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发表于 2009-9-29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先来认识下电脑的几大件

  从外面看,电脑由显示器、机箱、键盘、鼠标等组成。现在电脑一般多媒体化了,所以你还可以看到音箱,其中,机箱可以说是电脑的关键部分,其他部件通过各种连线与它联接起来,它的“肚子”里面就复杂了,我们只要大概知道里面放着CPU、内存条和硬盘等东西就行了。它们的作用嘛,CPU是中央处理器的缩写,担负着运算的功能。衡量一台电脑配置高低的最主要指标就是CPU的运行频率,频率越高,运行速度越快。现在CPU的最高频率已经达到800MHz。内存和硬盘的作用是存储数据,只是内存的读取速度更快,但保存的数据在关机后就会消失,所以内存只用来暂存数据,而安装的程序要全部放在硬盘上。表示存贮容量的单位有B(Byte的简写,字节)、kB(千字节)、 M(读作“兆”)和G等。换算关系为:1G=103M=106kB=109B。什么,1000M比1G要大?我倒~!@#$%^&* 。
前面的103其实是和电容的103标法类似。别看错哦。
呵呵1TB等于1000G  1G等于1024M 1M等于1024KB

机箱的前部面板

  跟家里的VCD一样,电脑连线的接口都设在机箱的后面,连好后就很少动它。而控制按钮则全部集中在机箱的前部面板,它们都有些什么用途呢?
  1.光驱:学名CD-ROM,读取光盘上数据的设备。我们常说某个光驱是多少倍速的光驱,指它的读取数据是单倍速光驱(150kB/s)的多少倍。比如40速光驱,它的读取速度等于6M/s。除了电脑光盘外,光驱还可以读VCD和CD碟。顺便说句,即便电脑里没装声卡,将一张CD放进去,也可以听音乐。
  2.软驱:有时要从朋友那里拷个小程序,那就要用到软盘了,没有软驱可不行。现在见到的一般都是3.5英寸软驱了(3.5英寸指的是软盘里磁片的直径长度)。注意,软盘插入软驱时有方向性,插不进去可不能硬插,这样会把软驱弄坏的。在电脑启动时,如果软驱中还插有软盘,启动会停止下来,在屏幕上出现提示“Invalid system Disk…”,这时只要取出软盘,再随便按任一键就可以继续启动了。
  3.电源开关:这还用说吗?不就跟电视机开关一样吗?不过现在的电源开关做得奇形怪状,认准了,旁边有“Power”几个英文字的才是。
  4.复位开关:要是遇上机器没了反应,键盘嘟嘟响,鼠标移不动,行话叫“死机”。这时只有拿出最后一招,按下复位开关(旁边有“Reset”字样),就可重新启动电脑,再次进入系统。
  5.指示灯:指示电脑的运行状态。当电脑从软盘或硬盘读取数据时,软驱指示灯和硬盘指示灯会分别闪烁。记住,当软驱指示灯还在闪烁的时候,不要忙着取软盘出来,否则很容易伤害软盘。

开机和关机

  说了那么多,最后让我们动动手吧,试试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
  开机:
  1.按下显示器开关,显示器亮了起来。
  2.按下机箱前部面板上的电源开关,电脑开始启动。电源指示灯亮,硬盘指示灯闪烁,机箱里有轻微的响动,这是读硬盘的声音。
  3.屏幕上显示启动画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屏幕定格在的画面。开机启动的过程也告结束。
  关机:
  1.用鼠标按下图3上的“开始”按钮,再选择“关闭系统”。
  2.这时在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小窗口,选择“关闭计算机”。如果你的计算机比较新,计算机主机会直接关闭。再关上显示器即可。如果你的计算机买得比较久了,可能会在屏幕上现出几个大字“现在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了”,这时按下机箱上的电源开关,再关上显示器。保险起见的话,最好把插座也拔了。
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很先进的文字输入方式,比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但最普遍的输入方式仍然是使用键盘。
  小愚:“怎么上面的字母排得那么乱呀?”
  确实,初看到键盘的时候,肯定想不明白,字母为什么不按照A、B、C、D……这样排下来呢?其实这是因为键盘的布局沿用了以前打字机的键盘布局。每个字母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是不一样的,据说这种布局可以缩短打字时手在键盘上的平均移动距离,提高打字的速度。
  注意“F”和“J”这两个键,与其他键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键帽上面都有一道小突起,这是因为要提高打字速度,就必须盲打,就是说打字时不看键盘直接输入,这要求手指能够在键盘上定位,所以在这两个键上设了个小突起。打字时,食指应该放在……
  小愚:“停住,停住,那多麻烦呀,明天我就要向老师交差了,我还是就在键盘上找吧。”

二、 汉字输入法

  现在的汉字输入法也有不少,但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音码输入和形码输入。形码输入就是把汉字拆开,用不同的键来代表不同的偏旁部首,比如使用广泛的五笔字形。缺点是要先背诵偏旁在键盘上的位置。音码输入就简单多了,只要你会拼音,就能够使用。但是对于普通话不太好的南方人来说,输入就有点慢了。
  用鼠标点击屏幕右下角的输入法图标,如图2,在弹出的的菜单中选择“智能ABC输入法”,然后在屏幕上就会弹出一个小小的工具条,如图3,就可以输入汉字了。在进行汉字处理的时候,最好设为“中文标点符号”。

三、 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
点击“开始/程序/Microsoft Word”,启动Word程序,界面如图5所示。调出智能ABC输入法,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比如要输入“语”字,键入“yu”,再敲空格键,表示结束输入,屏幕上出现可供选择的文字列表,再按空格键,会输入列表为第一个字,也可按数字键输入相应的文字。有时,欲输入的文字并没有出现在列表上,可用“+”、“-”键前后翻页寻找。
  输入时有些窍门如下:
  1.中英文输入:可以按下“Ctrl+空格键”来切换中英文输入法。还有,也许你会纳闷,拼音中的“ǖ”应该怎样输入呢?用字母“v”代替就可以了。
  2.词组输入:连续输入词组的拼音,再按下空格即可。更简便的方法是直接输入词组的拼音开头字母,比如“语文”,可直接输入“yw”。
  3.输入罗马数字:用鼠标右击输入工具条上的软键盘图标,弹出如图6菜单,选择其中的“希腊字母”,在屏幕上会弹出一个“小键盘”,单击要输入的数字即可。
  4.下划线:先输入几个空格,再按下鼠标左键并拖动鼠标,选中的区域变为黑色,再单击工具栏上的“下划线”按钮。
一阵鼓捣后,小愚终于完成了这份资料的输入,最后单击“文件”菜单上的“保存”,就大功告成了。
 

录下自己的声音
点击“开始/程序/附件/娱乐/录音机”,调出“录音机”程序。
按下“录音”按钮,开始对着麦克风唱:“……”真有意思,连声音波形都显示出来了。
  按“停止”按钮结束录音。
  是什么效果呢?按“播放”按钮就知道了。
  再试试“效果/加速”选择,咦,小愚的歌声加快了。减速和反向的效果呢,自己试试吧。 “嗯,我得把我的歌保存下来,以后不就可以出专辑了吗,怎么保存呢?”
  选择“文件/保存”,出现图4的窗口,输入文件名后再选择“保存”就行了。

麦克风连在哪里

  把机箱反过来,让它的背面朝向自己,找找如图的接口,像这样形状的接口只有一个,很好找的。怎么这么多个小圆孔,该插在何处呢?仔细观察,哪个小圆孔旁边有“Mic”字样或话筒图标,有的就是了,插错了也不要紧,换个位置再试,总有一个是的。

改变进入的声音

  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图5),在出现的窗口里找到“声音”图标。
  双击“声音”图标,出现图6窗口。在“启动Windows”上单击。再点击“浏览”按钮。还没忘吧,小愚的第一首歌就放在这个目录下面,把它选中。最后单击“确定”。
  现在进入Windows时发出的声音了  

〖猫(ADSL拨号器)]〗的〖基本生理分析〗
话说。虫虫每日看着猫眨着眼睛,在它的温柔的叫声中被带入虚拟网络社区里往来穿梭。有的虫虫可能对猫的基本生理习性还不太了解,小弟不才,愿意在这里倾我所知,介绍一下。

  世界上第一只"猫"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是AT&T公司设计的,英文代号BELL103。当时由于计算机使用的普及,远程连接计算机和终端便成了迫切的需要。但是专门铺设连接电缆是不可行的,只有借用已有的非常普及的基础设施--普通的电话网。但是电话线上传输的是语音模拟信号,而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脉冲信号,"猫"就起了将数字脉冲信号和模拟信号互换的作用。调制(Modulate)是将二进制电信号转化为在公共电话线上传送的音频信号,解调(Demodulate)就是将由公用电话线收到的音频信号转换为二进制电信号给计算机处理。"猫"的英文名MODEM=MO+DEM就是这样得来的。

  "外猫"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电源、用户接口、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调制解调芯片。

  DSP芯片是"猫"的心脏,它控制"猫"的其他部位,并按照CCITT(Consultative Committee in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负责制定数据通信的标准)的规定完成数据的压缩和错误检测。DSP芯片的控制程序固化在两块ROM芯片中,另外备有64K RAM芯片用作临时存储。

  调制解调器芯片完成复杂的双向交换,实现前面说的调制、调解基本功能。

  "猫"的模拟信号处理部分由用户接口进行,负责与电话网连接。这部分有过载电路系统保护"猫"不受雷电及其它电子干扰的操作。RS-232接口将"猫"和主机或终端连接起来。智能"猫"还可通过RS-232C接口接收命令,自动存储或拨通电话号码。

  "猫"持续工作需要稳定的电源,机载的电源可将变压器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稳定的直流电。

  当今的"猫"品种多样,分为内置、外置、PCMCIA卡式、机架式四种。外置式通过RS-232C电缆与主机相连,有的有液晶数码显示,便于监控,有些还可以有同步、专线、X.25、网管等功能,比较专业。内置式则寄生在PC机扩展槽中,不占用COM口。PCMCIA式是较新颖的一种"猫",主要用在便携式PC中。机架式将许多只"猫"养在一个机架中,具有网络管理,远程监控等功能,用在网络接入、通信枢纽等方面。

  当今的"猫"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之中。以后的"猫"将在安全性、数据压缩、差错控制、网络管理功能方面越来越强

电脑软件安装的四种方式
  
  当我们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常会遇见让你自己选择安装方式。最常见的有最小安装、典型安装、自定义安装和完全安装等四种方式。这几种方式有什么不同吗?请接着往下看。

  最小安装

  只安装运行此软件必须的部分,主要是满足硬盘空间紧张的用户需要。比如在安装字处理软件时,选择此方式会放弃安装一些不常用的字体而只安装很少几种必须的字体。

  典型安装

  选择它后,安装程序将自动为你安装最常用的选项。它是为初级用户提供的最简单的安装方式,你无须为安装进行任何选择和设置。用这种方式安装的软件可为你实现各种最基本、最常见的功能,但所需的磁盘空间较大。

  完全安装

  选择它会自动将软件中的所有功能全部安装,但它需要的磁盘空间最多。如果你想全面地了解某个软件,又拿不准到底要安装哪些部分时,最好选择安全安装,以免少安装了什么组件而不能使用其中的某个功能。

  自定义安装

  自己选择要安装软件的哪些功能组件。选择它后,安装程序会提供给你一张清单列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要安装的项目并清除不需要的安装项目(你只要在需要选择的项目前的复选框中打钩,即可选定,而该安装项目的内容也会出现在"说明"框中)。如果选择"自定义安装"后,又单击"全部选中"按钮,就又跟选择"完全安装"一样了。

最后来认识下电脑的硬件部分
  键盘是我们最常使用的输入设备。整个键盘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区域

  1.打字机键区

  这个键区共有61个键,键名的安排与英文打字机类似,包括26个英文字母、10个数字、各种标点符号、空格、回车及一些控制键,我们输入信息主要是利用这一部分。

  2.光标键区

  这部分共13个键, 一般是利用这些键来进行光标移动和菜单选择,由此而得名。

  3.小键盘区

  该部分和财务计算器的键盘相同,用于快速输入数字等。配合Num Lock键可以在光标功能键和数字键之间切换。Num Lock为开关键,状态由指示灯面板上的Num Lock指示灯来显示,该键开机后的起始状态一般默认为数字功能键。

  4、功能键区

  该键区包括12个F键及一个ESC键,一般用来做软件的功能热键。如F1为帮助,ESC为退出等。

  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数是104键盘,它比101键盘多出两个Win(Windows)键、一个APP(Application)键。Win键与其它键配合使用可以在Windows中实现一些常用功能(见后)。APP键用做键盘的保留键,不同的程序对其有不同的定义,一般等效于单击鼠标右键或调出选定对象的属性菜单

附:Win键的功能
  Win 为打开"启动菜单"
  Win + E启动"资源管理器";
  Win + F显示"查找"对话框;
  Win + M为"最小化所有窗口";
  Win + R为打开"运行"窗口;
  Win + F1弹出"帮助主题:Windows帮助"窗口;
  Win +Tab可切换系统工具栏中的应用程序;
  Win + Break打开"系统属性"窗口;
  Win + Shift + M为"撤消最小化所有窗口";
  Win + Ctrl + F显示"查找计算机"对话框。


缩略语
  
  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命系统计算机

  一种CPU,它把微处理器能执行的指令数目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提高处理速度。RISC体系结构的思想是精简指令,突出并优化最常使用的指令,以达到尽可能快的执行速度。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传输的标准并行接口。SCSI接口可以连接多台设备,并为每一台设备分配一个地址,用来表示此台设备的优先级,然后SCSI按优先级的高低发送数据。使用SCSI发送数据的速度高于其它接口,可达每秒32MB。在SCSI上最常连接的外设是硬盘,而现在许多机器的硬盘是接在IDE口。

  SOHU(Small Office / Home Office)小型办公室与家庭办公室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通用资源定位器

  识别Internet上的文档或资源的一种标准化方法。例如,http://www.sv
i.org/svi/events.html表明采用HTTP协议从名为www.svi.org的服务器上的目录SVI中获得文件events.html

  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

  在电源中断时,UPS能够给计算机继续供电一段时间,以便用户存盘退出。不间断电源是计算机系统的一个必备的设备,否则一旦发生电源故障,将导致重要数据的丢失。

  VOD(Video on Demand)视频点播

  使得用户可以远程点播并观看视频节目的一种技术。

  W3C(WWW Consortium)WWW协会

  制定WWW标准的组织。

  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所见即所得

  指在屏幕上
所显示的字号、字体及排版与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相同。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做到真正的百分之百相同。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0 收起 理由
love958 + 20 深夜发贴,楼主辛苦了

查看全部评分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处理器

  处理器是解释并执行指令的功能部件。每个处理器都有一个独特的诸如ADD、STORE或LOAD这样的操作集,这个操作集就是该处理器的指令系处理器统。计算机系统设计者习惯把计算机称为机器,所以该指令系统有时也称作机器指令系统,而书写它们的二进制语言叫做机器语言。注意,不要把处理器的指令系统与 BASIC或PASCAL这样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指令相混淆。
  指令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操作码指明要完成的操作功能,而操作数则表示操作的对象。例如,一条指令要完成两数相加的操作,它就必须知道: (1)这两个数是什么?(2)这两个数在哪儿?当这两个数存储在计算机内存中时,则应有指明其位置的地址,所以如果操作数表示的是计算机内存中的数据,则该操作数叫做地址。处理器的工作就是从存储器中找到指令和操作数,并执行每个操作,完成这些工作后就通知存储器送来下一条指令。
  处理器以惊人的速度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以上这一步步的操作。一个称作时钟的计时器准确地发出定时电信号,该信号为处理器工作提供有规律的脉冲。测量计算机速度的术语引自电子工程领域,称作兆赫(MHz),兆赫意指每秒百万个周期。例如,普通时钟每秒一个滴答,而在8MHz的处理器中,计算机的时钟则滴答了8 百万次。
  处理器由两个功能部件(控制部件和算逻部件)和一组称作寄存器的特殊工作空间组成。
  . 控制部件
  控制部件是负责监督整个计算机系统操作的功能部件。有些方面它类似于智能电话交换机,因为它把计算机系统的各功能部件连结起来,并根据当前执行程序的需要控制每个部件完成操作。
  控制部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确定其类型或对之进行译码,然后把每条指令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很小的步骤或动作。这样,就可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一步一步地操作。
  . 算逻部件
  算逻部件(ALU)是为计算机提供逻辑及计算能力的功能部件。控制部件把数据送到算逻部件中,然后由算逻部件完成执行指令所需的算术或逻辑操作。
  算术操作包括加、减、乘、除。逻辑操作完成比较,并根据结果选择操作,例如,比较两个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继续处理;如果不等,则停止处理。
  . 寄存器
  寄存器是处理器内部的存储单元。控制部件中的寄存器用来跟踪正在运行的程序的总体状态,它存储如像当前指令、下一条把执行指令的地址以及当前指令的操作数这样一些信息。在算逻部件中,寄存器存放要进行加、减、乘、除及比较的数据项,而其它寄存器则存放算术及逻辑操作的结果。
  影响处理器速度和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寄存器的大小。字的大小这一术语(也称字长)描述了操作数寄存器的大小,但它也可用来不那么严格地描述出入处理器的通道的大小。通用计算机的字长通常是8到64位。如果处理器的操作数寄存器是16位的,那么就称该处理器是16位处理器。
  2. 指令码
  数字计算机是通用的数字系统。一台通用数字计算机可执行各种微操作,并且还可以规定它必须执行哪些特定的操作序列。该系统的用户可通过程序控制处理过程,所谓程序是指定操作、操作码及执行处理序列的指令集合。通过编写不同指令的新程序或者对相同指令输入不同数据,可以很简单地改变数据处理的任务。计算机的指令是指定计算机微操作序列的二进制代码。指令码同数据一起存储在存储器中。控制器从存储器中读出每条指令,并将其存放在控制寄存器中,然后控制器解释取出指令的二进制代码,并通过发出一系列控制操作来完成该指令。每台通用计算机都有其独有的指令系统。存储并执行指令的能力(存储程序的概念)是通用计算机最重要的特性。
  处理器: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是手机的核心部件,手机中的微处理器类似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CPU),它是整台手机的控制中枢系统,也是逻辑部分的控制核心。微处理器通过运行存储器内的软件及调用存储器内的数据库,达到对手机整体监控的目的。凡是要处理的数据都要经过CPU来完成,手机各个部分管理等都离不开微处理器这个司令部的统一、协调指挥。随着集成电路生产技术及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中微处理器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如在微处理器中集成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处理器的性能决定了整部手机的性能。
  主频:处理器主频是衡量手机CPU性能高低的一个重要技术参数,几乎所有的人在选购时都把它作为一个参考值。“工作频率”又称为“主频”,频率越高,表明指令的执行速度越快,指令的执行时间也就越短,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效率就高。这里要对初学者说的是,处理器的工作频率并不能完全决定其工作性能,设计方法、运行环境等这些都是性能好坏的重要因素。主流手机上使用的CPU主频有104MHz、160MHZ、200MHZ、220MHz以及400MHz不等。
  中央处理器,或简称为处理器,英文缩写为CPU,即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电子计算机(港译-电子计算器)的主要设备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解译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为电子计算机设计提供了基本的数字计算特性。CPU、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是现代微型电脑的三大核心部件。由集成电路制造的CPU通常称为微型处理器。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单芯片微型处理器几乎取代了所有其他类型的CPU,今天CPU这个术语几乎成为了所有微型处理器的代称。
  “中央处理器”这个名称,常规上来讲,用来描述一系列可以执行复杂的电脑程序的逻辑机械。这个空泛的定义很容易的把在“CPU”这个名称被普遍使用之前的早期的计算机也包括在内。无论如何,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Weik 1961),这个名称及其缩写已开始在电子计算机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尽管与早期相比,“中央处理器”在物理形态,设计制造和具体任务的执行上有了戏剧化的发展,但是其基本的操作原理一直没有改变。
  早期的中央处理器通常是为大型及特定应用的计算机(港译-电子计算机)而订制。但是,这种昂贵为特定应用定制CPU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让位于开发便宜、标准化、适用于一个或多个目的的处理器类。这个标准化趋势始于由单个晶体管组成的大型机和微机年代,随着集成电路(英文integrated circuit(IC)的出现而加速。IC使得更为复杂的CPU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中设计和制造(在微米的量级)。CPU的标准化和小型化都使得这一类数字设备(港译-电子零件)在现代生活中的出现频率远远超过有限应用专用的计算机。现代微处理器出包括从汽车到手机到儿童玩具在内的各种物品中。
  CPU的组成
  运算器:算数、逻辑(部件:算数逻辑单元、累加器、暂存器组、路径转换器、数据总线)
  控制器:复位、使能(部件:计数器、指令暂存器、指令解码器、状态暂存器、时序产生器、微操作信号发生器)
  CPU主要制造商
  ·Intel公司, AMD公司 ,VIA中国威盛 ,Cyrix,IBM公司,·国产龙芯。[1]
处理器类型
  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是掌上电脑的核心部件,它主要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它的性能决定了整台掌上电脑的性能。用于掌上电脑的处理器有六类处理器,分别是:英特尔的PXA系列处理器、MIPS处理器、StrongARM 系列处理器、日立SH3处理器、摩托罗拉龙珠 (DragonBall) 系列处理器和德州仪器OMAP系列处理器。
  
英特尔的PXA系列处理器

  为了配合微软PocketPC 2002系统对性能越来越苛刻的需求,英特尔于2002年发布了一款StrongARM处理器的改进产品——Xscale架构的PXA系列处理器,而这个系列最大的改进就在于较大提高了性能,并且全面兼容旧款产品。这个系列包括了频率为200MHz的PXA210,和频率为400MHz的PXA250以及它的最新改进型号PXA255(加宽了总线频率)。这个系列的处理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一代的PocketPC2002/2003上了。
  优点:性能和通用性都不错,具备了一些先进特性如:无线局域网,通用串行总线,蓝牙等技术。而且新的处理器推出也很好地统一了PocketPC用处理器的规范。更值得一题的是:频率较低的PXA210在超频到300Mhz时依然能够稳定运行。
  缺点:此款处理器在缺乏软件支持的情况下,在性能上会打折扣,甚至略低于旧款的StrangARM处理器。可见Intel在手持设备处理器上面对的问题还是相当的多。
  代表产品:康柏iPAQ 1910/20,iPAQ3970,SONY TG50,和Acer的n10等众多机型,并且在一些智能电话(SmartPhone)系统上得到运用。
  
MIPS处理器

  MIPS实际上是芯片设计商MIPS Technologies公司的名字。MIPS Technologies公司并不生产芯片,它把设计发放许可给其它公司,由其它公司制造,如NEC。NEC是所有用于Pocket PC的MIPS处理器的制造商。所有Pocket PC上使用的MIPS处理器都是64位处理器。MIPS Vr4121处理器内建8 KB的高速数据缓存和16KB的高速代码缓存;MIPS Vr4122处理器内建16KB的高速数据缓存和32KB的高速代码缓存;而MIPS Vr4181处理器内建4KB的高速数据缓存和4KB的高速代码缓存。Pocket PC上使用的MIPS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范围为70 MHz到150 MHz。
  
StrongARM 系列处理器

  StrongARM 系列处理器是归于英特尔旗下的ARM公司推出的一款旨在支持WinCE3.0-PocketPC系统的RISC(精简指令集)处理器。ARM处理器由ARM公司设计,与MIPS公司类似,采用发放许可方式,由其它公司生产。较早期的Pocket PC中使用的ARM处理器是由英特尔公司推出的StrongARM SA-1110,工作频率为206MHz,32位的处理器,内建8KB的高速代码缓存和16KB数据缓存。该处理器主要使用在Compaq iPAQ H3100 和H3600 系列以及 Palmax @migo 上。该系列处理器册主频在100-206之间,这款处理器也是微软的Pocket PC战略的奠基石——而在此之前,市场上的WinCE设备正被不同的CPU造成的软件兼容性问题困扰着。
  优点:StrongARM处理器的性能不错,甚至表现不比新款产品差。而使用了基于StrongARM处理器的终端设备也不用再担心兼容性的问题——基本上可以使用任何2000后开发的软件了。
  缺点:功耗过大一直是困扰高频率处理器首要问题,而StrongARM处理器的架构已经不允许它的频率再得到提升了。而其在多媒体方面的表现也并没有人们预料的那样好。
  代表产品:康柏iPAQ 3630,NEC MP300等一些基于PocketPC/WinCE3.0的机型。另外许多中国台湾的厂商也推出了很多基于该系列处理器的产品。
  
日立SH3处理器

  SuperH3 (SH3)处理器由日立(Hitachi)公司生产,该公司设计并生产这些芯片。SH3处理器比较少见,只使用在惠普Jornada 540系列Pocket PC上(型号为SH7709A)。SH7709A处理器是一个32位的处理器,内建16KB一体化高速缓存,工作频率为133MHz。
  
摩托罗拉龙珠 (DragonBall) 系列处理器

  摩托罗拉在1995年推出了第一款龙珠芯片,它的推出主要是为了应对英特尔等厂商的竞争。摩托罗拉龙珠处理器走的是低功耗低成本的路线,虽然处理速度没有优势,但却特别适合小巧的PDA使用。因此摩托罗拉设计的龙珠系列处理器可以算是掌上电脑里的奔腾1代处理器,一款具有历史意义的CPU。
  优点:龙珠处理器的主频在16-66MHz之间,型号分别有 EZ、VZ和最快的MX1。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低功耗,低频率,稳定性好。早期的黑白机型甚至能够创造持续开机20小时的记录。
  缺点:很明显,龙珠缺少了多媒体的支持能力和一些高级应用协议接口的能力(如对安全密码,无线局域网,MPEG解码),它在多媒体方面的局限性使得终端设备制造商很难把其用于多媒体领域,而通过外加芯片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也是原来龙珠著称的省电特性也不复存在。
  代表产品:Palm M系列(M515,M130),和早期的Vx,IIIc等以及最新的黑白机Zire。已并入Palm.inc的Handspring所推出的Deluxe系列和Tero系列智能电话。而索尼则有其SJ,SL,S和早期的N和T系列(T615,N760)等。
  
德州仪器OMAP系列处理器

  OMAP是一款面向多操作系统(包括PalmOS5.0,PocketPC2002和通信领域的Symbian)的高性能低功耗处理器。它集成了包括一个数字协处理器在内的多媒体单元,并且加入和GSM/GPRS接口和蓝牙无线协议等一些当前的高级功能。由于其较低的主频150Mhz和广泛的支持性能,OMAP获得了Palm公司的认可,成为了其下Palm OS5产品的标准处理器。
  优点:支持接口全面,并且具有较低的功耗和不错的性能表现。其在Palm OS5系统上的运用很好地延续了Palm一向给人的省电,程序效率高的印象。
  缺点:耗电基本和旧款的彩色机型持平,但想要达到昔日的辉煌是不可能了。而且面对处理MPEG流和一些解码动作的“硬杀伤”应用的时候,其绝对性能还是要逊于StrongARM等。
  代表产品:Palm Tungsten T |1 , T|2 。Palm Zire 71(该款OMAP310不具备内置协处理器,多媒体的解码是由软件完成的)。[2][3]
双核处理器
  双核处理器(Dual Core Processor): 双核处理器是指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两个运算核心,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双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构的高端服务器厂商提出的,主要运用于服务器上。而台式机上的应用则是在Intel和AMD的推广下,才得以普及。
  在2005年以前,主频一直是两大处理器巨头 Intel 和 AMD 争相追逐的焦点。而且处理器主频也在 Intel 和 AMD 的推动下,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就在处理器主频提升速度的同时,也发现单纯主频的提升,已经无法为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带来明显的好处,并且高主频带来了处理器巨大的发热量。更为不利是,Intel 和 AMD 两家在处理器主频提升上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在这种情况下,Intel 和 AMD 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多核心的发展方向。在不用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把已有产品发展成为理论性能更为强大的多核心处理器系统,无疑是相当明智的选择。
  双核处理器就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两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即是把两个物理处理器核心整合入一个内核中。事实上,双核架构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不过此前双核心处理器一直是服务器的专利,2009年前后已经开始普及之中。
  
Intel 的双核心处理器介绍

   截至2009年,Intel 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有 Pentium D 和 Pentium Extreme Edition,同时推出 945/955 芯片组来支持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采用 90nm 工艺生产的这两款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使用是没有针脚的 LGA 775 接口,但处理器底部的贴片电容数目有所增加,排列方式也有所不同。
  桌面平台的核心代号 Smithfield 的处理器,正式命名为 Pentium D 处理器。除了摆脱阿拉伯数字改用英文字母来表示这次双核心处理器的世代交替外,D 的字母也更容易让人联想起 Dual-Core 双核心的涵义。
  Intel 的双核心构架,更像是一个双 CPU 平台,Pentium D 处理器继续沿用 Prescott 架构及 90nm 生产技术生产。Pentium D 内核实际上由于两个独立的 Prescott 核心组成,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 1MB L2 缓存及执行单元,两个核心加起来一共拥有 2MB。但由于处理器中的两个核心都拥有独立的缓存,因此必须保证每个二级缓存当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运算错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ntel 将两个核心之间的协调工作交给了外部的 MCH(北桥)芯片。虽然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存储并不巨大,但由于需要通过外部的 MCH 芯片进行协调处理,毫无疑问的会对整个的处理速度带来一定的延迟,从而影响到处理器整体性能的发挥。
  由于采用 Prescott 内核,因此 Pentium D 也支持 EM64T 技术、XD bit 安全技术。值得一提的是,Pentium D 处理器会不支持 Hyper-Threading 技术。原因很明显:在多个物理处理器及多个逻辑处理器之间正确分配数据流、平衡运算任务并非易事。比如,如果应用程序需要两个运算线程,很明显每个线程对应一个物理内核,但如果有 3 个运算线程呢?因此为了减少双核心 Pentium D 架构复杂性,英特尔决定在针对主流市场的 Pentium D 中取消对 Hyper-Threading 技术的支持。
  同出自 Intel 之手,而且 Pentium D 和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两款双核心处理器名字上的差别也预示着这两款处理器在规格上也不尽相同。其中,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超线程(Hyper-Threading)技术的支持。Pentium D 不能支持超线程技术,而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在打开超线程技术的情况下,双核心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处理器能够模拟出另外两个逻辑处理器,可以被系统认成四核心系统。
  英特尔台式机处理器: 在家庭和工作中带来出众的计算性能与可靠性。英特尔笔记本电脑处理器允许在看来绝无可能的场所安心工作,随心娱乐。英特尔服务器和工作站处理器提供增强的可扩充性、出色的功耗与性能,是多处理环境的理想选择。英特尔嵌入式通信处理器面向范围广泛的嵌入式应用,实现可扩充的、高能效处理,提供卓越性能。
  英特尔处理器类型:英特尔酷睿 处理器家族、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家族、 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家族、 服务器与工作站处理器、英特尔 服务器处理器、 英特尔 工作站处理器、 互联网设备处理器、面向上网本和上网机的英特尔 凌动处理器、 面向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英特尔 凌动处理器、 面向嵌入式行业的英特尔 凌动处理器 
  
AMD 的双核心处理器介绍

   AMD 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分别是双核心的 Opteron 系列和全新的 Athlon 64 X2 系列处理器。其中,Athlon 64 X2 是用以抗衡 Pentium D 和 Pentium Extreme Edition 的桌面双核心处理器系列。
  AMD 推出的 Athlon 64 X2 是由两个 Athlon 64 处理器上采用的 Venice 核心组合而成,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 512KB(1MB) L2 缓存及执行单元。除了多出一个核芯之外,从架构上相对于Athlon 64 在架构上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变。
  双核心 Athlon 64 X2 的大部分规格、功能与人们熟悉的 Athlon 64 架构没有任何区别,也就是说,新推出的 Athlon 64 X2 双核心处理器,仍然支持 1GHz 规格的 HyperTransport 总线,并且内建了支持双通道设置的 DDR 内存控制器。
  与 Intel 双核心处理器不同的是,Athlon 64 X2 的两个内核并不需要经过 MCH 进行相互之间的协调。 AMD 在 Athlon 64 X2 双核心处理器的内部提供了一个称为 System Request Queue(系统请求队列)的技术,在工作的时候,每一个核心都将其请求放在 SRQ 中,当获得资源之后,请求会被送往相应的执行核心。也就是说,所有的处理过程都在 CPU 核心范围之内完成,并不需要借助外部设备。
  对于双核心架构,AMD 的做法是把两个核心整合在同一片硅晶内核之中,而 Intel 的双核心处理方式则更像是简单的把两个核心做到一起而已。与 Intel 的双核心架构相比,AMD 双核心处理器系统不会在两个核心之间存在传输瓶颈的问题。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Athlon 64 X2 的架构要明显优于 Pentium D 架构。
  虽然与 Intel 相比,AMD 并不用担心 Prescott 核心这样的功耗和发热大户,但是同样需要为双核心处理器考虑降低功耗的方式。为此 AMD 并没有采用降低主频的办法,而是在其使用 90nm 工艺生产的 Athlon 64 X2 处理器中,采用了所谓的 Dual Stress Liner 应变硅技术,与 SOI 技术配合使用,能够生产出性能更高、耗电更低的晶体管。
  AMD 推出的 Athlon 64 X2 处理器给用户带来最实惠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更换平台,就能使用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只要对老主板升级一下 BIOS 就可以了。这与 Intel 双核心处理器必须更换新平台才能支持的做法相比,升级双核心系统会节省不少费用。[6]
  AM2处理器 :AMD即处理器插槽为Socket AM2,940针脚
  AMD的Athlon 64系列处理器在市场上火爆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于整合内存控制器的缘故,Athlon 64系列处理器平台依旧停留在DDR时代,而早在2004年中旬,英特尔已经开始大力推广DDR2内存。在这种情况下AMD推出了旗下首款支持DDRII内存的处理器。AM2采用90nm SOI工艺,配备1MB或者2MB 。
  一、Socket AM2处理器技术特性析疑
  1、频率提升是难题,期待新制程引入
  采用Socket AM2针脚的内核被称为“F”步进,它拥有“E”步进核心的全部特性,区别只在于由上代支持双通道DDR 400提升至双通道DDR2 800,并加入AMD虚拟技术。
  “F”步进核心与“E”步进核心相比,除了内存控制器上的更改及加入AMD 虚拟技术的部份外,明显的是L2 Cache部份缩小了,据AMD官方文件所示,由于制程上的成熟,Rev F版本核心的L2 Cache部份经重新设计减少用作提高速度的回路(晶体管)。此外,“F”步进核心的品质也得以改善,在相同的功耗下相比上代Rev E频率可提高7%,或是频率下功耗下调约7%,因此“F”步进核心可以提高低功耗版本的产能。
  晶体管数目方面,虽然L2 Cache的晶体管使用数目减少,但由于改用DDR2内存控制器及加入AMD 虚拟技术,因此Rev F核心的晶体管数目、核心尺寸有所提升,比如针对双核处理器的Windsor核心由上代2亿3千3百万,提升至2亿4千3百万,Die Size也由199平方毫米提升至220平方毫米。
  整体功耗都降低了,只有FX-62是特例,应该多提一些AMD AM2产品整体性能的提升和功耗的降低。
  L2 cache,由AMD位于德国Dreseden的Fab 30工厂制造。
  2、内置DDR2内存控制器,支持DDR2-800内存
  Socket AM2处理器最大的改进就是整合了DDR2内存控制器——最初支持DDR2 667,在后期支持到DDR2 800甚至是DDR2 1066。
  DDR2优势和缺点都是非常明显的:虽然DDR2内存提高了带宽,但此前DDR2的内存延时由于比DDR内存大,也造成了DDR2高频低能的缺点。但值得庆幸的是,内存厂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新一代DDR2 667内存的延迟已经可以达到3-3-3 timings的水准,同时凭借高带宽的优势,性能已经等于或超过了此前的DDR400内存。
  考虑到AMD的AM2处理器本身集成了内存控制器在CPU内部,所以其较高带宽、极低延迟优势在内存控制方面领先于Intel最新的DDR2平台。不过,DDR模块需要184根针脚,DDR2模块需要240根针脚, AMD在基本保持处理器针脚数目的前提下从支持双通道DDR升级为双通道DDR2,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核心的复杂性。
  有过需要注意的是,AM2平台高端的处理器和低端处理器所支持的DDR2内存频率是大部相同的,最高端的Athlon 64 FX和Athlon 64 X2支持最高的DDR2-800,内存传输带宽达到12.8GB/s。而中低端的Athlon 64和Sempron处理器则支持DDR2-667,内存传输带宽为10.66GB/s。也就是说AM2舍弃了对DDR2-533内存的支持,升级到AM2处理器的玩家需要根据选择的具体处理器来搭配内存,不要造成投资的浪费。
  3、支持Presidio Security安全技术和Pacifica虚拟技术
  当然,Socket AM2处理器改进之处并不仅仅是提供对DDR2内存的支持、针脚改变方面,AMD表示Socket AM2处理器会支持Presidio Security安全技术和Pacifica虚拟技术。其实Athlon64是第一款支持防病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考虑到这也今后CPU发展趋势之一,因此Socket AM2处理器仍保留此功能并不令人意外。
  比较值得人们关注的应该是Pacifica虚拟技术,这可以大大提高台式处理器的运行能力。Pacifica技术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对内存控制器的改进方面。“Pacifica”通过Direct Connect Architecture(直接互连架构)和在处理器和内存控制器中引入一个新模型和功能来提高CPU的虚拟应用。
  与过去的方法来进行虚拟应用不同,这项新的技术能够减少程序的复杂性,提高虚拟系统的安全性,并通过兼容现有的虚拟系统管理软件来减少花费在虚拟管理系统上的费用。例如,用户能在一部机器上轻易地创建多个独立且互相隔离的分区,从而减少了分区之间病毒传播的危险。不过,AMD在虚拟化技术方面仍比Intel慢了一步。
  AMD Socket AM2三大核心系列解析
  根据AMD的计划,包括Windsor、Orleans及Manila等新一代处理器核心都会开始采用Socket AM2规格、90nm制程,同时也都支持双通道DDR2内存,其中采用Windsor核心的Athlon64 X2双核心处理器及采用Orleans核心的Athlon 64都内建Pacifica虚拟技术,而Manila核心的Sempron处理器则不支持这项技术。下面,就简单介绍AMD这三大新系列处理器。
  针对高端市场的“Windsor核心”
  针对2009年的高端处理器市场,AMD准备了基于Socket AM2架构、代号为Windsor核心的Athlon 64 X2双核心处理器。由于高端双核心Athlon64 X2从2006年起出货量会逐步增长,取代单核心Athlon 64处理器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因此下一代Socket AM2规格处理器中,仅Athlon 64 X2就规划了4200+、4600+、4800+、5000+、5200+等多款产品。
  除此之外,AMD还采用Windsor核心Athlon 64 FX处理器,定位仍然是“为3D游戏和单个线程应用程序提供最佳的性能”,还继续扮演作为游戏最佳处理器的角色。
  针对主流市场的“Orleans核心”
  代号为“Orleans”的核心是针对主流处理器市场的单核处理器,2009年AMD预计推出Athlon 64 3500+、Athlon 64 3800+、Athlon 64 4000+三个型号,都支持Pacifica虚拟技术:其中Socket M2 Athlon 64 4000+工作频率2.6GHz,512KB L2;Socket M2 Athlon 64 3800+处理器工作频率2.4GHz,Socket M2 Athlon 64 3500+处理器工作频率2.2GHz,也可能配备512KB L2缓存。考虑到Socket AM2平台DDR2内存子系统的性能会超过Socket939, AMD可能会再一次改用了新的命名。
  针对低端市场的“Manila核心”
  在未来低端处理器市场,AMD仍以Sempron系列为主,并从Socket 754、Socket 939接口过渡到Socket AM2接口。Socket AM2新接口的Sempron核心代号为“Manila”。可以把它看成是“Orleans”的简化版,它的缓存数目减至主流CPU的四分之一,也就是512KB L2,同时并不支持安全及虚拟技术,不过支持双通道DDR2的规格并未缩水,当然上市时间也会更晚一些。
  Socket M2 Sempron处理器会首先上市有3500+、3400+、3200+和3000+,工作频率分别是2.2GHz、2.0GHz、1.8GHz和1.6GHz。另外,Socket M2 Sempron处理器也可能加入已有的2.4GHz 3600+和2.6GHz 3800+这两款产品。
四核处理器
  四核处理器即是基于单个半导体的一个处理器上拥有四个一样功能的处理器核心。换句话说,将四个物理处理器核心整合入一个核中。企业IT管理者们也一直坚持寻求增进性能而不用提高实际硬件覆盖区的方法。多核处理器解决方案针对这些需求,提供更强的性能而不需要增大能量或实际空间。实际上是将两个Conroe双核处理器封装在一起,英特尔可以借此提高处理器成品率,因为如果四核处理器中如果有任何一个缺陷,都能够让整个处理器报废。酷睿2Extreme QX6700在WindowsXP系统下被视作四颗CPU,但是分属两组核心的两颗4MB的二级缓存并不能够直接互访,影响执行效率。Core 2 Extreme QX6700功耗130W,在多任务及多媒体应用中性能提升显著,但是尚缺乏足够的应用软件支持。
  双核处理器要被淘汰?未来处理器将怎样发展?在2006年,CPU市场烽烟四起,AMD率先揭竿而起,抛出了AM2平台,迅速的完成了与前代产品的替换。而作为处理器巨头的Intel在两个月后,将Conroe这颗重磅炸弹狠狠地砸向了市场。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双核时代的喜悦中并准备抓紧普及双核心平台时,Intel再次传来爆炸新闻,2006年11月12日,Intel将推出全新的四核心处理器——Kentsfield。从双核到四核,Intel仅仅不到半年时间,让人感到非常意外。[9].
多核处理器
  多核处理器是指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内核)。多核技术的开发源于工程师们认识到,仅仅提高单核芯片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先前的处理器产品就是如此。他们认识到,在先前产品中以那种速率,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很快会超过太阳表面。即便是没有热量问题,其性价比也令人难以接受,速度稍快的处理器价格要高很多。
  多核处理器技术种类:单芯片多处理器(CMP)与同时多线程处理器(SimultaneousMultithreading,SMT),这两种体系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应用的指令级并行性和线程级并行性,从而显著提高了这些应用的性能。从体系结构的角度看,SMT比CMP对处理器资源利用率要高,在克服线延迟影响方面更具优势。CMP相对SMT的最大优势还在于其模块化设计的简洁性。复制简单设计非常容易,指令调度也更加简单。同时SMT中多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争用也会影响其性能,而CMP对共享资源的争用要少得多,因此当应用的线程级并行性较高时,CMP性能一般要优于SMT。此外在设计上,更短的芯片连线使CMP比长导线集中式设计的SMT更容易提高芯片的运行频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性能优化的效果。总之,单芯片多处理器通过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个微处理器核心来提高程序的并行性。每个微处理器核心实质上都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单线程微处理器或者比较简单的多线程微处理器,这样多个微处理器核心就可以并行地执行程序代码,因而具有了较高的线程级并行性。由于CMP采用了相对简单的微处理器作为处理器核心,使得CMP具有高主频、设计和验证周期短、控制逻辑简单、扩展性好、易于实现、功耗低、通信延迟低等优点。此外,CMP还能充分利用不同应用的指令级并行和线程级并行,具有较高线程级并行性的应用如商业应用等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结构来提高性能。[7]
英特尔推出“自动超频”处理器
  截至2009年9月,英特尔针对高性能台式机市场发布了3款处理器新品,其中包括酷睿i7 870、i7860及酷睿i5 750处理器。据介绍,全新的酷睿i7/i5处理器均基于领先的Nehalem架构,并支持独特的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主打顶级数字媒体、办公应用、游戏等注重应用体验的中高端用户市场。
  其中,酷睿i7处理器还支持英特尔超线程技术,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让处理软件程序的线程数量翻番,从而提升软件的执行效率。而i5虽然没有超线程技术,但是和新发布的i7处理器一样,,带有英特尔新推出的睿频加速技术。据英特尔方面介绍,该技术可根据程序的需求自动加速处理器,以保证程序流畅运行,同时还能根据系统情况智能化地切换到节电状态。[8]
2007年8月十大CPU关注型号总体排行
  
前十名排行总体分析

  从PDC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8月十大CPU型号由于CPU价格体系的变化2007年8月十大CPU关注型号总体排行,与7月份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前五名热门产品型号分别是8月份装机点名率非常高的AMD AM2 Athlon 64 X2 4000+(65nm)、Intel Pentium E2140、AMD AM2 Athlon 64 X2 3600+(65nm)、Intel Core 2 Duo E4300、AMD AM2 Athlon 64 X2 4400+(65nm)。
  前三名的排名情况,2007年8月份关注度第一位依然是关注度非常高的AMD AM2 Athlon 64 X2 4000+(65nm),AM2 Athlon 64 X2 4000+从6月份的第8名,跃到7月份的第一名,到2007年8月为止已经连续两个月坐在冠军宝座位置,看来AM2 Athlon 64 X2 4000已经成为了暑期装机最热门的CPU明星产品,轻松地击败之前的冠军AMD AM2 Athlon 64 X2 3600+(65nm)。
  排在第二位的则是来自Intel派系的最热门的大明星——Intel Pentium E2140,它在2007年7月份的排位是第三名,许多人就预测它拥有非常大的潜力,2007年8月终于冲至关注度第二名,打败了之前的对手AM2 Athlon 64 X2 3600+(65nm)。但是Intel Pentium E2140还是没法把AMD第一名的产品打败,两者的关注度高低主要还是取决于价格。
  与2007年7月份一样,除了前三名产品外,后面七名产品中基本上是Intel的天下,其中非常经典的扣肉产品Intel Core 2 Duo E6300在2007年8月份已经跌出了十大,其替代产品Intel Core 2 Duo E6320的排位是第9名,比起之前的第8名下滑了一个名次。相信是受到了Intel Core 2 Duo E6550的影响,使其表现非常一般。而单核Intel Celeron 420 1.6G2007年8月也下滑了一个名次,在双核占据主流的市场里,单核的呼声还是高不了哪里去的。
  
Intel VS AMD分析

   在2007年7月份,前十大总排行中Intel占了7个,AMD是3个,两者之比为7:3。从关注度数值去看的话,AMD三个型号占了约21%,而Intel则占了约31%。
  2007年8月份,情况起了一些变化,Intel占到了6个,AMD占到了4个,数量比例为6:4。从关注度数值看的话,AMD四个型号占了约23%,Intel占了约21%,AMD的总关注度已经反超Intel,这种情况可是不多见的。
  从单一的关注度去分析,Intel最被关注的产品型号为Pentium E2140,关注度为6.93%%,而AMD最受关注的AM2 Athlon 64 X2 4000+(65nm)其关注度达到了12.50%,两者关注度与7月份一样仍然相差很大。[4].
2009年Intel处理器业务份额提升至80.6%
  进入2009年9月,据iSupply市调公司的研究表明,芯片巨头Intel公司在处理器业务方面的营收已经占到全球处理器市场总营收的80.6%左右。这个比例比2009年初和2008年同期的79.6%和79.1%略有上升,不过已经达到自2005年以来的最高比例。2005年,Intel的处理器业务营收在全球市场中的比例 曾一度高达82.4%。
  2009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加上Intel又推出了几款新处理器产品,这两个因素是导致Intel处理器业务营收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Intel的Atom处理器产品在上网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地位,上网本业务部分的营收也难得地出现了13%的年增长率。不过由于芯片组产品一直维持较低的价格,加上PC业务部分出现总体下跌现象,因此Intel产品的总体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但仍在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
  而AMD同期的表现则出现了退步,他们处理器业务的营收在全球处理器市场总营收中的比例比2009年初和2008年春季分别出现了1.4%和0.4%的下滑,2009年9月仅占11.5%。AMD积极推广自己的Phenom II桌面型处理器,不过在上网本和笔记本市场则表现不佳,他们的移动处理器性能较低,而且发热量和耗电量方面也不及Intel的产品.2009年夏季,AMD推出Turion II, Athlon II,以及Turion Neo X2新品时,其市场份额曾有小幅上扬,不过预计他们2010年会对移动平台进行架构更替,因此届时AMD的市场份额有望显著提升。[5]
中央处理器
  CPU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缩写,它可以被简称做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不过经常被人们直接称为处理器(processor)。不要因为这些简称而忽视它的作用,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其重要性好比大脑对于人一样,因为它负责处理、运算计算机内部的所有数据,而主板芯片组则更像是心脏,它控制着数据的交换。中央处理器的种类决定了你使用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软件。中央处理器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是PC的核心,再配上储存器、输入/输出接口和系统总线组成为完整的PC(个人电脑)。
  中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参数CPU主要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构成。寄存器组用于在指令执行过后存放操作数和中间数据,由运算器完成指令所规定的运算及操作。
45nm处理器实测性能提升解析
  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市场可以说是占据了大部分的江山,从低端的赛扬M到现在最新的Penryn T8000和T9000系列处理器,在笔记本市场可供选择的英特尔处理器确实琳琅满目。最新的45nm处理器到底实力有多少提高?
  45nm Penryn移动处理器的几大特点:
  一、采用了最新的45nm处理器制作工艺:
  英特尔45纳米处理器材用量人高-K金属栅极技术,使得晶体管漏电量更低,提高转换速度;晶体管数目大约是65nm技术的两倍,从而将性能和功效提升至新水平。首批发布的四款45nm处理器
  二、增加了每时钟和周期的指令数,提高产品性能:
  一个完整的4道宽超标量流水线可在每时钟周期以恒定速率获取、解码、执行和返回4条完整的指令。
  缓存尺寸大小优化了有效的指令数,允许处理器深入监测程序流以发现能够并行执行的指令。目前主流T7000系列处理器参数对比
  通过提高频率同时提高每时钟周期内发布的指令数,改善了非常短且高效的14级流水线的架构的关键路径。
  宏融合将通常使用的指令序列,融合为单条指令以供执行,减少了内部资源需求并且增加了每时钟周期的指令数,这样可以返回5条指令,而以前完成同样的工作只能返回4条指令。
  对比评测的几款处理器三、最高达6MB的L2二级缓存:
  移动处理器二级缓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enryn处理器把处理器的二级缓存增加到了6MB,更有效地提高了性能。
  四、深度节能技术提高笔记本的续航时间:
  45nm的Penryn处理器具有深度节能技术,可以在不使用时关闭处理器核和二级缓存,功效更高。
  五、新的HD Boost—SSE4多媒体指令集:
  四款处理器物理参数英特尔高清增强技术(IntelHD Boost)是一项可以显著提高执行SIMD流指令扩展(SSE/SSE2/SSE3/SSE4)指令性能的特性。它们能够加快诸多应用的速度,如视频、话音与图像、图片处理、加密、财务、工程设计和科学应用等。
  参加评测的4款处理器将分别在两个平台上运行(同方S360R;方正X410A),都保证43Damrk图形性能测试款处理器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完全相同的环境下运行。(其中方正S360R的平台进行内存、显示功能以及硬盘的测试;同方锋锐X410A运行PCmark、Super Pai的测试)
  45nm的Penryn处理器问世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对于很多测试软件的兼容性并不是很好,当然,没有最新测试软件的支持,这些测试成绩并不能100%地反映45nm Penryn处理器的真实应用成绩。
  从以上几款处理器性能方面的测试可以看出,在大部分性能测试中。两款Penryn T8100和T9500分别要比对应的T7250和T7500高出一筹。由于T9500比T7500的主频高出幅度较大,因此T9500的分数相对T7500高出较多。
  对于T8100和T7250这两款处理器来说,主频、二级缓存都较为接近,从测试中也可以看出,T8100相比T7250也是有一定的性能优势。
  T7500是目前市场中较高档次的处理器,从硬件参数来看,其对应的下一代T9000系列的Penryn处理器确实要比T7000系列有较大改进,还是值得期待。
  T7250则是目前市场中T7000系列的主流产品,性价比相对较高。其对应的下一代Penryn处理器应该是T8000系列。从测试的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然T8000系列的性能提升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随着应用软件的完善,支持SSE4的Penryn处理器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10]
Raid卡处理器
  处理器描述了RAID卡核心处理芯片的名称或者说是工作速度。目前市场上销售的RAID控制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卡上集成专门的RISC处理器——核心处理芯片,完全通过硬件实现RAID功能,被称为硬件RAID控制卡;另外一种控制卡本身不含有处理器,没有核心处理芯片,所有RAID计算全部由系统CPU来完成,被称为固件RAID控制卡。固件RAID卡的价格相对便宜一些,一般都在100美元以下。由于RAID卡所需要的运算量相对固定,因此这个参数并不太重要,并且生产RAID卡的厂商一般并不完全公布此参数。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板

