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了,讲Pluto 在英国找音乐家做测评的故事。
自从2年多前在HiFiDIY论坛上发帖直播Pluto DIY,我几乎不可避免地从此和Pluto结下不解之缘,先是入了一个Linkwitz的同学会(QQ群),里面有很多喜欢,还有一些不喜欢Pluto的忙人和闲人,随后在群里又遇上了把Pluto设计买入开始商品化Pluto的贝尔。当Pluto 的成品制造渐渐成熟的时候,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试着可以在英国叫卖Pluto,把爱好变成收入,哈哈哈。Pluto虽然也是出身名门,可惜是美国的,英国人从来觉得美国土,英国的发烧历史和沉淀实在太深厚了,很多人可能从小开始就会喜欢某个牌子的器材,然后就这一个牌子的各种器材用一辈子,就像他们对于足球队的感情 -- 家乡的球队再烂,仍然是最热爱的。虽然在很多方面我觉得他们是过于保守甚至迂腐,但这是人家的文化。Pluto在这样一个地方想开张,真的很难很难。于是就想,我一个外国人说的话没人听,那就找英国人做测评,让资深发烧友和爱乐者来说话。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故事。我从贝尔那里订了一套Pluto Ultimate,下面就简称PU吧。之所以叫Ultimate, 那是因为贝尔把手头最好的资源都用上了,顶级了。全铝箱体和CNC的底座,电路里的元件都用尽可能高的精度的,分频里都是1% 和 2% 精度的薄膜电容,连退耦的薄膜电容都用了5%误差的。总之能搞到的全用上了。其实这个是偏离设计者Linkwitz 的宗旨,Linkwitz的宗旨是够用就好。不过发烧友从来不这么想哦。音箱运到英国有些周折。。。。这里省略1万字。
PU在我自己手上煲机一个月后,我觉得可以找人评测了。联系了几个英国资深的器材评论都忙的很,手头都有一长串的器材在排队等待测评。但很快和一个新成立才2年的网站接洽上了。HiFipig.com 。HiFiPig的意思是我是一头猪,我去帮你把HiFi界的新玩意给拱出来。其实他们的编辑也都挺忙,刚巧的是刚刚有一名新的编辑加入他们的测评队伍,更巧的是这人住的地方离我就半个小时的距离。于是一拍即合,我的Pluto就成了这个新编辑在HiFipg的第一个评测对象。
先介绍一下这个评论员,Richard Joyce,http://hifipig.com/new-reviewer-richard-joyce/ 他的背景是专业的音乐家。6岁开始学音乐,年轻的时候在音乐节上就拿过奖,后来在英国空军中央乐团里当了21年的首席单簧管乐手,在很多著名录音室有过大量的录音和许多顶级音乐厅演出的经验,现在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他还玩作曲和指挥。他老婆也是个专业的音乐家,总之是个不折不扣音乐家家庭,同时按他自己的说法,6岁开始就是个音响发烧友了。具体的可以参看上面链接里的介绍。
和他联系上后,一个阴雨天的上午,我就把PU拉到他家去了。一个非常温和的绅士接待了我,在他的厨房泡了杯咖啡,寒暄几句,他有2个小孩,我也有2个小孩,自然有些共同的话题。然后到他的客厅,一对ProAC小箱子播着Lieder,我没听出来谁的唱片。他说ProAC是10好几年前的老箱子了,应该是 One SC,功放是英国一个小作坊NAV的,具体型号也不知道。ProAC的声音很细致,解析和线条感很强。我们还聊到家里听音乐的事,他说对于从事音乐演奏工作的人来说,比较可怜,因为没有任何器材在音色和动态上面能和现场音乐接近,好在音乐里面的情感的传达和器材关系不大,所以他依然听的很多。 我初来乍到,而且面对的是考官评委,没敢造次提出拍照。结果当天到群里汇报就被骂了,没图你说个XX,唉。。。
