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896
- 在线时间
- 1606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9-19
- 阅读权限
- 120
- 精华
- 0
 
- UID
- 27792
- 帖子
- 23360
- 精华
- 0
- 经验
- 8896 点
- 金钱
- 5396 ¥
- 注册时间
- 2007-9-27
|
首版CD的知识
首版CD的知识
一、关于IFPI
CD可划分为早期和后期。94年前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早期CD,94年后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后期CD。因为在94年出现了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那年开始,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正版CD都必须在光盘内圈上打上IFPI码,94年前的CD内圈上是没有IFPI码的。因此,鉴别一张CD是早期发行还是后期再版,其中一点就是看它的内圈上有无IFPI码。
二、多版本CD种类:
早期制造、发行的CD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同一张专辑有各种各样的版本。
从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香港唱片公司为旗下的当红巨星制作CD是从83年开始的,之前只有卡带和黑胶。早期CD版本主要分日本三洋版、日本SONY版、日本天龙版、日本东芝(TO)版、日本三菱版、西德版、法国版、美国版、澳洲版、韩国版、香港本地版几个版。
其中制作、发行年份大致是:
1、“三洋版”为86-87年间(分为有字头版和无字头版);
2、“SONY版”为85-88年间(分为细圈英文字版、细圈无英文字版、普通版、无星版);
3、“天龙版”为86-91年间(分为凸字版和虚字版);
4、 “东芝版”为87-92年间(也叫TO版);
5、“三菱版”为88-90年间(分为内圈有MT版和无MT版);
6、“西德版”为83-89年间(早期发行的主要以银圈版为主,后期发行的多以胶圈版为主);
7、“韩国版”为88-94年间(其中分为韩国银圈版(早期韩国版)、普通胶圈版、T113版、PAN ASIA版);
8、“法国版”为89-91年间(早期发行的碟面大多为红色,又叫做红色法国版);
9、“澳洲版”为89-91年间;
10、“美国版”为90-91年间;
11、“香港本地版”在92-93年开始生产。
早期的不同版本中,关于音质排名,一些收藏家的说法为:
西德版排第一,三洋版、SONY版并列第二,天龙版第三,法国版第四,东芝版第五,韩国银圈版第六,三菱版第七,美国版第八,澳洲版第九,香港本地版排最后。
我个人认为西德版和SONY版音质最好,其次是三洋版,第三是东芝版,法国版和天龙版并列第四。
三、谈一谈首版:
早期CD众多版本中第一版俗称首版。
对于不同的版本,可以根据制造、发行年份来认定是否是首版。
据资深人士说,当年香港本地激光唱盘制作业还不发达,在本地没有条件大批量生产激光唱盘,因此就拿到日本、德国、法国等成熟国家生产。唱片公司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厂家,是根据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考虑的。就像WEA华纳,他们总部早期只委托SONY和西德做,而 EMI百代早期则委托三洋做,后来觉得东芝成本低些,质量也相当不错,就叫东芝做。
第一张CD的故事
CD唱片开发源自胶木唱片技术,胶木唱片之前一直是唱片工业非常畅销的产品,CD唱片要想横空出世首先必须挑战胶木唱片市场。罗·奥藤斯(Luo Ottens)是当时飞利浦公司音响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他理性地分析市场,他认为:CD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尺寸的大小,只要解决了尺寸问题,就将获得成功。因为资金有限,当时研究CD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奥藤斯没有直接加入到这个团队。但是,奥藤斯的想法对日后CD开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意识到:灌制在CD上的音乐,演奏时间必须控制在大约1小时,新的音频圆盘的直径应该大约10厘米,以便消费者携带。
从1979年8月开始,索尼和飞利浦的研发小组、物理学家和音响工程师分别到位于东京和埃因霍恩的对方实验室学习。这是一次被称为“带有竞争性质”的学习,这场具历史意义的合作对索尼和飞利浦研发小组的专家们来说,是一次技术竞技。飞利浦负责开发了大部分激光技术,索尼则负责数字编码,确保盘片的内容能平滑、正确地播放。
“大部分决定都在第二年才逐渐确定下来,例如盘片尺寸等等。”光盘的尺寸是如何制定的呢?“实际上是为了完整地装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九’时长为74分钟,最终的CD光盘容量、尺寸和时间规格与它息息相关。”彼埃特·克莱默告诉记者,经过冗长的会议,才最终制定了相关的标准。最初的存储容量设计是一小时的音频内容,这样的话,CD的直径11.5厘米就足够了。后来,音频内容的容量被扩展到74分钟。
