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2-6-28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6-28 22:13 编辑

                                   我的实话实说
                                                     ———答音响发烧友之所问
                                                                          杨维中
       一、你似乎很少发表线材方面的观点,能否谈一点这方面的感受?
       音响发烧中,很多走火入魔即兴而发的感受其实并不能成为放之四海为皆准的准则,不过很多发烧友都很匡信自己的第六感。去年在北京和一位当地烧友吃饭,二两酒下肚后他神情庄重地对我说他听音响进入一种状态时,的确能感觉到地球南北两极磁力线的阵阵袭来…。
       后来见到于建兵(羽商老总)提及此事时,他笑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哎哟,我的老杨,你信那玩艺干吗?他是一位侃爷…!”的确,如果我们能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音响世界的话,便会发现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其实几近荒唐。
       很少去写线材方面的文章,是因为我觉得线材本身的离散性很强,不同的器材单元、不同的使用技巧、不同的听音环境、不同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效果和定论。淳和温暖?也许是匮乏清丽的反义词;娴静飘逸?显然与凝重无缘;中正平和?没准平淡出奇……
       人们对声音的描述和届定非常模糊,有时既使出自一人之口也常会前言不搭后语而难以自圆其说。例如某邮购商对EL2244CN和EL2245CN两枚运放给出的声音评价便颇耐人寻味(注:二者仅相差2元人民币):
       1、EL2244CN------再复杂的音符在这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条不紊、丝毫不乱,其音色不冷不暖,十分纯正。
       2、EL2245CN------与EL2244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的音色更加纯朴、柔顺,高频也要更清脆些”。
       这里,相对于后者的“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更加纯朴、柔顺…”,显然会令前者的一般性纯朴与一般性柔顺的“十分纯正”大打折扣,同时亦极易让人萌发既生瑜、何生亮之感。
       我其实一直幻想CD机与功放;功放与音箱之间的链接,最好是能够省去线材过渡这一环节的。这种美好的愿望和发烧友企盼整流滤波后的直流电源纯净平直不含有任何正弦波交流成份一样。但事实上它们又都是不可能的,因为音响系统中必须要有线材来衔接,而再好的线材也不可能阻抗值绝对为0(衡量线材优劣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同理,整流后的直流电源既使并联再大容量的电容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交流成份,以至于用示波器放大来看它始终是一根含有交变成份的波浪式曲线。
       如果真要为发烧友玩线材讨一个说法,我只能以“有限的改善,无限的夸张”来定义。我的意思是说对线材不要寄于太高的期望值,它并不能对一套音响系统产生革命性的作用,因为线材通常是整个音响系统中最容易被忽略,声音个性最不明显,价位又最天壤之别的一个环节。
       由此我们不必迷信线材万能之说,把玩线材时请认真酌作“改变”与“改善”的定义,仔细品味多了高音细节时是否又暗淡了低频的弹跳力,悉心留意声音的“淳和”与“肥厚”,“幼细”与“干涩”有何区别,抑制住换线后的心理暗示,最好在盲听下比较以免先入为主,并且一切全由别人来幕后操作。一根靓线固然可令表现正常的系统绵上添花,但是先天失调的音响纵然使用天价的“神线”亦将回天乏术,按我的口头禅来说就是“盐碱地再怎么施肥也长不出好庄稼”!
       我时常感叹,就音箱分频器里那十来二十米长直径不过1mm的电感线圈漆包线而言,动辄一掷千金地玩三四米的喇叭线实在是有虎头蛇尾和隔鞋搔痒之感。何时能来一回动真格的彻底革命,将那分频器轱轳里的线全都换上拇指粗的纯银、纯金、太空线什么的,那才真叫作“浪子回头金不换”,我保管它的声音能脱胎换骨连升99级台阶!