本帖最后由 linxbaijy 于 2013-12-5 21:00 编辑
咖啡喝完就回到正事上了,我把Pluto搬进来,他把ProAc和脚架搬到隔壁的琴房,然后Pluto就开声。他放了一段paganini主题变奏,然后是他自己的单簧管演奏录音,然后是一段爵士女声,他说是他的同事的录音。差不多我该走了,于是我问他初步的印象,他说声音是 organic 。 Organic 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不用化肥农药抗生素等等的蔬菜肉类,包含自然,纯正之意。总之是很好的初评。
随后的几天我们有几个电邮来往,Richard 越来越喜欢Pluto了,一开始他说他会给Pluto一个非常好的评价,然后他说他变的很粘Pluto了,然后说他老婆也很喜欢,到后来,他说等测评完了回到ProAc会很奇怪。他是彻底喜欢上Pluto了。在他完成他的评论文章,HiFipig发表之后,我发邮件给他表示感谢。他回信说到,"人们经常指责评论员会有偏见,或者甚至褒扬那些并不怎么好的器材,但我非常喜欢Pluto。不像大多数我听过的器材,Pluto给了我很多的乐趣 -- 我一定会给自己买一套。 如果你看看我在评论里用到的那些音乐素材,你会明白那涵盖了很广的范围 -- Pluto真的无论什么都能播的很好。 我老婆也很喜欢Pluto尽管她对发烧器材没有兴趣。"
我见他这么喜欢,我就说Pluto可以在他家多留2个星期,算是对知音的感谢。他很高兴,说下周网站总编又给他安排了一个DAC的测评,他会用Pluto 来听因为他认为Pluto 会非常有帮助。
这次Pluto评测很成功,我没有想到一个音乐家对于Pluto会这么喜欢。以前即使我这样的Pluto的热爱者,也觉得Pluto高频不够甜美,总怪罪于那个2寸的小全频。可是在音乐家的耳朵听来,Pluto的声音是如此的平衡,完全没有问题。他所聆听的曲目有一些是他自己演奏的录音,那些他最最熟悉的声音,这样的比较能够让他满意,我只能说我自己的所谓甜美的标准是有问题的。
作为一个专业的音乐人,Richard的评论是非常具体到位的, 下面翻译几段
“在平衡度上,他们是相当的中性,低音强劲,而且考虑单元的尺寸,低音下潜非常之深。或许低音的量感是我唯一可能能提出的批评,当然这和房间响应密切相关,在我的房间太强了。然而相应的优点就是低音很快, 因为PU的低音实际上是密闭箱,并且在整个音域内有着极好的音准。Vaughan Willams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最后几个小节里有2个交替演奏的低音D 和 E -- 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如此自然地作为单独的音符被重放--在别的喇叭上他们听起来模模糊糊 。 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 Dave Weckl 的Songfor Claire -- 结束小节有一段渐弱的低音,基本上就是一个音,被间断地演奏着带着音乐的色彩渐渐隐去。这段要求喇叭有非常好的控制力和和对动态的清晰把握来分离这些声音,在很多系统上这段声音就是突然死掉了,听众压根就错过。 不好意思,其实还有更多音乐啊!”
