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豚
发表于 2013-1-7 16:13
明明说的听感我有体会。我没有什么仪器来测试失真指标,但小提琴泛音比其他运放丰富,感觉水分多、松弛些。用其他运放更加干净、好像收的更紧些。
chanson
发表于 2013-1-7 16:37
回复 14# forsli@163.com
打不开啊,兄弟。
chanson
发表于 2013-1-7 16:38
回复 16# forsli@163.com
有心人,谢谢啦!
chanson
发表于 2013-1-7 16:40
回复 20# 明9002
二次谐波可是很多烧友喜欢的东西啊,呵呵。我的感觉是不通透,细节不够。当然我只听过LD厂机的。
明9002
发表于 2013-1-7 16:57
回复 24# chanson
确实如此,主要是这个谐波成分有点过多,会影响到整体的,听感如您所说,不够透细节不及其它。
6g2
发表于 2013-1-7 22:00
30V的转换速率不算低了吧。
jshp
发表于 2013-1-8 02:06
换个思路!根据1542每个脚的定义,自己DIY一块转接板,贴上自己喜欢的运放“搞怪”一下不失为另一种乐趣
chanson
发表于 2013-1-8 18:49
回复 27# jshp
一般烧友DIY的DAC一个通道也用不上5个运放,我想没这个必要吧,呵呵。
chanson
发表于 2013-1-8 19:36
在其他坛里看到有这样的描述:
[技术帖(晶体管类)] CD信号在还原时需要去加重吗?
为了搞1541解码,参照过众多1451解码电路,发现菲记的许多CD、LD解码器的音频电路部分都有去加重功能,而日系很少,有的话也隐含在高端的数字滤波器中做数字去加重,有人说数字滤波器决定整机的声音取向,就是指日系机子的特点。例如7210和7310 都有去加重输出端子,菲记配合1541开发的“特别运放”1542还特别有一个去加重输入端子。CD信号在还原时需要去加重吗?答案是肯定的,CD信号是以调频形式进入DSP放大、鉴频、还原的,录制时要经过预加重处理,中档以上的机子里面都采用去加重网络使得声音的各频段得以平衡。我们觉得菲记声音多厚重而日系机多清丽,其实际原因是多数日系机子不具备去加重功能。所以这个版那个版的解码/转盘制作者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去加重的问题了?
预加重和去加重:语音或图像信号低频段能量大,高频段信号能量明显小;而鉴频器输出噪声的功率谱密度随频率的平方而增加(低频噪声小,高频噪声大),造成信号的低频信噪比很大,而高频信噪比明显不足,使高频传输困难。
调频收发技术中,通常采用预加重和去加重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预加重:发送端对输入信号高频分量的提升。
去加重 :解调后对高频分量的压低。
很多信号处理都使用这个方法,对高频分量电平提升(预加重)然后记录(调制、传输),播放(解调)时对高频分量衰减(去加重)。
录音带系统中的杜比系统是个典型的例子。假设信号高频分量为10,经记录后,再播放时,引入的磁带本底噪声为1,那么还原出来信号高频段信躁比为10:1;如果在记录前对信号的高频分量提升,假设提升为20,经记录后再播放时,引入的磁带本底噪声为1,此时依然是10:1的信躁比,但是此时的高频分量是被提升了的,在对高频分量进行衰减的同时,磁带本底噪声也被衰减,如果将信号高频分量衰减还原到原来的10,则本底噪声就会被降低到0.5.
常见的杜比B系统对相应的高频段提升10db,杜比C系统提升20db。杜比C的降躁效果要好的多。但是这时对记录用的磁带的高频响应要求就高了。对应的其它的系统,例如信号传输,则要求更高的传输频带。
现在一些DDD片子据说录制时没有经过预加重处理,但发烧CD在录制的时候比较严谨,都经过预加重处理,很难想象DIY解码器不具备去加重功能如何与中高端厂机比较。
中山老曹 :
谁说的?