1980年6月,数字音频光盘协会通过了飞利浦和索尼提交的红皮书——包括所有CD和CD-ROM标准所需的技术规范。
在CD研发之旅中,在核心技术团队之外,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1981年春天,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家卡拉扬成为第一个在飞利浦被允许聆听CD的“局外人”,他立即被这种新载体的音质打动,在那年4月萨尔斯堡音乐节期间,卡拉扬告诉观众说,“这是一个能够同煤油灯到电灯的伟大发明相媲美的技术飞跃”。
1982年8月17日,德国汉诺威郊外一个工厂的生产线上,CD诞生了。第一批CD内容包括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理查·斯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到了1983年1月,在飞利浦新总裁500天推广CD计划即将结束时候,CD的销量就已经达到了50万张。1985年是CD开始取得巨大成功的一年,新格式的CD唱片销量首次超过了100万张。
一经问世CD就获得了巨大成功,25年后的今天,告老还乡的彼埃特·克莱默深知,尽管不可能在一夜间消失,但CD已经时日无多。“现在的男孩女孩们口袋里装的是MP3等小玩意儿,CD也已经快要退休了,MP3和其他便携式设备最终肯定会取代CD。”彼埃特·克莱默说,“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们无法想象在今后的某一天,计算机以及娱乐产业同样会选择数码光盘来存储不断扩容的电脑程序及电影。
-------------------
一、关于IFPI
香港歌手发行的CD可划分为早期和后期。94年前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早期CD,94年后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后期CD。因为在94年出现了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那年开始,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正版CD都必须在光盘内圈上打上IFPI码,94年前的CD内圈上是没有IFPI码的。因此,鉴别一张CD是早期发行还是后期再版,其中一点就是看它的内圈上有无IFPI码。(陈百强《凝望》、《我的所有1》这两张专辑, 94年时DMI唱片公司再版过一次,碟面是按旧版样式制做,其内圈上有IFPI码)
二、多版本CD种类:
早期制造、发行的CD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同一张专辑有各种各样的版本。
从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香港唱片公司为旗下的当红巨星制作CD是从85年开始的,之前只有卡带和黑胶。早期CD版本主要分日本三洋版、日本SONY版、日本天龙版、日本东芝(TO)版、日本三菱版、西德版、法国版、美国版、澳洲版、韩国版、香港本地版几个版。其中制作、发行年份大致是:“三洋版”为86-87年间;“SONY版”为85-88年间(分为细圈英文字版、普通版、无星版);“天龙版”为86-91年间; “东芝版”为87-92年间;“三菱版”为88-90年间(分为内圈有MT版和无MT版);“西德版”为88-89年间(主要以银圈版为主); “韩国版”为88-94年间(其中分为韩国银圈版(早期韩国版)、普通胶圈版、T113版、PAN ASIA版);“法国版”为89-91年间(其碟面大多为红色,又叫做红色法国版);“澳洲版”为89-91年间;“美国版”为90-91年间; “香港本地版”在92-93年开始生产。
早期的不同版本中,究竟谁的音质最好?这里面有没有排名?一些收藏家的说法为:西德版排第一,三洋版、SONY版并列第二,天龙版第三,法国版第四,东芝版第五,韩国银圈版第六,三菱版第七,美国版第八,澳洲版第九,香港本地版排最后。我个人认为西德版和SONY版音质最好,其次是三洋版,第三是东芝版,法国版和天龙版并列第四。
在香港公认的陈百强早期CD中音质最好的三张碟为:《85精选》SONY细圈英文字头版;《深爱着你》SONY细圈英文字头版;《巨星之初》日本三洋版。
香港本地版虽然从总体上说达不到国外制作的水平,但是当中也有音质非常好的。如92年发行的15周年版系列:《突破精选》、《偏偏喜欢你》、《百强84》这三张,音质非常的透亮,听下来我觉得甚至超过了东芝版,可以媲美三洋版的水平,只可惜没有将《喝彩》、《有了你》、《倾诉》这三张早期专辑一并制作、发行。
三、谈一谈首版:
很多玩碟的朋友都对某张早期CD众多版本中哪个是第一版感兴趣 ,即俗称的首版。
