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29
- 在线时间
- 2055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6-17
- 阅读权限
- 70
- 精华
- 0
 
- UID
- 170102
- 帖子
- 1075
- 精华
- 0
- 经验
- 1029 点
- 金钱
- 939 ¥
- 注册时间
- 2010-1-31
|
我支持仿真。我的工作是设计IC ,100%靠仿真的。只要model准软件好,仿真结果是准确可信的。
甲类输出的工作点附近特性就是比较平直的,而且mosfet输出级失真绝大部分是偶次谐波。被负反馈削弱一下以后还是有很小很小的偶次谐波。而且一般甲类输出是有放大作用的,前端驱动信号幅度很小。
甲乙类的工作点附近特性曲线很不直,失真较大并且绝大部分是奇次谐波。即使被负反馈削弱一下,奇次谐波听着是很讨厌的。单纯甲乙类输出像是跟随器,一般是没有放大作用的,还需要前面配一个信号幅度很大的驱动级。这个驱动级的失真比起甲类里面那个前端驱动的失真就大了(信号幅度大,失真大)。这个驱动级如果使用甲类放大,失真还算较小;如果用push-pull的甲乙类(大多数集成运放),就又多了一些奇次谐波。
输出级的失真是可以被负反馈减小的。甲类的输出电阻低,输出极点频率高,所以好进行频率补偿;甲乙类输出电阻相对高,输出极点频率低,不好补偿。相似的电路,甲类做出来环路增益更高,输出级的失真可以减得更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