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还要购买CD

[复制链接] 查看: 58778|回复: 355

2

主题

0

好友

35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609437
帖子
34
精华
0
经验
35 点
金钱
31 ¥
注册时间
2013-8-12
发表于 2013-8-27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CD 是音质最好的吗???

应该不是吧??

116

主题

6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558997
帖子
3852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32 ¥
注册时间
2013-1-1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烧钟情于黑胶、开盘,那是小众;中坚力量的烧友都玩CD;新晋的烧友则大多数是贪方便而玩数码流,有的则可能是碍于囊中羞涩而玩数码流来过把瘾。

9

主题

1

好友

5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404892
帖子
235
精华
0
经验
58 点
金钱
48 ¥
注册时间
2011-9-28
发表于 2013-8-2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版CD太贵,适合经济宽裕的小资们,我等棚民只适合玩点免费的啦

25

主题

0

好友

75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610948
帖子
357
精华
0
经验
75 点
金钱
63 ¥
注册时间
2013-8-20
发表于 2013-8-2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有道理

116

主题

6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558997
帖子
3852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32 ¥
注册时间
2013-1-12
 楼主| 发表于 2013-9-3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原版CD是无法被完美复制的
在数码音频的领域里,有一个问题恐怕是纠缠、困惑了最多人的,那就是:为什么发烧友老喜欢说原版CD音质比刻录的CDR好?为什么原版CD的音质比盗版CD好?为什么原版CD和抓轨下来的WAV文件听感会有差异?原版CD也好、CDR也好、盗版也好(如果是精心制作的盗版)、抓轨的WAV文件也好,它们不都是一样的数据吗?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回答:尽管它们从数据的层面看是相同的(假设不存在粗制滥造形成的误码),但它们各自的物理存储媒介是不同的,数据被播放设备读取和播放的机制是不同的,导致播放时形成略有差异的声音。当然这个回答是以最简洁的方式作出的。具体情况下面我介绍一下。
  数码音频的本质就是把模拟波形通过取样和量化,形成一系列0和1构成的二进制数据。一个录音做好了,最终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数据”。下一步是关于存储和播放的,即这样的音频数据,如何记录到某种物理介质(Media)上去,并且如何播放它。这个问题的答案主流是两种方式:做成CD盘的形式,以CD机播放,或者以音频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电脑硬盘上,以电脑读取文件的方式来播放。
  CD盘是如何承载音频数据的呢?有很多基础读物在网上,大家可以自己去研究。大体说来CD盘的数据面表面是一个个长短不一的坑(pits),除了坑之外就是平面(land),CD碟在播放时光头射出的激光束所扫到之处,不是坑就是面,通过坑和面对激光束反射的不同,拾取到数据。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坑和平面的转换的地方。我先找一张电子显微镜下的CD碟的照片给大家看一下。


223_314000_37b543ee5ff597c.jpg

  这里的每一个长条都是所谓的“坑”(注意所谓的“坑”其实是一个突起部分,只是对CD光头来说是个“坑”),而坑和平面相转换的地方(平面到坑,以及坑到平面),是最为关键的,因为CD播放系统正是靠着感知到“坑在这个瞬间转换为平面”以及“平面在这个瞬间变为坑”来识别数据的。从理论上说,坑越是鲜明、清晰、坑和平面间转换的地方越是陡峭、便于光头识别,则越是理想。如果一个个的坑边缘都模模糊糊,在坑转换为平面的地方都不够鲜明,那么光头识别状态(坑和平面两种状态间的变化)就比较困难,读出来的数据就有问题!
  什么问题呢?从实际上来说,就是jitter的增大,光头输出的数字信号,会带有更大的jitter。这个是从源头就开始存在的jitter,是后面无法彻底消除的。除了我前面提及的"坑不够清晰"会造成这种后果之外,碟面的不平、旋转时碟不平稳、碟的材质或表面涂层不理想造成的激光束反射强度不够,都会影响CD光头拾取信号的工作状态,造成输出信号的jitter增大。下面两张图非常直观地显示了一张状态好、坑边缘锐利的碟读出来的原始HF信号,和一张表面不理想的碟读出来的原始HF信号。可以看到表面不理想的碟,读出来的信号就是模糊的,这将直接导致输出的二进制信号的质量。

