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29
- 在线时间
- 248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8-3-12
- 阅读权限
- 70
- 精华
- 0
 
- UID
- 476002
- 帖子
- 1408
- 精华
- 0
- 经验
- 1429 点
- 金钱
- 1294 ¥
- 注册时间
- 2012-2-29
|
趁这个机会再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坚持要用NOS,因为从上面的图表中也可以看出,就算是在奈奎斯特频率点以下进行测试,采样率越高,失真也会越低,在44.1K的时候有-97db的THD+N,在192K的时候就接近-100db了。这还是在有我的专利电路下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点的损失,如果是常规电路的话,44.1K是比较惨不忍睹的。
用NOS是为了避免使用到数字滤波器,数字滤波器在常规的测试条件下暴露不出问题,只有在大瞬态的时候才会出现振铃的现在。照理,在技术界,只要能够被理解的总归能够想到办法测试。但是为什么现在没有这么一个测试项目,大家可能都懂的。数字滤波器的振铃效应在万能的维克百科中有解释到,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下。http://en.wikipedia.org/wiki/Ringing_artifacts
没有耐心看完的朋友只需呀知道这个结论就可以了,就是“影响很大,没有很有效的办法彻底消除”
所以我宁可不要数字滤波器,虽然这会给设计带来很大的挑战,对传统的指标也有一定的损失,更加会有可能照成其他人的误解,这次的乌龙事件应该也算是一次误解。
技术的艺术在于相信数据,又不全相信数据,当我们了解到了更深层次的技术时,就会发现以前以前一直信赖的数据可能有很大的误导性。所以切忌死板。
CD的格式才16bit,极限指标就是-96db,但就死这个CD格式,我们也会发现系统放出来的声音千差万别,这不是一个THD能够解释的。在这个呆板的数据后面,躲藏着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据说,有些科学家研究到最后,就相信神了,就是这种效应,永远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我不是在这里宣传玄学,我的意思是用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数据。总有一天会海阔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