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发表于 2012-2-29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2-29 09:06 编辑

                            不疾秋风声自远
                                                                    -------行业资深人士简勤乡谈国产影音的现况与发展前景

                                                                                                                              杨维中
       作为音响行业颇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简勤乡先生不光有着丰富的阅历和从业经验,而且一向以直言不讳敢说真话而著称。前不久,笔者在深圳见到了他,因此也就有了下面一段率直、坦诚的谈话┅┅

       (注∶自此次在深圳与简总分手后不久,他便离开了银耀公司,其间虽有过两次电话沟通,但后不知去向,曾听他说过准备离开影音行业应聘去了一家服务公司任经理云云,可惜了,绝对是一个人材,所附唱片为简先生赠送的绝版名碟<<夜来香>>(黎绵光),并签名留念)
IMGP3331.JPG

1920

主题

0

好友

1万

积分
     

青铜剑侠 当前离线

Rank: 8Rank: 8

UID
468998
帖子
11935
精华
3
经验
12741 点
金钱
9960 ¥
注册时间
2012-2-2

元老级 论坛贵宾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维中 于 2012-2-29 09:22 编辑

      杨∶见到你很不容易,主要是想听听你对当前国产影音行业发展状况的看法。
      简∶形势不容乐观,国产音响企业目前唯一剩下的优势就是市场的网络资源了,因为进口品牌想短期内在中国建立起强大的销售网络还不是太容易,所以国内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就看大家怎么去把握自己了。
   
      杨∶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国产音响企业实际上还是可以避开进口品牌的锋芒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简∶是的,但你要善于扬长避短才行。我想你从中国的彩电行业一定也看到了这一点,现在的价格战已经是杀得刀刀见血了,所以一旦发展到市场没有利润而出现负值的时候,有些品牌就会放弃这个市场而转去做国外市场。而且彩电和音响还不能相提并论,国产彩电起码能将品质做到比较好了,但音响则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一步。
      进口音响品牌如果一定要进入中国市场,它就完全可以拿一两款产品以不赚钱的方式来和你竟争。它们只须高端产品赚钱而低端产品维持成本就足够了,既使某一型号产品50%在中国不蠃利,剩下的50%在其它国家地区也还是赢利的,毕竟它们有庞大的国际市场作支撑。所以仅凭这一点,它就可以完全压住你国产品牌,当然这也要看它具备了网络条件没有,一旦具备了也就一定能够做得到,从而就像眼下的汽车市场一样。
      要知道,老外要真做十万元以下的轿车,一定会比你国产品牌做得更好,而且还要更便宜。对于他们来说,顶多就是十万元的车不赚钱,但三十万元的车、五十万元的车却可以大把地赚钱。因为它们走得是国际化市场,而我们不可能在国际上去抢它的市场,所以国产音响企业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这个问题。
      产品开发上,国外品牌的材料采购成本要比我们低15%,尽管它的运作成本和人员成本要比我们高,但由于它们采用的是集团控制方式,因此其成本并不会体现到某一个型号产品的具体开发上。而且国外公司都不是大锅饭式的,其营销部门和生产研发部门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像飞利浦、东芝、索尼等一些大公司,它们都是要等产品投放市场两年之后,才知道当初的开发方案到底是亏本还是赢利。
      换句话说,就是一旦进口品牌决定要打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可以不顾及一切后果的,由于有庞大的集团在背后作支撑,所以它们根本就不必一笔笔来算细账。而且它们可以随时调整市场的策略,也许它还在作调整的时候,我们的一些国产企业就已经受伤了。我们的软肋是,无论企业产品的开发还是运作成本的费用,都要小心翼翼的精打细算并最终和市场的销售额直接挂钩。
   