主板的简介
  
  主板,又叫主机板(mainboard)、系统板(systemboard)或母板(motherboard);它安装在机箱内,是微机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主板一般为矩形电路板,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元件。主板的另一特点,是采用了开放式结构。主板上大都有6-8个扩展插槽,供PC机外围设备的控制卡(适配器)插接。通过更换这些插卡,可以对微机的相应子系统进行局部升级,使厂家和用户在配置机型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 总之,主板在整个微机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主板的类型和档次决定着整个微机系统的类型和档次,主板的性能影响着整个微机系统的性能。
  工作原理
  在电路板下面,是错落有致的电路布线;在上面,则为棱角分明的各个部件:插槽、芯片、电阻、电容等。当主机加电时,电流会在瞬间通过CPU、南北桥芯片、内存插槽、AGP插槽、PCI插槽、IDE接口以及主板边缘的串口、并口、PS/2接口等。随后,主板会根据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来识别硬件,并进入操作系统发挥出支撑系统平台工作的功能。
主板的分类
  常见的PC机主板的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按主板上使用的CPU分有:
  386主板、486主板、奔腾(Pentium,即586)主板、高能奔腾(Pentium Pro,即686)主板。 同一级的CPU往往也还有进一步的划分,如奔腾主板,就有是否支持多能奔腾(P55C,MMX要求主板内建双电压), 是否支持Cyrix 6x86、 AMD 5k86 (都是奔腾级的CPU,要求主板有更好的散热性)等区别。
  二、按主板上I/O总线的类型分
  ·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
  ·EISA(Extension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标准体系结构总线.
  ·MCA(Micro Channel)微通道总线. 此外,为了解决CPU与高速外设之间传输速度慢的"瓶颈"问题,出现了两种局部总线,它们是:
  ·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s Association)视频电子标准协会局部总线,简称VL总线.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外围部件互连局部总线,简称PCI总线. 486级的主板多采用VL总线,而奔腾主板多采用PCI总线。 目前,继PCI之后又开发了更外围的接口总线,它们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IEEE1394(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协会1394标准)俗称"火线(Fire Ware)"。
  三、按逻辑控制芯片组分
  这些芯片组中集成了对CPU、CACHE、I/0和总线的控制586以上的主板对芯片组的作用尤为重视。 Intel公司出品的用于586主板的芯片组有:LX 早期的用于Pentium 60和66MHz CPU的芯片组
  ·NX 海王星(Neptune),支持Pentium 75 MHz以上的CPU,在Intel 430 FX芯片组推出之前很流行,现在已不多见。
  ·FX 在430和440两个系列中均有该芯片组,前者用于Pentium,后者用于Pentium Pro。HX Intel 430系列,用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商用微机。VX Intel 430系列,在HX基础上针对普通的多媒体应用作了优化和精简。有被TX取代的趋势。TX Intel 430系列的最新芯片组,专门针对Pentium MMX技术进行了优化。GX、KX Intel 450系列,用于Pentium Pro,GX为服务器设计,KX用于工作站和高性能桌面PC。MX Intel 430系列,专门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奔腾级芯片组,参见《Intel 430 MX芯片组》。 非Intel公司的芯片组有:VT82C5xx系列 VIA公司出品的586芯片组。
  ·SiS系列 SiS公司出品,在非Intel芯片组中名气较大。
  ·Opti系列 Opti公司出品,采用的主板商较少。
  四、按主板结构分
  ·AT 标准尺寸的主板,IBM PC/A机首先使用而得名,有的486、586主板也采用AT结构布局
  ·Baby AT 袖珍尺寸的主板,比AT主板小,因而得名。很多原装机的一体化主板首先采用此主板结构
  ·ATX &127; 改进型的AT主板,对主板上元件布局作了优化,有更好的散热性和集成度,需要配合专门的ATX机箱使用
  ·一体化(All in one) 主板上集成了声音,显示等多种电路,一般不需再插卡就能工作,具有高集成度和节省空间的优点,但也 有维修不便和升级困难的缺点。在原装品牌机中采用较多
  ·NLX Intel最新的主板结构,最大特点是主板、CPU的升级灵活方便有效,不再需要每推出一种CPU就必须更新主板设计 此外还有一些上述主板的变形结构,如华硕主板就大量采用了3/4 Baby AT尺寸的主板结构。
  五、按功能分
  ·PnP功能 带有PnP BIOS的主板配合PnP操作系统(如Win95)可帮助用户自动配置主机外设,做到"即插即用"
  ·节能(绿色)功能 一般在开机时有能源之星(Energy Star)标志,能在用户不使用主机时自动进入等待和休眠状态,在 此期间降低CPU及各部件的功耗
  ·无跳线主板 这是一种新型的主板,是对PnP主板的进一步改进。在这种主板上,连CPU的类型、工作电压等都无须用跳线开关,均 自动识别,只需用软件略作调整即可。经过Remark的CPU在这种主板上将无所遁形. 486以前的主板一般没有上述功能,586以上的主板均配有PnP和节能功能,部分原装品牌机中还可通过主板控制主机电源 的通断,进一步做到智能开/关机,这在兼容机主板上还很少见,但肯定是将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无跳线主板将是主板发 展的另一个方向。
  六、其它的主板分类方法:
  ·按主板的结构特点分类还可分为基于CPU的主板、基于适配电路的主板、一体化主板等类型。基于CPU的一体化的主板是 目前较佳的选择。
  ·按印制电路板的工艺分类又可分为双层结构板、四层结构板、六层结构板等;目前以四层结构板的产品为主。
  ·按元件安装及焊接工艺分类又有表面安装焊接工艺板和DIP传统工艺板。
  板的构成
  主板的平面是一块PCB(印刷电路板),一般采用四层板或六层板。相对而言,为节省成本,低档主板多为四层板:主信号层、接地层、电源层、次信号层,而六层板则增加了辅助电源层和中信号层,因此,六层PCB的主板抗电磁干扰能力更强,主板也更加稳定。
主板构成部分
  1.芯片部分
  BIOS芯片:是一块方块状的存储器,里面存有与该主板搭配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程序。能够让主板识别各种硬件,还可以设置引导系统的设备,调整CPU外频等。BIOS芯片是可以写入的,这方便用户更新BIOS的版本,以获取更好的性能及对电脑最新硬件的支持,当然不利的一面便是会让主板遭受诸如CIH病毒的袭击。
  南北桥芯片:横跨AGP插槽左右两边的两块芯片就是南北桥芯片。南桥多位于PCI插槽的上面;而CPU插槽旁边,被散热片盖住的就是北桥芯片。芯片组以北桥芯片为核心,一般情况,主板的命名都是以北桥的核心名称命名的(如P45的主板就是用的P45的北桥芯片)。北桥芯片主要负责处理CPU、内存、显卡三者间的“交通”,由于发热量较大,因而需要散热片散热。南桥芯片则负责硬盘等存储设备和PCI之间的数据流通。南桥和北桥合称芯片组。芯片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主板的功能和性能。需要注意的是,AMD平台中部分芯片组因AMD CPU内置内存控制器,可采取单芯片的方式,如nVIDIA nForce 4便采用无北桥的设计。从AMD的K58开始,主板内置了内存控制器,因此北桥便不必集成内存控制器,这样不但减少了芯片组的制作难度,同样也减少了制作成本。现在在一些高端主板上将南北桥芯片封装到一起,只有一个芯片,这样大大提高了芯片组的功能。
  RAID控制芯片:相当于一块RAID卡的作用,可支持多个硬盘组成各种RAID模式。目前主板上集成的RAID控制芯片主要有两种:HPT372 RAID控制芯片和Promise RAID控制芯片。
  2、扩展槽部分
  所谓的“插拔部分”是指这部分的配件可以用“插”来安装,用“拔”来反安装。
  内存插槽:内存插槽一般位于CPU插座下方。图中的是DDR SDRAM插槽,这种插槽的线数为184线。
  AGP插槽:颜色多为深棕色,位于北桥芯片和PCI插槽之间。AGP插槽有1×、2×、4×和8×之分。AGP4×的插槽中间没有间隔,AGP2×则有。在PCI Express出现之前,AGP显卡较为流行,其传输速度最高可达到2133MB/s(AGP8×)。
  PCI Express插槽:随着3D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AGP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视频处理带宽的要求,目前主流主板上显卡接口多转向PCI Exprss。PCI Exprss插槽有1×、2×、4×、8×和16×之分。注:目前主板支持双卡NVIDIA SLI/ ATI 交叉火力)
  PCI插槽:PCI插槽多为乳白色,是主板的必备插槽,可以插上软Modem、声卡、接受卡、网卡、多功能卡等设备。
  CNR插槽:多为淡棕色,长度只有PCI插槽的一半,可以接CNR的软Modem或网卡。这种插槽的前身是AMR插槽。CNR和AMR不同之处在于:CNR增加了对网络的支持性,并且占用的是ISA插槽的位置。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把软Modem或是软声卡的一部分功能交由CPU来完成。这种插槽的功能可在主板的BIOS中开启或禁止。
  3、.对外接口部分
  硬盘接口:硬盘接口可分为IDE接口和SATA接口。在型号老些的主板上,多集成2个IDE口,通常IDE接口都位于PCI插槽下方,从空间上则垂直于内存插槽(也有横着的)。而新型主板上,IDE接口大多缩减,甚至没有,代之以SATA接口。
  软驱接口:连接软驱所用,多位于IDE接口旁,比IDE接口略短一些,因为它是34针的,所以数据线也略窄一些。
  COM接口(串口):目前大多数主板都提供了两个COM接口,分别为COM1和COM2,作用是连接串行鼠标和外置Modem等设备。COM1接口的I/O地址是03F8h-03FFh,中断号是IRQ4;COM2接口的I/O地址是02F8h-02FFh,中断号是IRQ3。由此可见COM2接口比COM1接口的响应具有优先权,现在市面上已很难找到基于该接口的产品。
  PS/2接口:PS/2接口的功能比较单一,仅能用于连接键盘和鼠标。一般情况下,鼠标的接口为绿色、键盘的接口为紫色。PS/2接口的传输速率比COM接口稍快一些,但这么多年使用之后,虽然现在绝大多数主板依然配备该接口,但支持该接口的鼠标和键盘越来越少,大部分外设厂商也不再推出基于该接口的外设产品,更多的是推出USB接口的外设产品,不过值得一提的时候,由于该接口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很多使用者即使在使用USB也更愿意通过PS/2-USB转接器插到PS/2上使用,外加键盘鼠标每一代产品的寿命都非常长,因此接口现在依然使用效率极高,但在不久的将来,被USB接口所完全取代的可能性极高。
  USB接口:USB接口是现在最为流行的接口,最大可以支持127个外设,并且可以独立供电,其应用非常广泛。USB接口可以从主板上获得500mA的电流,支持热拔插,真正做到了即插即用。一个USB接口可同时支持高速和低速USB外设的访问,由一条四芯电缆连接,其中两条是正负电源,另外两条是数据传输线。高速外设的传输速率为12Mbps,低速外设的传输速率为1.5Mbps。此外,USB2.0标准最高传输速率可达480Mbps。USB3.0已经开始出现在最新主板中,将不久会被推广。
  LPT接口(并口):一般用来连接打印机或扫描仪。其默认的中断号是IRQ7,采用25脚的DB-25接头。并口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1、SPP标准工作模式。SPP数据是半双工单向传输,传输速率较慢,仅为15Kbps,但应用较为广泛,一般设为默认的工作模式。2、EPP增强型工作模式。EPP采用双向半双工数据传输,其传输速率比SPP高很多,可达2Mbps,目前已有不少外设使用此工作模式。3、ECP扩充型工作模式。ECP采用双向全双工数据传输,传输速率比EPP还要高一些,但支持的设备不多。现在使用LPT接口的打印机与扫描仪已经基本很少了,多为使用USB接口的打印机与扫描仪。
  MIDI接口:声卡的MIDI接口和游戏杆接口是共用的。接口中的两个针脚用来传送MIDI信号,可连接各种MIDI设备,例如电子键盘等,现在市面上已很难找到基于该接口的产品。
  SATA接口:SATA的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在IDF Fall 2001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标准,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SATA规范将硬盘的外部传输速率理论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标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约13%,而随着未来后续版本的发展,SATA接口的速率还可扩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从其发展计划来看,未来的SATA也将通过提升时钟频率来提高接口传输速率,让硬盘也能够超频。
常见问题解答
  问:主板上的南北桥有何区别?
  答:一个主板上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就是主板的芯片组了,主板的芯片组一般由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组成,两者共同组成主板的芯片组。北桥芯片主要负责实现与CPU、内存、AGP接口之间的数据传输,同时还通过特定的数据通道和南桥芯片相连接。北桥芯片的封装模式最初使用BGA封装模式,到现在Intel的北桥芯片已经转变为FC-PGA封装模式,不过为AMD处理器设计的主板北桥芯片到现在依然还使用传统的BGA封装模式。南桥芯片相比北桥芯片来讲,南桥芯片主要负责和IDE设备、PCI设备、声音设备、网络设备以及其他的I/O设备的沟通,南桥芯片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见到传统的BGA封装模式一种。另外,除了传统的南北桥芯片的分类方法外,现在还能够见到一体化的设计方案,这种方案经常在NVIDIA、SiS的芯片组上见到,将南北桥芯片合为一块芯片,这种设计方案有着独到之处,对于节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有一定的意义,不过到目前,除了少部主板外,还没有非常广泛的推广开来。
  问:开机主板鸣叫是什么原因?
  Award BIOS
  1短:系统正常启动。表明机器没有任何问题。
  2短:常规错误,请进入CMOS Setup,重新设置不正确的选项。
  1长1短:内存或主板出错。换一条内存试试,若还是不行,只好更换主板。
  1长2短:显示器或显示卡错误。
  1长3短:键盘控制器错误。检查主板。
  1长9短:主板Flash RAM或EPROM错误,BIOS损坏。换块Flash RAM试试。
  不断地响(长声):内存条未插紧或损坏。重插内存条,或更换内存。
  不停地报警:电源、显示器未和显示卡连接好。检查一下所有的插头。
  重复短声报警:电源有问题。
  无报警无显示:电源有问题。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更换内存条。
  2短:内存ECC较验错误。在CMOS Setup中将内存关于ECC校验的选项设为Disabled就可以解决,不过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更换一条内存。
  3短:系统基本内存检查失败。换内存。
  4短:系统时钟出错。
  5短:CPU出现错误。
  6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7短:系统实模式错误,不能切换到保护模式。
  8短:显示内存错误。显示内存有问题,更换显卡试试。
  9短:BIOS芯片检验和错误。
  1长3短:内存错误。内存损坏,更换即可。
  1长8短:显示测试错误。显示器数据线没插好或显示卡没插牢。
  Phoenix BIOS
  1短:系统启动正常
  1短1短1短:系统初始化失败
  1短1短2短:主板错误
  1短1短3短:CMOS或电池失效
  1短1短4短:ROM BIOS校验错误
  1短2短1短:系统时钟错误
  1短2短2短:DMA初始化失败
  1短2短3短:DMA页寄存器错误
  1短3短1短:RAM刷新错误
  1短3短2短:基本内存错误
  1短3短3短:基本内存错误
  1短4短1短:基本内存地址线错误
  1短4短2短:基本内存校验错误
  1短4短3短:EISA时序器错误
  1短4短4短:EISA NMI口错误
  2短1短1短:前64K基本内存错误
  3短1短1短:从DMA寄存器错误
  3短1短2短:主DMA寄存器错误
  3短1短3短:主中断处理寄存器错误
  3短1短4短:从中断处理寄存器错误
  3短2短4短:键盘控制器错误
  3短3短4短:显示内存错误
  3短4短2短:显示错误
  3短4短3短:时钟错误
  4短2短1短:时钟错误
  4短2短2短:关机错误
  4短2短3短:A20门错误
  4短2短4短:保护模式中断错误
  4短3短1短:内存错误
  4短3短3短:时钟2错误
  4短3短4短:时钟错误
  4短4短1短:串行口错误
  4短4短2短:并行口错误
  4短4短3短:数字协处理器错误
  主板故障的数种基本检查及处理方式
  主板产生故障的原因,一般有三个方面:
  1.人为故障
  有些朋友,电脑操作方面的知识懂得较少,在操作时不注意操作规范及安全,这样对电脑的有些部件将会造成损伤。如带电插拔设备及板卡,安装设备及板卡时用力过度,造成设备接口、芯片和板卡等损伤或变形,从而引发故障。
  2.环境引发的故障
  因外界环境引起的故障,一般是指人们在未知的情况下或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引起的。如雷击、市电供电不稳定,它可能会直接损坏主板,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都没有办法预防;外界环境引起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因温度、湿度和灰尘等引起的故障。这种情况表现出来的症状有:经常死机、重启或有时能开机有时又不能开机等,从而造成机器的性能不稳定。
  3.元器件质量引起的故障
  这种情况是指主板的某个元器件因本身质量问题而损坏。这种故障一般会导致主板的某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系统无法正常启动,自检过程中报错等现象。
  主板故障往往表现为系统启动失败、屏幕无显示、有时能启动有时又启动不了等难以直观判断的故障现象。在对主板的故障进行检查维修时,一般采用“一看、二听、三闻、四摸”的维修原则。就是观察故障现象、听报警声、闻是否有异味、用手摸某些部件是否发烫等。下面列举几种常见主板的维修方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一般要几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1.清洁法
  这种方法一般用来解决因主板上灰尘太多,灰尘带静电造成主板无法正常工作的故障,可用毛刷清除主板上的灰尘。另外,主板上一般接有很多的外接板卡,这些板卡的金手指部分可能被氧化,造成与主板接触不良,这种问题可用橡皮擦擦去表面的氧化层。
  2.观察法
  主要用到“看、摸”的技巧。在关闭电源的情况下,看各部件是否接插正确,电容、电阻引脚是否接触良好,各部件表面是否有烧焦、开裂的现象,各个电路板上的铜箔是否有烧坏的痕迹。同时,可以用手去触摸一些芯片的表面,看是否有非常发烫的现象。
  3.替换法
  当对一些故障现象不能确定究竟是由哪个部件引起的时候,可以对怀疑的部件通过替换法来排除故障。可以把怀疑的部件拿到好的电脑上去试,同时也可以把好的部件接到出故障的电脑上去试。如:内存在自检时报错或容量不对,就可以用此方法来判断引起故障的真正元凶。
  4.软件诊断法
  这里我们一般指通过随机附带的诊断程序或系统测试软件去测试。一般用于检查各种接口电路故障
  数种电电脑主板故障实例及解决办法
  电脑主板故障一:开机无显示
  电脑开机无显示,首先我们要检查的就是是BIOS。主板的BIOS中储存着重要的硬件数据,同时BIOS也是主板中比较脆弱的部分,极易受到破坏,一旦受损就会导致系统无法运行,出现此类故障一般是因为主板BIOS被CIH病毒破坏造成(当然也不排除主板本身故障导致系统无法运行。)。一般BIOS被病毒破坏后硬盘里的数据将全部丢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硬盘数据是否完好来判断BIOS是否被破坏,如果硬盘数据完好无损,那么还有三种原因会造成开机无显示的现象:
  1. 因为主板扩展槽或扩展卡有问题,导致插上诸如声卡等扩展卡后主板没有响应而无显示。
  2. 免跳线主板在CMOS里设置的CPU频率不对,也可能会引发不显示故障,对此,只要清除CMOS即可予以解决。清除CMOS的跳线一般在主板的锂电池附近,其默认位置一般为1、2短路,只要将其改跳为2、3短路几秒种即可解决问题,对于以前的老主板如若用户找不到该跳线,只要将电池取下,待开机显示进入CMOS设置后再关机,将电池上上去亦达到CMOS放电之目的。
  3. 主板无法识别内存、内存损坏或者内存不匹配也会导致开机无显示的故障。某些老的主板比较挑剔内存,一旦插上主板无法识别的内存,主板就无法启动,甚至某些主板不给你任何故障提示(鸣叫)。当然也有的时候为了扩充内存以提高系统性能,结果插上不同品牌、类型的内存同样会导致此类故障的出现,因此在检修时,应多加注意。
  对于主板BIOS被破坏的故障,我们可以插上ISA显卡看有无显示(如有提示,可按提示步骤操作即可。),倘若没有开机画面,你可以自己做一张自动更新BIOS的软盘,重新刷新BIOS,但有的主板BIOS被破坏后,软驱根本就不工作,此时,可尝试用热插拔法加以解决(我曾经尝试过,只要BIOS相同,在同级别的主板中都可以成功烧录。)。但采用热插拔除需要相同的BIOS外还可能会导致主板部分元件损坏,所以可靠的方法是用写码器将BIOS更新文件写入BIOS里面(可找有此服务的电脑商解决比较安全)。
  电脑主板故障二:CMOS设置不能保存
  此类故障一般是由于主板电池电压不足造成,对此予以更换即可,但有的主板电池更换后同样不能解决问题,此时有两种可能:
  1. 主板电路问题,对此要找专业人员维修;
  2. 主板CMOS跳线问题,有时候因为错误的将主板上的CMOS跳线设为清除选项,或者设置成外接电池,使得CMOS数据无法保存。
  电脑主板故障三:在Windows下安装主板驱动程序后出现死机或光驱读盘速度变慢的现象。
  在一些杂牌主板上有时会出现此类现象,将主板驱动程序装完后,重新启动计算机不能以正常模式进入Windows 98桌面,而且该驱动程序在Windows 98下不能被卸载。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找到最新的驱动重新安装,问题一般都能够解决,如果实在不行,就只能重新安装系统。
  电脑主板故障四:安装Windows或启动Windows时鼠标不可用
  出现此类故障的软件原因一般是由于CMOS设置错误引起的。在CMOS设置的电源管理栏有一项modem use IRQ项目,他的选项分别为3、4、5……、NA,一般它的默认选项为3,将其设置为3以外的中断项即可。
  电脑主板故障五:电脑频繁死机,在进行CMOS设置时也会出现死机现象
  在CMOS里发生死机现象,一般为主板或CPU有问题,如若按下法不能解决故障,那就只有更换主板或CPU了。
  出现此类故障一般是由于主板Cache有问题或主板设计散热不良引起,。对于Cache有问题的故障,我们可以进入CMOS设置,将Cache禁止后即可顺利解决问题,当然,Cache禁止后速度肯定会受到有影响。
  电脑主板故障六:主板COM口或并行口、IDE口失灵
  出现此类故障一般是由于用户带电插拔相关硬件造成,此时用户可以用多功能卡代替,但在代替之前必须先禁止主板上自带的COM口与并行口(有的主板连IDE口都要禁止方能正常使用)。
主板驱动
  主板驱动是指使计算机能识别你的硬件的驱动程序。如果计算机不能识别,那就要装上驱动了,但一般用XP系统的可以不用,使用起来正常工作的也可以免了,但一些声卡或显卡如果集成的,那么装上主板的驱动就相当于把这些显卡声卡的驱动也装上。
  主板是电脑的核心,处理器是附着在主板上面的。
  主板驱动有的是集成在系统盘上的,自带光盘,放入光驱即可安装。
  主板驱动主要包括:芯片组驱动、集成显卡驱动、集成网卡驱动、集成声卡驱动、usb2.0驱动(xp系统已含)。
  主板厂商
  一线品牌:
  主要特点就是研发能力强,推出新品速度快,产品线齐全,高端产品非常过硬,目前认可度比较高的是以下三个品牌:
  华硕(ASUS):全球第一大主板制造商,也是公认的主板第一品牌,做工追求实而不华,高端主板尤其出色,超频能力很强;同时他的价格也是最高的,另外中低端的某些型号也有相对较差的产品。
  微星(MSI):出货量位居世界前五,一年一度的校园行令微星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其主要特点是附件齐全而且豪华,但超频能力不算出色,另外中低端某些型号缩水比较严重,使得造假者经常找到可乘之机。
  技嘉(GIGABYTE):出货量与微星不相上下,一贯以华丽的做工而闻名,但绝非华而不实,超频方面同样不甚出众,中低端型号与微星一样缩水,因此也经常受到假货的困扰。
  准一线品牌:
  三大厂商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Intel方面,而对于销量相对较少的AMD平台多少都有些漫不经心,于是专心做DIY市场的几个主板品牌就崭露头角。在名气上他们虽然比不上三巨头,但是主板品质丝毫不逊色,因此我们暂且把他们列为准一线品牌:
  映泰(BIOSTAR):世界冠军板,主板界的超频霸主。主板攻破了数不清的世界纪录,屡屡创造新的奇迹。映泰主板虽然不是什么一线产品,但是同样是一款明星主板,来自于台系厂商映泰。映泰主板在超频中的能力是业界公认的,不论在AMD平台上还是INTEL平台上,映泰主板在超频世界纪录排行榜上多次占据榜首位置并保持长久。特别是在INTEL平台上,映泰主板的其中两款P45双子星TPower I45和TP45 HP两款主板,半年来保持着依然保持E5200\E7200\E7300\ E8300\E8400\E8500\E8600众多CPU超频的世界纪录。最近再一次打破E7400处理器世界纪录的依然是TPower I45,由中国超频领航团队队长谢冠鹏带领下的Lead aHead,突破了E7400处理器106.42%的极限超频,将主频频率送上5779.81MHz的世界纪录。
  升技(ABIT):历来都是把超频作为第一要务,做工用料方面丝毫不逊色于一线品牌,所以受到诸多DIYER的青睐。在国外知名媒体的调查中,升技都是位列华硕之后而居于次席。由于升技只做DIY市场,主板出货量不算大,在国内名气还差那么一点,所以只能暂居准一线这个位置了。当前ABIT已经破产,所以市面上不再有ABIT这个品牌的新型号主板。
  磐正(EPO):原名磐英,因为在国内被抢注而更名磐正。与升技的风格类似,超频能力同样有口皆碑,而且附件更加齐全,价格相对也更为低廉,因此同样拥有众多的fans。
  二线品牌:
  某些方面略逊于一线品牌,但都具备相当的实力,也有各自的特色:
  富士康(FOXCONN):隶属于台湾鸿海集团,目前主板出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直追华硕——当然大多数是OEM和代工的。前两年曾经以“富本” 的品牌进入大陆市场,但无疾而终,真正的自有品牌进入DIY市场才一年有余,目前接受度还不高,产品线也不太齐全,但相信凭借鸿海的实力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精英(ECS):出货量曾经一度超过华硕而坐上了头把交椅,但是近两年不幸被赶超,现在位列世界第三。与其它大厂不同的是,精英一向只走低价路线,主板做工用料平庸,超频能力几乎等于零,附件也都是最基本的。不过仅两年精英也力图改变,推出了高端的“ETREME”系列主板,我们期待着精英更好的表现。
  英特尔(INTEL):单凭这个名字,他的影响力绝对在华硕之上,但是完完全全是代工的,目前都是富士康制造,做工用料没的说,但是根本不能超频,附件也很少,为DIYER所不齿,比较适合家庭和企业使用。
  三线品牌:
  有制造能力,在保证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尽量压低价格,这就是这三线厂商的主要特征。
  华擎(ASROCK):为了不影响自己的高端形象,华硕推出了这个新品牌,主要目的就是打压包括精英在内的低价主板,由华硕的技术人员设计,但在深圳生产。技术方面颇有创意,但是主板品质一般,返修率也不低。
  隽星(MBI):看到华擎在低端市场风风火火,微星也坐不住了,于是在04年夏天推出了这个品牌,但低端市场已经被华擎占据了大部分,隽星不知能否顶得住。
  倍嘉(APER):技嘉的低端品牌,目的与隽星一样,而且基本在同一时间推出,三大厂商在低端市场也将展开火拼。
  硕泰克(SOLTEK):原本可以列为二线品牌,主板性价比颇高,而且曾经给威盛主板代工,但近两年来受价格战影响,主板品质每况愈下,现在也只能沦为三线品牌了。
  捷波(JETWAY):还算是一个说得过去的主板品牌,拥有一系列以“精灵”命名的特色技术,主板品质一般,曾经把P4266A芯片组的主板命名为“848P”,品牌形象受到很大影响,
  顶星(TOPSTAR):来自深圳的品牌,有独立的研发制造能力,自称要做中国第一品牌,不过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翔升(ASZ):同样产自深圳,制造商是东方恒健电子有限公司,拥有一定的制造能力,还给其他一些品牌做代工,但仅仅是便宜而已,质量并不出众。
  其它厂商:七彩虹、斯巴达克、双敏、昂达、梅捷、美达、奥美嘉、盈通、祺祥、建达兰德、蓝科、同维、钛腾、双捷、三帝、建邦、红船、众成、致达、智盟、联冠、杰灵、科脑、冠盟、科盟、万邦龙、维斯达、捷嘉、华基、华美、天虹、丰威、红狐、银狐、翼驰、联胜、杰微、双硕、中凌、福扬、思普、博达、松立、辉煌、天域、赛风、致铭等。有兴趣的可以去相关资讯网站上看看。上边的主板厂商比较多,也比较全。
  intel发布的P35系列
  2006年10月,英特尔向业界宣布,965/975下一代芯片组将采用全新的“3”系列命名方式,985将不复存在。“3”系列芯片组基于BearLake架构,分为家用和商用2大系列,共计6个不同的型号,后来又追加了一款整合显卡的G31,目前共有7个型号。
  BearLake的7个型号中,面向商用的以Q开头,包括Q35和Q33;面向家用的包括高端产品和主流产品两个系列,高端产品有X38,主流产品有P35、G35、G33和后来加入的G31。其中G字开头的都是带有集成显卡的主板芯片组产品。
  ·高端 X38:支持四核心处理器、DDR3-1333内存、PCI-E 2.0、PCI-E x16×2,前端总线1333MHz,搭配ICH9/ICH9R/ICH9DH南桥,2007年第三季度发布。
  ·主流 P35:支持DDR3-1066/DDR2-800内存、前端总线1333MHz、搭配ICH9/R/DH南桥,2007年第二季度发布。
  ·家用 G35:支持DDR2-800内存、前端总线1333MHz、支持Intel清晰视频技术(CVT)、)、DirectX 10、搭配ICH8南桥、HDCP、1080i H.264、HD Audio,2007年第二季度发布。
  ·整合 G33:支持DDR3-1066/DDR2-800内存、前端总线1333MHz、支持Intel清晰视频技术(CVT)、DirectX 10、HDCP,搭配ICH9/R/DH南桥,2007年第三季度发布。
  ·商务 Q35:支持DDR2-800内存、前端总线1333MHz、支持Intel第二代主动管理技术AMT2、虚拟化技术VT、搭配ICH9DO南桥,2007年第二季度发布。
  ·精简 Q33:支持DDR2-800内存、前端总线1066MHz、搭配ICH9/R南桥、2007年第二季度发布。
  对于BearLake来说,相对于965/975最大的改进就在于将FSB提升到了1333MHz,可以支持英特尔最新的酷睿2处理器,而且还将搭配全新的ICH9南桥,支持PCIe 2.0和DDR3内存。但是具体到其中的型号则不尽相同。其中最高端的X38将支持PCIe 2.0且提供两个全速的PCIex16插槽,支持DDR3 1333,搭配ICH9南桥;而在市场上唱主角的,无疑是P35、G35和G33这三款产品。
  G33将整合支持英特尔清晰视频技术(Intel Clear Video Technology)的显示核心,前端总线升级为1333 MHz,和G35一样都同时支持双核心与四核心处理器。但是它的内存规格相对X38来说相对保守,只支持DDR3-1066或DDR2-800。原定在G33之上的是G35芯片组。这里“原计划”指的是G35不论在初始规格还是定位上都要高于G33,但是后来英特尔对G35作了调整。让我们先来看看G35最初的规格:整合了兼容DirectX 10的显示核心并提供对高清内容回放(HDCP)的完整支持,支持DDR3-1066和 DDR2-800内存,前端总线为1333 MHz。而P35芯片组与G35相比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P35 Express没有整合显示核心。
  英特尔将进一步强化ICH9南桥芯片的硬盘功能,除加入全新的Intel Rapid Recover Technology数据保护技术外,还将正式支持Command Based Port Multipliers技术。
  后有p45 p43 g41 g45 x48 高端i7+X58
  据悉,Intel Rapid Recover Technology能为用户提供简单快捷的数据复元功能,它可以把硬盘的镜像备份到另一块称为恢复硬盘 (Recovery Drive)的硬盘上。用户可自行选择当系统进入闲置状态还是在某个指定时间进行Recovery Drive的内容更新 ,以确保Recovery Drive发挥最大的数据保护作用。如果主硬盘出现故障,系统可以直接从Recovery Drive启动,并进行数据复原工作。
  此外, Intel还将在ICH9南桥中支持SATA Port Multiplier技术。据主板厂商介绍,目前大部份南桥芯片的每一个SATA接口只能连接一个SATA设备,这大大限制了系统支持的硬盘数目。但加入SATA Port Multiplier支持后,每一个SATA接口可让多个SATA设备分享其3Gb/s的传输频宽,最高可达15个SATA设备,大幅提高了系统存储设备的扩充能力。
一起看未来主板趋势
  去年Computex的时候,Intel在台北大办P45芯片组正式发布会。虽然本次Computex没有赶上Intel正式发布P55芯片组的时候,但是Intel仍然不敢怠慢台湾主板厂商,基于P55芯片组的主板墙仍然如约出现在会展现场,因此关于Computex 2009主板产品的看点,还是要从P55来说起。
  大家知道P55是首款完全没有北桥芯片的主板产品,它的北桥芯片已经完全转移进了Lynnfield处理器当中,因此我们在P55主板的中间,将不再看到传统的北桥芯片。因此对于低端的P55主板,将可以放弃目前常见的北桥散热系统,在本次台北电脑展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产品。
  P55是不能支持Intel定位较低的Clarkdale处理器的,也就是整合显示芯片的处理器产品,目前按照Core iX系列产品,我们习惯性的将其称呼为“Core i3”(Lynnfield处理器我们称之为Core i5,Intel尚未正式肯定i5与i3的称呼),其内置的显示核心是无法使用在即将陆续现身的P55主板上的,也就是说使用P55主板必须搭配独立显卡。可以支持Core i5,也可以支持Core i3的主板芯片组是H55与H57,发布时间将会更晚于P55。
  2009年台北电脑展上现身的P55主板,定位较高的仍然配备了完整的散热系统,并且能够继续支持SLI技术,这位高端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吸引力,因为能够支持SLI的X58平台对于主流用户来说仍然过于昂贵。
  在这些定位比较高的P55主板上面,我们看到厂商仍然设计了比较传统的散热器,就是仍然有传统的北桥散热片,其实它下面已经没有了北桥芯片,其目的一是为了平衡CPU供电处与南桥芯片的热量,二也是为了使主板看上去更加接近传统主板,方便用户平滑过渡。
  在P55主板中,Intel提出了一个ONFI规范(Open NAND Flash Interface),称之为Braidwood,这个规范的事实上是TurboMemory的升级版,厂商可以选择板载ONFI插槽或是直接板载NAND Flash颗粒,用户可以选择这部分的闪存是作为临时缓存(类似目前的迅盘)功能,抑或是直接作为硬盘空间(类似SSD)。技嘉在本次台北电脑展上就同时展出了板载插槽和板载闪存颗粒的P55主板。
  主板厂商在P55主板的供电部分大做文章是一个显着的特点,例如技嘉推出24相供电,微星也将自家之前最多的6相供电猛增至11相,映泰也有在供电处使用性能更加的mosfet。技嘉科技产品的负责人也对笔者透露,事实上之前主板对于供电部分的设计已经完全满足用户使用,这类增加供电相数的操作也多是为了满足市场操作的需求。
  从主板产品搭载的特色功能而言,除了技嘉展示自家的24相供电、板载NAND Flash颗粒、Smart6技术之外,映泰展示自家更好的供电部分设计及用料之外,其它厂商大多并未针对P55做过多宣传,换句话说,目前的P55产品并不成熟。
  今年连Clarkdale都会受到新款赛扬狂贬,何况P55 那P55主板正式上市的时候,就能称之为成熟了吗,笔者认为也未必。P55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发布之时,Intel自家市场的主力仍然是Core 2系列产品,搭配的主板自然也是P4x,而接踵而至的Core i3处理器又不能用在P55主板上,当Nehalem架构产品能够超越Core架构产品之时,P55其实已经寿终正寝,因此今年P55过渡的意味已经相当明显,展会现场H57主板还多于P57主板以及主板厂商的热度不高都是例证,明年会是谁接替它呢,笔者认为将会是H57。[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显卡

  显卡全称显示接口卡(英文:Video card,Graphics card),又称为显示适配器(Video adapter),显示器配置卡简称为显卡,是个人电脑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显卡的用途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显卡作为电脑主机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输出显示图形的任务,对于喜欢玩游戏和从事专业图形设计的人来说显卡非常重要。民用显卡图形芯片供应商主要包括AMD(ATi)和Nvidia两家。[1]
  显卡
工作原理
  数据(data) 一旦离开CPU,必须通过 4 个步骤,最后才会到达显示屏:
  1、从总线(bus)进入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将CPU送来的数据送到GPU(图形处理器)里面进行处理。
  2、从 video chipset(显卡芯片组)进入video RAM(显存)-将芯片处理完的数据送到显存。
  3、从显存进入Digital Analog Converter (= RAM DAC,随机读写存储模—数转换器),由显示显存读取出数据再送到RAM DAC进行数据转换的工作(数码信号转模拟信号)。
  4、从 DAC 进入显示器 (Monitor)-将转换完的模拟信号送到显示屏。
  显示效能是系统效能的一部份,其效能的高低由以上四步所决定,它与显示卡的效能(video performance) 不太一样,如要严格区分,显示卡的效能应该受中间两步所决定,因为这两步的资料传输都是在显示卡的内部。第一步是由 CPU(运算器和控制器一起组成了计算机的核心,成为微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即CPU)进入到显示卡里面,最后一步是由显示卡直接送资料到显示屏上。
基本结构
  1)GPU(类似于主板的CPU)
  全称是Graphic Processing Unit,中文翻译为“图形处理器”。NVIDIA公司在发布GeForce 256图形处理芯片时首先提出的概念。GPU使显卡减少了对CPU的依赖,并进行部分原本CPU的工作,尤其是在3D图形处理时。GPU所采用的核心技术有硬件T&L(几何转换和光照处理)、立方环境材质贴图和顶点混合、纹理压缩和凹凸映射贴图、双重纹理四像素256位渲染引擎等,而硬件T&L技术可以说是GPU的标志。GPU的生产主要由nVidia与ATI两家厂商生产。
  2)显存(类似于主板的内存)
  显示内存的简称。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就是暂时将储存显示芯片要处理的数据和处理完毕的数据。图形核心的性能愈强,需要的显存也就越多。以前的显存主要是SDR的,容量也不大。而市面上基本采用的都是DDR3规格的,在某些高端卡上更是采用了性能更为出色的DDR4或DDR5代内存。显存主要由传统的内存制造商提供,比如三星、现代、Kingston等。
  3)显卡bios(类似于主板的bios)
  显卡BIOS 主要用于存放显示芯片与驱动程序之间的控制程序,另外还存有显示卡的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及出厂时间等信息。打开计算机时,通过显示BIOS 内的一段控制程序,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屏幕上。早期显示BIOS 是固化在ROM 中的,不可以修改,而多数显示卡则采用了大容量的EPROM,即所谓的Flash BIOS,可以通过专用的程序进行改写或升级。
  4)显卡PCB板(类似于主板的PCB板)
  就是显卡的电路板,它把显卡上的其它部件连接起来。功能类似主板。
  5)其它
  比如GPU风扇等等。
主要参数
  1.显示芯片(型号、版本级别、开发代号、制造工艺、核心频率)
  2.显存(类型、位宽、容量、封装类型、速度、频率)
  3.技术(象素渲染管线、顶点着色引擎数、3D API、RAMDAC频率及支持MAX分辨率)
  4.PCB板(PCB层数、显卡接口、输出接口、散热装置)
  1)显示芯片
  显示芯片:
  又称图型处理器-GPU,它在显卡中的作用,就如同CPU在电脑中的作用一样。更直接的比喻就是大脑在人身体里的作用。
  先简要介绍一下常见的生产显示芯片的厂商:Intel、ATI、nVidia、VIA(S3)、SIS、Matrox、3D Labs。
  Intel、VIA(S3)、SIS 主要生产集成芯片;
  ATI、nVidia 以独立芯片为主,是市场上的主流。
  Matrox、3D Labs 则主要面向专业图形市场。
  由于ATI和nVidia基本占据了主流显卡市场,下面主要将主要针对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做介绍。
  型号:
  ATi公司的主要品牌 Radeon(镭龙) 系列,其型号由早其的7000/7200/7500/8500/9000/9200/9550/9600/9700/9800/X300/X600/X700/X800/X1300/X1600/X1800/X1900/X1950)
  到近期的
  Radeon (HD 2400/HD 2600/HD 2900/HD 3400/HD 3600/HD 3800/HD 4350/HD 4550/HD 4600/HD 4650/HD 4670/HD 4770/HD 4800/HD 4850 X2/HD 4890/HD 4870 X2) 性能依次由低到高。
  nVIDIA公司的主要品牌 GeForce(精视)系列,其型号由早其的 GeForce 256、GeForce2 (100/200/400)、GeForce3(200/500)、GeForce4(420/440/460/4000/4200/4400/4600/4800)到GeForce FX(5200/5500/5600/5700/5800/5900/5950)、GeForce(6100/6150/6200/6400/6500/6600/6800/)、GeForce (8400/8500/8600/8700/8800)再到近期的GeForce(9400GT/9500GT/9600GSO/9600GT/9800GT/9800GTX+/9800GX2/GTX260/GTX260+/GTX280/GTX275/GTX285/GTX295)由低到高。
  版本级别:
  除了上述标准版本之外,还有些特殊版,特殊版一般会在标准版的型号后面加个后缀,常见的有:
  ATi:
  SE (Simplify Edition 简化版) 通常只有64bit内存界面,或者是像素流水线数量减少。
  Pro (Professional Edition 专业版) 高频版,一般比标版在管线数量/顶点数量还有频率这些方面都要稍微高一点。
  XT (eXTreme 高端版) 是ATi系列中高端的,而nVIDIA用作低端型号。
  XT PE (eXTreme Premium Edition XT白金版) 高端的型号。
  XL (eXtreme Limited 高端系列中的较低端型号)ATI最新推出的R430中的高频版
  XTX (XT eXtreme 高端版) X1000系列发布之后的新的命名规则。
  CE (Crossfire Edition 交叉火力版) 交叉火力。
  VIVO (VIDEO IN and VIDEO OUT) 指显卡同时具备视频输入与视频捕捉两大功能。
  HM (Hyper Memory)可以占用内存的显卡
  nVIDIA:
  ZT 在XT基础上再次降频以降低价格。
  XT 降频版,而在ATi中表示最高端。
  LE (Lower Edition 低端版) 和XT基本一样,ATi也用过。
  SE 和LE相似基本是GS的简化版最低端的几个型号
  MX 平价版,大众类。
  GS 普通版或GT的简化版。
  GE 也是简化版不过略微强于GS一点点,影驰显卡用来表示"骨灰玩家版"的东东
  GT 常见的游戏芯片。比GS高一个档次,因为GT没有缩减管线和顶点单元。
  GTS介于GT和GTX之间的版本GT的加强版
  GTX (GT eXtreme)代表着最强的版本 简化后成为成为GT
  Ultra 在GF8系列之前代表着最高端,但9系列最高端的命名就改为GTX 。
  GT2 eXtreme 双GPU显卡。
  TI (Titanium 钛)以前的用法一般就是代表了nVidia的高端版本。
  Go 用于移动平台。
  TC (Turbo Cache)可以占用内存的显卡
  GX2(GT eXtreme2)指两块显卡以SLI并组的方式整合为一块显卡,不同于SLI的是只有一个接口。如9800GX2 7950GX2
  自G100系列之后,NVIDIA重新命名显卡后缀版本,使产品线更加整齐
  GTX高端/性能级显卡 GTX295 GTX275 GTX285 GTX280 GTX260
  GT代表主流产品线 GT120 GT130 GT140 GTS250(9500GT 9600GT 9800GT 9800GTX+ )
  G低端入门产品 G100 G110 (9300GS 9400GT )
  
  开发代号:
  新的ATI Logo所谓开发代号就是显示芯片制造商为了便于显示芯片在设计、生产、销售方面的管理和驱动架构的统一而对一个系列的显示芯片给出的相应的基本的代号。开发代号作用是降低显示芯片制造商的成本、丰富产品线以及实现驱动程序的统一。一般来说,显示芯片制造商可以利用一个基本开发代号再通过控制渲染管线数量、顶点着色单元数量、显存类型、显存位宽、核心和显存频率、所支持的技术特性等方面来衍生出一系列的显示芯片来满足不同的性能、价格、市场等不同的定位,还可以把制造过程中具有部分瑕疵的高端显示芯片产品通过屏蔽管线等方法处理成为完全合格的相应低端的显示芯片产品出售,从而大幅度降低设计和制造的难度和成本,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同一种开发代号的显示芯片可以使用相同的驱动程序,这为显示芯片制造商编写驱动程序以及消费者使用显卡都提供了方便。
  同一种开发代号的显示芯片的渲染架构以及所支持的技术特性是基本上相同的,而且所采用的制程也相同,所以开发代号是判断显卡性能和档次的重要参数。同一类型号的不同版本可以是一个代号,例如:GeForce (X700、X700 Pro、X700 XT) 代号都是 RV410;而Radeon (X1900、X1900XT、X1900XTX) 代号都是 R580 等,但也有其他的情况,如:GeForce (7300 LE、7300 GS) 代号是 G72 ;而 GeForce (7300 GT、7600 GS、7600 GT) 代号都是 G73 等。
  制造工艺:
  制造工艺指得是在生产GPU过程中,要进行加工各种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导线连接各个元器件。通常其生产的精度以um(微米)来表示,未来有向nm(纳米)发展的趋势(1mm=1000um 1um=1000nm),精度越高,生产工艺越先进。在同样的材料中可以制造更多的电子元件,连接线也越细,提高芯片的集成度,芯片的功耗也越小。
  制造工艺的微米是指IC(integratedcircuit 集成电路)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制造工艺的趋势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密度愈高的IC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IC中,可以拥有密度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主要是靠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从而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得到提高。芯片制造工艺在1995年以后,从0.5微米、0.35微米、0.25微米、0.18微米、0.15微米、0.13微米,再到主流的 90 纳米(0.09微米) 、65 纳米、55nm等。
  核心频率:
  显卡的核心频率是指显示核心的工作频率,其工作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显示核心的性能,但显卡的性能是由核心频率、显存频率、显存位宽、像素管线显存容量、像素填充率等等多方面的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在显示核心不同的情况下,核心频率高并不代表此显卡性能强劲。比如9600PRO的核心频率达到了400MHz,要比9800PRO的380MHz高,但在性能上9800PRO绝对要强于9600PRO。在同样级别的芯片中,核心频率高的则性能要强一些,提高核心频率就是显卡超频的方法之一。显示芯片主流的只有ATI和NVIDIA两家,两家都提供显示核心给第三方的厂商,在同样的显示核心下,部分厂商会适当提高其产品的显示核心频率,使其工作在高于显示核心固定的频率上以达到更高的性能。
  2)显存
  类型:
  显卡上采用的显存类型主要有SDR DDR SDRAM,DDR SGRAM、 DDR2 、DDR3 、DDR4 、DDR5。
  DDR SDRAM 是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缩写(双倍数据速率) ,它能提供较高的工作频率,带来优异的数据处理性能。
  DDR SGRAM 是显卡厂商特别针对绘图者需求,为了加强图形的存取处理以及绘图控制效率,从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内存(SDRAM)所改良而得的产品。SGRAM允许以方块 (Blocks) 为单位个别修改或者存取内存中的资料,它能够与中央处理器(CPU)同步工作,可以减少内存读取次数,增加绘图控制器的效率,尽管它稳定性不错,而且性能表现也很好,但是它的超频性能很差。
  2009年,市场上的主流是DDR2DDR3 。(ATi则有部分显卡是GDDR4,GDDR5)
  位宽:
  显存位宽是显存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所能传送数据的位数,位数越大则瞬间所能传输的数据量越大,这是显存的重要参数之一。2009年市场上的显存位宽有64位、128位、256位和512位几种,人们习惯上叫的64位显卡、128位显卡和256位显卡就是指其相应的显存位宽。显存位宽越高,性能越好价格也就越高,因此512位宽的显存更多应用于高端显卡,而主流显卡基本都采用128和256位显存。
  显存带宽=显存频率X显存位宽/8,在显存频率相当的情况下,显存位宽将决定显存带宽的大小。例如:同样显存频率为500MHz的128位和256位显存,那么它俩的显存带宽将分别为:128位=500MHz*128/8=8GB/s,而256位=500MHz*256/8=16GB/s,是128位的2倍,可见显存位宽在显存数据中的重要性。显卡的显存是由一块块的显存芯片构成的,显存总位宽同样也是由显存颗粒的位宽组成。显存位宽=显存颗粒位宽×显存颗粒数。显存颗粒上都带有相关厂家的内存编号,可以去网上查找其编号,就能了解其位宽,再乘以显存颗粒数,就能得到显卡的位宽。
  容量:
  虽然说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容量是越大越好,但对显卡这方面并不是很精通的朋友注意不要被大容量显存吸引了,比如说384M的9600GSO就远强于512M的9600GSO,原因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只需要注意选择显卡时显存只不过是参考之一,重要的还是其他的数据,比如核心、位宽、频率等,这些决定显卡的性能优先于显存容量。
  主流容量包括64M 128M 256M 384M 512M 768M 896M 1G 1792M 2G等
  封装类型
  显存封装形式主要有:
  TSOP (Thin Small Out-Line Package) 薄型小尺寸封装
  QFP (Quad Flat Package) 小型方块平面封装
  MicroBGA (Micro Ball Grid Array) 微型球闸阵列封装,又称FBGA(Fine-pitch Ball Grid Array)
  2004年前的主流显卡基本上是用TSOP和MBGA封装,TSOP封装居多. 但是由于nvidia的gf3、4系的出现,MBGA成为主流,mpga封装可以达到更快的显存速度,远超TSOP的极限400MHZ。
  速度:
  显存速度一般以ns(纳秒)为单位。常见的显存速度有7ns、6ns、5.5ns、5ns、4ns,3.6ns、2.8ns、2.2ns、1.1ns 等,越小表示速度越快\越好。
  显存的理论工作频率计算公式是:额定工作频率(MHz)=1000/显存速度×n得到(n因显存类型不同而不同,如果是SDRAM显存,则n=1;DDR显存则n=2;DDRII显存则n=4)。
  频率:
  显存频率一定程度上反应着该显存的速度,以MHz(兆赫兹)为单位。
  显存频率随着显存的类型、性能的不同而不同:
  SDRAM显存一般都工作在较低的频率上,一般就是133MHz和166MHz,此种频率早已无法满足显卡的需求。
  DDR SDRAM显存则能提供较高的显存频率,因此是采用最为广泛的显存类型,无论中、低端显卡,还是高端显卡大部分都采用DDR SDRAM,其所能提供的显存频率也差异很大,主要有400MHz、500MHz、600MHz、650MHz等,高端产品中还有800MHz或900MHz,乃至更高。
  显存频率与显存时钟周期是相关的,二者成倒数关系,也就是显存频率=1/显存时钟周期。如果是SDRAM显存,其时钟周期为6ns,那么它的显存频率就为1/6ns=166 MHz;而对于DDR SDRAM,其时钟周期为6ns,那么它的显存频率就为1/6ns=166 MHz,但要了解的是这是DDR SDRAM的实际频率,而不是平时所说的DDR显存频率。因为DDR在时钟上升期和下降期都进行数据传输,其一个周期传输两次数据,相当于SDRAM频率的二倍。习惯上称呼的DDR频率是其等效频率,是在其实际工作频率上乘以2,就得到了等效频率。因此6ns的DDR显存,其显存频率为1/6ns*2=333 MHz。但要明白的是显卡制造时,厂商设定了显存实际工作频率,而实际工作频率不一定等于显存最大频率。此类情况较为常见,如显存最大能工作在650 MHz,而制造时显卡工作频率被设定为550 MHz,此时显存就存在一定的超频空间。这也就是厂商惯用的方法,显卡以超频为卖点。
  3)技术
  象素渲染管线:
  渲染管线也称为渲染流水线,是显示芯片内部处理图形信号相互独立的的并行处理单元。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渲染管线比喻为工厂里面常见的各种生产流水线,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效率,而渲染管线则是提高显卡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渲染管线的数量一般是以 像素渲染流水线的数量×每管线的纹理单元数量 来表示。渲染管线的数量是决定显示芯片性能和档次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在相同的显卡核心频率下,更多的渲染管线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像素填充率和纹理填充率,从显卡的渲染管线数量上可以大致判断出显卡的性能高低档次。但显卡性能并不仅仅只是取决于渲染管线的数量,同时还取决于显示核心架构、渲染管线的的执行效率、顶点着色单元的数量以及显卡的核心频率和显存频率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显示核心架构下,渲染管线越多也就意味着性能越高,但是在不同的显示核心架构下,渲染管线的数量多就并不意味着性能更好,例如4×2架构的GeForce2 GTS其性能就不如2×2架构的GeForce4 MX440。
  顶点着色引擎数
  顶点着色引擎(Vertex Shader),也称为顶点遮蔽器,根据官方规格,顶点着色引擎是一种增加各式特效在3D场影中的处理单元,顶点着色引擎的可程式化特性允许开发者靠加载新的软件指令来调整各式的特效,每一个顶点将被各种的数据变素清楚地定义,至少包括每一顶点的x、y、z坐标,每一点顶点可能包函的数据有颜色、最初的径路、材质、光线特征等。顶点着色引擎数越多速度越快。
  3D API:
  API是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的缩写,是应用程序接口的意思,而3D API则是指显卡与应用程序直接的接口。
  3D API能让编程人员所设计的3D软件只要调用其API内的程序,从而让API自动和硬件的驱动程序沟通,启动3D芯片内强大的3D图形处理功能,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3D程序的设计效率。如果没有3D API,在开发程序时程序员必须要了解全部的显卡特性,才能编写出与显卡完全匹配的程序,发挥出全部的显卡性能。而有了3D API这个显卡与软件直接的接口,程序员只需要编写符合接口的程序代码,就可以充分发挥显卡的性能,不必再去了解硬件的具体性能和参数,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开发的效率。同样,显示芯片厂商根据标准来设计自己的硬件产品,以达到在API调用硬件资源时最优化,获得更好的性能。有了3D API,便可实现不同厂家的硬件、软件最大范围兼容。比如在最能体现3D API的游戏方面,游戏设计人员设计时,不必去考虑具体某款显卡的特性,而只是按照3D API的接口标准来开发游戏,当游戏运行时则直接通过3D API来调用显卡的硬件资源。
  个人电脑中主要应用的3D API有:DirectX和OpenGL。
  RAMDAC频率和支持最大分辨率:
  RAMDAC是Random Access Memory Digital/Analog Convertor的缩写,即随机存取内存数字~模拟转换器。
  RAMDAC作用是将显存中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显示器能够显示出来的模拟信号,其转换速率以MHz表示。计算机中处理数据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事物数字化的过程,所有的事物将被处理成0和1两个数,而后不断进行累加计算。图形加速卡也是靠这些0和1对每一个象素进行颜色、深度、亮度等各种处理。显卡生成的都是信号都是以数字来表示的,但是所有的CRT显示器都是以模拟方式进行工作的,数字信号无法被识别,这就必须有相应的设备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而RAMDAC就是显卡中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设备。RAMDAC的转换速率以MHz表示,它决定了刷新频率的高低(与显示器的“带宽”意义近似)。其工作速度越高,频带越宽,高分辨率时的画面质量越好。该数值决定了在足够的显存下,显卡最高支持的分辨率和刷新率。如果要在1024×768的分辨率下达到85Hz的分辨率,RAMDAC的速率至少是1024×768×85Hz×1.344(折算系数)≈90MHz。2009年主流的显卡RAMDAC都能达到350MHz和400MHz,已足以满足和超过大多数显示器所能提供的分辨率和刷新率。
散热设备
  显卡所需要的电力与150瓦特灯具所需要的电力相同,由于运作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s)需要相当多的电力,因此内部电流所产生的温度也相对的提高,所以,假如这些温度不能适时的被降低,那么上述所提到的硬设备就很可 能遭受损害,而冷却系统就是在确保这些设备能稳定、适时的运转,没有散热器或散热片,GPU或内存会过热,就会进而损害计算机或造成当机,或甚至 完全不能使用。
  这些冷却设备由导热材质所制成,它们有些被视为被动组件,默默安静地进行散热的动作,有些则很难不发出噪音,如风扇。
  散热片通常被视为被动散热,但不论所安装的区块是导热区,或是内部其它区块,散热片都能发挥它的效能,进而帮助其它装置降低温度。散热片通常与风扇一同被安装至GPU或内存上,有时小型风扇甚至会直接安装在显卡温度最高的地方。
  显卡是个极度依赖散赖管进行散热的装置,由华硕所制成的Raden X 1600就拥有两个散热管,它们可将热能传送至位于卡槽后方的大型散热片进行散热。
  散热片的表面积愈大,所进行之散热效能就愈大(通常必须与风扇一起运作),但有时却因空间的限制,大型散热片无法安装于需要散热的装置上;有时又因为装置的体积太小,以至于体积大的散热片无法与这些装置连结而进行散热。因此,热管就必须在这个时候将热能从散热处传送至散热片中进行散热。一般而言,GPU外壳由高热能的传导金属所制成,热管会直接连结至由金属制成的芯片上,如此一来,热能就能被轻松的传导至另一端的散热片。
  市面上有许多处理器的冷却装置都附有热管,由此可知,许多热管已被研发成可灵活运用于显卡冷却系统中的设备了。
  大部分的散热器只是由散热片跟风扇组合而成,在散热片的表面上由风扇吹散热能,由于GPU是显卡上温度最高的部分,因此显卡散热器通常可以运用于GPU上,同时,市面上有许多零售的配件可供消费者进行更换或升级,其中最常见的就是VGA散热器。
显卡超频
  为了更好的超频,超频原理不可不学。以超频最有效果的CPU 为例,目前CPU的生产可以说是非常精密的,以至于生产厂家都无法控制每块CPU到底可以在什幺样的频率下工作,厂家实际上就已经自己做了次测试,将能工作在高频率下的CPU标记为高频率的,然后可以卖更高的价钱。但为了保证它的质量,这些标记都有一定的富余,也就是说, 一块工作在600MHZ的CPU,很有可能在800MHZ下依然稳定工作,为了发掘这些潜在的富余部分,我们可以进行超频。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段来使CPU稳定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这些手段主要是两点:增加散热效果、增加工作电压。
  对于电脑的其它配件,依然利用这样的原理进行超频,如显示卡、内存、 甚至鼠标等等。
  超频准备
  别着急,超频之前要做一些准备,这些准备将使你超频可以顺利进行。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准备一点没坏处。
  CPU散热风扇 —— 非常关键的超频工具,一定要买好风扇,绝对很值得!
  导热硅脂 —— 增加CPU和风扇散热片之间的热传递,很有用的东西,价格便宜。
  导热硅胶 —— 一般用来往芯片上粘贴小的散热片,给主板芯片降温、显卡芯片降温、给内存芯片降温用。
  小散热片 —— 辅助降温用,主要用来给发热略大的芯片降温。
  超频显卡
  对于狂热的超频爱好者来说,任何一个超频的机会也不容错过,显卡是电脑中第二个可以超频的对象,自然也倍受青睐,超频显卡也要看显卡的芯片核心工艺,越先进的越耐超。
  超频显卡除了超频核心频率以外,还可以超频显存频率,为什幺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使用5.5ns的显存的显卡呢? 就是因为显存的反应时间越小,可超的频率就越高,6ns显存一般也能超到200M,5.5ns自然可超到更高。超频显存可能会带来很多热量,我们可以在显存上粘贴散热片来缓解这个问题。[6]
发展简史
  1.CGA显卡
  民用显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了。在1981年, IBM推出了个人电脑时,它提供了两种显卡,一种是"单色显卡(简称 MDA),一种是“彩色绘图卡” (简称 CGA),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MDA是与单色显示器配合使用的,它可以显示80行x25列的文数字, CGA则可以用在RGB的显示屏上, 它可以绘制的图形和文数字资料。在当时来讲,计算机的用途主要是文字数据处理,虽然MDA分辨率为宽752点,高504点,不足以满足多大的显示要求,不过对于文字数据处理还是绰绰有馀的了。而CGA就具有彩色和图形能力,能胜任一般的显示图形数据的需要了,不过其分辨率只有640x350,自然不能与彩色显示同日而语。
  2.MGA/MCGA显卡
  1982年,IBM又推出了MGA(Monochrome Graphic Adapter), 又称Hercules Card (大力士卡), 除了能显示图形外,还保留了原来 MDA 的功能。当年不少游戏都需要这款卡才能显示动画效果。而当时风行市场的还有Genoa 公司做的EGA(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即加强型绘图卡, 可以模拟MDA和CGA,而且可以在单色屏幕上一点一点画成的图形。EGA分辨率为640x350,可以产生16色的图形和文字。不过这些显卡都是采用数字方式的,直到MCGA(Multi-Color Graphics Array)的出现,才揭开了采用模拟方式的显卡的序幕。MCGA是整合在 PS/2 Model 25和30上的影像系统。它采用了Analog RGA影像信号, 分辨率可高达640x480, 数位RGB和类比RGB不同的地方就像是ON-OFF式切换和微调式切换之间的差别。用类比RGB讯号的显示屏, 会将每一个讯号的电压值转换成符合色彩明暗的范围。只有类比显示屏可以和MCGA一起使用,才可以提供最多的256种颜色, 另外IBM尚提供了一个类比单色显示屏, 在此显示屏上可以显示出64种明暗度。
  3.VGA接口显卡
  VGA(Video Graphic Array)即显示绘图阵列,它IBM是在其 PS/2 的Model 50, 60和80内建的影像系统。它的数字模式可以达到720x400色, 绘图模式则可以达到640x480x16色, 以及320x200x256色, 这是显卡首次可以同时最高显示256种色彩。而这些模式更成为其後所有显卡的共同标准。VGA显卡的盛行把电脑带进了2D显卡显示的辉煌时代。在以後一段时期里,许多VGA显卡设计的公司不断推陈出新, 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和位色。与此同时,IBM 推出了8514/A的Monitor显示屏规格, 主要用来支持1024x 768的分辨率。
  在2D时代向3D时代推进的过程中,有一款不能忽略的显卡就是Trident 8900/9000显卡,它第一次使显卡成为一个独立的配件出现于电脑里,而不再是集成的一块芯片。而後其推出的Trident 9685更是第一代3D显卡的代表。不过真正称得上开启3D显卡大门的却应该是GLINT 300SX,虽然其3D功能极其简单,但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 3D AGP接口显卡时代
  3DFX的光荣
  时间推移到1995年,对于显卡来说,绝对是里程碑的一年,3D图形加速卡正式走入玩家的视野。那个时候游戏刚刚步入3D时代,大量的3D游戏的出现,也迫使显卡发展到真正的3D加速卡。而这一年也成就了一家公司,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没错,就是3Dfx。1995年,3Dfx还是一家小公司,不过作为一家老资格的3D技术公司,他推出了业界的第一块真正意义的3D图形加速卡:Voodoo。在当时最为流行的游戏摩托英豪里,Voodoo在速度以及色彩方面的表现都让喜欢游戏的用户为之疯狂,不少游戏狂热份子都有过拿一千多块大洋到电脑城买上一块杂牌的Voodoo显卡的经历。3Dfx的专利技术Glide引擎接口一度称霸了整个3D世界,直至D3D和OpenGL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局面。Voodoo标配为4Mb显存,能够提供在640×480分辨率下3D显示速度和最华丽的画面,当然,Voodoo也有硬伤,它只是一块具有3D加速功能的子卡,使用时需搭配一块具有2D功能的显卡,相信不少老 EDO资格的玩家都还记得S3 765+Voodoo这个为人津津乐道的黄金组合。讲到S3 765,就不得不提到昔日王者S3显卡了。
  S3 765显卡是当时兼容机的标准配置,最高支持2MB EDO显存,能够实现高分辨率显示,这在当时属于高端显卡的功效,这一芯片真正将SVGA发扬光大。能够支持1024×768的分辨率,并且在低分辨率下支持最高32Bit真彩色,而且性价比也较强。因此,S3 765实际上为S3显卡带来了第一次的辉煌。
  而後在96年又推出了S3 Virge,它是一块融合了3D加速的显卡,支援 DirectX,并包含的许多先进的3D加速功能,如Z-buffering、Doubling buffering、Shading、Atmospheric effect、Lighting,实际成为3D显卡的开路先锋,成就了S3显卡的第二次辉煌,可惜后来在3Dfx的追赶下,S3的Virge系列没有再继辉煌,被市场最终抛弃。
  此后,为了修复Voodoo没有2D显示这个硬伤,3Dfx继而推出了VoodooRush,在其中加入了Z-Buffer技术,可惜相对于Voodoo,VoodooRush的3D性能却没有任何提升,更可怕的是带来不少兼容性的问题,而且价格居高不下的因素也制约了VoodooRush显卡的推广。
  当然,当时的3D图形加速卡市场也不是3Dfx一手遮天,高高在上的价格给其他厂商留下了不少生存空间,像勘称当时性价比之王的Trident 9750/9850,以及提供提供了Mpeg-II硬件解码技术的SIS6326,还有在显卡发展史上第一次出场的nVidia推出的Riva128/128zx,都得到不少玩家的宠爱,这也促进了显卡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1997年是3D显卡初露头脚的一年,而1998年则是3D显卡如雨後春笋激烈竞争的一年。九八年的3D游戏市场风起去涌,大量更加精美的3D游戏集体上市,从而让用户和厂商都期待出现更快更强的显卡。
  在Voodoo带来的巨大荣誉和耀眼的光环下,3Dfx以高屋建瓶之势推出了又一划时代的产品:Voodoo2。Voodoo2自带8Mb/12Mb EDO显存,PCI接口,卡上有双芯片,可以做到单周期多纹理运算。当然Voodoo2也有缺点,它的卡身很长,并且芯片发热量非常大,也成为一个烦恼,而且Voodoo2依然作为一块3D加速子卡,需要一块2D显卡的支持。但是不可否认,Voodoo2的推出已经使得3D加速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凭借Voodoo2的效果、画面和速度,征服了不少当时盛行一时的3D游戏,比如Fifa98,NBA98,Quake2等等。也许不少用户还不知道,2009年最为流行的SLI技术也是当时Voodoo2的一个新技术,Voodoo2第一次支持双显卡技术,让两块Voodoo2并联协同工作获得双倍的性能。
  1998年虽然是Voodoo2大放异彩的一年,但其他厂商也有一些经典之作。Matrox MGA G200在继承了自己超一流的2D水准以外,3D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提高,不但可以提供和Voodoo2差不多的处理速度和特技效果,另外还支持DVD硬解码和视频输出,并且独一无二的首创了128位独立双重总线技术,大大提高了性能,配合当时相当走红的AGP总线技术,G200也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喜爱。
  Intel的I740是搭配Intel当时的440BX芯片组推出的,它支持的AGP 2X技术,标配8Mb显存,可惜I740的性能并不好,2D性能只能和S3 Virge看齐,而3D方面也只有Riva128的水平,不过价格方面就有明显优势,让它在低端市场站住了脚。
  Riva TNT是nVidia推出的意在阻击Voodoo2的产品,它标配16Mb的大显存,完全支持AGP技术,首次支持的32位色彩渲染、还有快于Voodoo2的D3D性能和低于Voodoo2的价格,让其成为不少玩家的新宠。而一直在苹果世界闯荡的ATI也出品了一款名为Rage Pro的显卡,速度比Voodoo稍快。
  5.PCI Express显卡接口
  2001年春季的IDF上Intel正式公布PCI Express,是取代PCI总线的第三代I/O技术,也称为3GIO。该总线的规范由Intel支持的AWG(Arapahoe Working Group)负责制定。2002 年4月17日,AWG正式宣布3GIO 1.0规范草稿制定完毕,并移交PCI-SIG进行审核。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它会被命名为Serial PCI(受到串行ATA的影响),但最后却被正式命名为PCI Express。2006年正式推出Spec2.0(2.0规范)。
  PCI Express总线技术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计算系统I/O接口速率演进的过程。PCI总线是一种33MHz@32bit或者66MHz@64bit的并行总线,总线带宽为133MB/s到最大533MB/s,连接在PCI总线上的所有设备共享133MB/s~533MB/s带宽。这种总线用来应付声卡、10/100M网卡以及USB 1.1等接口基本不成问题。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一代的I/O接口大量涌现,比如千兆(GE)、万兆(10GE)的以太网技术、4G/8G的FC技术,使得PCI总线的带宽已经无力应付计算系统内部大量高带宽并行读写的要求,PCI总线也成为系统性能提升的瓶颈,于是就出现了PCI Express总线。PCI Express总线技术在新一代的存储系统已经普遍的应用。PCI Express总线能够提供极高的带宽,来满足系统的需求。
  截至2009年,PCI-E 3.0规范也已经确定,其编码数据速率,比同等情况下的PCI-E 2.0规范提高了一倍,X32端口的双向速率高达320Gbps。
  PCI Express总线的技术优势
  PCI总线的最大优点是总线结构简单、成本低、设计简单,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
  1) 并行总线无法连接太多设备,总线扩展性比较差,线间干扰将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2) 当连接多个设备时,总线有效带宽将大幅降低,传输速率变慢;
  3) 为了降低成本和尽可能减少相互间的干扰,需要减少总线带宽,或者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采用复用方式设计,这样降低了带宽利用率。 PCI Express总线是为将来的计算机和通讯平台定义的一种高性能,通用I/O互连总线。
  与PCI总线相比,PCI Express总线主要有下面的技术优势:
  1) 是串行总线,进行点对点传输,每个传输通道独享带宽。
  2) PCI Express总线支持双向传输模式和数据分通道传输模式。其中数据分通道传输模式即PCI Express总线的x1、x2、x4、x8、x12、x16和x32多通道连接,x1单向传输带宽即可达到250MB/s,双向传输带宽更能够达到500MB/s,这个已经不是普通PCI总线所能够相比的了。
  3) PCI Express总线充分利用先进的点到点互连、基于交换的技术、基于包的协议来实现新的总线性能和特征。电源管理、服务质量(QoS)、热插拔支持、数据完整性、错误处理机制等也是PCI Express总线所支持的高级特征。
  4) 与PCI总线良好的继承性,可以保持软件的继承和可靠性。PCI Express总线关键的PCI特征,比如应用模型、存储结构、软件接口等与传统PCI总线保持一致,但是并行的PCI总线被一种具有高度扩展性的、完全串行的总线所替代。
  5) PCI Express总线充分利用先进的点到点互连,降低了系统硬件平台设计的复杂性和难度,从而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开发制造设计成本,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性价比和健壮性。从下面表格可以看出,系统总线带宽提高同时,减少了硬件PIN的数量,硬件的成本直接下降。
  至2008年,PCI-E接口仍然在显卡中使用。
  NVIDIA的崛起
  1999年,世纪末的显卡市场出现了百花齐开的局面,而且这一年也让市场摆脱了3Dfx的一家独霸局面,由于战略的失误,让3Dfx失去了市场,它推出了Voodoo3,配备了16Mb显存,支持16色渲染。虽然在画质上无可挑剔,但是高昂的价格以及与市场格格不入的标准让它难掩颓势。世纪末的这一年,显卡的辉煌留给了nVidia。
  在1999年,nVidia挟TNT之馀威推出TNT2 Ultra、TNT2和TNT2 M64三个版本的芯片,後来又有PRO和VANTA两个版本。这种分类方式也促使後来各个生产厂家对同一芯片进行高中低端的划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TNT系列配备了8Mb到32Mb的显存,支持AGP2X/4X,支持32位渲染等等众多技术,虽然16位色下画面大大逊色于Voodoo3,但是在32位色下,表现却可圈可点,还有在16位色下,TNT2的性能已经略微超过Voodoo3了,不过客观的说,在32位色下,TNT系列显卡性能损失相当多,速度上跟不上Voodoo3了。当然,nVidia能战胜Voodoo3,与3Dfx公司推行的策略迫使许多厂商投奔nVidia也不无关系,促进了TNT系列的推广。显卡市场上出现了nVidia与3Dfx两家争霸的局面。
  1999年的显卡市场不可遗忘的还有来自Matrox MGA G400,它拥有16Mb/32Mb的显存容量,支持AGP 2X/4X,还有支持大纹理以及32位渲染等等,都是当时业界非常流行和肯定的技术,除此之外,独特、漂亮的EMBM硬件凹凸贴图技术,营造出的完美凹凸感并能实现动态光影效果的技术确实让无数游戏玩家为了疯狂,在3D方面,其速度和画面基本都是介于Voodoo3和TNT2之间,并且G400拥有优秀的DVD回放能力,不过由于价格以及它注重于OEM和专业市场,因此,在民用显卡市场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从1999年到2000年,nVidia终于爆发了。它在1999年末推出了一款革命性的显卡---Geforce 256,彻底打败了3Dfx。代号NV10的GeForce 256支持Cube-Environment Mapping,完全的硬件T&L(Transform & Lighting),把原来有CPU计算的数据直接交给显示芯片处理,大大解放了CPU,也提高了芯片的使用效率。GeForce256拥有4条图形纹理信道,单周期每条信道处理两个象素纹理,工作频率120MHz,全速可以达到480Mpixels/Sec,支持SDRAM和DDR RAM,使用DDR的产品能更好的发挥GeForce256的性能。其不足之处就在于采用了0.22微米的工艺技术,发热量比较高。
  2000年,nVidia开发出了第五代的3D图形加速卡---Geforce 2,采用了0.18微米的工艺技术,不仅大大降低了发热量,而且使得GeForce2的工作频率可以提高到200MHz。Geforce 2拥有四条图形纹理信道,单周期每条信道处理两个象素纹理,并且使用DDR RAM解决显存带宽不足的问题。在Geforce 256的基础上,GeForce2还拥有的NSR(NVIDIA Shading Rasterizer),支持Per-Pixel Shading技术,同时支持S3TC、FSAA、Dot-3 Bump Mapping以及硬件MPEG-2动态补偿功能,完全支持微软的DirectX 7。而面对不同的市场分级,它相继推出了低端的GF2 MX系列以及面向高端市场的GF2 Pro和GF GTS,全线的产品线让nVidia当之无愧地成为显卡的霸主。
  3Dfx在被nVidia收购之前还推出了Voodoo4/5,VooDoo4 4500使用一颗VSA-100芯片,VooDoo5 5500使用两颗VSA-100芯片,而VooDoo5 6000使用四颗VSA-100芯片,可惜由于各方面的原因,Voodoo4/5并不能让没落的3Dfx有一丝丝起色,最终难逃被nVidia收购的命运。
  而作为nVidia主要竞争对手的ATI,也在两千年凭借T&L技术打开市场。在经历“曙光女神”的失败後,ATI也推出了自己的T&L芯片RADEON 256,RADEON也和NVIDIA一样具有高低端的版本,完全硬件T&L,Dot3和环境映射凹凸贴图,还有两条纹理流水线,可以同时处理三种纹理。但最出彩的是HYPER-Z技术,大大提高了RADEON显卡的3D速度,拉近了与GEFORCE 2系列的距离,ATI的显卡也开始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两千年的低端市场还有来自Trident的这款Blade T64,Blade XP核心属于Trident第一款256位的绘图处理器,采用0.18微米的制造工艺,核心时钟频率为200 MHz,像素填充率达到1.6G,与Geforce2GTS处于同一等级,支持Direct X7.0等等。可惜由于驱动程序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原因,得不到用户的支持。
  NV/ATI上演铁面双雄
  踏入2001年以後,如同桌面处理器市场的Intel和AMD一样,显卡市场演变为nVidia与ATI两雄争霸的局势。nVidia方面,凭借刚刚推出的Geforce 3系列占据了不少市场,Geforce 3 Ti 500,Geforce 2 Ti和Geforce 3Ti,Geforce MX分别定位于高中低三线市场。与GeForce 2系列显卡相比,GeForce 3显卡最主要的改进之处就是增加了可编程T&L功能,能够对几乎所有的画面效果提供硬件支持。GeForce 3总共具有4条像素管道,填充速率最高可以达到每秒钟800 Mpixels。Geforce 3系列还拥有nfiniteFX顶点处理器、nfiniteFX像素处理器以及Quincunx抗锯齿系统等技术。
  而作为与之相抗衡的ATI Radeon 8500/7500系列,采用0.15微米工艺制造,包括6000万个晶体管,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如Truform、Smartshader等)。并根据显卡的核心/显存工作频率分成不同的档次——核心/显存分别为275/550MHz的标准版,核心/显存为250/500MHz的RADEON 8500LE,生产核心/显存频率分别为300/600MHz的Ultra版,以及中端的Radeon 7500,低端的Radeon 7200,7000等产品。值得一提的是Radeon 8500还支持双头显示技术。
  2002年,nVidia与ATI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为巩固其图形芯片市场霸主地位,nVidia推出了Geforce 4系列,分别为GeForce4 Ti4800,GeForce4 Ti 4600, GeForce4 Ti4400, GeForce4 Ti4200,GeForce4 MX 460, GeForce4 MX 440 和 GeForce4 MX 420。GeForce4 Ti系列无疑是最具性价比的,其代号是NV25,它主要针对当时的高端图形市场,是DirectX 8时代下最强劲的GPU图形处理器。芯片内部包含的晶体管数量高达6千3百万,使用0.15微米工艺生产,采用了新的PBGA封装,运行频率达到了300MHz,配合频率为650MHz DDR显存,可以实现每秒49亿次的采样。GeForce4 Ti核心内建4条渲染流水线,每条流水线包含2个TMU(材质贴图单元)。Geforce 4系列从高到低,横扫了整个显卡市场。
  作为反击,ATI出品了R9700/9000/9500系列,首次支持DirectX 9,使其在与NVidia的竞争中抢得先机。而R9700更是在速度与性能方面首次超越NVidia。R9700支持AGP 8X、DirectX 9,核心频率是300MHz,显存时钟是550MHz。RADEON 9700,实现了可程序化的革命性硬件架构。符合绘图回事商品AGP 8X最新标准,配有8个平等处理的彩绘管线,每秒可处理25亿个像素,4个并列的几何处理引擎更能处理每秒3亿个形迹及光效多边形。而R9000是面向低端的产品,R9500则直挑Ti4200。
  同年,SiS发布了Xabre系列。它是第一款AGP 8×显卡,全面支持DirectX 8.1,在发布之时是相当抢眼的。Xabre系列图形芯片采用0.15微米工艺,具备4条像素渲染流水线,并且每条流水线拥有两个贴图单元。理论上可提供高达1200M Pixels/s的像素填充率和2400M Texels/s的材质填充率。随後发布的Xabre600,采用0.13微米工艺,主频和显存频率都提高了不少,性能与GeForce4 Ti4200差不多。
  2003年的显卡市场依旧为N系与A系所统治。nVidia的Gf FX 5800(NV30)系列拥有32位着色,颜色画面有质的提高,在基础上推出的GeForce FX 5900,提高了晶体管数,降低了核心频率与显存频率,改用了256B99v DDR以提高了显存带宽。後半年还推出了GF FX 5950/5700系列,以取代GF FX 5900/5600。而ATI推出了RADEON 9800/pro/SE/XT,凭借其超强的性能以及较价的售价,再次打败GF GX 5800。这一年市场上的主流产品还有GF FX5600,GF FX5200和RADEON 9600和RADEON 9200。
  2004年也是ATI大放异彩的一年,不过其最大的功臣却是来自于面向中低端的Radeon 9550。这款2004年最具性价比的显卡,让ATI在低端市场呼风唤雨。R9550基于RV350核心,采用0.13微米制程,核心频率为250MHz,显存频率为400MHz,4条渲染管道,1个纹理单元,同时兼容64bit和128bit。这款产品是9600的降频版,但是通过改造,都可以变成R9600,性价比极强。而老对手的N卡方面,却只推出了一款新品GF FX 5900XT/SE,而与R9550处于同一竞争线的5200,5500与5700LE系列,虽然性能不错,可惜价格却没有优势,被R9550彻底打败。2004年让nVidia郁闷了一整年。
  ATi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被Nvidia压制,无论是1950XTX对抗7900GTX,2900XT对抗8800GTX,3870X2对抗9800GX2,在旗舰产品上,ATi一直属于劣势,但在2008年6月发生了转机,ATi发布了RV770,无论是从市场定价还是从性能上都是十分让人满意的,特别是改善了A卡在AA上的性能不足,RV770的中端4850的价格更是让Nvidia措手不及,无奈在一周内9800GTX降价1000元,但无论是性能还是价格依旧挡不住4850的攻势,4870紧接着发布,采用DDR5显存的RV770浮点运算能力更是达到了1TB/S,Nvidia发布的新核心GT200的旗舰版本GTX280虽然在性能上暂时取得了暂时的领先,但是和4870相比只有10%的性能差距,而且由于工艺较落后,导致成本过高,没有性价比,就在人们以为ATi放弃旗舰,准备走性价比路线时,ATi推出了R700,也就是4870X2,并且大幅度改良了桥接芯片的性能,领先GTX280高达50-80%,而GTX280的核心面积已经大的恐怖,不可能衍生出单卡双芯,所以ATi依靠单卡双芯重新夺得了性能之王。但是在2009年初,Nvidia凭借其新推出的GTX295,重新夺回显卡性能之王宝座。
产品分类
  (1)PCI接口 由英特尔(Intel)公司1991年推出的用于定义局部总线的标准。此标准允许在计算机内安装多达10个遵从PCI标准的扩展卡。采用PCI接口的GeForce 6200A最早提出的PCI总线工作在33MHz频率之下,传输带宽达到133MB/s(33MHz * 32bit/s),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处理器的发展需要。随着对更高性能的要求,1993年又提出了64bit的PCI总线,后来又提出把PCI 总线的频率提升到66MHz。PCI接口的速率最高只有266MB/S,1998年之后便被AGP接口代替。不过仍然有新的PCI接口的显卡推出,因为有些服务器主板并没有提供AGP或者PCI-E接口,或者需要组建多屏输出,选购PCI显卡仍然是最实惠的方式。
  (2)AGP接口
  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是Intel公司开发的一个视频接口技术标准, 是为了解决PCI总线的低带宽而开发的接口技术。它通过将图形卡与系统主内存连接起来,在CPU和图形处理器之间直接开辟了更快的总线。其发展经历了AGP1.0(AGP1X/2X)、AGP2.0(AGP4X)、AGP3.0(AGP8X)。最新的AGP8X其理论带宽为2.1Gbit/秒。到2009年,已经被PCI-E接口基本取代(2006年大部分厂家已经停止生产)。
  (3)PCI Express接口
  PCI Express是新一代的总线接口,而采用此类接口的显卡产品,已经在2004年正式面世。早在2001年的春季“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英特尔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术取代PCI总线和多种芯片的内部连接,并称之为第三代I/O总线技术。随后在2001年底,包括Intel、AMD、DELL、IBM在内的20多家业界主导公司开始起草新技术的规范,并在2002年完成,对其正式命名为PCI Express。
  (4)最热的双卡技术
  SLI和CrossFire分别是Nvidia和ATI两家的双卡或多卡互连工作组模式.其本质是差不多的.只是叫法不同
  SLI Scan Line Interlace(扫描线交错)技术是3dfx公司应用于Voodoo 上的技术,它通过把2块Voodoo卡用SLI线物理连接起来,工作的时候一块Voodoo卡负责渲染屏幕奇数行扫描,另一块负责渲染偶数行扫描,从而达到将两块显卡“连接”在一起获得“双倍”的性能。 SLI中文名速力,到2009年SLI工作模式与早期Voodoo有所不同,改为屏幕分区渲染。
  CrossFire,中文名交叉火力,简称交火,是ATI的一款多重GPU技术,可让多张显示卡同时在一部电脑上并排使用,增加运算效能,与NVIDIA的SLI技术竞争。CrossFire技术于2005年6月1日,在Computex Taipei 2005正式发布,比SLI迟一年。从首度公开截至2009年,CrossFire经过了一次修订。
  如何组建:
  组建SLI和Crossfire,需要几个方面。
  1、需要2个以上的显卡,必须是PCI-E,不要求必须是相同核心,混合SLI可以用于不同核心显卡。
  2、需要主板支持,SLI授权已开放,支持SLI的主板有NV自家的主板和Intel的主板,如570 SLI(AMD)、680i SLI(Intel)。Crossfire开放授权,INTEL平台较高芯片组,945、965、P35、P31、P43、P45、X38、X48.。AMD自家的770X 790X 790FX 790GX均可进行crossfire。
  3、系统支持。
  4、驱动支持。
  (5)集成显卡与独立显卡的并行工作
  无论是Nvidia还是ATi,均可用自己最新的集成显卡和独立显卡进行混合并行使用,但是由于驱动原因,Nvidia的MCP78只能和低端的8400GS,8500GT混合SLI,ATi的780G,790GX只能和低端的2400PRO/XT,3450进行混合Crossfire。
  5)不同型号显卡之间进行Crossfire
  ATI部分新产品支持不同型号显卡之间进行交火, 比如HD3870X2 与HD3870组建交火系统, 或者HD4870与HD4850之间组建交火系统。这种交火需要硬件以及驱动的支持,并不是所有型号之间都可以。HD4870与HD4850交火已取得不错的成绩。
显卡分类
  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的区分
  集成显卡是将显示芯片、显存及其相关电路都做在主板上,与主板融为一体;集成显卡的显示芯片有单独的,但大部分都集成在主板的北桥芯片中;一些主板集成的显卡也在主板上单独安装了显存,但其容量较小,集成显卡的显示效果与处理性能相对较弱,不能对显卡进行硬件升级,但可以通过CMOS调节频率或刷入新BIOS文件实现软件升级来挖掘显示芯片的潜能;集成显卡的优点是功耗低、发热量小、部分集成显卡的性能已经可以媲美入门级的独立显卡,所以不用花费额外的资金购买显卡。
  独立显卡是指将显示芯片、显存及其相关电路单独做在一块电路板上,自成一体而作为一块独立的板卡存在,它需占用主板的扩展插槽(ISA、PCI、AGP或PCI-E。独立显卡单独安装有显存,一般不占用系统内存,在技术上也较集成显卡先进得多,比集成显卡能够得到更好的显示效果和性能,容易进行显卡的硬件升级;其缺点是系统功耗有所加大,发热量也较大,需额外花费购买显卡的资金。 独立显卡成独立的板卡存在,需要插在主板的相应接口上,独立显卡具备单独的显存,不占用系统内存,而且技术上领先于集成显卡,能够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和运行性能。[2]
软件配置
  1)DirectX
  DirectX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图形API,它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用途广泛的API,它包含有Direct Graphics(Direct 3D+Direct Draw)、Direct Input、Direct Play、Direct Sound、Direct Show、Direct Setup、Direct Media Objects等多个组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多媒体接口方案。只是其在3D图形方面的优秀表现,让它的其它方面显得暗淡无光。DirectX开发之初是为了弥补Windows 3.1系统对图形、声音处理能力的不足,已发展成为对整个多媒体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决定性影响的接口。最新版本为DirectX 11。
  Direct3D(简称D3D)
  DirectX是微软开发并发布的多媒体开发软件包,其中有一部分叫做Direct3D。大概因为是微软的手笔,有的人就说它将成为3D图形的标准。
  2)OpenGL
  OpenGL是OpenGraphicsLib的缩写,是一套三维图形处理库,也是该领域的工业标准。计算机三维图形是Nvidia Logo指将用数据描述的三维空间通过计算转换成二维图像并显示或打印出来的技术。OpenGL就是支持这种转换的程序库,它源于SGI公司为其图形工作站开发的IRIS GL,在跨平台移植过程中发展成为OpenGL。SGI在1992年7月发布1.0版,后成为工业标准,由成立于1992年的独立财团OpenGL Architecture Review Board (ARB)控制。SGI等ARB成员以投票方式产生标准,并制成规范文档(Specification)公布,各软硬件厂商据此开发自己系统上的实现。只有通过了ARB规范全部测试的实现才能称为OpenGL。1995年12月ARB批准了1.1版本,最新版规范是在SIGGRAPH2007公布的OpenGL 3.0。
常见品牌
  显卡业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各类品牌名目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牌子,仅供参考:
  蓝宝石 、华硕、迪兰恒进、丽台、XFX讯景、技嘉、映众 、微星、艾尔莎、富士康、捷波、磐正 、映泰 、耕升、旌宇、影驰 、铭瑄、翔升、盈通 、祺祥、七彩虹、斯巴达克、索泰、双敏、精英、昂达
  其中蓝宝石 、华硕是在自主研发方面做的不错的品牌,蓝宝只做A卡,华硕的A卡和N卡都是核心合作伙伴,相对于七彩虹这类的通路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厂商在做工和特色技术上会更出色一些,而通路显卡的价格则要便宜一些(注:彩虹、双敏、盈通、铭瑄和昂达都由同一个厂家代工,所以差别只在显卡贴纸和包装而已,大家选购时需要注意),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品牌特色,像华硕的“为游戏而生”,七彩虹的“游戏显卡专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声卡