223_314000_821e21b5563969d.jpg


  大家必须知道的是,尽管CD光头去读一张碟上的数据,输出时一般是不会有误码的(除非碟面严重损坏了),但在数码音频领域里,没有误码是非常非常起码的事情,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低jitter,就非常难了。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因素,都会使CD光头工作时碰到障碍,并非工作在最佳状态,从而增大输出信号的jitter。
  什么是CD光头的理想工作状态呢?CD光头的理想工作结果,就是极度平稳地、低jitter地输出读取到的数字信号,而要做到此点,必须:CD碟表面状态好,坑清晰锐利;CD碟反射率理想,材质均匀平整;CD碟旋转高度平稳流畅。这既由CD碟的制作、保存情况决定,CD机也是很重要的一环。CD机的转盘部分必须把碟稳稳地、牢牢地固定住,并且CD碟的旋转必须高度均匀。CD转盘之所以会影响到音质,有些高档的CD转盘如日本ESOTERIC的VRDS系统之所以那么昂贵但效果优异,就是因为它们能使CD碟在机器里高度稳定地旋转,使得CD光头能以很好、很轻松的状态去读取碟面的信号,输出低jitter的信号。有些发烧友也注意到了在某些顶开式设计的CD转盘上,碟镇会影响到音质!不同材质、重量、直径的碟镇,会出来不同的声音。从原理上说,这也是因为不同的碟镇导致CD碟在旋转和被读取时的状态有细微的差异。这样光头输出的信号,jitter会有不同。
  大家始终要记得一点:虽然CD读取过程中一般是没有误码的,但碟面的情况、CD转盘的情况,都在影响着读取输出的信号的质量,具体说就是包含多少jitter。CD碟的碟面情况越理想(锐利清晰的坑)、CD转盘越好,则jitter越低;反之若CD碟面情况不佳,CD转盘不够好,那么虽然读到的数据本身是一样的,但输出时的jitter会大。CD碟在实际工作时输出的是音频流,是一个“流”的概念(DataStream),是包含时间因素的,并非一维的“数据”(Data)。所以仅仅数据相同、数据正确无误,是不够的。
  顺便谈一下“老版CD”的问题。发烧友和乐迷中有相当一批人讲究CD碟的版次,事实上一些老版的CD,价格已被炒得很高,比如德国PDO、PMDC、Sonopress等压制的碟片,特别是90年前的无玛老版(无ifpi码),被很多烧友认为声音更棒,2手市场上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这里面有炒作成分、收藏因素,但不能否认一些老版CD,确实比近年出品的同样录音的CD再版要声音更为浓郁温暖,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年的老版CD的压制,更为用心,压片厂家采用的材料、设备都更为高档一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即使是同样的录音、同样的录音数据,在压碟时采用的工艺设备和材料不同,出来的CD碟是会存在音质差异的。
  CD-R和原版碟的声音存在差异,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刻录时无法做到完美,一定存在“刻录误差”。刻录机的旋转不可能是绝对完美而均匀的,刻录时光头也不可能以绝对精确的方式去烧录,刻录时在CD-R表面烧出的“模拟坑”的长度不可能和原版碟完全一样,肯定存在误差,虽然这个误差不会导致误码,但绝对会导致jitter。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刻录光驱是有好坏之分的,为什么刻录CD-R时要用尽量好的刻录机(如日本制造的PP2就备受推崇),有些发烧友还要讲究刻录时的供电和避震措施。这些都是有道理的——刻录的过程确实是关键的,假想一下,刻录时如果CD-R的旋转不稳定、激光束工作不稳定、那烧上去的“坑”长度会精确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下面说到盗版CD的问题。盗版CD有不同的制作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是买到一张正版,以它为母版,翻制出金属母模,再用这个母模去压制“盗版CD”。注意盗版CD的碟表面,和原版CD是一样的,也是“坑”和“平面”,光头也是靠这个来识别数据。那为什么盗版CD的音质仍和原版CD不同呢?
  这就很简单解释了。原版CD象个“母版”,盗版CD象是以母版为依据翻制出来的“复制品”,放大到显微镜下去看,从微观层面观察,我们一定会发现盗版CD这个“复制品”的表面的坑,会比原版的粗糙一些。这是一定的,是翻制过程的物理损耗造成的。不管金属母模做得多么好、翻制过程多么小心,母版和复制品之间,肯定是有物理损耗了,更不用说是对于CD这种很精密的、表面布满细微凹凸的东西来说了。
  所以我一直常说一句话:原版CD是无法完美复制的。不管你是用抓取数据刻录为CD-R的方法,或者制作为盗版的方式,获得的复制品与原版CD在CD机里播放时,音质总是有差异的。不可能制作出一张完美的、在CD机中播放时和原版CD音质完全相同的复制品。
                                                                                                                                  ----转自网络