对于不同的版本,可以根据制造、发行年份来认定是否是首版。例如《陈百强85精选》、《深爱着你》有SONY版、法国版、韩国T113版三种。可认定SONY版为首版,第二版为法国版,第三版为韩国T113版。有人要问,唱片公司为何要出这么多版本?据资深人士说,当年香港本地激光唱盘制作业还不发达,在本地没有条件大批量生产激光唱盘,因此就拿到日本、德国、法国等成熟国家生产。唱片公司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厂家,是根据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考虑的。就像WEA华纳,他们总部早期只委托SONY和西德做,而 EMI百代早期则委托三洋做,后来觉得东芝成本低些,质量也相当不错,就叫东芝做。
而同一个版本出现不同版号的情况,有的可以认定哪个是首版。如陈百强《梦里人》专辑早期CD,都是日本东芝版的,但内圈号不尽相同,有1M TO ;1A1 TO;1A2 TO;1A3 TO;1A4 TO;1A5 TO;2A1 TO这么多种。可以认定1M TO版为首版,原因是早期东芝版的碟,首版多为1M TO,随后才有1A1—1A5、2M—4M等等。
有的就很难去考究谁是首版了,如陈百强《一生何求》发行过硬版纸版和普通版,这两个版我所认识的人中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一版。毕竟是十几年前的产物。可能只有当年唱片公司的人或当年铁杆资深歌迷才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不论是不同版本还是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版本号,都说明这些唱片当年第一批面市后销量非常的好,卖到出现断货,于是唱片公司针对市场需求又去找不同的厂家或同一厂家分批再次生产和发行。
四、浅谈收藏:
现在很多玩碟家将收藏首版作为最高收藏目标。对于早期同一专辑不同版本的收藏价值,目前有种观点:认为首版价值最高,其次是二版,再者三版、四版。。。不少二手市场上的卖家也将自己的一些碟标注为首版,将价格标的很高。我个人认为,不能完全以首版来认定,关键是看发行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越稀少的才越珍贵。有的碟当年只发行了一个版,那么它的首版收藏价值自然高。如陈百强《当我想起你》,当年只发行过法国版,这个版就很珍贵。有的碟既是首版又非常少见,如陈百强《痴心眼内藏》日本东芝版、《梦里人》专辑的1M 版、《凝望》三洋版,这些版都是当年发行,发行量很少,市面上极为少见,又是首版,因此收藏价值极高。(《痴心眼内藏》这张CD当年拿去日本制完版后将母版损坏了,所以后期一直无法再版)
另外一方面,有的碟当年发行的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可能并不是首版,但发行量小,市面上少见,那么这些版本的收藏价值就比首版高。像《夺标金曲》,当年发行过西德银圈版、韩国银圈版、普通胶圈版三个版本,其中西德银圈版是首版。但这三个版本中韩国银圈版发行量少,市面上最为少见,它的收藏价值就比西德银圈版要高。
五、比较一下早期版本和近几年出版的后期版本:
总的来说,当年的这些早期版本CD,虽然收藏价值不尽相同,但都很珍贵值得去收藏。因为它们大多是拿到国外生产、印制的,而且是用的歌手当年的母带制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母带由于年限和存放的原因,很多已毁、损严重,唱片公司唯有利用CD或LP加上新技术重新制作母带,无论其科技多么发达也无法和当年录出的纯音相提并论。我所了解到的EMI2002再版《FIRST LOVE》,唱片公司竟借去一位歌迷的早期碟制版!多可笑!),所以早期版本其精美的印刷和完美的音质是后期的再版碟所不能达到的。新加坡一本音响HIFI评论杂志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若干年后再版的碟有早期版十分之一的价值,已死而无憾了。其中列了三个原因:
1、CD当道,没有了黑胶,卡带的销路也大大不如前(而且成本极高并不符合经济效益),唱片公司全幅投入CD生产,数量之多,已毫无疑问。
2、早期版CD在当年是特地送去国外印制的,以后唱片公司不可能再制作同样的版本。
3、后期再版的碟封面印刷之差,不要说和早期版相提并论,大概只达到与翻版不相上下的程度。原因是无论再版做的如何精美,总不及早期版(例子多不胜数),这是由于母带及照片一再翻录\拍之故,除非制版的菲林保存了下来,而且保存的极佳。如果你是一个欣赏一切美好事物者,你就会明我在说什么。”
---------------------
解码各类收藏CD的不同制作版本!
27年前的1982年8月17日,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在位于德国汉诺威周边的Langenhagen的飞利浦工厂里制造出世界首张CD。CD的发明在音乐产业引导了一场技术变革,其出众的音质以及耐损性,标志着从模拟模式到数码音乐科技转变的开始。
生产首张CD的飞利浦德国工厂隶属于当时飞利浦旗下的宝丽金唱片公司。工厂制作的第一张CD是演唱组合ABBA的专辑《The Visitors》。
1982年11月,共约150首曲目被制作成第一批CD,并推向市场,其中主要为古典乐。首批CD以及包括型号为Philips’CD100在内的CD播放器于11月在日本推出,并于1983年3月相继进入美国及欧洲市场。
日本也成为掌握CD生产技术较早的国家之一,那时港台流行音乐市场很繁荣,主要以黑胶和卡带发行.还没有生产CD的能力.一些唱片公司要发行CD,只能交到海外有制作能力的国家和地区来完成.