  声卡 (Sound Card)也叫音频卡(港台称之为声效卡):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声卡是计算机进行声音处理的适配器。它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音乐合成发音功能;二是混音器(Mixer)功能和数字声音效果处理器(DSP)功能;三是模拟声音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声卡处理的声音信息在计算机中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声卡工作应有相应的软件支持,包括驱动程序、混频程序(mixer)和CD播放程序等。
  多媒体电脑中用来处理声音的接口卡。声卡可以把来自话筒、收录音机、激光唱机等设备的语音、音乐等声音变成数字信号交给电脑处理,并以文件形式存盘,还可以把数字信号还原成为真实的声音输出。声卡尾部的接口从机箱后侧伸出,上面有连接麦克风、音箱、游戏杆和MIDI设备的接口。
工作原理
  麦克风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拟信号,而电脑所能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两者不能混用,声卡的作用就是实现两者的转换。从结构上分,声卡可分为模数转换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两部分,模数转换电路负责将麦克风等声音输入设备采到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脑能处理的数字信号;而数模转换电路负责将电脑使用的数字声音信号转换为喇叭等设备能使用的模拟信号。
声卡类型
  声卡发展至今,主要分为板卡式、集成式和外置式三种接口类型,以适用不同用户的需求,三种类型的产品各有优缺点。
  板卡式:卡式产品是现今市场上的中坚力量,产品涵盖低、中、高各档次,售价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早期的板卡式产品多为ISA接口,由于此接口总线带宽较低、功能单一、占用系统资源过多,目前已被淘汰;PCI则取代了ISA接口成为目前的主流,它们拥有更好的性能及兼容性,支持即插即用,安装使用都很方便。
  集成式:声卡只会影响到电脑的音质,对PC用户较敏感的系统性能并没有什么关系。因此,大多用户对声卡的要求都满足于能用就行,更愿将资金投入到能增强系统性能的部分。虽然板卡式产品的兼容性、易用性及性能都能满足市场需求,但为了追求更为廉价与简便,集成式声卡出现了。
  此类产品集成在主板上,具有不占用PCI接口、成本更为低廉、兼容性更好等优势,能够满足普通用户的绝大多数音频需求,自然就受到市场青睐。而且集成声卡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PCI声卡具有的多声道、低CPU占有率等优势也相继出现在集成声卡上,它也由此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据了声卡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外置式声卡:是创新公司独家推出的一个新兴事物,它通过USB接口与PC连接,具有使用方便、便于移动等优势。但这类产品主要应用于特殊环境,如连接笔记本实现更好的音质等。目前市场上的外置声卡并不多,常见的有创新的Extigy、Digital Music两款,以及MAYA EX、MAYA 5.1 USB等。
  三种类型的声卡中,集成式产品价格低廉,技术日趋成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技术进步,这类产品在中低端市场还拥有非常大的前景;PCI声卡将继续成为中高端声卡领域的中坚力量,毕竟独立板卡在设计布线等方面具有优势,更适于音质的发挥;而外置式声卡的优势与成本对于家用PC来说并不明显,仍是一个填补空缺的边缘产品。
  集成声卡
  集成声卡是指芯片组支持整合的声卡类型,比较常见的是AC'97和HD Audio,使用集成声卡的芯片组的主板就可以在比较低的成本上实现声卡的完整功能。
  声卡是一台多媒体电脑的主要设备之一,现在的声卡一般有板载声卡和独立声卡之分。在早期的电脑上并没有板载声卡,电脑要发声必须通过独立声卡来实现。随着主板整合程度的提高以及CPU性能的日益强大,同时主板厂商降低用户采购成本的考虑,板载声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中,目前板载声卡几乎成为主板的标准配置了,没有板载声卡的主板反而比较少了。
  板载ALC声卡芯片
  板载声卡一般有软声卡和硬声卡之分。这里的软硬之分,指的是板载声卡是否具有声卡主处理芯片之分,一般软声卡没有主处理芯片,只有一个解码芯片,通过CPU的运算来代替声卡主处理芯片的作用。而板载硬声卡带有主处理芯片,很多音效处理工作就不再需要CPU参与了。
  AC'97
  AC'97的全称是Audio CODEC'97,这是一个由英特尔、雅玛哈等多家厂商联合研发并制定的一个音频电路系统标准。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声卡种类,只是一个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已经达到了2.3。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声卡大部分的CODEC都是符合AC'97标准。厂商也习惯用符合CODEC的标准来衡量声卡,因此很多的主板产品,不管采用的何种声卡芯片或声卡类型,都称为AC'97声卡。
  HD Audio
  HD Audio是High Definition Audio(高保真音频)的缩写,原称Azalia,是Intel与杜比(Dolby)公司合力推出的新一代音频规范。目前主要是Intel 915/925系列芯片组的ICH6系列南桥芯片所采用。
  HD Audio的制定是为了取代目前流行的AC’97音频规范,与AC’97有许多共通之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AC’97的增强版,但并不能向下兼容AC’97标准。它在AC’97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连接总线,支持更高品质的音频以及更多的功能。与AC’97音频解决方案相类似,HD Audio同样是一种软硬混合的音频规范,集成在ICH6芯片中(除去Codec部分)。与现行的AC’97相比,HD Audio具有数据传输带宽大、音频回放精度高、支持多声道阵列麦克风音频输入、CPU的占用率更低和底层驱动程序可以通用等特点。
  特别有意思的是HD Audio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HD Audio支持设备感知和接口定义功能,即所有输入输出接口可以自动感应设备接入并给出提示,而且每个接口的功能可以随意设定。该功能不仅能自行判断哪个端口有设备插入,还能为接口定义功能。例如用户将MIC插入音频输出接口,HD Audio便能探测到该接口有设备连接,并且能自动侦测设备类型,将该接口定义为MIC输入接口,改变原接口属性。由此看来,用户连接音箱、耳机和MIC就像连接USB设备一样简单,在控制面板上点几下鼠标即可完成接口的切换,即便是复杂的多声道音箱,菜鸟级用户也能做到“即插即用”。
板载声卡
  因为板载软声卡没有声卡主处理芯片,在处理音频数据的时候会占用部分CPU资源,在CPU主频不太高的情况下会略微影响到系统性能。目前CPU主频早已用GHz来进行计算,而音频数据处理量却增加的并不多,相对于以前的CPU而言,CPU资源占用率已经大大降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了,几乎可以忽略。
  “音质”问题也是板载软声卡的一大弊病,比较突出的就是信噪比较低,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板载软声卡对音频处理有缺陷造成的,主要是因为主板制造厂商设计板载声卡时的布线不合理,以及用料做工等方面,过于节约成本造成的。
  而对于板载的硬声卡,则基本不存在以上两个问题,其性能基本能接近并达到一般独立声卡,完全可以满足普通家庭用户的需要。
  集成声卡最大的优势就是性价比,而且随着声卡驱动程序的不断完善,主板厂商的设计能力的提高,以及板载声卡芯片性能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板载声卡越来越得到用户的认可。
  板载声卡的劣势却正是独立声卡的优势,而独立声卡的劣势又正是板载声卡的优势。独立声卡从几十元到几千元有着各种不同的档次,从性能上讲集成声卡完全不输给中低端的独立声卡,在性价比上集成声卡又占尽优势。在中低端市场,在追求性价的用户中,集成声卡是不错的选择。
声卡接口
  ●线性输入接口,标记为“Line In”。Line In端口将品质较好的声音、音乐信号输入,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将该信号录制成一个 文件。通常该端口用于外接辅助音源,如影碟机、收音机、录像机及VCD回放卡的音频输出。
  ●线性输出端口,标记为“Line Out”。它用于外接音箱功放或带功放的音箱。
  ●第二个线性输出端口,一般用于连接四声道以上的后端音箱。
  ●话筒输入端口,标记为“Mic In”。它用于连接麦克风(话筒),可以将自己的歌声录下来实现基本的“卡拉OK功能”。
  ●扬声器输出端口,标记为“Speaker”或“SPK”。它用于插外接音箱的音频线插头。
  ●MIDI及游戏摇杆接口,标记为“MIDI”。几乎所有的声卡上均带有一个游戏摇杆接口来配合模拟飞行、模拟驾驶等游戏软件,这个接口与MIDI乐器接口共用一个15针的D型连接器(高档声卡的MIDI接口可能还有其他形式)。该接口可以配接游戏摇杆、模拟方向盘,也可以连接电子乐器上的MIDI接口,实现MIDI音乐信号的直接传输。
声卡厂家
  Realtek中国台湾瑞昱,最大的集成声卡厂商
  Creative新加坡创新,独立声卡的发明者
  Advance Logic:Advance Logic 是一家老资格的音频芯片设计制造商,主攻低端市场,远在ISA世代,就有一款著名的ALS007的音频控制芯片,到了PCI时代,Advance Logic仍旧主攻低端市场,ALS4000便是一款比较著名的芯片,ALS4000功能简单,音质也一般,但价格确很便宜。随着竞争的加剧,Advance Logic在低端市场的份额也遭到AC'97软卡的侵蚀,Advance Logic并没有放弃声卡市场,转而主攻Codec市场,著名的ALC系列Codec就是他们的杰作,Advance Logic扮演了一个很出色的角色,极大的推动了AC'97软卡的音质提升。
  傲锐Aureal:在ISA时代,Aureal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但到了PCI时代,Aureal的名字迅速随着帝盟S90这款声卡传播开来,S90这款声卡获得游戏玩家的广泛赞扬,Aureal也名声大振。S90就是采用的傲锐公司的Vortex AU8820的音频控制芯片。支持A3D 1.0,就是这款S90让很多人接受了3D音效这个概念,虽然最后的果子是创新摘走了,但栽树的是A3D,A3D带来了逼真的3D音效仿真。随后傲锐发布Vortex-2 AU8830音频控制芯片,支持A3D 2.0,帝盟发布基于这款芯片的MX300声卡,用于和创新Live!系列争夺市场,后来傲锐和帝盟结束了合作关系,不久傲锐被对手创新收购,A3D和傲锐成为历史。
  Ensoniq:1997年,Ensoniq可谓出尽风头,Ensoniq是最早开发出 PCI 音频控制芯片的厂商之一,ES1370芯片被众多厂家采用,创新也是Ensoniq的客户之一,ES1370支持32个硬件复音,通过相应的软波表扩充到64复音,支持2-8M音色库。硬件支持Direct Sound、Direct Sound 3D,以及软件模拟A3D 1.0和EAX,成为当时中档PCI声卡的首选芯片,由于创新需要一个中档次的芯片扩充产品线,Ensoniq不久便被创新收购。Ensoniq发展出的PCI音频控制芯片一共有三款——ES1370、ES1371、ES1373,音质好,功能少,信噪比出众是Ensoniq系列最大的特点。但是他们也有个显著的缺点,不支持多音频流,好在随着WDM驱动的推出,这些都算不上缺点了。在创新完成收购后,创新也推出了CT5507、CT2518、CT5880等芯片,著名的中低端声卡PCI128就采用了CT-5880芯片。
  E-mu:E-mu是一家实力强劲的音频控制芯片设计商,主要从事音频芯片开发以及合成技术研究,后被创新收购,经典的创新AWE64系列就采用了E-mu的Emu8000芯片,其出色的波表合成能力让听过的人都印象深刻,E-mu的音频控制芯片主要面向高端市场,讲究性能、品质以及功能,开发实力少有对手,是创新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Emu8000有一个衍生版本——Emu8008,是Emu8000的PCI版本,创新曾经推出过一款AWE64的PCI版本,就是采用的Emu8008,但是市场上非常少见。好在E-mu及时开发出了跨时代的Emu10k1,让创新公司成功推出了SoundBlaster Live!系列。Emu10k1诸多崭新的特征,是一颗可编程的DSP芯片,即时是几年后的今天,也不会觉得这款芯片太落伍,事实上,基于这款芯片的Live!能够胜任大部分游戏的需求。2001年,Emu再度开发出比Emu10k1更强的芯片,也就是Audigy系列采用的音频控制芯片,这款芯片继承了Emu10k1的所有优点,改善了MIDI等方面的不足,并将运算能力提升4倍,足够满足所有游戏的需求。2002年,创新推出Audigy2。
  ESS:在ISA时代,ESS是创新最大的竞争对手,产品线丰富,性价比优秀,当年的ESS688/1868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芯片,良好的兼容性以及低廉的价格受到众多板卡商的青睐,市场占有率极大,是中低端市场的绝对首选。进入PCI时代后,ESS也积极扩展,前后推出了ESS Maestro-I、ESS Maestro-II、ESS Canyon3D等芯片,ESS的兼容性历来口碑甚佳,ESS Maestro-II更是获得了帝盟的青睐,著名的S70声卡就是基于这款芯片,这款芯片有一个简化的版本SOLO-I,主要交给主板商集成用,很少作为独立的声卡芯片使用。Canyon3D是ESS最强的芯片,又被称作Maestro-2e,也是ESS第一款支持多声道的芯片,著名的帝盟MX400声卡正是采用了此款芯片,这款芯片运算能力强大。2001年,ESS 再度发布Canyon3D-2,但是这个时候创新已经垄断市场了,Canyon3D-2没有得到应有的名气和市场,ESS也逐渐在声卡市场消失,这个创新最老的竞争对手,终于也扛不住压力退出竞争了,但ESS这家公司还存在,目前主要扩展消费类电子市场。
  骅讯C-Media:台湾骅讯也是一家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厂家,他们推出的CMI-8338/8738芯片曾经深深的影响了低端市场,CMI系列追求性价比,集成了Codec,降低了成本,还节约了PCB的制造和设计费用,因此这几款芯片往往出现在超低价的独立声卡或者主板上,即便在低廉的价格上,CMI系列还提供了24bit/44.1kHz或48kHz的S/PDIF输入输出的功能,这点做得甚至比某些高端芯片还好。在很多人眼里,CMI是一组非常不值得一提的芯片,事实上并非如此,8338/8738在最基本的功能——输入输出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市场上很少有一款像样的8338/8738声卡,但这并不表示8338/8738音质就一定不行,虽然他们的运算能力确实很弱。
  雅马哈YAMAHA:雅马哈是日本一家著名的从事交通工具以及电声乐器制造的公司,在ISA时代,雅马哈的719芯片曾经获得极佳口碑。在PCI声卡兴起的时代,他们的产品也曾经大出风头,最著名的有YMF724系列,YMF724系列又有724B、724C、724E、724F四个版本,724E开始起,YMF芯片兼容性得到很大改善,YMF724系列有着温暖的音色以及非常出色的MIDI合成能力,性价比也是非常出众,成为当时中端声卡的首选。著名的724声卡有中凌雷公,虽然做工不算优秀,但很多人因此领略了724的魅力。在724的基础上,雅马哈加入四声道和数字I/O支持以及对3D音效的改良,推出了744系列,可惜的是,744并没有再次刮起724旋风。之后雅马哈发布YMF754芯片并宣布告别民用声卡领域的竞争。相信很多朋友都记得一个YMF734,雅马哈根本就没有什么YMF734芯片,但当时734声卡多如牛毛,都是用其他芯片,例如前面提到的ALS4000 Remark而来的,这也多少证明了雅马哈家族的口碑是相当好的。
  水晶Crystal/Cirrus Logic:Cirrus Logic和Crystal是一家公司,两个名字而已,平时提到的水晶公司就是他们。在这几家芯片商中,技术实力最强大的正是水晶而不是Emu,数一数创新的高档声卡使用了多少水晶的芯片就知道水晶有多强大了。但是这家公司从来就有些吊儿郎当的感觉,做音频控制芯片显得很随意,而且走的是低价路线,很多朋友将水晶芯片和低质低价划等号了,早在ISA时代,水晶的音频控制器被大量用于伪造719声卡,到了PCI时代,也有不少所谓的734声卡是用水晶的音频控制器伪造的。久而久之,水晶的形象受到了很大影响,事实上,那些被用于伪造734的芯片,比雅马哈的芯片还好不少,很有趣的伪造。水晶形象的恢复要多亏傲锐,若不是傲锐希望独家做大,帝盟和Voyetra Turtle Beach就不会离开傲锐,帝盟选择了ESS而Voyetra Turtle Beach选择了水晶,Voyetra Turtle Beach推出了一款让人震撼的Turtle Beach Santa Cruz,在国外评价甚至超过帝盟MX200,而这款芯片是基于水晶CS4630的,后来大力神和德国坦克的加盟,让水晶树立起中端的王者形象,国内的岛谷科技推出基于CS4630的黑金2系列更是推翻了传统的物美价不廉的观念。水晶发布过的音频控制芯片很多,最有影响的是CS46XX系列,硬件SRC让基于这个系列的声卡的音质都相当不错,很轻易的就超过了创新的声卡。DVD方面的优势更是其他芯片厂商望尘莫及的。另外,水晶也是重要的AC‘97 Codec供应商。
  Fortemedia:Fortemedia最为著名的是FM801系列,FM801又细分为FM801AS和FM801AU,在DVD在PC普及的时候,很少有芯片可以支持到6声道系统,创新也没有及时推出6声道的声卡,这给Fortemedia带来了机遇,也就是这个时候,大量的廉价6声道声卡上市,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FM801AU的。FM801AU具备数字I/O功能,号称为DVD音频优化,加上当时的Live!还是面向高端,FM801AU系列获得很大的成功。但好景不长,创新推出了Live!5.1后,FM801AU逐渐淘汰出市场。
  声卡 (Sound Card):声卡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声波/数字信号相互转换的一种硬件。声卡的基本功能是把来自话筒、磁带、光盘的原始声音信号加以转换,输出到耳机、扬声器、扩音机、录音机等声响设备,或通过音乐设备数字接口(MIDI)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
  工作原理:声卡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我们知道,麦克风和喇叭所用的都是模拟信号,而电脑所能处理的都是数字信号,两者不能混用,声卡的作用就是实现两者的转换。从结构上分,声卡可分为模数转换电路和数模转换电路两部分,模数转换电路负责将麦克风等声音输入设备采到的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电脑能处理的数字信号;而数模转换电路负责将电脑使用的数字声音信号转换为喇叭等设备能使用的模拟信号。
声卡发展
  世界上第一块声卡——声霸卡,是由新加坡创新公司董事长沈望傅先生发明的。这只声卡在当时引起了一场轰动。有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PC终于可以“说话”了,并联想到将来多媒体PC的模样。但另有一些人却认为,这只是一场闹剧(因为当时的声卡根本不能够发出很真实的声音)。但是,10年过后,正如前者所预料的,多媒体PC成了现今的标准,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PC来听CD、玩有声游戏、通过Iphone等网络电话来交谈,几乎每一样事情都和PC音频发生关系。现在看起来,PC如果没有了声卡,也就没有了缤纷多彩的多媒体世界。
  就在人们对PC音频满怀疑虑的时候,第一张“真正”的声卡出现了,它就是著名的Soundblaster 16,这块卡之所以名为16,是因为它拥有16位的复音数(是指在回放MIDI时由声卡模拟出所能同时模拟发声的乐器数目),该声卡能较为完美地合成音频效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终于能把烦人的PC喇叭给拆掉了。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Soundblaster 64 Gold,这是第一只让人发出惊叹的声卡,采用了EMU8000音频芯片的SB 64 Gold无论是其价格还是性能都让人大吃一惊,原来声卡也可以卖那么贵啊?原来声卡发出的声音也能如此动听!Emu8000芯片破天荒地支持64位复音数(32个是硬件执行,另外32个由Creative开发的软件生成),镀金的接线端子,120db的动态范围,96db的信噪比,相信音质比那时的一些国产CD机还要好!一切都是为了获得最高质量的音响效果而定做的。当然,现在看来,该声卡的缺点还是明显的,一是使用了ISA总线,限制了PC音频系统的发挥,只能实现虚拟的3D音频技术,而且在播放中,由于使用了低带宽的ISA总线,因此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另外就是必须采用板载的“声存”(用来存放音色库的内存),而且这些声卡的内存异常昂贵(其实也不就是普通的DRAM嘛),原来只带了4MB,为了能获得更好的合成效果,许多专业的MIDI制作人士还是掏钱加上了更多的声存,以存放更好效果的音色库。通过这样的结合,Soundblaster 64 Gold能回放出很悦耳的合成音乐,一度令许多电脑MIDI发烧友为之兴奋。
  在这两个发展阶段里,Creative成了老大哥,其他的声卡产品相比起它来就像是绿叶和红花的关系,越发衬托出Soundblaster的伟大。当然,在其他的声卡中也出了几个精品,像Ess logic的ESS688F,Topstar的Als007等,它们都是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提供了与Soundblaster 16相近的性能,当年很多兼容机装的都是这两种声卡。在声卡的发展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几乎都是Creative(创新)公司的产品,由此我们也看出该公司在这方面的领导作用。Creative在声卡界的地位就和CPU界的Intel以及软件业的Microsoft一样,是行业中的标准。
  对3D音效的渴求促使了第三次声卡大变革,Soundblaster 64 Gold率先支持了模拟3D音效,但同时由于ISA总线带宽太窄了,限制了声卡的再度发展,因此PCI声卡是注定要诞生的。第一只PCI声卡是S3的Sonics Vibes,它拥有一个32位复音的波表生成器,支持Microsoft DirectSound和DirectMusic加速。并且附带了SRS 3D音效和Infinipatch downloadable音色库下载标准。同时,它也带来了与DOS环境的极不兼容(那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使用DOS操作系统),音频回放时的爆音,回放MIDI时的噪音和相对拙劣的回放效果,这使得PCI声卡产品成为了一种让人们产生争议的产品。
  但随着Soundblaster推出了另一个划时代的巨作Soundblaster Live! 之后(在此之前发布的PCI64、128等声卡是收购了Ensoniq公司后采用它们开发的芯片制作的),人们对PCI声卡的优越性也深信不疑了(看看那个价钱,你当然要相信它是好东西了)。由于采用了PCI总线结构,声卡与系统的连接有了更大的带宽,一些在ISA声卡上没有能力实现的效果,如使用Downloadable(能够下载)的音色库,更为逼真的3D音效,更好的音质和信噪比等,都把PC音频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这里,我们要留意,PC音频更新的周期没有CPU和显示卡那么快,它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的不够用了,才会出现和研发它的改进或替代产品,所以说,投资一个好的PC音频系统是非常值得的,起码不会迅速地被淘汰。
  当今PC音频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 ISA声卡向PCI声卡过渡
  · 更为逼真的回放效果
  · 高质量的3D音效
  · 转向USB音频设备
声卡常见故障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一:声卡无声。
  出现这种故障常见的原因有:
  1. 驱动程序默认输出为“静音”。单击屏幕右下角的声音小图标(小嗽叭),出现音量调节滑块,下方有“静音”选项,单击前边的复选框,清除框内的对号,即可正常发音。
  2. 声卡与其它插卡有冲突。解决办法是调整PnP卡所使用的系统资源,使各卡互不干扰。有时,打开“设备管理”,虽然未见的惊叹号(冲突标志),但声卡就是不发声,其实也是存在冲突,只是系统没有检查出来。
  3. 安装了Direct X后声卡不能发声了。说明此声卡与Direct X兼容性不好,需要更新驱动程序。
  4. 一个声道无声。检查声卡到音箱的音频线是否有断线。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二:声卡发出的噪音过大.
  出现这种故障常见的原因有:
  1. 插卡不正。由于机箱制造精度不够高、声卡外挡板制造或安装不良导致声卡不能与主板扩展槽紧密结合,目视可见声卡上“金手指”与扩展槽簧片有错位。这种现象在ISA卡或PCI卡上都有,属于常见故障。一般可用钳子校正。
  2. 有源音箱输入接在声卡的Speaker输出端。对于有源音箱,应接在声卡的Line out端,它输出的信号
  没有经过声卡上的功放,噪声要小得多。有的声卡上只有一个输出端,是Line out还是Speaker要靠卡上的跳线决定,厂家的默认方式常是Speaker,所以要拔下声卡调整跳线。
  3. Windows自带的驱动程序不好。在安装声卡驱动程序时,要选择“厂家提供的驱动程序”而不要选
  “Windows默认的驱动程序”如果用“添加新硬件”的方式安装,要选择“从磁盘安装”而不要从列表框中选择。如果已经安装了Windows自带的驱动程序,可选“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声音、视频和游戏控制器”,点中各分设备,选“属性→驱动程序→更改驱动程序→从磁盘安装”。这时插入声卡附带的磁盘或光盘,装入厂家提供的驱动程序。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三:声卡无法“即插即用”
  1. 尽量使用新驱动程序或替代程序。笔者曾经有一块声卡,在Windows 98下用原驱动盘安装驱动程序怎么也装不上,只好用Creative SB16驱动程序代替,一切正常。后来升级到Windows Me,又不正常了再换用Windows 2000(完整版)自带的声卡驱动程序才正常。
  2. 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Windows 9X下检测到即插即用设备却偏偏自作主张帮你安装驱动程序,这个驱动程序偏是不能用的,以后,每次当你删掉重装都会重复这个问题,并且不能用“添加新硬件”的方法解决。笔者在这里泄露一个独门密招:进入Win9xinfother目录,把关于声卡的*.inf文件统统删掉再重新启动后用手动安装,这一着百分之百灵验,曾救活无数声卡性命……当然,修改注册表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3. 不支持PnP声卡的安装(也适用于不能用上述PnP方式安装的PnP声卡):进入“控制面板”/“添加新硬件”/“下一步”,当提示“需要Windows搜索新硬件吗?”时,选择“否”,而后从列表中选取“声音、视频和游戏控制器”用驱动盘或直接选择声卡类型进行安装。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四:播放CD无声
  1. 完全无声。用Windows 98的“CD播放器”放CD无声,但“CD播放器”又工作正常,这说明是光驱的音频线没有接好。使用一条4芯音频线连接CD-ROM的模拟音频输出和声卡上的CD-in即可,此线在购买CD-ROM时会附带。
  2. 只有一个声道出声。光驱输出口一般左右两线信号,中间两线为地线。由于音频信号线的4条线颜色一般不同,可以从线的颜色上找到一一对应接口。若声卡上只有一个接口或每个接口与音频线都不匹配,只好改动音频线的接线顺序,通常只把其中2条线对换即可。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五:PCI声卡出现爆音
  一般是因为PCI显卡采用Bus Master技术造成挂在PCI总线上的硬盘读写、鼠标移动等操作时放大了背景
  噪声的缘故。解决方法:关掉PCI显卡的Bus Master功能,换成AGP显卡,将PCI声卡换插槽上。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六:无法正常录音
  首先检查麦克风是否有没有错插到其他插孔中了,其次,双击小喇叭,选择选单上的“属性→录音”,看看各项设置是否正确。接下来在“控制面板→多媒体→设备”中调整“混合器设备”和“线路输入设备”,把它们设为“使用”状态。如果“多媒体→音频”中“录音”选项是灰色的那可就糟了,当然也不是没有挽救的余地,你可以试试“添加新硬件→系统设备”中的添加“ISA Plug and Play bus”,索性把声卡随卡工具软件安装后重新启动。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七:无法播放Wav音乐、Midi音乐
  不能播放Wav音乐现象比较罕见,常常是由于“多媒体”→“设备”下的“音频设备”不只一个,禁用一个即可;无法播放MIDI文件则可能有以下3种可能:
  1. 早期的ISA声卡可能是由于16位模式与32位模式不兼容造成MIDI播放的不正常,通过安装软件波表的
  方式应该可以解决
  2. 如今流行的PCI声卡大多采用波表合成技术,如果MIDI部分不能放音则很可能因为您没有加载适当的波表音色库。
  3. Windows音量控制中的MIDI通道被设置成了静音模式。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八:PCI声卡在WIN98下使用不正常
  有些用户反映,在声卡驱动程序安装过程中一切正常,也没有出现设备冲突,但在WIN98下面就是无法出声或是出现其他故障。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PCI声卡上,请检查一下安装过程中您把PCI声卡插在的哪条PCI插槽上。有些朋友出于散热的考虑,喜欢把声卡插在远离AGP插槽,靠近ISA插槽的那几条PCI插槽中。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因为Windows98有一个Bug:有时只能正确识别插在PCI-1和PCI-2两个槽的声卡。而在ATX主板上紧靠AGP的两条PCI才是PCI-1和PCI-2(在一些ATX主板上恰恰相反,紧靠ISA的是PCI-1),所以如果您没有把PCI声卡安装在正确的插槽上,问题就会产生了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九:暴音问题
  暴音是最常见的声卡问题了,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暴音的原因。
  1、声卡和芯片组冲突
  这种故障通常发生在新声卡配老主板的时候,比如创新发布Audigy芯片声卡的时候,和VIA主板就有不合,出现暴音甚至出现跳音的问题,这些故障可以通过更新主板Bios或者升级声卡驱动解决。
  2、IDE设置的问题
  有朋友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通过光驱播放DVD时,会发现声音暴音比较严重,而把文件复制到硬盘播放的时候,就没暴音了。这时候的光驱可能是出于PIO模式,改成DMA模式就可以了。修改光驱的工作模式在控制面板硬件管理器中。如果设置好后还无法解决问题,则可能是主板芯片组驱动需要更新。
  3、电源故障
  声卡是对电源比较敏感的设备,因此一个好的PC电源对音质的改善都有帮助。在搭配劣质电源的时候,可能常常出现暴音,尤其是那些带有功率放大电路的声卡,电源一点点小波动都会造成噪音甚至暴音,这种情况只有更换电源或者声卡了。
  4、PCI设备争夺带宽
  当CPU负荷很大或者正在进行大量的数据复制的时候,出现暴音,这是声卡驱动执行级别太低无法和其他设备争夺带宽造成的,一般情况下声卡厂商这样做是为了求得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发生在使用PCI显卡的时候,这是因为PCI设备争夺带宽造成的。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十:不发声故障
  有些时候,声卡能够被识别,也能够顺利安装驱动,但是就是怎么也无法发声,查看设备资源,显示没有资源可用或者资源冲突,导致设备不可用。这种情况多是和网卡争夺地址造成的,重新排列PCI插槽顺序可以解决,如果显示资源冲突,也可以尝试手工分配资源。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十一:安装多声卡
  在一个系统中安装多个声卡很容易出现问题,尤其使用相同的音频加速器的时候。声卡安装最容易出现冲突的地方是游戏端口,他们往往被分配到相同的资源,在启动的时候容易蓝屏,或者其中一个无法使用,这个时候应该禁止掉其中一个。由于有些驱动程序的文件结构非常相似,都来自公版驱动修改而来,所以有些声卡是无法一起工作的。这是因为系统无法正确指派资源给声卡造成的,更换操作系统应该可以解决。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十二:Windows Server2003 下安装老声卡
  Server2003是微软最新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这个系统从测试版的时候就开始放弃对所有ISA设备以及老的PCI设备的支持,其中包括经典的AWE64 Gold声卡,AWE64 Gold在Server2003下只是一个惊叹号,但这不表示AWE64 Gold无法工作于Server2003。另外,为了节约资源,Server2003默认情况下是无法让声卡发声的,即使你正确安装好了驱动。在Windows2003中有个叫做Windows Audio的服务,默认启动状态是禁止的,改成自动模式,然后重启即可。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十三:噪声问题
  有朋友常抱怨自己的声卡噪声大,这有可能是声卡上的其他设备通道没有被静音的缘故。打开Windows自带的混音器。关闭除去正在使用的通道之外所有通道,这样会带来不错的音质提升,尤其是对一些PCB设计有一定缺陷的声卡。另外还有些噪声是声卡本身抗干扰不佳造成的,加上主机又没接入地线,这时应该让PC接地,这样电脑也会更安全。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十四:无法播放多音频流
  在Windows98下使用一些老声卡的时候,会发现播放音乐时,其他声音就发不出了,这是因为声卡多音频流支持不好,可以通过安装微软的WDM驱动来解决。
  电脑声卡常见故障十五:DirectSound 延迟
  有些声卡本身处理能力不是很强大,在非满载运行的时候,播放DirectSound音频流可能出现延迟的现象或者一些基本的DirectSound音效要交给CPU来运算,这样会降低程序的运行效率。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DxDiag并执行。将Full acceleration(硬件加速)滑杆拉到最右方,这样可以启用声卡主DSP芯片全部的加速能力了。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位置。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硬盘

  硬盘(港台称之为硬碟,英文名:Hard Disc Drive 简称HDD 全名 温彻斯特式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
硬盘发展
  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Quantum)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马达。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6、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8、2000年10月,迈拓(Maxtor)收购昆腾
  9、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Hitachi GST)
  10、2005年日立环储和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磁盘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11、2005年12月21日, 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收购迈拓(Maxtor)
  12、2007年1月,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Terabyte的硬盘,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平均每美分可以购得27.5MB硬盘空间。
  13、2007年11月,Maxtor硬盘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盘,被发现已植入会盗取在线游戏的帐号与密码的木马[1]。
  14、.以下是近年来关于硬盘容量和单位价格的趣味数字
  1995年 200MB~400MB 大于4000元/GB
  1996年 1.2GB~2.1GB 1500元~2000/GB
  1998年 1.2GB~2.1GB 200元~250元/GB
  2000年 4.3GB~6.4GB 40元/GB
  2002年 10GB~20GB 20元/GB
  2004年 40GB~80GB 6.9元/GB
  2005年 80GB~160GB 4.5元/GB
  2006年 80GB~250GB 3.8元/GB
  2008年 160GB~1.5TB 0.8元/GB 
  未来的发展趋势
  希捷存储新技术:2009年出2500G硬盘
  硬盘记录密度越大就可以实现越大的磁盘容量,希捷最近发布的160GB 5400rpm 2.5英寸
  垂直纪录笔记本硬盘的纪录密度是每平方英寸135Gbits,东芝最新展示的2.5英寸硬盘每平
  方英寸纪录密度是188Gbits,而在加州硅谷的IDEMA DiSKON展会上,希捷展示了1种磁记录
  设备,每平方英寸可以纪录421Gbits数据!
  希捷CEO Bill Watkins表示,在纪录密度上的突破将开启数字革命,硬盘在各种存储需
  求上可以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根据希捷的新闻稿,希捷宣称采用421Gbits/平方英寸密度制
  造的1.8英寸硬盘可以容纳275GB数据,2.5英寸硬盘可以容纳500GB数据,而全尺寸的3.5英
  寸硬盘则可以容纳2.5TB数据,预计希捷将在2009年拿出全尺寸3.5英寸2.5TB容量的硬盘。
  日立2010年推5000G硬盘 等同半个人脑存储量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立日前宣布,将于2010年推出5TB(5120G)硬盘,从而向新兴的固态
  硬盘发起挑战。
  如今,固态硬盘逐渐蚕食传统硬盘业务, 尤其是在笔记本电脑市场。但是,这并不意
  味着传统硬盘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硬盘专家日立的做法是,尽可能提升硬盘的存储空间。据悉,日立计划于2010年推出5TB
  3.5英寸商用硬盘。该硬盘采用了电流正交平面垂直巨磁阻(CPP-GMR)技术,使每平方英寸的
  存储密度达到1TB。
  至于5TB的硬盘能够存储多少内容, 日立高管Yoshihiro Shiroishi称:“到2010年,2
  块硬盘的存储量就与人类大脑的存储量相当。
  2009年3月,西部数据推出四碟装2TB硬盘,将传统硬盘的总容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硬盘接口
  ATA 全称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用传统的 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主板与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排线占空间,不利计算机散热,将逐渐被 SATA 所取代。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俗称PATA并口。
  SATA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SATA2
  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加入NCQ本地命令阵列技术,并提高了磁盘速率。
  SCSI 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机系统接口),历经多世代的发展,从早期的 SCSI-II,到目前的 Ultra320 SCSI 以及 Fiber-Channel (光纤通道),接头类型也有多种。SCSI 硬盘广为工作站级个人计算机以及服务器所使用,因为它的转速快,可达 15000 rpm,且数据传输时占用 CPU 运算资源较低,但是单价也比同样容量的 ATA 及 SATA 硬盘昂贵。
  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取序列式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可达到3Gb/s。此外也透过缩小连接线改善系统内部空间等。
  此外,由于SAS硬盘可以与SATA硬盘共享同样的背板,因此在同一个SAS存储系统 中,可以用SATA硬盘来取代部分昂贵的SCSI硬盘,节省整体的存储成本。
硬盘尺寸
  5.25英寸硬盘;早期用于台式机,已退出历史舞台。
  3.5寸台式机硬盘;风头正劲,广泛用作各式电脑。
  2.5寸笔记本硬盘;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桌面一体机,移动硬盘及便携式硬盘播放器。
  1.8寸微型硬盘;广泛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及苹果播放器。
  1.3寸微型硬盘;产品单一,三星独有技术,仅用于三星的移动硬盘。
  1.0寸微型硬盘;最早由IBM公司开发, MicroDrive微硬盘(简称MD)。因符合CFII标准,所以广泛用于单反数码相机。
  0.85寸微型硬盘;产品单一,日立独有技术,已知仅用于日立的一款硬盘手机。
硬盘制造商
  EMC
  EMC为一家美国信息存储资讯科技公司, 主要业务为信息存储及管理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EMC 公司创建于 1979 年,总部在马萨诸塞州霍普金顿市
  EMC Clariion CX500EMC公司的符号是 EMC,在纽约交易所交易,并且是 S&P 500 成份股之一。
  希捷(Seagate)
   希捷科技(英语:Seagate Technology,NYSE:STX)是全球主要的硬盘厂商之一,于1979年在美国加州成立,现时在开曼群岛注册。现时,希捷的主要产品包括桌面硬盘,企业用硬盘,笔记本电脑硬盘和微型硬盘。在专门研发硬盘的厂商中,希捷是历史最悠久的。它的第一个硬盘产品,容量是5MB。在2006年5月,希捷科技收购了另一间硬盘厂商-迈拓公司。产品销量方面,希捷报称自己是第一间公司,售出10亿个硬盘产品。
  西部数据(Westdigital)
  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希捷。以桌面产品为主。其桌面产品分为侧重高IO性能的Black系列(俗称“黑盘”),普通的Blue系列(俗称蓝盘),以及侧重低功耗、低噪音的环保Green系列(俗称绿盘)。
  西部数据同时也提供面向企业近线存储的Raid Edition系列,简称RE系列。同时也有SATA接口的10000RPM的猛禽系列和迅猛龙(VelociRaptor)系列。
  日立(Hitachi)
  第三大硬盘厂商。主要由收购的原IBM硬盘部门发展而来。
  日立制作所(日文: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英文:Hitachi, Ltd.),简称日立,总部位于日本东京,致力于家用电器、电脑产品、半导体、产业机械等产品,是日本最大的综合电机生产商。
  三星(Samsung)
   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 KSE:005930 、KSE:005935 、LSE:SMSN、LSE:SMSD)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三星集团子公司之一。1938年3月它于大韩民国大邱广域市成立,创始人是李秉喆,现在的社长是李健熙。一开始它是一个出口商,但很快它就进入了许多其它领域。今天它在全世界58个国家拥有20多万职员。2003年,它的周转值为1017亿美元。在世界上最有名的100个商标的列表中,三星电子是唯一的一个韩国商标,是韩国民族工业的象征。
  迈拓(Maxtor)
  迈拓(Maxtor)是一家成立于1982年的美国硬盘厂商,在2006年被另外一家硬盘厂商希捷公司收购。[1] 在2005年12月即收购前,迈拓公司是世界第三大硬盘生产商。现在迈拓公司作为希捷公司的一家子公司运营。迈拓同时经营桌面电脑与服务器市场, 相对于速度而言,迈拓更关注于硬盘容量。
  东芝(Toshiba)
  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旗下。东芝是由两家日本公司于1939年合并成的。
  东芝是世界上芯片制造商中的重要成员。2009年2月,东芝并购富士通硬盘部门。
  富士通(Fujitsu)
  富士通株式会社(Fujitsū Kabushiki-gaisha)是一家日本公司,专门制作半导体、电脑(超级电脑、个人电脑、服务器)、通讯装置及服务,总部位于东京。
  2009年2月,东芝并购富士通硬盘部门。
硬盘的物理结构
  (以下资料可参看《硬盘大世界》、《优因培少儿科技大全》)
  1、磁头
  硬盘内部结构磁头是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传统的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而MR磁头(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盘片密度,达到200MB/英寸2,而使用传统的磁头只能达到20MB/英寸2,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目前,MR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制作的GMR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渐普及。
  2、磁道
  当磁盘旋转时,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轨道存放的。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一张1.44MB的3.5英寸软盘,一面有80个磁道,而硬盘上的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
  3、扇区
  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扇区,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字节的信息,磁盘驱动器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1.44MB3.5英寸的软盘,每个磁道分为18个扇区。
  4、柱面
  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盘片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磁道,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磁盘的柱面数与一个盘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由于每个盘面都有自己的磁头,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磁头数。所谓硬盘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磁头)、Sector(扇区),只要知道了硬盘的CHS的数目,即可确定硬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512B。
硬盘的逻辑结构
  1. 硬盘参数释疑
  到目前为止, 人们常说的硬盘参数还是古老的 CHS(Cylinder/Head/Sector)参数。那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参数,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它们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很久以前, 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硬盘盘片的每一条磁道都具有相同的扇区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3D参数 (Disk Geometry). 既磁头数(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寻址方式。
  其中:
  磁头数(Heads)表示硬盘总共有几个磁头,也就是有几面盘片, 最大为 255 (用 8 个二进制位存储);
  柱面数(Cylinders) 表示硬盘每一面盘片上有几条磁道,最大为 1023(用 10 个二进制位存储);
  扇区数(Sectors) 表示每一条磁道上有几个扇区, 最大为 63(用 6个二进制位存储);
  每个扇区一般是 512个字节, 理论上讲这不是必须的,但好像没有取别的值的。
  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
  255 * 1023 * 63 * 512 / 1048576 = 7.837 GB ( 1M =1048576 Bytes )或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
  255 * 1023 * 63 * 512 / 1000000 = 8.414 GB ( 1M =1000000 Bytes )
  在 CHS 寻址方式中,磁头,柱面,扇区的取值范围分别为 0到 Heads - 1。0 到 Cylinders - 1。 1 到 Sectors (注意是从 1 开始)。
  2. 基本 Int 13H 调用简介
  BIOS Int 13H 调用是 BIOS提供的磁盘基本输入输出中断调用,它可以完成磁盘(包括硬盘和软盘)的复位,读写,校验,定位,诊,格式化等功能。它使用的就是 CHS 寻址方式, 因此最大识能访问 8 GB 左右的硬盘 (本文中如不作特殊说明,均以 1M = 1048576 字节为单位)。
  3. 现代硬盘结构简介
  在老式硬盘中,由于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 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 (与软盘一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硬盘容量,人们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说,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
  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软件兼容 (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 在硬盘控制器内部安装了一个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不同的3D参数, 如 LBA,LARGE,NORMAL)。
  4. 扩展 Int 13H 简介
  虽然现代硬盘都已经采用了线性寻址,但是由于基本 Int13H 的制约,使用 BIOS Int 13H 接口的程序, 如 DOS 等还只能访问 8 G以内的硬盘空间。为了打破这一限制, Microsoft 等几家公司制定了扩展 Int 13H 标准(Extended Int13H),采用线性寻址方式存取硬盘, 所以突破了 8 G的限制,而且还加入了对可拆卸介质 (如活动硬盘) 的支持。
硬盘的基本参数
  一、容量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储器,容量是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为单位,1GB=1024MB。但硬盘厂商在标称硬盘容量时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标称值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单碟容量。所谓单碟容量是指硬盘单片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平均访问时间也越短。
  对于用户而言,硬盘的容量就象内存一样,永远只会嫌少不会嫌多。Windows操作系统带给我们的除了更为简便的操作外,还带来了文件大小与数量的日益膨胀,一些应用程序动辄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盘空间,而且还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因此,在购买硬盘时适当的超前是明智的。近两年主流硬盘是80G,而16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亦已开始逐渐普及。
  一般情况下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盘略微例外。时至2008年12月初,1TB(1000GB)的希捷硬盘中关村报价是¥700元,500G的硬盘大概是¥320元。
  二、转速
  转速(Rotation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盘片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磁头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扇区带到磁头下方,转速越快,则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硬盘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高转速硬盘也是现在台式机用户的首选;而对于笔记本用户则是4200rpm、5400rpm为主,虽然已经有公司发布了7200rpm的笔记本硬盘,但在市场中还较为少见;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最高,服务器中使用的SCSI硬盘转速基本都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产品很多。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但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度升高、电机主轴磨损加大、工作噪音增大等负面影响。笔记本硬盘转速低于台式机硬盘,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笔记本内部空间狭小,笔记本硬盘的尺寸(2.5寸)也被设计的比台式机硬盘(3.5寸)小,转速提高造成的温度上升,对笔记本本身的散热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噪音变大,又必须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这些都对笔记本硬盘制造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时转速的提高,而其它的维持不变,则意味着电机的功耗将增大,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就越多,电池的工作时间缩短,这样笔记本的便携性就受到影响。所以笔记本硬盘一般都采用相对较低转速的4200rpm硬盘。
  转速是随着硬盘电机的提高而改变的,现在液态轴承马达(Fluid dynamic bearing motors)已全面代替了传统的滚珠轴承马达。液态轴承马达通常是应用于精密机械工业上,它使用的是黏膜液油轴承,以油膜代替滚珠。这样可以避免金属面的直接摩擦,将噪声及温度被减至最低;同时油膜可有效吸收震动,使抗震能力得到提高;更可减少磨损,提高寿命。
  三、平均访问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头从起始位置到达目标磁道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平均等待时间。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Latency),是指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四、传输速率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内部数据传输率和外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硬盘的旋转速度。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存的大小有关。
  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五、缓存
  