      杨∶你认为国产音响企业怎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子?
      简∶我刚才已经说了,应该还是首先要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以及努力搞好售后服务和充分发挥市场网络资源优势。说句实话,我原来所在的银耀公司在国内也算得上是具有比较强的技术开发实力了,但做出来的产品多多少少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做得越复杂,技术含量越高,那你出问题的相对几率也就会越高。而产品做得越简单,越没有技术含量,出问题的几率也就会越小。
      国外品牌如索尼、天龙等公司,它们在技术上已经很成熟了,但人家在品质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仍然在进一步的完善、加强。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一定要认真下功夫,一定要让消费者在买到国产音响后没有后顾之忧,就像买国产彩电一样,可以随时有问题随时处理。客观而言,国产音响企业目前生产AV产品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彩电毕竟只是几片集成电路和几块线路板,技术方案也相对已经很成熟,而且由于它的量很大,一个型号动辄几万、几十万的集团化上线生产,所以品质管理容易定型统一,既使一些设计存在某些缺陷,也能得到很快的纠正。
      而做AV产品却不一样了,仅元器件材料和材料供应商就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说国产AV放大器在器件的品质稳定和一致性上难以有保障,而且这一矛盾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只能以优良的售后服务来弥补这一缺陷。日本的一些企业为什么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你看看它的雅马哈低端AV放大器,也许用发烧友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很一般般的东西,但它就是能卖得好,为什么?一是品牌知名度高,二是它抓住了最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机器绝对可靠性高而没有半点故障,所以一些商家反映卖了这么多年的雅马哈放大器,真的,绝少有听说坏过的,基本上都做到0故障了,这就意味着它们的品质管理非常严格到位,而这是很不容易的。
      日本松下、三洋几家公司我1987年都去参观过,全部都是自动化机械手生产线的插件和检测,它们的元件标准化在插件前就已经自动完成。所以和我们国产音响企业完全不是一回事,加工手段和品质已经拉开了几个档次。雅马哈的几款低端产品里面很空,它就是专门卖给中国普通老百姓用来赚钱的。当然,它也有很好的机器,像A1、X1旗舰等等。
      它的X1我们拆开剖析过,那里面每一个声道都装了一片PMD–1704的芯片。很牛啊,我们的国产CD唱机里用了这个解码芯片,一台至少要卖到4000元价位,它一个声道装一片,6个声道放大器就是6片,市场零售价卖到了一万多。其实雅马哈的高端产品性价比也是不错的,它的低端产品研发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无论你的指标性能怎么好,性价比怎么高,但可靠性一定要放在第一位。它们的平价AV放大器输出功率也不大,按我们的标准去测每个单声道顶多也就40W。你国产放大器体积再重、功率再大,用料再猛,但你那玩艺动不动老爱出毛病,那就一切都不好。
      国产AV放大器似乎很有性价比优势,但目前的销售通道正在遏制你的性价比。像苏宁、国美这样的大卖场,它的扣点就拿走了你25到28个点,再加上费用就相当于拿走了40个点。而天龙、雅马哈这样的品牌,由于它的销售通道实行的是代理制,所以反而更能凸现优势。例如一台雅马哈的低端AV放大器,它的拿货价才1300元,由于经销商主要是靠音箱赚钱,所以它不到1400元都可以卖。一台机器才赚50块钱,甚至倒贴的都有,但既使这样经销商也不愿卖一台能赚四五百块钱的国产机器。因为前者可以利用品牌的知名度来带音箱一起走,作为一种捆绑销售的模式,他真正的利润在音箱里。
   
      杨∶你觉得国产音响企业怎样才能健康发展呢?
      简∶从职业经理的角度来看,国产音响要想健康发展,一定首先要在产品的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整个服务包括了售前服务、售中服务和售后服务三个环节,而售后服务只占整个服务链的三分之一。企业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好,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健康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来最切身的一个体会。
      售前服务是指企业在开发产品之前,一定要进行市场调研,你要摸准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也就是说你必须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而不是说你生产什么产品来提供消费者。我不否认有些好的产品需要去推广,去需要引导消费者来认识,但一味去推广和产品本身不搭边的东西,那实际上是在误导消费者。
      此外,企业第一把手的自身素质也很重要,作为一个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你一定要知道当今世界在发生什么变化,市场在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别人的企业在发生什么变化。你既然想在这一行业里有所作为,你就要敢于面对现实和行业内的高手去较量,你不能说××品牌我根本不屑一顾,错了!人家能做老大哪怕是一时做老大也就必然有它的道理。你必须去和他们交手,你只有交手之后才会知道他们的弱点在哪里。
   
