缩成MP3, 也会很好听很真实"
我也听了那个作品, 非常震撼人心. 但是我听着听着就觉得部分乐器的高频被加强了, 有点怪怪的, 于是我就偷看光谱回帖问大喇叭兄, 大喇叭兄否认了, 但是我确实这样觉得有加强, 而且从光谱图上可以看出笛子的气流声在12~16kHz加强还是比较明显的.
大喇叭兄跟我说音乐的听的不是看的, 这点我也是很赞同, 因为很多人都这么说——我给他们听CD原轨和128kbps MP3, 他们听不出, 于是我就把光谱给他们看, 他们承认自己听不太出来高频细节的损失, 但是也有一些朋友比较出了区别.
我觉得,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 是因为他们听不出这部分内容, 所以只好说音乐是听的不是看的.
作为一个20岁的人, 听到19kHz还是勉勉强强可以达到的, 或许是因为我器材不好, 实际上是器材表现不出来也不一定, 但是确实是可以听见的.
后来大喇叭兄又分享一个wav, 我寻思,这回wav肯定非常好, 可以好好享受了.
可是回来发现是8声道的, 只能欣赏主声道了, 觉得有些惋惜.
当第一声雷声响起, 我顿时感到更加惋惜了——削波了...雷声一响, 滋滋啦啦——数字音频削波失真的典型特征.
在这里讲一点, 数字音频并不是非得超过0 dB才会出现这样的声音, 就像大喇叭兄这音频, 雷声还没到0 dB.
但是在编辑的时候, 如果不小心超过0 dB, 并将其保存过一次以后, 日后编辑再降低电平, 也没用, 它还是已经失真了.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
这次, 我又忍不住偷看光谱图了, 这回更加惊讶了, 48000Hz采样的波形声音, 实际响应只有16kHz多一点, 然后这个音乐的主声道一路失真到底.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向大喇叭兄反应, 他又说音乐是听的不是看的, 如果去看,只是停在理论阶段...
我也不知道怎么向大喇叭兄解释了, 我是真真实实地听出问题了去看问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嘛~要是我听一个音乐听得很好, 我顶多是听完以后看看他到底有哪些优点, 做了哪些处理啊~
所以我现在非常疑惑
是不是有很多兄弟居然听不出削波失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