  与主板上的高速缓存(RAM Cache)一样,硬盘缓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系统前后级读写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以提高硬盘的读写速度。目前,大多数SATA硬盘的缓存为8M,而Seagate的“酷鱼”系列则使用了32M Cache。
硬盘数据保护
  硬盘容量越做越大,我们在硬盘里存放的数据也越来越多。那么,这么大量的数据存放在这样一个铁盒子里究竟有多安全呢?虽然,目前的大多数硬盘的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已达300,000小时以上,但这仍不够,一次故障便足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对于不少用户,特别是商业用户而言,数据才是PC系统中最昂贵的部分,他们需要的是能提前对故障进行预测。正是这种需求与信任危机,推动着各厂商努力寻求一种硬盘安全监测机制,于是,一系列的硬盘数据保护技术应运而生。
  1、S.M.A.R.T.技术
  S.M.A.R.T.技术的全称是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即“自监测、分析及报告技术”。在ATA-3标准中,S.M.A.R.T.技术被正式确立。S.M.A.R.T.监测的对象包括磁头、磁盘、马达、电路等,由硬盘的监测电路和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及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时,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而更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醒网络管理员的注意,自动降低硬盘的运行速度,把重要数据文件转存到其它安全扇区,甚至把文件备份到其它硬盘或存储设备。通过S.M.A.R.T.技术,确实可以对硬盘潜在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S.M.A.R.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对渐发性的故障进行监测,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故障,如盘片突然断裂等,硬盘再怎么smart也无能为力了。因此不管怎样,备份仍然是必须的。
  2、DFT技术
  DFT(Drive Fitness Test,驱动器健康检测)技术是IBM公司为其PC硬盘开发的数据保护技术,它通过使用DFT程序访问IBM硬盘里的DFT微代码对硬盘进行检测,可以让用户方便快捷地检测硬盘的运转状况。
  据研究表明,在用户送回返修的硬盘中,大部分的硬盘本身是好的。DFT能够减少这种情形的发生,为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因误判造成数据丢失。它在硬盘上分割出一个单独的空间给DFT程序,即使在系统软件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调用。
  DFT微代码可以自动对错误事件进行登记,并将登记数据保存到硬盘上的保留区域中。DFT微代码还可以实时对硬盘进行物理分析,如通过读取伺服位置错误信号来计算出盘片交换、伺服稳定性、重复移动等参数,并给出图形供用户或技术人员参考。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硬盘子系统的控制信号可以被用来分析硬盘本身的机械状况。
  而DFT软件是一个独立的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软件,它可以在用户其他任何软件失效的情况下运行。
扩展分区
  由于主分区表中只能分四个分区, 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设计了一种扩展分区格式。基本上说, 扩展分区的信息是以链表形式存放的,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首先, 主分区表中要有一个基本扩展分区项,所有扩展分区都隶属于它,也就是说其他所有扩展分区的空间都必须包括在这个基本扩展分区中。对于DOS / Windows 来说,扩展分区的类型为 0x05。除基本扩展分区以外的其他所有扩展分区则以链表的形式级联存放, 后一个扩展分区的数据项记录在前一个扩展分区的分区表中,但两个扩展分区的空间并不重叠。
  扩展分区类似于一个完整的硬盘,必须进一步分区才能使用.但每个扩展分区中只能存在一个其他分区。 此分区在 DOS/Windows环境中即为逻辑盘。因此每一个扩展分区的分区表(同样存储在扩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中)中最多只能有两个分区数据项(包括下一个扩展分区的数据项)。
相关名词
  缓存
  (Cache memory)是硬盘控制器上的一块内存芯片,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缓冲器。由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内存之间交换数据,如果有大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硬盘的缓存主要起三种作用:一是预读取。当硬盘受到CPU指令控制开始读取数据时,硬盘上的控制芯片会控制磁头把正在读取的簇的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读到缓存中(由于硬盘上数据存储时是比较连续的,所以读取命中率较高),当需要读取下一个或者几个簇中的数据的时候,硬盘则不需要再次读取数据,直接把缓存中的数据传输到内存中就可以了,由于缓存的速度远远高于磁头读写的速度,所以能够达到明显改善性能的目的;二是对写入动作进行缓存。当硬盘接到写入数据的指令之后,并不会马上将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而是先暂时存储在缓存里,然后发送一个“数据已写入”的信号给系统,这时系统就会认为数据已经写入,并继续执行下面的工作,而硬盘则在空闲(不进行读取或写入的时候)时再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盘片上。虽然对于写入数据的性能有一定提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安全隐患——如果数据还在缓存里的时候突然掉电,那么这些数据就会丢失。对于这个问题,硬盘厂商们自然也有解决办法:掉电时,磁头会借助惯性将缓存中的数据写入零磁道以外的暂存区域,等到下次启动时再将这些数据写入目的地;第三个作用就是临时存储最近访问过的数据。有时候,某些数据是会经常需要访问的,硬盘内部的缓存会将读取比较频繁的一些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再次读取时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直接传输。
  缓存容量的大小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各不相同,早期的硬盘缓存基本都很小,只有几百KB,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2MB和8MB缓存是现今主流硬盘所采用,而在服务器或特殊应用领域中还有缓存容量更大的产品,甚至达到了16MB、64MB等。
  大容量的缓存虽然可以在硬盘进行读写工作状态下,让更多的数据存储在缓存中,以提高硬盘的访问速度,但并不意味着缓存越大就越出众。缓存的应用存在一个算法的问题,即便缓存容量很大,而没有一个高效率的算法,那将导致应用中缓存数据的命中率偏低,无法有效发挥出大容量缓存的优势。算法是和缓存容量相辅相成,大容量的缓存需要更为有效率的算法,否则性能会大大折扣,从技术角度上说,高容量缓存的算法是直接影响到硬盘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更大容量缓存是未来硬盘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部数据传输率
  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是指硬盘磁头与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简单的说就是硬盘将数据从盘片上读取出来,然后存储在缓存内的速度。内部传输率可以明确表现出硬盘的读写速度,它的高低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它是衡量硬盘性能的真正标准。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才能对磁盘子系统的性能有最直接、最明显的提升。目前各硬盘生产厂家努力提高硬盘的内部传输率,除了改进信号处理技术、提高转速以外,最主要的就是不断的提高单碟容量以提高线性密度。由于单碟容量越大的硬盘线性密度越高,磁头的寻道频率与移动距离可以相应的减少,从而减少了平均寻道时间,内部传输速率也就提高了。虽然硬盘技术发展的很快,但内部数据传输率还是在一个比较低(相对)的层次上,内部数据传输率低已经成为硬盘性能的最大瓶颈。目前主流的家用级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基本还停留在70~90 MB/s左右,而且在连续工作时,这个数据会降到更低。
  数据传输率的单位一般采用MB/s或Mbit/s,尤其在内部数据传输率上官方数据中更多的采用Mbit/s为单位。此处有必要讲解一下两个单位二者之间的差异:
  MB/s的含义是兆字节每秒,Mbit/s的含义是兆比特每秒,前者是指每秒传输的字节数量,后者是指每秒传输的比特位数。MB/s中的B字母是Byte的含义,虽然与Mbit/s中的bit翻译一样,都是比特,也都是数据量度单位,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Byte是字节数,bit是位数,在计算机中每八位为一字节,也就是1Byte=8bit,是1:8的对应关系。因此1MB/s等于8Mbit/s。因此在在书写单位时一定要注意B字母的大小写,尤其有些人还把Mbit/s简写为Mb/s,此时B字母的大小真可以称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上面这是一般情况下MB/s与Mbit/s的对应关系,但在硬盘的数据传输率上二者就不能用一般的MB和Mbit的换算关系(1B=8bit)来进行换算。比如某款产品官方标称的内部数据传输率为683Mbit/s,此时不能简单的认为683除以8得到85.375,就认为85MB/s是该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因为在683Mbit中还包含有许多bit(位)的辅助信息,不完全是硬盘传输的数据,简单的用8来换算,将无法得到真实的内部数据传输率数值。
  外部数据传输率
  硬盘数据传输率的英文拼写为Data Transfer Rate,简称DTR。硬盘数据传输率表现出硬盘工作时数据传输速度,是硬盘工作性能的具体表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的具体情况而变化的。在读取硬盘不同磁道、不同扇区的数据;数据存放的是否连续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硬盘数据传输率。因为这个数据的不确定性,所以厂商在标示硬盘参数时,更多是采用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和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外部数据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一般也称为突发数据传输或接口传输率。是指硬盘缓存和电脑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也就是计算机通过硬盘接口从缓存中将数据读出交给相应的控制器的速率。平常硬盘所采用的ATA66、ATA100、ATA133等接口,就是以硬盘的理论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来表示的。ATA100中的100就代表着这块硬盘的外部数据传输率理论最大值是100MB/s;ATA133则代表外部数据传输率理论最大值是133MB/s;而SATA接口的硬盘外部理论数据最大传输率可达150MB/s。这些只是硬盘理论上最大的外部数据传输率,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是无法达到这个数值的。
  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寻道时间的英文拼写是Average Seek Time,它是了解硬盘性能至关重要的参数之一。它是指硬盘在接收到系统指令后,磁头从开始移动到移动至数据所在的磁道所花费时间的平均值,它一定程度上体现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是影响硬盘内部数据传输率的重要参数,单位为毫秒(ms)。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产品其平均寻道时间也不一样,但这个时间越低,则产品越好,现今主流的硬盘产品平均寻道时间都在在9ms左右。
  平均寻道时间实际上是由转速、单碟容量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一个参数。一般来说,硬盘的转速越高,其平均寻道时间就越低;单碟容量越大,其平均寻道时间就越低。当单碟片容量增大时,磁头的寻道动作和移动距离减少,从而使平均寻道时间减少,加快硬盘速度。当然处于市场定位以及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考虑,厂商也会人为的调整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在硬盘上数据是分磁道、分簇存储的,经常的读写操作后,往往数据并不是连续排列在同一磁道上,所以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往往需要在磁道之间反复移动,因此平均寻道时间在数据传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读写大量的小文件时,平均寻道时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读写大文件或连续存储的大量数据时,平均寻道时间的优势则得不到体现,此时单碟容量的大小、转速、缓存就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磁头数
  硬盘磁头是硬盘读取数据的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硬盘盘片上的磁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向外传输,而它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会随着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写盘片上的数据,磁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盘片的存储密度。目前比较常用的是GMR(Giant Magneto Resisive)巨磁阻磁头,GMR磁头的使用了磁阻效应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这比以前的传统磁头和MR(Magneto Resisive)磁阻磁头更为敏感,相对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来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 。
  磁头是硬盘中对盘片进行读写工作的工具,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磁头是用线圈缠绕在磁芯上制成的。硬盘在工作时,磁头通过感应旋转的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通过改变盘片上的磁场来写入数据。为避免磁头和盘片的磨损,在工作状态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只有在电源关闭之后,磁头会自动回到在盘片上的固定位置(称为着陆区,此处盘片并不存储数据,是盘片的起始位置)。
  由于磁头工作的性质,对其磁感应敏感度和精密度的要求都非常高。早先的磁头采用铁磁性物质,在磁感应敏感度上不是很理想,因此早期的硬盘单碟容量都比较低,单碟容量大则碟片上磁道密度大,磁头感应程度不够,就无法准确读出数据。这就造成早期的硬盘容量都很有限。随着技术的发展,磁头在磁感应敏感度和精密度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最初磁头是读、写功能一起的,这对磁头的制造工艺、技术都要求很高,而对于个人电脑来说,在与硬盘交换数据的过程中,读取数据远远快于写入数据,读、写操作二者的特性也完全不同,这也就导致了读、写分离的磁头,二者分别工作、各不干扰。
  薄膜感应(TEI)磁头
  在1990年至1995年间,硬盘采用TFI读/写技术。TFI磁头实际上是绕线的磁芯。盘片在绕线的磁芯下通过时会在磁头上产生感应电压。TFI读磁头之所以会达到它的能力极限,是因为在提高磁灵敏度的同时,它的写能力却减弱了。
  各向异性磁阻(AMR)磁头
  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90年代中期,希捷公司推出了使用AMR磁头的硬盘。AMR磁头使用TFI磁头来完成写操作,但用薄条的磁性材料来作为读元件。在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薄条的电阻会随磁场而变化,进而产生很强的信号。硬盘译解由于磁场极性变化而引起的薄条电阻变化,提高了读灵敏度。AMR磁头进一步提高了面密度,而且减少了元器件数量。由于AMR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的限度,AMR技术最大可以支持3.3GB/平方英寸的记录密度,所以AMR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这导致了GMR磁头的研发。
  GMR(Giant Magneto Resistive,巨磁阻)
  GMR磁头继承了TFI磁头和AMR磁头中采用的读/写技术。但它的读磁头对于磁盘上的磁性变化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GMR磁头是由4层导电材料和磁性材料薄膜构成的:一个传感层、一个非导电中介层、一个磁性的栓层和一个交换层。GMR传感器的灵敏度比AMR磁头大3倍,所以能够提高盘片的密度和性能。
  硬盘的磁头数取决于硬盘中的碟片数,盘片正反两面都存储着数据,所以一个盘片对应两个磁头才能正常工作。比如总容量80GB的硬盘,采用单碟容量80GB的盘片,那只有一张盘片,该盘片正反面都有数据,则对应两个磁头;而同样总容量120GB的硬盘,采用二张盘片,则只有三个磁头,其中一张盘片的一面没有磁头。
网络硬盘
  "网络硬盘"是将用户的文件存放在互联网上,方便用户"携带"他们的文件,方便用户与他的亲朋好友"分享"他们的文件,所有操作在我们网站的页面上完成。文件类型不作限制。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介绍: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目前最大容量为1TB),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电子硬盘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导航设备等领域。
硬盘维护15招
  1、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硬盘以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若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会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主轴电机的内部以及堵塞呼吸过滤器,因此必须防尘。还有环境潮湿、电压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硬盘损坏。
  2、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硬盘在工作时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1],还会使磁头不能正确复位而造成硬盘的划伤。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机。
  3、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移动硬盘时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进行。在开机时硬盘高速转动,轻轻的震动都可能碟片与读写头相互摩擦而产生磁片坏轨或读写头毁损。所以在开机的状态下,千万不要移动硬盘或机箱,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移动主机或重新启动电源,可避免电源因瞬间突波对硬盘造成伤害。在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硬盘厂商所谓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统”等,指在硬盘在未启动状态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开机状态。
  4、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
  此外硬盘的制造和装配过程是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高速低飞的磁头组件旋转带动的灰尘或污物都可能使磁头或盘片损坏,导致数据丢失,即使仍可继续使用,硬盘寿命也会大大缩短,甚至会使整块硬盘报废。
  5、注意防高温、防潮、防电磁干扰
  硬盘的工作状况与使用寿命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硬盘使用中温度以20~25℃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
  也可用软件监控硬盘温度 DTemp是一款监控硬盘温度的软件,它能够实时地向用户报告硬盘的工作温度,并允许用户定制一个温度的上限值,防止硬盘因温度过高而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状况。可以在天极下载频道下载到这个大小仅为93.5KB的软件,解压后软件后你会发现在屏幕下方的任务栏中出现了一个驱动器状的小图标,图标上方伴随有一个不断变化的温度显示,这个温度就是硬盘当前的工作温度。双击该图标会出现一个设置界面,其中,“Check temperature every(1)minutes”一项为检测硬盘温度的周期,建议大家选择默认设置(一分钟一次)。“HDD critical temperature(40)℃”一项为设定硬盘的温度上限值。在这里需要根据用户使用硬盘的转速而定,如果是5400转的硬盘,建议设定为40℃,7200转的则可以设为50℃。带有颜色选择的“Normal temperature color”和“Critical temperature color”两项为硬盘在正常温度和超出上限值时的不同状态显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只要醒目即可。可选项“Warning about critical temperature”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超出上限值时是否发出警告?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是”。“Warning about SMART failure”一项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的“SMART”技术发现硬盘存在问题时是否发出警告,这一点对硬盘的安全性很重要,建议选择“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这些静电会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
  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6、要定期整理硬盘
  定期整理硬盘可以提高速度,如果碎片积累过多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还可能损坏磁道。但不要经常整理硬盘,这样也会有损硬盘寿命。
  7、注意预防病毒和特洛依木马程序
  硬盘是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重点目标,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防范。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并注意对重要的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建议平时不要随便运行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和打开邮件附件,运行前一定要先查病毒和木马。
  8、正确拿硬盘的方法
  在电脑维护应以手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因为手上可能会有静电,静电会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件,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切勿带电插拔。
  9、让硬盘智能休息
  让硬盘智能地进入“关闭”状态,对硬盘的工作温度和使用寿命给予很大的帮助,首先进入“我的电脑”,用鼠标左键双击“控制面板”,然后选择“电源管理”,将其中“关闭硬盘”一项的时间设置为15分钟,应用后退出即可。
  10、轻易不要低格
  不要轻易进行硬盘的低级格式化操作,避免对盘片性能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11、避免频繁的高级格式化操作
  它同样对盘片性能带来影响,在不重新分区的情况下,可采用加参数“Q”的快速格式化命令。
  12、硬盘出现坏道时
  硬盘中如出现坏道,即使是一个簇都可能具有扩散的破坏性,在保修期内应尽快找商家和厂家更换或维修,已过保修期则尽可能减少格式化硬盘,减少坏簇的扩散。
  13、善用磁盘工具
  善用各类磁碟工具,如Norton Utilities、Norton CleanSweep等,定时清理自己的硬盘,可提高系统整体效能。
  14.建立RESCUE DISK
  使用Norton Utilities工具软件将硬盘分区表、引导记录以及CMOS信息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万一。
  15、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地减慢了。如果磁盘的容量够用,没有必要在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硬盘故障维修技巧
  作为存储设备中的一员,硬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硬盘属于磁介质,因此其寿命与稳定不像内存等设备那样好,使用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令情况更加复杂的是,由于硬盘牵涉到系统底层的设置,因此往往不能在大家熟悉的Windows下解决问题,必须转到DOS下处理,这对于不少DIY新手而言就有些无所适从了,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 DOS时代。
  硬盘出现问题前的一般征兆
  如果硬盘出现故障,那么最好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等到病入膏肓时,硬盘中宝贵的数据就难以幸免了。一般来说,硬盘出现故障前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出现S.M.A.R.T故障提示。这是硬盘厂家本身内置在硬盘里的自动检测功能在起作用,出现这种提示说明您的硬盘有潜在的物理故障,很快就会出现不定期地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2.在Windows初始化时死机。这种情况较复杂,首先应该排除其他部件出问题的可能性,比如内存质量不好、风扇停转导致系统过热,或者是病毒破坏等,最后如果确定是硬盘故障的话,再另行处理。
  3.能进入Windows系统,但是运行程序出错,同时运行磁盘扫描也不能通过,经常在扫描时候缓慢停滞甚至死机。这种现象可能是硬盘的问题,也可能是Windows天长日久的软故障,如果排除了软件方面设置问题的可能性后,就可以肯定是硬盘有物理故障了。
  4.能进入Windows,运行磁盘扫描程序直接发现错误甚至是坏道,这不用我多说了,Windows的检查程序会详细地报告情况。
  5.在BIOS里突然根本无法识别硬盘,或是即使能识别,也无法用操作系统找到硬盘,这是最严重的故障。
  不幸中的大幸 ——分区表遭到破坏
  首先我们应该确认硬盘的电源接口和数据线没有脱落,然后进入BIOS,使用“HDD Auto Detect”来检测硬盘。如果此时BIOS能够正确识别硬盘的话,那么至少你的硬盘还有救治的希望;不然,我想大家也不用瞎忙了,因为凭我们普通DIYer手头的工具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
  在UltraEdit中查找“55aa”字符串
  用光盘或者软盘引导系统后,大家可以试图进入C盘符,如果此时提示找不到C盘的话,那么绝对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硬盘分区表信息遭到破坏,或者被某种病毒攻击。如果硬盘中你的数据对来说无所谓,那么可以先用FDISK/MBR命令来无条件清除分区表内容,然后用FDISK等分区软件重新分区格式化,一般这样就能解决问题;而如果你还需要硬盘中的数据,那么步骤要麻烦一些。这时最好能拥有一张杀病毒软件或者随主板赠送的相关软件,然后你可以参阅帮助文档,一般该软件会包含恢复硬盘分区表的命令,而且使用极其方便。
  对于没有杀毒盘的用户来说,大家可以使用NU 8.0中的NDD修复,它将检查分区表中的错误。若发现错误,NDD将会询问是否愿意修改,你只要不断地回答YES即可修正错误,或者用备份过的分区表覆盖它也行。
  用Hide Partition就可以实现
  如果用上述方法也不能解决的话,还可利用FDISK重新分区,但分区大小必须和原来的分区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分区后不要进行高级格式化,而是用 NDD进行修复。这样既保证硬盘修复之后能启动,而且硬盘上的数据也不会丢失。
  边缘求生存 ——硬盘的物理坏道
  如果刚才DOS能够转到C盘,而硬盘工作却不正常,那么就很可能是硬盘出现了坏道。一般来说,硬盘的坏道可以分为逻辑坏道与物理坏道。产生逻辑坏道时一般不会严重影响使用,所以很可能是物理坏道。
  我们处理物理坏道的核心思想是将这些有坏道的簇单独分成一个分区,并隐藏起来避免其它程序调用,这样就可以不让坏道扩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这一处理,我们主要是使用Partition Magic6.0这款DOS下的软件。
  在DOS界面下进入PQ 6.0之后,我们先用Operations菜单下的Check For Errors命令来确定物理坏道的位置,因为PQ6.0的这项功能非常出色,不像Windows下的Scandisk那样经常误诊。
  PQ6.0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将所有藏有坏道的簇用特殊标记标定出来,而且你可以将这些坏簇全部选中,然后将它们划分到一个独立的新分区。这完全是图形化的操作,是非常方便的。随后,大家切记要把这个充满罪恶的分区隐藏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它不会被调用。此时使用Advance菜单下的 Hide Partition命令就可以实现。
  拥有PQ6.0之后,物理坏道真的不难解决,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扩散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此时的硬盘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的数据还是非常危险的。用PQ6.0处理物理坏道后,究竟这块硬盘还能用多少时间很难说,这要看运气了。
  DOS启动的低级失误——逻辑锁
  硬盘逻辑锁是一种很常见的恶作剧手段。中了逻辑锁之后,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不能正常引导系统,甚至是软盘、光驱、挂双硬盘都一样没有任何作用。
  要解决逻辑锁的问题,就要知道问题的根源。其实在DOS系统启动时,它会搜索所有逻辑盘的顺序。首先要找的是主引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它位于硬盘的零磁头零柱面的第一个扇区的O1BEH地址开始的地方,当分区信息开始的地方为80H时表示是主引导分区,其他的为扩展分区,主引导分区被定义为逻辑盘C盘,然后查找扩展分区的逻辑盘,被定义为D盘,以此类推找到E,F,G……逻辑锁就是在此下手,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自己,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个逻辑盘总是找到是自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
  对于这类问题,如果你不想要硬盘上的数据了,那么处理起来也是非常爽快的。大家可以在BIOS中将所有IDE接口设为NONE,然后用软盘启动系统,此时肯定可以启动,因为系统根本就没有硬盘。接着,我们就使用经典的硬盘管理软件DM了。由于DM可以不依赖于主板BIOS来识别硬盘,因此你可以用DM进行分区格式化,这样就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万无一失,简单方便,惟一的遗憾就是数据保不住了。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它可以保住硬盘中的数据。首先准备一张启动盘,然后在一台正常的机器上,使用你熟悉的二进制编辑工具(UltraEdit等)修改软盘上的IO.SYS文件(修改前记住改该文件的属性为正常),具体是在这个文件里面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为任何其他数值即可。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由于该硬盘正常的分区表已经被破坏,你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区,但是此时可以用上面关于分区表恢复的方法来处理。
硬盘选购指南
  [2]1.容量容量是选购硬盘最为直观的参数。
  2.在选购硬盘时,接口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3.其次选购硬盘要考虑其稳定性。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源

电源概述
  电源 [diàn yuán]
  [power supply;power source]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发电机能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干电池能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发电机.电池本身并不带电,它的两极分别有正负电荷,由正负电荷产生电压(电流是电荷在电压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而形成的),电荷导体里本来就有,要产生电流只需要加上电压即可,当电池两极接上导体时为了产生电流而把正负电荷释放出去,当电荷散尽时,也就荷尽流(压)消了.干电池等叫做电源。通过变压器和整流器,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的装置叫做整流电源。能提供信号的电子设备叫做信号源。晶体三极管能把前面送来的信号加以放大,又把放大了的信号传送到后面的电路中去。晶体三极管对后面的电路来说,也可以看做是信号源。整流电源、信号源有时也叫做电源。
  电源是向电子设备提供功率的装置,也称电源供应器,它提供计算机中所有部件所需要的电能。电源功率的大小,电流和电压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计算机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计算机电源是一种安装在主机箱内的封闭式独立部件,它的作用是将交流电通过一个开关电源变压器换为5V,-5V,+12V,-12V,+3.3V等稳定的直流电,以供应主机箱内系统版,软盘,硬盘驱动及各种适配器扩展卡等系统部件使用。通俗来讲就是, 一个电源坏了,另一个备份电源代替其供电。可以通过为节点和磁盘提供电池后援来增强硬件的可用性。HP 支持的不间断电源 (UPS),如 HP PowerTrust,可提防瞬间掉电。 磁盘与供电电路的连接方式应使镜像副本分别连接到不同的电源上。根磁盘与其相应的节点应由同一电源电路供电。 特别是,群集锁磁盘(当重组群集时用作仲裁器)应该有冗余电源,或者,它能由群集中节点之外的电源供电。您的 HP 代表可提供关于群集的电源、磁盘和 LAN 硬件布局方面的详细信息。 目前许多磁盘阵列和其他架装系统含有多个电源输入,它们应部署为设备上的不同电源输入连接到带有两个或三个电源输入的独立电路设备上,这样,一般情况下,只要出现故障的电路不超过一个,系统就能继续正常运行。因此,如果群集中的所有硬件有 2 个或 3 个电源输入,则要求至少有三个独立的电路,以确保群集的电路设计中没有单点故障。
电源生产厂商
  国外品牌: 海盗船(Corsair) 安钛克(ANTEC) 思民(zalman) Antec,酷冷至尊(Coolermaster),保锐(Enermax),Thermaltake(曜越)
  国内品牌: 力友(Liyou)航嘉(Huntkey) 长城(greatwall) 鑫谷(Segotep) TT 酷冷至尊 金河田 大水牛 爱国者 多彩(delux) 世纪之星 富士康(FOXCONN)。惠科(HKC) ,台达(Delta),源兴(Liteon),全汉(FSP,SPI,Sparkle,Fortron/Source),康舒(AcBel),高效(Hipro),海韵(Seasonic),美基(leadway),益衡(Enhance),侨威(CWT),七盟(SevenTeam),Topower ,Andyson,亿泰兴(Etasis),新巨(Zippy)
电源分类
  
普通电源

  
  又可细分为:开关电源、 逆变电源、交流稳压电源、直流稳压电源、DC/DC电源、稳压电源、 通信电源、 模块电源、 变频电源、UPS电源 、 EPS应急电源 、净化电源 、 PC电源、 整流电源 、 定制电源、加热电源、 焊接电源/电弧电源 、电镀电源 、 网络电源、 电力操作电源 、适配器电源、 线性电源、 电源控制器/驱动器 、 功率电源、 其他普通电源 逆变电源、参数电源、调压电源、变压器电源。
  电源特种电源

  
  特种电源又可细分为:安防电源、 高压电源、 医疗电源 、 军用电源、 航空航天电源 、激光电源、 其他特种电源
  电源IC 的特点
  电源IC 种类繁多,它们的共同特点有:
  (1)工作电压低
  一般的工作电压为3.0~3.6V。有一些工作电压更低,如2.0、2.5、2.7V 等;也有一些
  工作电压为5V,还有少数12V 或28V 的特殊用途的电压源。
  (2)工作电流不大
  从几毫安到几安都有,但由于大多数嵌入式电子产品的工作电流小于300mA,所以30~
  300mA 的电源IC 在品种及数量上占较大的比例。
  (3)封装尺寸小
  近年来发展的便携式产品都采用贴片式器件,电源IC 也不例外,主要有SO 封装、SO
  T-23 封装,μMAX 封装及封装尺寸最小的SC-70 及最新的SMD 封装等,使电源占的空间
  越来越小。
  (4)完善的保护措施
  新型电源IC 有完善的保护措施,这包括:输出过流限制、过热保护、短路保护及电池
  极性接反保护,使电源工作安全可靠,不易损坏。
  (5)耗电小及关闭电源功能
  新型电源IC 的静态电流都较小,一般为几十μA 到几百μA。个别微功耗的线性稳压
  器其静态电流仅1.1μA。另外,不少电源IC 有关闭电源控制端功能(用电平来控制),在
  关闭电源状态时IC 自身耗电在1μA 左右。由于它可使一部分电路不工作,可大大节省电
  能。例如,在无线通信设备上,在发送状态时可关闭接收电路;在未接收到信号时可关闭显
  示电路等。
  (5)有电源工作状态信号输出
  不少便携式电子产品中有单片机,在电源因过热或电池低电压而使输出电压下降一定百
  分数时,电源IC 有一个电源工作状态信号输给单片机,使单片机复位。利用这个信号也可
  以做成电源工作状态指示(当电池低电压时,有LED 显示)。
  (6)输出电压精度高
  一般的输出电压精度为±2~4%之间,有不少新型电源IC 的精度可达±0.5~±1%;并
  且输出电压温度系数较小,一般为±0.3~±0.5mV/℃,而有一些可达到±0.1mV/℃的水平。
  线性调整率一般为0.05%~0.1%/V,有的可达0.01%/V;负载调整率一般为0.3~0.5%/mA,
  有的可达0.01%/mA。
  (7)新型组合式电源IC
  升压式DC/DC 变换器的效率高但纹波及噪声电压较大,低压差线性稳压器效率低但噪
  声最小,这两者结合组成的双输出电源IC 可较好地解决效率及噪声的问题。例如,数字电
  路部分采用升压式DC/DC 变换器电源而对噪声敏感的电路采用LDO 电源。这种电源IC 有
  MAX710/711,MAX1705/1706 等。另一种例子是电荷泵+LDO 组成,输出稳压的电荷泵电
  源IC,例如MAX868,它可输出0~-2VIN 可调的稳定电压,并可提供30mA 电流;MAX1673
  稳压型电荷泵电源IC 输出与VIN 相同的负压,输出电流可达125mA。
  
电源详细分类

  
  
交流稳压电源的分类及其特点

  
  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电压和频率的电源称交流稳定电源。目前国内多数厂家所做的工作是交流电压稳定。下面结合市场有的交流稳压电源简述其分类特点。
  参数调整(谐振)型
  这类稳压电源,稳压的基本原理是LC串联谐振,早期出现的磁饱和型稳压器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无众多的元器件,可靠性相当高稳压范围相当宽,抗干扰和抗过载能力强.缺点是能耗大、噪声大、笨重且造价高。
  在磁饱和原理的基础上的发育进形成的参数稳压器和我国50年代已流行的“磁放大器调整型电子交流稳压器”(即614型)均属此类原理的交流稳压器。
  自耦(变比)调整型
  1、机械调压型,即以伺服电机带动炭刷在自耦变压器的的绕组滑动面上移动,改变Vo对Vi的比值,以实现输出电压的调整和稳定。该种稳压器可以从几百瓦到几千瓦。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输出波形失真小;但由于炭刷滑动接点易产生电火花,造成电刷损坏以至烧毁而失效;且电压调整速度慢。
  2、改变抽头型,将自耦变压器做成多个固定抽头,通过继电器或可控硅(固态继电器)做为开关器10件,自动改变抽头位置,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
  该种型稳压器优点是电路简单,稳压范围宽(130V-280V),效率高(≥95%),价格低。而缺点是稳压精度低(±8~10%)工作寿命短,它适用于家庭给空调器供电。
  大功率补偿型——净化型稳压器(含精密型稳压器)
  它用补偿环节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易实现微机控制。
  它的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好,稳压精度高(≤±1%)、响应快(40~60ms)、电路简单、工作可靠。缺点是: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非线性负载时有低频振荡现象;输入侧电流失真度大,源功率因数较低;输出电压对输入电压有相移。对抗干扰功能要求较高的单位,在城市里应用为宜,计算机供电时,必须选用计算机总功率的2-3倍左右稳压器来使用。因具有稳压、抗干扰,响应速度快、价格适中等优点,所以应用广泛。
  开关型交流稳压电源
  它应用于高频脉宽调制技术,与一般开关电源的区别是它的输出量必须是与输入侧同上频、同相的交流电压。它的输出电压波型有准方波、梯型波、正弦波等,市场上的不间断电源(UPS)抽掉其中的蓄电源和充电器,就是一台开关型交流稳压电源的稳压性好,控制功能强,易于实现智能化,是非常具有前途的交流稳压电源。但因其电路复杂,价格较高,所以推广较慢。
  
直流稳定电源的种类及选用

  
  直流稳定电源按习惯可分为化学电源,线性稳定电源和开关型稳定电源,它们又分别具有各种不同类型:
  化学电源
  我们平常所用的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均属于这一类,各有其优缺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产生了智能化电池;在充电电池材料方面,美国研制人员发现锰的一种碘化物,用它可以制造出便宜、小巧、放电时间长,多次充电后仍保持性能良好的环保型充电电池。
  线性稳定电源
  线性稳定电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功率器件调整管工作在线性区,靠调整管之间的电压降来稳定输出。由于调整管静态损耗大,需要安装一个很大的散热器给它散热。而且由于变压器工作在工频(50Hz)上,所以重量较大。
  该类电源优点是稳定性高,纹波小,可靠性高,易做成多路,输出连续可调的成品。缺点是体积大、较笨重、效率相对较低。这类稳定电源又有很多种,从输出性质可分为稳压电源和稳流电源及集稳压、稳流于一身的稳压稳流(双稳)电源。从输出值来看可分定点输出电源、波段开关调整式和电位器连续可调式几种。从输出指示上可分指针指示型和数字显示式型等等。
  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
  与线性稳压电源不同的一类稳电源就是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它的电路型式主要有单端反激式,单端正激式、半桥式、推挽式和全桥式。它和线性电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变压器不工作在工频而是工作在几十千赫兹到几兆赫兹。功能管不是工作在饱和及截止区即开关状态;开关电源因此而得名。
  开关电源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稳定可靠;缺点相对于线性电源来说纹波较大(一般≤1%VO(P-P),好的可做到十几mV(P-P)或更小)。它的功率可自几瓦-几千瓦均有产品。价位为3元-十几万元/瓦,下面就一般习惯分类介绍几种开关电源:
  ①、AC/DC电源
  该类电源也称一次电源,它自电网取得能量,经过高压整流滤波得到一个直流高压,供DC/DC变换器在输出端获得一个或几个稳定的直流电压,功率从几瓦-几千瓦均有产品,用于不同场合。属此类产品的规格型号繁多,据用户需要而定通信电源中的一次电源(AC220输入,DC48V或24V输出)也属此类.
  ②、DC/DC电源
  在通信系统中也称二次电源,它是由一次电源或直流电池组提供一个直流输入电压,经DC/DC变换以后在输出端获一个或几个直流电压。
  ③、通信电源
  通信电源其实质上就是DC/DC变换器式电源,只是它一般以直流-48V或-24V供电,并用后备电池作DC供电的备份,将DC的供电电压变换成电路的工作电压,一般它又分中央供电、分层供电和单板供电三种,以后者可靠性最高。
  ④、电台电源
  电台电源输入AC220V/110V,输出DC13.8V,功率由所供电台功率而定,几安几百安均有产品.为防止AC电网断电影响电台工作,而需要有电池组作为备份,所以此类电源除输出一个13.8V直流电压外,还具有对电池充电自动转换功能。
  ⑤、模块电源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电源可靠性、容量/体积比要求越来越高,模块电源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它工作频率高、体积小、可靠性高,便于安装和组合扩容,所以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目前,目前国内虽有相应模块生产,但因生产工艺未能赶上国际水平,故障率较高。
  DC/DC模块电源目前虽然成本较高,但从产品的漫长的应用周期的整体成本来看,特别是因系统故障而导致的高昂的维修成本及商誉损失来看,选用该电源模块还是合算合算的,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罗氏变换器电路,它的突出优点是电路结构简单,效率高和输出电压、电流的纹波值接近于零。
  ⑥、特种电源
  高电压小电流电源、大电流电源、400Hz输入的AC/DC电源等,可归于此类,可根据特殊需要选用。开关电源的价位一般在2-8元/瓦特殊小功率和大功率电源价格稍高,可达11-13元/瓦。
电源类术语
  
ACPI

  
   是由Intel、Microsoft等联合推出的一种电源管理规范,它将电源管理集成到硬件、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中,实现了由操作系统对电源的全面管理。具备ACPI功能的电脑在不使用时处于功耗极低的挂起状态,modem等接收到信号时可自动开机,并可以实现软件关机,适应了日益增长的网络应用要求。
  
电源效率

  
  电源效率和电源设计线路有密切的关系,高效率的电源可以提高电能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电源的自身功耗和发热量。
  
击穿电压(Uaw,Ua)

  
  击穿前能连续加在保护器指定端的最高瞬间时电压值.过压保护在下列情况下被击穿: a)如果流过电阻元件的电流峰值超过1mA; b)如果过压引起流过保护器的电流峰值超过1mA.
  
CCEE安全认证

  
   CCEE安全认证标志又称长城标志,为电工产品专用认证标志。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是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IECEE)的唯一合法机构,代表国家组织对电工产品实施安全认证(长城标志认证)。
  
端口吞吐量

  
   端口吞吐量是指端口包转发能力,通常使用pps:包每秒来衡量,它是路由器在某端口上的包转发能力。通常采用两个相同速率接口测试。但是测试接口可能与接口位置及关系相关。例如同一插卡上端口间测试的吞吐量可能与不同插卡上端口间吞吐量值不同。
  
击穿时间

  
  主要反映保护元件的特性.保护等级愈高,击穿时间愈长.击穿时间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依赖于du/dt或di/dt的斜率.
  
CCEE安全认证

  
  CCEE安全认证标志又称长城标志,为电工产品专用认证标志。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CCEE)是国家技术监督局授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IECEE)的唯一合法机构,代表国家组织对电工产品实施安全认证(长城标志认证
  
短路保护

  
  当被保护线路趋于短路,而产生大于5倍额定电流时,保护器切断该线路。
  
开机延时

  
   这是一种新的概念,电源在接通之初到提供稳定的输出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稳定周期,在这个周期中电压的稳定度很难保证,所以电源设计者让电源延时100ms-500ms,等电源稳定后再向电脑提供高质量的电源。
  
Double Buffering

  
  Double Buffering(双重缓冲区处理),绝大多数可支持OpenGl的3D加速卡都会提供两组图形画面信息。这两组图形画面信息通常被看着“前台缓存”和“后台缓存”。显示卡用“前台缓存”存放正在显示的这格画面,而同时下一格画面已经在“后台缓存”待命。然后显示卡会将两个缓存互换,“后台缓存”的画面会显示出来,且同时再于“前台缓存”中画好下一格待命,如此形成一种互补的工作方式不断地进行,以很快的速度对画面的改变做出反应。
  
断电保护功能

  
  所谓断电保护功能,即切换设备在正常工作时可存储最后的通道切换命令,当因突发情况发生断电后,设备仍将保存此命令,待接电后设备自动恢复为原有的切换状态。
  
浪涌保护器

  
  浪涌保护器主要由压敏电阻(变阻,限压二极管) 和放电隙(放电通道)组成,用来保护其他电子设备和系统,以及提供等电位连接。
  
EMI

  
  EMI(Electron-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任何产生电磁场的电子设备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噪声场,干扰其附近的电子设备,这种现象就叫做电磁干扰。
  
断路器

  
  根据IEC标准,电涌保护器必须带有断开装置(断路器),当电涌保护器因任何形式的事故而导致寿命终止时,该断开装置能安全地断开电路。
  
临界频率(Fg)

  
  在此频率下,在特定的测试条件下,插入损耗为1dB
  
IEEE

  
  是美国制定电气标准的专业性组织,全称是Institute of Electricaland Electromics Engineers,它制定的IEEE802标准对局域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IEEE的著名协议有802.2,802.3,802.5。
  
额定电流

  
  能由过压保护器传导的额定工作电流。
  
漏电保护

  
  当被保护线路的相线直接或通过非预期负载对大地接通,而产生近似正弦波形并且其有效值是缓慢变化的剩余电流,当该电流大于一定数值时,保护器切断该线路。
  
安规认证

  
  优质的电源具有FCC、美国UR和中国长城等认证标志,这些认证是认证机构根据行业内技术规范对电源制定的专业标准,包括生产流程、电磁干扰、安全保护等,凡是符合一定的指标的产品在申报认证后才能在包装和产品表面使用认证标记,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额定电流(In)

  
  能由过压保护器传导的额定工作电流.
  
逻辑器件测试速度

  
  逻辑器件测试速度是指测试仪每秒可向被测器件输入端施加多少个测试向量(Test Vector),即TV/S,这是衡量测试仪性能的重要指标,速度越快越好,表明测试仪的档次越高,HN2000/MX最高可达610KTV/S(国外测试仪Pinpoint达10MTV/S,QT200达500KTV/S。)。该指标应准确、稳定,不随微机的档次而变。该指标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同一型号但不同类型逻辑器件采用同一测试速度有时不能测试成功的问题。
  
保护电平

  
  保护电平是指当给电涌保护器加一个幅值为额定放电电流的电冲击后,在保护器出口出现的最大电压。这个电压将直接加在被保护的设备上。因此,为了达到有效的保护,电涌保护器的保护电平应低于被保护设备能承受的最大电压。
  
额定电压

  
  用来标定器件,可长久地加在过压保护器两端的电压。
  
脉冲电流宽度

  
  依据标准DIN VDE 0675 part1的过压保护设备的测试电流,被测设备必须能承受20次这样的电流.
  
变送器

  
  将物理测量信号或普通电信号转换为标准电信号输出或能够以通讯协议方式输出的设备。一般分为:温度/湿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差压变送器,液位变送器,电流变送器,电量变送器,流量变送器,重量变送器等。
  
额定电压(Un)

  
  用来标定器件,可长久地加在过压保护器两端的电压。
  
欠压保护

  
  当被保护线路的电源电压低于一定数值时,保护器切断该线路;当电源电压恢复到正常范围时,保护器自动接通。
  
不同步转换器

  
  不同步转换器(ASYCHRONOUS)是不能够介於两个电源供应器与负载之间的一种转换器。
  
额定放电电流(Isn)

  
  避雷器在特性参数测验时, 所通过的8/20波形(参看DIN VDE 0432/10.78 part3)涌流的峰值避雷器,必须能在 Uc下, 承受20次额定放电电流,而随后的额定各参数值变化不超过10或20(视避雷器型号而定).
  
群集技术

  
  就像冗余部件可以使你免于硬件故障一样,群集技术则可以使你免于整个系统的瘫痪以及操作系统和应用层次的故障。一台服务器集群包含多台拥有共享数据存储空间的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通过内部局域网进行互相连接;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它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与之相连的服务器自动接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集群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集群系统内任意一台服务器都可被所有的网络用户所使用。一般而言,群集和高可用性结合的服务器可将运行提升至99.99。群集技术不仅仅能够提供更长的运行时间,它在尽可能地减少与既定停机有关的停机时间方面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如果使用群集,你可以在关闭一台服务器的同时,不用与用户断开即可进行应用,硬件,操作系统的流动升级。集群系统通过功能整合和故障过渡技术实现系统的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集群技术还能够提供相对低廉的总体拥有成本和强大灵活的系统扩充能力。
  
残余电压(Ur)

  
  当流过放电电流时保护器指定端的峰值电压.
  
风扇轴承

  
  目前市场上的风扇,其轴承一共有三类:含油轴承、单滚珠轴承(也就是含油加滚珠)、双滚珠轴承。滚珠轴承的优点在于它的使用寿命长,同时自身发热量小,噪音小,比较稳定。而含油轴承在长时间使用以后,其中的油脂挥发,轴承磨损,后期噪音会很大,寿命也短。分辨是含油轴承还是滚珠轴承,最简易的办法就是用手拨动扇叶,用同样的力量,滚珠轴承的转动要更容易一些,转动的时间也长,而且在停下来的时候会稍稍往反方向转一下;而含油轴承的则明显不一样。
  
失真

  
  失真分为波形失真,电压失真、电流失真…等,不论是何种失真,皆以百分比来计算,其失真的大小与谐波、电压、电流以及功率因子有关系。
  
电磁传导干扰

  
  从电磁安全的角度上讲,电脑要符合电磁干扰标准。电磁对电网的干扰会对电子设备有不良影响,也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制定了若干标准,标准要求电子设备的生产厂商对其产品的辐射和传导干扰降低到可接受程度,最著名的是“FCC B”,它是美国对住宅环境所制定的电磁干扰标准。
  
服务器电源

  
  服务器电源有两种,一种是冗余服务器电源,一种是大功率电源。冗余服务器电源由两个PC电源组合而成,两个电源之间通过一些特殊的电路进行连接,在一个电源工作时,另一个电源处于备用状态,当工作的电源突然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备用电源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接替故障电源进行工作,以防止服务器出现“宕机”现象。冗余服务器电源一般用在银行、电信等不可“宕机”的部门,普通消费者往往并不适合采用。
  
输出阻抗

  
  阻抗是电路或设备对交流电流的阻力,输出阻抗是在出口处测得的阻抗。与模拟输出串联表示的等价阻抗。阻抗越小,驱动更大负载的能力就越高。
  
电击保护

  
  当被保护线路的相线直接或通过非预期负载对大地接通,而产生非正弦波形并且其有效值是瞬时变化的剩余电流,当该电流大于一定数值时,保护器切断该线路。
  
高电流脉冲(Ish)

  
  依据标准DIN VDE 0675 part1的过压保护设备的4/10波形的测试电流, 被测设备必须能承受2次这样的电流.
  
输入电压范围

  
  即UPS允许市电电压的变化范围,因为当地的电压波动情况直接影响UPS的运行,特别是有些地区电网比较恶劣,白天和晚上的电压相差很大。如果UPS 要24小时工作,在如此大的变化范围里,UPS能否工作至关重要。如不能工作,只有转电池,这样一则电池并没有用于真正的断电,二则频繁转电池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如果该UPS的转电池装置为继电器,则对继电器的损坏特别严重,大大增加了UPS的故障率。
  
电压保护等级(Up)

  
  标准雷电脉冲击穿电压的峰值,在额定放电电流Isn下, 受保护端的残余电压,对于电源系统避雷器而言, 根据过压分类(1,2,3,4),保护水平决定其安装位置;对于信息系统保护器而言, 保护水平必须与欲保护系统和设备的兼容性相匹配.
  
工作电压

  
  工作电压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随着CPU的制造工艺与主频的提高,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低电压能解决耗电过大和发热过高的问题,这对于笔记本电脑尤其重要。
  
输入阻抗

  
  阻抗是电路或设备对交流电流的阻力,输入阻抗是在入口处测得的阻抗,一个输入放在一个驱动它的信号源的负载数量。高输入阻抗能够减小电路连接时信号的变化,因而也是最理想的。在给定电压下最小的阻抗就是最小输入阻抗。作为输入电流的替代或补充,它确定输入功率要求。
  
电压等级(Uc)

  
  能加在指定端不引起特性的变化和击活保护元件的最大电压。
  
功率因子

  
  这个数值通常介于0与1之间,而且其数值绝对不能大于1,它是W(实功率)与VA(虚功率)值之间的比数,而比数的高与低,比数越高则电器本身的效能越好,反之比数越低,则表示电器本身所消耗的能源越大,也就越耗电。
  
瞬间反应能力

  
  当输入电压在瞬间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允许范围之内),输出的稳定电压值恢复正常所用的时间,也是电源对异常情况的反应能力。
  
电源风扇

  
  电源风扇是电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负责将电源内的热空气抽出。打开电源内部可以看到有两块较大的散热片,散热片上的大功率管的性能和极限参数直接影响到电源的安全承载功率和产品成本。此外,电源的后部两个插座分别用来连接外界电源和为显示器提供插座,一般雄性插座为电源插座。在两个插座间有个电压设定开关用于切换110V与220V两种电压制式,在国内普遍采用220V电压制式,如果错误的设定在110V档上会对电源造成伤害。
  
过流保护

  
  当被保护线路负载增大,而产生大于1.4倍额定电流时,保护器延时后切断该线路。
  
系统认证

  
  作为专业用户的整体解决方案,工作站需要进行整机系统认证,确保系统可以处理由双CPU,多个高速转动的磁盘及图卡产生的热量,确保电源可满足开机和高速转动的磁盘及图形卡的稳定电压的要求,保证产品在最苛刻的环境下也能够稳定运行。
  
电源功率

  
  电源功率越小,机器所产生的热量就小,这样机器连续投影时间就长。为了使用安全,投影机里一般装有过热保护装置。
  
过压保护

  
   ATX电源较传统AT电源多了3.3V电压组,有的主板没有稳压组件直接用3.3V为主板部分设备供电,即便是具有稳压装置的线路,对输入电压也有上限,一旦电压升高对被供电设备可能会造成严重不可逆的物理损伤。所以电源的过压保护十分重要,防患于未然。
  
噪音和滤波

  
  这项指标需要通过专业仪器才能直观量化判断,主要是220V交流电经过开关电源的滤波和稳压变换成各种低电压的直流电,噪音标志输出直流电的平滑程度,滤波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输出直流电中交流分量的高低,也被称为波纹系数,这个系数越小越好。同时滤波电容的容量和品质也关系到电流有较大变动时电压的稳定程度。
  电源管理
  指如何将电源有效分配给系统的不同组件。电源管理对于依赖电池电源的移动式设备至关重要。通过降低组件闲置时的能耗,优秀的电源管理系统能够将电池寿命延长两倍或三倍。
  
过压保护

  
  当被保护线路的电源电压高于一定数值时,保护器切断该线路;当电源电压恢复到正常范围时,保护器自动接通。
  
阻抗

  
  阻抗(Impedance):注意与电阻含义的区别,在直流电(DC)的世界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但是在交流电(AC)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而我们日常所说的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
  
电源消耗管理

  
  IEEE802.11还定义了MAC层的信令方式,通过电源管理软件的控制,使得移动用户能具有最长的电池寿命。电源管理会在无数据传输时使网络处于休眠(低电源或断电)状态,这样就可能会丢失数据包。为解决这一问题,IEEE802.11规定了AP应具有缓冲区去储存信息,处于休眠的移动用户会定期醒来恢复该信息。
  
回波损耗

  
  在高频场合,反映行波在保护设备的过渡点处被反射的比例. 在这一参数下可直接衡量, 保护器件与系统的涌波阻抗的匹配程度.对于数据传输系统,为防止位错误,系统的回波损耗必须大于20dB.
  
最大放电电流(Imax)

  
  避雷器必须承受8/20波形(参看DIN VDE 0432/10.78 part3)的测试电流, 而不引起损坏.保护器必须能承受2次这样的大电流.
电源的使用领域
  电源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军工设备、科研设备、工控设备、计算机和电脑、通讯设备、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半导体制冷制热等领域。
  
电源的分类及知识

  
  1 、交流稳压电源的分类及其特点:
  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电压和频率的电源称交流稳定电源。目前国内多数厂家所做的工作是交流电压稳定。下面结合市场有的交流稳压电源简述其分类特点。
  参数调整(谐振)型
  这类稳压电源,稳压的基本原理是LC 串联谐振,早期出现的磁饱和型稳压器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无众多的元器件,可靠性相当高稳压范围相当宽,抗干扰和抗过载能力强.缺点是能耗大、噪声大、笨重且造价高。
  在磁饱和原理的基础上的发育进形成的参数稳压器和我国50 年代已流行的“磁放大器调整型电子交流稳压器”(即614 型)均属此类原理的交流稳压器。
  自耦(变比)调整型
  1 、机械调压型,即以伺服电机带动炭刷在自耦变压器的的绕组滑动面上移动,改变Vo 对Vi 的比值,以实现输出电压的调整和稳定。该种稳压器可以从几百瓦到几千瓦。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输出波形失真小;但由于炭刷滑动接点易产生电火花,造成电刷损坏以至烧毁而失效;且电压调整速度慢。
  2 、改变抽头型,将自耦变压器做成多个固定抽头,通过继电器或可控硅(固态继电器)做为开关器10 件,自动改变抽头位置,从而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
  该种型稳压器优点是电路简单,稳压范围宽(130V-280V),效率高(≥95%),价格低。而缺点是稳压精度低(±8~10%)工作寿命短,它适用于家庭给空调器供电。
  大功率补偿型——净化型稳压器(含精密型稳压器)
  它用补偿环节实现输出电压的稳定,易实现微机控制。
  它的优点是抗干扰性能好,稳压精度高(≤±1%)、响应快(40~60ms)、电路简单、工作可
  靠。缺点是:带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非线性负载时有低频振荡现象;输入侧电流失真度大,源功率因数较低;输出电压对输入电压有相移。对抗干扰功能要求较高的单位,在城市里应用为宜,计算机供电时,必须选用计算机总功率的2-3 倍左右稳压器来使用。因具有稳压、抗干扰,响应速度快、价格适中等优点,所以应用广泛。
  开关型交流稳压电源
  它应用于高频脉宽调制技术,与一般开关电源的区别是它的输出量必须是与输入侧同上频、同相的交流电压。它的输出电压波型有准方波、梯型波、正弦波等,市场上的不间断电源(UPS)抽掉其中的蓄电源和充电器,就是一台开关型交流稳压电源的稳压性好,控制功能强,易于实现智能化,是非常具有前途的交流稳压电源。但因其电路复杂,价格较高,所以推广较慢。
  
直流稳定电源的种类及选用

  
  直流稳定电源按习惯可分为化学电源,线性稳定电源和开关型稳定电源,它们又分别具有各种不同类型:
  化学电源
  我们平常所用的干电池、铅酸蓄电池、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均属于这一类,各有其优缺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产生了智能化电池;在充电电池材料方面,美国研制人员发现锰的一种碘化物,用它可以制造出便宜、小巧、放电时间长,多次充电后仍保持性能良好的环保型充电电池。
  线性稳定电源
  线性稳定电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的功率器件调整管工作在线性区,靠调整管之间的电压降来稳定输出。由于调整管静态损耗大,需要安装一个很大的散热器给它散热。而且由于变压器工作在工频(50Hz)上,所以重量较大。
  该类电源优点是稳定性高,纹波小,可靠性高,易做成多路,输出连续可调的成品。缺点是体积大、较笨重、效率相对较低。这类稳定电源又有很多种,从输出性质可分为稳压电源和稳流电源及集稳压、稳流于一身的稳压稳流(双稳)电源。从输出值来看可分定点输出电源、波段开关调整式和电位器连续可调式几种。从输出指示上可分指针指示型和数字显示式型等等。
  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
  与线性稳压电源不同的一类稳电源就是开关型直流稳压电源,它的电路型式主要有单端反激式,单端正激式、半桥式、推挽式和全桥式。它和线性电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变压器不工作在工频而是工作在几十千赫兹到几兆赫兹。功能管不是工作在饱和及截止区即开关状态;开关电源因此而得名。
  开关电源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稳定可靠;缺点相对于线性电源来说纹波较大(一般≤1%VO(P-P),好的可做到十几mV(P-P)或更小)。它的功率可自几瓦-几千瓦均有产品。价位为3 元-十几万元/瓦,下面就一般习惯分类介绍几种开关电源:
  ①、AC/DC 电源
  该类电源也称一次电源,它自电网取得能量,经过高压整流滤波得到一个直流高压,供DC/DC 变换器在输出端获得一个或几个稳定的直流电压,功率从几瓦-几千瓦均有产品,用于不同场合。属此类产品的规格型号繁多,据用户需要而定通信电源中的一次电源(AC220 输入,DC48V 或24V 输出)也属此
  类.
  ②、DC/DC 电源在通信系统中也称二次电源,它是由一次电源或直流电池组提供一个直流输入电压,经DC/DC 变换以后在输出端获一个或几个直流电压。
  ③、通信电源
  通信电源其实质上就是DC/DC 变换器式电源,只是它一般以直流-48V 或-24V 供电,并用后备电池作DC 供电的备份,将DC 的供电电压变换成电路的工作电压,一般它又分中央供电、分层供电和单板供电三种,以后者可靠性最高。
  ④、电台电源
  电台电源输入AC220V/110V,输出DC13.8V,功率由所供电台功率而定,几安几百安均有产品.为防止AC 电网断电影响电台工作,而需要有电池组作为备份,所以此类电源除输出一个13.8V 直流电压外,还具有对电池充电自动转换功能。
  ⑤、模块电源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电源可靠性、容量/体积比要求越来越高,模块电源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它工作频率高、体积小、可靠性高,便于安装和组合扩容,所以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目前,目前国内虽有相应模块生产,但因生产工艺未能赶上国际水平,故障率较高。
  DC/DC 模块电源目前虽然成本较高,但从产品的漫长的应用周期的整体成本来看,特别是因系统故障而导致的高昂的维修成本及商誉损失来看,选用该电源模块还是合算合算的,在此还值得一提的是罗氏变换器电路,它的突出优点是电路结构简单,效率高和输出电压、电流的纹波值接近于零。
  ⑥、特种电源
  高电压小电流电源、大电流电源、400Hz 输入的AC/DC 电源等,可归于此类,可根据特殊需要选用。开关电源的价位一般在2-8 元/瓦特殊小功率和大功率电源价格稍高,可达11-13 元/瓦。[5]
各国电源电压
  世界各国电压情况 《世界各国电压情况 亚太地区 名称 电压 插座 供电情形 日本 100V 双孔扁型 供电稳定 南韩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正常,电视机收视频道与国内略有差别香港 220V 三孔扁平型 供电正常 澳门 220V 三孔型 供电稳定,甚少停电 越南 220V 双孔圆型及扁型 供电尚属稳定,有间歇性停电 泰国 220V 双孔圆型及扁型 供电尚属良好 马来西亚 220-240V 三孔型 供电尚属正常 新加坡 220V 三孔平头型 供电稳定 菲律宾 220V 双孔扁型及三孔型 供电尚稳定,偶有停电 印尼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尚稳定,偶有断电情形 印度 240V 圆孔三插式 (5及15安培二种) 供电不稳定,常停电,各项电器均需配置稳压器澳大利亚 240V 60HZ 八字型三孔 电压稳定,无停电之虑,电视、录放影机为PAL系统纽西兰 220V 八字型 供电稳定 西亚地区 名称 电压 插座 供电情形 俄罗斯 220V50-60hz 双孔圆型 供电尚称良好,惟电压不稳 沙乌地、阿拉伯110及220V 双孔扁型及圆型 供电稳定,冷气机三孔扁型插座或直接电源接线 约旦 220V 双孔扁型及圆型 供电尚称稳定 使用插座转换器 科威特 220-240V 三孔型(含地线) 供电尚称稳定 以色列 220-240V 50Mhz 双孔圆型 供电尚称稳定,有间歇性短暂停电 巴林 220V 三孔型 供电尚称稳定 阿曼 220V 三孔型 电源供应稳定,甚少停电 土耳其 220V 圆型 供电良好(首都地区) 东加大 220-240V 八字型三孔 供电尚属正常 北美地区 名称 电压 插座 供电情形 美国 120V AC接地三线式 供电良好 夏威夷 120V AC接地三线式 供电良好 关岛 120V AC接地三线式 供电良好 加拿大 110V 双孔扁型 供电良好 欧洲地区 名称 电压 插座 供电情形 梵谛冈 220V 双叉及三叉型 供电良好 意大利 220-230V 双叉及三叉型 供电良好 奥地利 220V,50hz 双孔圆型 供电良好 捷克 220V 双孔附一突出安全棒 供电尚称稳定,偶有停电 波兰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良好 匈牙利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良好 希腊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良好 比利时 220V 50/60HZ 双孔及三孔圆型 供电良好 荷兰 220V,50hz 欧洲大陆标准型 供电稳定 卢森堡 220V 双孔圆柱型 供电稳定 英国 220-240V 三孔长方型 供电稳定 爱尔兰 220V 三孔型 供电稳定 法国 220V 圆型带地线 供电良好 瑞士 220-224V 三孔圆型 供电良好 西班牙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良好 葡萄牙 220V,50hz 双孔圆型 供电稳定 德国 220V,50hz 圆型 供电良好 挪威 220-230V 双孔圆型 供电稳定 芬兰 230V 双孔圆型 供电良好 丹麦 220V 双孔圆型 供电稳定 瑞典 220V 三孔及二孔圆柱型 供电良好 拉脱维亚 220-240V 双孔圆型 供电尚属良好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存

【内存简介】
  在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存储器。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对于计算机来说,有了存储器,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港台称之为记忆体)。
  内存是电脑中的主要部件,它是相对于外存而言的。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操作系统、打字软件、游戏软件等,一般都是安装在硬盘等外存上的,但仅此是不能使用其功能的,必须把它们调入内存中运行,才能真正使用其功能,我们平时输入一段文字,或玩一个游戏,其实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就好比在一个书房里,存放书籍的书架和书柜相当于电脑的外存,而我们工作的办公桌就是内存。通常我们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数据存储在外存上,而把一些临时的或少量的数据和程序放在内存上,当然内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电脑的运行速度。
【内存概述】
  内存就是存储程序以及数据的地方,比如当我们在使用WPS处理文稿时,当你在键盘上敲入字符时,它就被存入内存中,当你选择存盘时,内存中的数据才会被存入硬(磁)盘。在进一步理解它之前,还应认识一下它的物理概念。
  内存一般采用半导体存储单元,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以及高速缓存(CACHE)。只不过因为RAM是其中最重要的存储器。S(synchronous)DRAM 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为168脚,这是目前PENTIUM及以上机型使用的内存。SDRAM将CPU与RAM通过一个相同的时钟锁在一起,使CPU和RAM能够共享一个时钟周期,以相同的速度同步工作,每一个时钟脉冲的上升沿便开始传递数据,速度比EDO内存提高50%。DDR(DOUBLE DATA RATE)RAM :SDRAM的更新换代产品,他允许在时钟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这样不需要提高时钟的频率就能加倍提高SDRAM的速度。
  ●只读存储器(ROM)
  ROM表示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在制造ROM的时候,信息(数据或程序)就被存入并永久保存。这些信息只能读出,一般不能写入,即使机器掉电,这些数据也不会丢失。ROM一般用于存放计算机的基本程序和数据,如BIOS ROM。其物理外形一般是双列直插式(DIP)的集成块。
  ●随机存储器(RAM)
  
  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表示既可以从中读取数据,也可以写入数据。当机器电源关闭时,存于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我们通常购买或升级的内存条就是用作电脑的内存,内存条(SIMM)就是将RAM集成块集中在一起的一小块电路板,它插在计算机中的内存插槽上,以减少RAM集成块占用的空间。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内存条有1G/条,2G/条,4G/条等。
  ●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
  