       二,你如何看待国产Hi–Fi企业的发展前景?
       相对于中国的彩电行业规模而言,国产音响太弱小以致于还不能成其为一个行业,Hi–Fi音响则更是有如襁褓婴儿微不足道,从而不足以引起国家来制定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也许正因如此,中国的音响市场一直十分混乱,党同伐异风气甚浓,按圈内朋友山聊海侃的说法就是“外有洋人入侵,内有军阀混战”,处在这一夹缝生存环境下的Hi–Fi企业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国产Hi–Fi发展十年来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存在不足亦显而易见,倘若笔者的隔墙放箭误伤了朋友,请务必原谅我的直言不讳,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Hi–Fi企业通过这些年的奋斗,其**积累虽达到几百万或几千万,但是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老化现象亦日渐突出。那种根深蒂固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家族式企业传统观念,将会成为Hi–Fi厂家进一步发展而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二、同进口品牌相比,我们仍然没有品牌的价值感,设计师欠缺文化底蕴而匠气太重,必备的音乐修养不够从而难以有更大作为。所设计产品土炮痕迹依旧太重而匮乏浑然天成的艺术灵气,汪洋恣肆有余而隽逸清丽不足。和进口Hi–Fi品牌陡手角逐中,尚不具有正面交锋的实力,性价比优势难以体现明显。
       三、没有长久的企业发展眼光,必备的硬件设施基本条件尚不完善。电路设计与音色调校过份倚仗个人主观性而缺乏高素质测试仪器的理论数据有力支持。主观听音比较时,对声音的把握准确度不够,以及缺少标准的听音环境和高档次参考级监听器材作鉴别。闭门造车、思路狭窄、孤芳自赏的主观因素成份依然太多。
       国产Hi–Fi将会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从而正可谓“革命尚为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许对于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一代发烧友们来说,巳经没有时间能够熬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天了……

       三、本人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发烧初哥,拥有一套不算差的Hi–Fi器材,很想在音乐欣赏方面能系统入门,包括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不知你有何诀窍?      
       很抱歉,我实在想不出什么高招能够让你走捷径。就个人的感受而言,我喜欢音乐虽有受家庭和社会环境潜意识影响的成份,但根本上还是自身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我一直认为人对音乐的神往几乎是一种本能,是一种情感的需要和自然流露,因而也是可以无师自通的。
       至于学习音乐应从哪一个层面去有系统的切入,则因人而异而似乎没有什么太严格或一成不变的规章可循。非要像家长拽着小孩去艺校那样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吗?未必,有人弹钢琴拿下了9级,但他不一定就真的喜爱音乐,他也许只是在为父母完成一道几乎永远做不完的作业而已。
       那么普通人学习音乐是不是非要正襟危坐地一天上它8堂课呢?也未必,我觉得一个人只要喜欢音乐,他接受的方式一定是随机多变的,有蜻蜓点水吮吸式的,也有狂热般锲而不舍的,更有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刻意所为的……。不必太教条,也用不着太刻板,学习音乐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悠着点或有张力些,没准会更能持久,就像爱一个女人却反而要和她保持一段距离一样,过份的感情透支反而欲速则不达或过早的凋谢。
       这里,我为你推荐一篇短文片断,作者讲述了他在英国听音乐会的小感受,文中所述真实可信,但我们领会时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层面,至于你能悟出多深的道道来,那就看各人了。

                                 《在英国听音乐会》
       …… 印象最深的是在教堂里听的那次,虽然只是个不知名的指挥,但那天下午的音乐却让我永志难忘。记得第一个音符才发出,我的头皮就发麻了。怎么可能有这么美妙的声音!
       忽然受到这样的刺激,脑子里竟然呆掉,一点都无法思考音乐的内容。大概过了半小时吧,也许更久,我终于开始能够享受音乐的韵律。大概又过了一个小时,我才有余力去注意指挥是如何带领他的乐团的。视线放在他身上几分钟后,我就像着了魔,情绪不自觉地跟着他上上下下:当他两手抓住指挥棒,挥出伯恩斯坦式的祈祷,我就会激动得眼眶湿润;当他打出太极拳似的凝重时,我几乎连呼吸都不敢用力,生怕会干扰到那细细的弱音……那股力量真是神奇,叫你哭你就得哭,叫你笑你也控制不住上扬的嘴角。
       进到英国的音乐厅,你就会知道,“音乐会”仅仅也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没什么很特别的,就像我们去看电影一般,不像我们搞得那般隆重吓人,好像音乐厅是什么高贵得不得了的地方。那次去听祖宾•梅塔的那场音乐会,还有英国人穿着裤衩进去的呢。
       这样比起来,我们在国内听音乐会真是可怜透了。花上大把的钞票,买个烂位子,在音响效果很差的音乐厅,欣赏水准通常不甚高的表演,其实这样也就罢了,更令人遗憾的是,隔天往往还有某个专家跳出来说三道四:观众素质低、迟到进场、睡觉、乱鼓掌、衣衫不整云云……让我们老是以自已为耻。
       其实,英国的观众也好不到哪去,七成以上的观众不到开演前三分钟不进场,序曲开始的时候总能看见前后左右频频坐下的人影;他们在乐章之间一样有可能爆出掌声,有时侯指挥还得很无奈地回过身来点头致意;偶尔在演奏中手机也会响起,至于睡觉睡到打鼾那是每场音乐会都有的事。回过头来看中国,我们的观众巳经算是世界水准了!根本不必太看轻
自己。

