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596
- 在线时间
- 1082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5-4-26
- 阅读权限
- 100
- 精华
- 0
  
- UID
- 462
- 帖子
- 5784
- 精华
- 0
- 经验
- 4596 点
- 金钱
- 3389 ¥
- 注册时间
- 2004-4-26
|
当音响迷正为“RIAA决定前级放大器的一切”在热烈辩论之同时,“烧”字辈的人声称:如果每个RIAA放大器都校正到只有±0.1dB以内的误差,则每部前级放大器都会听起来很生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何不造一部,以最差的零件和最坏的电路架构使它产生TIM、RID、THD,并且参杂着可闻的哼声、嘶声、爆裂声,甚至漂移、压缩的效应也一应俱全,但其RIAA响应却在0.1dB误差之内。这样的一部RIAA放大器听起来怎么样呢?它的声音可能比爱迪生时代的手摇电唱机还难听,这证明每部扩大机是生而不同的,和每个人是生而不同的一样。
当然没有人会虚耗时间去造一部上述的RIAA放大器,但我们决定去找一对廿年前的前置放大器,保留其中一部份作为参考之比较,而将另一部份以最正确的零件材料和电路技术来重造它,看看以相同的电路构造,对零件的新旧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结果找上了Marantz 7C。
这项具有研究性质的改装工作是这样进行的:先将这两部7C的RIAA响应部份调整到完全一样,并且使它们都非常接近RIAA标准,而切线路的基本架构、回授电路和回授量、放大组件电源变压器、底板、开关、输入出接头、电位器、电线,甚至焊锡都完全一样。作为实验的这一部机器只修改原设计人Saul Marantz先生所建议更换的新零件,但零件数值仍然不变。首先是电路内所有讯号通路用的电容器,按照Jung和Marsh两位先生在1980年三月号的Audio杂志上Picking Capacitors一文中所列的规则(编注:本刊56期有该篇的译文,请参照)来挑选,而讯号通路中的所有电阻改用1%误差的金属皮膜电阻,电源供应部分也依照Boak先生所建议的原则(Boak先生的文章即本刊61期 p.180「A40用稳压电路」)来设计的。除此而外,原电路的基本设计特性不予改变,也仍然使用12AX7真空管,工作电压则尽量与原设计相同,免得对相关的零件加过多的电压而生热,或因而必须更换零件值,或使得管子的受命加速缩短(注:近代设计的真空管电路,有的使真空管工作在大功率消耗的情况下)。当时我们曾犹豫是否要遵循“没有电容就是最佳质量的电容”这个金科玉律,而想省去每级的反交连滤波电容,也免得犯上了“报酬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的毛病,还好稳压电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虽然被动式RIAA的拥护者皆认为回授将对相位有所影响,但是此处仍乐于使用与原机完全相同的负回授和回授量。所以作为实验的这部机器可以说仅是把Marantz老的电容、电阻更新,并且使用了稳压电源而已。
关于成果测试
完成修改的工作之后本想要进行盲目式的A/B Test,这是许多人或团体都在进行的工作,他们大量收集数据,并且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把这些统统交给计算机去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总是相反的时候比较多。从过去的许多经验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适当的盲目式A/B Test”尚未发展出来。由于其中的某些问题尚未获得解决(像开关箱处理的讯号切换会使声音变质;A/B Test时每段的时间长等等),只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能来判断修改过的与原机之间的区别。读者若熟悉了这项工作之后,也能自己判断并且接受文中特别的字汇之含意。
我们想探究“除了RIAA的误差之外,前置放大器的差异是可以感觉出来的”这个观念,但由于试听是无法以科学根据来评价,因此我们的致命伤在于无法证明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所以决定要把这次实验的结果与目前仍保有老7C的音响迷共享。McIntosh的C-22与Marantz机器非常相近,以相同方式来修改的话应当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修改的动机起缘