“我花了好多个小时在Pluto上聆听管乐器交响作品。有段音乐特别难以被重放的令人信服, Holst 的前奏和谐谑曲Hammersmith。不仅仅这段里面包含了巨大的动态对比,而且在开始的时候低音号演奏D小调,很快法国号对应着演奏E大调 (你会想这真是一个混乱的配方-但Holst玩这个玩的很聪明)。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色彩 --小调是阴暗,伤感,邪恶,而大调却欢快的多,并且飘浮于小调之上。Pluto 区分着二者,保持着色彩的分离却不让声音变得干涸或者好像人为地分开他们-- 在两个调性之间依然保持着自然的互动 ”
“我得坦白我不是那种追求音场和结像的怪胎 -- 这不是我在音响上听音乐主要追求的东西。 但至少这些应该听起来要自然。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归因于Pluto朝上安装的低音, 但我真的非常的享受 -如此清爽地 享受Pluto是如何表现那些声音有投射感的乐器 (比如铜管)“投射”声音,铜管当然应该投射声音 。 对于那些不这样的乐器 (比如弦乐和木管乐器),他们就在自己的空间里呼吸,而不是被扔到听者面前 。小提琴不是小号 (反之亦然) ”
最终的评论文章在这里
http://hifipig.com/pluto-ultimate-loudspeakers/ 本帖最后由 linxbaijy 于 2013-12-5 22:01 编辑
有人说这个网站访问不了被墙了?应该不会的。无论如何贴几张网站拷屏
看林博的花边新闻 坐地板上听林博士讲故事 座凳子·看故事会!! LZ你继续啊、 前排学习一下, 内容很长,坐地板听讲故事。。。:lol Pluto用家 帮顶 看水管。 这位音乐家把2种类型的乐器用“投射'和”呼吸“来区分太棒了,一经点破,便觉得说的妙极了,发我等似有所感却未能发者! 简单翻译了一下,其中某些段落借鉴了LZ的翻译
终极版Pluto音箱评测
对于我在HifiPig上的第一个评测作品,我一开始猜测也许他们会送一台唱头放大器或者一台小型廉价的合并式放大器过来,那都还不错,结果我猜错了,竟然是一对全向发声的音箱,虽然大红色的钢琴漆闪闪逼人,但是样子看起来像是用排水管做的,虽然好像有点极端,但是对我也算是一个挑战吧。
我对全向发声的喇叭并不陌生,几年前就听过NVA的cubes,一度也比较沉迷,所以对眼前这对Pluto也比较期待。这对终极版Pluto(以下简称PU)是有源设计,但是它的设计不但包括带多路输入的功放,连带电子分频部分也集中在一起,另外附带一个厚重的全铝遥控器,基本上属于即插即用的设计,甚至连喇叭线都准备好了(而且喇叭线的做工很不错)。
这对音箱的完成度很高,漆面光彩照人,基座使用一整块铝毛坯车制而成,下面是螺纹固定的可调节脚钉,整个的接线过程非常简单,但是这对音箱的摆位确费了我很多精力,就像我以前听CUBES一样,这个折腾摆位的过程倒也蛮有趣,这对PU对音箱的位置非常敏感,但是如果你摆对了位置,你会觉得物超所值,值得一提的是说明书里面对设置介绍的非常详尽,按照说明一步步来肯定没问题。
说了那么多,到底声音如何呢?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对箱子带给我很多的乐趣,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确实让我对音箱外的一些东西有了思考(译注-原文说这是句双关语,但是恕我愚钝,不知道关哪去了),它在近场聆听时候效果最好,最佳位置是音箱摆开的距离大于音箱和聆听者的距离,聆听位置并不要求固定,但是皇帝位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平衡度上,声音非常的中性,低音很强劲,相比较它的低音单元的尺寸,低音下潜算是非常深的。或许低音的量感是我唯一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当然这和房间响应密切相关,在我的房间声音反射太强了。因为PU的低音实际上是密闭箱且效率很高,带来相应的优点就是低音很快,并且在整个音域内有着极好的音准。Vaughan Willams 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最后几个小节里有2个交替演奏的低音D 和 E -- 我几乎没有听到过他们如此自然地作为单独的音符被重放--在别的喇叭上他们听起来模模糊糊 。 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 Dave Weckl 的Songfor Claire -- 结束小节有一段渐弱的低音,基本上就是一个音节,被间断地演奏着带着音乐的色彩渐渐隐去。这段要求喇叭有非常好的控制力和和对动态的清晰把握来分离这些声音,在很多系统上这段音乐到这里突然就隐匿了,听众压根就没办法听到。 不好意思,其实音乐还远远没有结束。