港台歌手发行的CD可划分为早期和后期。94年前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早期CD,94年后制作和发行的CD称为后期CD。因为在94年出现了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那年开始,唱片公司制作、发行的正版CD都必须在光盘内圈上打上IFPI码,94年前的CD内圈上是没有IFPI码的。因此,鉴别一张CD是早期发行还是后期再版,其中一点就是看它的内圈上有无IFPI码
早期制造、发行的CD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同一张专辑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从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香港唱片公司为旗下的当红巨星制作CD是从85年开始的,之前只有卡带和黑胶。早期CD版本主要分日本三洋版、日本SONY版、日本天龙版、日本东芝(TO)版、日本三菱版、西德版、法国版、美国版、澳洲版、韩国版、香港本地版几个版。
其中制作、发行年份大致是:“三洋版”为86-87年间;“SONY版”为85-88年间(分为细圈英文字版、普通版、无星版);“天龙版”为86-91年间; “东芝版”为87-92年间;“三菱版”为88-90年间(分为内圈有MT版和无MT版);“西德版”为88-89年间(主要以银圈版为主);“韩国版”为88-94年间(其中分为韩国银圈版(早期韩国版)、普通胶圈版、T113版、PAN ASIA版);“法国版”为89-91年间(其碟面大多为红色,又叫做红色法国版);“澳洲版”为89-91年间;“美国版”为90-91年间;“香港本地版”在92-93年开始生产。
早期的不同版本中,究竟谁的音质最好?这里面有没有排名?一些收藏家的说法为:西德版排第一,三洋版、SONY版并列第二,天龙版第三,法国版第四,东芝版第五,韩国银圈版第六,三菱版第七,美国版第八,澳洲版第九,香港本地版排最后。我个人认为西德版和SONY版音质最好,其次是三洋版,第三是东芝版,法国版和天龙版并列第四。
其他一些版本简介:
[银圈版]
银圈版以宝丽金公司出品的唱片为多。它和一般的唱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唱片内圈的不同。银圈版的内圈和它本身的正反面是同样的材质,而一般的唱片的内圈为塑料制成。它们多为唱片公司发行的第一版,发行量少过普通的版本,又叫作“银圈首版”。普通版本又叫“胶圈版”。在香港92年后再也没有“银圈版”出现,因为现在的唱片正面多为涂漆,做成银圈也看不出来。因为是早期的产物,所以“银圈版”的价格要高过普通版。如谭咏麟、黄凯芹、张学友等香港宝丽金公司的歌手都有出过银圈版。据悉,国外的古典唱片至今还经常发行银圈版,可能还是宝丽金的厂牌。
如: 张学友[情不禁]宝丽金
Beyond[旧日的足迹]宝丽金
叶倩文[珍重]华纳
[铁圈版]
为首版的一种,好像只在宝丽金唱片公司的唱片中才会发现,比银圈版更为罕见。如:徐小凤[新曲与精选]89年
[白版] (宣传用非卖品)
白版碟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待考。它是唱片公司专门发送给电台DJ及乐评人先听为快的宣传用唱片,也包括发送到各大唱片行试听,以便下订单。一般白版碟会早于大碟推出,派上各个媒体进行宣传,『白版』因光碟颜色及封套大多数是白色因而得名。白版碟有的会在唱片封面上写着“业务试听版”(见张学友[热]白版)。有的会印上宣传品、非卖品、Not For Sale等字眼。白版的发行数量可谓少之又少,而且和正式发行的唱片封套不同,又加上可能包含有特别版本的单曲,仅仅在白版中收录,所以也是收藏的热门。
如:
如:王力宏[唯一]
F4[My Friend]
郑秀文[眉飞色舞]
谢霆锋[只要为你活一天]
[EP] (普通EP、3寸EP、图形EP)
EP往往是一张唱片推出前,发行一个简单的版本来刺探市场。它也经常派发到电台,作用有点像白版,但它是在市场上流通的。EP以普通规格的为最常见,其次是小规格的3寸版本,它可以放在碟机托盘最中心的一槽。其次是图形版本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规则的图形状在CD机读取时,因要读取信号机器飞速运转、虽然可以正常播放,但很伤机。EP因为不像专辑或者精选可以录制近10首或者10首以上的歌曲,只能在五首以内,所以叫“细碟”,它的发行量比普通大碟(专辑)小,有的EP的价格甚至远远超过了大碟。
如:
如:普通EP:张学友[忘记他]
3寸EP:香港新力公司90年初推出的一系列歌手单曲CD(如:徐小凤有三张,林忆莲有三张)
图形EP:关淑怡[夜*谁]
[限量版]限量发售的版本。
王菲[女皇的新衣]
[日本见本品] (宣传用非卖品)