点评

Jet
想当然  发表于 2013-9-11 22:06
结论全错,别乱导人了,数据是可以完美抓轨的,即使刻录,如果用上yamaha的专业刻录机和专业刻牒,比原版还好  发表于 2013-9-3 14:39

112

主题

0

好友

747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107876
帖子
2575
精华
2
经验
747 点
金钱
564 ¥
注册时间
2009-5-29

新人进步

发表于 2013-9-3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觉得这篇转贴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全靠自己的所谓理解,没有提供任何可信的证据来证明正版,盗版,刻录之间的“差异”

3

主题

0

好友

30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606983
帖子
102
精华
0
经验
30 点
金钱
28 ¥
注册时间
2013-7-30
发表于 2013-9-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怀旧

116

主题

6

好友

598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558997
帖子
3852
精华
0
经验
598 点
金钱
532 ¥
注册时间
2013-1-12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帖“探索真相:精确读取和复制CD-Audio ”
本文转载自IT168(原文地址)

一直以来,玩电脑入门的人通常都被老鸟告知,通过刻录机精确读取、复制CD-Audio是不可能的,虽然之间的争吵也没有停息过,然而基本上这个言论已经被当作了一种常识了,它是否就是正确的呢?我们首先阐述一下精确读取CD-Audio的可能性,再阐述一下影响读取、复制CD-Audio的因素。

Red Book——CD-Audio

CD(Compact Disk),是由Sony和Philips共同开发的技术规范。最早出现的CD产品就是CD-Audio,技术规范就是红皮书——Red Book。
标准CD-Audio的直径为120mm,厚度为1.2mm,音频规格为双通道16位/44.1kHz,频响5-20,000Hz,动态范围96dB,播放时间为74 min。

在CD-Audio中,数据的最小可访问存储单位为Block(块),相对地在CD-ROM中则称之为Sector(扇区)。
在CD-Audio中,每一秒音乐划分为75个Block,每个Block被划分为98个Frame(帧),通过比特率之类的计算可以很容易得出每一个Block的大小为2352Bytes,每一个Frame的大小为4Bytes。

在CD-Audio中,每个Block的2352Bytes内容全部是PCM编码的音频数据,而在CD-ROM中,则只有2048Bytes的内容为数据,其他304Bytes内容则为校验、同步所用,以CD-ROM Mode 1为例:12Bytes Sync(同步内容)、4Bytes Header(头)、2048Bytes?Data、4Bytes EDC(CRC校验码)、8Bytes Resevered(保留)、276Bytes ECC(错误纠正码),显然,CD-ROM标准比CD-Audio对数据的保护更加完善。

不管是CD-Audio还是CD-ROM还是其他CD,每个Frame都是用了两种编码转换成为实际光盘上面的Pit(凹坑)和Land(平面):一个是CIRC编码,保证信息的逻辑正确性;另一个是EFM编码,提供物理读取/写入的信号识别可靠性。
CIRC(Cross Interleaved Read-Solomon Code)编码过程在24Bytes原始数据中加入
8Bytes的校验帧,它包括了C1和C2各4Bytes的纠错码。需要指出的是,原始的24Bytes数据经过CIRC编码后,分散到包括本CIRC帧在内的109个CIRC帧当中,这大大提高了容错能力。
CIRC编码生成的32Bytes帧中还要加入1Bytes的Sub-Code控制码,这个控制码对CD-Audio而言是一个关键。
所有的33Bytes CIRC帧要经过EFM编码,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即8到14编码,同时EFM编码要符合二进制光盘的RLL(Run Length Limited,游程控制)编码规则,每8bits数据经过EFM编码为14bits之后都要加上3bits的Merging Bit(合并码),因此EFM编码从效果上实际上是一个Eight to Seventeen Modulation,即8到17编码。
这样33Bytes的CIRC帧便变为一个561bits的EFM帧,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每一个EFM帧需要3Bytes即24Bits的同步字节,同时这个同步字节需要3bits的Merging Bit,这样一个完整的Frame就需要共588Bits的信道脉冲。然后每个脉冲就转换为CD盘片上的Pit和Land,1就是Pit/Land互相转换,0就是保持不变。

