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3

主题

1

好友

1万

积分
     

管理员 当前离线

Rank: 9Rank: 9Rank: 9

UID
3
帖子
11083
精华
11
经验
14135 点
金钱
3151 ¥
注册时间
2004-3-16
发表于 2004-3-2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是一篇由日本人是枝重治写的评述文章。按我估计,日文原版文章很可能刊登在日本杂志《无线电技术》或《无线与实验》(即MJ杂志)。

我手上的是,印在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十多年前推出的《音响与电视》丛书之《音响与电视技术荟萃》1988年7月第一版的上册里。该《荟萃》一书分上下册成套售卖,时价8.65元,当时属较贵的书,我于1989年元月购买。原书显示,该译文首先载于《北无通讯》1987年第2期(北京无线电厂的内部通讯?)

那天本坛网友发烧女友说“珍本”呀,故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印数,显示为1-15000本,算一般吧。相信今天有好多人没有这本书,没看过这篇文章。我身边认识的几位音响爱好者及电子爱好者也都没这本书。说一定真让发烧女孩说中了,实际印数不多而成为“珍本”。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读史可以清醒头脑,因为事实一再证明,往日的历史经常在今天重演。虽然这篇文章是讲电路发展的历史,技术性较强,但它谈的远远不止于技术。透过这篇文章,或许你发现,当今音响界的种种现象、种种怪态,在昔日早已发生和出现。因此,我才把这篇技术味甚浓的文章推荐给各位网友。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这篇文章仅仅谈前置放大器的电路,并且大部分笔墨是写LP唱头的设计,也只写到八十年代初。但10多年来,这篇文章我读过不下二三十次,它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影响我的音响观(我的音响观帖子链http://www.jd-bbs.com/showthread.php?s=&threadid=141535&highlight=%BB%F9%B1%BE%D2%F4%CF%EC%B9%DB),除了自己的亲身实践之外,就要算这篇文章了,因为我觉得我所看过的任何一篇音响文章都没法与之相比。也常想,如果有同样高水平的论述功率放大器、音源、喇叭的文章,那该多好啊!






(下面才是我写的由问号组成的“读后感”,

每次重读这篇《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的发展史》,总令我产生不少思考与感概。即使是今天,我对着这篇文章,再翻一翻近个把多月来从英文DIY论坛偷师的几十页笔记,还是生出良多感想,更多的却是疑问:

————1、怎么看待几十年前的经典名器?今天的音响器材是否真的全面超过上一辈、上两辈、上三辈的?

这文章时里头提到的天朗AUTOGRAH音箱,我小鬼头手上的日本《无线与实验》(即MJ杂志)就有该音箱仍在登广告售卖。也记得香港发烧音响杂志里,那个叫弹弓杨的玩家写手,前几年把玩JBL很早期的号角舞台音箱时,评价是多么的高。


————2、看到里面所讲拙劣的QUAD 33电路。怎么看,其电路结构也与我们当年的收录机线路一模一样。这先否确实印证了原作者所说的光有技术不行呢?再进一步想,器材设计制造是否技术为先?是否要有文化底蕴?


————3、文章说到的JBL SG-520前置(好象今天日本市场仍卖大概折为人民币二万元)竟然用锗管这种电子业界众所周知的拙劣器件,也可取得这么好的音效。文章还说到装制直流放大器需要元件的高质素。这两处讲的都是器件,说法不是有矛盾吗?零件素质真的那么绝对重要?是不是我们今天也应该给机子换上价值二三千元的JENSON铜管银膜电容?


————4、文章说,七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现晶体管器材(应包括线路设计)。到今天还不是一样?哪个厂家还不是争先恐后去出新机型?目的是抢钱吗?

再看看放大器的电路形式,究竟有多少电路真正能超越八十年代以前的范畴?厂家一再宣称的许多放大器的新电路、新技术,难道不是炒冷饭吗?里面有多少唬人的东西?

美国名厂Threshold和Pass的奠定者、著名音响设计师、拥有多项电路设计专利的Nelson Pass先生在 DIYAudio论坛里曾很认真地讲过:今天95%的Hi-End前置放大器,电路比不上麦记早期前置JC-2(此机比《前置放大器设计发展史》专门介绍的LNP-2还要早)、今天95%的Hi-End功率放大器,电路比不上KRELL的第一台风扇版机子KSA50。

香港发烧音响杂志陈瑛光主编在93年一篇介绍二手器材的文章里写到,不少业内人士认为,KRELL的第一款KSA50是其顶峰之作,音色是最靓的。这与Pass所说相互印证。



————5、今天的音响是否高度商业化了?音响器材的素质究竟是不是媒体所说的那么好?媒体蒙闭了我们多少?

英文DIY论坛里深有研究的网友说,现今欧美HIEND数码器材所用的菲利浦转盘CDM12 PRO,远及不上其第一代全金属转盘CDM1。还有其它鬼佬网友论证,认为原因是:第一代转盘设计时,厂家对产品心中无数,因此不惜用最稳当的技术办法,生产第二代时,厂家懂得多了,就开始简化一些,越往后就越这样,因此造成音质变差。

这可以算作是音响被商业化的一种“成果”展现吗?

谈到商业化,我想引用一下早前我在讨论高级转盘是否骗钱问题时写过的帖子——————




有些在技术上很简单的事情,拿到市场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N年前,我还在校园里,阅读《无线电》杂志里的单片录放IC制作录音机的文章时,就猛然想到,所有的记录媒介包括磁带、录像带、光盘、硬盘,总有一天,必会被集成电路记忆体所取代。到今天,我这个基本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