“见本品”及有非卖品的意思,它是指在日本发行的版本,作为宣传及试听用。通常这种版本的CD封底以及光碟内圈都印有或贴有“见本品、见本盘、Sample Loaned”等字样,使其与正式发行版CD区分开。特别是香港歌手在日本发行唱片的人不多,发行量少,值得收藏。
如: 王菲[Separate-Ways]
陈慧琳[Ask Single]
[韩国版]
韩国版又区分为韩国制造版本和韩国发行版本。宝丽金唱片公司一部分早期的唱片多在韩国制造。唱片的封套和唱片表面都会表明韩国制造。也有的唱片是专门发行到韩国,如刘德华[真我的风采]一碟,曾交由韩国分公司发行韩国版,配合韩国文字的歌词封套。
如:达明一派[你还爱我吗]
[法国版]
在法国制作。
如:刘德华首张唱片[只知道此刻爱你]法国版
曾航生[永远幸福]法国版
[澳洲版]
在澳洲制作,在香港新力公司旗下的歌手为多。
如:林忆莲[超级金装],双片金盘
徐小凤风雨同路等。
[欧洲版]
在欧洲制作。
如:周杰伦[双截棍]EP
[新马版]
仅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发行的版本。
如:Beyond[昔日今日明日]
徐小凤选曲(90年)
[美国版]
为美国制造。
郑秀文[不来的季节]白版单曲宣传EP
[西德版]
现在没有人称德国为西德东德了,这种版本也只是早期唱片工业的产物。
如:林珊珊[精装林珊珊]
林忆莲都市触觉三
日本制造版
日本版的CD有许多品牌,如:东芝版(CD碟面上有“TO”);三菱版(CD碟面上有“MT”);三洋版、索尼版、天龙版等。
如:陈慧娴[永远是你的陈慧娴](天龙版)
徐小凤镭射大碟粤语金曲第一辑、国语金曲第二辑、第三辑(东芝版)
林忆莲[精装忆莲](索尼版)
陈德彰此情可等[三菱版]
陈百强[巨星之初](三洋版)
鉴别方式: 日本三洋版CD内圈或表面印有“MANUFACTURED BY SANYO JAPAN ”字样,如亚洲歌手(包括:香港、台湾等地艺人)所发行的唱片出现此版本CD,为超级罕见品,收藏价值极高,市场价格不扉!
谈一谈首版
很多玩碟的朋友都对某张早期CD众多版本中哪个是第一版感兴趣 ,即俗称的首版。对于不同的版本,可以根据制造、发行年份来认定是否是首版。例如《陈百强85精选》、《深爱着你》有SONY版、法国版、韩国T113版三种。可认定SONY版为首版,第二版为法国版,第三版为韩国T113版。有人要问,唱片公司为何要出这么多版本?当年香港本地激光唱盘制作业还不发达,在本地没有条件大批量生产激光唱盘,因此就拿到日本、德国、法国等成熟国家生产。唱片公司之所以选择不同的厂家,是根据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考虑的。就像WEA华纳,他们总部早期只委托SONY和西德做,而 EMI百代早期则委托三洋做,后来觉得东芝成本低些,质量也相当不错,就叫东芝做。而同一个版本出现不同版号的情况,有的可以认定哪个是首版。如陈百强《梦里人》专辑早期CD,都是日本东芝版的,但内圈号不尽相同,有1M TO 、1A1 TO、1A2 TO、1A3 TO、1A4 TO、1A5 TO、2A1 TO这么多种。可以认定1M TO版为首版,原因是早期东芝版的碟,首版多为1M TO,随后才有1A1-1A5、2M-4M等等。
有的就很难去考究谁是首版了,可能只有当年唱片公司的人或当年铁杆资深歌迷才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不论是不同版本还是同一版本出现不同版本号,都说明这些唱片当年第一批面市后销量非常的好,卖到出现断货,于是唱片公司针对市场需求又去找不同的厂家或同一厂家分批再次生产和发行。
浅谈收藏
现在很多玩碟家将收藏首版作为最高收藏目标。对于早期同一专辑不同版本的收藏价值,目前有种观点:认为首版价值最高,其次是二版,再者三版、四版。。。不少二手市场上的卖家也将自己的一些碟标注为首版,将价格标的很高。我个人认为,不能完全以首版来认定,关键是看发行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越稀少的才越珍贵。有的碟当年只发行了一个版,那么它的首版收藏价值自然高。如陈百强《当我想起你》,当年只发行过法国版,这个版就很珍贵。有的碟既是首版又非常少见,如陈百强《痴心眼内藏》日本东芝版、《梦里人》专辑的1M 版、《凝望》三洋版,这些版都是当年发行,发行量很少,市面上极为少见,又是首版,因此收藏价值极高。(《痴心眼内藏》这张CD当年拿去日本制完版后将母版损坏了,所以后期一直无法再版)
另外一方面,有的碟当年发行的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可能并不是首版,但发行量小,市面上少见,那么这些版本的收藏价值就比首版高。像《夺标金曲》,当年发行过西德银圈版、韩国银圈版、普通胶圈版三个版本,其中西德银圈版是首版。但这三个版本中韩国银圈版发行量少,市面上最为少见,它的收藏价值就比西德银圈版要高。