多年前在某个音响展览会场中,有幸巧遇Saul Marantz本人和他的首席设计工程师Sid Smith并与他们有一席之谈,据他们表示,Marantz 7C当初设计时即以可连续使用而无需维护为目标,因此每个零件的选择都特意加大,超出每个零件动作时所面临的电压和电流(特别是电容器),结果使得在实用上有降低失真的效果。7C在当时与其它前级比较,音色稍冷些,失真较小,而且也很少出现在维修店,某些7C使用廿余年,只换了管子和电位器。
以Marantz的名气,到现在即使未经修改的7C,音色仍然很甜美,尤其在木管乐器和人声部份表现得更是出色,它能表现出非常合理的三度空间感,就像在录音室的现场环境一样的效果,这是于线路中采用了对当时传统回授电路是很大变革的“开路补偿式回授”,或今称的“前授”(feed-Forward)式回授电路,使得电路具有甚广的动态范围。因此,即使以原有的老零件,7C也并非一部现在眼光中的二流货色。
尽管过去到现在7C是有口皆碑,但是它的性能仍受到零件的限制而难以发挥到极致,它使用陶瓷电容和纸质电容,与现在所谓的计算机级电容相差太多,电阻也是碳素电阻,只有几个电位器是碳膜的。由于当时Zener二极管既不普遍又不便宜,电源高压部份没有稳压,且只用半波整流,滤波也不足。以今天的标准来说,7C虽然仍具有怀旧式的迷人声音之外,无可否认的,在高频的吱吱声和鸣声也是相当扰人的。而低频段大约在70Hz即开始落下而显得劲道不足,这样设计原是要消除当时唱盘的隆声(当时的唱盘性能之差可想而知)。音像方面的表现也不佳,交响乐的弦乐部分听起来像是只有一只大提琴在独奏,而不是许许多多弦乐器的合奏。
关于零件的讨论
电阻是一种增加阻抗的东西,可比拟做水龙头,可以全关让一滴水都流不出来,也可以全开让水按水管的口径完全流通。电阻以热的形式把能量散耗掉。碳素电阻的构造,是由一些粉状的碳粒置于硬塑料做成的管状外壳内,塑料管两端封以金属帽然后从金属帽引出两条线成为其接线,或者也有把金属帽置于管内的,引出的两条线就像从电阻本体接出的一样。在这种构造之下当有高频电流在电阻上来回流动着的时候,就会产生失真。由于讯号电流无法在电阻内好好的传导,因为金属帽与碳粉之间有阻抗存在,就像碳粉之间的阻抗一样。典型的碳素电阻要比金属皮膜电阻多出20~40dB的杂音,这些杂音发出“嘶”、“沙”的声音,足以把高频率部份的短暂讯号掩盖过。
另外,碳素电阻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如果它本身原有±10%的误差的话,在经过不断的ON/OFF电流并且产生热之后,其误差可能漂移到±20%之谱,使用这样的零件在某些重要的电路像RIAA放大器,必然会引起声音的误差。
金属皮膜电阻是以与上述不同的材质、方法和程序制造的,误差都在1%以内,线绕的甚至可精确到±0.01%以内。它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很低,漂移或遭受破坏的可能性也很小,对整个频段内讯号的物理效应也很平衡。
电容器在工作时两端充满电荷,放电时就好像把水桶倒掀一样,桶子里装水时一定比装蜂蜜流得快,电容器使用的材质里,放电速度Polystyrene比Ceramic快,Polypropylene比Polyester快,其快慢之差有十倍百倍之巨。而当电容器上的能量快泄放殆尽之时,下一个讯号又来临了,这些未放完的电荷与新来的又混在一起,因此在速度慢的电容里,每经过一次讯号变化就要拖一次尾巴。如果从Phono进去到放大器输出要经过十几个这种电容,每个波形的尾迭着下一个波形的头,讯号会变的一团糟,其结果就是音乐内的微小电平部分或细节部份根本就被这一团糟掩盖过,一点也听不出来。音乐好像蒙了一层面纱,又似被压缩了,显得粗枝大叶(缺乏细节),低频生硬难以入耳。
某些种类的电容器(具有高K值的)有较长的残留时间,有些则与使用的频率或波幅大小有关,在高频率时不适用的电容像Tantalum(钽质)、Aluminum(铝质)、Ceramic(陶瓷质),而像Polyester就比较好,但低频时会有些振铃现象,不好的低频可形容为木讷、迟钝、难以控制、缺乏感情。
不良的电容器会对讯号引起振铃效应,虽然这个现象可能只维持数豪秒,但却足以把讯号的中低频搞乱了,更主观的说,使得低频好像变多了,音色感觉暖和些的味道。这类的毛病好像音乐内容显得很夸张,每个音节本身并不变强,只是延长了而已,这种听觉现象跟RIAA不正确所引起的效果完全不同。这样的RIAA放大器在实验台上以正弦波测其响应仍是很准确的,没有特别的峰或谷,尽管如此,它发出的声音却被渲染得很「暖和」,好像在中低频(150~300Hz)有波峰的感觉,低频加深而迟钝。