  Cache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概念,也就是平常看到的一级缓存(L1 Cache)、二级缓存(L2 Cache)、三级缓存(L3 Cache)这些数据,它位于CPU与内存之间,是一个读写速度比内存更快的存储器。当CPU向内存中写入或读出数据时,这个数据也被存储进高速缓冲存储器中。当CPU再次需要这些数据时,CPU就从高速缓冲存储器读取数据,而不是访问较慢的内存,当然,如需要的数据在Cache中没有,CPU会再去读取内存中的数据。
  ●物理存储器和地址空间
  物理存储器和存储地址空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这两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两者都用B、KB、MB、GB来度量其容量大小,因此容易产生认识上的混淆。初学者弄清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内存储器和用好内存储器。
  物理存储器是指实际存在的具体存储器芯片。如主板上装插的内存条和装载有系统的BIOS的ROM芯片,显示卡上的显示RAM芯片和装载显示BIOS的ROM芯片,以及各种适配卡上的RAM芯片和ROM芯片都是物理存储器。
  存储地址空间是指对存储器编码(编码地址)的范围。所谓编码就是对每一个物理存储单元(一个字节)分配一个号码,通常叫作“编址”。分配一个号码给一个存储单元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找到它,完成数据的读写,这就是所谓的“寻址”(所以,有人也把地址空间称为寻址空间)。
  地址空间的大小和物理存储器的大小并不一定相等。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某层楼共有17个房间,其编号为801~817。这17个房间是物理的,而其地址空间采用了三位编码,其范围是800~899共100个地址,可见地址空间是大于实际房间数量的。
  对于386以上档次的微机,其地址总线为32位,因此地址空间可达2的32次方,即4GB。(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一般使用的一些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 xp、却最多只能识别或者使用3.25G的内存,64位的操作系统能识别并使用4G和4G以上的的内存,
  好了,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诸如:常规内存、保留内存、上位内存、高端内存、扩充内存和扩展内存等不同内存类型。
【内存概念】
  各种内存概念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的不同内存的概念是建立在寻址空间上的。
  IBM推出的第一台PC机采用的CPU是8088芯片,它只有20根地址线,也就是说,它的地址空间是1MB。
  PC机的设计师将1MB中的低端640KB用作RAM,供DOS及应用程序使用,高端的384KB则保留给ROM、视频适配卡等系统使用。从此,这个界限便被确定了下来并且沿用至今。低端的640KB就被称为常规内存即PC机的基本RAM区。保留内存中的低128KB是显示缓冲区,高64KB是系统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空间,其余192KB空间留用。从对应的物理存储器来看,基本内存区只使用了512KB芯片,占用0000至7FFFF这512KB地址。显示内存区虽有128KB空间,但对单色显示器(MDA卡)只需4KB就足够了,因此只安装4KB的物理存储器芯片,占用了B0000至B0FFF这4KB的空间,如果使用彩色显示器(CGA卡)需要安装16KB的物理存储器,占用B8000至BBFFF这16KB的空间,可见实际使用的地址范围都小于允许使用的地址空间。
  在当时(1980年末至1981年初)这么“大”容量的内存对PC机使用者来说似乎已经足够了,但是随着程序的不断增大,图象和声音的不断丰富,以及能访问更大内存空间的新型CPU相继出现,最初的PC机和MS-DOS设计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1.什么是扩充内存?
  到1984年,即286被普遍接受不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640KB的限制已成为大型程序的障碍,这时,Intel和Lotus,这两家硬、软件的杰出代表,联手制定了一个由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方案,此方法使所有PC机存取640KB以上RAM成为可能。而Microsoft刚推出Windows不久,对内存空间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它也及时加入了该行列。
  在1985年初,Lotus、Intel和Microsoft三家共同定义了LIM-EMS,即扩充内存规范,通常称EMS为扩充内存。当时,EMS需要一个安装在I/O槽口的内存扩充卡和一个称为EMS的扩充内存管理程序方可使用。但是I/O插槽的地址线只有24位(ISA总线),这对于386以上档次的32位机是不能适应的。所以,现在已很少使用内存扩充卡。现在微机中的扩充内存通常是用软件如DOS中的EMM386把扩展内存模拟或扩充内存来使用。所以,扩充内存和扩展内存的区别并不在于其物理存储器的位置,而在于使用什么方法来读写它。下面将作进一步介绍。
  前面已经说过扩充存储器也可以由扩展存储器模拟转换而成。EMS的原理和XMS不同,它采用了页帧方式。页帧是在1MB空间中指定一块64KB空间(通常在保留内存区内,但其物理存储器来自扩展存储器),分为4页,每页16KB。EMS存储器也按16KB分页,每次可交换4页内容,以此方式可访问全部EMS存储器。符合EMS的驱动程序很多,常用的有EMM386.EXE、QEMM、TurboEMS、386MAX等。DOS和Windows中都提供了EMM386.EXE。
  ●2.什么是扩展内存?
  我们知道,286有24位地址线,它可寻址16MB的地址空间,而386有32位地址线,它可寻址高达4GB的地址空间,为了区别起见,我们把1MB以上的地址空间称为扩展内存XMS(eXtend memory)。
  在386以上档次的微机中,有两种存储器工作方式,一种称为实地址方式或实方式,另一种称为保护方式。在实方式下,物理地址仍使用20位,所以最大寻址空间为1MB,以便与8086兼容。保护方式采用32位物理地址,寻址范围可达4GB。DOS系统在实方式下工作,它管理的内存空间仍为1MB,因此它不能直接使用扩展存储器。为此,Lotus、Intel、AST及Microsoft公司建立了MS-DOS下扩展内存的使用标准,即扩展内存规范XMS。我们常在Config.sys文件中看到的Himem.sys就是管理扩展内存的驱动程序。
  扩展内存管理规范的出现迟于扩充内存管理规范。
  ●3.什么是高端内存区?
  在实方式下,内存单元的地址可记为:
  段地址:段内偏移
  通常用十六进制写为XXXX:XXXX。实际的物理地址由段地址左移4位再和段内偏移相加而成。若地址各位均为1时,即为FFFF:FFFF。其实际物理地址为:FFF0+FFFF=10FFEF,约为1088KB(少16字节),这已超过1MB范围进入扩展内存了。这个进入扩展内存的区域约为64KB,是1MB以上空间的第一个64KB。我们把它称为高端内存区HMA(High Memory Area)。HMA的物理存储器是由扩展存储器取得的。因此要使用HMA,必须要有物理的扩展存储器存在。此外HMA的建立和使用还需要XMS驱动程序HIMEM.SYS的支持,因此只有装入了HIMEM.SYS之后才能使用HMA。
  ●4.什么是上位内存?
  为了解释上位内存的概念,我们还得回过头看看保留内存区。保留内存区是指640KB~1024KB(共384KB)区域。这部分区域在PC诞生之初就明确是保留给系统使用的,用户程序无法插足。但这部分空间并没有充分使用,因此大家都想对剩余的部分打主意,分一块地址空间(注意:是地址空间,而不是物理存储器)来使用。于是就得到了又一块内存区域UMB。
  UMB(Upper Memory Blocks)称为上位内存或上位内存块。它是由挤占保留内存中剩余未用的空间而产生的,它的物理存储器仍然取自物理的扩展存储器,它的管理驱动程序是EMS驱动程序。
  ●5.什么是SHADOW(影子)内存?
  对于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是对于装有1MB或1MB以上物理存储器的机器,其640KB~1024KB这部分物理存储器如何使用的问题。由于这部分地址空间已分配为系统使用,所以不能再重复使用。为了利用这部分物理存储器,在某些386系统中,提供了一个重定位功能,即把这部分物理存储器的地址重定位为1024KB~1408KB。这样,这部分物理存储器就变成了扩展存储器,当然可以使用了。但这种重定位功能在当今高档机器中不再使用,而把这部分物理存储器保留作为Shadow存储器。Shadow存储器可以占据的地址空间与对应的ROM是相同的。Shadow由RAM组成,其速度大大高于ROM。当把ROM中的内容(各种BIOS程序)装入相同地址的Shadow RAM中,就可以从RAM中访问BIOS,而不必再访问ROM。这样将大大提高系统性能。因此在设置CMOS参数时,应将相应的Shadow区设为允许使用(Enabled)。
  ●6、什么是奇/偶校验?
  奇/偶校验(ECC)是数据传送时采用的一种校正数据错误的一种方式,分为奇校验和偶校验两种。
  如果是采用奇校验,在传送每一个字节的时候另外附加一位作为校验位,当实际数据中“1”的个数为偶数的时候,这个校验位就是“1”,否则这个校验位就是“0”,这样就可以保证传送数据满足奇校验的要求。在接收方收到数据时,将按照奇校验的要求检测数据中“1”的个数,如果是奇数,表示传送正确,否则表示传送错误。
  同理偶校验的过程和奇校验的过程一样,只是检测数据中“1”的个数为偶数。
  ●1.什么是CL延迟?
  CL反应时间是衡定内存的另一个标志。CL是CAS Latency的缩写,指的是内存存取数据所需的延迟时间,简单的说,就是内存接到CPU的指令后的反应速度。一般的参数值是2和3两种。数字越小,代表反应所需的时间越短。在早期的PC133内存标准中,这个数值规定为3,而在Intel重新制订的新规范中,强制要求CL的反应时间必须为2,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内存厂商的芯片及PCB的组装工艺要求相对较高,同时也保证了更优秀的品质。因此在选购品牌内存时,这是一个不可不察的因素。
  还有另的诠释:内存延迟基本上可以解释成是系统进入数据进行存取操作就绪状态前等待内存响应的时间。
  打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你在餐馆里用餐的过程一样。你首先要点菜,然后就等待服务员给你上菜。同样的道理,内存延迟时间设置的越短,电脑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的速度也就越快,进而电脑其他的性能也就越高。这条规则双双适用于基于英特尔以及AMD处理器的系统中。由于没有比2-2-2-5更低的延迟,因此国际内存标准组织认为以现在的动态内存技术还无法实现0或者1的延迟。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4个连着的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一个内存延迟,例如2-2-2-5。其中,第一个数字最为重要,它表示的是CAS Latency,也就是内存存取数据所需的延迟时间。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RAS-CAS延迟,接下来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的是RAS预充电时间和Act-to-Precharge延迟。而第四个数字一般而言是它们中间最大的一个。
  总结
  经过上面分析,内存储器的划分可归纳如下:
  ●基本内存 占据0~640KB地址空间。
  ●保留内存 占据640KB~1024KB地址空间。分配给显示缓冲存储器、各适配卡上的ROM和系统ROM BIOS,剩余空间可作上位内存UMB。UMB的物理存储器取自物理扩展存储器。此范围的物理RAM可作为Shadow RAM使用。
  ●上位内存(UMB) 利用保留内存中未分配使用的地址空间建立,其物理存储器由物理扩展存储器取得。UMB由EMS管理,其大小可由EMS驱动程序设定。
  ●高端内存(HMA) 扩展内存中的第一个64KB区域(1024KB~1088KB)。由HIMEM.SYS建立和管理。
  ●XMS内存 符合XMS规范管理的扩展内存区。其驱动程序为HIMEM.SYS。
  ●EMS内存 符合EMS规范管理的扩充内存区。其驱动程序为EMM386.EXE等。
  内存:随机存储器(RAM),主要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和要处理的数据。
【内存频率】
  内存主频和CPU主频一样,习惯上被用来表示内存的速度,它代表着该内存所能达到的最高工作频率。内存主频是以MHz(兆赫)为单位来计量的。内存主频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内存所能达到的速度越快。内存主频决定着该内存最高能在什么样的频率正常工作。目前较为主流的内存频率是800MHz的DDR2内存,以及一些内存频率更高的DDR3内存。
  大家知道,计算机系统的时钟速度是以频率来衡量的。晶体振荡器控制着时钟速度,在石英晶片上加上电压,其就以正弦波的形式震动起来,这一震动可以通过晶片的形变和大小记录下来。晶体的震动以正弦调和变化的电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一变化的电流就是时钟信号。而内存本身并不具备晶体振荡器,因此内存工作时的时钟信号是由主板芯片组的北桥或直接由主板的时钟发生器提供的,也就是说内存无法决定自身的工作频率,其实际工作频率是由主板来决定的。
  DDR内存和DDR2内存的频率可以用工作频率和等效频率两种方式表示,工作频率是内存颗粒实际的工作频率,但是由于DDR内存可以在脉冲的上升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因此传输数据的等效频率是工作频率的两倍;而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四倍于工作频率的速度读/写数据,因此传输数据的等效频率是工作频率的四倍。例如DDR 200/266/333/400的工作频率分别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频率分别是200/266/333/400MHz;DDR2 400/533/667/800的工作频率分别是100/133/166/200MHz,而等效频率分别是400/533/667/800MHz。
【内存发展】
  在计算机诞生初期并不存在内存条的概念,最早的内存是以磁芯的形式排列在线路上,每个磁芯与晶体管组成的一个双稳态电路作为一比特(BIT)的存储器,每一比特都要有玉米粒大小,可以想象一间的机房只能装下不超过百k字节左右的容量。后来才出线现了焊接在主板上集成内存芯片,以内存芯片的形式为计算机的运算提供直接支持。那时的内存芯片容量都特别小,最常见的莫过于256K×1bit、1M×4bit,虽然如此,但这相对于那时的运算任务来说却已经绰绰有余了。
  内存条的诞生
  内存芯片的状态一直沿用到286初期,鉴于它存在着无法拆卸更换的弊病,这对于计算机的发展造成了现实的阻碍。有鉴于此,内存条便应运而生了。将内存芯片焊接到事先设计好的印刷线路板上,而电脑主板上也改用内存插槽。这样就把内存难以安装和更换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80286主板发布之前,内存并没有被世人所重视,这个时候的内存是直接固化在主板上,而且容量只有64 ~256KB,对于当时PC所运行的工作程序来说,这种内存的性能以及容量足以满足当时软件程序的处理需要。不过随着软件程序和新一代80286硬件平台的出现,程序和硬件对内存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速度并扩大容量,内存必须以独立的封装形式出现,因而诞生了“内存条”概念。
  在80286主板刚推出的时候,内存条采用了SIMM(Single In-lineMemory Modules,单边接触内存模组)接口,容量为30pin、256kb,必须是由8 片数据位和1 片校验位组成1 个bank,正因如此,我们见到的30pin SIMM一般是四条一起使用。自1982年PC进入民用市场一直到现在,搭配80286处理器的30pin SIMM 内存是内存领域的开山鼻祖。
  随后,在1988 ~1990 年当中,PC 技术迎来另一个发展高峰,也就是386和486时代,此时CPU 已经向16bit 发展,所以30pin SIMM 内存再也无法满足需求,其较低的内存带宽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瓶颈,所以此时72pin SIMM 内存出现了,72pin SIMM支持32bit快速页模式内存,内存带宽得以大幅度提升。72pin SIMM内存单条容量一般为512KB ~2MB,而且仅要求两条同时使用,由于其与30pin SIMM 内存无法兼容,因此这个时候PC业界毅然将30pin SIMM 内存淘汰出局了。
  EDO DRAM(Extended Date Out RAM 外扩充数据模式存储器)内存,这是1991 年到1995 年之间盛行的内存条,EDO DRAM同FPM DRAM(Fast Page Mode RAM 快速页面模式存储器)极其相似,它取消了扩展数据输出内存与传输内存两个存储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把数据发送给CPU的同时去访问下一个页面,故而速度要比普通DRAM快15~30%。工作电压为一般为5V,带宽32bit,速度在40ns以上,其主要应用在当时的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上。
  在1991 年到1995 年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尴尬的情况,那就是这几年内存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几乎停滞不前,所以我们看到此时EDO DRAM有72 pin和168 pin并存的情况,事实上EDO 内存也属于72pin SIMM 内存的范畴,不过它采用了全新的寻址方式。EDO 在成本和容量上有所突破,凭借着制作工艺的飞速发展,此时单条EDO 内存的容量已经达到4 ~16MB 。由于Pentium及更高级别的CPU数据总线宽度都是64bit甚至更高,所以EDO DRAM与FPM DRAM都必须成对使用。
  SDRAM时代
  自Intel Celeron系列以及AMD K6处理器以及相关的主板芯片组推出后,EDO DRAM内存性能再也无法满足需要了,内存技术必须彻底得到个革新才能满足新一代CPU架构的需求,此时内存开始进入比较经典的SDRAM时代。
  第一代SDRAM 内存为PC66 规范,但很快由于Intel 和AMD的频率之争将CPU外频提升到了100MHz,所以PC66内存很快就被PC100内存取代,接着133MHz 外频的PIII以及K7时代的来临,PC133规范也以相同的方式进一步提升SDRAM 的整体性能,带宽提高到1GB/sec以上。由于SDRAM 的带宽为64bit,正好对应CPU 的64bit 数据总线宽度,因此它只需要一条内存便可工作,便捷性进一步提高。在性能方面,由于其输入输出信号保持与系统外频同步,因此速度明显超越EDO 内存。
  不可否认的是,SDRAM 内存由早期的66MHz,发展后来的100MHz、133MHz,尽管没能彻底解决内存带宽的瓶颈问题,但此时CPU超频已经成为DIY用户永恒的话题,所以不少用户将品牌好的PC100品牌内存超频到133MHz使用以获得CPU超频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一些超频用户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一些PC150、PC166规范的内存。
  尽管SDRAM PC133内存的带宽可提高带宽到1064MB/S,加上Intel已经开始着手最新的Pentium 4计划,所以SDRAM PC133内存不能满足日后的发展需求,此时,Intel为了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与Rambus联合在PC市场推广Rambus DRAM内存(称为RDRAM内存)。与SDRAM不同的是,其采用了新一代高速简单内存架构,基于一种类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减少数据的复杂性,使得整个系统性能得到提高。
  在AMD与Intel的竞争中,这个时候是属于频率竞备时代,所以这个时候CPU的主频在不断提升,Intel为了盖过AMD,推出高频PentiumⅢ以及Pentium 4 处理器,因此Rambus DRAM内存是被Intel看着是未来自己的竞争杀手锏,Rambus DRAM内存以高时钟频率来简化每个时钟周期的数据量,因此内存带宽相当出色,如PC 1066 1066 MHz 32 bits带宽可达到4.2G Byte/sec,Rambus DRAM曾一度被认为是Pentium 4 的绝配。
  尽管如此,Rambus RDRAM 内存生不逢时,后来依然要被更高速度的DDR“掠夺”其宝座地位,在当时,PC600、PC700的Rambus RDRAM 内存因出现Intel820 芯片组“失误事件”、PC800 Rambus RDRAM因成本过高而让Pentium 4平台高高在上,无法获得大众用户拥戴,种种问题让Rambus RDRAM胎死腹中,Rambus曾希望具有更高频率的PC1066 规范RDRAM来力挽狂澜,但最终也是拜倒在DDR 内存面前。
  DDR时代
  DDR SDRAM(Dual Date Rate SDRAM)简称DDR,也就是“双倍速率SDRAM”的意思。DDR可以说是SDRAM的升级版本, DDR在时钟信号上升沿与下降沿各传输一次数据,这使得DDR的数据传输速度为传统SDRAM的两倍。由于仅多采用了下降缘信号,因此并不会造成能耗增加。至于定址与控制信号则与传统SDRAM相同,仅在时钟上升缘传输。
  DDR 内存是作为一种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折中的解决方案,其目的是迅速建立起牢固的市场空间,继而一步步在频率上高歌猛进,最终弥补内存带宽上的不足。第一代DDR200 规范并没有得到普及,第二代PC266 DDR SRAM(133MHz时钟×2倍数据传输=266MHz带宽)是由PC133 SDRAM内存所衍生出的,它将DDR 内存带向第一个高潮,目前还有不少赛扬和AMD K7处理器都在采用DDR266规格的内存,其后来的DDR333内存也属于一种过度,而DDR400内存成为目前的主流平台选配,双通道DDR400内存已经成为800FSB处理器搭配的基本标准,随后的DDR533 规范则成为超频用户的选择对象。
  DDR2时代
  随着CPU 性能不断提高,我们对内存性能的要求也逐步升级。不可否认,紧紧依高频率提升带宽的DDR迟早会力不从心,因此JEDEC 组织很早就开始酝酿DDR2 标准,加上LGA775接口的915/925以及最新的945等新平台开始对DDR2内存的支持,所以DDR2内存将开始演义内存领域的今天。
  DDR2 能够在100MHz 的发信频率基础上提供每插脚最少400MB/s 的带宽,而且其接口将运行于1.8V 电压上,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热量,以便提高频率。此外,DDR2 将融入CAS、OCD、ODT 等新性能指标和中断指令,提升内存带宽的利用率。从JEDEC组织者阐述的DDR2标准来看,针对PC等市场的DDR2内存将拥有400、533、667MHz等不同的时钟频率。高端的DDR2内存将拥有800、1000MHz两种频率。DDR-II内存将采用200-、220-、240-针脚的FBGA封装形式。最初的DDR2内存将采用0.13微米的生产工艺,内存颗粒的电压为1.8V,容量密度为512MB。
  内存技术在2005年将会毫无悬念,SDRAM为代表的静态内存在五年内不会普及。QBM与RDRAM内存也难以挽回颓势,因此DDR与DDR2共存时代将是铁定的事实。
  PC-100的“接班人”除了PC一133以外,VCM(VirXual Channel Memory)也是很重
  要的一员。VCM即“虚拟通道存储器”,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较新的芯片组支持的一种内存标准,VCM内存主要根据由NEC公司开发的一种“缓存式DRAM”技术制造而成,它集成了“通道缓存”,由高速寄存器进行配置和控制。在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同时,VCM还维持着对传统SDRAM的高度兼容性,所以通常也把VCM内存称为VCM SDRAM。VCM与SDRAM的差别在于不论是否经过CPU处理的数据,都可先交于VCM进行处理,而普通的SDRAM就只能处理经CPU处理以后的数据,所以VCM要比SDRAM处理数据的速度快20%以上。目前可以支持VCM SDRAM的芯片组很多,包括:Intel的815E、VIA的694X等。
  3.RDRAM
  Intel在推出:PC-100后,由于技术的发展,PC-100内存的800MB/s带宽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PC-133的带宽提高并不大(1064MB/s),同样不能满足日后的发展需求。Intel为了达到独占市场的目的,与Rambus公司联合在PC市场推广Rambus DRAM(DirectRambus DRAM)。
  Rambus DRAM是:Rambus公司最早提出的一种内存规格,采用了新一代高速简单内存架构,基于一种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理论,从而可以减少数据的复杂性,使得整个系统性能得到提高。Rambus使用400MHz的16bit总线,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在上升沿和下降沿的同时传输数据,这样它的实际速度就为400MHz×2=800MHz,理论带宽为(16bit×2×400MHz/8)1.6GB/s,相当于PC-100的两倍。另外,Rambus也可以储存9bit字节,额外的一比特是属于保留比特,可能以后会作为:ECC(ErroI·Checking and Correction,错误检查修正)校验位。Rambus的时钟可以高达400MHz,而且仅使用了30条铜线连接内存控制器和RIMM(Rambus In-line MemoryModules,Rambus内嵌式内存模块),减少铜线的长度和数量就可以降低数据传输中的电磁干扰,从而快速地提高内存的工作频率。不过在高频率下,其发出的热量肯定会增加,因此第一款Rambus内存甚至需要自带散热风扇。
  DDR3时代
  DDR3相比起DDR2有更低的工作电压, 从DDR2的1.8V降落到1.5V,性能更好更为省电;DDR2的4bit预读升级为8bit预读。DDR3目前最高能够达到2000Mhz的速度,尽管目前最为快速的DDR2内存速度已经提升到800Mhz/1066Mhz的速度,但是DDR3内存模组仍会从1066Mhz起跳。
  一、DDR3在DDR2基础上采用的新型设计:
  1.8bit预取设计,而DDR2为4bit预取,这样DRAM内核的频率只有接口频率的1/8,DDR3-800的核心工作频率只有100MHz。
  2.采用点对点的拓朴架构,以减轻地址/命令与控制总线的负担。
  3.采用100nm以下的生产工艺,将工作电压从1.8V降至1.5V,增加异步重置(Reset)与ZQ校准功能。
【内存区别】
  DDR2与DDR的区别
  与DDR相比,DDR2最主要的改进是在内存模块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相当于DDR内存两倍的带宽。这主要是通过在每个设备上高效率使用两个DRAM核心来实现的。作为对比,在每个设备上DDR内存只能够使用一个DRAM核心。技术上讲,DDR2内存上仍然只有一个DRAM核心,但是它可以并行存取,在每次存取中处理4个数据而不是两个数据。
  与双倍速运行的数据缓冲相结合,DDR2内存实现了在每个时钟周期处理多达4bit的数据,比传统DDR内存可以处理的2bit数据高了一倍。DDR2内存另一个改进之处在于,它采用FBGA封装方式替代了传统的TSOP方式。
  然而,尽管DDR2内存采用的DRAM核心速度和DDR的一样,但是我们仍然要使用新主板才能搭配DDR2内存,因为DDR2的物理规格和DDR是不兼容的。首先是接口不一样,DDR2的针脚数量为240针,而DDR内存为184针;其次,DDR2内存的VDIMM电压为1.8V,也和DDR内存的2.5V不同。
  DDR2的定义:
  DDR2(Double Data Rate 2) SDRAM是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进行开发的新生代内存技术标准,它与上一代DDR内存技术标准最大的不同就是,虽然同是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内存却拥有两倍于上一代DDR内存预读取能力(即:4bit数据读预取)。换句话说,DDR2内存每个时钟能够以4倍外部总线的速度读/写数据,并且能够以内部控制总线4倍的速度运行。
  此外,由于DDR2标准规定所有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而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TSOP-II封装形式,FBGA封装可以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回想起DDR的发展历程,从第一代应用到个人电脑的DDR200经过DDR266、DDR333到今天的双通道DDR400技术,第一代DDR的发展也走到了技术的极限,已经很难通过常规办法提高内存的工作速度;随着Intel最新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前端总线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拥有更高更稳定运行频率的DDR2内存将是大势所趋。
  DDR2与DDR的区别:
  在了解DDR2内存诸多新技术前,先让我们看一组DDR和DDR2技术对比的数据。
  1、延迟问题: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同等核心频率下,DDR2的实际工作频率是DDR的两倍。这得益于DDR2内存拥有两倍于标准DDR内存的4BIT预读取能力。换句话说,虽然DDR2和DDR一样,都采用了在时钟的上升延和下降延同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基本方式,但DDR2拥有两倍于DDR的预读取系统命令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同样100MHz的工作频率下,DDR的实际频率为200MHz,而DDR2则可以达到400MHz。
  这样也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同等工作频率的DDR和DDR2内存中,后者的内存延时要慢于前者。举例来说,DDR 200和DDR2-400具有相同的延迟,而后者具有高一倍的带宽。实际上,DDR2-400和DDR 400具有相同的带宽,它们都是3.2GB/s,但是DDR400的核心工作频率是200MHz,而DDR2-400的核心工作频率是100MHz,也就是说DDR2-400的延迟要高于DDR400。
  2、封装和发热量:
  DDR2内存技术最大的突破点其实不在于用户们所认为的两倍于DDR的传输能力,而是在采用更低发热量、更低功耗的情况下,DDR2可以获得更快的频率提升,突破标准DDR的400MHZ限制。
  DDR内存通常采用TSOP芯片封装形式,这种封装形式可以很好的工作在200MHz上,当频率更高时,它过长的管脚就会产生很高的阻抗和寄生电容,这会影响它的稳定性和频率提升的难度。这也就是DDR的核心频率很难突破275MHZ的原因。而DDR2内存均采用FBGA封装形式。不同于目前广泛应用的TSOP封装形式,FBGA封装提供了更好的电气性能与散热性,为DDR2内存的稳定工作与未来频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DDR2内存采用1.8V电压,相对于DDR标准的2.5V,降低了不少,从而提供了明显的更小的功耗与更小的发热量,这一点的变化是意义重大的。
  DDR2采用的新技术:
  除了以上所说的区别外,DDR2还引入了三项新的技术,它们是OCD、ODT和Post CAS。
  OCD(Off-Chip Driver):也就是所谓的离线驱动调整,DDR II通过OCD可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DDR II通过调整上拉(pull-up)/下拉(pull-down)的电阻值使两者电压相等。使用OCD通过减少DQ-DQS的倾斜来提高信号的完整性;通过控制电压来提高信号品质。
  ODT:ODT是内建核心的终结电阻器。我们知道使用DDR SDRAM的主板上面为了防止数据线终端反射信号需要大量的终结电阻。它大大增加了主板的制造成本。实际上,不同的内存模组对终结电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终结电阻的大小决定了数据线的信号比和反射率,终结电阻小则数据线信号反射低但是信噪比也较低;终结电阻高,则数据线的信噪比高,但是信号反射也会增加。因此主板上的终结电阻并不能非常好的匹配内存模组,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号品质。DDR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内建合适的终结电阻,这样可以保证最佳的信号波形。使用DDR2不但可以降低主板成本,还得到了最佳的信号品质,这是DDR不能比拟的。
  Post CAS:它是为了提高DDR II内存的利用效率而设定的。在Post CAS操作中,CAS信号(读写/命令)能够被插到RAS信号后面的一个时钟周期,CAS命令可以在附加延迟(Additive Latency)后面保持有效。原来的tRCD(RAS到CAS和延迟)被AL(Additive Latency)所取代,AL可以在0,1,2,3,4中进行设置。由于CAS信号放在了RAS信号后面一个时钟周期,因此ACT和CAS信号永远也不会产生碰撞冲突。
  总的来说,DDR2采用了诸多的新技术,改善了DDR的诸多不足,虽然它目前有成本高、延迟慢能诸多不足,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这些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DDR3与DDR2几个主要的不同之处 :
  1.突发长度(Burst Length,BL)
  由于DDR3的预取为8bit,所以突发传输周期(Burst Length,BL)也固定为8,而对于DDR2和早期的DDR架构系统,BL=4也是常用的,DDR3为此增加了一个4bit Burst Chop(突发突变)模式,即由一个BL=4的读取操作加上一个BL=4的写入操作来合成一个BL=8的数据突发传输,届时可通过A12地址线来控制这一突发模式。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突发中断操作都将在DDR3内存中予以禁止,且不予支持,取而代之的是更灵活的突发传输控制(如4bit顺序突发)。
  2.寻址时序(Timing)
  就像DDR2从DDR转变而来后延迟周期数增加一样,DDR3的CL周期也将比DDR2有所提高。DDR2的CL范围一般在2~5之间,而DDR3则在5~11之间,且附加延迟(AL)的设计也有所变化。DDR2时AL的范围是0~4,而DDR3时AL有三种选项,分别是0、CL-1和CL-2。另外,DDR3还新增加了一个时序参数——写入延迟(CWD),这一参数将根据具体的工作频率而定。
  3.DDR3新增的重置(Reset)功能
  重置是DDR3新增的一项重要功能,并为此专门准备了一个引脚。DRAM业界很早以前就要求增加这一功能,如今终于在DDR3上实现了。这一引脚将使DDR3的初始化处理变得简单。当Reset命令有效时,DDR3内存将停止所有操作,并切换至最少量活动状态,以节约电力。
  在Reset期间,DDR3内存将关闭内在的大部分功能,所有数据接收与发送器都将关闭,所有内部的程序装置将复位,DLL(延迟锁相环路)与时钟电路将停止工作,而且不理睬数据总线上的任何动静。这样一来,将使DDR3达到最节省电力的目的。
  4.DDR3新增ZQ校准功能
  ZQ也是一个新增的脚,在这个引脚上接有一个240欧姆的低公差参考电阻。这个引脚通过一个命令集,通过片上校准引擎(On-Die Calibration Engine,ODCE)来自动校验数据输出驱动器导通电阻与ODT的终结电阻值。当系统发出这一指令后,将用相应的时钟周期(在加电与初始化之后用512个时钟周期,在退出自刷新操作后用256个时钟周期、在其他情况下用64个时钟周期)对导通电阻和ODT电阻进行重新校准。
  5.参考电压分成两个
  在DDR3系统中,对于内存系统工作非常重要的参考电压信号VREF将分为两个信号,即为命令与地址信号服务的VREFCA和为数据总线服务的VREFDQ,这将有效地提高系统数据总线的信噪等级。
  6.点对点连接(Point-to-Point,P2P)
  这是为了提高系统性能而进行的重要改动,也是DDR3与DDR2的一个关键区别。在DDR3系统中,一个内存控制器只与一个内存通道打交道,而且这个内存通道只能有一个插槽,因此,内存控制器与DDR3内存模组之间是点对点(P2P)的关系(单物理Bank的模组),或者是点对双点(Point-to-two-Point,P22P)的关系(双物理Bank的模组),从而大大地减轻了地址/命令/控制与数据总线的负载。而在内存模组方面,与DDR2的类别相类似,也有标准DIMM(台式PC)、SO-DIMM/Micro-DIMM(笔记本电脑)、FB-DIMM2(服务器)之分,其中第二代FB-DIMM将采用规格更高的AMB2(高级内存缓冲器)。
  面向64位构架的DDR3显然在频率和速度上拥有更多的优势,此外,由于DDR3所采用的根据温度自动自刷新、局部自刷新等其它一些功能,在功耗方面DDR3也要出色得多,因此,它可能首先受到移动设备的欢迎,就像最先迎接DDR2内存的不是台式机而是服务器一样。在CPU外频提升最迅速的PC台式机领域,DDR3未来也是一片光明。目前Intel预计在明年第二季所推出的新芯片-熊湖(Bear Lake),其将支持DDR3规格,而AMD也预计同时在K9平台上支持DDR2及DDR3两种规格。
  内存异步工作模式包含多种意义,在广义上凡是内存工作频率与CPU的外频不一致时都可以称为内存异步工作模式。首先,最早的内存异步工作模式出现在早期的主板芯片组中,可以使内存工作在比CPU外频高33MHz或者低33MHz的模式下(注意只是简单相差33MHz),从而可以提高系统内存性能或者使老内存继续发挥余热。其次,在正常的工作模式(CPU不超频)下,目前不少主板芯片组也支持内存异步工作模式,例如Intel 910GL芯片组,仅仅只支持533MHz FSB即133MHz的CPU外频,但却可以搭配工作频率为133MHz的DDR 266、工作频率为166MHz的DDR 333和工作频率为200MHz的DDR 400正常工作(注意此时其CPU外频133MHz与DDR 400的工作频率200MHz已经相差66MHz了),只不过搭配不同的内存其性能有差异罢了。再次,在CPU超频的情况下,为了不使内存拖CPU超频能力的后腿,此时可以调低内存的工作频率以便于超频,例如AMD的Socket 939接口的Opteron 144非常容易超频,不少产品的外频都可以轻松超上300MHz,而此如果在内存同步的工作模式下,此时内存的等效频率将高达DDR 600,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顺利超上300MHz外频,我们可以在超频前在主板BIOS中把内存设置为DDR 333或DDR 266,在超上300MHz外频之后,前者也不过才DDR 500(某些极品内存可以达到),而后者更是只有DDR 400(完全是正常的标准频率),由此可见,正确设置内存异步模式有助于超频成功。
  目前的主板芯片组几乎都支持内存异步,英特尔公司从810系列到目前较新的875系列都支持,而威盛公司则从693芯片组以后全部都提供了此功能。
【内存品牌】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市场上有哪些发烧内存条可供选用,下面我们以厂商为列做个概括介绍。
  现代(HY)
  个人认为,原厂现代和三星内存是目前兼容性和稳定性最好的内存条,其比许多广告吹得生猛的内存条要来得实在得多,此外,现代"Hynix(更专业的称呼是海力士半导体Hynix Semiconductor Inc.)"的D43等颗粒也是目前很多高频内存所普遍采用的内存芯片。目前,市场上超值的现代高频条有现代原厂DDR500内存,采用了TSOP封装的HY5DU56822CT-D5内存芯片,其性价比很不错。
  金士顿(Kingston)
  作为世界第一大内存生产厂商的Kingston,其金士顿内存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凭借优秀的产品质量和一流的售后服务,赢得了众多中国消费者的心。
  不过Kingston虽然作为世界第一大内存生产厂商,然而Kingston品牌的内存产品,其使用的内存颗粒确是五花八门,既有Kingston自己颗粒的产品,更多的则是现代(Hynix)、三星(Samsung)、南亚(Nanya)、华邦(Winbond)、英飞凌(Infinoen)、美光(Micron)等等众多厂商的内存颗粒。
  Kingston的高频内存有采用"Hynix"D43颗粒和Winbond的内存颗粒的金士顿DDR400、DDR433-DDR500内存等,其分属ValueRam系列(经济型)和HyperX系列。
  Kingston的ValueRam系列,价格与普通的DDR400一样,但其可以超频到DDR500使用。而Kingston的HyperX系列其超频性也不错,Kingston 500MHz的HyperX超频内存(HyperX PC4000)有容量256MB、512MB单片包装与容量512MB与1GB双片的包装上市,其电压为2.6伏特,采用铝制散热片加强散热,使用三星K4H560838E-TCCC芯片,在DDR400下的CAS值为2.5,DDR500下的CAS值为3,所以性能也一般。
  利屏
  利屏是进来新近崛起的一个内存新秀。利屏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西部风景如画的世界高科技重镇旧金山。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利屏LPT极限高端内存条产品。公司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产品研发团队和足迹遍及中、外的专业销售队伍。产品深受广大游戏玩家和超频爱好者的喜爱。同时被冠以“超频之神”的美誉。
  “利屏”眼镜蛇DDR400系列内存也是专门为追求性能的玩家所设计,它采用的也是D43的颗粒,但是时序更高,为了加强散热更是加上了金属散热片,其超频能力相当强劲,在加0.1V左右的电压下可以超频到DDR520。而利屏的DDR466内存,它采用的是编号为K4H560838E-TCCC的三星颗粒,运行在DDR466的时候内存时序为3-4-4-8,但其256MB容量接近500元的报价就显得太高了。
  而利屏的高端极限内存DDR560,提供单片256MB和512MB包装,同时双片装的512MB和1024MB支持双通道架构,每条内存的表面均有铜质散热片进行散热及确保运行的稳定性,其CAS值均为3,只能说刚好能用而已。
  勤茂(TwinMOS)
  勤茂(TwinMOS)CAS为2的DDR433内存,采用CSP技术封装—这款,勤茂DDR433内存的CAS Latency控制在2,Burst Length控制在2、4、8,性能指数不错。此外,内存外面包裹着金内存罩,能起到散热和屏蔽的作用,内存颗粒与散热片之间则填充了导热的垫片。价格在350元左右,其可超性也不含糊,性价比不错。
  胜创(Kingmax)
  成立于1989年的胜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名列中国台湾省前200强的生产企业(Commonwealth Magazine,May 2000),同时也是内存模组的引领生产厂商。
  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完善的研发实力,胜创科技获得了ISO-9001证书,同时和IT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公司以不断创新的设计工艺和追求完美的信念生产出了高性能的尖端科技产品,不断向移动计算领域提供价廉物美的最出色的内存模组。
  在SDRAM时期,Kingmax就曾成功的建造了PC150帝国,开启了内存产品的高速时代,也奠定了Kingmax在内存领域领先的地位。而今DDR来了,从266到300,再到现在的500,Kingmax始终保持着领先的位置,继续引领着内存发展的方向。说到KingMax内存,就不能不说到它独特的 “TinyBGA”封装技术专利——作为全球领先的DRAM生产厂商,胜创科技在1997年宣布了第一款基于TinyBGA封装技术的内存模组,这项屡获殊荣的封装技术能以同样的体积大小封装3倍于普通技术所达到的内存容量。同时,胜创科技还研制了为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设计的1GB StackBGA模组、为DDR应用设计的FBGA模组以及为Rambus RIMM应用设计的速度高达1.6GB/秒的flip-chip BGA/DCA模组。
  Kingmax胜创推出的低价版的DDR433内存产品,该产品采用传统的TSOP封装内存芯片,工作频率433MHz。Kingmax推出的这个SuperRam PC3500系列的售价和PC3200处于同一档次,这为那些热衷超频又手头不宽裕的用户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Kingmax也推出了CL-3的DDR500内存产品,其性能和其它厂家的同类产品大同小异。
  海盗船(Corsair)
  Corsair(海盗船)是一家较有特点的内存品牌,其内存条都包裹着一层黑色金属外壳,这层金属壳紧贴在内存颗粒上,一方面可以屏蔽其他的电磁干扰。其代表产品如Corsair TwinX PC3200(CMX512-3200XL)内存,其在DDR400下,可以稳定运行在CL2-2-2-5-T1下,将潜伏期和寻址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一半,这款内存并不比一些DDR500产品差,而且Corsair为这种内存提供终身保修。
  而Corsair DDR500内存采用Hynix芯片,这款XMS4000能稳定运行在DDR500,并且可以超频到DDR530,在DDR500下其CAS值为2.5,性能还算不错。
  宇瞻(Apacer)
  在内存市场,Apacer一直以来都有着较好的声誉,其SDRAM时代的WBGA封装也响彻一时,在DDR内存上也树立了良好形象。宇瞻科技隶属宏基集团,实力非常雄厚。初期专注于内存模组行销,并已经成为全球前四大内存模组供应商之一。据权威人士透露,在国际上,宇瞻的品牌知名度以及产品销量与目在前国内排名第一的品牌持平甚至超过,之所以在国内目前没有坐到龙头位置,是因为宇瞻对于品牌宣传一直比较低调,精力更多投入到产品研发生产而不是品牌推广当中。
  最近,宇瞻相应推出的"宇瞻金牌内存"系列。宇瞻金牌内存产品线特别为追求高稳定性、高兼容性的内存用户而设计。宇瞻金牌内存坚持使用100%原厂测试颗粒(决不使用OEM颗粒)是基于现有最新的DDR内存技术标准设计而成,经过ISO 9002认证之工厂完整流程生产制造。采用20微米金手指高品质6层PCB板,每条内存都覆盖有美观精质的黄金色金属铭牌,而且通过了最高端的Advantest测试系统检测后,采用高速SMT机台打造,经过高低压、高低温、长时间的密封式空间严苛测试,并经过全球知名系统及主板大厂完全兼容性测试,品质与兼容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宇瞻的DDR500内存(PC4000内存)采用金的散热片和绿色的PCB板搭配。金属散热片的材质相当不错,在手中有种沉甸甸的感觉,为了防止氧化,其表面被镀成了金色。内存颗粒方面,这款内存采用了三星的内存颗粒,具体型号为:K4H560838E-TCC5,为32Mx8规格DDR466@CL=3的TSOPII封装颗粒,标准工作电压2.6V+-0.1V,标准运行时序CL-tRCD-tRP为3-4-4。在DDR500下其CL值为3,性能将就。
  金邦(Geil)
  金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上专业的内存模块制造商之一。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家以汉字注册的内存品牌,并以中文命名的产品"金邦金条"、"千禧条GL2000"迅速进入国内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行业销量遥遥领先。第一支"量身订做,终身保固"记忆体模组的内存品牌,首推"量身订做"系列产品,使计算机进入最优化状态。在联合电子设备工程委员会JEDEC尚未通过DDR400标准的情况下,率先推出第一支"DDR400"并成功于美国上市。
  金邦高性能、高品质和高可靠性的内存产品,引起业界和传媒的广泛关注。在过去几年中,金邦内存多次荣获国内权威杂志评为读者首选品牌和编辑选择奖,稳夺国内存储器市场占有率三强。
  金邦的Geil Platinum系列的DDR500内存(PC4000),采用TSOPII封装,使用了纯铜内存散热片,可较妥善的解决内存的散热问题。采用六层低电磁干扰PCB板设计;单条容量256MB,在内存芯片上做了整体打磨并上打上了Geil的印记,"号称"使用了4ns的内存芯片,但仍可以看出其是采用Hynix的内存颗粒。额定工作频率可达500MHz,在内存参数方面这是默认为CL3,可达CL2.5。除此而外,其还有金条PC4200(DDR533)等款产品。
  威刚(ADATA)
  威刚的高频内存有DDR450、460、500等。Adata DDR500是一款价格适宜的DDR500产品,CAS值为3,其没有使用散热片,在芯片上的标签显示了Adata ID号,但是,建议不用,因为毕竟没用散热片,所以使用寿命较短。
【内存容量】
  内存容量同硬盘、软盘等存储器容量单位都是相同的,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字节(B),并且:
  1024B=1KB=1024字节=2^10字节(^代表次方)
  1024KB=1MB=1048576字节=2^20字节
  1024MB=1GB=1073741824字节=2^30字节
  1024GB=1TB=1099511627776字节=2^40字节
  1024TB=1PB=1125899906842624字节=2^50字节
  1024PB=1EB=1152921504606846976字节=2^60字节
  1024EB=1ZB=1180591620717411303424字节=2^70字节
  1024ZB=1YB=1208925819614629174706176字节=2^80字节
  【内存辨别】
  金士顿:在新的“数码凹版”防伪标中,采用了人民币防伪技术的其中两种,即“凹版防伪”和“纹理防伪”,以提高对产品防伪能力,把最先进的防伪技术用于内存上,通过最简单的辨别方法就可识别真假。凹凸版防伪技术是人民币纸币上采用的特有印刷技术,使用者通过触摸印刷图案有明显的凹凸手感。全新的“纳米折光”防伪标的最大好处就是无需任何第三方鉴别工具,不用电话不用短信,仅仅通过用户目测,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立刻准确的辨别金士顿产品真伪。“纳米折光”防伪标采用了业界独一无二的纳米玻璃微晶折射光线的技术,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展现不同的文字及图案,有些类似传统的激光全息防伪标。但与传统激光标不同的是,“纳米折光”标绝无伪造的可能。
  三星:1. 产品标签:三星金条的型号标签位于内存产品的左起第一、二颗粒位置,为白色特殊纸张的贴纸,无法轻易完整揭下,印有产品的型号、容量、工作频率。
  2. 防伪标签:三星金条的防伪标签位于内存产品的右起第二颗粒位置上,金色的雷射标签上印有“三星金条”的LOGO。
  3. 芯片光泽:原装原厂的三星内存---三星金条芯片表面一般都很有质感,要么有光泽或荧光感,要么经过了哑光。
  4. 看PCB板:三星金条的PCB表面应光洁、色泽发灰、元件焊接整齐、焊点均匀而有光泽,边缘整齐而无毛边,同时还印有“Samsung”LOGO。
  5.光亮的金手指:三星金条的金手指要光亮,不能有发白或发黑的现象,发白是镀层质量差的表现,发黑是磨损和氧化的结果。
  6.原厂三星金条采用透明大盒包装,包装内附有三星金条说明书和全国首家推出的电子保修卡!而劣质的三星内存则没有!
  当然,还有一样少不了的就是800电话了,还是老话,不要嫌麻烦,一般卖假货的奸商会用各种理由不让你在他那里打800电话,一些粗心的用户贪图方便就中了他们的圈套了。
  现代:首先真的现代内存条上贴的是原厂标签,而假的是普通贴纸;真的现代内存芯片在整条电路上的排列是无间隙排列,假的则有明显间隔;真的现代内存芯片从背面可以看到圆形凹槽,假的现代内存芯片背面则是三个呈直线排列的圆形标记。真的现代内存芯片真芯片左下角有一个圆形凹槽,右下角也有一排稍暗的印字,这些特征假芯片都没有。真的现代内存芯片上的字迹清楚,而假内存芯片上的字迹边缘不清晰,有的有毛刺。购卖时只要仔细观察,应该可以辨别出来的。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箱

机箱简介
  ??机箱作为电脑配件中的一部分,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此外,电脑机箱具有电磁辐射的屏蔽的重要作用,由于机箱不像CPU、显卡、主板等配件能迅速提高整机性能,所以在DIY中一直不被列为重点考虑对象。但是机箱也并不是毫无作用,一些用户买了杂牌机箱后,因为主板和机箱形成回路,导致短路,使系统变得很不稳定。
电脑机箱
  机箱一般包括外壳、支架、面板上的各种开关、指示灯等。外壳用钢板和塑料结合制成,硬度高,主要起保护机箱内部元件的作用;支架主要用于固定主板、电源和各种驱动器。
  机箱有很多种类型。现在市场比较普遍的是AT、ATX、Micro ATX以及最新的BTX。AT机箱的全称应该是BaBy AT,主要应用到只能支持安装AT主板的早期机器中。ATX机箱是目前最常见的机箱,支持现在绝大部分类型的主板。Micro ATX机箱是在ATX机箱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为了进一步的节省桌面空间,因而比ATX机箱体积要小一些。各个类型的机箱只能安装其支持的类型的主板,一般是不能混用的,而且电源也有所差别。所以大家在选购时一定要注意。
  最新推出的BTX,就是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简称。是Intel定义并引导的桌面计算平台新规范。BTX架构,可支持下一代电脑系统设计的新外形,使行业能够在散热管理、系统尺寸和形状,以及噪音方面实现最佳平衡。
  BTX新架构特点:支持Low-profile,也即窄板设计,系统结构将更加紧凑;针对散热和气流的运动,对主板的线路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主板的安装将更加简便,机械性能也将经过最优化设计。基本上,BTX架构分为三种,分别是标准BTX、Micro BTX和Pico BTX。
  从尺寸上来看全系列的BTX平台主板都没有比ATX主板小,所以BTX的发展并不为更小的桌上型计算机,但较具弹性的电路布线及模块化的组件区域,才是BTX的重点所在。BTX机箱相比ATX机箱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把以往只在左侧开启的侧面板,改到了右边。而其他I/O接口,也都相应的改到了相反的位置。
  BTX机箱内部则和ATX有着较大的区别,BTX机箱最让人关注的设计重点就在于对散热方面的改进,CPU、图形卡和内存的位置相比ATX架构都完全不同,CPU的位置完全被移到了机箱的前板,而不是原先的后部位置,这是为了更有效的利用散热设备,提升对机箱内各个设备的散热效能。为此,BTX架构的设备将会以线性进行配置,并在设计上以降低散热气流的阻抗因素为主;通过从机箱前部向后吸入冷却气流,并顺沿内部线性配置的设备,最后在机箱背部流出。这样设计不仅更利于提高内部的散热效能,而且也可以因此而降低散热设备的风扇转速,保证机箱内部的低噪音环境。
  除了位置变换之外,在主板的安装上,BTX规范也进行了重新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BTX拥有可选的SRM(Support and Retention Module)支撑保护模块,它是机箱底部和主板之间的一个缓冲区,通常使用强度很高的低炭钢材来制造,能够抵抗较强的外来力而不易弯曲,因此可有效防止主板的变形。
  另外,机箱还有超薄、半高、3/4高、全高和立式、卧式机箱之分。3/4高和全高机箱拥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5.25英寸驱动器安装槽和二个3.5寸软驱槽。超薄机箱主要是一些AT机箱,只有一个3.5寸软驱槽和2个5.25寸驱动器槽。半高机箱主要是Micro ATX和Micro BTX机箱,它有2-3个5.25寸驱动器槽。在选择时最好以标准立式ATX和BTX机箱为准,因为它空间大,安装槽多,扩展性好,通风条件也不错,完全能适应大多数用户的需要。
服务器机箱
  对于服务器而言,机箱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机箱的主要问题包括:
  温度:如何冷却机箱内部组件?风扇(通常来自于电源)应该直接吹向或吹过处理器。
  扩展能力:选择一个具有足够空间的机箱,以备网络扩充之用。确定具有足够的空间来增 添更多的硬盘和其它外设。检查一下机箱内部,以确保没有锋利的边缘。将来升级时,这对技术人员的安全和防止线缆意外被切断都是十分重要的。机箱还应使维护人员能够轻松地接触到内部组件,以备将来升级或故障排除。
  安全性:因为您的服务器将保存重要的文件和网络上更昂贵的物品,因此要考虑安全性问题。服务器机箱应该能够上锁,以防止非法拆卸。
  认证:选择具有满足您所在环境要求证书的机箱和电源。典型的认证有FCC、UL和CE。
  对于一般企业的部门级服务器来说,一般都会选择4U以上或者塔式服务器,然而如何为如此性能强大的服务器选择一个安定放心的家,却是一个往往为人忽视的问题。
  资深的PC DIY玩家一定不会忽略机箱和电源在整机中的关键性,优质的电源是整机稳定运行的前提,而设计精良的机箱,一方面可以提供优良的散热环境,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的利用空间甚至屏蔽电磁干扰。因此,作为常年24小时运行的服务器系统而言,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及时的散热手段,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服务器而言,稳定性的要求甚至超过了性能的些许差异,想要选择一款理想的服务器,首先应该选择一款优秀的服务器机箱。
机箱的选购
  一般选择PC机箱时,外观是首选因素,然而,选择服务器机箱,实用性就排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1. 散热性:
  4U或者塔式服务器所使用的CPU至少为两个或更多,而且加上内部多采用SCSI磁盘阵列的形式,因而使得服务器内部发热量很大,所以良好的散热性是一款优秀服务器机箱的必备条件。散热性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扇的数量和位置,二是散热通道的合理性,三是机箱材料的选材。一般来说,品牌服务器机箱比如超微都可以很好的做到这一点,采用大口径的风扇直接针对CPU、内存及磁盘进行散热,形成从前方吸风到后方排风(塔式为下进上出,前进后出)的良好散热通道,形成良好的热循环系统,及时带走机箱内的大量热量,保证服务器的稳定运行。而采用导热能力较强的优质铝合金或者钢材料制作的机箱外壳,也可以有效的改善散热环境。
  2. 冗余性:
  4U或者塔式的服务器一般处在骨干网络上,常年24小时运行是必然的情况,因此其冗余性方面的设计也非常值得关注。一是散热系统的冗余性,此类服务器机箱一般必须配备专门的冗余风扇,当个别风扇因为故障停转的时候,冗余风扇会立刻接替工作;二是电源的冗余性,当主电源因为故障失效或者电压不稳时,冗余电源可以接替工作继续为系统供电;三是存储介质的冗余性,要求机箱有较多的热插拔硬盘位,可以方便的对服务器进行热维护。
  3. 设计精良,易维护:
  设计精良的服务器机箱会提供方便的LED显示灯以供维护者及时了解机器情况,前置USB口之类的小设计也会极大的方便使用者。同时,更有机箱提供了前置冗余电源的设计,使得电源维护也更为便利。
  4. 用料足:
  用料永远是衡量大厂与小厂产品的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以超微机箱为例,同样是4U或者塔式机箱,超微的产品从重量上就可以达到杂牌产品的甚至三四倍。在机柜中间线缆密布设备繁多的情况下,机箱的用料直接牵涉到主机屏蔽其他设备电磁干扰的能力。因为服务器机箱的好坏直接牵涉到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一些知名服务器主板大厂也会生产专业的服务器机箱,以保证最终服务器产品的稳定性。
  总之,把握了以上一些选购的原则,加上大厂品质的保证,一款优秀的机箱电源必将成为您性能强大的服务器系统最安全放心的家。
测试标准
  1、机箱的外观、用料:外观和用料是一个机箱最基本的特性,外观直接决定一款机箱能否被用户接受的第一个条件,因此目前的外观也逐渐偏向多元化发展,因此在我们的测试中也占有一定的比率。用料主要看机箱所用的材质,机箱边角是否经过卷边处理,材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抗电磁辐射的性能。
  2、可扩展性:未来电脑的发展永远难以揣摩,能够准备的越齐全当然越能够满足未来的需要,我们主要考察提供了多少个5.25寸光驱位置和3.5寸软驱、硬盘位置的分布以及设计。
  3、特色功能:主要看机箱是否提供了前置USB和音频输入输出接口,而像内部设计中如硬盘,光驱采用的导轨安装,或板卡的免工具安装,我们都将亲身体验一下,以感觉它的易用性。
  4、防尘性: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防尘性恐怕是考虑的最少的了,但是如果你打算让机箱保持长时间的清洁,那你就要看看机箱的防尘性如何了。我们主要考察散热孔的防尘性能和扩展插槽PCI挡板的防尘能力。
  5、散热性:对于发热量越来越大的电脑,我们不可能再对机箱的散热性能不理不问了,加装更多的风扇似乎已经成为了DIY的主流,我们主要考虑它提供了多少散热风扇或散热风扇预留位置和散热孔的多少。
机箱发展
  综观个人电脑发展历史,机箱在整个硬件发展过程中一直在硬件舞台的背后默默无闻的静静成长,虽然其发展速度与其它主要硬件相比要慢很多,但它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为了适应英特尔新的体系架构,为了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主要硬件,如CPU、主板、显卡之类。作为有着十余年机箱研发生产经验的金河田公司,见证了个人电脑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见证了电脑机箱的发展历程。从AT架构机箱到ATX架构机箱,再到英特尔后来推出却又推广乏力的BTX架构机箱,到如今非常盛行的38度机箱,内部布局更加合理,散热效果更理想,再加上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无疑给个人电脑带来一个更好的“家”。
  机箱架构的变化从侧面反应了个人电脑硬件系统发生的变化,而功能的变化则更加体现了消费者对个人电脑使用舒适性和人性化的要求。近年来,各种实用的功能纷纷亮相在电脑机箱上。如金河田公司的可发送接收红外线的创导机箱、带触摸屏的数字机箱、集成负离子发生器的绿色机箱等,极大的扩展了机箱的功能,全折边、免螺丝设计、防辐射弹片已经成为机箱的标准功能配置,同时也方便了消费者的使用。相信随着机箱产品同质化的愈演愈烈,机箱厂商一定会开拓出更多更实用的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在机箱的个性化方面,各大厂商更是各显神通。有从材质上创新的,如金河田的皮革面板机箱等;有从面板或者侧板造型上创新的,如增加液晶显示屏、透明侧板、动物造型等,使机箱不再是以前的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形象,成为家居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到个性化,不能不提及近年来十分盛行的MOD(机箱改造)。MOD始于国外,可是说他们是更加狂热的DIY爱好者,他们追求更多的是具有张扬个性的作品和自己动手的乐趣,而国内玩家最初对DIY的理解和这些MODer是有很大不同的,大多数人对DIY的理解都还局限于性价比、组装电脑和超频上,很少有更多自己动手的体验,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更多国外玩家所享受的DIY乐趣。值得庆幸的是,MOD近年来在国内越来越受到DIY玩家的追棒,这个可以从国内历次举办的LAN Party的火爆程度上得到印证,可以说,DIYer正逐步转向MODer,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了广大消费者追求机箱个性化的趋势和潮流。
  个人电脑发展到今天,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同时,电脑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工具,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家庭的数据中心、影音中心,而这就对电脑的外观、面板要求越来越高,它更应该成为一种装饰品出现在家居环境中。对于更多的个人用户而言,个性化则是一种趋势,这也是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现代人都崇尚个性,喜欢特立独行,当然希望所拥有的电脑和别人的与众不同,更加具有个性。这也可以从近期刚刚结束的《微型计算机》/金河田机箱面板设计大赛中得到印证。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几乎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外观和超乎寻常的设计思路,这些参赛者都是真正的消费者,他们的想法代表了目前大多数人的想法,可以看出,个性化将会是电脑机箱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的上市,以频率高低决定性能的时代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效率为王的时代。酷睿2双核处理器效率提高40%而能耗却下降了40%,这使得整机的功耗大为降低,这也正合了目前节能的大趋势,散热变得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于是,机箱的小型化、便携性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最新英特尔的roadmap显示,英特尔也将会大力推广SFF(Small Form Factor)小机箱。可以想象,未来的机箱,不仅便携,而且会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机箱作为电脑硬件的载体最终将会和其他家用电器一样成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
ca5257544fd09b47574e0023.jpg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驱

光驱的工作原理
  激光头是光驱的心脏,也是最精密的部分。它主要负责数据的读取工作,因此在清理光驱内部的时候要格外小心。激光头主要包括:激光发生器(又称激光二极管),半反光棱镜,物镜,透镜以及光电二极管这几部分。当激光头读取盘片上的数据时,从激光发生器发出的激光透过半反射棱镜,汇聚在物镜上,物镜将激光聚焦成为极其细小的光点并打到光盘上。此时,光盘上的反射物质就会将照射过来的光线反射回去,透过物镜,再照射到半反射棱镜上。此时,由于棱镜是半反射结构,因此不会让光束完全穿透它并回到激光发生器上,而是经过反射,穿过透镜,到达了光电二极管上面。由于光盘表面是以突起不平的点来记录数据,所以反射回来的光线就会射向不同的方向。人们将射向不同方向的信号定义为“0”或者“1”,发光二极管接受到的是那些以“0”,“1”排列的数据,并最终将它们解析成为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在激光头读取数据的整个过程中,寻迹和聚焦直接影响到光驱的纠错能力以及稳定性。寻迹就是保持激光头能够始终正确地对准记录数据的轨道。当激光束正好与轨道重合时,寻迹误差信号就为0,否则寻迹信号就可能为正数或者负数,激光头会根据寻迹信号对姿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光驱的寻迹性能很差,在读盘的时候就会出现读取数据错误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读音轨的时候出现的跳音现象。所谓聚焦,就是指激光头能够精确地将光束打到盘片上并受到最强的信号。当激光束从盘片上反射回来时会同时打到4个光电二极管上。它们将信号叠加并最终形成聚焦信号。只有当聚焦准确时,这个信号才为0,否则,它就会发出信号,矫正激光头的位置。聚焦和寻道是激光头工作时最重要的两项性能,我们所说的读盘好的光驱都是在这两方面性能优秀的产品。目前,市面上英拓等少数高档光驱产品开始使用步进马达技术,通过螺旋螺杆传动齿轮,使得1/3寻址时间从原来85ms降低到75ms以内,相对于同类48速光驱产品82ms的寻址时间而言,性能上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光驱的聚焦与寻道很大程度上与盘片本身不无关系。目前市场上不论是正版盘还是盗版盘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点偏移以及光介质密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当光盘高速旋转时,造成光盘强烈震动的情况,不但使得光驱产生风噪,而且迫使激光头以相应的频率反复聚焦和寻迹调整,严重影响光驱的读潘小过于使用寿命。在36X-44X的光驱产品中,普遍采用了全钢机芯技术,通过重物悬垂实现能量的转移。但面对每分钟上万转的高速产品,全钢机芯技术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以ABS技术为核心的英拓等光驱产品。ABS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光盘托盘下配置一副钢珠轴承,当光盘出现震动时,钢珠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滚动到质量较轻的部分进行填补,以起到瞬间平衡的作用,从而改善光驱性能。
光驱的读盘速度
  CD-ROM速度的提升发展非常快,去年24X产品还是主流,如今48X光驱也已经逐步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光驱的速度都是标称的最快速度,这个数值是指光驱在读取盘片最外圈时的最快速度,而读内圈时的速度要低于标称值,大约在24X的水平。现在很多光驱产品在遇到偏心盘、低反射盘时采用阶梯性自动减速的方式,也就是说,从48X到32X再到24X/16X,这种被动减速方式严重影响主轴马达的使用寿命。值得庆幸的是,笔者最近倒是在英拓光驱上找到了“一指降速”的功能设置。按住前控制面板上Eject键2秒钟,光驱就会直接地从最高速自动减速到16X,避免了机芯器件不必要的磨损,延长了光驱的使用寿命。同样,再次按下Eject键2秒钟,光驱将恢复度盘速度,提升到48X。 此外,缓冲区大小,寻址能力同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目前CD-ROM所能达到的最大CD读取速度是56倍速;DVD-ROM读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点,达到52倍速的产品还比较少,大部分为48倍速;COMBO产品基本都达到了52倍速。笔者认为,以目前的软件应用水平而言,对光驱速度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48X光驱产品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个软件要求安装时使用32X以上的光驱产品。此外,CD-ROM作为数据的存储介质,使用率远远低于硬盘,总没有谁会将WIN98安装在光盘上运行吧? 单倍速传输速度CD为150kB/s,DVD为1350kB/s.注意是kB/s(千Byte每秒)而不是kb/s(千bit每秒).
光驱的容错能力
  相对于读盘速度而言,光驱的容错性显得更加重要。或者说,稳定的读盘性能是追求读盘速度的前提。由于光盘是移动存储设备,并且盘片的表面没有任何保护,因此难免会出现划伤或沾染上杂物质情况,这些小毛病都会影响数据的读取。为了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厂商献计献策,其中,“人工智能纠错(AIEC)”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AIEC通过对上万张光盘的采样测试,“记录”下适合他们的读盘策略,并保存在光驱BIOS芯片中。以方便光驱针对偏心盘、低反射盘、划伤盘进行自动的读盘策略的选择。由于光盘的特征千差万别,所以目前市面上以英拓为首的少数光驱产品还专门采用了可擦写BIOS技术,使得DIYer可以通过在现方式对BIOS进行实时的修改,所以说Flash BIOS技术的采用,对于光驱整体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一些光驱为了提高容错能力,提高了激光头的功率。当光头功率增大后,读盘能力确实有一定的提高,但长时间“超频”使用会使光头老化,严重影响光驱的寿命。一些光驱在使用仅三个月后就出现了读盘能力下降的现象,这就很可能是光头老化的结果。这种以牺牲寿命来换取容错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判断您购买的光驱是否被“超频”呢?在购买的时候,你可以让光驱读一张质量稍差的盘片,如果在盘片退出后表面温度很高,甚至烫手,那就有可能是被“超频”了。不过也不能排除是光驱主轴马达发热量大的结果。
光驱的保养维护
  大家知道,激光头是最怕灰尘的,很多光驱长期使用后,识盘率下降就是因为尘土过多,所以平时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电脑周围吸烟。而且不用光驱时,尽量不要把光盘留在驱动器内,因为光驱要保持“一定的随机访问速度”,所以盘片在其内会保持一定的转速,这样就加快了电机老化(特别是塑料机芯的光驱更易损坏)。另外在关机时,如果劣质光盘留在离激光头很近的地方,那当电机转起来后很容易划伤光头。
  散热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电脑的通风条件及环境温度的高低,机箱的摆放一定要保证光驱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则光驱高速运行时,其中的光盘将不可能保持平衡,将会对激光头产生致命的碰撞而损坏,同时对光盘的损坏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驱运行时要注意听一下发出的声音,如果有光盘碰撞的噪音请立即调整光盘,光驱或机箱位置。
光驱的发展历史
  第一代光驱:标准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驱叫做标准型,是因为第一代光驱制定了很多光驱的标准,并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张光盘的容量为640Mb(笔者这里称的光盘制传统的CD-ROM),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这一标准也奠定了几倍速光驱这一光驱独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驱的传输速度为150KB/S*40=6000KB/S。笔者手头正好有那时的一些历史资料,让我们再重温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软体厂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规格,带动了光盘出版品的流行。一张光盘的容量是640MB,光驱的数据传输率为150KB/S(被国际电子工业联合会定为单倍速光驱),平均搜寻时间为1秒。随着市场的不断需求,硬件技术的不断增进。1993年,第二代MPC规格问世,光驱的速度已变成了双倍速,传输率达到了300KB/S,平均搜寻时间为400ms。
  400ms的平均寻道时间,300KB/S的传输率,640MB的容量,对于目前动辄配一个7200转、2MB cache,30GB容量的朋友来说可能觉得第一代光驱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驱出现的时候还是大家用软盘作为主要移动拷贝媒介,经常用10多张盘拷贝一个软件或游戏,然后用2、30分钟将它装入机器内,如果其中一张盘有质量问题或拷错了,整个工夫就白费了。那时候硬盘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盘要1700、1800才能买到。笔者还清晰的记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买的光驱时,当时的感觉就是无限的游戏和软件,并且装起来快截又方便。当然,不久笔者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光驱,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块。
  第一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刚刚出现,制定了光驱的很多技术标准,作为软驱与硬盘交换数据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极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时候国内品牌非常少,比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驱:提速型
  笔者划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驱从4速发展到24速(32速)这一时间段。因为之后从32速再往高速光驱发展过程中虽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术发展目标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划入下一代。
  光驱发展了一段时间,由于其相对于软盘极大的优越性逐渐普及起来,成为装机时的标准配置。上百MB的软件、游戏也渐渐多了起来。装软件还稍微好一点,装一遍就完了,玩游戏时经常要从光盘调用数据,此时光驱读取速度太慢也逐渐突显出来,有时候一个游戏走到下一关读一下数据要读2、3分钟,特别是玩仙剑这样的RPG游戏,经常要在各关之间穿梭,玩一个小时要有20分钟用来读盘,这谁受得了,怎么办?提速。
  此时提速也成为各家厂商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速度从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时光驱的支持格式也有发展,1995年夏,Multimdeia PC Working Group公布第三代规格标准。兼容光盘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这个时间笔者的朋友换了一个ACER 16速的光驱,使用起来确实感觉快了,还记得笔者那时候打仙剑都喜欢去他那,看着载入数据条"唰"一下的过去了,心情也愉快起来。但速度快了也并不都好,由于光盘转速太快,噪音变大,发热量变大。当然产品的问题还是要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光驱也进入了第三代--发展型。
  第二代光驱的特点是光驱逐渐普及起来,但速度慢的弱点也突出起来,提高速度成为各家制造厂商技术竞争的首要目标。光驱支持的格式也渐渐多了起来。
  市场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象Toshiba、NEC等,出现了一些国产品牌,除acer外其它还没什么气候。
  第三代光驱:发展型
  光驱速度再往上提高,传输速度慢的问题已得到很好的解决,但速度提高后所带来的问题却渐渐显现出来。高速度的旋转会产生震动、噪音和热能,震动也会使激光头难以定位,寻道时间加长,并容易与激光头发生碰撞,刮花激光头;产生的热能会影响光盘上的化学介质,影响激光头的准确定位,延长寻道时间;引起的噪音会使人精神上产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劳。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不同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相应改善的技术: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装悬浮式减震橡胶;Acer公司采用悬挂技术和香蕉减震支架;Lite-on采用悬浮承载技术;Asus公司采用先进的双重动态悬挂系统……
  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国内厂商发展起来,以其完善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受到消费者得青睐,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点是速度已不是各厂商发展技术的主要目标,大家纷纷推出新技术,使光驱读盘更稳定,发热量更低,工作起来更安静,寿命更长。国内厂商发展起来,成为市场主流。
  市场上洋品牌及台湾品牌份额有一定减少,许多国内品牌崛起,象奥美嘉\源兴、大白鲨、美达等等。
  第四代光驱:完美型
  又经过几年的发展,光驱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各家厂商的产品虽然可能采用的技术略有不同,但产品品质却都臻于完善,甚至说完美,表现在纠错率更强,传输速度更快,工作起来更稳定、更安静、发热量更低。
光驱的故障维修
  故障现象:当光驱出现问题时,一般表现为光驱的指示灯不停地闪烁、不能读盘或读盘性能下降;光驱盘符消失。光驱读盘时蓝屏死机或显示“无法访问光盘,设备尚未准备好”等提示框等。
  1.光驱连接不当造成
  光驱安装后,开机自检,如不能检测到光驱,则要认真检查光驱排线的连接是否正确、牢靠,光驱的供电线是否插好。如果自检到光驱这一项时出现画面停止,则要看看光驱(主、从)跳线是否无误。
  提醒:光驱尽量不要和硬盘连在同一条数据线上。
  2.内部接触问题
  如果出现光驱卡住无法弹出的情况,可能就是光驱内部配件之间的接触出现问题,大家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解决:将光驱从机箱卸下并使用十字螺丝刀拆开,通过紧急弹出孔弹出光驱托盘,这样你就可以卸掉光驱的上盖和前盖。卸下上盖后会看见光驱的机芯,在托盘的左边或者右边会有一条末端连着托盘马达的皮带。你可以检查此皮带是否干净,是否有错位,同时也可以给此皮带和连接马达的末端上油。另外光驱的托盘两边会有一排锯齿,这个锯齿是控制托盘弹出和缩回的。请你给此锯齿上油,并看看它有没有错位之类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请将多余的油擦去,然后将光驱重新安装好,最后再开机试试看。
  提醒:不过由于这种维修比较专业,建议大家最好找专业人士修理。
  3.CMOS设置的问题
  如果开机自检到光驱这一项时出现停止或死机的话,有可能是CMOS设置中的光驱的工作模式设置有误所致。一般来说,只要将所有用到的IDE接口设置为“AUTO”,就可以正确地识别光驱工作模式了。对于一些早期的主板或个别现象则需要进行设置。
  4.驱动的问题
  在Windows系统中,当主板驱动因病毒或误操作而引起丢失时,会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统正确识别,从而引起光驱故障,这时我们只要重新安装主板驱动就可以了。
  另外,当一个光驱出现驱动重复或多次安装等误操作时会使Windows识别出多个光驱,这会在Windows启动时发生蓝屏现象。我们只要进入Windows安全模式(点选“我的电脑→属性→CD-ROM”)删除多出的光驱就解决了。
  5.光驱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驱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将光驱的DMA接口关闭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现象。完成设置后,按下“确定”按钮,重新启动电脑即可。
  DMA接口光驱与主板不兼容时,也应关闭DMA。如果你真想发挥一下光驱DMA所带来的性能的话,建议升级主板的BIOS或光驱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驱使用久后,会出现读盘不稳定的现象,我们可以试着关闭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稳定性。
  6.虚拟光驱发生冲突
  我们在安装光驱的同时,一般会装个虚拟光驱使用。但安装虚拟光驱后,有时会发现原来的物理光驱“丢失”了,这是由于硬件配置文件设置的可用盘符太少了。解决方法:用Windows自带的记事本程序打开C盘根目录下的“Config.sys”文件,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启后即可解决问题。
  在安装双光驱的情况下安装低版本的“虚拟光碟”后,个别情况会表现为有一个或两个物理光驱“丢失”!建议:换个高版本的或其它虚拟光驱程序。
  7.激光头老化造成
  排除了灰尘造成的原因,如果光驱还不能读盘很可能是“激光头”老化了,这时就要调整光驱激光头附近的电位调节器,加大电阻改变电流的强度使发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激光的亮度,从而提高光驱的读盘能力。
  提醒:大家用小螺丝刀顺时针调节(顺时针加大功率、逆时针减小功率),以5度为步进进行调整,边调边试直到满意为止。切记不可调节过度,否则可能出现激光头功率过大而烧毁的情况.
  [2]:
  托盘不能入仓的解决
  故障分析:经比较多台同型号光驱,判定应该是出盒机构的橡胶传送带老化所致,是内部橡胶传送带的实拍图。
  凡是发生进、出仓不顺畅现象,几乎均与图中橡胶带有关。由于使用日久,橡胶带老化而变得有点松,按下进仓键后,进出仓机构得不到足够的传动力,金属机心不能完全到位,导致光驱内部的处理器误判为被异物卡住,从而保护性地执行出仓动作。
  解决方法:可以换一条同样规格的传送带,但费时费事费钱,而且普通传送带的质量远不能与原装产品相比;
  光驱读碟自动弹出
  出现这种情况跟操作系统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故障多半是光驱的托盘进出控制电路工作不稳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光驱的输入电源不稳定造成的,甚至上面的两种因素都有可能。为了验证光驱的输入电源是否稳定,笔者将发生故障的光驱从朋友的计算机上拆了下来,然后将它安装到自己的计算机进行测试,测试之后发现阿帕奇50XCD-ROM光驱在笔者的计算机中仍然还会发生仓门自动“吐出”故障,这就证明光驱托盘进出的控制电路肯定发生了问题。
光驱的安装方法
  光盘驱动器(光驱)是一个结合光学、机械及电子技术的产品。在光学和电子结合方面,激光光源来自于一个激光二极管,它可以产生波长约0.54-0.68微米的光束,经过处理后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确控制,光束首先打在光盘上,再由光盘反射回来,经过光检测器捕获信号。光盘上有两种状态,即凹点和空白,它们的反射信号相反,很容易经过光检测器识别。检测器所得到的信息只是光盘上凹凸点的排列方式,驱动器中有专门的部件把它转换并进行校验,然后我们才能得到实际数据。光盘在光驱中高速的转动,激光头在司服电机的控制下前后移动读取数据。
  在光驱上,数据传输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我们平常说的32速、24速等就是指光驱的读取速度。在制定CD-ROM标准时,把150K字节/秒的传输率定为标准,后来驱动器的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就出现了倍速、四倍速直至现在的24倍速、32倍速或者更高,32倍速驱动器理论上的传输率应该是:150×32= 4,800K字节/秒,当然在实际的情况是达不到这么高的。 除了传输率外,平均查找时间是衡量光驱的另一指标,倍速光驱的平均查找时间约为400毫秒,现在最快的光驱平均查找时间约为120毫秒。从光盘上读出的数据先存在缓冲区或高速缓存里,然后再以很高的速度传输到计算机上。多媒体计算机要求光驱至少有64K的高速缓存,现在的光驱一般有256K。
  光驱的安装是比较简单的。它和硬盘的安装很相似。对于IDE光驱,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设置主盘和副盘,一般在光驱上都标明了跳线方式,MA表示主盘,SL表示副盘。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光驱设置为副盘,把它与硬盘接在同一条数据线上;在光驱设成主盘的情况下,你可以单独为它接一根数据线,把它连接到主板的副IDE口上。在连接数据线时,要注意接口的方向。另外有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是CD音频线的连接,光驱的CD音频接口一般有4根针,分别是左右声道和两个地线,R代表右声道,L代表左声道,G代表地线。在声卡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插座,它接收光驱的CD音频信号并把它放大输出到“Speaker”孔。CD音频线有3芯或4芯,4芯的只是多了一个地线而已。在连接音频线时,注意光驱和声卡的左右声道和地线要对应,否则可能出现问题,如放CD时只有一个喇叭响等。
  