比较一下早期版本和近几年出版的后期版本
总的来说,当年的这些早期版本CD,虽然收藏价值不尽相同,但都很珍贵值得去收藏。因为它们大多是拿到国外生产、印制的,而且是用的歌手当年的母带制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母带由于年限和存放的原因,很多已毁、损严重,唱片公司唯有利用CD或LP加上新技术重新制作母带,无论其科技多么发达也无法和当年录出的纯音相提并论。我所了解到的EMI2002再版《FIRST LOVE》,唱片公司竟借去一位歌迷的早期碟制版!多可笑!),所以早期版本其精美的印刷和完美的音质是后期的再版碟所不能达到的。新加坡一本音响HIFI评论杂志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若干年后再版的碟有早期版十分之一的价值,已死而无憾了。其中列了三个原因:
1、CD当道,没有了黑胶,卡带的销路也大大不如前(而且成本极高并不符合经济效益),唱片公司全幅投入CD生产,数量之多,已毫无疑问。
2、早期版CD在当年是特地送去国外印制的,以后唱片公司不可能再制作同样的版本。
3、后期再版的碟封面印刷之差,不要说和早期版相提并论,大概只达到与翻版不相上下的程度。原因是无论再版做的如何精美,总不及早期版(例子多不胜数),这是由于母带及照片一再翻录\拍之故,除非制版的菲林保存了下来,而且保存的极佳。如果你是一个欣赏一切美好事物者,你就会明我在说什么。
原版唱片制作精致,创意无限,可以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把玩的。对流行音乐的收藏,其实更是对自己青春年少的怀念。每张唱片或者是唱片里的歌曲,都对应着特定的青春岁月和那些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每当音乐响起,亦或是只是看着那些唱片的封面,所有的旋律都会自然而然的提前浮现在脑海,如铭刻在其上一样挥之不去,最终羽化成为不曾老去的音符……
收藏音乐的朋友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出于某种时髦而收藏,出手阔绰,一掷千金,却并不真正喜欢音乐,家中虽藏万卷,却始终懵懵懂懂,从未曾有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一种是因为喜欢而不小心开始收藏,靠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门心思钻在音乐里,家藏巨富,不但对唱片的版本了如指掌,又有独到的感悟。明朝文学家张岱说:“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
---------------
看待首版CD需要理性
最近上网,老是看到某些人张口闭口首版和什么银圈版本的CD,颇有些孔乙己会写四个茴字的遗风。只不过孔乙己是被人耻笑,而这些人受到是羡慕的眼光而已。
如果已经是绝版的音乐,比如某些CD的母带已经销毁丢失,那首版的CD是非常值得收藏的。比如The Who在发行《TOMMY》的首版LP的时候,把制做该LP的母板给销毁了。该版本的LP就被炒到了天价。这个无可厚非,绝版的东西。但是如果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东西,都是数码录音下的产物的音乐收集首版就没有必要了。本来母带就是数据化的东西。
而且CD作为音乐介质就有很多局限性。很多音乐家,都认为CD的录音效果效果太差,认为其效果连录音室里面的效果的一半都达不到。其中最激进的是Neil Young,非常反感唱片公司把他的作品以CD介质的方式发行。一直认为CD流行的80,90年代是音乐史上的黑暗年代。他创作的音乐,只有三分之一被唱片公司发行,其余的他一直都是演唱会中才能出现。他一直等待数码录音技术的进步,能够把他的音乐以更好的形式呈现给乐迷。
当DVD-Audio和SACD成为主流后,CD肯定就会被淘汰。现在越来越多经典专辑,以SACD和DVD-Audio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如果还鼓吹CD首版好的话,就有点不可思忆了。