      杨∶当前的音响市场一直处于低迷,企业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你个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简∶记得几年前我就跟你就谈过这个话题,应该说我是亲眼看到中国音响的企业和市场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而且可以说有些企业是自己做垮了自己。时至今日,我认为行业内的每一个人其中也包括了媒体,都要好好反思一下。因为市场的导向,企业的炒作,和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脱不了干系的,有人认为媒体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出于无奈。其实不然,它们只不过是为了在同一时间内赚取更多的钱而已。我当然很清楚,一本媒体杂志只要一个月能维持3000本的发行量,它的生存就基本没有问题。
      一些媒体的某种引导对于国产音响的发展没有起到正面作用,所以作为有良知的媒体要扪心自问∶当音响市场趋于低迷的时候,当一些音响企业在艰难维持自己生存的时候,你的责任是什么?你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你应该如何引导和培育中国的消费者及健康的音响消费市场?
      其实经验也好,教训也罢,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大家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思维方式要有前瞻性,也许当一个品牌、一个市场做得有如日中天的时候,它其实就已经有可能隐藏着一种危机在那里了。现在回头再来看,如果当初我们能够更早意识到这一点的话,一些企业的现存状况也许会更好一些。也就是说,国产音响发展的路子其实有好多条,大家不一定非要都在一棵树上吊死,看问题的方式不要太迂腐。今天的状况虽然不乏偶然中的必然,但是如果当年我们的企业和媒体都能够更冷静一些的话,我想一些矛盾和后果其实很多是可以避免和少走弯路的。
      另外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现在的音响企业都还没有在体制上真正解决好,大都还是一把手老总在那儿唱独角戏。因此企业的摊子越大,老总的负担也就会越重,从而也就越容易出现重大决策上的失误,其结果必然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所以这是音响企业一定要引起警惕的。
      AV音响企业在外人看来,常常应该是很风光而赚了很多钱,但实际上做工厂企业不到最后清盘的时候,到底盈利还是亏本根本不明朗。一些企业也许还没有走到最后就已经濒临倒闭了,而它的费用已全部压在了设备和材料上,你能看到的不过是一大堆库存产品,这些东西兑不了现金如果抵债还要被折价。因此要做好品牌就不能让工厂企业成为一个负担,而做纯加工的企业最好自己不做品牌,所以有人说“宁愿拥有一个品牌,也不要拥有十个工厂” ,这不是没有道理。
      像现在国内最大的电脑附件加工厂“富士康”,它就从来不推出自己的电脑品牌,而且大部分的台资企业都没有做自己的品牌,而都在做加工型企业,他们叫“代工企业”,这是台湾几十年来形成的惯例。因为你一旦自己做品牌就必然和别人形成市场上的价格竞争,那谁还到你这里来加工?所以现在到“富士康”OEM加工机箱和五金配件的电脑大品牌却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像这样的企业,它的品牌就是它的加工能力,而它的加工品质也就是它的品牌,人家是冲着它的口碑而来的。
      你再看台湾的一些音响加工企业,它做喇叭附件就绝不会去做音箱,因为它一旦也做音箱的话,那就没有人会去愿意买它的喇叭单元了。所以作为实力有限的小规模音响企业,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东西,不要去搞“大而全”。
   
      杨∶你怎么看国产Hi–Fi音响的出口?前景可观吗?
      简∶这要看你的产品是否具有优势,这个优势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比人家老外的东西便宜,你的品质如何?你的出口量能有多大?利润有多高?等等,否则很容易成为人家的加工厂,从而最终沦为替老外打工“有名无利”的境地。一些Hi–Fi企业产品的出口,总体的量不是很大,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启示,也就是说既使当今的全球音响消费市场,也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莺歌燕舞,它其实也在呈整体的下滑趋势。
      当然,由于Hi–Fi企业的规模很小,因此既使是在AV企业看来不屑一顾的少量出口订单,也要远比它在国内的销量大得多,从而也能带来一定的利润,毕竟因为它人少好养嘛,所以仍然可以活得比较安逸,但是这种安逸并不长远而有一点朝不保夕的悬念,况且也并不是所有的国产Hi–Fi企业都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的。
     其实在国产AV企业与Hi–Fi企业之间,前者的生存环境更为艰难而扑朔迷离。因为它的运作资金成本太大,竞争又空前激烈,因此承担的风险也更大。相比之下,后者则很微妙,既很难做大却又永远垮不了。
IMGP3332.JPG
aaa.JPG
aaaaaa.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