以上就是CD纪录模式的大概技术细节。

Sub-Code控制码

再介绍每一个Frame上存在的1Bytes的Sub-Code控制码:每一个Block有98Frames,
75Frams的所有Sub-Code组合成为一个Sub-Code Block,显然它的大小为98Bytes。这98Bytes中,头2Bytes标志着Sub-Code Block的开头,独特地称之为S0和S1。
对于每一个Frame上的1Bytes即8bits的Sub-Code控制码,按顺序称之为P、Q、R、S、T、U、V、W。这样每个98Bytes的Sub-Code Block除去S0、S1 Bytes剩下的96Bytes便可以划分为P、Q、R、S、T、U、V、W words,每个Words就由所有相对的bits组成,如P words就由96Frame里的96个P bit组合而成,每个Words长度为96bits。音频应用只使用了P words和Q words,其他6个用于Text、Photo、Video之类的控制。

P words的作用非常简单,在每一个Audio Track音轨的开头,P words全部为二进制1(还有一些其他规则),在音轨中,P words全部为二进制0。Lead-Out区域,P words以交替
为0和1,周期为每秒2个循环。

Q words,96bits,分为4个部分:
第一个4bits的部分用于控制,Bit 1为0时CD盘片即为双声道,为1时即为四声道(当然……CD-Audio并不支持4声道,所以这个bit没什么大路用),Bit 2 未定义,Bit 3即为复制开关,为0时禁止复制,1时则可以——最后效果如何,要看读取的光驱买不买账——Bit 4控制Pre-Emphasis需要如否,为0则不需要,这个选项仅对模拟输出有效,同时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要的限制。
第二个部分的4bits决定着第三个部分72bits的结构模式。最后16bits的第四部分为CRC错误检测,纯粹是检测,无法纠错,基本上没什么用。
第二部分的4bits可以定义16种模式——通常只有3种有用:

Mode 1定义第三部分的72bits纪录CD-Audio碟片音轨的号码以及开始的时间。72bits分为9Bytes,每Bytes使用BCD(Binary Coded Decimal)编码解码为两个十进制数字。
第一个Byte就包括着音轨号,范围就是01到99,在Lead-In,这个值为00,在Lead-Out,这个值为AA。
第二个Byte在音轨内记录着索引号,范围是01到99,00用于音轨之间。在Lead-In区域,它记录着音轨号。Lead-Out区域这个值为01。
接下来使用3个字节来记录当前Block的分、秒、Block间隔,因为Sub-Code Block出现的频率跟纪录Block出现的频率是一样的,都是每秒75次。在Lead-In,这个间隔从唱片开头计算,在音轨内,这个从音轨开头开始计算,音轨之间,这个间隔从下一个音轨开头往回开始计算。
第6Byte没有使用,并总是为0。
第7、8、9 Byte作用跟3、4、5 Byte相似,它在Lead-In区域之后,记录着从第一个音轨开头开始计算的分、秒、Block间隔。在Lead-In区域,它们跟第2 Byte一起被称为唱片的TOC(Table Of Contents),为了容错,这时每一个Sub-Code Block都连续重复三次,7、8、9 Byte记录着到达唱片第一个音轨开头的分、秒、Block间隔;当第2 Byte值为A0或者A1的时候,第7 Byte(分间隔)就记录着第一个音轨或最后一个音轨的数值,当第2 Byte值为A2的时候,第7 Byte(分间隔)就记录着唱片的所有音轨时间(包括音轨之间的静音)。

Mode 2定义纪录UPC(Universal Product Code),这就是很多唱片上面的条形码,开始的52bits被编码为13个BCD数字,接下来的12bits全为0,最后的8bits包括着当前Sub-Code Block在当前秒中的编号。Mode 2 Q words在使用的时候每100个Sub-Code Block必须最少出现一次。

Mode 3定义纪录每一条音轨的ISRC(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跟Mode 2一样,这是可选的,然而在使用的时候每100个Sub-Code Block必须最少出现一次。ISRC使用了60bits,接下来的是4bits的0和跟Mode 2 Q words一样的8bit名当前Sub-Code Block在当前秒中的编号。
这三种模式都有着定位音轨、时间的功能。