设置从光驱启动的方法

  1)机器启动后首先按Del键进入BIOS
  2)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选中Advanced BIOS Features
  3)回车进入BIOS设置界面
  4)用方向键选中First Boot Device或(1st Boot Device) 回车
  5)用上下方向键选中CDROM
  6)按ESC返回BIOS设置界面。按F10
  7)按 ‘Y’键后回车,重启电脑
  8)重启电脑, 放入光盘,在读光盘的时候按回车键(就是出现黑屏上有一排英文press anykey to boot from CDROM 时,立即回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BIOS的不同,进入BIOS后设置按键也有可能不同。如果是AMI bios,进入bios之后按右方向键,第四项,然后选择同样的类似first boot device 的选项,然后保存更改退出。如果是笔记本,可以按F2进入BIOS,后面的设置大同小异。
  
光驱的分类

  光驱是台式机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配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台式机诸多配件中的已经成标准配置。目前,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刻录机等。
  CD-ROM光驱:又称为致密盘只读存储器,是一种只读的光存储介质。它是利用原本用于音频CD的CD-DA(Digital Audio)格式发展起来的。
  DVD光驱:是一种可以读取DVD碟片的光驱,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见的格式外,对于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COMBO光驱:“康宝”光驱是人们对COMBO光驱的俗称。而COMBO光驱是一种集合了CD刻录、CD-ROM和DVD-ROM为一体的多功能光存储产品。
  刻录光驱: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录机等,其中DVD刻录机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复擦写)和DVD-RAM。刻录机的外观和普通光驱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标识着写入、复写和读取三种速度。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示器

0031220005.jpg 2007110848241545.jpg

显示器是什么
  对于电脑用户来说,选择电脑时,首先提出的指标一定是奔腾、赛扬等一系列与CPU有关的数据,电脑的心脏固然重要,但对于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来说,电脑的“脸”——显示器,同样是您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果你每天面对的是一个色彩柔和、清新亮丽的“笑脸”,你在它身边工作一定特别来劲,工作效率也一定会提高。当用电脑来放松娱乐时,一个好的显示器则是必不可少的,看VCD时画面稳定;玩游戏时现场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种感觉一定特棒,这一切都取决于你选择的显示器品质的高低,对显示器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了解无疑会对你有所帮助,下面将就这一问题给大家做极为详尽的讲解。
认识显示器
  到目前为止显示器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其认识却大都相同,顾名思义它应该是将一定的电子文件通过特定的传输设备显示到屏幕上再反射到人眼的一种显示工具。从广义上讲,街头随处可见的大屏幕,电视机的荧光屏、手机、快译通等的显示屏都算是显示器的范畴,但目前一般指与电脑主机相连的显示设备。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大到卫星监测、小至看VCD,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其结构一般为圆型底座加机身,随着彩显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出现了一些其他形状的显示器,但应用不多。作为一个经常接触电脑的人来说,显示器则必须是他要长期面对的,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当长时间看一件物体时,眼睛就会感觉特疲劳,显示器也一样,由于它是通过一系列的电路设计从而产生影像,所以它必定会产生辐射,对人眼的伤害也就更大。人们常说电脑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三要素是键盘、鼠标、显示器。传统的一字型键盘在使用时要求双手放在字母中间位置,所以使用者不得不紧缩肩膀,悬臂夹紧手臂,使用起来易疲劳,长期使用易造成伤害,鼠标也差不多是这样,聪明的商家看准了这一点,陆续推出了各种人体工学键盘与鼠标,极受欢迎。那么在影响健康的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显示器了,因为您的眼睛直接看着它,如果受到伤害,用多少钱都是无法弥补的,其中的痛苦只能自己承受,所以现在业内出现许多关于降低彩显辐射的标准,如MPRII、 TCO系列等,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大多数通过以上认证,消费者在选购时一定要认清标志。
显示器分类
  从早期的黑白世界到现在的色彩世界,显示器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随着显示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显示器的分类也越来越明细。
  (一)CRT显示器
  是一种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的显示器,阴极射线管主要有五部分组成:电子枪(Electron Gun),偏转线圈(Deflection coils),荫罩(Shadow mask),荧光粉层(Phosphor)及玻璃外壳。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显示器之一,CRT纯平显示器具有可视角度大、无坏点、色彩还原度高、色度均匀、可调节的多分辨率模式、响应时间极短等LCD显示器难以超过的优点,而且现在的CRT显示器价格要比LCD显示器便宜不少。按照不同的标准,CRT显示器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 按大小分类
  从十几年前的12英寸黑白显示器到现在19英寸、21英寸大屏彩显,CRT经历了由小到大的过程,现在市场上以14英寸、15英寸、17英寸为主。 1999年,14英寸显示器已逐步淡出市场,15英寸已成为主流。进入99年第三季度后,由于各厂商不断降低17英寸彩显的价格,使得17英寸的市场销量急剧上升,预计在今年会取代15英寸成为市场主流。另外,有不少厂家目前已成功推出19英寸、21英寸大屏幕彩显。如美格的810FD、中强的 EX1200等,但现在这类产品除少量专业人士外,极少有人采用,市场普及率还很低。
  显示器的尺寸
  显像管的尺寸一般所指的是显像管的对角线的尺寸,是指显像管的大小,不是它的显示面积,但对于用户来说,关心的还是他的可视面积,就是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显像管的实际大小尺寸,单位都是指英寸。一般来说,15英寸显示器,其可视面积一般为13.8英寸,17英寸的显示器,其可视面积一般为16英寸,19英寸的显示器,其可视面积一般为18英寸。
  关于笔记本电脑与液晶显示器,以往的笔记本电脑中都是采用8英寸(对角线)固定大小的LCD显示器,现在,基于TFT技术的桌面系统LCD能够支持14到18英寸的显示面板。因为生产厂商是按照实际可视区域的大小来测定LCD的尺寸,而非像CRT那样由显像管的大小决定,所以一般情况下,15英寸LCD的大小就相当于传统的17英寸彩显的大小。
  (2) 调控方式不同
  CRT显示器的调控方式从早期的模拟调节到数字调节。再到OSD调节走过了一条极其漫长的道路。
  模拟调节是在显示器外部设置一排调节按钮,来手动调节亮度、对比度等一些技术参数。由于此调节所能达到的功效有限,不具备视频模式功能。另外,模拟器件较多,出现故障的机率较大,而且可调节的内容极少,所以目前已销声匿迹。
  数字调节是在显示器内部加入专用微处理器,操作更精确,能够记忆显示模式,而且其使用的多是微触式按钮,寿命长故障率低,这种调节方式曾红极一时。
  数字调节
  OSD调节严格来说,应算是数控方式的一种。它能以量化的方式将调节方式直观地反映到屏幕上,很容易上手。OSD的出现,使显示器得调节方式有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大多采用此调节方式,同样是OSD调节,有的产品采用单键飞梭,如美格的全系列产品,也有采用静电感应按键来实现调节,如LG的 795FT。
  (3)显像管种类的不同
  显像管:它是显示器生产技术变化最大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款显示器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准,按照显像管表面平坦度的不同可分为球面管、平面直角管、柱面管、纯平管。
  球面管:从最早的绿显、单显到目前的许多14英寸显示器,基本上都是球面屏幕的产品,它的缺陷非常明显,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是弯曲的。边角失真现象严重,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图像会发生倾斜,此外这种屏幕非常容易引起光线的反射,这样会降低对比度,对人眼的刺激较大,这种显像管退出市场只是早晚的事。
  平面直角显像管:这种显像管诞生于1994年,由于采用了扩张技术,因此曲率相对于球面显像管较小,从而减小了球面屏幕上特别是四角的失真和反光现象,配合屏幕涂层等新技术的采用,显示器的质量有较大提高。一般情况下,其曲率半径大于2000毫米,四个角都是直角,目前大部分主流产品仍采用这种显像管。如爱国者的700A Plus 17英寸平面直角显示器,该产品采用新一代结合超合金荫罩技术的超黑晶显像管,在显像管内部加入了黑色颗粒,能有效地过滤各发光点的杂散光,使显示器的透明度提高46%,色彩还原逼真,显示对比度强烈、画面亮丽清晰,加之采用最新的防眩光抗静电涂层,外界光线的干扰被降至极低,确保了显示效果完美出众。 700A Plus最高分辨率为1280X1024,在1024X768的分辨率下可提供高达85Hz的刷新率。所以可以轻松地支持高清晰度画面。由此可见平面直角管还会在主流市场上持续一段时间。
  柱面管:这是刚推出不久的一种显像管,以索尼公司的Trinitron(特丽珑)和三菱公司的(Diamondtron)钻石珑为代表。柱面显像管采用栅式荫罩板,在垂直方向上已不存在任何弯曲,在水平方向上还略有一点弧度,但比普通显像管平整了许多,就目前常见的柱面管而言又可分为单枪三束和三枪三束管。特丽珑是采用了Sony的单枪三束技术。将红、绿、蓝三个原本独立的电子枪有机地融为一体,聚焦更加准确,其荧光粉也排列成垂直跨跃整个屏幕的直条状,这种结构因消除了纵向点距,电子束的穿透率比普通CRT提高了30%左右,所以亮度高、色彩亮丽饱满。当然由于条栅间没有横向间隔,仅上下固定会导致条栅的抖动及不牢固,所以Sony公司使用了水平的固定线,15英寸1根,17英寸2根。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用户在使用特丽珑产品时会发现屏幕有不发光的水平暗线的原因。MAG XJ770T应算是采用特丽珑显像管的代表产品。除采用特丽珑显像管外,该产品还采用了美格独步全球的视觉增强引擎——黄金眼,可根据用户需要转换不同的情景模式,调节方便快捷。
  三菱的钻石珑采用的是三枪三束技术,由三个不同的电子枪分别打出红、绿、蓝三个电子束,由于显示器的表面不可能与电子枪是一个同心的曲面,所以必然会导致屏幕边角的失真,屏幕四周的聚焦不如中心清楚,针对这一情况,三菱公司采用了四倍动态聚焦电子枪,通过四组透镜调整边角失真现象,使屏幕四周的聚焦准确清晰。由于钻石珑采用了高稠密间隙格栅,所以同特丽珑一样也有一至两条的水平暗线,帝卡威的GA387使用的就是钻石珑显像管。0.25mm栅距,在 1280X1024的分辨率下可达到89Hz的刷新频率,带宽158MHz,并可提供强大的OSD调节功能。
  纯平面显像管:显示器的纯平化无疑是CRT彩显今后发展的主题,自1998年三星、Sony、LG等公司就先后推出真正平面的显像管。但直到 1999年才成为显示器发展的重头戏。这种显像管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实现了真正的平面,使人眼在观看时的聚焦范围增大,失真反光都被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因此看起来更加逼真舒服。目前市场上的纯平面显像管有Sony的平面珑,LG的未来窗,三星的丹娜以及三菱的纯平面钻石珑等。
  我们知道,显像管的内部磷光层与外层之间有一层玻璃相隔,电子枪打出的电子束再透过玻璃,由于光的折射就会产生扭曲现象,在看到之后就会产生很强的内凹感。现在Sony平面珑的内部磷光层不再是纯平的,而是根据人眼的视觉误差计算出最佳弯曲率,通过玻璃反射后,使发光点与人的视线恰好融为一条直线,从而消除了内凹现象。
  使用这款显像管的产品很多,MAG 796FD就是其中之一,该产品采用0.24mm的超精细特丽珑栅距。视频带宽高达203MHz,最大分辨率1600x1200,行频30—100KHz 场频50—160Hz同770T一样。
  中强(CTX)采用全平面特丽珑技术的极平系列显示器CTXPR711F,最大分辨率1600x1200,支持高密度电子枪及聚焦椭圆,修正技术可产生光点,0.24mm光栅距,配合新型电路设计,令画面细致异常,其行频30—95Hz。场频50—160Hz带宽202.5MHz,同样通过严格的 TCO认证。
  索尼的E200同样采用了全平面特丽珑显像管,0.24mm超微细光栅距。最高分辨率1600x1200,行频30—85KHz,场频48—120Hz。1280x1024时可达到75Hz的刷新频率。
  ADI近期主推的G710是采用纯平面特丽珑显像管的17英寸彩显之一,其显示面积达到16英寸。0.24mm光栅距,在75hz的刷新频率下达到1600x1200的分辨率,支持功能完善的OSD调节,该款产品也通过TCO认证。
  LG的未来窗是最早推向市场的纯平面产品。该产品没有采用荫栅式结构,而是采用了沟状拉伸式荫罩板,减少了垂直方向上对电子束的阻碍,该显像管还采用了4 倍动态电子枪,弥补了非动态电子枪及普通动态电子枪的不足,能够减少光点的垂直长度,从而消除摩尔纹的产生,并提高光点的水平长度,以防止屏幕四个边角处的水平分辨率降低,其代表产品LG 795FT。795FT,最大可视面积16.02英寸,0.24mm沟状点距,最大分辨率1600x1200,行频30—96KHz,场频50— 160Hz,带宽203MHz,通过TCO认证。
  三菱的平面显示管在保持原钻石珑优点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改进。其表面采用高透光性能的光学镀膜,防静电涂层处理,最新设计的改进型P-NXPBF精确动态聚焦电子枪进一步提高了全屏聚焦特性,使图象更加细腻清晰,内置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能够产生标准的波形。对直线信号产生弯曲的畸变现象从几何特性上进行补偿。其独有的玻璃强化工艺使钻石珑玻壳比传统玻壳重量减轻了10%,而强度得到极大提高。钻石珑系列显像管玻壳的正面屏幕玻璃的厚度之薄已制作到可以对产生的视觉误差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此外,三菱公司为了提高CRT的寿命和亮度,采用在阴极氧化钪真空喷镀钨涂层工艺,不但延长了CRT的寿命,而且使阴极电流强度比传统工艺制作的阴极电流强度提高了2倍,PROT710显示器是三菱在主流领域的主打产品,采用的就是纯平面钻石珑显像管,0.25mm栅距,最高分辨率1600X1200。这时可提供65Hz的刷新频率,不过建议您使用1280X1024的分辨率,这时可提供高达75Hz的刷新频率,其视频带宽达到130MHz。
  IFT丹娜纯平面显像管是三星的杰作,所谓IFT,就是真正平面的意思。这种显像管采用了屏幕外表面为平面,内表面为球形曲面的补偿技术,以便避免光流折射造成的图像凹陷。内表面曲率的确定根据Snell公式的计算确定每一点的位置,内面向外凸,屏幕中央玻璃薄,边缘玻璃厚,画面从垂直到水平方向上都是平的。表面涂层采SmartIII (超级磷光涂层)技术,使显示器的对比度提高了45%以上,增加了30%以上的亮度,以至于表现出来的图像也更加细腻,色彩更加锐利逼真而且层次分明,显示面大大减弱了反光,自然不失真的色彩让使用者眼睛更加轻松,其主打产品900ITF 700IFT是丹娜显像管的“宠儿”,这两款显示器除尺寸上前者为19英寸后者为17英寸外,其他技术指标完全一样,0.24mm点距,在76Hz的刷新频率下最大分辨率可达1600X1200,其最大带宽205MHz,行频30—96KHz,场频50—160Hz,可支持9300K到 5000K的色温调节,与苹果机联用时,可达到在75Hz的刷新频率下1280x1024的分辨率。
  (二)LCD显示器
  LCD显示器即液晶显示屏,优点是机身薄,占地小,辐射小,给人以一种健康产品的形象。我看不尽是,使用液晶显示屏不一定可以保护到眼睛,这需要看各人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1)液晶显示屏的缺点
  色彩不够艳,你或者在显示器的商店上看到显示的产品真不错,但那场合备有足够的灯光,才能够看到表现如此的郊果。因为液晶显示屏主要的的光源是通过反射外来光源,(请看有关物理的百科)将产品搬回家你就大有发现了效果不同让人失望。
  (2)液晶显示屏如何保养?
    我的购买想法
  购买哪一种产品,这需要看具体情况和使用场合:若以价格当先的CRT首选;游戏狂或从事设计人员CRT较好;一般办公人员、领导等使用LCD更合适;以健康想法为主的用户使用液晶显示屏。购买前还是先量度好需要再作出决定。
  (三)LED显示器
  LED显示屏(LED panel):LED就是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的英文缩写,简称LED。它是一种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显示方式,用来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行情、视频、录像信号等各种信息的显示屏幕。
  LED的技术进步是扩大市场需求及应用的最大推动力。最初,LED只是作为微型指示灯,在计算机、音响和录像机等高档设备中应用,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LED显示器正在迅速崛起,近年来逐渐扩展到证券行情机、数码相机、PDA以及手机领域。
  LED显示器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于一体,以其色彩鲜艳、动态范围广、亮度高、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等优点,成为最具优势的新一代显示媒体,目前,LED显示器已广泛应用于大型广场、商业广告、体育场馆、信息传播、新闻发布、证券交易等,可以满足不同环境的需要。
  LED显示器结构及分类
  通过发光二极管芯片的适当连接(包括串联和并联)和适当的光学结构。可构成发光显示器的发光段或发光点。由这些发光段或发光点可以组成数码管、符号管、米字管、矩阵管、电平显示器管等等。通常把数码管、符号管、米字管共称笔画显示器,而把笔画显示器和矩阵管统称为字符显示器。
  (一)LED显示器结构
  基本的半导体数码管是由七个条状发光二极管芯片按图12排列而成的。可实现0~9的显示。其具体结构有“反射罩式”、“条形七段式”及“单片集成式多位数字式”等
  (1)反射罩式数码管一般用白色塑料做成带反射腔的七段式外壳,将单个LED贴在与反射罩的七个反射腔互相对位的印刷电路板上,每个反射腔底部的中心位置就是LED芯片。在装反射罩前,用压焊方法在芯片和印刷电路上相应金属条之间连好φ30μm的硅铝丝或金属引线,在反射罩内滴入环氧树脂,再把带有芯片的印刷电路板与反射罩对位粘合,然后固化。
  反射罩式数码管的封装方式有空封和实封两种。实封方式采用散射剂和染料的环氧树脂,较多地用于一位或双位器件。空封方式是在上方盖上滤波片和匀光膜,为提高器件的可靠性,必须在芯片和底板上涂以透明绝缘胶,这还可以提高光效率。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四位以上的数字显示(或符号显示)。
  (2)条形七段式数码管属于混合封装形式。它是把做好管芯的磷化镓或磷化镓圆片,划成内含一只或数只LED发光条,然后把同样的七条粘在日字形“可伐”框上,用压焊工艺连好内引线,再用环氧树脂包封起来。
  (3)单片集成式多位数字显示器是在发光材料基片上(大圆片),利用集成电路工艺制作出大量七段数字显示图形,通过划片把合格芯片选出,对位贴在印刷电路板上,用压焊工艺引出引线,再在上面盖上“鱼眼透镜”外壳。它们适用于小型数字仪表中。
  (4)符号管、米字管的制作方式与数码管类似。
  (5)矩阵管(发光二极管点阵)也可采用类似于单片集成式多位数字显示器工艺方法制作。
  (二)LED显示器分类
  (1)按字高分:笔画显示器字高最小有1mm(单片集成式多位数码管字高一般在2~3mm)。其他类型笔画显示器最高可达12.7mm(0.5英寸)甚至达数百mm。
  (2)按颜色分有红、橙、黄、绿等数种。
  (3)按结构分,有反射罩式、单条七段式及单片集成式。
  (4)从各发光段电极连接方式分有共阳极和共阴极两种。
  (三)LED显示器的参数
  由于LED显示器是以LED为基础的,所以它的光、电特性及极限参数意义大部分与发光二极管的相同。但由于LED显示器内含多个发光二极管,所以需有如下特殊参数:
  1.发光强度比
  由于数码管各段在同样的驱动电压时,各段正向电流不相同,所以各段发光强度不同。所有段的发光强度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发光强度比。比值可以在1.5~2.3间,最大不能超过2.5。
  2.脉冲正向电流
  若笔画显示器每段典型正向直流工作电流为IF,则在脉冲下,正向电流可以远大于IF。脉冲占空比越小,脉冲正向电流可以越大。
  (四)等离子显示器
  PDP(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显示器)是采用了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等离子平面屏幕技术的新一代显示设备。
  成像原理:
  等离子显示技术的成像原理是在显示屏上排列上千个密封的小低压气体室,通过电流激发使其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然后紫外光碰击后面玻璃上的红、绿、蓝3色荧光体发出肉眼能看到的可见光,以此成像。
  等离子显示器的优越性:
  厚度薄、分辨率高、占用空间少且可作为家中的壁挂电视使用,代表了未来电脑显示器的发展趋势。
  等离子显示器的特点:
  1.亮度、高对比度
  等离子显示器具有高亮度和高对比度,对比度达到500;1,完成能满足眼睛需求;亮度也很高,所以其色彩还原性非常好。
  2.纯平面图像无扭曲
  等离子显示器的RGB发光栅格在平面中呈均匀分布,这样就使得图像即使在边缘也没有扭曲的现象发生。而在纯平CRT显示器中,由于在边缘的扫描速度不均匀,很难控制到不失真的水平。
  3.超薄设计、超宽视角
  由于等离子技术显示原理的关系,使其整机厚度大大低于传统的CRT显示器,与LCD相比也相差不大,而且能够多位置安放。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将等离子显示器挂在墙上或摆在桌上,大大节省了房间,及整洁、美观又时尚。
  4.具有齐全的输入接口
  为配合接驳各种信号源,等离子显示器具备了DVD分量接口、标准VGA/SVGA接口、S端子、HDTV分量接口(Y、Pr、Pb)等,可接收电源、VCD、DVD、HDTV和电脑等各种信号的输出。
  5.环保无辐射
  等离子显示器一般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良好的电磁屏蔽措施,其屏幕前置环境也能起到电磁屏蔽和防止红外辐射的作用,对眼睛几乎没有伤害,具有良好的环境特性。
  6.与CRT和LCD的对比
  等离子显示器比传统的CRT显示器具有更高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外下几个方面:
  ◆等离子显示器的体积小、重量轻、无辐射
  ◆由于等离子各个发射单元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不会出现显像管常见的图像的集合变形
  ◆等离子屏幕亮度非常均匀,没有亮区和暗区;而传统显像管的屏幕中心总是比四周亮度要高一些
  ◆等离子不会受磁场的影响,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等离子屏幕不存在聚集的问题。因此,显像管某些区域因聚焦不良或年月日已久开始散焦的问题得以解决,不会产生显像管的色彩漂移现象
  ◆表面平直使大屏幕边角处的失真和颜色纯度变化得到彻底改善,高亮度、大视角、全彩色和高对比度,是等离子图像更加清晰,色彩更加鲜艳,效果更加理想,令传统CRT显示器叹为观止
  等离子显示器比传统的LCD显示器具有更高的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外下几个方面:
  ◆等离子显示亮度高,因此可在明亮的环境之下欣赏大幅画面的影像
  ◆色彩还原性好,灰度丰富,能够提供格外亮丽、均匀平滑的画面
  ◆对迅速变化的画面响应速度快,此外,等离子平而薄的外形也使得其优势更加明显
  品牌
  ·三星·LG·AOC·优派·飞利浦·明基·戴尔·华硕
宽屏液晶显示器的字体到底有多小
  像素点和字体的大小是对应的,像素点小了,文字就会变小。宽屏面板的分辨率一般比同尺码的普屏面板高得多,所以宽屏的字体小得多,对视力也不好。
  宽屏的字体到底有多小呢? 像素高度(与字体大小成正比):
  15'普屏 0.298mm
  15.4'(宽) 0.259mm
  14.1'普屏 0.280mm
  14.1'(宽) 0.237mm
  13'(宽) 0.219mm
  12'普屏 0.238mm
  12'(宽)就不说了,那个字体小到不正常……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14寸宽屏字太小了,甚至比12寸普屏还小一点。
显示器电路的组成
  显示器主要由如下电路组成:
  (l)视频放大电路;
  视频放大电路可以分为预视放和视放输出两部分。预视放从信号接口中接收显示卡送来。 的R、G、B三基色视频信号,对之进行放大,以便驱动视放输出级。视放输出级是功率放: 大级,把预视放级送来的视频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功率,驱动显像管阴极,调制阴极发射电子。 束的强弱,电子束轰击荧光屏后,·就完成了电一光转换的功能,配合扫描就可显示图像。
  通常这部分电路还具备对比度控制、行场消隐、白平衡调节等功能。
  (2)场扫描电路
  包括场振荡和场输出两部分。场振荡电路在同步信号的同步下,形成场频锯齿波,锯齿波再由场输出电路功率放大后加至场偏转线圈,形成扫描电流。
  场幅和场中心调节的功能也是在场扫描电路中实现的,此外还输出场频锯齿波到枕形校正电路,以校正水平枕形失真。
  (3)行扫描电路
  包括行振荡、行输出、高压电路、枕校电路等几部分。
  行振荡电路在行同步信号的作用下,输出周期矩形脉冲,该矩形脉冲驱动行输出电路,使之在行偏转线圈中产生扫描电流。
  高压电路对行扫描逆程期间产生的幅值很高的回扫脉冲进行变压、然后整流滤波得到多路电压输出,其中GI为显像管栅极电压,SCREEN为加速级电压、FOCUS为聚焦极电压。 H.V为阳极高压。
  行中心、行幅调整功能的实现也包括在行扫描电路中。
  (4)开关电源
  一般都为变压器藕合式,有多路电压输出
  (5)模式识别与控制电路
  该电路的作用是根据显示卡送来的行场同步信号的特征判别当前是哪一种显示模式,并依此对行扫描和场扫描电路进行控制,以消除模式转换对电路工作状态造成的影响,如改变行振荡、场振荡电路的自由振荡频率,调整行幅、场幅,改变行输出级的工作电压等。
液晶显示器的技术参数
  1. 可视面积
  液晶显示器所标示的尺寸就是实际可以使用的屏幕范围一致。例如,一个15.1英寸的液晶显示器约等于17英寸CRT屏幕的可视范围。
  2. 可视角度
  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左右对称,而上下则不一定对称。举个例子,当背光源的入射光通过偏光板、液晶及取向膜后,输出光便具备了特定的方向特性,也就是说,大多数从屏幕射出的光具备了垂直方向。假如从一个非常斜的角度观看一个全白的画面,我们可能会看到黑色或是色彩失真。一般来说,上下角度要小于或等于左右角度。如果可视角度为左右80度,表示在始于屏幕法线80度的位置时可以清晰地看见屏幕图像。但是,由于人的视力范围不同,如果没有站在最佳的可视角度内,所看到的颜色和亮度将会有误差。现在有些厂商就开发出各种广视角技术,试图改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性,如:IPS(In Plane Switching)、MVA(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TN+FILM。这些技术都能把液晶显示器的可视角度增加到160度,甚至更多。
  3. 点距
  我们常问到液晶显示器的点距是多大,但是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数值是如何得到的,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究竟是如何得到的。举例来说一般14英寸LCD的可视面积为285.7mm×214.3mm,它的最大分辨率为1024×768,那么点距就等于:可视宽度/水平像素(或者可视高度/垂直像素),即285.7mm/1024=0.279mm(或者是214.3mm/768=0.279mm)。
  4. 色彩度
  LCD重要的当然是的色彩表现度。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任何一种色彩都是由红、绿、蓝三种基本色组成的。LCD面板上是由1024×768个像素点组成显像的,每个独立的像素色彩是由红、绿、蓝(R、G、B)三种基本色来控制。大部分厂商生产出来的液晶显示器,每个基本色(R、G、B)达到6位,即64种表现度,那么每个独立的像素就有64×64×64=262144种色彩。也有不少厂商使用了所谓的FRC(Frame Rate Control)技术以仿真的方式来表现出全彩的画面,也就是每个基本色(R、G、B)能达到8位,即256种表现度,那么每个独立的像素就有高达256×256×256=16777216种色彩了。
  5. 对比值
  对比值是定义最大亮度值(全白)除以最小亮度值(全黑)的比值。CRT显示器的对比值通常高达500:1,以致在CRT显示器上呈现真正全黑的画面是很容易的。但对LCD来说就不是很容易了,由冷阴极射线管所构成的背光源是很难去做快速地开关动作,因此背光源始终处于点亮的状态。为了要得到全黑画面,液晶模块必须完全把由背光源而来的光完全阻挡,但在物理特性上,这些组件并无法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总是会有一些漏光发生。一般来说,人眼可以接受的对比值约为 250:1。
  6. 亮度值
  液晶显示器的最大亮度,通常由冷阴极射线管(背光源)来决定,亮度值一般都在200~250 cd/m2间。液晶显示器的亮度略低,会觉得屏幕发暗。虽然技术上可以达到更高亮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亮度值越高越好,因为太高亮度的显示器有可能使观看者眼睛受伤。
  7. 响应时间
  响应时间是指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此值当然是越小越好。如果响应时间太长了,就有可能使液晶显示器在显示动态图像时,有尾影拖曳的感觉。一般的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在20~30ms之间。
显示器故障的快速判断方法
  电脑的显示器的故障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当我们的显示器不能正常显示时,我们应该先简单的分析一下,故障出在哪里,是软件设置问题还是显示器的内部电路坏了,然后再确定是否需要送修,这样可以少跑一些冤枉路。按显示器的故障分类有如下故障现象:
  1 黑屏
  当你打开电脑后,过了几分钟后还没有图像出现。这时你应该首先看看显示器面板上的电源指示灯是否亮。如果不亮再检查显示器的电源插头是否接好了。如果电源线插接良好(要保证电源插座有电,可以换一个插孔试一下),并且电源开关是开着的,但显示器指示灯不亮,这说明显示器内部电路有故障,这时应该送专门的维修部门修理。
  如果显示器的电源指示灯亮,这时你应该重新启动电脑,并注意主机的指示灯是否闪亮,主机里是否有“嘀”的一声。如果有说明电脑已经正常启动。这时应检查显示器与主机的信号线连接是否正常,和主机相连的15针D形插头是否松动,插头内的针是否有断,歪,短等情况。如果连接正常(有条件的话换一台显示器试一下,或换一台主机试一下,是谁的故障马上就看出来了,因为其中还有显卡的故障),说明显示器内部有故障,应送修。
  目前显示器都是节能型的,会根据主机送来的行场同步信号自动工作在相应的状态和模式,面板上的指示灯同时指示出相应的状态。通常为橙色闪烁-关机或睡眠,橙色-挂起,-等待,绿色-正常显示。
  当您的显示器黑屏时,经过你的细心检查不是主机的毛病时,这时最好不要连续或长时间的给显示器加电,以免故障扩大。
  2 花屏
  通常是由于显示器不支持主机送来的显示模式,往往是高于显示器的显示模式,引起屏幕的图像混乱,无法看清楚屏幕上的图像和文字。如果是具有模式自动识别的显示器,有可能是黑屏状态,但这时面板下方指示灯为绿色。这时你可以重新启动电脑进入安全模式,把显示模式改为640*480后,再次启动电脑即可恢复。如果这种方法不行,你可以在安全模式下把显卡驱动程序删除,然后在正常模式下重新安装显卡驱动即可。还有在显卡的显存发生故障时会出现屏幕上固定位置显示混乱,而其他地方却显示正常。
  也有个别的显卡损坏造成花屏的,但这种情况几率很小。
  3 缺色
  比较明显的是缺红色或,或蓝色,也有可能是颜色混乱,但图像细节清晰。这时显示器看得时间稍微长一点,眼睛就很不舒服,有刺痛感。这时你可以在关机后,检查一下你的显示器和主机的连接插头,看里面的针是否有断的(并不是全缺,而是有,但只露出了一半),松的,歪的(偏折在一边或与其他针连在一起)。(请注意显示器和主机通常使用的是15针D形插头,一般只用的11根,一般会空着9和5,11号针,我们不必感到奇怪,不要人为的用大头针把缺针给补齐)。再检查显卡是否松动。如果这些没有问题,显示器便可以送修了。
  当屏幕整个出现红色(R),绿色(G),蓝(B)时,这时候一定是显示器内部电路坏了。
  4 色块
  如果你的显示器屏上有不规则的色块,这时你应该检查在你的显示器周围是否有磁性物体,如收音机,手机,CD机,磁性螺丝刀等。还有注意显示器与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不要靠的太近。
  如果你的音箱不防磁,那就会引起显示器磁化。如果是上述原因引起的,你可以使用显示器的手动消磁功能(Degauss)便可解决上述问题。如果您的显示器没有手动消磁,您可以把显示器关机30分钟或更长时间,再开机一般即可解决。重复上述过程二到三次即可。
  显示器开机无信号:
  [1]注意观察,主板灯亮不,CPU风扇转不,电源风扇转不.不报警估计主板坏的可能大点.
  免跳线主板在CMOS里设置的CPU频率不对,也可能引发不显示故障。对此,只要清除CMOS即可予以解决
  4、内存条非氧化,把内存条取下来用橡皮擦一擦再插上去看看,一般的问题可以解决。
  3、按紧主板上的BIOS芯片,使之接插紧密;如果故障现象依旧则排除
  4、更换一个可靠的主机电源试一下;如果故障现象依旧,就是主板的总线出问题,需要送修,送修价格40元左右。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动硬盘

0031220005.jpg 1215678596196818663.jpg

移动硬盘顾名思义是以硬盘为存储介制,计算机之间交换大容量数据,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制,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目前主流2.5英寸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取速度约为15-25MB/s,写入速度约为8-15MB/s,爱国者极速王(SK8666)读写速度可以达到33MB/S,超出普通硬盘50%以上。
移动硬盘特点
  容量大
  移动硬盘可以提供相当大的存储容量,是种较具性价比的移动存储产品。在目前大容量“闪盘”价格,还无法被用户所接受,而移动硬盘能在用户可以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提供给用户较大的存储容量和不错的便携性。目前市场中的移动硬盘能提供80GB、120GB、160GB等最高可达1TB的容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传输速度高
  移动硬盘大多采用USB、IEEE1394接口,能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不过移动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还一定程度上受到接口速度的限制,尤其在USB1.1接口规范的产品上,在传输较大数据量时,将考验用户的耐心。而USB2.0和IEEE1394接口就相对好很多。
  使用方便
  现在的PC基本都配备了USB功能,主板通常可以提供2~8个USB口,一些显示器也会提供了USB转接器,USB接口已成为个人电脑中的必备接口。USB设备在大多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中,都可以不需要安装驱动程序,具有真正的“即插即用”特性,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但目前大容量硬盘160G以上(所以目前笔记本一般160G很高了)由于转速高7200转(笔记本多在5400转以下).所以需要外接电源(USB供电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硬盘的便携性!
  可靠性提升
  数据安全一直是移动存储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人们衡量该类产品性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移动硬盘以高速、大容量、轻巧便捷等优点赢得许多用户的青睐,而更大的优点还在于其存储数据的安全可靠性。这类硬盘与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结构类似,多采用硅氧盘片。这是一种比铝、磁更为坚固耐用的盘片材质,并且具有更大的存储量和更好的可靠性,提高了数据的完整性。采用以硅氧为材料的磁盘驱动器,以更加平滑的盘面为特征,有效地降低了盘片可能影响数据可靠性和完整性的不规则盘面的数量,更高的盘面硬度使USB硬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移动硬盘容量
  移动硬盘的容量同样是以MB(兆)GB(千兆)TB(1TB=1024GB)为单位的,目前1.5英寸移动硬盘大多提供10GB、20GB、40GB、60GB、80GB,2.5英寸的还有120GB、160GB、200GB、250GB、320GB、1024GB(1TB)的容量,3.5英寸的移动硬盘盒还有500GB、640GB、750GB、1TB的大容量,除此之外还有桌面式的移动硬盘,容量更达到2TB,4TB的超大容量。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硬盘将容量越来越大,体积越来越小!
  4TB的桌面式移动硬盘
移动硬盘(盒)的尺寸
  移动硬盘盒分为2.5寸和3.5寸两种。2.5寸移动硬盘盒使用笔记本电脑硬盘,2.5寸移动硬盘盒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一般没有外置电源。
  3.5寸的硬盘盒使用台式电脑硬盘,体积较大,便携性相对较差。3.5寸的硬盘盒内一般都自带外置电源和散热风扇。
移动硬盘选购
  一、速度:在临近下班前拷贝数据时,慢一分钟甚至慢一秒钟都会使我们的心情烦躁不安,因此高速的读写数据至关重要。此外当我们使用笔记本电脑连接移动硬盘时,如果传输速度太慢,还会加快缩短笔记本电脑电池的使用时间。
  目前主流2.5英寸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取速度约为15-25MB/s,写入速度约为8-15MB/s。如果我们以10MB/s的写入速度拷贝一部4GB的DVD电影到移动硬盘的话,需耗费时间约为6分40秒;如果以20MB/s的读取速度从移动硬盘中拷贝一部4GB的DVD电影到电脑主机硬盘的话,需要时间约为3分20秒。
  通常2.5英寸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由硬盘、读写控制芯片、USB端口类型三种关键因素决定。2.5英寸笔记本硬盘根据速度快慢分为4200转和5400转两种类型,此外为了加快硬盘的读写速度,不少硬盘厂商将硬盘的读写缓存从2MB加大到了8MB。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2.5英寸笔记本硬盘品牌有日立、希捷、西部数据、三星等,他们之间的速度差异相对来说不是太明显,在选购品牌移动硬盘时不必对里面的硬盘型号过多计较。
  相对于笔记本硬盘本身而言,读写控制芯片和USB端口类型往往决定了品牌移动硬盘的最高读写速度。比如说同样是USB 2.0接口的移动硬盘产品,就算是采用同样型号的2.5英寸日立5400转硬盘,一个可以提供28MB/S的读取速度,而另一个则只能提供15MB/S的读取速度,这就是因为二者所采用的主控芯片等部件上的差异所造成的。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很难弄清楚某一款移动硬盘采用的是什么类型的读写控制芯片,从外表来看也很难区分是否为真正的USB2.0高速端口。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搞清楚某一款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究竟有多快时,我们应该去专业IT网站查看该产品的评测数据,或者在购买时带上笔记本电脑实机试用一下。
  提示:要搞清楚某一款品牌移动硬盘的读写速度,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专业IT网站查看该款产品的评测,或者带上笔记本电脑现场试用。
  二、供电:有不少劣质台式电脑主板的机箱前置USB端口容易出现供电不足情况,这样就会造成移动硬盘无法被Windows系统正常发现的故障。在供电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给移动硬盘进行独立供电,因此大部分移动硬盘都设计了DC-IN直流电插口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笔记本电脑来说,2.5英寸USB移动硬盘工作时,硬盘和数据接口由USB接口供电。USB接口可提供0.5A电流,而笔记本电脑硬盘的工作电流为0.7~1A,一般的数据拷贝不会出现问题。但如果硬盘容量较大或移动文件较大时很容易出现供电不足,而且若USB接口同时给多个USB设备供电时也容易出现供电不足的现象,造成数据丢失甚至硬盘损坏。为加强供电,2.5英寸USB移动硬盘一般会提供从PS/2接口或者usb接口取电的电源线。所以在移动较大文件等时候就需要接上PS/2取电电源线。 (3.5寸的移动硬盘一般都自带外置电源,所以供电基本不存在问题。IEEE1394接口最大可提供1.5A电流,所以也无须外接电源)
  提示:电源问题方面,一般情况下,一个usb接口供电已经足够。但是有可能会遇到需要同时接两个接口的情况,但是我们发现新近的迅驰笔记本已经取消了ps/2的接口,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它所提供给你的两个接口是什么,以免投资失败。
  三、品质:市面上有不少所谓的品牌移动硬盘其实是由经销商自己组装的,也就是说,厂商提供给经销商的只是移动硬盘盒,经销商拿到盒子后再把硬盘装进去。这种品牌移动硬盘的品质是无法得到保证的,水货硬盘甚至返修硬盘很有可能就被奸商装进移动硬盘盒里卖给了不知情的消费者。
  笔记本硬盘渠道复杂,水货、拆机货在市场并不少见,而由于厂商们对正品的识别方法也没有太多的宣传,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很容易受骗。且不说中关村满大街的“移动硬盘托儿”手里的假货、旧货,即使是在柜台买,要保证绝对正品也不容易。水货分为走私货和OEM货。走私货就是不在中国销售的产品,笔记本硬盘作为一种精密程度较高的配件,在走私的运输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质量难有保证,另外走私过来的东西还有可能是过时的产品,曾经有一段时间日立的过时产品就闹得沸沸扬扬,网上也有不少讨论,可是现在注意分辨的消费者还是不多;而OEM货则是从笔记本厂商或者厂商授权的维修点那里流出来的备件,虽然质量未必存在问题,但是保修却不好办。拆机货来源很多,主要是返修机器中的硬盘,由于曾经使用过,必然会有一定的劳损和老化,可怕的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并不是一下子可以反映出来的,一般来说用户买的时候只要格式化成功,容量正确就不会有什么异议,可是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此外,笔记本硬盘不像板卡等配件,代理商一般是不给个人用户保修的,经销商扔下柜台走人,用户也没办法;还有些经销商口头说保修一年,实际的保换时间只有3个月,只要没有写到收据里,用户说什么也没有用。所以购买移动硬盘最好是选购有一定市场知名度、口碑好的产品。
  此外,PCB电路板的做工也对移动硬盘的品质有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是无法拆开机器仔细检查PCB电路板的(也很难具备辨别其好坏的能力),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网上搜索下,看看能否找到权威媒体的拆机评测报告和网友试用后的评价。
  四、是否越薄越好:说到移动硬盘,现在的移动硬盘售价越来越便宜、外形也越来越薄。但一味追求低成本和漂亮外观,使得很多产品都不具备防震措施,有些甚至连最基本的防震填充物都没有(其实就是一个笔记本硬盘加上一个薄薄的塑料或者金属盒子),其存储数据的可靠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来说,机身外壳越薄的移动硬盘其抗震能力(意外摔落)越差。为了防止意外摔落对移动硬盘的损坏,有一些厂商推出了超强抗震移动硬盘。其中不少厂商宣称自己是2米防摔落,其实高度根本就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因为很多移动硬盘产品从5米甚至10米高度摔落时仍然可能完好无损,可惜只是一两次的运气好而已。我们应该关注这个产品是否通过了专业实验室不同角度数百次以上的摔落测试,通常移动硬盘意外摔落的高度为1米左右(即办公桌的高度,也是普通人的腰高),在选购产品时,可以软磨硬泡让经销商给我们现场演示一下。
  五、火线:在USB2.0标准还没有问世之前,USB1.1标准是非常慢的,读写速度最快不过1.5MB/s;而火线接口的读写速度最高可接近约50MB/s,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火线就是高速传输的代名词。
  但是USB2.0标准问世之后,读写速度最高接近60MB/s,这样一下子就把火线接口甩在了后面,而且几乎所有的电脑都有USB连接端口,只有极少的电脑有火线端口,因此我们现在购买移动硬盘时完全可以不用考虑采用火线接口的型号。
  不过,如果您用的是苹果电脑,这个时候火线就能派上用场了,选购采用火线接口的移动硬盘就比较合适。总的来说,火线接口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东。
  六、附加价值:不少品牌移动硬盘会免费赠送些杀毒软件、个人信息管理软件、一键备份软件、加密软件等等,但是在宽带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都不是什么真正值钱的东西,完全可以不用受此诱惑。
移动硬盘发展
  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广泛应用,各类数码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移动概念在从商务办公到个人娱乐休闲等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个人资料的存储需求,尤其是对移动存储的需求增长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近三年来,在移动存储市场中,移动硬盘以其相对于光介质存储(如CDRW DVDRW等)更高的存取速度,更简单的存取过程和相对于闪存存储(即U盘)更大的容量,更低的价格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普通消费者和商业用户的青睐,市场空间也越来越大。
  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更加多样化,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的走向和发展呈现出一些可以把握的趋势。
  趋势一:体积最小化,容量最大化
  “体积最小化,容量最大化”可以说暗示着整个移动存储设备的发展趋势:便于携带,超大空间。IBM在1999年发布了容量为340MB的首个1英寸微型硬盘,到2000年容量增加到1GB,到目前为止,产品化的1英寸微型硬盘已经可以提供超过4GB的存储空间,而其盘体仅有5分钱人民币硬币大小,足以在各种小巧玲珑的消费电子产品上安家落户。与此同时,目前已经基本成为移动硬盘标准配置的2.5英寸笔记本硬盘的最大容量也达到了80GB,几乎等同于目前主流台式机硬盘的容量。
  1.8英寸硬盘虽然进入移动存储市场的时间较晚,但却完美的调和了体积与容量之间的矛盾。1.8英寸硬盘的容量约为2.5英寸硬盘的50-75%,但是与2.5英寸硬盘相比,厚度更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以矽霸公司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推出的世界上最新最小的百事灵移动硬盘来看,1.8 英寸,结构设计精妙紧凑,在确保最佳状态运转下,将整个产品体积浓缩到68mm×91mm×15mm,相当于传统2.5英寸移动硬盘的1/2,是全球市场上体积最小的移动硬盘。 随着要求数十GB内部存储空间的更小体积的便携式设备推向市场,我们会看到1.8英寸移动硬盘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趋势二:提速——数据的存取速度
  移动存储设备的存取速度仍然存在着极大的提速空间。首先,移动硬盘的接口标准从USB1.1提升到USB2.0,是移动硬盘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传统的USB 1.1规范是专门针对低速设备通讯而设计的,这就决定了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最高只能达到12Mbps,但是由于各种视频音频、数据库和游戏软件等大型文件的广泛应用,移动存储产品的存取速度就受到了挑战。USB2.0接口,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480Mbps,大幅度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移动存储产品都开始支持USB2.0接口,矽霸公司的百事灵移动硬盘系列产品上,USB2.0接口也同样是标准配置,这样就使得该系列产品不仅具有了上述趋势一所提到的体积小容量大的优势,而且在数据的传输速度上也在整个移动存储市场上占据了领先的地位。
  但是,正如业内人士广泛关注的:USB2.0接口标准是否已经达到了移动存储在传输速度上的极限?未来是否还有可能出现速度更快的接口标准?
  趋势三:实用——整合多种技术
  2009年,国内移动存储的厂商开始提倡多媒体移动硬盘。逐渐整合适合大众消费者的功能,比如可以播放高清电影的多媒体移动硬盘、连上网线可直接下载电影的高清播放器等。其中广州蓝钜尤为突出,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支持迅雷在线下载、观看的高清播放器。将数据存储和影音娱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海信公司也推出了可在线阅读新闻、查看天气、的多媒体移动硬盘播放器。
  趋势四: 安全存储
  勿庸置疑,用户对于移动存储产品的数据安全性的关心指数是最高的。数据保密性、稳定性等作为产品的sale points(卖点)是直接而且不可缺失的。而这个发展趋势也正是移动硬盘在移动存储产品市场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保障。虽然与闪存相比,移动硬盘在防震,安全等性能上暂时处于劣势,但移动硬盘厂商们对于防震,抗摔等安全技术上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以矽霸电子为例,其在百事灵1.8英寸移动硬盘上应用的许多技术使得这个产品在安全存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其自动平衡滚轴系统,能保护硬盘在恶劣环境下或突发震动中依然能够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地保护硬盘和数据的安全。
  同时,在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在往硬件加密方向上发展。
  趋势五:时尚外观
  正如一切电子产品的发展一样,移动硬盘的用户们对于产品的外观同样有着时尚的要求,尤其是当它还是一种随身携带,可以show(秀)给别人看的耐用消费品时。移动硬盘的外观除了体积上越来越小,轻巧可爱以外,其材质的性能,手感,装饰,色彩,产品的外型,同样成为消费者们苛求的条件。Mini(迷你)代表的不是简单,而是品质的同步提升,内外兼修的美感。波浪型全金属外壳设计的产品,如矽霸的百事灵,则在突破了体积上的限制以外,更在外形上胜出一筹,以独特的个性而又不事张扬的风格,配以多款颜色设计,沉稳安静的湖蓝、酷酷冷峻的灰色系、优柔淡雅的紫以及炫亮夺目的银白色,为不同用户带来完美无暇的时尚感受。
  市场上产品日趋丰富,同时,需求与消费的趋向也会慢慢获得双向的稳定。虽然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但产品技术的进步与市场秩序的稳定将会使广大移动存储的用户与参与竞争的厂商们同时获利。随着象矽霸电子等厂家的综合实力的逐渐加强与显现,主要参与者的领导力量会变得更加的突出,这也将最终决定其产品的市场占有比率。移动存储的未来,将带给用户们更加美好的体验!
几大生产厂商(不分先后)
  联想、爱国者、微星、纽曼、澜博、明基、旅之星、三星、西部数据、迈拓、日立、移动之星、希捷、忆捷等等。
移动硬盘操作系统
  首推国产prayayan v3
  Prayaya V3 是一款虚拟的操作系统(也称作V3口袋系统,完全安装仅9M),它可以实现在任何非windows系统分区或移动存储设备上安装使用应用程序。
  1:在本机(非系统盘)上安装V3并且把常用软件装进V3,好处是:那些软件的所有注册表信息和以后的升级文件包括使用留下的记录文件全部自动保存在V3虚拟系统里面,让您的windows系统彻底解放出来,不用再担心WINDOWS一天天臃肿老化,免去了总是要进行系统备份、优化、清理的烦恼;如果您的windows系统重装或者还原,V3目录下的程序不需要重装,以前的所有数据(收藏夹 cookie 历史记录 聊天记录 网络电话记录 邮件)都完全保留。
  2:当在移动存储设备上安装V3虚拟系统时,将常用的软件装进V3,即可实现即插即用,变公用电脑为自己的电脑,输入法,QQ,MSN,操作……,一切照旧。
  3:官方网站下载中心上列出了上千种V3兼容的软件程序,直接安装即可。
  4:Prayaya V3特有的开放式链接功能,可以让你喜欢的程序极其方便的在上面运行,使得它如同windows一样方便。
  5:安全方面,最新的右键加密功能让你不再担心泄密重要文件(采用美国最新的AES256算法)
  6:V3可同时安装多款杀毒软件,最大限度保证了不让病毒入侵,也可用来制作杀毒盘。
  Prayaya V3可以给您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由于移动存储设备数据传输速度的的差异性很大(有些比本机硬盘还快,有些劣质次品,可能不到本机硬盘速度的10%),所以有些时候,不要指望它们在外部移动存储设备上像安装在本机硬盘上运行那么快,因此我们也建议大家将其安装本机硬盘和高速的外部存储设备上,如移动硬盘、高速 U 盘等,互为备份,是最好的方式。
  【安装说明】
  下载安装程序后,插入你希望安装V3的移动存储介质,安装程序会首选列出移动存储的盘符供你选择(本地盘安装直接指定盘符即可),然后指定这个盘符的根目录。
  V3是绿色虚拟系统,安装完成以后,不会在注册表和windows系统目录下写入任何文件,为了方便应用,会提示你在桌面建立快捷方式。
  本机硬盘安装的情况,建议在运行PrayayaV3后,在设置-->安全 里面,关闭 "容许V3创建autorun.inf".从桌面快捷方式直接运行PrayayaV3。
移动硬盘的使用技巧
  由于移动硬盘是一个非标准的USB设备,使用中远不像鼠标等小型USB设备可靠,问题也较多,因此多了解一下相关的使用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经验分享:
  1、尽量不要选购过于廉价的产品,因为价格将决定移动硬盘盒的用料情况,而用料过于简省则无法保证移动硬盘的稳定运行,为将来应用带来隐患,建议大家多考虑做工优秀且有品质保证的产品。
  2、移动硬盘分区最好不要超过2个,否则在启动移动硬盘时将会增加系统检索和使用等待的时间。使用Full Speed USB2.0(以前称USB1.1)传输接口的用户更应忌讳,否则将浪费掉许多宝贵的时间。
  3、使用用料一般的移动硬盘盒,最好不要插在电脑上长期工作,移动硬盘是用来临时交换或存储数据的,不是一个本地硬盘。相比于内置硬盘会时刻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时间。如果有需要转存下载资料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本地硬盘下载和整理资料等,然后copy到移动硬盘上,而不要在移动硬盘上完成。做工较好的移动硬盘盒也可以尽量按此操作,毕竟可以更稳妥一些。
  4、不要给移动硬盘整理磁盘碎片,否则会很容易损伤硬盘。如果确实需要整理,方法可采用将整个分区里面的数据都copy出来,再copy回去。
  5、如何解决移动硬盘认不出或者copy会断线
  (1)最好不使用USB延长线,这种线的质量一般不太好,会使USB数据同步出错,使移动硬盘不能正常工作。如果机箱上的前置USB接口无法保证正常使用,多半为供电问题,应尽量把移动硬盘插在原主板背板的USB接口上。
  (2)劣质USB硬盘盒做工不佳,导致出现供电不足或是数据丢失等现象。可尝试更换劣质数据线为带屏蔽层的优质USB线;若情况依旧,可借用或调换一块硬盘试验一下;如果还不成,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及早更换移动硬盘盒。
  (3)USB接口兼容性不佳,目前这一状况已较为少见但仍不排除。
  6、如何解决供电不足
  (1)购买做工较好且有品质保证的USB移动硬盘盒。
  (2)购买低功耗的笔记本硬盘做移动硬盘。
  (3)购买笔记本电脑等USB接口较少的设备时,要多考虑一下其USB接口的供电能力。
  (4)移动硬盘盒最好自身带有辅助供电线,好的移动硬盘盒会提供变压器,一般的移动硬盘盒也有单独的PS2或者USB供电线,供电不足时一定要插上,即使USB接口供电足够带动硬盘,如果不是短时间工作,建议也插上,USB接口的供电总是比较勉强。
  7、不要混用供电线,由于移动硬盘盒的供电线存在专用现象,供电线接口电压可能会有所不同,乱插轻则烧盒子,重则烧硬盘。
  8、如何让移动硬盘速度更快一些
  copy大的文件肯定比细碎的小文件有效率,太过细碎的小文件建议可以用winrar打包后(压缩方式采用“存储”即可)再copy。
  9、带有1394接口的移动硬盘有哪些讲究?
  (1)供电:机器自带的6针1394接口额定电流为1A,已经足够带动所有移动硬盘,甚至台式机硬盘。4针口不供电,必须给移动硬盘另外供电。笔记本PC卡接出来的1394接口也不能供电,必须给PC卡或者移动硬盘额外供电。
  (2)1394接口以TI双芯片为最佳;ricoh也很不错,不过很少出现在零售的卡里,IBM X系列板载的常常是ricoh的,ALI的也可以,VIA相对较为一般(台式机主板板载的多为这个),不过相对而言做工远比芯片重要。
  (3)一般移动硬盘盒的1394大多采用Oxford911桥接芯片,目前还没有看到缩水的芯片。oxford922是一款更加优秀的IC集成芯片,单芯片搞定usb2.0/1394双接口,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档3.5寸移动硬盘盒使用,2.5寸的移动硬盘盒还没有看到。PL-3507是台湾一家IC设计公司的产品,同样是单芯双接口,性能目前还不是很了解。
  (4)1394接口的最大优点是CPU占有率低。
  10、妥善保护移动硬盘。切忌摔打,轻拿轻放;注意温度,不要过热;干燥防水,先退后拔。
移动硬盘使用问题
  部分2.5英寸的移动硬盘是没有电源开关的,只有一条USB连接线,如果你强行关闭电源,此时,硬盘可能还在转动,这就相当于电脑在使用时,突然断电;这样会造成硬盘损伤。 解决办法是:在完成了或没有读写、拷贝、复制操作的情况下点击windows桌面右下角的“安全删除硬件”图标选择→停止按钮→点击“是”后等待3到5分钟后移动硬盘在没有任何读写操作的情况下会自动停止转动。
如何解决移动硬盘供电不足的问题
  (1)购买比较好的usb移动硬盘盒。
  (2)购买4200转的笔记本硬盘做移动硬盘。不要买5400转的。 不要相信硬盘上面标的电流值,那没有参考价值。
  实践证明
  hitachi 的4200转诸型号比如 4k80 4k40 80GN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不买富士通或者东芝的,因为在大陆没有正式的渠道商。一般也不买st的,因为ST的硬盘一般都是5400的,尽管电流值标的是0.47A。
  (3)购买笔记本电脑时,考虑一下一下usb口的供电能力。 已经证明usb接口供电能力太弱的是:三星Q20/ dell 300m/X300 ; sony V505 ; IBM R40之前的几乎所有R;toshiba P2000/2010…usb供电能力差,多见于日韩系轻薄机。 我最赞赏的就是IBM X31的usb口,不管移动硬盘(哪怕是5400转的);外置combo一律通吃,其供电能力不亚于一般台机。如果购买pci的usb2.0卡,要挑有4针辅助供电口的;如果购买笔记本用的pc卡usb2.0转接卡,要挑带一个变压器辅助供电的,好歹也要有带一个ps2辅助供电线的。
  (4)移动硬盘盒子自身也有辅助供电线的,好盒子直接给一个变压器,差的盒子也有ps2或者usb的供电线,供电不足时当然要插上,即使usb口足够带动硬盘,如果不是短时间工作,建议也插上,usb接口的供电总是很勉强的。
如何防止移动硬盘自动运行
  每次把移动硬盘查到USB口就会自动播放,尤其是移动硬盘分了数个区的时候,要手动一个一个的关掉,真是十分的麻烦!怎么样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这里提供了几种关闭移动硬盘或者U盘自动播放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SHIFT按键法
  这个方法早在Windows2000就用过了吧?好像是哦,反正我最早在关闭自动播放CD的时候就使用的这种方法。插入移动硬盘的时候按住SHIFT键,移动硬盘就不会自动播放啦。
  2、策略组关闭法
  在熊猫烧香流行的时候,网上就流传着使用策略组关闭移动硬盘或者U盘自动关闭功能的方法。具体如:单击“开始-运行”,在“打开”框中,键入 “gpedit.msc”,单击“确定”按钮,打开“组策略”窗口。在左窗格的“本地计算机策略”下,展开“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系统”,然后在右窗格的“设置”标题下,双击“关闭自动播放”。单击“设置”选项卡,选中“已启用”复选钮,然后在“关闭自动播放”框中单击“所有驱动器”,单击“确定”按钮,最后关闭组策略窗口。
  3、关闭服务法
  在“我的电脑”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管理”,在打开的“计算机管理”中找到“服务和应用程序-服务”,然后在右窗格找到“Shell Hardware Detection”服务,这个服务的功能就是为自动播放硬件事件提供通知,双击它,在“状态”中点击“停止”按钮,然后将“启动类型”修改为“已禁用”或者“手动”就可以了。
  4、磁盘操作法
  这个方法对Windows XP有效,也比较好用。打开“我的电脑”,在“硬盘”里面或者在“有可移动的存储设备”下面会看到你的盘符,一般移动硬盘的盘符会在“硬盘”中,U盘或者数码相机什么的在“有可移动的存储设备”中。鼠标右键点击需要关闭自动播放功能的盘符,选择“属性”,在弹出的窗体中选择“自动播放”选项卡,在这里用户可以针对“音乐文件”、“图片”、“视频文件”、“混合内容”和“音乐CD”五类内容设置不同的操作方式,都选用“不执行操作”即可禁用自动运行功能,“确定” 后设置立即生效。这种方法同样使用于针对DVD/CD驱动器。
  5、注册表法
  注册表是个麻烦的东西,一般icech不建议使用注册表来修改。但是为了凑条目还是写上吧,呵呵。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展开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er]主键下,在右窗格中找到“NoDriveTypeAutoRun”,就是这个键决定了是否执行CDROM或硬盘的AutoRun功能。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U盘