而且CD保存的时间有限,本人90年代初购买的一些CD,已经开始出现CD边缘开始氧化的现象。虽然音质听不出什么区别,但感觉还是有些不好。特别是80年代CD刚出现的时候,再版的一些6,70年代的经典专辑的CD,其实非常粗糙。就拿我以前买的CBS 版本的Pink Floyd来说,封皮就一张纸,CD碟就是白板加字。对比EMI年25周年纪念版的CD,明显后者制做精良的多,而且有更多的彩业。音质这东西,其实和市场上Hifi设备和唱片公司所拥有的技术很有关系,早期Hifi设备动态和解析比较差,所以就会发现早期的CD动态和解析度要差一些,声音显的软,模拟味道比较浓一些。而且唱片公司还不拥有通过数字化方法修复母带缺陷的技术。所以唱片公司都很谦虚的标出“CD会暴露母带的缺陷,这个不是质量问题”。但是现在Hifi设备在强调解析度和动态后,就会发现很多CD在制做的时候就会去迎合这样的市场,在解析和动态上做文章。也许这就是对比多个CD版本的时候,可以发现的乐趣。进入21世纪后,发烧友们开始厌倦“数码声”,LP开始回归。唱片公司这是开始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母带进行处理,让CD尽量的有些“模拟味”。可见消费者才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唱片公司也是根据市场形势在不断调整CD的口味。所以不同时代的CD首版,首当时的市场环境影响。
就像CD出现后,概念专辑就少了很多。为什么?以前LP和磁带时代,是选曲是比较麻烦的,歌迷一般都是把专辑从头听到尾。所以乐手们就可以,尽量让专辑突出一个主题,让歌迷完整的听完后,发现一些特别东西。而进入CD时代后,选曲子就非常方便了,歌迷经常可以选听自己喜欢的歌。这样就要求乐手们在一张专辑中必须要出现一两首热门歌曲才能有吸引力。所以就体现在唱片公司都要求旗下的歌手,一定要有主打歌曲一样。
所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产物。如果割裂这两者的联系,而猛吹上一个时代的产品,明显会对新的烧友产生误导。
前段时间还收了些DVD-Audio和SACD,用于替换早期的一些CD。比如SACD版本的Dire Straits《Brother In Arms》还加入了5.1声道,感觉音场比CD大的多,有更好的临场感。该版本比较有意思的是,使用了最新的数字处理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补充了环绕声道,当时音频处理工作站用的是AMD的CPU,AMD还为此大做广告。就像现在欧美大片的CG技术一样,唱片公司已经开始有足够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手段提高新音乐介质的质量,而不再受制于母带了。这就好比以前有些经典电影只有黑白版本,但是数字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电影公司还制作了一些在原有黑白版本上再着色的彩色版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所以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在新的技术面前。我们是否还需要抱着原来的CD版本,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出高价购买所谓的首版呢?
对于首版CD,还是需要烧友们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版本。发烧,享受音乐才是最重要的。
--------------
关于发烧碟
发烧碟是指词曲,演唱,编曲,录音都达到一流境界的唱片制品,最早指LP,现在一般指CD,发烧唱片不是出版商在封面印上“发烧录音”就是发烧碟了,它必须是在乐迷和音响发烧友当中引起共鸣的,大家觉得录音,音乐都还不错的就可以叫“发烧碟”,而要求更高的“发烧天碟”就是这精品中的精品了。。。。
至于采用什么录音技术那不一定,象1976年采用双声道模拟录音的《黑教堂》至今能让多少发烧友为它陶醉,闭上眼睛就能分辨出舞台上合唱者的位置!邓丽君的《淡淡幽情》同样也是八十年代的模拟录音,但至今各国再版的版本达到几十个,比起很多号称24比特96千赫兹数字录音更平衡,声音更有血有肉!
国内这两年推出的口水歌翻唱无一不在封面或别的显眼地方或在杂志音响做广告打上“发烧碟”字样,除了雨果,雨林,柏菲,ABC(原创的)等少数公司做得好以外,都是骗钱的,不仅歌唱得差,录音更是歪解了“24比特96千赫兹数字录音”的高清晰理念,夸张得根本听不下去!而欧美,日本,港台早期的录音尽管在录音设备不完美,但声音却很平衡!
1、什么是EP?
EP:Extended Play,慢速唱片。EP是CD的一种,播放设备亦与普通CD一样,没什么特殊要求。EP与CD又略有区别,每张EP所含曲目量较CD少,一般有1-3首歌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5首歌,价位比一般CD低。
2、什么是AVCD?
AVCD的标志是排在第一首的是电脑文件,不能播放。AVCD是VCD的一种。
AVCD,简单地说就是既有声音(Audio),又有图像(Video)的碟。AVCD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光盘,它以数字音乐为主,添加了VCD的内容,而图像部分常常是与音乐主题有关的MTV。
3、什么是HDCD?