最后,CD光盘还使用ATIP(Absolute Time In Pre-groove,绝对时间预制沟槽技术)来指示地址信息,一个ATIP地址信息共42bits,每秒钟出现75次,即每一个Block就对应着一个ATIP地址信息,这个42bits的数据块包括着4bits的同步码、24bits的分、秒、帧信息(每一项使用8bits)以及14bits的CRC校验码。

由此可见,我们的CD播放器上看到的音轨以及时间信息,都记录在Sub-Code的Q words里面,通过这个信息,对照ATIP地址以及Q words本身,CD-Audio就可以精确定位每一个Block的每一个Frame,因此我们可以完全确定地读出每一Frame的内容,并且每一Frame的内容都受着CIRC编码和EFM编码的保护,最后我们可以有序、精确地读出完整的CD-Audio信息。

简而言之,精确地读取CD-Audio的信息是可能的,影响着这个可能精确读取度的因素是CIRC编码及EFM编码的可靠度。影响CD-Audio复制、刻录、回放的另有原因。

CD-ROM具有额外的ECC/EDC纠错码而具有着更高的可靠性。

CD-Audio Beta、Jitter、回放及复制

对于CD-Audio的精确读取,在上一页已经阐述了其可行性:CD-Audio上每一个帧都可以有序精确定位,每一帧的内容都可以完整读出。现在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以及一些以前的观点。

对于CD-Audio盘片而言,有两个影响/读取回放质量的因素:Beta和Jitter。
Beta就是激光功率在Pit和Land区域相对于功率中间点的对称性。CD-Audio规定为不大于+-0.008。
Jitter就是碟片的的数据周期/长度与标准数据周期(时钟)/长度之间的误差,参照物为标准的3T周期/时钟,单位为%或者ns。CD-Audio标准为不超过15%,即约为35ns。
显然,光盘的Beta和Jitter同时也跟读取/刻录光驱相关。通常Beta不是一个太重要的因素,人们谈论更多的是Jitter。

对于CD唱机而言,可以分为唱盘和DAC两大部分,纯数字的唱盘部分可以/可能做到输出正确的数字信息,可能的音质影响因素便存在于唱盘机械部分引起的无法纠正的读取错误(光头数字部分时基电路的Jitter也有可能会引起这些错误,然而大部分情况下,被CIRC编码和EFM编码所修正),以及由于时基电路的Jitter引起的DAC过程不精确上(这个,无法修正……)。
对于CD播放器而言,Jitter就是时基抖动,归根到底就是频率发生器/晶体振荡器产生的时钟信号的准确程度。同时,时基电路的Jitter也引起了光头的数据周期/长度与标准数据周期(时钟)/长度之间的误差,即Jitter是一脉相承的。
一些传统的观点认为CD-Audio是没有定位信息的,由于Jitter的原因光驱无法得到准确的读出信号,现在我们知道CD-Audio确实是有很多同步、定位信息的,所以这种观点自然不再成立。
另一些观点则承认CD-Audio可以完整读出,但是因为Jitter原因无法得到精确的音频数据,这是对Jitter的误解,由Jitter引起的Pit/Land读取错误会被EFM编码纠正,更大范围的错误则可以被CIRC编码纠正(当然CIRC编码之后就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了),这种观点自然不是正确的。
然而,CD唱机的通常遇到错误的数据块的时候是不会反复读取的,这时就会产生爆音,或者,按照机理的不同,通过运算生成一个接近真实值的新值来代替,这样回放效果自然不会好。高级的CD播放器会通过机械、时钟电路等各方面的改进来提升回放的效果,相对地成本也会更高。

对于CD光驱而言,回放通常由声卡来完成,这时跟CD唱机的情形也差不多,因此光驱数字部分时基电路的Jitter和声卡DAC部分的Jitter影响着音质。
读取CD-Audio的时候,通常CD播放器不会反复读取CD-Audio的Frames,因此要得到完美的声音,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CD光驱抓音轨则可以反复读取,因此CD光驱抓轨对于复制而言可以/可能做到100%的,这一方面而言CD光驱对于CD唱机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CD唱机也可以完全设计为遇到错误重新读取。
光驱读出的无损PCM编码数据通过各种总线传输至声卡,再通过声卡DAC最终输出模拟信号,这方面通常的CD唱机或者配备的额外的DAC就要比声卡具有更多的优势——当然声卡中也有DAC效果很好的产品存在。
CD光驱模拟方式播放CD则通常比CD播放器糟糕得多,数字播放方式则同样会受到声卡DAC的Jitter困扰,并且这时光驱读取错误通常不会反复读取错误段(基本都如此设计)。