2

主题

0

好友

37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master

Rank: 4

UID
169636
帖子
811
精华
0
经验
379 点
金钱
579 ¥
注册时间
2010-1-30
发表于 2012-6-28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谢谢杨老分享

2

主题

0

好友

379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master

Rank: 4

UID
169636
帖子
811
精华
0
经验
379 点
金钱
579 ¥
注册时间
2010-1-30
发表于 2012-6-2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谢谢杨老分享

63

主题

3

好友

6229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37083
帖子
10196
精华
0
经验
6229 点
金钱
6137 ¥
注册时间
2008-3-11

社区贡献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2-6-28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民头出身 于 2012-6-28 23:21 编辑

二、同进口品牌相比,我们仍然没有品牌的价值感,设计师欠缺文化底蕴而匠气太重,必备的音乐修养不够从而难以有更大作为。所设计产品土炮痕迹依旧太重而匮乏浑然天成的艺术灵气,汪洋恣肆有余而隽逸清丽不足。和进口Hi–Fi品牌陡手角逐中,尚不具有正面交锋的实力,性价比优势难以体现明显。
       三、没有长久的企业发展眼光,必备的硬件设施基本条件尚不完善。电路设计与音色调校过份倚仗个人主观性而缺乏高素质测试仪器的理论数据有力支持。主观听音比较时,对声音的把握准确度不够,以及缺少标准的听音环境和高档次参考级监听器材作鉴别。闭门造车、思路狭窄、孤芳自赏的主观因素成份依然太多。


说出心中所想,只是大环境如此也只好将自己当成是疯子。不光厂家,很大一部分拿个烙铁以为能造大炮的给音响玩的都该好好深思这个问题,这当中也包括我自己。
有时也很好奇某些帖子说机器做得怎么怎么好听,这样的技术在哪里能学到
头像被屏蔽

125

主题

1

好友

7975

积分

禁止发言 当前离线

UID
40023
帖子
11043
精华
1
经验
7975 点
金钱
7864 ¥
注册时间
2008-4-11
发表于 2012-6-29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主题

0

好友

953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威卓

Rank: 5Rank: 5

UID
483573
帖子
1006
精华
0
经验
953 点
金钱
969 ¥
注册时间
2012-3-24
发表于 2012-6-3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靓线是必须的!

513

主题

14

好友

4171

积分

贵宾 当前离线

Rank: 3Rank: 3

UID
22086
帖子
44353
精华
0
经验
4171 点
金钱
3691 ¥
注册时间
2007-4-28

社区贡献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2-7-3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东西基本都可以以指标来定好坏,但是线材并不是一般可以测试出来,但往往接到一套系统中,特别是一套灵敏的系统中就明显起来。  国内品牌没办法做起来其实是跟国内其他大部分产业一样,因为一个品牌不是一日一年就能做出来的,国内企业都是急功近利,也不知道那个产业朝阳,反正有钱赚就先赚了再说,那个产业好做就转那个,最直接是来料加工。风险最低,所以现在好多日本品牌健伍/马兰士/天朗等中低端产品都是在国内制造卖给刚刚起步的中国人

133

主题

1

好友

2232

积分

罗宾汉 当前离线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59072
帖子
3220
精华
0
经验
2232 点
金钱
1909 ¥
注册时间
2010-11-9
发表于 2012-7-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盐碱地再怎么施肥也长不出好庄稼”!
感谢杨老师!

17

主题

0

好友

208

积分
     

业余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4

UID
18986
帖子
1007
精华
0
经验
208 点
金钱
129 ¥
注册时间
2007-2-16
发表于 2012-7-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线材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脱胎换骨。

28

主题

0

好友

752

积分
     

职业侠客 当前离线

Rank: 5Rank: 5

UID
20361
帖子
3895
精华
0
经验
752 点
金钱
669 ¥
注册时间
2007-3-17
发表于 2012-7-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学习下。只要放下成见,国产还是有好东西的。很多人一听到你用的是国产的音响。拒就会刁一声。听到系进口的。就算入门产品都话正啊。我真的想对拒讲声。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