96.jpg 0918a33eed747e50a20cc55f.jpg

U盘,全称“USB接口移动硬盘”,英文名“USB removable(mobile) hard disk”。U盘的称呼最早来源于朗科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存储设备,名曰“优盘”,也叫“移动硬盘”使用USB接口进行连接。USB接口就连到电脑的主机后,U盘的资料就可放到电脑上了。电脑上的数据也可以放到U盘上,很方便。而之后生产的类似技术的设备由于朗科已进行专利注册,而不能再称之为“优盘”,而改称谐音的“U盘”或形象的称之为“闪存”“闪盘”等。后来U盘这个称呼因其简单易记而广为人知,而直到现在这两者也已经通用,并对它们不再作区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便于携带、存储容量大、价格便宜。是移动存储设备之一。一般的U盘容量有1G、2G、4G、8G、16G等,价格上以最常见的2G为例,40元左右就能买到。U盘容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4G、8G,16G的U盘。它携带方便,属移动存储设备,所以当然不是插在机箱里了,我们可以把它挂在胸前、吊在钥匙串上、甚至放进钱包里。
存储原理
  计算机把二进制数字信号转为复合二进制数字信号(加入分配、核对、堆栈等指令)读写到USB芯片适配接口,通过芯片处理信号分配给EPROM2存储芯片的相应地址存储二进制数据,实现数据的存储。EPROM2数据存储器,其控制原理是电压控制栅晶体管的电压高低值,栅晶体管的结电容可长时间保存电压值,也就是为什么USB断电后能保存数据的原因。只能这么通俗简单的解释了。
使用方法
  U盘有USB接口,是USB设备。如果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XP/2003/Vista/LINUX/prayaya Q3或是苹果系统的话,将U盘直接插到机箱前面板或后面的USB接口上,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如果系统是Windows 98的话,需要安装U盘驱动程序才能使用。驱动可以附带的光盘中或者到生产商的网站上找到。
  在一台电脑上第一次使用U盘(当你把U盘插到USB接口时)系统会报告“发现新硬件”。稍候,会提示:“新硬件已经安装并可以使用了”。(有时还可能需要重新启动)这时打开“我的电脑”,可以看到多出来一个图标,叫“可移动磁盘”。经过这一步后,以后再使用U盘的话,可以插上后,直接打开“我的电脑”了。此时注意,在屏幕最右下角,会有一个小图标,就是USB设备的意思。(U盘是USB设备之一), 接下来,你可以象平时操作文件一样,在U盘上保存、删除文件。但是,要注意,U盘使用完毕后,关闭一切窗口,尤其是关于U盘的窗口,正确拔下U盘前,要左键点右下角的USB设备图标,再左键点“安全删除硬件”。当右下角出现提示:“你现在可以安全地移除驱动器了”这句提示后,才能将U盘从机箱上拔下。
U盘制启动的制作和问题
  电脑没有光驱但要装系统怎么办?电脑硬件有损坏怎么办?如何检测硬盘坏道?如何检测内存?这些问题都可以用U盘启动来解决。那么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如何用U盘装系统吧。
  用U盘做启动盘并不是很容易,如果您技术不太过硬请购买慧炬高速U盘。他们已经做好了U盘启动.
  先看主板是否支持,U盘是否支持。U盘如果支持,那么你就 可以尝试以一下这种简单且具有普遍性的U盘制作启动盘方法:
  第一步首先你的主板支持U盘,一般815以上主板都支持的(不支持的通过刷BIOS一般也会支持的,但是刷坏了可别来找我:))。在USB口上插好U盘,启用主板对USB的支持。如果不懂的话就设置BIOS为默认值,第一引导设为USB-HDD,保存并重启。
  第二步、导入引导信息(有两种方法):
  1、用专门格式化工具进行格式化(一般U盘自带的软件中有),选择引导盘选项即可;
  2、闪盘插好后,用光盘启动盘或软盘启动盘引导,进入DOS,进入每个盘除了C盘以外的看一下U盘被分配为什么盘符并记住,因为下面是有用的.一般最小的就是它了(因为这时的U盘不是分在最后一个盘,而是除了C盘以外的随机分配的一个盘符)。进入光驱的盘符(一定要进入才行的),如果在DOS下可以访问到闪盘,在光驱的盘符下,用format x: /s 或FORMAT X:/Q/S或SYS X: (x代表U盘盘符)格式化即可。一般用format x: /s最好,最稳定,U盘将被格式化为FAT格式并装上DOS系统,以后你可以用来引导系统进入DOS做操作了.
  第三步、修改引导信息
  现在可以引导了,找来一张98启动盘,把里面的所有文件包括隐含文件都拷贝到闪盘当中,覆盖重名的文件。
  找到Autoexec.bat文件,用记事本打开,找到Path 开头的那一行,是在Path 前面加上Rem命令,注意Rem后有一个空格。
  找到Setramd.bat 文件,用记事本打开,找到“a:\findramd”的那一行,去掉 “a:\”把它改成“findramd”。保存!
  第四步、可以加入其他工具
  你还可以加入一些系统维护的工具,如ghost、pqmagic8 dos版、smartdrv.exe、FORMAT,XCOPY等工具。
  第五步、使用U盘
  在BIOS设置第一引导设置为USB-HDD就行了。当然先启用主板对USB的支持.如果不懂的话就设置BIOS为默认值再设置BIOS的第一引导设置为USB-HDD。
  这样,用U盘制作的启动盘就完成了。不过U盘启动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U盘的存储介质与硬盘不同,因此 读取速度比硬盘要慢很多。如果U盘质量差点的话,那个读取速度就更慢了。U盘对电脑来说就是一个“输入输出设备”,当你的电脑启动的时候,它需要各种设备的协助,所以使用那个设备有一个先后循序,要排队,要有一个程序来设定这样的秩序,所以有了"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开机电源启动 BIOS(规定了主板外接设备的启动循序) 按设定循序启动硬件操作系统加载程序体现作用!由上面可以看出,如果在BIOS中规定U盘作为第一启动硬件,那么它就可以做很多事,包括:安装系统、维护修理等等……!BIOS能识别接受的有: 驱动程序(ZIP)/ 软盘(FDD) / 光盘(CD-ROM)/ 还有硬盘(HDD);
  U盘想要使用,就要模拟成以上的相关设备,所以就有了现在的多种启动模式:
  1、USB-ZIP :驱动器模式 启动后U盘的盘符是A;
  2、USB-FDD :软驱模式 启动后U盘的盘符是A;
  3、USB-HDD :硬盘模式 启动后U盘的盘符是C;(注意:这个模式在安装系统时容易搞砸,因为怕你头脑一发昏,就会混淆U盘和硬盘的C分区)
  4、USB-CD-ROM :光驱模式 启动后U盘的盘符是…当然是光驱的了目前比较流行的的ZIP和HDD模式,简单易用,至于FDD早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
发明历史
  自1998年至2000年,有很多公司声称自己是第一个发明了USB闪存盘。包括中国朗科科技,以色列M-Systems,新加坡Trek公司。但是真正获得U盘基础性发明专利的却是中国朗科公司。 2002年7月,朗科公司“用于数据处理系统的快闪电子式外存储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号:ZL 99 1 17225.6)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权。该专利填补了中国计算机存储领域20年来发明专利的空白。该专利权的获得引起了整个存储界的极大震动.包括以色列M-Systems立即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无效复审,一度成为全球闪存领域震惊中外的专利权之争.但是2004年12月7日,朗科获得美国国家专利局正式授权的闪存盘基础发明专利,美国专利号US6829672。这一专利权的获得,最终结束了这场争夺.中国朗科公司才是U盘的全球第一个发明者.美国时间2006年2月10日,朗科委托美国摩根路易斯律师向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院递交诉状,控告美国PNY公司侵犯了朗科的美国专利(美国专利号US6829672)。2008年2月,朗科与PNY达成庭外和解。朗科向PNY签订专利许可协议,PNY向朗科公司缴纳专利许可费用1000万美元。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美国本土收到巨额专利许可费用.也进一步证明了朗科是U盘的全球发明者。
  现在的闪存盘都支持USB2.0标准;然而,因为NAND闪存技术上的限制,它们的读写速度目前还无法达到标准所支持的最高传输速度480Mbit/s。目前最快的闪存盘已使用了双通道的控制器,但是比起目前世代的硬盘,或是USB2.0能提供的最大传输速率来说,仍然差上一截。目前最高的传输速率大约为20-40MB/s,而一般的文件传输速度大约为10MB/s。较旧型的「fullspeed」12Mbit/s设备传输速率最大约只有1MB/s。其中业界的佼佼者有深圳朗科公司,M-Systems公司,新加坡Trek公司。
U盘、USB接口与即插即用
  通俗地讲,USB就是一种外围设备与计算机主机相连的接口类型之一.除了USB接口外,还有如并行总线等接口.然而USB接口却有个极大的优点使得它在这个领域非常的普及,那就是具有这种接口的设备可以在电脑上即插即用(即插即用有时也叫热插拨). 电脑开机的时候要先开外围设备再开主机电源,而关机时候的顺序恰好相反。之所以要遵循这种开机顺序,就是因为在电脑启动之前必须先让所有的外围设备的电源都打开做好准备,然后等待主机对这些设备逐一进行检查并安装相应的软件.只有这样电脑才能正常运行,否则将可能出现外围设备不可用或者电脑不能识别外围设备的情况. 而USB接口的出现却改变了这种状况,如果某个设备是USB接口,那么它就可以随时插入电脑主机不管电脑此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而如果要取走这个设备,只需按照规范操作便可以将这个设备安全的从电脑上移走.这无疑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因此,从U盘这个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存储盘是USB接口的,因为这个存储盘是USB接口,所以这个存储盘也就能够在电脑上即插即用,也就是说这个存储盘是可以移动的存储盘,它可以随身携带.因此,广义上的U盘实际上就是指的移动存储设备.
  然而,狭义上的U盘仅仅指闪盘. 闪盘是指采用闪存技术来存储数据信息的可移动存储盘.闪存技术是计算机领域刚刚兴起没有几年的存储技术.
  它与传统的电磁存储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一,这种存储技术在存储信息的过程中没有机械运动,这使得它的运行非常的稳定,从而提高了它的抗震性能,使它成为所有存储设备里面最不怕震动的设备.二,由于它不存在类似软盘,硬盘,光盘等的高速旋转的盘片,所以它的体积往往可以做得很小.而现在的MP3播放器可以做得很小的原因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存储技术.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某个人说他有一个U盘,那它可能只是普通的移动硬盘,也可能是最近几年刚刚出现的微硬盘,还有可能是闪盘.当然了,正如前文所说,现在的U盘一般指闪盘,因此,我们通常理解为他拥有的是一块闪盘.
相关软件与病毒
  Vista ReadyBoost
  ReadyBoost是windows vista中的新技术,它利用了闪存随机读写及零碎文件读写上的优势来提高系统性能。如果你的U盘达到规格,可以通过启动ReadyBoost来提升系统速度。
  prayaya v3
  PRAYAYA v3是一个U盘启动系统。迷你办公软件。可以安装自己需要的软件在U盘上。达到移动办公目的
  “U盘寄生虫”
  (Checker/Autorun) “U盘寄生虫”是一个利用U盘等移动设备进行传播,并利用autorun.inf自动播放文件触发的蠕虫病毒。autorun.inf文件一般存在于U盘、MP3、移动硬盘和硬盘各个分区的根目录下,当用户双击U盘等设备的时候,该文件就会利用Windows系统的自动播放功能,优先执行所要加载的病毒程序,从而破坏用户计算机,使用户计算机遭受损失。
  专家建议:用户在使用U盘前,务必先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扫描,确认无毒后再打开。可在U盘里建一个autorun.inf文件夹后设置只读隐藏。
  可以利用CMD中的批处理命令建立autorun.inf,如下:
  @echo off
  md autorun.inf
  cd autorun.inf
  md abc..\
  pause
  将以上命令复到记事本中保存为Bat或cmd文件格式,在U盘中运行,即可不再让U盘病毒运行.
  如果要删掉这个文件夹,要运行以下命令行:
  @echo off
  cd autroun.inf
  rd abc..\
  cd..
  rd autorun.inf
  pause
  将以上命令复到记事本中保存为Bat或cmd文件格式,在U盘中运行,即可删除autorun.inf文件夹.
  可以利用组策略gpedit.msc来禁止U盘中的可执行文件的运行:
  在"运行"中输入"gpedit.msc"
  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软件限制策略---其它策略---右击新建路径规则----添加你要限制的盘符---确定
  这样U盘中的所有可执行文件都不会运行,若要运行,重复以上动作,设为不受限即可.
故障及维修
  U盘的故障
  一般U盘故障分为软故障和硬故障,其中以软故障最为常见。
  软故障主要是指U盘有坏块,从而导致U盘能被计算机识别,但没有盘符出现,或者有盘符出现,但当打开U盘时却提示要进行格式化,而格式化又不能成功。前期征兆可能有:U盘读写变慢,文件丢失却仍占用空间等。这种坏U盘一般都可以通过软件低格修复,目前常用的低格修复工具有Mformat(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下载,使用极其方便,不到一分钟即可修复),当然一些U盘厂家也会提供一些类似的软件。笔者认为既然是低格,故障类型也一样,应该硬盘的低格工具Lformat也可以用,但因为Lformat是在dos下运行,相对比较麻烦,且笔者也没有具体试过,所以不推荐使用。
  硬故障主要指U盘硬件出现故障,插上U盘后计算机会发现新硬件,但不能出现盘符,拆开U盘没有任何电路板的烧坏或其它损坏痕迹,且应用软故障的方法也不能解决的情况。(笔者很久以前有一块U盘,因为不能出现盘符,去售后服务部检修,因为笔者也在现场,看他们插了半天,连软修复都没有试,说是没法修了,就直接给换了一块,庆幸之余,也显出了这些人的无知。)硬故障一般是U盘里的易损元件晶振由于剧烈振动损坏了,读者可以试着花不到一元钱去电子市场买一块同频的晶振替换原有晶振。
  下来要说明坏U盘里的文件恢复问题,U盘文件恢复只存在于软故障中的U盘能被识别,但提示要求格式化却格式化不能成功的情况。读者可以去网上下载一些类似于EasyRecover等的文件恢复软件,笔者曾应用此软件解决过好几次U盘及硬盘的文件恢复。
  以下故障在维修时,首先要排除USB接口损坏及PCB板虚焊、及USB延长线正常的情况下,再维修判断。
  1.U盘插到机器上没有任何反应
  维修思路:根据故障现象判断,U盘整机没有工作,而U盘工具所要具备的条件也就是我们维修的重点。无论任何方案的U盘想要工作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供电,分为主控所需的供电和FLASH所需的供电,这两个是关键,而U盘电路非常的简单,如没有供电一般都是保险电感损坏或3.3V稳压块损坏,说到稳压块再这里也说一下,其有三个引脚分别是电源输入(5V)、地、电源输出(3.3),工作原理就是当输入脚输入一个5V电压时,输出脚就会输出一个稳定的 3.3V。只要查到哪里是没有供电的根源,问题就会很好解决了。
  (2)时钟,因主控要在一定频率下才能工作,跟FLASH通信也要*时钟信号进行传输,所以如果时钟信号没有,主控一定不会工作的。而在检查这方面电路的时候,其实时钟产生电路很简单,只需要检查晶振及其外围电路即可,因晶振怕刷而U盘小巧很容易掉在地上造成晶振损坏,只要更换相同的晶振即可。注意:晶振是无法测量的,判断其好坏最好的方法就是代换一个好的晶振来判断。
  (3)主控,如果上述两个条件都正常那就是主控芯片损坏了。只要更换主控了。(非专业人士请直接联系厂家或者放弃)
  2.U盘插入电脑,提示“无法识别的设备”。
  维修思路:对于此现象,首先的一点说明U盘的电路基本正常,而只是跟电脑通信方面有故障,而对于通信方面有以下几点要检查:
  (1)U盘接口电路,此电路没有什么特别元件就是两根数据线D+ D-,所以在检查此电路时只要测量数据线到主控之间的线路是否正常即可,一般都在数据线与主控电路之间会串接两个小阻值的电阻,以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要检查这两个电阻的阻值是否正常。
  (2)时钟电路,因U盘与电脑进行通信要在一定的频率下进行,如果U盘的工作频率和电脑不能同步,那么系统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识别的设备”了。这时就要换晶振了。而实际维修中真的有很多晶振损坏的实例!
  (3)主控,如果上述两点检查都正常,那就可以判断主控损坏了。
  3、可以认U盘,但打开时提示“磁盘还没有格式化”但系统又无法格式化,或提示“请插入磁盘”,打开U盘里面都是乱码、容量与本身不相符等。
  维修思路:对于此现象,可以判断U盘本身硬件没有太大问题,只是软件问题而以了。
  解决方法:找到主控方案的修复工具搞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就要大家自己看U盘的主控是什么方案的来决定了。
  U盘故障对于无法写文件、不存储等现象,一般都是FLASH性能不良或有坏块而引起的。U盘不同于MP3,不存在固件之说,但有些厂家把自己的软件放到里面,低格一下就会没有的。 告诉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碰到主控损坏或找不到相应的修复工具时,可以用U盘套件来重新搞一个新的U盘,方法就是把故障机的FLASH拆下来,放到新的PCB板上就可以了。U盘套件包括(PCB带主控(1.1/2.0)及外壳一套),维修起来非常简单,做数据恢复就更方便了。
  4、U盘总是出现卡机的情况
  维修思路:尝试改变格式化格式,如用FAT32格式它! 或者低格U盘或者量产U盘! 除了有坏块原因,U盘和硬盘一样在使用中也会出现文件系统错误等导致读写速度缓慢或者无法读写某个文件,先用系统自带的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它,扫描时选中“自动修复文件系统错误”,扫描后看U盘上有没有这样的文件夹:
  find000
  如果有类似文件夹,删除它即可正常使用!
  如果没有,就尝试用FAT32格式化U盘或者
  用相应的U盘工具低格或者量产U盘!
  注意格式化前要备份U盘上的重要资料!
  右击盘符:
  “属性-工具-开始检查”就会开始对该盘符的检查!
  或者:
  点“开始”-“运行”,输入
  chkdsk /f h:
  其中 /f 是一个检查参数--修复磁盘上的错误
  h: 是要检查的盘符,你的U盘是什么盘符 你就改成什么盘符!
  5、U盘被水泡了
  自然晾干或用吹风机的冷风档来吹干,U盘没有电路,泡会儿水也应该不会坏。
寿命及保养
  
寿命

  
  U盘的可擦写次数是U盘的正常寿命,一般采用MLC颗粒的U盘可擦写1万次以上,而采用SLC颗粒的U盘使用寿命更是长达10万次。
  但是目前可以运行软件的U盘只有V3系列高速U盘
  
保养

  正确插拔U盘:绝对不要在闪盘的指示灯闪得飞快时拔出闪盘,因为这时U盘正在读取或写入数据,中途拔出可能会造成硬件、数据的损坏。 不要在备份文档完毕后立即关闭相关的程序,因为那个时候U盘上的指示灯还在闪烁,说明程序还没完全结束,这时拔出U盘,很容易影响备份。所以文件备份到闪盘后,应过一些时间再关闭相关程序,以防意外;同样道理,在系统提示“无法停止”时也不要轻易拔出U盘,这样也会造成数据遗失。 注意将U盘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不要让U盘口接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否则容易造成表面金属氧化,降低接口敏感性。 不要将长时间不用的U盘一直插在USB接口上,否则一方面容易引起接口老化,另一方面对U盘也是一种损耗。
  
注意事项

  
  1. U盘一般有写保护开关,但应该在U盘插入计算机接口之前切换,不要在U盘工作状态下进行切换。
  2. U盘都有工作状态指示灯,如果是一个指示灯,当插入主机接口时,灯亮表示接通电源,当灯闪烁时表示正在读写数据。如果是两个指示灯,一般两种颜色,一个在接通电源时亮,一个在U盘进行读写数据时亮。
  有些U盘在系统拷贝进度条消失后仍然在工作状态,严禁在读写状态灯亮时拔下U盘。一定等读写状态指示灯停止闪烁或灭了才能拔下U盘。
  3.有些品牌型号的U盘为文件分配表预留的空间较小,在拷贝大量单个小文件时容易报错,这时可以停止拷贝,采取先把多个小文件压缩成一个大文件的方法解决。
  4.为了保护主板以及U盘的USB接口,预防变形以减少摩擦,如果对拷贝速度没有要求,可以使用USB延长线,(一般都随U盘赠送。如果需要买,尽量选择知名品牌,线越粗越好。但不能超过3米,否则容易在拷贝数据时出错。)注意USB延长线如果是USB1.1(USB2.0 Full Speed)的,速度会很慢。
  5. U盘的存储原理和硬盘有很大出入,不要整理碎片,否则影响使用寿命。
  6.U盘里可能会有U盘病毒,插入电脑时最好进行U盘杀毒。
  7.新U盘买来最好做个U盘病毒免疫,可以很好的避免U盘中毒
品牌及购买
  U盘的数据传送速度一般与数据接口和U盘质量有关,因为U盘用的是FLASH闪存,不象硬盘的存储存在硬盘的转速,他只跟USB的接口类型有关;以前用于区分速度的USB1.1和USB2.0标准现在已经统一改成USB2.0
  USB2.0 Full Speed(即对应以前的USB1.1)和USB 2.0 High Speed(即对应以前的USB2.0)此外,还有USB2.0 Nolmal Speed 传输速度很慢,一般在键盘鼠标上使用,这些标准在一些检测软件中也可能会显示成 USB2.0 (FS)和 USB2.0 (HS),所以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确认是HS的接口,要是统一说成USB2.0而没有标明速度一定要当场测试,一般来说HS速度可以达到5~10M/S,而FS则在1M/S以下,这个很容易区分。
  介绍几款比较好用的U盘品牌:慧炬·.LG·SanDisk·金士顿·爱国者·明基·纽曼·神州数码. 
  由于目前闪存做工比较简单。所以很多水货产品或者假冒产品。在电脑城很长看到店员在自己贴金XX牌的外壳等。购买时候请最好真实机器测试拷贝跟它本身容量大小的文件或者运行V3软件。如果U盘可以运行软件就证明是真的。
U盘用处
  1、用作磁盘储存文件
  2、用作启动盘启动系统
  3、用作CD光驱装系统
  4、用作HDD装系统
  5、用作硬盘,把系统装在里面
  6、用作电脑加密
  7、移动办公
U盘提高性能
  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U盘能正常工作后,在“我的电脑”右击可移动磁盘,选择“属性”------“硬件”-----在“所有磁盘驱动器”中选择该移动磁盘后点“属性”,在新对话框里选择“策略”。
  若选择“为快速删除而优化”,则这个设备不会用磁盘的写入缓存,所以不用“安全删除”就可以拔掉设备插口。
  若选择“为提高性能而优化”,则这个设备会用磁盘的写入缓存来提高磁盘性能,传入和传出速度将大大提高,但是要断开设备就要点击“安全删除硬件”,否则U盘里的数据很可能会丢失。
U盘的作用
  U盘是U盘,内存条是内存条!
  U盘就是指可移动磁盘、就是平时说的存闪盘、可介入物质这一类!
  闪存盘(俗称U盘)实际上就是软盘替代品。它是一个USB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可以通过USB接口与电脑连接,实现即插即用,具有小巧、轻灵、可靠、易于操作等特点。闪存盘体积很小,仅大拇指般大小,重量极轻,一般在15克左右,特别适合随身携带。闪存盘中无任何机械式装置,抗震性能极强。另外,闪存盘还具有防潮防磁、耐高低温等特性,安全可靠性很好。各种数字化内容,从照片、计算机数据、音乐到动态图像都可以通过U盘实现移动存储。
U盘的外观
  随着U盘的普及,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越来越重视U盘的外观,而在众多U盘厂商进驻市场,U盘种类越来越多的同时,U盘的性能和性价比,渐渐被人们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U盘的外观。往往,一款创意U盘能够比许多名牌U盘更好卖,在这里,也要提示大家,在看重外表的同时,也不要忽略U盘的性能和性价比。
U盘来扩展系统缓存
  在软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下,ReadyBoost功能让你只需要插入USB闪存、稍微配置即可提升系统性能。及使用USB 2.0闪存加速Vista PC的性能,把USB存储器的空间当作系统内存使用
  当然,使用ReadyBoost功能的先决条件,就是USB闪存必须满足一定的性能和容量要求:至少2.5MB/s传输、4K的随机读取速度, 1.75MB/s的传输、512K的随机写入速度;64MB到8GB的空闲空间;总容量至少在256MB以上。这只是微软官方给出的基本参数,要想完美体验ReadyBoost性能,还是需要更高性能的闪存作支持。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刻录机

简介
  刻录机所用CD-R(即英文的Compact Disc Recordable)盘的容量一般为700MB。它上面所记载资料的方式与一般 CD光盘片是一样的,也是利用激光束的反射来读取资料,所以CD-R盘片可以放在CD-ROM上读取,不同的是CD-R盘可以写一次。现在市面上同样流行着CD-RW光盘,与CD-R刻录不同的是,CD-RW光盘可以反复擦写,所以能够反复使用。理论上来说,好的CD-RW光盘可以反复擦写约1000次左右,对于小文件的备份十分适合,而它的价格也不是十分昂贵,好的大约5元一张。所以为了环保和实惠,还是买CD-RW光盘做备份用,用CD-R光盘来刻录一些经常需要并且不会改变的东西,如刻系统盘。
  当刻录CD-R盘片的时候,刻录机会发出高功率的激光,聚焦在CD-R盘片某个特定部位上,使这个部位的有机染料层产生化学反应 ,因而这个部位就不能反射光驱所发出的激光,这相当于传统CD光盘上的“凹面”;没有被高功率激光照到的地方可以依黄金层反射激光,这相当于传统CD光盘上的“非凹面”,这样刻制的光盘与普通CD-ROM的读取原理基本相同。
  CD-R盘使用有机染料作为记录层的主要材料。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是绿盘和金盘,它们分别是用青蓝色与金两种有机染料制作的。另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蓝盘,它使用了一种叫AZO的有机染料,用银作为反射层。到底哪种盘片好呢?很多人认为使用金盘效果好,质量高,其实这种看法很片面,每种盘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挑选CD-R盘片时,这三种盘片都可以放心购买。
分类
  可以分四种:一种是CD刻录(包含CD-RW刻录),另一种是DVD(包含DVD-RW刻录)刻录。一种是HDDVD刻录,还有一种是Blu-ray Disk(BD)刻录机。还有一种是移动刻录机。
  使用刻录机可以刻录影音光盘、数据光盘等。
  方便的储存数据和携带。
  CD容量是700MB;DVD容量是4.5G(双层8.5G);BD的容量在25G以上(双层)
  刻录机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有了刻录机,您就可以刻制自己的光盘了。
  目前大部分刻录机除支持整盘刻写(Disk at Once)方式外,还支持轨道刻(Track at Once)写方式。使用整盘刻录方式时,用户必须要将所有数据一次性写入CD-R盘,如果准备的数据较少,刻录一张盘势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而用轨道刻写方式就可以避免这种浪费,这种方式允许一张CD-R盘在有多余空间的情况下进行多次刻录。
  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CD-RW的刻录机和盘片,这种CD-RW是可以擦写的,而且擦写次数可高达一千次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CD-R还是CD-RW都要借助专门的刻录软件才能将数据记录在盘上。如Easy-cd Pro等,从Windows XP开始,Windows系统中也自带光盘刻录功能。
工作原理
  我们接触最早的是压制DVD 影碟,另外还有一些是音乐DVD ,至于存储电脑数据文件的DVDROM 光盘则很少见。自从出现DVD 刻录机,由于DVD 技术标准曲折坎坷的发展过程,才出现了目前的DVD-RAM 、DVD-R/RW 、DVD+R/RW 以及DVD±R/RW 等众多DVD 刻录机产品共存的现象。
  世界上第一台DVD 刻录机DVD-RAM(DVD-Random Access Memory)是一种可擦写DVD 刻录机,这是由东芝、松下和日立三家联合推出的。该刻录机使用了相变技术并融入了一些MO的特性,由于采用了相变技术,DVD-RAM 刻录机是通过改变激光强度来对记录层进行加热,从而导致非晶体状态和晶体状态的转换,完成写入和擦除的操作。DVD-RAM 盘片的寿命相当长,具有读写方便的优点,但DVD-RAM 不兼容DVD 光驱和DVD 播放机,未能成为DVD 刻录机发展的方向。因此促使了与DVD-ROM 相兼容刻录机的出现,这就是DVD-R/RW 和DVD+R/RW 。随着DVD-R/RW 和DVD+R/RW 的不断成熟,DVD-RAM 的市场份额将被逐步压缩,濒临淘汰。
  目前,主流DVD 刻录机是DVD-R/RW 和DVD+R/RW,它们与CD-R/RW 一样是在预刻沟槽中进行刻录。不同的是,这个沟槽通过定制频率信号的调制而成为“抖动”形,被称作抖动沟槽。它的作用就是更加精确地控制马达转速,以帮助刻录机准确掌握刻录的时机,这与CD-R/RW 刻录机的工作原理是不一样的。另外,虽然DVD-R/RW 和DVD+R/RW 的物理格式是一样的,但由于DVD+R/ RW刻录机使用高频抖动技术,所用的光线反射率也有很大差别,因此这两种刻录机并不兼容。
  DVD-RW 和DVD+RW 与CD-RW 光盘类似,在其记录层上加入了相变材料,可以通过转换其状态来达到多次擦写的目的。在进行写入操作时,激光照射强度提升至最大,使写入区域的相变材料迅速超过熔点温度,之后立即停止照射进行冷却后,该区域就变为非结晶状态。在进行数据擦除时,用中等功率的激光对非结晶状态的区域进行相对长时间的照射,当该区域超过结晶温度时就调低功率,之后该区域就恢复为结晶状态。
发展过程
  光驱和DVD都是由于储存数据的需要而产生,而刻录机的产生则源于人们对数据储存的要求。可以想象,如果凭借软驱来进行数据交换,那么效率是如何低下啊!由于这个需求的存在,刻录机也就出现了,从初始的CD刻录机到现在的DVD刻录机。在刻录机早期发展的年代,由于刻录机的规格不统一以及出于对CD-ROM盘片格式的兼容性考虑,以致衍生出多种刻录光盘数据格式,最有影响力的几家大厂商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规格标准,所以当时如何保证对各种数据格式的支持就成为刻录机要关注的焦点,这时候的刻录机速度多数都在4X以下,为了能对新数据格式支持往往需要配合专用的刻录软件。当刻录机的速度慢慢提升到8X-12X的时候,刻录光盘的数据格式已经稳定下来,各个品牌所生产的刻录机都能较好地支持主流的数据格式。但是DVD的刻录标准由于DVD光盘的标准仍未确立,因此造成对DVD刻录机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暂时也还没有可以支持所有DVD格式的DVD刻录机诞生。刻录的过程需要从PC读取数据,从而产生了一些刻录问题,而个厂家针对这些问题也在不停的开发新技术,包括提高刻录机的缓存容量和加入一些防刻死技术(最著名的防刻死技术有五种,分别是理光公司提出的Just Link、三洋公司提出的Burn-Proof、飞利浦公司提出的Seamless Link、OaK公司提出的Exactlink(无缝焊接)和中科大白鲨16x10x40刻录机使用的“SuperLink”技术)1999年,明基推出了以“神笔鳄”为名的系列刻录机,并且以“千元风暴”推动刻录机进入平常百姓家,刻录机突破千元防线后,从此价格一卸千里。
  随着光驱、DVD、刻录机的出现,使得用户开始面临一种选择,而厂商也在考虑,到底是否可以把这些设备统一到一个设备上面呢?在这样的情况下,Combo横空出世了。Combo可谓是光存储市场上的一匹“黑马”,但是早在1999年,IT巨头三星公司已提出了Combo的概念,并推出了业界的第一款Combo——SM-304,规格为4X CD-R、4X CD-RW、24X CD-ROM以及4X DVD-ROM。但是由于当时制造Combo的技术空前复杂,难度极高,使得有能力生产Combo的厂商寥寥无几。同时,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使得Combo的性能难以与单个产品媲美,也使得Combo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因此Combo并没有在当时流行起来。三年之后的2002年7月,在技术相当成熟以及市场充满潜力的情况下,Combo的始祖三星公司再次率先推出其多功能光驱——SM-308,从而正式拉开了Combo进军市场的序幕。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各大厂商也纷纷推出其各自品牌的Combo,市场上的Combo大战也随之而展开。在过去的一年里,市场的竞争使得Combo的速度迅速提高,目前市面上的绝大部分的Combo的规格为48X CD-R刻录、24X CD-RW擦写、16X DVD读取和48X CD-ROM读取,也有少数产品将CD-R和CD-ROM的读取速度提高到52X。Combo以其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为广大用户所接受。Combo的出现是光存储领域里的一大突破,以先进的技术实现实现多项功能,使用上化繁为简,能节约IDE接口,节约机箱空间与降低功耗,同时具有安装方便的优势,为用户的安装应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一切都使得Combo在目前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选购
  接口设置
  CDRW刻录机按外观分为内置和外置两种产品,内置的产品较为多见,这里重点介绍也推荐购买,而外置的多为专业便携机,除非钱多否则不推荐购买。而刻录机的接口主要分为两种,老大是SCSI接口,其性能稳定,CPU占用率低,数据传输效果平稳,刻录成功率高,但其价格高,安装时需要专门的SCSI扩展卡,使用不太方便.而便宜的ISA接口SCSI卡还极容易出现因能源节能而导致的刻录失败情况发生。IDE接口规格的刻录机产品是目前的主流设计,与IDE接口硬盘和光驱一样,采用IDE接口的CDRW刻录机产品虽然在CPU占用率等性能上不及SCSI接口的产品,但其安装简单,制造成本不高,受到了不少人的欢迎,而且由于目前CPU速度越来越快,一般便宜的赛扬300A都能胜任IDE接口刻录机的工作,因而IDE目前越来越成为市面上的主流平价产品。此外,目前市场上的刻录机还有一些外置型接口的规格,如并口和串口的产品,也有采用的USB接口的,但要么刻录起来速度不稳定,要么价格太高,不利于普及。而且如果要买USB接口的产品,建议还不如去买台IDE接口的机器再加个USB外置盒,保证价钱便宜效果也不错。
  读刻写速度
  CDRW刻录机速度一般是指的刻写和擦写速度,而读盘速度在刻录机中并不是关键指标。目前国内主流刻录机产品多为4倍速刻写,一般来说刻写一张650MB CDR光盘需要花费时间约20分钟左右。这种速度对于一般的DIYer来说是足够了,当然,考虑到一般刻写盘片时许多人都有先测试再刻写的习惯,估计算起来一共大概需要40分钟的时间,对于一些心急的人就难等了。更高的如8倍速刻写的机器速度就更快,刻写一张650MB CDR光盘只需花费时间约10分钟左右。当然,高速的机器价格也是成倍增加的。此外,在盘片格式化技术方面,快速格式化也成为了一种基本技术,原来格式化一张CDRW盘片需要30分钟以上,采用快速技术后所用时间可缩短到5分钟左右,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方便了用户。
  CACHE稳定性
  提高刻录机读写稳定性的办法有很多,至于象在普通光驱上广泛使用的APS、CSS等稳定防震技术暂时没有在刻录机上看到有用来保护刻碟的,不过最基本的如增加高速缓存(CACHE)的技术倒是有不少厂商在使用。CACHE的作用是协调数据传输时的速度,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目前市面上的主流4-6倍速刻录机产品多带有1MB到2MB的高速缓存。
  附送软件工作方式
  买了刻录机当然还要有相关的刻录软件才能正常工作,一般来说厂商在购买产品时都会附赠一些刻录软件,不同的厂商所送的软件不同,且支持的刻录机也大多是“从一而终”的版本,只能在该机器上使用。著名刻录机软件厂商Adaptec的DirectCD 3.0和Easy CD Creator 4.02是不少厂商喜欢捆绑的产品,其软件版本版本也各有不同。当然,诸如Ahead Nero Burning Rom和Win OnCD也是很著名的产品。这些软件有的偏重于传统数据的稳定刻写,有的偏重于多类型光盘刻写(如VCD、CDA刻写等)。一般来说,国内销售的产品附带软件多为简体中文版的程序。此外,增加CDRW刻录机所支持的数据格式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兼容性,Adaptec的DirectCD 3.0和Easy CD Creator 4.02对传统格式、CD-UDF格式、增量包刻写(Incremental Packet Writing)等各种刻录方式都能有效的支持,上述两个软件对于一般的刻写任务来说是完全够用的了。
  产品售后服务
   选择好的售后服务厂商就等于你的购买计划成功了一半。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售后服务不单是天天逼着JS去换货退货的,诸如刻录机产品的驱动程序、Fireware固件的下载和疑难使用解答也是很重要的。一些刻录机产品虽然价格特别便宜,但由于售后服务态度不佳,或者根本没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所以遇到机器故障或者是软件不兼容时吃亏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其他性能问题:
  其实刻录机主要的选购参数就是以上几项了,至于什么CD播放键、音量调节键、纠错能力等花俏功能我认为并不实用,毕竟刻录机购买主要是用于刻写擦写光盘的,因此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当然,购买测试时还要注意这台机器的工作温度及噪音大小,以及对各种盘片的兼容能力。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购买产品时要注意产品配件是否齐全,保修卡、说明书等证明资料是否全面。
使用与维护
  刻录机的使用者都知道,“Buffer Under Run”对于刻录机使用者来是说是个恶梦,一张好好的刻录盘片就此化为茶杯垫,为何会发生Buffer Under Run呢?简单的来说就是缓存(Buffer)内的数据来不及供给刻录机执行刻录数据的动作,就会有Buffer Under Run的错误,那要怎么防止缓存(Buffer)内的数据供不应求呢?
  很多刻录机技术生产厂家都在努力研究这个解决问题,早期是给刻录机加装更大的缓存,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成本增加,但效果并不彻底,后来又研究出了Just Link、BURN-Proof等技术来抑止“Buffer Under Run”问题,但这种技术只被应用于最新款的产品之中,而且还是SICI刻录机当中,普通IDE和老款刻录机用户是无福消受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增加你的系统内存。Windows启动以后,要占用大量的系统内存,如果你的系统内存不够多的话,那么在运行一些软件的时候,Windows不得不使用硬盘来虚拟系统内存,而我们在刻录时刻录机也要在硬盘上读取要刻录的数据,硬盘磁头工作负荷过大,刻录出错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增加系统内存是改善刻录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2.不要通过区域网来刻录数据。内部区域网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拥有比较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并不是说你就可以通过区域网来刻录数据文件了,最好先将要刻录的数据先拷贝到安装刻录机的主机上再进行刻录工作,这样才更加安全。
  3.单独使用一根IDE线和接口。有些用户的IDE设备可能比较多,往往将刻录机与其它IDE设备接在一个IDE接口或IDE线上,这样也会降低刻录的安全性,最好是将刻录机单独连结在一个单独的IDE线上,而且跳线也设成Master主跳线口。
  4.刻录时关闭所有的后台操作。道理和前面提到的增加系统内存一样,主要是改善刻录环境,减少刻录失败的因素。
  5.避免长时间的持续刻录。过长的工作时间会使刻录机发热量和疲劳度增加,也会造成刻录失败的概率。
  刻录机这个东东比起其它的光盘驱动器来要娇贵得多,所以在保养时要加倍小心仔细,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灰尘对任何光盘驱动器来说都是致命的杀手,CDRW驱动器也不例外,所以也要在这方面保护你心爱的刻录机。要注意改善它的工作环境。
  2.刻录机工作时发热量很大,所以要使用比较宽畅的机箱,另外,不要让它和其它发热量大的设备,如硬盘、CDROM距离太近。
  3.刻录机的读盘性能往往很一般,不要用它经常看VCD影碟和读烂盘,这些功能最好另备一个读盘性能比较好的专用CDROM来完成。
  4.避免长时间的持续刻录,减缓刻录机的老化。
  5.不要使用质量太差的刻录盘片,否则对刻录机的刻录激光头伤害很大。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 何 进入 有密码 的 WinXP系统

一、WinXP/2000下对策:删除系统安装目录system32config下的SAM文件,重新启动,此时管理员Administrator账号已经没有密码了,用Administrator帐户登陆系统,不用输入任何密码,进入系统后再重新设置登陆帐户密码即可。

如果你是一个很容易遗忘的人,那么一定不要忘记...

二、由于WindowsXP在安装过程时,首先以Administrator默认登陆,有不少朋友没有注意到为它设置密码,而是根据要求创建一个个人的帐户,以后进入系统后即使用此帐户登陆,而且在WindowsXP的登录界面中也只出现这个创建的用户帐号,而不出现Administrator,实际这个帐号依然存在,而且密码为空。

  知道了这个原理,你可以直接正常启动,在登陆界面出现后,按Ctrl+Alt,再按Del两次,即可出现经典登陆画面,此时在用户名处填入Administrator,密码为空即可进入,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控制面板”的“用户和密码”,修改你想要修改的用户的密码即可。

三、(1)启动电脑,使用DOS启动盘(比如:Windows98启动盘)进入纯DOS状态。

  (2)在DOS提示符下,根据下面步骤操作:

  cd\(切换到根目录)

  cdwindows\system32(切换到系统目录)

  mkdirtemphack(创建临时文件夹)

  copylogon.scrtemphacklogon.scr(备份logon.scr)

  copycmd.exetemphackcmd.exe(备份cmd.exe)

  dellogon.scr(删除logon.scr)

  renamecmd.exelogon.scr(将cmd.exe改名为logon.scr)

  exit(退出)

  (3)重启电脑,在登录等待画面出现后静静等候,如果没有修改屏幕保护时间,大约10分钟,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登录屏保程序,可是由于Logon.scr已经由cmd.exe代替了,所以系统就启动了cmd.exe,进入命令行提示符状态。

  (4)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命令:netuserpassword来修改密码了。

  假设有一个超级管理员的帐号是Admin,希望重新设置其密码为admin,那么可以使用命令:netuserAdminadmin,回车后即可更改密码。

  (5)接下来,想不想进入桌面系统看看硬盘上面的东西呢?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Explorer命令试试看,是不是很顺利地进入了Windows的桌面?

  小提示

  如果你有一个普通用户帐号,利用上面介绍的方法稍作改动就可以把它变成超级管理员Administrator帐号。

  备份logon.scr和usermgr.exe,将第二步中的cmd.exe全部换成usermgr.exe,然后重启,静静等候,这时出现的不是命令行提示符,而是用户管理器,这时我们就有权限把自己加到Administrator组了。


四、1、 重新启动计算机,在启动画面出现后马上按F8,选择“带命令行的安全模式”,


2、 当系统出现系统超级用户“ADMINISTRATOR”和本地用户“XXXX”(不知道密码的用户名)的选择菜单时,鼠标单击“AKMINISTRATOR”,进入命令行模式;

通过NET命令重建WinXP登录密码

如果忘记了WinXP登录口令,而且在忘记密码之前也没有通过WinXP提供的“忘记密码向导”制作密码启动盘,那该怎么办?其实通过运行WinXP的内部命令Net命令就可以解决。

现在以恢复用户“ABCD”登录口令为例来说明解决登录口令忘记的方法:重新启动WinXP,在启动画面出现后的瞬间,按F8,选择“带命令行的安全模式”运行。启动过程完毕后,系统列出了超级用户Administrator和用户ABCD的选择菜单,鼠标点击Administrator,进入命令行模式后键入命令:“net user ABCD 1234 /add”,强制性将ABCD用户口令更改为“1234”。若想在此添加某一用户(如:用户名为12345,口令为67890)的话,则应键入“net user 12345 67890 /add”,添加后可用“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 12345 /add”命令将用户提升为系统管理组administrator用户,具有超级权限。然后重新启动WinXP,选择正常模式运行,就可以用更改的口令“1234”登录ABCD用户了。此方法仅适用于采用FAT32分区安装且用户账户不是汉字名称的WinXP


3、 键入命令:NET USER XXXX 123456/ADD,强制将“XXXX”用户的命令改为123456。


4、 再键入: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XXXX/ ADD 命令将XXXX用户具有超级用户权限。


通过双系统删除WinX

如果我们的机器中除了WinXP外还有其它操作系统的话,可以使用另外一个操作系统启动,然后删除C:\windows\system32\config上当下的SAM文件(假如WinXP安装在C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除),即账号密码数据文件。然后重新启动WinXP,这时管理员administrator账号就没有密码了。当然,如果只有一个WinXP系统,也可以取下硬盘换到其他机器上来删除SAM文件。

此方法适用于采用FAT32分区安装的WinXP,如果采用NTFS分区安装的,要保证其它系统能访问NTFS分区

1.使用Linux boot disks启动盘可以访问NTFS文件系统,并且可以读取注册表并重写账号密码;使用NTAcess工具可以绕过系统syskey的保护,重新设置WinNT/2000、WinXP的密码;还有passware Kit、O&O Bluecon2000等等工具

2.先重新启动WinXP,在启动画面出现后的瞬间,按F8键,选择“带命令行的安全模式”运行。启动过程完毕后,系统会列出了管理员用户Administrator和普通用户(“如abc”)的选择菜单,选择管理员用户Administrator,进入命令行模式后键入命令:“net user abc 1234 / add”,注意!键入的命令中“abc”字样为你之前一直用开的用户名,“1234”字样为用户口令。而命令目的是强制地将“abc”用户


的登陆口令更改为“1234”。若想在此添加某一用户(如:用户名为321,口令为4321)的话,则应键入“

net user 321 4321 / add”,添加后可用“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 321 / add”命令将用户提升为系统管理组administrator用户,具有超级权限。然后重新启动WinXP,选择正常模式运行,就可以用更改的口令“1234”登录abc用户了。此方法仅适用于采用FAT32分区安装且用户账户不是汉字名称的WinXP



五、当Windows XP登录密码丢失时,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  

  (1)如果在安装Windows XP时,Administrator密码设置为空。大家可以在系统引导的时候按F8进入安全模式,这里的Administrator口令为空,可以直接进入,进入后对帐户和密码进行设置即可。 

  (2)如果设置了Administrator口令,方法有:

1.开机启动Win XP,当运行到“正在启动Windows XP”的提示界面时,按“F8”键调出系统启动选择菜单,选择“带命令行安全模式”;

2.当运行停止后,会列出“Administrator”和其它用户的选择菜单(本例的其他用户以xpuser01为例),选择“Administrator”后回车,进入命令行模式;

3.键入命令““net user xpuser01 1234/ADD”这是更改该用户密码的命令,命令中的“1234”是更改后的新密码,如果键入的用户不存在(xpuser01),那么系统会自动添加这个用户。

4.另外还可以使用“net 1oca1group administrator xpuser01 /ADD”命令把xpuser01这个用户升为超级用户,即可拥有所有权限。

5.最后一步,就是重新启动计算机,在登录窗口中输入刚刚更改的新密码便可成功登陆。


六、开机按F8通过安全模式什么的登陆后,能进入COMMAND(即命令提示符窗口)是我们的主要目的........ 解决方法:2000系统 XP系统 通用 在命令提示符窗口键入以下命令: net user penelope 12345 /add (回车) net localgroup administrator penelope /add (回车) 上面的命令意思分别是: 添加一个用户名为:penelope 密码为:12345 的帐号(成功后,此帐号拥有普通USER权限); 将penelope这个帐号加到本地管理员组(成功后,此帐号拥有administrator权限) 这样,你就可以以这个新帐号penelope登陆系统,来进行移除原先忘记密码的那个帐号或修改密码等相关操作了~~~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新手都能用的140个电脑技巧
1.重装WindowsXP不需再激活

  如果你需要重装WindowsXP,通常必须重新激活。事实上只要在第一次激活时,备份好Windows\System32目录中的Wpa.dbl文件,就不用再进行激活的工作了。在重装WindowsXP后,只需要复制该文件到上面的目录即可。

  2.如何知道自己的WindowsXP是否已激活

  打开开始→运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oobe/msoobe/a,回车后系统会弹出窗口告诉你系统是否已经激活。

  3.关闭zip文件夹功能

  你是不是觉得WindowsXP中的zip文件夹功能太慢,功能也不吸引人?如果是这样,你可以打开开始→运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regsvr32/uzipfldr.dll,回车后即可关闭ZIP文件夹功能。

  4.让WindowsXP也能刻ISO文件

  WindowsXP没有提供直接刻录ISO文件的功能,不过你可以下载一个第三方插件来为系统增加这个功能。该插件的下载地址为:http://members.home.net/alexfein/is...rderSetup.msi

  5.登陆界面背景变变色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HKEY-USERS\.DEFAULT\ControlPanel\Colors],将Background的值改为“000”(不带引号),这样登录背景就成了黑色。

  6.完全卸载XP

  有些朋友在安装WindowsXP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none作系统,这时你可以用Windows98安装光盘启动到DOS状态,然后键入:

  format-ur

  这样可以删除所有XP的文件,并可重新安装Windows98/Me。

  7.系统救命有稻草

  当怀疑系统重新启动之前针对计算机所进行的更改可能导致故障,可以在启动系统时按F8键,选择“最后一次正确的配置”来恢复对系统所做的更改。

  8.恢复硬件以前的驱动程序

  在安装了新的硬件驱动程序后发现系统不稳定或硬件无法工作时,只需在“设备管理器”中选择“驱动程序恢复”按钮,即可恢复到先前正常的系统状态。但不能恢复打印机的驱动程序。

  9.自动登陆

  单击开始→运行,输入“rundll32netplwiz.dll,UsersRunDll”(不带引号),然后在UserAccounts中取消“Usersmustenterausernameandpasswordtousethiscomputer”,单击“OK”,接着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你想自己登陆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

  10.快速关机或重启的快捷键(可定时)

  在桌面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新建(快捷方式,在弹出的向导中输入位置为:C:\WINDOWS\system32\shutdown.exe-s-t10(其中的-s可以改为-r,也就是重新启动,而-t10表示延迟10秒,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改这个数字)。制作完这个快捷键后,按照上面的方法为它指定一个图标。这个快速关机或重启的技巧会显示一个比较漂亮的对话框提示关机(重启),而且你可以在后面加上“-c"我要关机啦!"”,这样这句话会显示在对话框中,当然文字你可以随意写,但要注意不能超过127个字符。

  11.关机、重启只要1秒钟

  如果你想让WindowsXP瞬间关机,那么可以按下CTRL+ALT+DEL,接着在弹出的任务管理器中点击“关机”→“关机”,与此同时按住CTRL,不到1秒钟你会发现系统已经关闭啦,简直就在眨眼之间。同样道理,如果在“关机”菜单中选择“重启”,即可快速重启。

  12.寻找丢失的快速启动栏

  把鼠标移到任务栏的空白区域,单击右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属性”,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任务栏”选项卡,再从“任务栏外观”框中把“显示快速启动”的复选框选中,“确定”就行了。

  13.批量文件重命名

  WindowsXP提供了批量重命名文件的功能,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几个文件,接着按F2键,然后重命名这些文件中的一个,这样所有被选择的文件将会被重命名为新的文件名(在末尾处加上递增的数字)。

  14.快速锁定计算机

  在桌面上单击鼠标右键,在随后出现的快捷菜单上选择新建“快捷方式”,接着系统便会启动创建快捷方式向导,在文本框中输“rundll32.exeuser32.dll,LockWorkStation”,点击“下一步”,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快捷方式的名称,点击“完成”即可。当然最简单的锁定计算机的方法是直接按WinKey+L。

  15.让双键鼠标具有滚页功能

  在控制面板中双击“鼠标”项,在弹出的“鼠标属性”对话框中选择“单击锁定”栏中的“启动单击锁定”项。再点击“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单击锁定的设置”对话框中将鼠标设为最短,点击“确定”保存。打开一个网页,点击网页的卷轴,在离网页卷轴不远处上下移动鼠标,即可实现此功能。再次点击网页的卷轴即可关闭此功能。

  16.让WindowsXP读英文字母

  找到“辅助工具”组里的“讲述人”程序,点击“声音”按钮,进入“声音设置”界面进行一番设置然后保存即可。当你把鼠标指向带有英文字母的对话框、菜单以及按钮时,会听见一个男声读着英文

  17.恢复Windows经典界面

  很多人安装了WindowsXP后的第一感觉就是Windows变得漂亮极了。只是可惜美丽的代价要耗掉我们本就不富裕的内存和显存。要想恢复到和经典Windows类似的界面和使用习惯,请在桌面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属性”命令即可进入“显示属性”的设置窗口。这里共有“主题”、“桌面”、“屏幕保护程序”、“外观”和“设置”五个选项卡。在当前选项卡的标签上会有一条的亮色突出显示,默认是“主题”选项卡,这里我们只要在“主题”的下拉选单里选择“Windows经典”,立即就可以在预览窗口看到显示效果,同时,外观选项卡的内容也会随之进行更改。

  注意:WindowsXP中“主题”和“外观”选项卡是息息相关的,只要更改其中的任何一个选项,在另一个选项卡中也会看到相应的改变。

  18.恢复“开始”菜单

  WindowsXP新的“开始”菜单还是挺方便的,对系统资源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你喜欢过去的经典菜单的话,用鼠标右键单击任务栏空白处,选择“属性”菜单,进入“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的设置窗口,选择“[开始]菜单”选项卡,选择“经典[开始]菜单”即可恢复到从前的模样了。

  19.优化视觉效果

  WindowsXP的none用界面的确是很好看,好看的背后是以消耗大量内存作为代价的,相对于速度和美观而言,我们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右键单击“我的电脑”,点击“属性/高级”,在“性能”一栏中,点击“设置/视觉效果”,在这里可以看到外观的所有设置,可以手工去掉一些不需要的功能。在这里把所有特殊的外观设置诸如淡入淡出、平滑滚动、滑动打开等所有视觉效果都关闭掉,我们就可以省下“一大笔”内存。

  20.禁用多余的服务组件

  WindowsXP和Windows2000一样可以作为诸如Ht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FTP服务器,所以每当WindowsXP启动时,随之也启动了许多服务,有很多服务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用户来说是完全没用的,所以关掉它们是一个很好的选择。none作的方法是:右键单击“我的电脑”,依次选择“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服务”,将不需要的服务组件禁用。

  注意:有些服务是WindowsXP必需的,关闭后会造系统崩溃。查看详细说明确认后再禁止。

  编者注:对于WindowsXP常见的90个服务,本文将有专门章节分析。

  21.减少启动时加载项目

  许多应用程序在安装时都会自作主张添加至系统启动组,每次启动系统都会自动运行,这不仅延长了启动时间,而且启动完成后系统资源已经被吃掉不少!我们可以减少系统启动时加载的程序,方法是:选择“开始”菜单的“运行”,键入“msconfig”启动“系统配置实用程序”,进入“启动”标签,在此窗口列出了系统启动时加载的项目及来源,仔细查看你是否需要它自动加载,否则清除项目前的复选框,加载的项目愈少,启动的速度自然愈快。此项需要重新启动方能生效。

  22.关闭系统还原功能

  “系统还原”功能是Windows系列none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特色,当Windows运行出现问题后,还原none作系统。“系统还原”虽然对经常犯错误的人有用,但是它会让你的硬盘处于高度繁忙的状态,你会发现你的硬盘总是忙个不停,因为WindowsXP要记录none作,以便日后还原。如果你对自己有信心,那么就不要使用它,因为它可占不少内存。

  关闭系统还原功能方法是:单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系统还原”,在系统还原界面,单击“系统还原设置”进入“系统还原设置”窗口,清空“在所有驱动器上关闭系统还原”复选框,这样WindowsXP就会删除备份的系统还原点,从而释放它占用的磁盘空间。

  一般来说,为了兼顾系统性能和系统安全,笔者建议打开WindowsXP所在盘符的系统还原功能。

  23.关闭自动更新

  “自动更新”是WindowsXP为了方便用户升级系统而推出的一种新功能,这种功能可以在微软推出系统升级补丁或系统安全补丁的时候,自动提醒用户升级自己的系统,不过这种功能有一个要求,就是用户必须时时在线,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缺铁少银的“穷人”来说,这个要求未免苛刻,所以我们把“自动升级”功能关闭掉,改为“手动升级”。

  关闭自动更新具体none作为: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属性/自动更新”,在“通知设置”一栏选择“关闭自动更新。我将手动更新计算机”一项。

  24.关闭远程桌面

  这个功能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让别人在另一台机器上访问你的桌面。在局域网中,这个功能很有用。比如你有问题了可以向同事求助,他可以不用到你的跟前,直接通过“远程桌面”来访问你的机器帮你解决问题。但是对于我们只有一台计算机的普通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就显得多余了,所以我们把它关掉,不让它在那儿白白浪费内存。具体none作为:右键单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远程”,把“远程桌面”里的“允许用户远程连接到这台计算机”勾去掉。

  25.禁用消休眠功能

  WindowsXP的休眠可以把内存中当前的系统状态完全保存到硬盘,当你下次开机的时候,系统就不需要经过加载、系统初始化等过程,而直接转到你上次休眠时的状态,因此启动非常快。但它会占用大量的硬盘空间(和你的内存大小一样),可以到“控制面板/电源选项/休眠”中将其关闭,以释放出硬盘空间,待到要需要使用时再打开即可。方法是:单击“开始/控制面板/电源管理/休眠”,将“启用休眠”前的勾去掉。

  26.关闭“自动发送错误报告”功能

  大家在WindowXP中肯定有这样的经历,一旦一个程序异常终止,系统就会自动跳出一个对话框问你是否将错误发送给微软,这就是XP中的“自动发送错误”功能,它可以将错误信息发送到微软的网站。虽然微软一再信誓旦旦地表示,可以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不会泄露个人隐私,但是发送给微软的信息中有可能包含你正在浏览或编辑的文档信息,也许这正包含了个人隐私或是公司机密,因此如果你想保障自己应有的权利,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把这项功能关掉。方法是:单击“开始/控制面板/系统/高级”,单击“错误报告”按钮,然后选中“禁用错误报告”,下面的“但在发生严重错误时通知我”可以选中。

  关闭“Internet时间同步”功能

  “Internet时间同步”就是使你的计算机时钟每周和Internet时间服务器进行一次同步,这样你的系统时间就会是精确的,不过这个功能对我们来说用处不大,而且还可能引起死机的问题。一般来说,只要在安装完WindowsXP以后同步一次时间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把它关掉。具体none作是:依次单击“开始/控制面板/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选项”,然后单击“日期和时间/Internet时间”。

  27.合理设置虚拟内存

  对于虚拟内存文件,WindowsXP为了安全默认值总是设的很大,浪费了不少的硬盘空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它的值设小一点。方法是:进入“控制面板/系统/高级/性能/设置/高级/虚拟内存/更改”,来到虚拟内存设置窗口,首先确定你的页面文件在哪个驱动器盘符,然后将别的盘符驱动器的页面文件全部禁用。建议你把它是设置到其他分区上,而不是默认的系统所在的分区,这样可以提高页面文件的读写速度,有利于系统的快速运行。根据微软的建议,页面文件应设为内存容量的1.5倍,但如果你的内存比较大,那它占用的空间也是很可观的,所以,建议如果内存容量在256MB以下,就设置为1.5倍,最大值和最小值一样,如果在512MB以上,设置为内存容量的一半完全可行。

  28.删除多余文档

  WindowsXP中有许多文件平时我们很少用到,放在硬盘中,白白浪费空间,降低系统性能。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用不到的文件删除,需要删除的文件有:

  帮助文件:在C:\Windows\Help目录下。

  驱动备份:C:\Windows\drivercache\i386目录下的Driver.cab文件。

  系统文件备份:一般用户是不怎么用的,利用命令sfc.exe/purgecache删除。

  备用的dll文件:在C:\Windows\system32\dllcache目录下。

  输入法:在C:Windows\Ime文件夹下直接删除chtime、imjp8_1、imkr6_1三个目录即可,分别是繁体中文、日文、韩文输入法。

  29.删除WindowsXP中隐含的组件

  WindowsXP在正常安装之后,会自动安装许多组件,这些组件有许多是平时用不到的,安装在系统中会占用很多空间,降低系统性能,我们可以用下述方法删除不用的组件。

  用记事本修改C:\Windows\Inf\目录下的Sysoc.inf文件,用查找/替换功能,在查找框中输入“,hide”(一个英文逗号紧跟hide),将“替换为”框设为空。并选全部替换,这样,就把所有的“,hide”都去掉了,存盘退出,再单击“开始/控制面板/添加或删除程序”,就可以看到许多平时见不到的组件,选择不需要程序进行删除即可。

  30.清理极品文件

  WindowsXP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扩展名为TMP、BAK、OLD之类的极品文件,你可以用Windows的搜索功能,查出这些文件,然后把它们删除。另外WindowsXP默认会在系统失败时记录错误事件,并写入调试信息,这些文件信息我们完全可以弃之不用。方法是单击“开始/控制面板/系统/高级/启动和故障恢复”,清空“将事件写入日志文件”,在“写入调试信息”下拉框里选“无”即可。

  31.禁止MSN随Windows启动

  每次启动Windows时,Messenger总是自动运行,即使你不想启动它,可是它也自动运行,非常烦人,我们能不能禁止它,不让它随Windows启动呢?回答是可以的。

  第一种方法:

  1.在“开始”菜单中单击“运行”,在“打开”框中输入“msconfig”,“确定”后打开“系统配置实用程序”窗口。

  2.单击“启动”选项卡,在“启动项目”列表中,清除“MSMSGS”前的复选框,单击“确定”按钮。

  3.当系统提示“重新启动计算机”时,请单击“是”按钮。

  第二种方法:

  1.打开“注册表编辑器”窗口。

  2.依次展开“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分支,然后在右窗格中右键单击“MSMSGS”,再单击快捷菜单中的“删除”命令,当系统提示确认删除时,请单击“是”按钮。

  经过设置,MSN就再也不会随WindowsXP的启动而启动了。

  32.优化带宽

  WindowsXP专业版新增了QoSRRP(这是QualityofService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的缩写,意为服务质量资源预留协议)。一般来说,试图通过可用带宽访问信息的时候,应用程序要么通过QoS应用程序接口,要么通过另一个称为TCI的应用程序接口。在网络通讯上,为了商业方面的安全性保留了一定的频宽给了管理者,这对于QoS应用程序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是一般使用者便不需要此功能,无形中就有部分(默认为20%)带宽白白浪费了,因此我在此提供取消此功能的方法。

  选择“开始”菜单,点击“注销”,进到登录的主画面,在登录的主画面中按下Ctrl+Alt+Del两次出现了登录窗口,在使用者名称中输入Administrator(注:要区分大小),密码栏中填入自设密码(若没有设定密码者空白即可)按确定进入Windows,单击“开始/运行”输入gpedit.msc进入到“组策略”窗口,在左边窗口中选取“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网络/QoS数据包调度程序”,在右边的窗口中双击“限制可保留的带宽”,选择“已启用”并将“带宽限制(%)”设为0,单击“应用”,然后“确定”,重新启动即可。

  注意:WindowsXP家庭版的使用者不必更改这些设置。

  33.删除多余字体

  WindowsXP中安装的字体越多,就会占用更多的内存的系统资源,减慢系统的运行速度,因此,对于不常用的字体,我们最好把它从系统中删除。字体文件存放在C:\Windows\font目录下,你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字体,对于更多不用的字体,一删了之。

  34.更改IE临时文件夹

  

  上网时产生的大量临时文件都存放在IE临时文件夹中,默认情况下,临时文件夹是在系统分区上,大量的临时文件会影响硬盘读写系统文件的性能。你可以更改临时文件的位置来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方法是单击“开始/控制面板/Internet选项”,在“常规”选项卡中单击“设置”按钮,在打开的窗口中单击“移动文件夹”按钮,指定一个非系统分区上的文件夹,单击“确定”后,临时文件就会移到指定的文件夹上。

  35.加快“网上邻居”共享的速度

  不知道各位使用者用WindowsXP开“网上邻居”里面的共享资源时,有没有发现所花的时间相当的长,这是因为它会检查其它计算机中的设定工作,有时甚至就在那边停了将近一分钟,相当讨厌,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将其检查的步骤取消:选择“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在弹出注册表编辑器中寻找[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RemoteComputer/NameSpace],按鼠标右将在此位置的{D6277990-4C6A-11CF-8D87-00AA0060F5BF}删除之即可。

  36.清除预读文件

  当WindowsXP使用一段时间后,安装目录下的预读文件夹(C:\Windows\prefetch)里的文件会变的很大,里面会有死链接文件,这会减慢系统时间,建议你定期删除这些文件。

  37.设置预读以提高速度

  WindowsXP使用预读设置这一新技术,以提高系统速度。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错,拥有PIII800,512M内存以上,你可以进行以下修改:单击“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MemoryManagement

  \PrefetchParameters\EnablePrefetcher],设置数值0,1,2,3(0-Disable,1-预读应用程序,2-启动预读,3-前两者皆预读),推荐使用“3”,这样可以减少启动时间。

  38.取消不需要的网络服务组件

  单击“开始/控制面板/网络连接/本地连接”打开本地连接状态窗口,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属性对话框,单击“高级”选项卡,选中“通过限制或阻止来自Internet的对此计算机的访问来保护我的计算机和网络”选项,然后单击“设置”按钮,就可以看到所有已经安装的、Internet用户可以访问的、运行于你的网络上服务,除非你想架设FTP或SMTP服务器,否则不妨全部取消这些项目的选定状态。

  39.启用DMA传输模式

  所谓DMA,即直接存储器存储模式,指计算机周边设备(主要指硬盘)可直接与内存交换数据,这样可加快硬盘读写速度,提高速据传输速率。由于某些原因,WindowsXP有时会在IDE通道上使用PIO并行输入输出传输模式,而不是DMA模式。如果有这种情况,用户可以手动把IDE通道改为DMA模式,这样可以减少该设备占用的CPU周期。方法是: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属性”,点选“硬件”选项卡,单击“设备管理器”按钮,打开“设备管理器”,然后点击展开“IDEATA/ATAPI控制器”分支,其中“IDE控制器”有两项“主要IDE通道”及“次要IDE通”,分别选中,依次进入“属性/高级设置”,该对话框会列出目前IDE接口所连接设备的传输模式,检查“传输模式”下拉菜单,把它们全部设“DMA(若可用)”,点击“确定”。

  40.加快菜单显示速度

  选择“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弹出注册表编辑,寻找[HKEY_CURRENT_USER\ControlPanel\Desktop],在右边的窗口中选择MenuShowDelay,按鼠标右键,选择“修改”,将其数值资料改为100或更小(默认值为:400),建议不要使用0,因为如此一来只要鼠标一不小心触碰到“所有程序”,整条菜单就会跑出来,那这乱了套。

  41.加快关机速度

  WindowsXP的开机速度的确比以前版本的none作系统快了很多,但关机速度却慢了不少。如果你在意关机速度的快慢,可以修改几个注册表键值,就可以大大减少Windows关闭所用的时间。首先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HKEY_CURRENT_USER\ControlPanel\Desktop\,里面有个名为HungAppTimeout的键,它的默认值是5000(如果不是,把它改为5000)。接下来,还有个WaitToKillAppTimeout键,把它的值改为4000(默认值是2000)。最后,找到注册表如下位置: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同样地,把其中的WaitToKillServiceTimeout键值改为4000。另外,把“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服务”中的NVidiaDriverHelp服务设为手动,也可以加快Windows关闭时间。

  42.关闭计算机时自动结束任务

  在关机的时候,有时会弹出讨厌的对话框,提醒某个程序仍在运行,是否结束任务。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一点点修改让Windows自动结束这些仍在运行的程序。在注册表中打开HKEY_CURRENT_USER\ControlPanel\Desktop目录,把里面的AugoEndTasks键值改为1。

  注意:可能会找不到AutoEndTasks键值,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建一个串值并把它改为这个名字,值设为1就可以了。

  43.关闭华生医生Dr.Watson

  单击“开始/运行”,输入“drwtsn32”命令,或者“开始/所有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系统信息/工具/DrWatson”,调出系统里的华生医生Dr.Watson,只保留“转储全部线程上下文”选项,否则一旦程序出错,硬盘会读很久,并占用大量空间。如以前有此情况,请查找user.dmp文件,删除后可节省几十MB空间。

  44.减少磁盘扫描等待时间

  WindowsXP虽然号称稳定,但是并不是永不死机,偶尔也会给你个蓝脸,非法none作后系统会自动扫描,出现大段大段的E文,告诉你刚才系统非正常结束,现在需要检查一下是否出错,可是还要等待一段时间才开始,所以我们可以在dos下,键入“chkntfs/t:0”,表示等待时间为0秒。

  45.删除多余的帐户

  如果你的电脑只有你一个人使用,最好只建自己的一个帐户,因为你每建一个帐户,就会在WindowsXP的安装目录下的\documentsandsettings\下面多一个以你所建帐户为名的文件夹,里面存放着这个帐户的一些资料,有收藏夹、文档、历史记录,系统设置信息等内容,天长日久它占用的空间也是不可小觑的,解决方法就是到“开始/控制面板/用户帐户”里依自己情况删除多余的帐户即可。

  46.让系统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的程序

  单击“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弹出注册表编辑器,寻找[HKEY_CURRENT_USER\ControlPanel\Desktop],在右边的窗口中选择AutoEndTasks,按鼠标右键,选择“修改”,将其数值资料改为1(默认值为:0)。

  47.IE网络浏览器加速技巧

  WindowsXP自带InternetExplorer6,有个小技巧,修改之后启动得飞快(在我的机子上,简直是瞬间启动)。具体做法是:右键点击InternetExplorer快捷图标(如任务栏上的快捷启动栏中那个IE图标),打开图标属性之后在“目标”后面加上“-nohome”参数即可。

  48.加密文件和文件夹

  在任何需要加密的文件和文件夹上右键单击鼠标,选择“属性”命令,单击“常规”选项卡,然后依次选择“高级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后确定就可以了。需要说明是:WindowsXP的加密none作只针对NTFS格式的磁盘分区,它对传统的FAT16和FAT32格式的分区不提供加密支持,如果你想使用加密none作,就需要把磁盘转换为NTFS格式。

  49.自定义文件夹图片

  在WindowsXP中新增了文件夹图片功能,它提供了比原来的图标内容更多丰富的图片资源供用户选择,你可以利用这一功能把自己喜欢的任意图片设为文件夹图标,方法是:在资源管理器选中任一文件夹,右键单击,选择“属性”命令,在打开的对话框中选择“自定义”选项卡,单击“选择图片”按钮选择作为文件夹图片的图形文件,单击“更改图标”按钮可以文件夹图标,然后单击“确定”即可,以后你在资源管理器中选择以“缩略图”形式查看文件时,就可以看到你定义的文件夹图片。

  50.快速移动和复制文件

  在资源管理器中选中你要移动或复制的文件,然后用鼠标右键将文件拖动目的文件夹后松开,会弹出一个菜单,允许你选择复制、移动文件还是创建一个快捷方式,甚至可以取消。

  51.自动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

  有些情况下,借助Windows资源管理器来浏览文件夹要比直接打开每个文件夹并查看其中内容更加直观方便。一般我们可以在文件夹上单击鼠标右键并从中选择资源管理器,然而如果你有双击鼠标的none作习惯,那么我们还能够以更加快捷的方式打开文件夹。首先打开我的电脑,从工具菜单中选择“文件夹选项”,单击“文件类型”选项卡。在文件类型列表中,选择“文件夹”并单击“高级”按钮,在编辑文件类型对话框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并单击“设为默认值”按钮。单击“确定”之后,再单击关闭。现在,当你在任意文件夹上进行双击时,将自动打开Windows资源管理器视图。

  52.向隐藏的极品箱中删除文件

  WindowsXP极品箱的默认位置是在桌面的右下角,在底部系统托盘的上面。如果用户打开多个窗口,则会挡住极品箱,使用户无法拖曳文件及文件夹至极品箱。为此,微软专门做了非常人性化的设计,当用户拖动一批文件并移至桌面右下角时,用户可以拖动鼠标并将所有文件移至桌面最下方任务条的空白区域,并在那里停留几秒钟,届时所有打开的窗口将会自动最小化,从而允许用户将文件拖至极品箱。另外,无论打开的多个窗口是否最大化,用户执行上述none作均可以实现让所有窗口最小化的效果。

  53.设置共享文件夹的权限

  Windows2000none作系统中用户在设置文件夹的共享属性时none作非常简便,只需用鼠标右击该文件夹并选择属性,就可以找到共享设置标签,来设置文件夹的访问权限,只允许特定用户访问,可在WindowsXP中却找不到这个功能了。难道在WindowsXP中不能使用这个功能吗?其实不然,你可以这样none作:打开“我的电脑”中的“工具”,选择“文件夹属性”,调出“查看”标签,在“文件和文件夹”部分将“使用简单文件共享(推荐)”项前面的选择取消,这样修改后用户就可以象使用Windows2000一样对文件夹属性进行方便修改了。

  54.快速拷贝文件

  我们一般都是过一段时间就把硬盘上的文件分类整理一下,把图片放在picture文件夹中,mp3文件放在music文件夹中等等,但来回复制、粘贴真的很烦琐,现在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快速拷贝文件。选中一个文件夹如music,点鼠标右键创建一个快捷方式,复制这个快捷方式,在C:\DocumentsandSettings\用户名\SendTo文件夹中粘贴此快捷方式。

  SendTo是WindowsXP的系统文件夹,“发送到”功能就是由它来实现的。现在我们选中任意一个mp3,点鼠标右键在发送到中选择“快捷方式到music”,这个mp3文件就被复制到了music文件夹中,是不是很方便!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software、txt等等。

  55.定制你文件夹的新图标

  某个目录对你很重要吗?让它有个与众不同的图标吧,这样辨认起来也容易。用记事本在你的目录内新建一个文件,文件名叫作Desktop.ini,将下面这两行输进去:

  [.ShellClassInfo]

  IconFile=

  Iconindex=

  IconFile就是你的图标文件,可以采用.ico、.exe、.dll等这类有图标的文件充当。写下绝对或相对路径都可以,Iconindex是选择哪一个图标,如果你指定的EXE或者DLL中包含不止一个图标,那就需要选择了,如果你想使用第一个图标,就写上Iconindex=0就可以了,在没有该行定义的情况下,默认是使用第四个图标,即Iconindex=3,这就是好多时候ICO显示不出的原因(里面只有一个图标呀),接着请到DOS下将这个目录设置为系统属性,方法是:ATTRIB+S文件夹,快按下F5刷新吧,一个全新的图标就代表你的文件夹。

  56.彻底隐藏文件

  每个人的机器上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不愿意别人看见的东西,怎么办,直接隐藏起来吗?一打开显示隐藏文件就什么都看见了,其实你只要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

  explorer\Advanced\Folder\Hidden\SHOWALL下,DWORD值Checkedvalue设为0(如果没有这一项可新建一个),这样当有非法用户开启显示隐藏文件功能后,你的文件也不会被显示出来。

  57.取消共享文档

  默认情况下,在WindowsXP中打开我的电脑,会看到在硬盘图标上方有一些文件夹。这些就是“共享文件夹”,这里有每一个用来户共享文件所用的文件夹。我们可以让这些文件夹在我的电脑中消失,原理很简单,只要打开注册表找到如下位置: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

  Explorer\MyComputer\NameSpace\DelegateFolders,把{59031a47-3f72-44a7-89c5-5595fe6b30ee}键值删掉,下次打开我的电脑,这些烦人的文件夹就不复存在了。

  58.按指定文件夹启动资源管理器

  在WindowsXP中,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管理文件和文件夹,但本人更偏爱使用“资源管理器”。因为利用“目录树”的结构方式,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文件或文件夹,如果是复制或移动文件或文件夹,那就更方便了。可是在默认情况下,每次定位于“资源管理器”时总是打开“我的文档”文件夹,能不能自己指定一个文件夹呢?

