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10
- 在线时间
- 102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1-2-3
- 阅读权限
- 50
- 精华
- 0
 
- UID
- 138121
- 帖子
- 535
- 精华
- 0
- 经验
- 510 点
- 金钱
- 551 ¥
- 注册时间
- 2009-10-8
|
本帖最后由 kentlau 于 2012-3-13 10:03 编辑
回复 973# 名揚老紀
我觉得名机的好来自于几个方面
1、优秀的电路设计;在充分考虑制作工艺、器件特性下,进行合理的线路设计,这是一切的基础。工业化生产要求标准化,而标准化则必须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在可控制的容差下,可以提供量产的最优产品。当然,对于有特点的名机,设计者可能会引入一些特点以满足某些特定的需求(有可能是某类特定的“失真”、抑制或提升)。
2、优秀的结构设计;其中包括机件的设计、pcb的设计、元器件的摆放,EMI的控制等等,这是需要经验的,从业时间越长,项目越多,经验也就越丰富;
3、器件的严格筛选,虽然有容差考虑,但器件选用上仍精细化筛选,选择设计要求的合格元器件;
4、对器件特性的理解,对各类半导体、RCL器件的特性的理解;
5、优良的工艺设计,便于生产调试;
6、严格的生产管理,对每步工艺流程有明确的控制标准。
以上这些都是名机制胜的原因。而这些同时也是爱好者难以做到的。纵观各类爱好者作品,性能达标的有多少,EMI控制合格的有多少,对散热进行优化分析的有多少,能对器件进行严格检测、筛选的有多少,可以对pcb进行n次调整,n次优化的有多少?
更遑论国内假货满天飞,元器件假冒伪劣、过期变质,你满机“补品”又如何,一颗假元件足可令整机指标完蛋。多少爱好者有条件获得全部正品元器件?
复刻!线路你可以复刻,元器件呢,结构件呢?根本有很多元器件已经无法获得,或者压根就是原厂商根据需求定制的元器件。如此如何保证复刻成功?更不用说厂商可以对散热器件进行优化分析,对热传导特性进行优化控制,爱好者根本没有条件去进行这样的测试;更不用说厂商可以进行严格的EMI测试,对屏蔽材料、结构件进行大量的选择,甚至是定制设计。
我相信烧友们在接插件、线材甚至是焊锡等的特点分析有很多是实际存在的。但我认为,这些与上述内容相比,只能说是非核心因素,或者说是锦上添花(当然,也有可能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所以说,音响设备是一个系统,需要团队的合作,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经验积累。
名机首先是性能达标的,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名机厂商不需要任何检测仪器、仅靠所谓的耳朵收货来批量生产的。而校声也是基于基础线路,在熟知器件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但前提还是满足技术标准要求,否则你甚至都不能销售性能无法达标的设备。
名揚老紀的观点我认为也是正确的。要用进步的眼光来看音响业,怀旧是一种文化,是进步的基石,但绝不能阻碍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