只有早早期的CD碟作了预加重处理,后来的早就没加了。
chanson
发表于 2013-1-8 19:38
想求证一下,现在的CD碟到底有没有预加重的处理呢?
chanson
发表于 2013-1-8 19:41
本帖最后由 chanson 于 2013-1-8 19:47 编辑
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它前面四个运放都是+5V、-12V供电的呢?
kuaike123
发表于 2013-1-9 09:03
坐看1542涨价
q1688
发表于 2013-1-9 19:34
回复 32# kuaike123
问过了30一只,我才不鸟他,垃圾1542,大家不要买为好:lol
饿狼
发表于 2013-1-9 19:40
回复kuaike123
问过了30一只,我才不鸟他,垃圾1542,大家不要买为好
q1688 发表于 2013-1-9 19:34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这个当然。在坛上混了七八年了,还有什么鸟没见过;P
卡西利亚斯
发表于 2013-1-9 19:46
回复kuaike123
问过了30一只,我才不鸟他,垃圾1542,大家不要买为好
q1688 发表于 2013-1-9 19:34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反正声音不怎么样。
chanson
发表于 2013-1-9 19:52
回复 33# q1688
在此声明一下,本帖纯讨论技术,不要以为我是JS。{:2_67:}
chanson
发表于 2013-1-9 19:54
还有,解码器电路里到底要不要去加重电路?有没有兄弟研究过?
卡西利亚斯
发表于 2013-1-9 20:25
还有,解码器电路里到底要不要去加重电路?有没有兄弟研究过?
chanson 发表于 2013-1-9 19:54 http://bbs.hifidiy.net/images/common/back.gif
我没见过CD机亮过EMPH灯。
LeonBernieniv
发表于 2013-1-10 09:24
回复 37# chanson
田雨那边转来的:
請田兄解釋一下何謂EMPH呢!
goldencity47 发表于 2012-1-18 16:20
EMPH即 EMPHASIS,加强、强调的意思,大陆习惯叫加重。
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还得考古一下,在早期发明CD时,由于技术限制,为了提高信噪比,于是在某部分CD唱片制作时,有意去提升高频部分,叫做预加重,或者叫预加强(PRE-EMPHASIS),在重放时,就要做相反的处理,把提升的高频部分衰减掉,叫做去加重,或者叫去加强(DE-EMPHASIS,缩写为DEM),在这过程中,高频噪音会一起衰减掉,从而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这有点类似当年的cassette 机的DOLBY降噪方式(是类似,DOLBY降噪是当电平低于一定幅度时才有效)。
在后期,由于技术进步,CD播放系统的信噪比已不再是问题,CD唱片已不再做预加重处理了,因此,基本上只有少数早期的CD唱片有预加重。
再来说一下DAC何时会打开去加重(DEM)呢?CD机在播放唱片时,子码中有一个状态位会指示出是否含有预加重信息,在调制成S/PDIF中,它包含在channel-status data bit 中,DAC的接收解调IC会还原出这个信息,于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信息来控制DAC的去加重功能,这个过程是自动检测的,无需人工去设定。
然后再来说一下CD机的S/PDIF调制,现在很多CD机的DSP IC本身已经有S/PDIF调制输出功能,所有无需特别处理预加重,内部已经处理好了,但有部分CD机,或者数字播放系统,是使用专门的S/PDIF调制IC来输出S/PDIF信号的,比如DIT4192,摇头CD常用的PCF2705等,这些IC就要特别处理一下预加重信息,PCF2705有一个子码接口,接到DSP IC SAA7310的子码接口上就可以了,因为预加重信息是包含在子码中的,但DIT4192就不同了,它有专门的控制脚(23脚,低电平激活),本来这个脚是应该要连接到CD机的DSP或者CPU的对应控制脚上,不过由于只有少数的早期CD唱片才有做预加重处理,所以不做这个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但必须把DIT4192的23脚接高电平,使DAC的接收端不会检测出有去加重信息,但不代表这是正确的设计。
在很多DIY的DAC中,都没有做去加重控制,所以即使DIT4192的23脚错误地接低电平,对这部分DAC来说,是不受影响的,只是在播放那些很少数的有预加重处理的CD唱片时,由于唱片提升了高频部分所以播放时高频会比较厉害,只是很少数的情况,但如果DAC是有做去加重控制的话,由于检测到有去加重信息使去加重控制打开,就会衰减一部分高频,如果播放没有预加重处理的唱片时,听起来就会觉得没有高频了。
于是乎,对不知情的用户来说,就会习惯性地怀疑DAC,于是DAC成了无辜的替罪羊。
倒是真没关心过预加重,不过经你提醒,刚才搜了下,据说老版本黄孩子CD有预加重,有兴趣可以找来验证一下。
chanson
发表于 2013-1-10 11:25
回复 39# LeonBernieniv
据说黄孩子是当时最发烧的录音呢。现在想找都挺难的哦。既然现在基本上都没有预加重的CD,那么就没必要去追究这个去加重电路了。