同样地,不良电容在高频段5K~10K范围内的杂音,很像磁带的嘶声,更正确的描述应当是吱喳声(炸油时的声音或玻璃纸被移动时的声音)。在强劲的弦乐器(像小提琴)之后会残留这样的杂音时,是由于使用陶瓷电容、钽质或铝质电容于讯号通路中之故。许多前级放大器使用这些电容,在正弦波测试时都很好,但实际聆听时,高音会显得「明亮」些,因为这三种电容会造成高频的残像,钽质电容更会因讯号波幅之大小而产生谐波失真。虽然此时RIAA曲线好像很正确,但在听感上高频部份似乎有一个波峰存在。
电源供应电路虽然对RIAA响应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保持一定的工作电压,使得因强讯号引起电压降下的可能性最小对电路性能是有益的。存在于无稳压的电源中因强讯号引起的电压降,虽然只持续数豪秒,但他的效应却如同低频的振铃,中频会模糊,高频产生残像和相移,使音色改变,这是怎么回事呢?以日常生活的一件事来做比喻:当一个人在冲浴,莲蓬头正洒出冷热混合的适当水温,忽然有人按了抽水马桶水箱,使水压瞬时减小(这种现象很普遍),水温一下子变高了,当然很不舒服。如果有个装置使水压不管何时都保持恒定,上述现象就不会出现。上例中抽水马桶的用水就像讯号中的一个强讯号;水压下降就好像电源电压下降;变热的洗澡水就好像电路中产生了不必要的误差和失真;而保持水压恒定的装置正像是电源稳压装置。
良好的电源稳压装置,会使低频大讯号强劲有力,防止振铃和模糊的感觉,并且保持左右的音像很稳定,在大音量下也不会使音乐层次混乱。最获改善的是中频段会比未稳压时显得更清晰明朗。播放交响乐时,尽管定音鼓、小喇叭齐鸣,你仍可很清晰地听出巴松管正缓缓的奏出。
基于上述的理由,我们决定把7C中的电阻完全换成1%误差的金皮电阻,以减少杂音并提高准确度;电容也更换成更适用的材质,免除吱喳声、嘶声、爆裂声;增加了电源稳压设备,以消除中频的模糊感。
修改的结果
当必须更换的零件完成以后,整部7C看起来比较固态化,真是一流的前级放大器,即使称不上是顶级产品,大致也离不远了。陶瓷电容的吱喳声、钽质电容的沙声都跑得无影无踪,所有杂音都很戏剧性的消失了,低频低伸而有劲直迫心胸,振铃现象不再出现,瞬态现象明锐而确实。每更换一种零件,原有的蒙胧感就消失一些,到最后完成时,似乎在听音乐中即能同时想象出录音工程师当时操作控制器的情景,弦乐器的表现既透彻又光彩,特别是其定位感的稳定,当音量忽然变大时左边的小提琴声绝不会跑到右边去。(请试听Borodin的String Quartet in D; Philips唱片编号 802 814 LY)。整部机器变得生动有劲,可与现代的任何顶级机器相比美。
老7C的表现,对于各种时代各种内容的录音唱片,都表现得相同的调调,在更换许多唱头或甚至把讯源换成FM时,其音色听起来几乎一样,换句话说,经过那些老电阻、电容和未稳压的电源,使得这些迥然不同的音源却发出相同的声音效果。
这个结果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去解释的问题:对于不同的讯源某机器的声音无法区别,而另一部机器却能分明,这是代表什么含意呢?我们的推断是前者把讯源的精微部份都掩盖了,使得每个声音听起来一样;而后者工作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把精微的部分一一解析出来。
有些人抱持着「只要让讯号通过音程均衡器(Octave-Equalizer),每一部放大器的声音都能调整到一样」的观念,他们这种想法似乎只是对自己事业的一种狂热,而忘却了考虑一些更基本的问题,像:假如我有两部前级放大器,一部是廿年前的老机器,杂音很大,另一部是最新的机种,声音棒极了,但是经过均衡器之后声音居然变得一样了,那么均衡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像这样的问题应该够充分了吧!
据知,均衡器的制造者一方面坚持着「RIAA就是决定前级放大器的一切」的观念,而一方面仍然使用上述所说的劣质电容器,如果说任何放大器只要经过均衡器等化之后声音都会一样,这岂不是意味着他们所制造的均衡器是一种会产生嘶声、吱渣声、沙声、低频振铃、残像、相位移及其它音响垃圾的机器?所以任何放大器一经它就会统统一样。这种论调使得问题出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