  首先在“开始/所有程序/附件”中找到“资源管理器”,在“资源管理器”上单击右键,选择右键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在“快捷方式”选项卡中,目标文本框内容是“%SystemRoot%explorer.exe”(如果你的WindowsXP安装在C盘,应该是“c:Window说什么plorer.exe”),只要略作一下修改,就可满足要求了。例如我经常打开的是h盘中的user文件夹,将目标文本框内容修改为“%SystemRoot%explorer.exe/e,h:user”,在“exe”与“/e”之间一定要加上一个空格。好!大功告成了,现在你再打开“资源管理器”,就直接进入了user文件夹了。另外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呢,还是以启动“user”文件夹为例,首先在桌面上为文件夹“user”建立快捷启动方式,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资源管理器”命令,打开“资源管理器”后就直接进入了“user”文件夹了。

  59.在任务栏上显示星期与日期

  这个其实不需设置,只要将任务栏拉高一点就可以了。方法是:将鼠标移到屏幕下边的任务栏的上边线位置,当鼠标指标变成双箭号时,按下左键,往上拖拉至两行高位置即可。系统托盘处即显示时间,日期及星期。

  注意:因WindowsXP预设是将任务栏锁住的,所以你可能将鼠标移至任务栏边界时,鼠标并不会变形,表示不让你拖拉。这时请先在任务栏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将其快显菜单中的“锁定任务栏”前的勾去掉。

  60.快速锁定计算机

  如果你因为有急事而需要离开,但又不希望电脑进行系统注销。这时你可以选择“新建/快捷方式”,接着系统便会启动创建快捷方式向导,在文本框中输入"rundll32.exeuser32.dll,LockWorkStation",单击“下一步”,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快捷方式的名称。比如我们可将它命名为“锁定计算机”或选用你所喜欢的任何名称,单击“完成”。以后,我们就可以简单地点击这个快捷方式,锁定计算机。

  61.禁止IE的定期更新

  在我们上网以后,WindowsXP经常会在任务栏上弹出一个提示你升级系统文件的消息,其实这是IE浏览器的定期更新检查在作怪,大约每30天左右,WindowsXP系统附带的IE6.0就会定期检查是否有新的升级软件,如果有,你没有下载升级,便会弹出上述提示对话框,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禁止IE6.0的定期更新检查:打开“运行”对话框,输入“gpedit.msc”,打开“组策略”设置窗口,在左边的树形目录中找到“计算机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InternetExplorer”,在右边的窗口中找到“禁用定期检查InternetExplorer软件更新”选项,打开该选项,在出现的窗口中选择“已启动”,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62.找回XP的安装密码

  在9X时代,如果忘记了Windows的安装密码,只要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察看一下ProductKey就可以了,可是在XP的注册表中怎么找不到呢?其实不需要到注册表中,打开Windows\System32,这儿有个叫$winnt$的配置文件,里面已经有清楚的记载了。

  63.IE的全屏幕模式

  一般都知道,在IE里按下F11键就可以快速切换到全屏幕模式,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全屏幕模式是指一个不包括工具栏、状态栏的纯全屏模式。要达到这种效果,启动IE时需加上一个参数,在命令行里输入"C:/ProgramFiles/MicrosoftInternet/IEXPLORE.EXE"-k,就可以打开一个全屏幕的IE了。

  64.与Internet时间同步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现在有许多软件都可以让你电脑的时钟变得准确,其原理就是该软件选择一个服务器,当你上网的时候电脑内的时钟与服务器的时钟相比较,如果不准确的话就可以自动调整过来。而如今在WindowsXP也集成了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双击任务栏右下角的时钟,在“Internet时间”中进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的电脑安装了防火墙,那么很有可能不能进行Internet时间调整。

  65.禁止隐藏不活动的图标

  在使用一段时间后,WindowsXP会自动检测并隐藏不活动的图标,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禁止它:在任务栏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在“任务栏”标签中将“隐藏不活动的图标”取消即可,如果你不想完全禁止这项功能,可以单击“自定义”按钮,自行设置有关项目的隐藏和显示。

  66.使每次打开IE时的窗口都是最大化

  通过快捷方式启动IE,例如通过快速启动工具栏中的图标启动IE时,您可以右击“快捷方式图标”,选择“属性”,在“快捷方式”选项卡中的“运行方式”选项栏中选择“最大化”,然后单击“确定”按钮。此后,无论什么时候您通过这个快捷方式启动IE,浏览器的窗口总处于最大化状态。

  通过桌面的“InternetExplorer”图标启动IE时,因为这不是一个标准的快捷方式,所以没有最大化选项。幸运的是,这个图标可以记住最近一次您使用浏览器的窗口的设置情况。因此,如果当您退出IE前将窗口最大化,那么下次启动IE时仍然会保持此次退出时的窗口设置。

  67.让欢迎窗口更清晰

  WindowsXP系统的显示效果得到了较大提高,这主要是基于它使用了名“ClearType”的清晰化技术,该技术特别让使用笔记本电脑及液晶显示器的用户在运行WindowsXPnone作系统时感受到与以往系统不同的效果。但由于该清晰效果只有当Windows启动完毕后才能调用,因此在系统启动过程中的欢迎窗口仍然无法实现这一效果。为了使欢迎窗口更加清晰,用户可以使用注册表编辑器进行修改,寻找到这两个主键:

  HKEY_USERS\.Default\ControlPanel\Desktop\FontSmoothing

  HKEY_USERS\.Default\ControlPanel\Desktop\FontSmoothingType

  将键值修改为“2”,这样便可以实现清晰显示效果了。

  68.屏蔽弹出的广告窗口

  当你打开一个网站就会发现也弹出另一个广告页面,页面开多了,电脑运行速度就会大大地变慢。一些禁止弹出广告页面(俗称“黑名单”)的软件就应运而生,其实在WindowsXP自带的IE6.0中也有禁用黑名单的功能,打开浏览器,单击“工具/Internet选项/安全”,打开“安全”页面,在“安全设置”中选择“受限制的站点”,并点击“站点”按钮,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禁止弹出广告页面的地址,再单击“添加”,“确定”,讨厌的广告窗口就不见了!

  69.恢复桌面上的系统图标

  通常很多用户还是习惯于在桌面上保留“我的文档”及其它经常访问文件夹快捷方式以及经常使用的程序快捷方式。如果你想在桌面上显示“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IE浏览器的快捷方式图标,只需进行如下none作:在桌面点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在打开的“显示属性”对话框中选择“桌面”选项卡,单击“自定义桌面”按钮,打开“桌面”项目对话框。在“常规”选项卡的“桌面图标”栏中选择所需项目的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返回上一级对话框,再单击“应用”按钮即可。

  70.设定系统异常停止时WindowsXP的对应策略

  我们还可以在系统正常时,设定当系统出现异常停止时,WindowsXP的反应措施,比如我们可以指定计算机自动地重新启动,步骤如下: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打开“系统属性”设置窗口,选择“高级”标签,打开“高级”选项卡,在“启动和故障恢??”选项区域中单击“设置”按钮,打开“启动和故障恢复”对话框,在“系统失败”选项区域中,通过启用复选框可以选择系统失败后的应对策略,在“写入调试信息”选项区域中可以设置写入系统调试信息时的处理方法,设置完毕,单击“确定”按钮返回“系统属性”对话框,再单击“确定”按钮。

  71.采用Windows98/2000的窗口风格

  有些人可能不喜欢WindowsXP的窗口风格,想恢复原来的Windows98/2000的界面,怎么办?在桌面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主题”标签,从“主题”的下拉菜单中选择“Windows经典”,然后选择确定就可以了。

  72.添加“显示桌面”项

  在默认安装下,我们在任务栏中找不到熟悉的“显示桌面”按钮,难道WindowsXP中没有这个非常好的功能了吗?其实不是,你依次单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在“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窗口中,将“显示快速启动”选项打上勾,“显示桌面”项就会出现在任务栏中了。

  73.隐藏桌面图标

  在WindowsXP中增加了隐藏桌面图标的功能,你只需用鼠标单击桌面空白处,在弹出的右键菜单中选定“排列图标”命令,然后在其下一级级联菜单中取消对“显示桌面图标”命令的选定,系统就会自动将所有桌面图标隐藏。

  74.取消快捷方式图标上的箭头

  当你安装一些软件后,通常WindowsXP桌面上会被放置一些快捷方式图标,可以让方便地启动应用程序。只是这些应用程序的快捷方式图标上出现的黑色箭头,非常影响桌面美观。如果你想将黑色箭头去除,只需进行如下none作: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进入HKEY_CLASSES_ROOT\Lnkfile子键分支,在此子键分支中查找到键值名IsShortcut,其类型为REG_SZ,将此值删除,就能去除快捷方式图标上的箭头。注销当前用户并重新启动计算机后设置就生效。

  75.快速打开控制面板

  把鼠标移动到“开始”按钮上,点鼠标右键,选择“属性/自定义/高级/开始菜单项目”,在“控制区面板”项目下选中“显示为菜单”(图10),然后单击“确定”就行了,您以后就可以像打开程序一样在“开始”菜单中打开一个控制面板的项目,很节约时间。

  76.将所喜爱的程序放置在开始菜单顶部附近

  你是否对某个程序非常喜爱且经常使用呢?那么,应通过将其放置在列表顶部的方式提高它在开始菜单中的优先级。这种方式能够确保该程序保持在开始菜单中,且不受其它程序的干扰,即便其它程序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也是如此。

  在开始菜单上右键单击指向你所喜爱程序的链接,并在随后出现的快捷菜单中选择“附到‘开始’菜单”上。你的程序将被永久移动到列表顶部,仅仅位于浏览器与电子邮件程序下方。

  77.去掉桌面图标文字的阴影

  以前版本的Windows在用自定义桌面的时候,图标的文字下面都有阴影(就是你的桌面颜色),影响了桌面的视觉效果。原来只能借助其他软件解决,但是性能不稳定,又占用系统资源。WindowsXP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你打开电脑属性--先用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在弹出的菜单中选“属性”,然后在“高级”选项卡中的“性能”框中点“设置”按钮,在“视觉效果”页中将“在桌面上为图标标签使用阴影”前面的方框打上钩。单击“确定”返回系统属性,再单击“确定”返回桌面。看看你桌面上的图标,已达到你梦寐以求的效果了!这样既能获得好的视觉效果,又能节省系统资源。

  78.自动关闭电脑

  安装完WindowsXP之后,有些计算机在点击关闭电脑之后并不能自动关闭,而需像以前的AT电源一样手动关闭。这主要是WindowsXP未启用高级电源管理。修正的方法是:点击“开始/控制面板/性能和维护/电源选项”。在弹出的电源选项属性设置窗口中,点击“高级电源管理”,将“启用高级电源管理支持”打上勾。

  79.备份硬件配置文件

  硬件配置文件可在硬件改变时,指导WindowsXP加载正确的驱动程序,如果我们进行了一些硬件的安装或修改,就很有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或运行,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硬件配置文件来恢复以前的硬件配置。建议用户在每次安装或修改硬件时都对硬件配置文件进行备份,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解决许多因硬件配置而引起的系统问题。备份的步骤如下:鼠标右键单击“我的电脑”,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打开“系统属性”对话框,单击“硬件”标签,在出现的窗口中单击“硬件配置文件”按钮,打开“硬件配置文件”对话框,在“可用的硬件配置文件”列表中显示了本地计算机中可用的硬件配置文件清单,在“硬件配置文件选择”区域中,用户可以选择在启WindowsXP时(如有多个硬件配置文件)调用哪一个硬件配置文件。要备份硬件配置文件,单击“复制”按钮,在打开的“复制配置文件”对话框中的“到”文本框中输入新的文件名,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80.缩短等待时间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将WaitToKillServiceTimeout设为:4000(原设

  定值:20000)。找到HKEY_CURRENT_USER\ControlPanel\Desktop键,将右边窗口的WaitToKillAppTimeout改为4000(原设定值:

  20000),即关闭程序时仅等待1秒。将HungAppTimeout值改为:2000(原设定值:5000),表示程序出错时等待0.5秒。

  81.让系统自动关闭停止响应的程序

  打开注册表HKEY_CURRENT_USER\ControlPanel\Desktop键,将AutoEndTasks值设为1(原设定值:0)。

  82.加速共享查看

  打开注册表编辑器,把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

  \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RemoteComputer\NameSpace

  下的{D6277990-4C6A-11CF-8D87-00AA0060F5BF}删掉

  83.优化“启动和故障恢复”设置:

  右键单击“我的电脑”,点击属性,点击“高级”,在“启动和故障恢复”

  一栏中,点击“设置”,其中的“系统失败”一栏中,只选择“自动重新启动”,写入调试信息选择“无”。

  84.关闭华医生Dr.Watson:

  在"开始"->"运行"中输入"drwtsn32"命令,或者"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系统信息"->"工具"->"DrWatson",调出系统里的华

  医生Dr.Watson,只保留"转储全部线程上下文"选项,否则一旦程序出错,硬盘会读很久,并占用大量空间。如以前有此情况,请查找user.dmp文件,

  删除后可节省几十MB空间。

  85.关掉快速切换功能:

  方法如下:控制面板-->用户帐户,点击“更改用户登陆或注销方式”,去掉“使用快速用户切换”就可以了。
86.定制特殊的启动提示

  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CurrentVersion\Winlogon

  中的"LegaNoticeCaption"是登陆提示语言,“LegalNoticeText”是欢迎词。

  87.关闭windows的文件保护

  默认状态下是无法删除windows系统和程序文件的,所以警告!!!!!!!!!!!!!!!!注册表:HKEY_LOCAL_MACHINE

  \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

  \CurrentVersion\winlogon中的“SFCDisable”将它的值改为“ffffff9d”

  88.windowsXP的内存优化!!!!!!!!!!!!(警告!!!!!以下设置需要有256M以上的内存才能有好的效果!!!)

  注册表:

  HKEK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MemoryManagement

  中的:禁用内存页面调度isablePagingExecutive值改为“1”

  提升系统缓存:LargeSystemCache值改为“1”

  89.修改磁盘缓存以加速xp

  磁盘缓存对xp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默认的I/O页面文件比较保守。所以,

  对于不同的内存,采用不同的磁盘缓存是比较好的做法。

  a.)运行"regedit";

  b.)去[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SessionManager\

  MemoryManagement\IoPageLockLimit];

  c.)根据你的内存修改其十六进制值:

  64M:1000;

  128M:4000;

  256M:10000;

  512M或更大:40000.

  d.)重启

  90.减少磁盘扫描等待时间

  在dos下,键入“chkntfs/t:0”

  91.解除带宽限制

  运行----gpedit.msc-----管理模版-----网络----QoS数据包调度程序---限制可保留带宽---启

  动-----下面输入0----确定---------在你的拨号图标右健属性找到网络-----看看有没有QoS

  数据包调度程序-------如果没有点安装-----服务------添加----选QoS数据包调度程序----看

  看有没有打勾----有就代表成功了--------重启---ok!

  92.取消系统休眠支持

  右键属性-屏幕保护程序-电源-休眠-取消

  93.关掉视频预览

  运行一下这个命令:“REGSVR32/USHMEDIA.DLL”

  94.不能关闭的服务(或者一般不宜关闭的服务)

  windowsaudio声音

  cryptographicservices-windows更新时用来确认windows文件指纹的,我更新时才开启一下

  DHCPclient-静态IP者需要

  LogicalDiskmanager-磁盘管理服务

  *EventLog-系统日志纪录服务,很有用于查找系统毛病

  COM+Eventsystemapplication一些COM+软件需要,检查你的c:\programfiles\ComPlusApplications目录,没东西可以把这个服务关

  *Workstation-很多服务都依靠这个服务,支持联网和打印/文件共享的

  MachineDebugManager

  NetworkConnections-上网/局域网要用

  *PlugandPlay-即插即用

  ProtectedStorage-储存本地密码和网上服务密码的服务,包括填表时的“自动完成”功能

  *RemoteProcedureCall(RPC)-系统核心服务

  securityaccountsmanager-像ProtectedStorage,IISAdmin才需要

  systemeventnotification-记录用户登录/注销/重起/关机信息

  shellhardwaredetection-给有些配置自动启动,像内存棒,和有些cd驱动等

  PrintSpooler-打印机用的

  themes-给xp打扮的东东

  *WindowsManagementInstrumentation-满重要的服务,是管"服务依靠"的

  95.卸载无用的动态链接

  资源管理器经常在内存中留下无用的动态链接,为了消除这种现象,你可以打开注册表编辑器,设置键值:HKEY_LOCAL_MACHINE\

  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lwaysUnloadDLL(字符串值)将其设为1

  96.在关机时清空页面文件

  打开“控制面板”,点击“性能和维护”-“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本地策略”→“安全选项”,双击其中“关机:清理虚拟内存页面文件”

  一项,点击弹出选单中的“已启用”选项,单击“确定”即可

  97.WindowsXP安装好后,如何把FAT32转化为NTFS

  使用convert命令,在命令行模式下用convert.exe这个命令随时转化的。例如:convertc:/fs:ntfs把c盘转化为NTFS

  98.验证WindowsXP是否已激活

  在运行中输入“oobe/msoobe/a”;版本号可以通过WINDOWS(XP安装目录)system32/NTOSKRNL.EXE,鼠标右键->选内容查看即可

  99、删除WindowsXP中不需要的组件

  1)、删除系统文件备份,执行sfc.exe/purgecache

  2)、删除驱动备份,删除WINDOWS(XP安装目录)\drivercache\i386目录下的Driver.cab文件

  3)、删除DLL备份文件,目录为WINDOWS(XP安装目录)\system32\dllcache,

  4)、删除WINDOWS(XP安装目录)\ime下不用的输入法

  100.让IE使用多线程下载网页:注册表子键: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CurrentVersion\InternetSettings,

  新建DWORD值.

  “MaxConnectionsPerServer”,此项的作用是决定最大同步下载的连线数目,一般5~8个连线数目比较好。另外,

  对于HTTP1.0服务器,可以加入名为“MaxConnectionsPer1_0Server”的双字节值项,其值也是设置最大同步下载的数目。

  101.到微软站点下载Bootvis.exe文件,启动它,

  依次选择菜单里面的Trace--OptimizeSystem,这时候系统会提示是否重新启动,选择启动,重启登录以后什么都别动,过一段时间会自动

  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上写着系统分析的意思,你什么都别做,要一直等到提示分析完毕以后才能够none作你的系统,分析时间有点长,请

  耐心等待。

  102.桌面图标的小箭头去除

  首先,单击“开始”按钮,选择“运行”,在运行对话

  框中键入regedit后回车,即可进入注册表编辑器,选择HKEY_CLASSES_ROOT

  \lnkfile,在右边的窗口中找到字符串值“isshortcut”,按DELETE键将其

  删除。然后,仍在HKEY_CLASSES_ROOT\下找到piffile,同样在其右边窗

  口中将字符串值“isshortcut”按DELETE键将其删除。最后,关闭注册

  表编辑器,重新启动WINDOWS,那个烦人的小箭头已经没有了。

  103.如果同时有多个窗口打开,想要关闭的话,可以按住shift不放然后点击窗口右上角的关闭图标.

  104.在保存网页前,可以按一下"ESC"键(或脱机工作)再保存,这样保存很快

  105.用电脑听CD可以不用任何的播放软件,把音箱线直接接到光驱的耳机孔,放入CD,按光驱上的play键就可以直接听了,这样听歌可以不占用系统资源。(如果你的电脑坏了,不能启动或什么的,一时放在那不能修,千万不要浪费资源,把用里面的电源给光驱通上电,就可以暂时做CD机了.

  106.MSN中发消息的时候是按enter的,如果想要换行而不想发出消息,可以shift+enter或ctrl+enter

  107.浏览器的地址栏里可以调试简短的HTML代码。方法如下:地址栏写about:abc回车,就看到效果了.

  108.Windows快捷键:

  win+m显示桌面

  win+pause系统属性

  快速重新启动:按确定前先按shift(不适用于2k、xp).

  彻底删除:shift+del

  不让光盘自动运行:按shift

  Ctrl+Esc:相当于"开始"或WIN键

  Ctrl+Home:将游标移至文字编辑区的开始始(Home单用:移至列首)

  Ctrl+End:将光标移至文字编辑区的终点(End单用:移至列尾)

  Alt+F4:关闭当前视窗(若是点一下桌面再按则为关机)

  F2:更改名称

  windows+e资源管理器.

  windows+r运行.

  windows+f查找.

  windows+u关闭系统.

  windows+d最小化所有窗口,再按一次Win+D可回到最小化前的窗口.

  windows+m最小化所有窗口,但再按一次无法回到最小化前的窗口.

  Shift+F10,可以打开所选项目的右键菜单.

  按住CTRL+SHIFT拖动文件:创建快捷方式.

  109.RUN->cmd或者command

  就会看到DOS窗口。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那个小小的图标没有,在左上角。

  点击这个图标,就会看到下拉菜单,尤其是Edit下的一些功能,很方便

  110.con、nul是MS系统的保留名,它不能做为文件名!检查你的web空间是不是M$系统,可以建一个con的文件夹试试

  111.想把自己的某个文件夹的文件做一个列表?用什么软件呢?不用,直接在命令行下输入"tree/f>index.txt".打开index.txt看一下是不是一目了然

  112.保存无边窗口页面请用CTRL+N新开窗口

  113.如果一个文件夹下有很多文件,如果想快速找到想要的文件,先随便选择一个文件,然后在键盘上选择想要的文件的第一个字母就可以了

  114.说个QQ隐身登陆的笨办法:

  在网吧上网,如果直接从注册向导登陆的话QQ是上线登陆的,可是有时候却不希望现身,怎样实现隐身登陆呢?

  就是拿一个没用的QQ先从注册向导登陆了,选择状态为隐身,然后在系统参数中选中以隐身方式登陆,点确定,然后直接在这个QQ上运行注册向导登陆你要登陆的QQ,你会发现现在QQ是隐身的了。

  115.win98改ip不重启的办法:

  1.改完ip选择取消。

  2.在设备管理器里禁用改了ip的那块网卡。

  3.启用网卡。

  ok,你改的ip已经可以用了

  116.2000和xp下运行"cmd",进入dos窗口,复制和粘贴都用右键完成

  117.收藏夹不要放在系统盘,以免忘了备份,每次装完系统用"超级魔法兔子“指定路径

  118.对于系统不明白的地方,平时多看windows自带的帮助,不要盲目去找人解决,也许帮助才是最快和最全的。(其余软件也是同理)

  119.winxp自带批量重命名功能,只要选中一堆文件,选重命名,然后改第一个文件,改完后,其他文件也会自动修改

  120.上网时在地址栏内输入网址,系统会记录下来,虽然方便以后不用再重复,不过如果是公用的机子,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到过哪些地方,可以用“CTRL+O(字母O,不是0)”,这时对弹出一个“打开”对话框,在其中的地址栏内输入网址,就不会被记录下来了.

  121.IE快捷键:

  Ctrl+W关闭窗口

  F4打开地址拦的下拉选择网址

  F6或ALT+D选择地址拦
空格键可以下翻页,Shift+空格则可以上翻页

  122.如果你用foxmail,邮箱路径不在默认位置,可以修改account.cfg

  123.NTFS分区上文件属性中有个“摘要”功能,很有用的,这样一些软件安装程序是什么东东就不会忘了啊!

  124.在IE的地址栏输入:javalert(文档.lastModified)可以得到网页的更新日期.

  125.通过网络共享时,尽量使用"运行",\ip地址共享文件名,而不要使用通过“网上邻居”浏览访问,速度很慢,而且经常不全(特别是2000,xp),还要注意适当的运用$

  126.在98下快速做启动盘,只要把windows/command/edb下的所有文件复制到干净的软盘中就可以做98启动盘

  127.运行pq分区失败,出现不可识别的分区,只要找到pq安装目录UTILITY的PTEDIT32.EXE,可以把原分区还原为原来格式.

  打开资源管理器,选中文件夹,用小键盘的*,可以把这个文件夹中的所存在的所有子文件夹迅速列出

  128.QQ自己加自己的方法:在黑名单中加自己,然后再把自己拖到我的好友中就可以了,然后再运行注册向导.

  129.如果浏览的页面中应用了java脚本禁用了鼠标右键,解决的方法:

  1、如“xiayupei”的方法,先按住鼠标左键,然后将鼠标移动到目标处,点击鼠标右键,一两秒之后,快捷菜单出现.

  2、单击鼠标右键,(不要放开鼠标右键),将鼠标移到警告窗口处,点击鼠标左键,关闭窗口,再将鼠标移回目标处,放开鼠标右键,快捷菜单出现.

  130.realplay多曲播放.

  选中多个曲目,然后拖到realplay的播放地址栏就可以了,之后找到那个ram(会自动生成),复制里面的内容多遍就可以反复听歌曲.

  131.windows下文件可以只有扩展名

  新建一个文本文档另存为.txt.前面什么也不要加,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能重命名为这样的文件名!要用另存为!

  132.IE真正的空白页:

  在IE的快捷方式中右击---属性--选择“目标”,这里的信息为:“crogramFilesInternerExplorerEXPLORER.exe",在它之后添加“-nohome"字样即可。注意-nohome之前要有空格

  快速设置主页:将IE地址栏里的“e”网页图标直接拖到工具栏上的“主页”按钮图标上

  不用重启也刷新注册表:同时按Ctrl+Alt+Del,在弹出的Windows任务列表中加亮"Explore",单击“结束任务”,显示关机屏幕,单击:“否“,稍候,弹出错误信息,单击“结束任务”,windows游览器即会和新和注册表一起重新装载!

  133.快速启动RealOnePlayer的技巧:在Real的文件夹下搜索netid.smi和getmedia.ini将其改名为:betid_bak.smi和getmedia_bak.ini,然后再打开试试,是不是快很多.

  134.跳过开机画面

  启动时按esc即可,或者干脆一点,修改msdos.sys在options段落加入logo=0

  135.创建浏览目录的快捷方式

  在桌面上创建一个快捷方式,命令为:C:WINDOW***PLORER.EXE/n,/e,C:当你双击此快捷方式时,将会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浏览C:。当然,你可以用其他的目录名来替换命令中的C:

  136.改变关机画面:

  记得以前可以改变开机画面吧,现在可以对关机画面动手喔!logow.sys是等待关机,logos.sys是最後丑丑的"您可以安全关机^_^都是bmp档,快动手吧,原图是320x400,256色!但是最後win95会把他放宽170%所以你可以先准备一张544x400的图再把这张图resize成320x400再rename一下档名就可以啦!(只能256色喔)而且最好注意一下色盘的问题*开机画面也可以喔!logo.sys....

  137.这个.exe用了哪些.dll?对应用程式右键单击,选"快速检视"

  笔者注快速检视必须另行安装,方法如下:a.控制台/新增或移除程式/Win95安装程式/附属应用程式/详细资料!b.核取"快速检视"方块--确定

  138.厌倦图形介面了吗想念以前先进入dos在打win进窗户吗在msdos.sys中加入这一行BootGUI=0

  139.在win95的MS-DOS下使用长文件名

  只需要在文件名前后加引号("")即可。如:

  c:>dir"windowsutilities"

  c:>cd"windowsutilities"insteasy

  c:>edit"Thelistofmyfriends.txt"

  140.加快软驱传输速度

  往软盘上存贮较多资料时,让人等得真有点烦。我们不可能对软驱的机械结构进行改造,但可以通过修改系统注册表以获得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具体方法如下:

  打开系统注册表编辑器,找到

  “HEKY-LOCAL-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ClassFCD00",在其右边的窗口空白处,占击鼠标的右健新建一个“DWORD”值,命名为“Fore-Fifo”,健值设定为“0”。最后关闭注册表面化编辑器,重新启动电脑,一切就OK了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脑死机6种解决方法
一、遭遇停电
显示器,主机,音箱等会在一瞬间强行关闭。正在编写的文稿数据资料会丢失,如正在进行磁盘读写操作则还有可能产生坏道。停电的瞬间电压波动还会冲击电脑硬件的芯片,电路,电阻等。为免不测,装电脑时最好选配个品牌电源,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从电源上减小电压波动对硬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停电后,关闭所有电源,以防下次来电时显示器和ATX电源同时启动,这样会造成对硬件的不良损害。当您用Word编辑文稿时,用上WORD的自动保存功能,如果停电的瞬间恰好是在对磁盘进行操作,下次开机不要在启动时跳过磁盘检测,以检测有无产生坏道。一旦发现坏道,则用NORTON,PQMAGIC等工具软件来修复或屏蔽坏道即可。另外,如经济许可,选配一个UPS为电脑提供断电保护。
二、电源陈旧
给电脑升级时,譬如加装上新买的高倍速光驱,由于转速较高,耗电也大,增加了电源的负载,也会出现死机或重启的现象。原有电源没有考虑到现在的硬盘、显卡和高倍速的光驱等耗电量,因此电源的输出功率并不是太高,再加上一些杂牌电源本身"缩水",不能提供足够的电量,当系统中的设备增多,功耗变大,劣质电源输出的电压就会急剧降低,最终导致系统工作不稳定,出现自动重启现象。另外,电源插座接触不良,电压起伏过大还有可能导致硬盘等设备的损坏。可更换一个大功率的优质电源,这样可以给你的电脑提供最安全的保障。
三、自动关机
如今的主流主板对CPU有温度监控功能,一旦CPU温度过高,超过了主板BIOS中所设定的温度,主板就会自动切断电源,以保护相关硬件。另一方面,系统中的电源管理和病毒软件也会导致自动关机。上述突然关机现象如果经常发生,先确认CPU的散热是否正常。开机箱目测风扇叶片是否工作正常,再进入BIOS选项看风扇的转速和CPU的工作温度。如是风扇的问题,就对风扇进行相关的除尘维护或更换质量更好的风扇。如是电源老化或损坏,可以通过替换电源来确认,电源坏掉就换个新的,以防烧毁硬件。当然也可能是中毒,进入系统,从安装光盘中覆盖安装电源管理,再彻底查杀病毒。同时,要时刻更新杀毒软件病毒库,少用盗版碟,对不明邮件附件不要下载。
四、系统故障
进不了系统,启动画面静止,或显示:The disk is error等有E文提示的诸多现象。比较常见的原因是系统文件被修改,破坏,或是加载了不正常的命令行。此外,硬盘的故障也是原因之一。首先要尝试能否进入安全模式,开机按F8键,选择启动菜单里的第三项:Safe model(安全模式)。进入安全模式后,可以通过设备管理器和系统文件检查器来找寻故障,遇到有"!"号的可以检查再确定是否del或设置中断。也可以重装驱动程序,系统文件受损可以从安装文件恢复(可事先把Windows的安装盘复制在硬盘里)。如果连安全模式都不能进入,就通过带启动的光盘或是软盘启动到Dos,在DOS下先杀毒并且用Dir检查C盘内的系统文件是否完整,必要时可通过系统软盘进行Sys C:,恢复相关的基本系统文件。如果C盘内没有发现文件,则惟有进行系统重装了。
五、系统当机
桌面被锁定或蓝屏,鼠标不能动,严重时连热启动(A LT + CTRL + DEL ) 都不行。除系统自身的BUG以及各软件间的兼容性问题外,也可能是同时运行过多程序导致进程阻塞,引发当机。当机有真假,按下Numlock 键,指示灯有变化者为假当机。假当可以同时按下ALT + CTRL + DEL 在出现的任务列表里选定程序名后标注没有响应的项,单击结束任务。真当则通过冷启动解决了。对于蓝屏,在按下ESC键无效后,按复位键。
六、开机黑屏
电脑的开机要先通过电源供电,再由主板的BIOS引导自检,而后再对CPU,内存,显卡,硬盘,光驱等进行检查,如果这中间哪一步出了问题,电脑就不能正常启动,甚至黑屏。首先确认显示器,主机电源等外部连线以及主机电源和主机电源接口的内部连线是否连接顺畅。显卡,内存由于使用时间过长,与空气中的粉尘长期接触,形成金手指上的氧化层会导致接触不良。用棉花蘸酒精擦拭金手指,待干后插回。此外,观察CPU是否工作正常,开机半分钟左右,用手触摸CPU风扇的散热片是否有温度。有温度,则CPU坏掉的可能性就可基本排除。没温度就整理一下CPU的插座,确保接触到位。这之后还没温度,就可能是CPU的问题了。



                                       F1到F12键你会用多少?
f1:如果你处在一个选定的程序中而需要帮助,那么请按下f1。如果现在不是处在任何程序中,而是处在资源管理器或桌面,那么按下f1就会出现windows的帮助程序。如果你正在对某个程序进行操作,而想得到windows帮助,则需要按下win+f1。按下shift+f1,会出现"what39;s this?"的帮助信息。

f2:如果在资源管理器中选定了一个文件或文件夹,按下f2则会对这个选定的文件或文件夹重命名。

f3:在资源管理器或桌面上按下f3,则会出现“搜索文件”的窗口,因此如果想对某个文件夹中的文件进行搜索,那么直接按下f3键就能快速打开搜索窗口,并且搜索范围已经默认设置为该文件夹。同样,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按下它,会出现“通过搜索计算机添加到媒体库”的窗口。

f4:这个键用来打开ie中的地址栏列表,要关闭ie窗口,可以用alt+f4组合键。

f5:用来刷新ie或资源管理器中当前所在窗口的内容。

f6:可以快速在资源管理器及ie中定位到地址栏。

f7:在windows中没有任何作用。不过在dos窗口中,它是有作用的,试试看吧!

f8:在启动电脑时,可以用它来显示启动菜单。有些电脑还可以在电脑启动最初按下这个键来快速调出启动设置菜单,从中可以快速选择是软盘启动,还是光盘启动,或者直接用硬盘启动,不必费事进入bios进行启动顺序的修改。另外,还可以在安装windows时接受微软的安装协议。

f9:在windows中同样没有任何作用。但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可以用来快速降低音量。

f10:用来激活windows或程序中的菜单,按下shift+f10会出现右键快捷菜单。和键盘中application键的作用是相同的。而在windows media player中,它的功能是提高音量。

f11:可以使当前的资源管理器或ie变为全屏显示。

f12:在windows中同样没有任何作用。但在word中,按下它会快速弹出另存为文件的窗口                                                     

                           

                          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的一些使用小技巧


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虽然现在很受欢迎,因为它操作简单,可以一键恢复电脑故障。但再好的产品也有缺陷,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也不例外,比如它存在卸载不干净等问题。
下面我就谈谈一些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的小技巧,和大家分享下,让软件更好的服务大家。
1.如果选择了只保护C盘,就不要把大量数据拷贝在桌面,我的文档中(对于任何情况,这个都是不好的习惯),这样再创建进度时,会占很大的空间。雨过天晴本身是不占空间,这点可以在它创建的起始进度看出。否则雨过天晴为了保护这些数据,就会把这些数据的硬盘空间标志为不可写入,然后把这个空间的大小在进度的大小上反应出来。


2.经常做优化,不要使用系统自带的碎片整理功能,直接可以用雨过天晴“保护设置”中的“优化”。我以前也觉得雨过天晴很占空间,现在经常用这个功能后,可以释放很多空间出来。定期删除一些不需要的进度,把重要的进度加锁,这样就可以既保存满意的系统状态,又能释放空间。


3.不要随意调系统时间,否则如果你是半年版的或者一年版的,很容易出现“试用期已满,请及时注册的”提示哦。当然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出现了,那就要联系雨过天晴的客服了,应该是卸载重新安装和注册下就可以了。


4.雨过天晴电脑保护系统在恢复系统时,有一个同步恢复文件的功能,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在恢复系统页面的下方有个“高级”,可以点开它,把需要一起恢复到其他进度的重要资料一起恢复过去。当然恢复单文件还有很多方法,雨过天晴专门有这个功能,但同步恢复的话更便捷。 硬盘启动的故障,原因和处理
(一)黑屏故障
原因:
连接硬盘一端的数据线插反(主板一端不可能插反)
处理:
将其重插(数据线上的红线于电源线的红线相邻)
(二)显示"Primary master hard disk fail"的故障
原因:
(1)硬盘数据线,电源线至少有一个没插好
(2)硬盘跳线设成从盘,而CMOS硬盘参数没作相应修改(仍是主盘)
处理:
(1)将其插好
(2)重设CMOS中的硬盘参数
(三)无提示信息的故障
原因:
(1)CMOS硬盘参数的某些数值设置错误
(2)主引导纪录错误或丢失
(3)主DOS引导纪录第一个重要数据(每扇字节数)错误
(4)文件分配表FAT错误
处理:
(1)重设CMOS硬盘参数
(2)用fdisk/mbr命令恢复
(3)用diskedit将第一个数据恢复成512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将"面0"改为"面1",确认;按F7以引导纪录方式察看,将"每扇字节数"一项的数值改成"512".
(4)用diskedit调用第二个分配表,再用NDD修复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运行diskedit;在"工具"下拉菜单中选择"使用第二个FAT表",退出diskedit;然后运行NDD,选择"诊断磁盘"项,一不一步按提示操作,直到完成.
(四)显示"disk boot failure,insert system disk and press enter"的故障
原因:
(1)硬盘,光驱连在同一条数据线上,且跳线都设为主盘(或从盘)
(2)CMOS硬盘参数设成NONE
(3)主引导扇区结束标志55AAH错误
处理:
(1)将光驱跳线设成从盘(或硬盘跳线设为主盘)
(2)重设CMOS
(3)用NDD的"诊断磁盘"修复
(五)显示"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的故障
原因:
硬盘分区表中的活动分区标志80H被改成00H以外的其它参数值(如被改成FFH)
处理:
用diskedit修复为80H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回车;按F2以16近制方式查看,把000001B0地址行的倒数第二个16近制数值改为80.
(六)显示"not found any(active partition)IN HDD"的故障
原因:
硬盘分配表中的活动分区标志80H倍改成非活动分区标志00H
处理:
用diskedit修复成80H
具体步骤:同(五)
(七)显示"type the name of the command,inter preter......"的错误
原因:
(1)硬盘分区表中的主DOS分区标志06H错误
(2)command.com文件丢失,损坏或其它两个启动文件版本不同
处理:
(1)用diskedit修复为06H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回车;按F2以16近制方式查看,把000001C0地址行的第三个16近制数值改为06.
(2)用软盘中完好的command.com文件拷贝覆盖(注意版本要相同)
(八)DOS下输入D:并回车键(e:回车,f:回车)后显示”invalid driver
specifation”(注意:该故障并不影响硬盘启动,只做参考)
原因:
(1)CMOS硬盘参数LBA被设成LARGE
(2)硬盘分区表中的非活动分区标志00H错误
(3)扩展DOS分区引导扇区的部分数据错误
处理:
(1)重设CMOS
(2)用diskedit修复为00H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回车;按F2以16近制方式查看,把000001C0地址行的第三个16近制数值改为00.
(3)用diskedit修复 具体步骤:情况复杂,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九)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
原因:
硬盘分区表部分数据错误
处理:
用diskedit修复
具体步骤:情况复杂,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十)显示”disk I/O error......”
原因:
主DOS引导纪录中物理硬盘标志符号错误
处理:
用diskedit改成80H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回车;按F2以16近制方式查看,把000001C0地址行的第三个16近制数值改为80.
(十一)显示”missing operation system”
原因:
(1)硬盘分区表中的起始定位的三个数据错误
(2)主DOS引导扇区结束标志55AAH错误
处理:
(1)用diskedit修复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回车;按F2以16近制方式查看,把000001C0地址行的第三个16近制数值改为00.
(2)用diskedit修改为55AAH
具体步骤:用软盘启动电脑,以diskedit/W/M模式运行;按ALT+P,将默认值改为:0柱1面1扇,确认;将最后两个16近制数值改为55AA.
(十二)显示”invalid system disk”
原因:
io.sys文件不存在
处理:
用软盘里完好的io.sys拷贝覆盖或用sys c:命令传入硬盘(注意版本要相同).
(十三)显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
原因:
io.sys文件不存在
处理:
用软盘里完好的io.sys拷贝覆盖或用sys
c:命令传入硬盘(注意版本要相同).
(十四)显示”Failuer...”
原因:
io.sys被改动
处理:
用软盘里完好的io.sys拷贝覆盖或用sys c:命令传入硬盘(注意版本要相同).

XP关机时出现<你现在可以安全关闭计算机了>

当计算机按正常方法关闭后,却出现提示“您现在可以安全的关闭计算机了",然后计算机死机,只能用手动按电源开关才能关机。这样的提示其实很容易解决:(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解决方法)
【方法一】
    设备管理器-->计算机-->Stsndard
PC-->属性-->驱动程序-->更新驱动程序-->升级设备驱动程序向导-->显示已知设备驱动程序的列表-->显示这个设备类别的所有硬件-->所有兼容硬件把标准的改为-->标准计算机(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ACPI) PC
   
1、现在的多数计算机主板都已经是这个设置了,不用修改,只有一些老式的主板才会这样
   
2、这样的话,“高级电源管理”就会显示出来了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
Version\Winlogon分支,在右窗格中找到或者新建一个REG_SZ类型的注册表项,名字为“PowerdownAfterShutdown”,双击将其值高为0(0允许自动关闭电源,1不允许自动关闭电源),完成后退出注册表编辑器,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
52qys.com
【方法二】
   
控制面板-->性能-->电源-->启用“高级电源管理”
   
(W2K/XP系统用这种方法100%好使)
【方法三】
    进CMOS-->在POWER
MANAGEMENT中设置:
    Power After Pwp-Tail(ON-->OFF)
Wake-up by PCI Card (ON-->OFF)
    Powre on by
Ring    (ON-->OFF)
【方法四】
   
Win98用Setup命令来安装,那么ACPI可能不会被安装,要想Win98安装ACPI,就必须用Setup/pj来安装。万一你没有用pj参数,也不必重装Win98这么麻烦。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打开系统属性,在“设备管理”中的“系统设备”下选中“即插即用BIOS”,然后查看其属性,再单击“驱动程序”这一页,按下“升级驱动程序”按钮,在随后弹出的窗口中选中“显示所有硬件”,在“标准系统设备”中选中“ACPI
BIOS”即可。
    如果
ACPI安装正确的话,在“控制面板”中的“电源选项”中应该有“高级”这一页,在这里你就可以设置当按下电源按钮时的操作,如关机等,当然你还可设置为重启。
52qys.com
    一般来说BX主板大都支持ACPI,有一些 LX 板也可通过刷 BIOS
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键盘上有 Power按钮,是在普通键盘的PRINT SCREEN位置,当按下这个键时,也能引起和机箱电源按纽相同的操作。

48

主题

10

好友

6222

积分

版主 当前离线

罗宾汉

Rank: 7Rank: 7Rank: 7

UID
71608
帖子
6531
精华
5
经验
6222 点
金钱
5902 ¥
注册时间
2008-12-29

社区贡献 优秀设计 论坛版主 DIY大赛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9-29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脑常见问题解决!想自己学修电脑的进
1、电脑为什么关机后又自动重启动?
答: 电脑关机后自动重启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由快速关机引起的。解决办法是:①开始\运行\输入:msconfig\确定\系统实用配置程序\高级\选中“禁用快速关机”\重新启动电脑。
②如果还不能解决,看看是否有驱动程序或硬件错误。
电脑在正常关闭时却自动重启,一般是由于主板电源管理出现问题所致。有些主板的电源管理部件,由于受布线设计和零件质量的影响,对电平信号的响应不是很精确。由于在主板切断电源的瞬间会产生一个瞬间高压,这个高压存在时间很短,对硬件产生的损坏作用极小,但是通常会使网卡、调制解调器等PCI设备产生一个微小脉冲。如果没有判定为噪音信号,且你的主板BIOS中开启了自动唤醒功能的话,主板就会检测到网卡等设备的外部连接请求,于是自动开机。这种原因是由于硬件引起的,所以单纯刷新主板BI0S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可以试着在主板BIOS中关闭自动唤醒功能试试,也可在power management setup\wake-up by pci card\disabled(关闭pci卡唤醒功能)。
注:如果电脑自动关机,则应进入BIOS,查看一下是否开启了温控自动关机的功能,可以将它关闭或将温控的温度调高一些,防止其自动关机。

2、电脑为什么一接电源就自动开机?
答: 原因是:①电源插头不能保证一次接触良好,②电脑电源问题,③bios设置问题。
解决办法:①修理插头,②更换电脑电源,③配置bios:在powermanagement setup中的pwron after pwfall中分别选择停电后再来电时的状态on、off和former_sts的一种试试看。
问:我的电脑最近主机一通电就自行启动,不用按主机启动按钮。去掉键盘后,通电就没有这个现像。我换了个新的键盘,却又出现这种情况。不知哪里出了问题?
答:一通电即自动启动,可能是电源Power_Good电路故障或主板RESET电路故障。建议换一个好电源试试。换电源后若能解决,就是电源问题;若不能解决,则是主板问题,可送供应商检修或更换。去掉键盘系统不能启动,是因为系统启动时BIOS会自动检测硬件配置,若硬件有缺失,自检会中断,缺失解决,自检才能继续。

3、如何删除浏览器中地址栏中的网址?
①删除地址栏中所有的网址的方法:点击“开始”然后→“设置”然后→“控制面板”然后点击→“Int--ernet”,你会发现有个“历史记录”的板块。里面有“删除历史记录”点一下就哦了。还可以调一下历史记录在地址栏中保存的时间。
注:进入“Internet”的方法很多!比如打开桌面上Internet Explorer找“工具”进入“Internet选项”。还可以通过Internet Explorer的一个方法,单击右键选“属性”。 
②删除指定的地址栏网址:先点“开始”,然后点击“运行”输入history。选好时间段,然后看吧!不要哪个就删哪个!
 
③删除汉字的网址,其实这叫“网络实名”。删除它依然是点击“开始”然后→“设置”然后→“控制面板”然后点击→Internet出现个窗口,在上面找“高级”在“网络实名”下有个叫“清除地址栏下拉列表中显示的网络实名”点击前面的框框就行了!

4、如何解决windows不能关机故障?
电脑不能自动关闭电源,而是停留在“现在可以安全关闭计算机了”的画面上就不动了。windows不能关机的原因有多种,解决办法也不同。
***点“关闭计算机”时,计算机总是没有反应,解决办法有:
    由于系统起用快速关机机制,但快速关机又与某些硬件不兼容,你只需要禁用快速关机即可,方法如下:运行“msconfig”,并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高级”标签,选择“禁用快速关机”(或选择“禁用UDF文件系统”或选择“如果关机失败,请禁用磁盘扫描程序”),确定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由于高级电源管理功能所致,可采用下面方法关闭电源管理功能:“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系统设备/高级电源管理/设置/清除启用电源管理”,按确定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由于系统文件冲突所致,如:system.ini文件或 win.ini文件存在冲突。你可以在启动时,进入保护模式,由于无法确定冲突的具体位置,只有通过修改系统文件中可能的冲突,重新启动计算机后确定后确定是否正常,反复进行该步骤,直到问题解决。
***windows关机时出现“现在正在关机”并保持此画面,此后再无反应,热启动无效。解决办法有:
首先,用Microsoft系统配置工具Msconfig.exe,检查有那些程序正在运行,对系统进行干净引导,如果干净引导可以解决问题,你可再利用系统配置工具逐一自用相关程序,以确定引起不能正常关机的程序。此外显卡或声卡等设备的驱动程序有问题,也是引起关机故障的常见问题。
进入“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标签,禁用所有设备,然后重新引导系统,如果问题解决,再逐个启用被禁用的设备,以找出是否某个硬件的问题导致关机失败。如果通过上述步骤,确定了是某一个硬件引起非正常关机,应与该设备的代理商联系,以更新驱动程序或固件。
修改注册表:运行regedit,进入注册表,进入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分支,在右窗口找到或新建一个reg_sz类型的注册表项,名字为“powerdownaftershutdown”,双击将其值设为0(0为允许自动关闭电源,1为不允许自动关闭电源)。
5、如何解决笔记本电脑能上局域网,但不能上互联网?
原因可能是该台笔记本电脑原先所在的局域网的电脑是通过代理服务器上互联网的;而另一局域网的电脑不是通过代理服务器上互联网,所以当该台笔记本电脑到这局域网后只能上局域网,就连不上互联网了。解决办法:右击浏览器IE\点属性\点连接\去掉“使用代理服务器”前的勾(即不选“使用代理服务器”)\确定。

6、如何下载网页上的flash动画?
凡是上网浏览过的网站、动画(包括flash动画)等,都记录并保存在C:\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文件夹里,因此,只要你在网页上浏览过网页上的flash动画,该文件夹里就有flash动画,只要将其复制到别文件夹,你就有了所需要的flash动画。由此可见,电脑上网久,文件夹C:\WINDOW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会越来越大,要定期清除,以保证硬盘有足够的空间。

7、如何在自己的网页里批量链接其他网站提供的“网站链接”?
方法一:先打开别人网站(网页)\文件菜单\使用\microsoft frontpage编辑\在普通视图选择链接内容\转到HTML视图\右击\复制\转到DW的代码视图,在<head>和</head>之间\右击\粘贴\转到DW的设计视图,修改。
方法二:先打开别人网站(网页)\文件菜单\另存为\输入网页文件名\保存。\运行DW打开所保存下来的文件\利用复制粘贴办法,即可在自己的网页里批量链接其他网站提供的“网站链接”。

8、笔记本电脑为什么不能投影到投影机?
台式电脑连接到投影机投影一切正常,可是,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机后,却出现两种异常情况:
a、笔记本电脑的液晶屏幕正常显示,但投影机(屏幕)没有显示信息。
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开机顺序错误。投影机算是电脑的外设,而电脑与其外设启动的正确顺序是,先启动外设,后启动电脑。所以解决的办法是:先将电脑与外设连接好,然后启动投影机,最后启动电脑即可(或者重新启动电脑即可)。有的的笔记本电脑也有转换键:<Fn>+<F4或F3>。
b、笔记本电脑的液晶屏幕黑屏(没有显示信息),但投影机(屏幕)能正常显示信息。
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a、笔记本电脑没有同时显示液晶屏幕与外设投影机的功能;b、笔记本电脑与投影机不兼容;c、原因不明,等待研究。

9、如何打开P4的二级缓存? 我的电脑的CPU是P4?Willamette?1.6GHz,双敏UP4X266A主板,在进行AIDA32测试时,在CPU项发现L2 Cache显示为已禁用,在PCMark 2002的系统信息中的CPU项,L2 Cache显示为引导时已关闭,请问我该如何打开P4的L2
Cache?如何才能知道L2 Cache已打开?
从你遇到的现象来看,这是由于在BIOS中禁用了二级缓存所致,打开二级缓存的方法很简单,进入主板BIOS,将“CPU Level 2 Cache”(或CPU External Cache)选项设置为“Enable”即可,而当设置为“Disable”时即为禁用,在打开二级缓存后,你再次运行AIDA32就能进行验证。某些玩家在进行极限超频时也会将二级缓存关闭,虽然禁用二级缓存可以提高超频的成功率,但是也会大大降低系统性能。

10、如何找回丢失的输入法标志?
由于误操作或非正常关机等原因导致任务栏上的输入法标志不见了,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一般来说,我们打开“控制面板”的“输入法”对话框,将“启动任务栏上的指示器”一项勾上即可解决问题。但有时这样做并没有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尝试修改注册表。首先运行“regedit”,展开“HKEY_CURRENT_USER\keyboard\preload”分支,在其下新建一个字符串值,命名为“1”,并将它对应的键值改为“00000409”。最后关闭注册表,重新启动系统就可以了。
另外,系统中的“internat.exe”文件丢失也会导致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其他电脑中复制一个相同的文件,把它放入Windows安装目录?如果系统为Win2000/XP,就放入安装目录下的System32文件夹?,然后运行注册表?展开“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Run”分支,在右边新建一个字符串值,把键值名和键值都改为“internat.exe”。最后关闭注册表,重新启动系统即可。

11、显示器黑屏的原因?
前些日子电脑内风扇的噪音很大,于是打开机箱查看,原来是显卡风扇与电源线摩擦造成的,于是将两者分开,并用工具将显卡摆正,噪音消失。但是过了几天开机时突然显示器黑屏,打开机箱一看,显卡风扇竟然不转了。开始以为是显卡坏掉了,可换了一块正常的显卡,还是黑屏。请问是什么原因?
答:之所以产生这种故障,可能是由于显卡风扇与电源线互相碰撞摩擦,而使显卡金手指反复挤压主板AGP插槽中的金属接触片,使金属接触片出现了永久性变形造成的。请首先仔细检查主板上AGP插槽内的金属弹性接触片,看它们是否有弯曲变形的情况,如果有的话,就用钟表维修中使用的不锈钢镊子,逐个仔细认真地予以调整,直到测试正常为止。
显示器黑屏的另一原因可能是,老的显示器不支持高分辨频率,解决办法进入windows调低分辨率即可。

12、全双工的声卡在windows xp下为什么不能内录音?
问:我的电脑声卡是全双工的声卡,但是在windows xp下为什么不能内录音?
不能录音的原因主要是“录音音量控制”选择不正确。解决方法是:
开始\程序\附件\娱乐\音量控制\选项菜单\属性\录音\在音量控制选单下选择“Stereo Mix”或“立体声混音”。

13、如何找回丢失的Word菜单?
可能是由于误操作的原因,我的word里面的一些菜单不见了,无论我怎样设置都不行,请问如何找回丢失的菜单?
答:word中的一些设置均存放于默认的模版Normal.dot文件中,所以只要重建该文件即可。单击“开始\查找\文件或文件夹”,在弹出对话框中输入Normal.dot,搜索范围设定在office安装文件所在分区,单击“搜索”按钮,搜索到此文件后将其删除。当word再启动时,就会重新建立该文件,并且应用默认参数,就可以恢复被删除的菜单了。

14、如何查看本机IP地址和MAC地址?
一、win98下查Ip和MAC地址的方法
在“开始-->运行”中输入winipcfg,弹出的对话框中显示ip和mac地址。
二、win2k/winxp下查ip和mac的方法
“开始-->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
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ipconfig -all
15、如何限制职工在工作时间上网通过QQ聊天?
我单位有一个局域网络,通过服务器共享ADSL上网,以前一直正常,最近新来了一位网管,怪问题就多了,下面工作站要么就是只能使用QQ,其他的应用(例如上网浏览)都无法使用,而有时候又只有QQ无法使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呢?
答:如果单位的局域网络共享上网是在服务器上使用Wingate之类的代理服务器软件,这类软件可对不同的协议及端口进行禁用,如果禁用了HTTP协议,就会导致无法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而QQ等软件使用的是Socks 5端口,如果此端口被禁止,QQ就不能使用,现在有很多单位为限制职工在工作时间上网通过QQ聊天,都封掉了该端口。不过也有专门软件可让你突破代理服务器的某些端口限制,这里就不细谈了。

16、如何录制正在播放电影、vcd的屏幕?
问:录制正在播放电影、vcd的屏幕,抓取正在播放电影、vcd的画面,远程观看正在播放电影、vcd的电脑画面,都是黑色的画面,没有影片的内容,为什么?
答:发生这种情形是因为windows在影片播放时,为了加强流畅与画面细腻的程度,所以采用微软的DirectX技术了提升影片的画面品质,这个计算机媒体播放技术会让影片内容与窗口分处在两个不通的影像显示层,为了让窗口与影片内容能同时录制抓取,只要将显卡的硬件加速功能关闭即可,方法是:右击windows桌面\点属性\设置\高级\疑难问题\将“硬件加速”调到“禁用所有硬件加速”。

17、在局域网内的网上邻居如何隐藏计算机?
答:在win2000/xp下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
1、编辑注册表。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server\parameters”分支下,新建或修改“hiden”键的值为“1”,该键是dword类型。
2、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运行“net config server /hidden:yes”命令即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