总体而言,精确读取CD-Audio方面CD光驱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回访方面,CD唱机会做得更好。

CD-Audio复制

我们暂不考虑版权问题,只考虑技术。
对于个人复制而言,通常是指将音频抓轨的WAV文件刻录到CD-R盘片中,如前面所述精确的读取是有可能实现的,同样的逆过程按照原理也可以/可能实现,即音乐内容一模一样的复制碟片是可以的,不过复制的碟片同时受到刻录机和刻录碟片的Beta、Jitter影响,因此通常难以做到100%复制,不同的的刻录机、刻录碟片表现也不相同,这也是玩家不停追寻高档刻录机和刻录碟片的原因。
关于音频抓轨和刻录还有一个脚注:Offset(偏移),这是因为不同的光驱/刻录机起始的读取/刻录时间有差异造成的,不过除了Offset不同之外,其它数据都一样,因此它们不影响音质。同一个光驱/唱机流行的音频抓轨软件Exact Audio Copy里面具有专门的Offset相关选项。
CD唱片的复制制造则不同,通过一个钢制的母片(第二母片,第一母片是一个很软的材料制作的,不适合复制),使用类似铅字印刷的方式制造出大量几乎是100%一模一样的CD碟片——就是我们买到的CD唱片。

头像被屏蔽

11

主题

2

好友

535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610219
帖子
725
精华
0
经验
535 点
金钱
605 ¥
注册时间
2013-8-16
发表于 2013-9-4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3

主题

9

好友

247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90425
帖子
2567
精华
0
经验
2476 点
金钱
2231 ¥
注册时间
2013-5-13
发表于 2013-9-4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到CD碟和其它音源 , 不管你什么样的碟 , 用同一首歌同一样设备比较试听下就知道了 , 黄婆买瓜自卖自夸 , 争论没意义比较才是硬道理 . 我现上传我CD中整轨成WAV格式的一首曲让大家比较一下 , MP3用作试听 . 不管你是母带还是头版碟或是你认为最好的音源在同一首歌曲同一套设备下比较看看有能否超过我的CD .
               请点击这里MP3试听: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2501983019&uk=3962600281
     请点击这里WAV下载 :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5&uk=3962600281
                     
20120907055.jpg01.jpg

93

主题

9

好友

247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90425
帖子
2567
精华
0
经验
2476 点
金钱
2231 ¥
注册时间
2013-5-13
发表于 2013-9-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乐趣 , 会更加冲实更加开心 .

3

主题

0

好友

13

积分

注册会员 当前离线

Rank: 2

UID
610899
帖子
19
精华
0
经验
13 点
金钱
9 ¥
注册时间
2013-8-20
发表于 2013-9-9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CD音质感好,个人觉的在听的时候别MP3音质方面好立体厚重点!~

9

主题

0

好友

881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热烘烘的3极管

Rank: 5Rank: 5

UID
45933
帖子
1001
精华
0
经验
881 点
金钱
821 ¥
注册时间
2008-6-21
发表于 2013-9-9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欧蒙泰 发表于 2013-7-10 13:48
现在新的LP碟有越出越多的趋势,有点凤凰涅槃的意思,更遑论CD,为时过早了~

回光返照总会有的,要普及就不可能了

93

主题

9

好友

247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90425
帖子
2567
精华
0
经验
2476 点
金钱
2231 ¥
注册时间
2013-5-13
发表于 2013-9-1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CD才是最理想和最完美的音源 也只有一些人没有好的器材设备去发挥CD的完美音效才不认同CD的

10

主题

0

好友

58

积分

论坛游民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23697
帖子
166
精华
0
经验
58 点
金钱
57 ¥
注册时间
2010-7-25
发表于 2013-9-11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对比才发烧,因为CD已是发烧的一种标准。

93

主题

9

好友

2476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590425
帖子
2567
精华
0
经验
2476 点
金钱
2231 ¥
注册时间
2013-5-13
发表于 2013-9-11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cskcsk 发表于 2013-9-11 01:10
有对比才发烧,因为CD已是发烧的一种标准。

    兄弟 : 说得极是 , 有对比才发烧 , 有对比才进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