HDCD即High Definition Compatible Digital(高解析度兼容数码)的缩写,1993年由美国REFENENC RECORDS公司推出。它采用一种新的录音技术,在将母带上的模拟音频信号送入HDCD编码器的时候,以超过传统CD制式44.1KHz,16BIT的高解析力编成数码信号,此时产生的信号将多于普通CD所能容纳的信号。
4、什么是DTS?
DTS的全称(Digital Theater Systems)意为“数码影院系统”“DIGITAL SURROUND”意为“数码环绕立体声”。
5、什么是LC?
LC是发烧CD的一种,制作成本比较高,音质效果比较好.
6、什么是XRCD?
顶级发烧唱片的典范,目前细分为XRCD、XRCD2、XRCD24等小类。
XRCD全称“EXTENDED RESOLUTION COMPACT DISC”意为超解析力CD。1997年日本JVC公司推出,XRCD技术的发明开创了录音硬件、理论的新境界,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独创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CD的制作精度及高保真度。
XRCD可以说是完美的16位,不需要专门的硬件解码设备,任何一部CD机都可使用。XRCD很明显在透明度、高频的圆滑延伸、立体感与珠圆一滑的质感等方面,有非凡的表现力与震憾力,自然是顶级享受,在发烧音响中的效果更是无与伦比。由于制作成本高昂,目前只有少数的知名艺术家的知名作品被制成XRCD,因而XRCD的品种不算多。是音乐发烧友的最爱。
7、什么是SACD?
发烧唱片的一种。发烧试音碟、发烧示范碟经常采用的形式。SACD全称叫Super Audio CD,是超级音频光盘系统,它是由索尼和飞利浦公司合作开发。SACD采用DSD数字录音技术,它的频率范围和动态范围均优于CD。即使使用普通CD机,音乐的效果在音场、清澈度、乐器和人声的细致层面也得到全面提升。同XRCD一样,由于制作成本不低,有资格制作成SACD的艺术家的作品不多,品种上稍比XRCD丰富。
SACD播放时有的需使用SACD专用的播放设备,目前大部分的SACD可在普通CD机与SACD上同时使用。通常这种CD上会贴有标识,长方形灰色的标识就是适合所有CD播放设备的,音乐吧上SACD的说明一般都有此项文字说明。
8、什么是DSD?
发烧CD的一种,价位上跟普通CD差不多。目前DSD录音技术传至中国,国内原版有一些质素高的低成本DSD作品。例如柏菲唱片及广州某些唱片公司出的的部分作品。
DSD CD 系列采用了DSD制式及SBM-DIRECT去将DSD处理过的信息还原至16BIT,DSD CD无信纸在声音的自然度,语气的细极度,乐器的质感度与及音场背景之宽深度都有大大的改善,务求令广大乐迷可以享受更靓声的音乐。DSD CD可在所有CD机上播放。
9、什么是24K金碟?
24K金碟是在制造CD的物料上电镀一层24K金膜,由于金属特性使然,分子分布非常平均,电镀层平滑如镜,使镭射光束得以百分之百完全反射,音效亦特佳,是为现今科技下音效最标致的CD物料.
10、什么是24BIT?
24Bit 指每一秒声音的点数为24点,对于音质上能更细腻,特别是在于最大声、最小声的处理上,能将音乐细节描述得更为清楚,而这种超高解析度的处理,将让音乐的色彩更鲜明、层次分明。“24K金碟,24BIT”经常同时使用在CD制作当中.
11、什么是AAD?
模拟录音、模拟混音、数字制碟
12、什么是DDD?
数字录音、数字混音、数字制碟
13、Hi-Fi是什么意思?
Hi-Fi :High fidelity的缩写,高保真的意思,一般用来表达硬件音响设备的优质功能,Hi-Fi唱片指的是录音质素优良的唱片。
14、LD是什么?
LD :LASER DISC 激光影碟
15、LP是什么?
LP :密纹慢放唱片,现在一般指老的黑胶唱片。
16、DOLBY是什么意思?
DOLBY Digital:杜比数码,DOLBY是音效的技术标准之一,产生于美国DOLBY杜比实验室,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电影立体声喇叭,经过多声道、降噪、数码解析等技术处理,使得音效产生立体逼真的现场感。此技术后被广泛应用在影音业当中,并形成标准制式。如:Dolby AC-3/DTS 等等。直到现在DOLBY实验室依然在不停的研究此技术,版本不断提升和更新。
采用DOLBY制式制作的硬、软件产品(如DVD)一般都会在包装醒目的位置上标有DOLBY字样和图标,代表着影音产品的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