我花了好多个小时在Pluto上聆听管乐器交响作品。有段音乐 Holst 的前奏和谐谑曲Hammersmith,在一般的系统上非常难放好,里面不仅包含了巨大的动态对比,而且在开始的时候低音号演奏D小调,很快法国号对应着演奏E大调 (你会想这真是一个混乱的配乐-但Holst玩这个玩的很聪明)。每个音调部分都有着不同的色彩 --小调是阴暗,伤感,邪恶,而大调却欢快的多,并且飘浮于小调之上。PU可以轻松的把二者区分出来,一边保持着音色的分离度,一边却不让声音变得干涸或者好像音调被刻意的分开---换言之,在两种音调之间依然保持着协调自然的互动。
我必须要承认,我不是那种过度追求音场和结像的怪胎 -- 这不是我在音响上听音乐主要追求的东西。但至少这些应该听起来像一个自然的音场。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归因于Pluto朝上安装的低音(也许全向发声的喇叭都是这么设计的,比如以前的cube), 但我真的非常的享受-如此新鲜而又乐此不疲的享受Pluto是如何表现那些具备音场构建感的乐器 (比如铜管)来构建一个触手可及的音场画面,就像在现场一样,对于那些音场构建感不是很强的乐器 (比如弦乐和木管乐器)而言,他们就在自己的空间里呼吸,而不是听起来就像是硬生生被扔到听者面前,毕竟小提琴不是小号 (反之亦然),你懂的。
最后总结,我承认我有点纠结,从外观上看,这对音箱看起来很特别,有人也许会说这个设计太超前了,会难以接受这样的外观,另外如果想让它发出满意的声音,对用家的摆位调整能力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对我而言,它在这段时间带给了我太多的乐趣,我已经用它欣赏了N个小时的美妙音乐仍沉浸其中,同时它的与众不同的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对这个刚刚走向商业路线的品牌产品,我当然要给它一个赞!
价格:2950英镑(先期推广价格2450英镑)
器材列表:
略
音乐列表
略 译的好!我原来的翻译硬邦邦,就是比google翻译强一点。
那个双关语,我问Richard了,他回信这么说 :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 the pun was that the Plutos don't have a box. And don't sound like 'boxed' speakers - probably one reason why I like them. I've only come cross 2 or 3 other speakers in 30 years which truly disappear when playing."
思考箱子以外的东西 -- 意思就是Pluto不是一个箱子,也没有普通喇叭的盒子声 -- 这可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30年来我只遇到过2-3个喇叭在播放的时候能够真正地消失。
那天在他家的喝咖啡的时候,他就提到过大静电,大平板的声音。 在一个特定的皇帝位上,喇叭彻底消失,只有声音。 我的PLUTO总算在看春节晚会前开声了,兼顾发烧HIFI,AV,PLUTO是较好的选择 应该是 One SC..........ProAC的声音很细致,解析和线条感很强
看了這段完全不知所謂的形容,只好把這篇當作文學作品或生活小品看待好了。 simon62 发表于 2014-2-3 1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应该是 One SC..........ProAC的声音很细致,解析和线条感很强
哈哈,这个文字确实受音响圈子散文的影响,不知所云。
我所谓的线条感,就是比如不同乐器的声音直接有很强的隔离感,甚至相同的乐器也能明显的觉出是有好几种那个感觉。 这个其实和细致和解析是类似的东西,就是说ProAc能够提供乐器音色之间的区别。
或者说ProAc犹如中国画工笔,凑近了看,美女的眉毛眼线都是极细的一笔笔画出来的,用线条勾画全图,但整体气场和立体感却差。Pluto犹如西方古典油画,整体非常真实立体,可是不能凑近了看,凑近了发现一笔笔却比较粗。我觉得这个比喻更贴切。 楼主比喻得很形象啊! 顶老帖,有用有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